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焦虑症-推荐下载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什么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表现
儿童可能会出现哭闹、拒绝上学、身体不适等症 状,甚至在夜间分离时也会表现出恐惧。
有时,焦虑会表现为身体上的症状,如头痛、腹 痛等,实际上是心理因素引起的。
什么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年龄段
这种焦虑通常发生在3至6岁之间,尤其是在经历 重大变化时,如入学或家庭变故。
虽然许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自然克服这种焦虑 ,但部分儿童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 症?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焦虑Leabharlann 可能与家族遗传有一定关 系,父母如果有焦虑障碍,孩子的风险会增 加。
环境和遗传的交互作用可能导致儿童发展出 焦虑症状。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2.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3. 如何识别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4. 如何帮助儿童缓解焦虑? 5. 结论与展望
什么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什么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定义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 表现为儿童在与主要照护者分离时感到极度焦虑 和恐惧。
谢谢观看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的变化,如父母离婚、搬家等,都 可能导致儿童的不安与焦虑。
此外,过于保护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加剧儿童 的焦虑感。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个体因素
每个儿童的性格特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 些儿童天生较为敏感,容易感到焦虑。
早期的挫折体验也可能增加儿童的焦虑倾向 。
如何识别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焦虑症ppt课件完整版
生活,转移注意力。
寻求专业帮助
如感到无法自行缓解焦虑症状 ,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
治疗帮助。
2024/1/29
25
06
焦虑症的社会影响与关注
Chapter
2024/1/29
26
社会现状分析
焦虑症的高发率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们身 心健康的重要问题。
2024/1/29
特定对象或场景恐惧
01
对特定物体、动物、环境或情境产生显著而持久的害怕和焦虑
。
回避行为
02
尽量避免与恐惧对象或场景接触。
影响生活质量
03
特定恐惧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限制和影响。
13
03
焦虑症的诊断与评估
Chapter
2024/1/29
14
临床诊断流程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持续 时间、严重程度等。
心理动力学治疗
通过探索患者的内心深处,了解焦虑的根源,并帮助患者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患者与治疗师建 立信任关系,共同探索患者的内心世界。
19
药物治疗
2024/1/29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如氟西汀、舍曲林等,通过增加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浓度来改善焦虑症状。SSRIs通 常需要数周才能发挥疗效,且需要持续服用。
生活质量评估工具
如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 WHOQOL-BREF)等,用于评估焦虑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他评量表
如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症状 自评量表(SCL-90)等,由医生或专 业人员进行评估。
“教育焦虑症”缘何成为家长通病
如今 . 国各地都在 上演像陈女士这 - 全
学校选定 了, 家长的教育 焦虑也远未
里 。无数望 子成 龙、 望女成凤的父母 四处 样 “ 孟母 三 迁 ” 的故事 , 有愈 演 愈 烈之 结 束 。“ 到 周 末 , 就 觉 得 自 己像 打 仗 一 且 一 我
奔走 , 他们 用尽所有 的资源 。 想给孩 子 势。为了让 孩子划分到好学校 的片区里 。 样。” 就 上海的吴先生告诉记者 , 周六上午 和
一
个 美好 的未来。孩 子们 的考场 . 最终好 很 多家长想 出各 种招数 , 也让 学区内一些 孩子 去上英 语班 , 午是舞 蹈课 。 日上 下 周
虑 的是 。 提前 多年花 高价 买到学区房也并 下。平时 , 每天晚上都要按 照各科老 师的 不意味着上 了 “ 保险 ” 。不少家长买完发 1要求 。协 助” “ 孩子完成作 业。像吴先生 这
而令家长们更焦 午带 孩子学 钢琴 ,只有 下午 才能休 息一 像 也成了家长们的考场 , 教育焦虑 席卷整 老 房子的价格水涨船 高。 个社会 。
被告知录取名额早就 满了。“ 那我们 2 0 过硬 的关系或交昂贵 的择校 费。 0 多万元买的学区房 岂不是 白买 了?” 陈女 士一下又憋屈又慌了神 。为 了这一天 . 她 【 家长独 自】
都像 “ 赶场” 一样 , 奔走在去往 辅导班 的路 上。初 中高 中陪读等现象更是普遍。
每 年让 中国父母 和孩 子最揪心 的一个月 : 房 , 每天得爬 6层楼梯 。“ 住宿条件 变差 ,j月 初的高考 , 月末的 中考 , 期间还 是幼升 上班 路途 更远 , 我们都 忍 了 , 可没想 到最 下来 , 尔滨的赵先生在儿子择校 问题上 哈 小、 小升初的关键时刻。 中国孩子成长 的 后连 名都没报上 。” 每 个节 点 ,似乎都浓缩在这短短 的 3 O天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药物治疗什么是最佳选择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药物治疗什么是最佳选择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药物治疗:最佳选择幼儿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表现为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针对这种疾病,药物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缓解症状。
本文将探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药物治疗,以及确定最佳选择。
1. 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特征和诊断标准在讨论药物治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特征和诊断标准。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典型症状包括:对离别感到极度的焦虑和恐惧、担心亲人的安全、对分离场景产生极度的回避反应等。
这些症状在儿童生活中对其社交、学业和家庭功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it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的诊断标准,幼儿分离焦虑症需要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且在其他心理障碍和药物滥用等过程性生理疾病排除后方能确诊。
2. 药物治疗在何时适用药物治疗通常不是幼儿分离焦虑症的首选治疗方式。
一般而言,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以及家庭治疗等方法是幼儿分离焦虑症的首选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在心理治疗无效或症状过于严重时才被考虑。
在决定使用药物治疗之前,家长和医生需要共同评估儿童的整体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并权衡药物治疗的潜在益处和风险。
3. 药物治疗的选择目前,选择用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以下是对几种常用药物的介绍:(1)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一类常用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
SSRIs通过增加脑内5-羟色胺水平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氟西汀(Fluoxetine)和舍曲林(Sertraline)是两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SSRIs药物。
“教育焦虑症”:家长的痛楚和无奈
“教育焦虑症”:家长的痛楚和无奈作者:熊国英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3年第11期中国的家长最为悲情,从孩子牙牙学语、步入校园开始,一直到孩子走向社会、成家立业,大多数家长都是一步一步陪他们走过来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说的广泛蔓延,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焦虑。
应试教育总是批而不倒、纠而不正,更助长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其花样翻新的招数,每每令人叹为观止。
沉重的“起跑线” 速成的“小超人”宝贝儿子今年该上小学了,项爱琴早早就开始准备,她打算让儿子进一所老牌名校。
尽管早已听说过关于“幼升小”考试的种种故事,面试场面还是让项爱琴感到反常。
她发现校园里挤满了家长,大家排队等着老师叫名字,气氛显得很紧张。
如果被叫到名字,孩子会被带到考学生的考场,家长则被带到另一个考场,因为学校不仅要考察孩子,还要考察家长。
按照项爱琴的理解,考察家长主要是看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重视。
面试出来后,儿子告诉项爱琴,老师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甲乙两个人数羊,甲给乙一只,甲乙的羊一样多;乙给甲一只,甲的羊是乙的2倍。
问:甲有几只羊,乙有几只羊?项爱琴毕业于某财经大学统计专业,但儿子的面试题居然一时难住了她,后来回家列了方程式才算出来。
诸如此类的面试题还有很多。
不少家长都有过项爱琴类似的经历。
升学竞争的低龄化,近年来愈演愈烈。
教育主管部门已注意到了这样的现象,并试图改变现状,但效果并不理想。
2012年5月,国家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详细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做到什么。
某些“幼升小”的试题远远超越《指南》要求。
但是,为了让孩子进好学校,不少家长却仍然认为该学的还得让孩子学,不然拉下来的可怎么得了。
家长们一边埋怨考试“变态”,一边为孩子的考试做各种准备。
在各种家长论坛里,随处可见如此纠结着的家长们。
网络上曾流传一则关于“万能奶奶”的故事,围观者一边叹服陪读奶奶的执着,一边感慨孩子的辛苦。
幼儿分离焦虑症课件
幼儿分离焦虑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六章《幼儿情绪发展》第二节“幼儿分离焦虑症”为主要教学内容。
详细内容涉及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定义、产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及干预策略。
结合实践案例,对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诊断与处理进行深入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及表现特点。
2. 培养学生针对幼儿分离焦虑症制定合理干预策略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幼儿分离焦虑症案例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定义、表现特点、干预策略。
难点: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诊断与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案例、图片素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定义、产生原因、表现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导入环节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实际影响。
4. 干预策略:介绍针对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干预策略,包括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案例设计干预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分离焦虑症2. 内容:定义产生原因表现特点干预策略七、作业设计案例:小明,4岁,最近上幼儿园总是哭闹不止,拒绝与父母分离。
父母很担忧,不知如何处理。
答案:(1)了解小明的生活背景,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
(2)为小明提供安全感,如安排熟悉的环境、教师陪伴等。
(3)引导小明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他认识分离焦虑。
(4)与家长共同制定家庭干预计划,如逐步延长分离时间、家长接送时情绪稳定等。
2. 作业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逻辑清晰,措施具体可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了解其他幼儿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推荐阅读《幼儿心理学》相关章节,拓宽知识面。
焦虑症患者如何应对家庭压力
焦虑症患者如何应对家庭压力在生活的舞台上,焦虑症如同一片阴云,不时地笼罩在患者的心头。
而当家庭压力也随之而来时,这无疑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挑战。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却有时会成为焦虑症患者压力的来源。
那么,这些患者又该如何在家庭的风浪中找到平衡,寻得宁静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焦虑症患者所面临的家庭压力可能来自哪些方面。
家庭中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是常见的压力源之一。
父母期望孩子在学业、事业上取得出色的成绩,伴侣期望对方能够在经济、情感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孩子期望父母能有更多的陪伴和理解。
这些期望,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激励,但对于焦虑症患者而言,却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也是一大压力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冷战、互不理解,都会让焦虑症患者的内心更加不安。
他们本就敏感脆弱的神经,在这样的环境中愈发容易受到刺激。
经济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家庭的经济负担、财务困境,都可能让焦虑症患者感到焦虑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无法为家庭做出贡献,或者因为经济原因而影响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那么,焦虑症患者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家庭压力呢?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关键的第一步。
勇敢地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内心的痛苦。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有坦诚相待,家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并给予支持。
在沟通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
避免在家人情绪不稳定或者忙碌的时候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可以选择一个相对轻松、安静的环境,比如在饭后散步时,或者周末的下午茶时间,以平和、诚恳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家人的意见和感受。
家庭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
理解家人的立场,有助于缓解矛盾,增进彼此的感情。
设定合理的家庭目标也是应对压力的重要方法。
不要因为他人的期望而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与家人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这样既能避免过度的压力,又能让家庭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
分离焦虑症家长问题解答常见疑问与专家建议
分离焦虑症家长问题解答常见疑问与专家建议分离焦虑症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对于家长而言,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离开家人时产生极度焦虑的表现是一种令人心疼和困惑的经历。
本文将回答一些家长常见的疑问,并根据专家的建议提供解决方案。
1. 什么是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儿童或青少年对离开家人或亲密关系的担忧和恐惧。
这种焦虑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上学、不愿意独自睡觉或参加社交活动。
分离焦虑症可能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业造成负面影响。
2. 何时应该担心孩子可能有分离焦虑症?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经历一些分离焦虑的表现,这是正常的。
然而,如果孩子的焦虑情绪持续超过预期的时间,并导致明显的困扰和功能障碍,此时就应该担心孩子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
如果你观察到以下症状,请及时咨询专业人士:孩子无法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入睡,担心离开父母或独自面对新环境,常常抱怨身体不适而实际上没有明显原因。
3.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症?(根据专家建议)首先,要给孩子提供安全感。
建立一个固定的日常生活和家庭规则,以便孩子能够预测和信任自己的环境。
与孩子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担忧,让他们知道你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
其次,逐渐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和独立。
逐渐增加孩子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的独立时间。
例如,可以从短时间的分开开始,逐渐延长到更长的时间。
此外,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最后,专业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的焦虑症状持续严重,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专业人士可以进行评估和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
总结:分离焦虑症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并尽可能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
同时,逐步引导孩子适应分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最重要的是如果症状持续严重,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以便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难关,并健康成长。
焦虑症健康教育PPT课件
如何识别焦虑症? 焦虑症状跟踪
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症状变化,以便于与专业 人士讨论。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如何治疗焦虑症?
如何治疗焦虑症?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方 法,通过改变思维模式来缓解症状。
CBT通常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效果显著。
如何治疗焦虑症?
谢谢观看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能够有效预防焦 虑症。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如何预防焦虑症? 学习应对技巧
掌握一些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如时间管理和 情绪调节。
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降低焦虑感的产生。
如何预防焦虑症?
寻求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分享自己的 感受和压力。
社会支持网络能有效提升心理韧性,降低焦虑风 险。
遗传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失衡等生物因素可 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例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可能 与焦虑症相关。
为何会出现焦虑症?
心理因素
个体的性格特征、早期经历和应对机制等心 理因素也与焦虑症的发生紧密相关。
如过度担忧、完美主义等性格特征可能增加 焦虑风险。
为何会出现焦虑症? 环境因素
生活压力、重大生活变故(如失业、离婚) 等环境因素也是引发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 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 药物。
如何治疗焦虑症?
自我管理
放松训练、运动、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等 自我管理方法也有助于缓解焦虑。
练习深呼吸、冥想等技巧可以降低焦虑水平 。
如何预防焦虑症?
与压力共舞——克服考试焦虑(家长篇) 课件(共13张PPT)
• 糟糕之极——糟糕之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 常糟糕甚至是灾难行结果的非理性信念。比如 一次考试失败后就断言“完了, 完了,我这次一定考不上我理想的学校了”,“我上不了好学校,我这辈子 完了”
1、积极的自我暗示 学会积极自我暗示——增强信心考生应当学会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有 什么了不起,不过如此而已!”“我相信自己!那些考题已经重复很多遍了, 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能挺过去!” “不管考得怎样,我尽了最大的努力 就无怨无悔了!”
2、放松呼吸法——腹式深呼吸
3、睡眠消除法 适当的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也是克服考前焦虑情绪的有效办法。
让孩子学会自我减压
•
方法一自我宣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郁闷心情、紧张情绪向家人、朋友、
老师倾诉,或者可以采用跑步、大哭等方式来尽量宣泄自己的情绪。
•
方法二学会深呼吸:考生可以坐着或者躺着,首先要缓慢地吸气,然后停
住几秒,再吐气,这样多反复几次。
•
方法三按摩内关穴:考生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顺时针按摩左手的内关穴,
克服对考前焦虑的恐惧
• 出现这些现象并不可怕,很多对自己要求过高的孩子都会有,可怕的是对这 些现象本身的焦虑。其实,只要考生以一个平常心来对待高考(中考)把高 考(中考)作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过程,一种体验,而不是唯一的目标;并 且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以恰当的目标要求自己,以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来复 习,就能够在考试中正常发挥
每回36次,能起到调节情绪的功能。
分离焦虑症儿童与家长的心理指导
分离焦虑症儿童与家长的心理指导
焦虑症在儿童中并不罕见,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应对焦虑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焦虑症儿童及其家长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共同度过这一困难时期。
焦虑症儿童的特征
焦虑症儿童常常表现出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可能伴随着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胃痛等。
他们可能对未来感到不安,对某些事物或场景产生过度的恐惧反应。
家长的困惑与支持
家长往往会感到焦虑症儿童的情绪波动难以理解,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焦虑情绪,甚至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然而,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孩子克服焦虑至关重要。
心理指导建议
倾听和理解: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稳定的家庭环境:创造一个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放松。
寻求专业帮助:如有必要,寻求心理专家或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能够给予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鼓励积极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积极的活动,如运动、艺术等。
教导放松技巧:教导孩子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他们控制焦虑情绪。
针对焦虑症儿童与家长的心理指导,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寻求专业帮助,鼓励积极活动,教导放松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应对焦虑症,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帮助焦虑症儿童克服困难至关重要,而家长的心理指导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关爱,共同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的阴影。
抗焦虑PPT课件
负性想法
事件
个性
负性想法
情绪
行为
(恶性循环)
回避
• 可能是个性的某种应对方式 • 焦虑的孩子多少有回避行为 • 回避虽然暂时解决问题,但却能保持焦虑的
存在 • 回避的危险性:让孩子无法知道正确答案,
诱因
• 目睹或经历了令人害怕的事情:担心
▪ 在学校里受到欺负 ▪ 学校里表现不好(违纪受批评处罚) ▪ 生病 ▪ 创伤 ▪ 动物惊吓 ▪ 。。。。
• 父母感情不和:不自信,敏感 • 自己导致的原因
了解孩子的焦虑模式
• 观察收集信息:孩子的焦虑想法、行为 • 哪些情况使你察觉到他在焦虑或害怕
第二步是像猎人一样寻找引起你焦虑想法的线索,你需要意识到你的焦虑想法,并且问自己: ❖以前这种情况下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你以前曾经碰到类似的情况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
生吗?每次当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吗? ❖你所知道的关于这种状况的一般信息是什么?它真的是一个不好的情况吗?你的朋友或其他
家长工作坊
(1)帮助焦虑的孩子:理解焦虑
理解和发现焦虑
▪Ha何lege种n 情况下担心是一种病?
焦虑本身都是正常的,我们所说的异常是指: ❖ 过度/极端 ❖ 程度强烈
▪ 判断标准:
LED− 是否对孩子产生干扰/引起困难
▪ 坏事变好事
− 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克服 − 使孩子从中获益:提高自尊,自信,快乐
焦虑症常见吗?
• 儿童少年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 • 占儿少人群的1/10 • 年龄不同表现不同
孩子有哪些焦虑?
• 害怕社交 • 害怕分离 • 广泛性担心 • 强迫性害怕 • 惊恐 • “躯体症状”:出汗,心跳快,疲劳,食欲下降 • 创伤后害怕 • 特定物害怕
幼儿分离焦虑症家长指南和实用建议
幼儿分离焦虑症家长指南和实用建议幼儿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为儿童在离开父母或熟悉环境时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症状。
这种症状不仅给孩子自身带来困扰,也给家庭带来一定的压力。
本文将为家长们介绍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原因、表现以及一些实用的应对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原因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儿童性格特点:有些儿童天生就比较胆小敏感,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较为警觉,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2. 家庭环境变化:家庭搬迁、父母离婚等家庭环境的改变是引发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变化可能使孩子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
3. 家长的行为与态度:过度依赖、溺爱、宠纵孩子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便产生极大的焦虑。
二、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因孩子年龄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1. 离别时情绪激动:在离别的时候,幼儿可能表现出情绪激动、大声哭闹,拒绝离开父母。
2. 对陌生环境及陌生人表现出恐惧:幼儿可能对新的环境、新的人或者陌生的孩子感到恐惧和抗拒。
3. 夜间困扰:幼儿可能在夜间出现多次惊醒、哭闹,主要是出于对离别的恐惧和焦虑。
4. 身体不适症状:一些幼儿在分离时,可能出现头痛、胃痛、恶心等身体不适症状。
三、家长应对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实用建议1. 温和而坚定的分离:在分离时,家长应尽量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避免过于担心和溺爱,尽量不要频繁回头安慰,否则会增加孩子依赖性。
2. 渐进适应新环境:家长可以采取逐步适应的方式,带孩子尝试新的环境,比如参加幼儿园的适应期,逐渐增加离开时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 稳定而规律的生活:为幼儿提供稳定而规律的生活环境,制定良好的作息习惯,这样可以降低孩子的焦虑情绪。
4. 鼓励独立性和自信心:家长可以适当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小任务,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同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大一新生家长们的分离焦虑症简析
大一新生家长们的分离焦虑症简析作者:王秀梅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期王秀梅亲爱的家长,祝贺您把孩子养育成人,尤其是历经十八年的艰辛,把孩子养育成了一个大学生。
金秋九月,您的宝贝将正式踏人大学校园,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意味着真正的“分离”——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寄宿制的,大一新生将长时段地脱离父母的视线了。
在大学里住校,和同龄的小伙伴们朝夕相处,是大多数大学生迅速成长的美好青春时期。
也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的最重要学习内容——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建设。
但是,面对孩子进入大学校园的这次“分离”,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做得足够妥帖。
在高校里工作了13年,我很少见大一新生因为不适应校园生活而哭喊着回家找妈妈的,但是因为不适应孩子开始大学校园生活离开自己而哭喊着找孩子的家长却是屡见不鲜,甚至越来越多。
举例:家长A.送孩子上大学后,住在孩子大学附近的宾馆,迟迟不离开,孩子都上课一周了,家长还会在大学食堂里打好饭等TA。
家长B,送孩子上大学后,倒是没有赖在大学附近不走,但是回到家里看见孩子的房间就想哭,看见别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家庭就难过,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家长C,送孩子上大学后,也及时返回家乡返回工作岗位,但是每天都要孩子打三通以上的电话(或微信语音)来报平安。
家长D,送孩子上大学后,到是及时返家返岗了,但是他家是个大家族,D的孩子是家里唯一的第三代,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舅二姨小姑们,会每天轮流给孩子“联系”,据说频率是一小时一次。
家长E,给孩子进大学办好各种手续后,直接把孩子的身份证拿回了家,声称:“有需要时我给你送过去”,其实担心孩子拿着身份证“学坏”。
家长H,拒绝让孩子上“外地”的大学,宁愿在北京上高职,那个“外地”叫“天津”。
家长的这种不适应引发的种种非常行为,我称之为大学新生“家长分离焦虑症候群”反应。
这种“分离焦虑症”不完全是我国家长的专利。
如果你看过《变形金刚》电影的话,在《变2》的开头,就有一幕讲男主角要离家去大学报到,父母帮他收拾行李,收着收着,男主的妈妈脖子上挂一双婴儿的小白鞋哭着从二楼跑下来:“儿子,我想起来你小时候……”Blahla……最后就追到了校园里,追到了宿舍里。
家长教育焦虑研究文献综述
家长教育焦虑研究文献综述李金洲摘要:家长教育焦虑是中国转型时期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在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倍受关注的核心话题,研究发现,影响家长教育焦虑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社会阶层、媒体传播等因素。
反思以往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认为在研究对象、重点及方法方面多有欠缺,有必要加强教育焦虑的实证调查研究,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便于从实践层面更好地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这对于促进教育体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长教育;教育焦虑;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77-03焦虑不仅是社会成员普遍存在的一种紧张心理状态,更是当下中国难以回避的一种社会心态问题。
而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也开始逐渐蔓延。
近年来,流行和学术报刊都见诸报道了父母教育焦虑的上升,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前部分家长患上了“教育焦虑症”。
[1]由此可见,家长教育焦虑作为焦虑的衍生概念,并非家长个体所独有的特殊状态,而是整个家长群体都普遍持有的群体心理现象。
目前学界对于家长的教育焦虑关注持续上升,但相关综述还较为欠缺。
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以便于学者们更好地进行家长教育焦虑研究。
一、家长教育焦虑的内涵与测量根据学者们的观点,教育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的教育。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对教育的内涵进行选择。
不过就家长的教育焦虑来说,学界普遍采用狭义的教育概念,一致将家长教育焦虑指向了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及结果的担忧。
[2][3]可以说,家长的教育焦虑是由于家长面对子女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心理上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情绪状态,生理上的系列不适应反应,以及行为上的一系列应对反应。
[4]它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按照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状态——特质焦虑”的划分,家长教育焦虑应当属于一种状态焦虑。
预防小儿分离性焦虑症PPT课件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 症?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生理因素
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可能导致对 分离的敏感性更高。
遗传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心理因素
如果孩子经历了突然的变化或创伤,比如父 母离婚、搬家等,可能会加剧焦虑情绪。
预防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2.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3.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预防策略 4. 如何识别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5. 总结与建议
什么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什么是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定义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是一种儿童在与重要照顾者分 离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社交活动能够帮助孩子减轻对分离的恐惧感。
如何识别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如何识别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观察行为
家长应观察孩子在分离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如过度哭泣、拒绝上学等。
如果这些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寻求专业 帮助。
如何识别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与老师沟通
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和适应情况。
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对分离 的恐惧。
为什么会发生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如父母的紧张关 系,也可能成为焦虑的诱因。
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有助于减轻孩子的焦虑 。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预防策略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的预防策略
建立安全感
父母应通过稳定的日常生活和关爱的互动,帮助 孩子建立安全感。
总结与建议
培养独立性
鼓励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步培养独立性,增强 自信心。
孩子培育优秀治愈家长焦虑症成功真实案例分享方法家长必学
孩子培育优秀治愈家长焦虑症成功真实案例分享方法家长必学作为家长,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到焦虑。
我们担心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等。
然而,焦虑只会让我们失去理智,无法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
下面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分享,帮助家长培育孩子并克服焦虑的方法。
这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过度关注和焦虑症的故事。
这位家长一直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不足,成绩不好,导致未来发展可能会受限。
因此,他不仅参加了很多培训班,还雇佣了家庭教师,每天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和辅导。
然而,这种过度的关注和焦虑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使孩子更加不自信,学习积极性下降。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被过度关注和焦虑所束缚,缺乏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导致了学习压力过大。
这位家长后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第一步是了解孩子的需要。
这位家长开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与孩子沟通、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
他发现,孩子并不是不喜欢学习,只是压力太大而导致了学习的兴趣减少。
于是他开始考虑如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能够自由发展。
第二步是培养孩子自信心。
这位家长明白,自信心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
他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并适当给予肯定和鼓励。
他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擅长的领域,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这种积极的心态让孩子对学习和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三步是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这位家长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都是不同的,只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于是他给孩子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并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辅导。
第四步是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这位家长开始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和社团活动,让孩子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素质。
他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学习成绩,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特长。
通过以上的改变和努力,这位家长成功地克服了焦虑症,并培养了一个自信、乐观、有兴趣的孩子。
分离焦虑症教研活动
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儿童分离焦虑症逐渐成为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
分离焦虑症是指儿童在与亲人或照顾者分离时出现的一种焦虑情绪和行为反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分离焦虑症的认识和干预能力,我们特举办此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分离焦虑症的认识,了解其成因、表现和危害。
2. 掌握预防和干预分离焦虑症的方法和技巧。
3. 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2023年X月X日地点:XX幼儿园多功能厅四、活动内容(一)专题讲座1. 主讲人:XX心理专家2. 主题:《分离焦虑症的认知与干预》3. 内容:- 分离焦虑症的定义、成因和分类-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形式和危害- 分离焦虑症的预防措施- 分离焦虑症的干预方法- 家长和教师的角色与责任(二)案例分析1. 案例提供者:XX幼儿园教师2. 案例主题:分离焦虑症在幼儿园的典型表现3. 内容:- 案例背景介绍- 案例分析- 教师应对策略- 专家点评(三)互动环节1. 主题:分离焦虑症的预防和干预策略2. 形式:- 小组讨论- 经验分享- 问题解答(四)实践活动1. 主题:亲子互动游戏2. 内容:- 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游戏- 游戏旨在增进亲子关系,减轻分离焦虑- 游戏结束后,教师和家长分享感受五、活动总结(一)活动成果1. 教师和家长对分离焦虑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师掌握了预防和干预分离焦虑症的方法和技巧。
3.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得到加强。
(二)活动反思1.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部分教师对分离焦虑症的认识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3. 今后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
2.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家长应该如何照顾患有焦虑症的孩子之欧阳数创编
家长应该如何照顾患有焦虑症的孩子
青少年处于一个叛逆的时期,很多复杂矛盾的情绪都会在此时出现,那么就难免会患上一些疾病。
据相关调查统计,目前青少年患有焦虑症的人数是与日俱增,这也急坏了家长和老师们。
那么,青少年焦虑症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让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来介绍一下吧。
第一,减少刺激
焦虑症很大原因是孩子承受着太大的压力和紧张情绪,此时,需要尽量避免刺激到孩子的神经,以免孩子情绪失控,引发更严重的精神疾病。
第二,家庭治疗
青少年是家庭系统中的主要成员,甚至是家庭的核心。
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与家庭和学校的关系。
因此,调整整个家庭,是治疗青少年焦虑症的关键。
临床上也发现许多住院治愈的情绪障碍的孩子回家后不久又复
发;在家庭环境中焦虑不安的孩子到医院环境很快就改变过来。
第三,关爱治疗
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帮助和支持父母,减少他们对孩子心理行为的过分介入和彼此的过分依赖行为。
规劝父母允许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是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立体平衡治疗
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理解这种反应的原因和机制,并指导孩子掌握对付焦虑的方法。
同时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适当的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注意生活内容要丰富多彩,生活时间安排要规律。
以上就是关于青少年焦虑症如何治疗的介绍,希望给家长朋友带来一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在给“家长焦虑症”推波助澜?
北京晚报记者:张鹏采访专家:韩美龄
中国的大部分家长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焦虑。
孩子还未出生,很多妈妈已经“产前焦虑”,生怕孩子胎里发育得不如别人;不到一岁,开始入托焦虑,提前三年就要去到幼儿园排队报名;刚进了幼儿园,紧接着就要给孩子物色小学,刁钻古怪的小学考试题目足以让家长精神崩溃;还有“鬼门关”一样的小升初,家长陪着孩子端坐在奥数课堂上和自己的年龄较劲……几乎所有家长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报了什么英语班”“奥数学得怎么样”;浏览一下教育网站,看到人家“牛孩”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多少家长的感觉是“痛不欲生”;家长论坛上,大家的问候语已经换成:“你今天焦虑了吗?”
教育焦虑无处不在,教育专家杨东平说出了一句痛心疾首的话:“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已经出现,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
整个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应试教育固然是罪魁祸首,但焦虑为何来得如此汹涌?谁在给它推波助澜?
责任转嫁
家长做监工学电脑逼成“全才”
“记得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除了开家长会要麻烦爸妈去一趟学校,学习的事情几乎都不用麻烦家长,可是现在老师几乎天天派活,家长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完成这些任务上了。
”这位家长的话概括了当今大多数小学生家长的生活状态。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林女士的手机短信量大大增加,每天中午后,她的手机都会陆续收到来自各科老师的作业短信,有的短信多达整整一屏。
语文老师要求家长协助子女默写、听写、看图说话,一样不能落下;数学老师要求为孩子准备两个魔方,明天上课要学习正方体的问题;英语老师要求监督孩子听录音5遍,家长陪说陪练,课文背熟后签字;甚至还有体育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孩子熟练掌握仰卧起坐,晚上掐时间一分钟做30个……林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家里有一名小学生,起码要占用家里一位大人的全部业余时间和精力,“这么复
杂的事情老人或者保姆根本做不来,只能自己亲自盯着,我现在下班回家连看报纸、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对于小学生家长,熟练运用电脑上网是一项基本技能,“很难想象,家长要是不会上网怎么办,简直就没资格做家长!”林女士说。
因为很多小学,尤其是重点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都有班级论坛,很多有关孩子的信息以及家长的任务,老师都是通过校园网发布的。
“我的工作本来和电脑不沾边,以前不大用,可是为了孩子,我恶补电脑知识,学会了下载软件,学会了论坛发帖,还加入了班级的QQ群,我现在整天泡在网上,都快成了网虫了。
”现在林女士又在苦学制作PPT,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年级女生娇娇的爸爸是班里公认的“设备狂人”,他先是置办了一台高性能的数码相机,不久前又买了一台集扫描、打印、做照片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彩色打印机,这样可以保证孩子作业“保质保量”完成,“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学校都要布置孩子做‘小报’,有的家长做的那叫一个专业,照片、文字、标题、排版真跟报纸差不多,我才痛下决心添置设备,咱不能给孩子丢人不是?”于是,比拼设备成了家长间的“暗战”,也让娇娇爸练成了专家。
如今家长难做,“学艺不精”的家长不但孩子在班里抬不起头,自己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本该学校负担的教育工作,大批量地转嫁到家长身上,让人如何不焦虑?
惨遭“洗脑”
培训班为圈钱高喊“焦虑起来”
最近,记者亲历了一家培训机构的“小学四升五动员会”,所见情景相当震撼,培训机构的校长给家长们做了长达两小时的演讲,慷慨激昂,其间多次大声追问:“家长们,你焦虑起来了吗?”他当场分析小升初的惨烈竞争状况,各名校点招“牛孩”的傲人成绩,表示五年级已经是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声称“再不焦虑就真的来不及了!”“牛孩的背后都有疯狂的家长!”最后,家长们的焦虑被成功地调动起来,纷纷报名五年级的“精品班”,都奔着重点中学的名师而去,虽然收费比四年级贵了一倍,但很快报名满额。
整个动员会,就像是传销公司的推广活动,众家长仿佛现场被“洗脑”,理智完全被汹涌而来的焦虑感淹没了。
张女士最近参加了多次这样的小升初“分析会”、“交流会”,都是各大培训学校组办的,家长们在网上得到信息,像赶场一样四处开会,“参加一次焦虑感就加深一层,可是不去又难受,觉得自己两眼一抹黑。
”据了解,小升初取消考试后,情况一年比一年复杂,除了教委公开公布的消息,各种“小道消息”和“潜规则”基本都是从培训机构和“坑班”流出的,家长难以甄别,只好宁可信其有,按照培训机构的说法让孩子尽量向“牛孩”靠近,扔出大把的银子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现在天价培训班这么火?要多少钱都有人报名,这些培训机构走的就是‘焦虑营销’,充分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推波助澜,然后造成恶性循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杜胜祥向记者分析,很多家长都表示痛恨培训班,可是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又没办法,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最终服从,被迫适应,不自觉地开始攀比。
”
随着培训班的价格攀升,孩子培训难度也在水涨船高。
据了解,前两年小升初测试,孩子三一口语达到7级就很突出了,基本可以得到名校敲门砖,可现在,拿到三一9级证书的孩子都比比皆是,这基本上已经是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样“追涨”,家长情何以堪,只有愈加焦虑,而且三一口语培训级别越高费用越贵,每级递增一两千元不等,笑到最后的依然是培训机构。
过度关注
“独二代”面临被焦虑的命运
中国家长的普遍焦虑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独生子女问题,尤其是“独二代”,可以说一出生就面临着被焦虑的命运。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班里也很优秀,成绩好,邻里看了都喜欢,是家人及老师的宠儿,就是有一个毛病,她很容易哭泣。
很微小的事情,像铅笔芯断了,或皮鞋的带子打了结,或她的书桌被人收拾过,都会让她抽泣不止。
女孩的父亲是个物理教授,无法理解女儿的个性。
他说,女儿见过很多大场面,惯于应付各种环境的压力,对着一千人独奏钢琴都从容镇静,怎么对毫不重要的生活小节却完全失去控制?
要找出谜底,还要从女孩父母说起,她的父母都很优秀,所以从超人出生的一刻起,父母就为她安排了一切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
父母都喜欢古典音乐,女孩的婴儿室里也天天播放莫扎特与巴哈;父亲头脑精密,女儿的玩具也全
部是发展脑力的益智游戏;母亲精通几国语言,女儿的故事也备有中、英、法、德语版本;七八岁的小小年纪,女孩就参加天才儿童独奏音乐会,博得掌声满场。
“这是一个在放大镜下长大的孩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父母的苦心观察,刻意启发。
在父母的厚望下,女儿也常常处在焦虑中。
在这样理智的家族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当然无法承受这世界的不完整之处,因此,生活稍一出错,就触发起内心无比的愤怒,无比的控诉。
”
类似的故事,在“独二代”中并不鲜见。
孙云晓指出,过度早教,已经成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共同特点。
作为父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本来就背负着过多期望,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这种对下一代的期望延续下来,形成了集体“养育焦虑”,而父母的这种焦虑终究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成为“独二代”特有的“身份标签”。
家长的“教育焦虑症”,是一种社会的痛楚与无奈,其恶果将在下一代身上展现。
为此,众多教育专家发出呼吁:“家长自身同样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需要治疗和引导,因此拯救孩子应当首先从拯救父母开始。
”
要拯救孩子
先要“拯救”家长
“很多带孩子来咨询的家长追悔莫及,等到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心理疾患,家长才意识到他们对孩子的伤害有多重。
”韩美龄告诉记者,很多家长表示自己也是出于无奈,因为教育大环境使然:“一考就要排名,一考就要发证,一考就要有结果,一考就来了优劣,一考就有了高下,一考就有老师和家长的荣辱,一考就都给考糊了……可是不考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虽然都在抱怨应试教育,但很多家长的态度和观念却已经被环境“绑架”和异化,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被父母送出国外,想逃离应试教育,而在国内的中国父母,并没有因他们把孩子送到国外就换了一种教育理念,他们骨子里自己的理想仍然在支持着他们,在国内天天打着国际长途督促孩子好好学习。
孩子依然是个学习的工具。
”韩美龄说。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
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
”教育专家杨东平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杨东平说,“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
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
”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他希望家长们淡化分数竞争,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
韩美龄表示,家长的“教育焦虑症”其实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患,它是一种社会病,是从众心理导致的一种普遍情绪,“并不需要求医问药,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被环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