(1996年5月16日)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 宋健
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 C-14 测年工作的回忆
2021.03(下)黄河黄土黄种人┃特别关注┃1995年秋的一天,仇士华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老郭,用加速器质谱测夏商周系列样品的事儿还想不想干?”那时我们有一个隶属于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的C-14年代学组,仇士华先生是组长。
在1994年的全国C-14测年学术会议上,几位考古学家和C-14测年专家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接到仇先生电话后我回答说:“当然想干了。
有什么好消息吗?”他告诉我:“国家就要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立项了!”原来他刚刚参加了宋健同志主持的座谈会,会上讨论了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事情。
我参加C-14年代学组比较晚,是在北京大学开始建造基于EN 加速器的加速器质谱计(AMS )之后。
EN 加速器是英国牛津大学1984年赠送给北京大学的。
1985年,我到牛津大学从事访问工作。
1986年,北京大学开始筹建AMS ,并安排我考察牛津大学的AMS 实验室。
同年,陈铁梅先生也到牛津大学AMS 实验室从事访问工作。
1986年6月,牛津大学AMS 实验室主办了AMS 技术国际研讨会,借此机会我认识了国际AMS 界的很多知名专家,并对AMS 的原理和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1987年春,我从牛津大学回到北京大学,随即参加了北京大学EN-AMS 的建设工作。
该工作1988年被立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由陈佳洱先生和李坤教授担任负责人。
我同时参加了C-14年代学组的工作,并从1988年起参加了历次C-14全国学术会议。
那时我们已开始考虑用加速器质谱方法测量夏商周系列样品特别是殷商甲骨的事儿。
作为这方面的探索,1990年,我去瑞士苏黎世高工AMS 实验室从事访问工作时,特意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带了6片无字卜骨去进行测年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同时也发现有多片甲骨的年龄偏老。
1993年春,北京大学EN-AMS 建成通过验收,这是我国首台可以进行批量C-14样品测量的加速器质谱计,在考古、地学、环境、生命科学各领域测量了大量C-14样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论文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论文推荐文章大一近代史论文2000字热度: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热度:关于辛亥革命的近代历史论文热度: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热度:关于近代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热度:“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结题。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全文如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宗旨是什么?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她历史悠久、文字发达、文化面貌多采多姿。
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流传,而且从未间断,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自豪。
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商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代;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又建立了周代。
历史学家将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简称为"三代"。
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还清楚地记下了夏商周三代君王的世系,其中商周两代的君王世系,已被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所证实,说明三代的存在是肯定的、不容怀疑的。
可是有关中国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在西周时期,它已处于西周晚期。
在此之前的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年代、更早的商代和夏代的年代就说不清楚了。
很多人在编写历史时,只能按自己的认识去估算,常常写上一个"约"字或在年代之后打个"?"号,表示有关年代的不确定性。
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当然也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学者对三代的年代进行研究。
以后,历代的学者仍孜孜不倦地对三代年代进行探索。
到了近代,还吸引一些国外的汉学家也投身到三代年代学研究的行列之中。
峥嵘岁月—— 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随想录
2021.04(下)黄河黄土黄种人┃特别关注┃最近,从北京传来喜讯,笔者被告知《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年内将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盼望已久令人高兴的事情,历经20多年,终于给“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学习、了解和珍重自己的历史,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地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处于人类古代文明金字塔的顶端。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在如此辉煌的中国历史背后,还缺少夏商以前、夏商、部分西周的确切年代,我国古书记载上古历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依照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就说法不一了。
夏商周被人们称为“三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阶段,向前可上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向后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走向,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没有被破解的学术难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大发展,为各项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为综合研究夏商周年代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6年5月,“断代工程”由科技部领导并开始启动。
这是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联手实施的系统工程。
“断代工程”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集中相关学科的优势,力求做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
笔者有幸参加了“断代工程”的“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组,并作为课题组的副组长与多位学者在一起进行研究攻关。
笔者虽然没有“断代工程”专家组四位首席科学家的智慧,也没有项目办公室先生们的繁忙,又没有青年学者在考古工地第一线的辛劳,但毕竟还是在完成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发起人叫宋健,他在参观访问国外博物馆时发现外国古文明大多已有了详细、公认的年表,而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却有世无年。
大禹治水发生在哪一年?武王伐纣是在哪一年?尽管耳熟能详,却没人知道它们具体发生的时间。
历史课本上也没有。
《史记》最晚只追溯至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姬胡暴政,被国人赶到了山西,这件事就发生在公元前841这一年。
基于此,有人说“东周以上无信史”。
疑古派不在少数。
怎样“走出疑古时代”?尽管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已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但是商朝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夏”也存在。
尤其是当我们甚至无法说出夏朝的起止年代时,辩驳的底气实在不足。
毋庸置疑,与夏代有关的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1996年5月16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多达200余人。
其中,首席专家4人。
考古方面的李伯谦,测年方面的仇士华,李学勤负责历史文献和古文字,席泽宗负责天文方面的研究。
四位首席专家具体目标如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要给世人提供一份相对准确的夏商周历史年表。
这似乎太难了,毕竟这是几千年前的事了。
但是,在200多位学者的努力之下,于2000年11月公布了研究成果。
从公元前841年往前推,敲定夏代的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排出了西周10位周王的具体在位时间,确定了从盘庚到纣王共12位商王的大致在位时间。
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大多数学者广泛接受,当然,也有不少质疑。
短短4年就完成了这么宏大的工程,攻克了如此之多的学术难题,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还有不少学者主张,“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考古材料为基础,本身就是错的。
他们更倾向于文字史料,尤其是《竹书纪年》的被忽视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满,认为这是断代工程最大的败笔。
《竹书纪年》里的西周王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王年尽管存在着诸多的质疑,总得来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成绩亮眼,加速了对中国文明研究的步伐,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文明的标尺。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正文: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
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
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
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
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李学勤今天,我主要谈以下几个部分:中国古代文明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意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路线;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主要是夏商周年表;最后做一个小结,介绍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前景。
首先,我想介绍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的原始意义及过程。
在座的各位多数都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们国家“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是由国务院委托科技部来领导的,这样的项目一共有16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其中之一。
那么,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单的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项目。
大家知道,年代学的英文是chronology,它就是研究古代的年代。
换句话说,就是给予古代的历史一个时间的量度,这就叫作年代学。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即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
我想以上基本概括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
那么,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筹划和成立的呢?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因为这个项目在报纸上已经有过介绍,所以今天我在这里简单向大家叙述一下。
这个项目开始酝酿是在1995年的秋天。
大家知道,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开创新的领域、进行前沿性的研究,应该说是20世纪的后半期就已经逐步显露出来的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不是在一个领域里面,而是在许多新的领域里面出现这样一个趋势。
这种趋势,我们的领导比较早就注意到了。
在1995年秋天,当时在国务院担任国务委员的国家科委(就是今天的科技部)主任宋健同志,邀请了在京的一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
参加这个座谈会的学者既包括自然科学的,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
在这个会上,他提出来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一个设想,所以这个问题的设想确如在座的很多朋友所知,是由宋健同志提出来的。
技术的进步,促进学术的进步—— 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4(下)———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是20年前的事了。
如今回忆起来,许多场景还历历在目。
1996年4月,天文史界的一些同事在席泽宗院士的主持下,在北京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会。
会上宣布了“断代工程”的计划:由历史文献、考古、物理测年和天文学史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攻关,力图在夏商周年代研究方面有所进展,提出一个符合各方面线索的夏商周年代表。
笔者自幼喜爱天文,在小学、中学期间就下了不少功夫,学习相关知识,熟悉星象,自己磨镜头制作天文望远镜;后来下乡、到煤矿工作,最后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
在这里,笔者一边从事天文观测,一边补齐了所有的学历。
笔者从事的是天体测量,即观测恒星位置来测定地球自转和校正时钟。
因此,天体位置和天文现象的计算以及数据处理是学习的重点。
笔者的硕士、博士论文是有关利用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求解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的。
方法是现代的,数据是古代的,关键是如何在粗糙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这一研究也将笔者引向了古天文的领域,从此将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目标。
由此不难想象,“断代工程”的计划是如何强烈地触动了笔者的神经。
此前,笔者曾关注过“天再旦”的事,还于1987年在《天文爱好者》上撰文介绍过美国太空总署加州帕沙迪纳喷气推进实验中心的华裔天文学家彭瓞钧的相关工作,并和他有过不少交往。
彭瓞钧和贵州葛真以及更早的韩国方善柱都将“天再旦”日食定在公元前899年,但争议仍然不少。
笔者当时认为,他们所做的定性描述还可以更加精确化、定量化、实证化。
在会上,笔者顺利争取到了“天再旦”专题。
另外,笔者的老朋友、历史学家周晓陆的参加也使笔者更有底气。
在对前人的工作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着力建立起“天再旦”日食说的理论模型。
日出时日食引起的天光视亮度变化,可以由正常日出过程的天光变化、日食时太阳亮度的变化、亮度到视亮度的转化这样三部分合成,而这三者都可以用数学方法表达。
最新-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 精品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正式启动,国家史无前例地投入了几千万元的资金,让一向经费少得可怜的社科界瞠目结舌。
5月16日在该工程启动会议上,宣读了《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官方发言,政府将工程定性为凝聚力工程,从此,有人自称于1992年大胆提出的走出疑古时代由一个私人口号上升为官方口号。
外国学者观察到‘走出疑古时代’正演变为国家的口号。
提倡者抓紧机会,马不停蹄地接待媒体采访,强调工程将大大有利于中国文明的寻根探索,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显然是在说一贯鼓吹东周以上无史的疑古派推翻战国以来三代同源、黄帝一元的古史框架,打消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瓦解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不利于统战,副作用更加明显。
工程结束后又投入400多万元进行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走出疑古的提倡者依然是领导。
这还是预备性研究,真要研究起来,还不知是何等规模。
由于事态还在发展,走出疑古的发展趋势还无法预料。
学者纷纷指出,走出疑古时代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可以是两件事,也可以是一件事,且不论实际主持的学者与这两件事息息相关,即使单就理念论,二者也是共通的。
因此,根据工程的成败来检验走出疑古论,无疑是最恰当的。
201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专家历时三年编纂而成的专题论文集《古史考》九卷由海南出版社,它汇集国内外经典力作,旨在展示1949年至2019年54年间中国古典学的重大进展和前沿成果,是高起点的纯学术著作,《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3日第十一版誉之为一套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国古典学研究进展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第九卷全面否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标志着围绕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大讨论由2000的网上落实到纸上。
本文主要是围绕这一卷来讨论。
一、夏-商界标、商-周界标的错误假如现在在北京某地挖出一个沙锅,在没有文字等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能否断定这个沙锅是2019年生产的或者2019年生产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超越疑古走出迷茫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 l of Hebei Norma 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1996Vol.19No.4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宋 健摘 要 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比较,我国史学界对秦前的系统研究不足。
最大的阙憾是自司马迁以来未建立三代纪年,没有正式公布过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参考体系。
今天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以飨社会之急需。
对于这一工程的实施,第一,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于关键问题。
第二,提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
第三,宜集中注意力于任务目标,不再引发大的辩论。
第四,坚持重大科学问题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不能设想这会是“最后真理”。
它只能是对中国古代史最新研究的一个总结。
关键词 历史科学 断代工程 古代文明 纪年参考体系国务院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九五”重点,得到历史和考古学界的热烈支持。
自忖历史知识浅薄,没有多少发言权。
但想到,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全民族,属于世世代代的人民,是全人类珍贵的遗产。
读史爱国,人人有责。
在“工程”开始实施之际,不揣浅薄,发一点议论,奉闻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实出自为历史科学效劳的至诚。
爱国需要读史。
人们说,无论是学社会科学的,学自然科学的,都应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
“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鲁迅:《华盖集》)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是五千年历史进程的炼凝荟萃而成。
欧洲人也认为希腊史诗是他们文化的渊源。
欧洲的伟大文学家,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到歌德,借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历史题材,创造出不朽的作品。
欧洲各国现代语言中充满了与古代神话和历史有关的词汇,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和商业中。
如“阿波罗”登月,“三叉戟”核潜艇,“阿喀琉斯之踵”等等,比比皆是,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五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探奥 单元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三单元中华文明起源探奥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在探索夏史与重新认识夏史的过程中,符合科学、投入较少且切实可行的方法是()A. 文学材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分析B. 夏商周断代工程C. 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D. 碳十四科学测定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原始文化。
古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A. 半坡蓝田B. 仰韶三星堆C. 蓝田半坡D. 三星堆仰韶3.公牛背上一跃(如图)的真正含义至今无法解读,类似的未解之迷在克里特文明还有()①迷宫的主人②双刃斧③线文A④线形文字B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5.2011年8月11日普京在希腊古城法纳戈里亚(Phanagoria)所在的塔曼半岛,过考古学家瘾,亲自清理文物(如图)。
考古学家发现希腊米诺斯文明中的经济贸易占重要地位,克里特人输出的物品包括()①橄榄油、葡萄酒②木材、羊毛③陶器、珠宝④刀具、香水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6.在历史中当某件事实在一连串事实中缺失了的时候,因此我们要借助推理来拓展我们的知识,然而缺乏史料的推理结果总是或然的,只能求知于证据。
以下历史推理与该观点吻合的是()A.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地点和年代与文献中的夏王朝基本一致,以此资料来复原夏王朝的历史带有推论性质B. 殷墟甲骨文的记载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形成证据链,可以还原商朝历史C.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法律,据此可完全窥见古巴比伦王国历史D. 考古发现的大量商代青铜酒具证明商人酗酒7.古希腊最大的城邦是A. 斯巴达和雅典B. 克里特和迈锡尼C. 斯巴达和迈锡尼D. 特洛伊和雅典8.最早的甲骨文发现于()A. 二里头B. 偃师商城C. 郑州商城D. 殷墟9.1996年5月16日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是研究考证夏商周三代的( )A. 年代学问题B. 占文字学问题C. 考古学问题D. 文化遗存问题10.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
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一天文观测记录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内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
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
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北京、安阳、洛阳、江陵、西安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
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1996年1-2月)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通信
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通信编者按:宋健同志在倡议“夏商周断代工程”时,曾征求历史学家们的意见。
此文系宋健同志1996年初致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的信和周老的复函。
宋健致周谷城先生函周谷老:知您大为康复,科学界不胜欣慰,故以崇敬之诚,冒昧报诉近事如下。
为推动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研究,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拟于“九五”发起“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中国古代推至夏初,比二千年前司马迁所记西周共和元年(841BC)前推1400年,以缩短中国古代史与埃及学、亚述学等差距。
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学、放射性物理学等可大规模介入并提供帮助。
古书古迹关于天文现象记录,可成为新一轮研究起点,精密确定夏初(“五星联珠”)、周初(“一日再旦”)的纪年。
碳—14断代有可能精确测定殷墟、郑州商城的年代。
物理学家告,精度可达± 20年。
此项工程的完成,可能补足中国古代研究之遗阙,从而减少“疑古”的范围。
已聘请四位首席科学家,另邀当代少长群贤参与工作。
期望“九五”完成,公诸于世。
现奉上《会议纪要》一份,呈您阅示。
仰慕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的先驱和巨擘,伫望得到您的指点。
时值严冬,衷望为国珍摄。
敬祝跨越三纪,益寿齐彭,创科学时代之新峰。
敬颂大安宋健1996年1月20日周谷城先生复函尊敬的宋主委:承赐教言,无任荣幸。
兹特不揣冒昧,略抒喜悦之意:(1)夏商周断代工程,重要伟大。
过去无人敢提,今天主委宋公,高瞻远瞩,言近旨远,登高一呼,史学界皆大欢喜。
谷城坚决拥护。
(2)将古史年代向上延升至夏初,令人敬服。
过去如讲向上延升,定遭打击,今则可以畅所欲言矣。
(3)所有工作难度都大,但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合力攻关,政府支持,不出数年之后,当有大成。
先此预祝,谨致敬礼。
周谷城上1996年2月于沪。
Get格雅“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由政府资助上千万人民币、轰轰烈烈地搞了五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为“工程〞〕在中国大陆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有的媒体甚至把它称为“中国文化史的最伟大的事件〞,超越了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
二OOO年十月,“工程〞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简本?的结论也全部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且荣获“全国十大科学进步奖〞。
而就在?简本?发表的前後,抨击的声浪不断在海外出现。
有的评论认为,“工程〞有政治背景,是政府在搞民族主义;有的那么从学术角度提出批评。
斯坦福大学的大牌教授David Nivison在?纽约时报?所下的“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的断言,也成为一句学术界广泛流传的名言。
中国媒体将这些抨击视为“敌对势力〞、“帝国主义〞。
二OO三年四月,“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首席科学家仇世华等应邀赴美参加了有关“工程〞讨论的学术会议。
这次会议是“工程〞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国际上的第一次正式的面对面的交锋。
在会议上,海外的学者对“工程〞的方法和结论提出了锋利的批评,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缘起中国人都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因为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朝代。
但是,就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年代来说,司马迁的?史记?也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前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两代,只有帝王的世系而无年代。
这就是说,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
对国民来说,“这事儿很煞风景〞,使人说起五千年文明史来,“理不直,气不壮〞;对学者来说,“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不能得到中外史学界的公认〞而令人愤愤不平。
为填补中国文明史的空白,“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方案工程。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参谋。
廿年琐忆:夏商周断代工程参与史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9(下)1996年,笔者在北师大校园内一个报栏前阅读宋健先生的《超越疑古走出迷茫》这篇名文时,从未想到在本科毕业后能有幸追随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学习,从而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产生交集,并且这种学术关联一直持续到今天。
断代工程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为了达到既要出成果,也要出人才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已有的学位培养体系,在当时承担课题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专门分列招收名额,定向培养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导师都是断代工程的专家。
在人事部的支持下,除了研究生,断代工程还有数量不少的合作博士后,如赵春青、陈淇、江林昌、李勇、徐凤先、张雪莲等。
按照时间的排序,1999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学的王泽文、陶磊和笔者应该是断代工程招收的最后一批学生(图1)。
笔者很庆幸把握住了机会,跨进学术之门,由此受惠一生。
一、成为兼职学术秘书入学期间,每周二我们都会去历史所面见李学勤先生,随即也在项目办公室待一会儿,只见几位老师都忙于各种事务,我们那时并没有参与项目当中。
2001年8月的一天,项目办公室通知王泽文和笔者去面谈,到了之后见朱学文主任、专家组秘书长周年昌先生和王肃端老师三位都在场,才知道是借调的前任学术秘书回归原单位,或已经博士后出站,朱先生询问我俩是否愿意作为专家组学术秘书加入项目办公室,主要工作是编《“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并协助项目办公室操办各项学术活动,处理相关事宜。
我俩当时并没有什么思想准备,但想到这是很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且得知项目办公室已经征求了四位首席科学家的意见,自然是得到了导师李学勤先生的首肯,于是就应承了下来。
《简报》是供项目成员内部交流的平台(图2),一般每期4页,正反双面印,内容包括三代年代学最新的学术信息、课题成员的相关研究初稿、研讨会的综述,并转载学界的研究成果和讨论函件,等等。
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
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与龚德才老师聊科技考古(《不发展好科技,连中国自己的历史都只能任西方来解释 | 科技袁人Plus第21期》)增加了袁老师对考古领域的兴趣,其实之前看很多同学的评论里,也已经提到中外学者对于“夏是否存在”的争议。
于是袁老师马上为我们“无中生友”了另一位考古学界大佬——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戴向明老师!这一期袁老师基本直奔主题,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史”这个考古界争议话题。
戴老师的解答也非常涨知识:国外学者针对“夏是否存在”的质疑,关键是围绕“没有文字”这一点上。
其实以前外国学者也普遍质疑商朝的存在,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了甲骨文,从而完全“实锤”了商朝。
但对于“夏”,由于没有类似的文字证据,就很容易引发争论。
戴老师表示,其实我们已经发掘了许多考古证据,比如二里头遗址,确证了比商朝更早文明的存在,所以“夏文化”的存在是确实的,但具体到对“夏朝”各种年代和事迹的确证,需要更多考古研究。
当然,中国学界大部分学者都始终相信,夏是确凿存在的。
联系到开头,戴老师说他如今会从事考古研究,正是因为当年还在上高中的自己看到关于敦煌的介绍,发现敦煌里面许多精美的文物都被外国的探险者给拿走了,在这种遗憾情绪推动下才选取了考古专业。
其实无论外国学者如何质疑,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发展好自己的考古技术和人才,然后靠我们自己来确证自己的真实历史,而那些质疑反而可以转化成一种动力,激励我们变得更好。
访谈原文:袁岚峰:请看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变化呢?以前是有很多同学吐槽,说我们每次录节目都只见几把椅子,都不见桌子。
这次我们一下子你看有了沙发了,而且是一个这么高大上的环境。
为什么?因为我们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的戴向明院长。
戴向明:大家好!我叫戴向明,在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工作。
我的专业主要是做史前考古的,具体说就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当然也涉及到青铜时代的夏商考古。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史前展厅,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件文物叫陶鹰鼎。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中国文明填定一份"履历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文明的历史到底有多长?能否确定夏商周三代各王朝的纪年?这是2千多年来中国学者不断探索的历史之谜。
尽管中国的历史记载要比古埃及、印度详细和明确,但得到公认的历史却不能与之相比。
因为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国古代可靠的编年史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在此之前的夏商周,只有世系(即各个王在位的先后顺序)而没有具体年代,以致在当今博物馆的有关陈列中,只能按照考古发掘顺序讲实物,不敢讲年代。
这种年代研究的滞后,与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无怪乎考古学家殷玮璋研究员沉重地说:"年代之于历史,就如同骨骼之于人一样。
要想让历史老人站立必须搞清它的年代。
"1995年,国务委员宋健在参观埃及卢克索(Luxor)遗址时感慨万千:"古埃及第12王朝共213年,是根据文献中天狼星在东方升起的天象计算出来的,标明精度为正负6年,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天文学家不根据中国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出夏商周的年代呢?"苦思冥想之后,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心中愈发坚定:不能让中国古史的迷茫传到下个世纪。
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由历史学家李学勤、考古学家李伯谦、碳14测年专家仇士华和天文学家席泽宗4位首席科学家提出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夏商周断代工程"全面启动。
"工程"的具体目标是: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二、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为了完成这项目标,"工程"设立了9大课题44个专题,并将重点放在三代交替界标的寻找和年代断定上。
考古、历史、天文、古文字、测年等方面的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近5年的联合攻关,在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总体结果终于浮出水面。
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
超越疑古走出迷茫
宋健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1998()6
【摘要】〔编者按〕国务院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不仅可大大推进中国先秦史的研究,且在国际国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当前,依靠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借助现代天文、物理、计算等自然科学的强有力支持,对三代乃至五帝时期的科研工作定能超越疑古状态,走出迷茫阶...
【总页数】7页(P6-12)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三代纪年;《史记》;历史学家;断代工程;李约瑟;中国历史;考古学家;走出疑古时代;黄帝纪年
【作者】宋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从"疑古"到"走出疑古时代"——《管子·轻重》著作年代研究百年回首 [J], 巩曰国
2."疑古"与"走出疑古"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刘秀俊
3.超越疑古回归本真--由《先秦伪书辨正》一书说起 [J], 白奚
4.“疑古”与“走出疑古”的回顾与反思 [J], 范静静
5.超越疑古走出迷茫 [J], 宋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出疑古”的困惑——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谈起
Perplexity at "Transcending the Historical Skepticism" : From the Errors of "The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Project"
作者: 张富祥[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19-30页
主题词: 《竹书纪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泛科学化;年代学;下古史
摘要:当下古史年代学研究可行的路径,仍应是在古文献“文本”的基础上多方联络和考证,力求将已有的年代系统调整到能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水平上。
夏商周断代工程不由此途,而将主要精力放到非文字史料的调查和取证上,所得结果大都不可据。
工程所提倡的多学
科方法带有泛科学化的倾向,由此导致年代学论证上的一系列失误。
这些失误表明,作为工程
的指导理念,“走出疑古时代”的主张以及“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提法,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都是不妥当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撷英:走出疑古直面祖先
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撷英:走出疑古直面祖先
佚名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本文由本刊记者路长久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李伯谦教授提供原始素材整理而成.rn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历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唯有中华文明.但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史记>中<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多有阙失,难以考索.rn对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过去不但外国历史学家有怀疑,就是中国的一些史家也有怀疑,如胡适就曾说:“东周以前无信史”,古书中关于夏商的记载只能当做神话与故事来读.但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仅有“疑古”是不够的,我们还应主动去“释古”.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由于三代年代学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很多,最终没能取得突破.
【总页数】2页(P2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对《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质疑 [J], 谢应举;谢祥熹;谢红伟;谢晓峰
2."走出疑古"的困惑--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谈起 [J], 张富祥
3.寻逝岁流年续学术长河--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公布后学术动态示要 [J], 李维明
4.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与阶段性成果 [J], 李学勤
5.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 [J], 吴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越疑古走出迷茫——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1996年5月16日)宋健国务院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九五”重点,得到历史和考古学界的热烈支持。
自忖历史知识浅薄,没有多少发言权。
但想到,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全民族,属于世世代代的人民,是全人类珍贵的遗产。
读史爱国,人人有责。
在“工程”开始实施之际,不揣浅薄,发一点议论,奉闻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实出自为历史科学效劳的至诚。
爱国需要读史。
人们说,无论是学社会科学的,学自然科学的,都应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
“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鲁迅:《华盖集》)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五千年历史进程的炼凝荟萃而成。
欧洲人也认为希腊史诗是他们文化的渊源。
欧洲的伟大文学家,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到歌德,借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历史题材,创造也不朽的作品。
欧洲各国现代语言中充满了与古代神话和历史有关的词汇,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和商业中,如“阿波罗”登月,“三叉戟”核潜艇,“阿喀琉斯之踵”等等,比比皆是,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
最近,2月4日,尼泊尔政府发表公告云,五国考古学家发掘证实,佛祖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降生地在尼泊尔南部兰毗尼园菩提树下,是“惊人考古成就”。
比兰德拉国王伉俪立即去现场主持仪式,耗巨资创立国际研究中心,可见事态之重大。
几年前我访问印度,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Dr.Mostafa Tolba,埃及人)和我一起参加印部长举行的欢迎宴会。
托兴奋地致词曰:“我们,三个最伟大的文明古国的代表欢聚,具有历史意义,因为保护环境是我们古代文明的要义。
听他的话,不胜荣幸。
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我读科学史多些。
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公开声明皈依中国文化,并解释道,这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1986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北京,惠赠我《李约瑟文集》一册,是潘吉星先生编译的,由他本人作序,答名为“十宿道人”——李约瑟。
伴他来华的新闻记者坦普勒(Robert K.G.Temple)也送我他写的书,叫《中国——发现与发明之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 vention,1986)。
书中有一段话,标题为“西方欠中国之债”,大意是,李约瑟的研究解开了西方人和中国人都未曾知晓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迷惘。
当代世界文明是由中国历史文明和欧洲文明综合而成。
当十七世纪西方传教士向中国皇帝敬献钟表时,中国人感到惊奇。
殊不知最早发明机械表的正是中国人自己。
欧洲的农业、造船、采油、多级火箭、大炮、降落伞、造酒、造纸、印刷、象棋、蒸汽机原理、天文学、十进制数学、算盘等等,都是文艺复兴以来从中国进口的。
没有中国的造船技术、指南针和其它发明,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各种发明创造和产业革命都根本不可能发生,也不会有英国的骑士时代和殖民帝国时代。
读这些话,炎黄子孙都会感到荣耀。
坦普勒用的不是科学家的语言,但这与马克思的话是一致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不同,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
战乱、暴政、外族入侵和水旱灾疫,都未能阻止她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东周列国,争战五个世纪,处士横议,诸子百家,文伦大爆发。
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灰未冷山东乱,接着是汉文化的大繁荣。
两晋南北朝,天下大乱300年,涌现出一大批数学、天文、医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至12世纪宋辽金元族际争斗又200年,民族文化未被窒息,仍有悲壮浑雅的金格元曲传世。
据水利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过1029次大水灾,一片***,生灵殆尽;发生过1056次大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中华文明是任何灾难都打不断的链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碍她的生存和发展。
她是一部长卷史诗、无穷画卷,是人类知识、智慧和科学技术的不尽源泉。
她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造化伦理道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溶化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关于中国自然科学史的研究,与李约瑟院士同时代的很多中国老一代科学家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现在,科研部门、高等院校、文化部门都有一大批科学家在从事研究。
李约瑟院士为中国科学史研究开创了新的时代,但并不是终结。
后人仍将从中国古代文明中汲取不尽的智慧和启迪。
吴文俊院士近年关于数学定理的机械化证明,取得世界公认的新成就,正是研究中国古代数学《九章算术》和现代计算机的成功结合。
近读李学勤同志的《走出疑古时代》,使人强烈感到,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比较,我国史学界对秦前的系统研究不足。
最大的阙憾是自司马迁以来未建立三代纪年,没有正式公布过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参考体系。
日本人有《尧舜禹抹煞论》。
西方有人说,中国古代史从西周共和元年始。
也有善论者称中国古代史尚处于扑朔迷离的雾霭之中,神话与传说杂陈,不见科学面目。
察英人罗伯兹(J.M.Roberts)编著,于1993年出版的《世界史》(History of the World)中说:“一致公认,中国的文明史从商开始。
长期以来这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基础。
因为中国只有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纪年,没有更早的像埃及那样的纪年表。
”他还说,商朝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统治河南一带约4万平方哩(104000平方公里)的地域,比英国今天面积还小。
商代是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以东的有证据的唯一文明,可能于前1027年为周朝所灭。
罗伯兹所指的证据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美国伊里诺依大学斯塔尔(Chester G.Staer)等编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1964)中说,中国的古代文明比美国索不达米亚晚,是受到后者影响而发。
中国的青铜器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炼铁技术是1000年后从西方传入的。
从未有过毛制品和奶制品。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商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作者们说,商年代为1523BC—1027BC,安阳出土文物是唯一的物征。
所有认知自己的祖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炎黄子孙们,部分历史学家可能除外,对外国人这些说法会愤斥之为浅薄。
读了几本现代中国人写的史书才明白,外国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国历史学界自己的迷茫和纷乱。
太史公司马迁,览尽石室金匮,广采民间遗存,整齐百家杂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深考论次,忍辱负重而作千秋《史记》。
自清末以来,中国治史学者对前三篇,即《五帝本纪》、《夏本纪》和《殷本纪》,以及《书》、《礼》等文献纪录,有信的,有疑的,有释的,也有根本否定的。
作为外行读史,我从几本可靠的典书中摘记少许如下。
由毛主席倡议、周总理督编的《辞海》后附“中国历史纪年表”,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开始的。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把五帝、夏都列为“传说”。
夏、商的年代后划上了(?)号。
夏代遗迹视为“假设”。
郭老1929年曾断言:“《尚书》是开始于唐、虞,《史记》是开始于黄帝,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
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真正的起头”(《郭沫若全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大学教科书《世界史•古代史》,有世界古代史比较表一张。
前21世纪栏内有“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八个字。
在前17世纪栏内也有:“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八个字。
表中不见了五帝,忽略了黄帝。
有近代史学家自称为疑古派,索性改名为“疑古”,与十宿道人形成对照。
历来有不同的意见。
唐朝张守节作《史记正义》,认定中华文明从黄帝始,成为唐后1000多年各代政治家和治史学者之共识。
张守节还算出,从黄帝到西汉天汉4年共2413年,即黄帝纪元始于2510BC(《史记正义•序》,唐,公元736年)。
吴泽先生将商代断为前1766年至前1122年,共644年。
他说,“过去许多人终是喜欢无条件疑古,好像夏殷周三代历史,‘文献不足’,‘靡得而记’不能研究,就是‘正史’里的《尚书》、《史记》等,有关夏代商代的历史纪事,也认为不足凭信。
不作科学的考古,不触及史实,全盘取消,态度上是欠严谨的”。
“《史记•殷本纪》所载帝王名字与甲骨文中所载殷帝王的名谥,差不多完全符合,就是世代的次序,也大体一致,无何差异。
《殷本纪》所载殷帝王名谥、世次等,甲骨文字差不多都给以证明不误了。
”(《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棠棣出版社,1951年)。
尹达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国古代社会的传说里究竟是否全属伪造?在这些疑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的素地?”他认为,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见《尹达史学论著选集》,450页;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23页。
) 最使炎黄子孙们迷惘的,莫过于忽略黄帝的存在。
陕西有黄帝陵,中华人文始祖的象征,近年正按国务院决定进行修葺。
春秋以后两千七百多年来,赴黄陵祭祖者络绎不绝。
汉武仙台,悠乎屹立。
从秦文公(前756年)到清朝,历代帝王祭陵昭祖者史录76次,留存碑文30余方。
1894年中日海战,清廷败签《马关条约》,割台湾与日本。
台胞奋起抗争,抗日领袖丘逢甲“上书宰相毁苛约,落日来登黄帝陵”。
1937年抗战爆发,毛泽东手书祭文,向轩辕黄帝宣誓曰:“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祭文最后说:“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主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监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黄陵还存有鲁迅的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是为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签《辛丑条约》后,鲁迅愤书于日本。
在炎黄子孙的眼里,古代那么多而详的关于黄帝的纪录,名谥世次、妻、子名姓俱全,史实清楚,可信可鉴。
有些历史学家的著述与此迥然不同,很煞风景。
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重大事件,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直接有关。
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在东京办了《民报》。
为与清朝划清界限,改用了从黄帝开始的纪年,把清光绪31年(1905年)定义为“中国开国纪元4603年”。
在首页印了“中国民族开国之始祖,世界第一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画像。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先生于12月29日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正式决定中华民国改用按《民报》推算的黄帝纪年,通令全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