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质与基因表达调控
染色质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
染色质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染色质是细胞内包裹基因组的物质,也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
染色质的所有成分都参与了细胞中的各种代谢过程,它们的变化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基因是生命活动和生物进化的基础物质,也是一个生命体的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表达亦是一种调控机制。
因此研究染色质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一、染色质的构成染色质除了双螺旋DNA外,还包含了多种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
其中,最重要的几种蛋白质是组蛋白、非组蛋白、催化因子以及调控因子。
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蛋白质,占据了细胞核中大部分的物质。
它把DNA包裹成一串串的小颗粒,称为核小体或染色质小体。
组蛋白可以使DNA更加致密,以便在核内严密安排细胞代谢。
而非组蛋白则是组蛋白的补充,可以起到组蛋白无法发挥的作用。
催化因子是针对某些分子的催化酶,它能够裂解或改变某些分子,为其他蛋白质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
调控因子则是与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蛋白质,它们和DNA之间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
例如,转录因子能够结合到基因组DNA上,从而启动基因的表达过程。
二、染色质的结构染色质分为两种结构:表观染色质和染色质本身。
表观染色质主要是指染色质上与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化学分子,比如乙酰化基因等,这些化学分子的改变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染色质本身则是指组成染色质的物质。
染色质本身的结构其实是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空间层次结构构成的。
最初,DNA 是双螺旋的线性分子,但在染色质的结构中,它卷曲成了一个非常紧凑、复杂的三维结构。
从最小的层次来看,染色质是由一组基本的线性单元“核小体”组成的,该单元由一个核心蛋白质八聚体(即八份蛋白质)组成,核心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25,000。
在高级结构层次上,相邻的核小体通过染色质连结纤维串联成一个更大的复合体——成纤染连结染色质。
可见,染色质是有序排列的骨架结构,不同的层次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蛋白质辅助完美地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了染色质的三维结构。
染色质构象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联分析
染色质构象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联分析染色质构象是指染色质在三维空间中的组织方式,包括了DNA的空间组织和与其相关的蛋白质的空间排列。
研究表明,染色质构象与基因表达调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分析染色质构象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联,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染色质开放与基因的活性表达密切相关。
染色质通常以两种形态存在:开放型和紧缩型。
开放型染色质指的是染色质的区域较为松散,DNA容易被转录因子和其他调控因子访问,进而促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相反,紧缩型染色质对DNA的访问性较差,导致基因的沉默和抑制。
因此,染色质构象的松紧程度是决定基因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染色质构象的三维空间结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染色质构象与基因表达调控之间的关联。
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染色质相互作用谱系图(Hi-C)技术,该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基因组中染色质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频率。
研究发现,基因座在染色质结构中的空间位置与其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高度表达的基因往往位于染色质构象中的开放区域,而低度表达或沉默的基因则位于紧缩区域。
染色质上的转录调控因子和非编码RNA也参与了染色质构象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联。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DNA上并调节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它们可以通过与染色质相互作用来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
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此外,非编码RNA,特别是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也能够与染色质相互作用,并通过改变染色质构象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这些转录调控因子和非编码RNA通过调控染色质构象,影响基因的可及性,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
另外,染色质构象与表观遗传修饰也具有密切的关系。
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一系列修饰方式,能够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研究发现,染色质构象与表观遗传修饰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机制。
一方面,表观遗传修饰可以影响染色质的构象。
例如,DNA甲基化可导致染色质紧缩,进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知识:染色质修饰的调控机制及作用
分子生物学知识:染色质修饰的调控机制及作用染色质修饰的调控机制及作用染色质修饰是指对DNA和组蛋白等基因组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的过程。
这些化学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和ADP-核糖基化等。
这些化学修饰能够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对胚胎发育、细胞命运决定和基因转录起到重要的作用。
甲基化是最常见的染色质修饰。
甲基化是指DNA碱基中的腺嘌呤或胞嘧啶的甲基化,通常发生在CpG二连体中。
对DNA进行甲基化的酶称为甲基转移酶(DNMTs)。
甲基化被认为是稳定基因沉默的关键因素。
在哺乳动物中,甲基化通常出现在表观遗传学的调控中,并且在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基因负责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在甲基化状态中可能被沉默。
除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也是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
组蛋白是一种碱性蛋白质,通过核染色作用维持着DNA的结构。
改变组蛋白修饰基团能够去除或添加电荷,从而影响它们的质量和方式,并最终影响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蛋白质的活性。
组蛋白修饰涉及到可逆和不可逆的改变。
组蛋白乙酰化是一种可逆修饰,通过加入乙酰基团而发生。
这种修饰通常促进染色质处于开放状态,从而使染色质更易于被转录。
另一方面,组蛋白去乙酰化是另一种可逆修饰,通常被视为对交错性染色质的沉默引起的更稳定的反应。
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变化可以改变基因表达,并直接影响生物体的发育、生理和行为。
磷酸化也是组蛋白修饰的一种形式。
在胚胎早期,过度的磷酸化被认为是维持着染色质处于“超开放”状态。
在晚期,磷酸化状态发生变化,组蛋白磷酸化逐渐增加,从而限制基因转录。
磷酸化也可以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及其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泛素化是一种组蛋白修饰形式,其中泛素被添加到一些蛋白质上。
这种修饰通常被认为是响应蛋白质质量控制的一种方式。
出于这个原因,泛素化通常被认为是下降某些蛋白质水平的信号。
最后,ADP-核糖基化被认为是染色质修饰的新型形式。
这种修饰通过添加核糖基磷酸酯而发生,被认为是被调控的基因沉默方式之一。
染色质重构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染色质重构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染色质是人类细胞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类似于一条绳子,由DNA、蛋白质以及其他分子组成。
基因组是以染色质为载体,正常的基因表达与染色质结构密切相关。
随着人们对染色质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发现细胞可以通过对染色质进行重构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
这种染色质结构上的变化被称作染色质重构。
染色质重构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DNA重构以及染色质拓扑等等。
这些重构方式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整个生物的生理活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染色质重构方式及其影响。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发生在CpG岛上,是一种通过甲基化修饰DNA,从而影响基因表达的方式。
甲基化将DNA基因片段中的甲基添加到CpG岛的上面,从而影响了该区域的基因的表达。
这种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癌症研究中。
例如,在人类肝癌中,DNA甲基化会导致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失调。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它与DNA紧密结合并形成染色质。
染色质的稳定性和可访问性都与组蛋白相关。
在染色质重构过程中,组蛋白可以通过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方式被修饰,这些修饰可以影响基因转录和表达的过程。
研究表明,组蛋白修饰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范围和强度。
如果组蛋白大量乙酰化,染色质就会更加松散,基因就会更容易被转录,最终导致该基因的表达增加。
相反,如果组蛋白甲基化则会使染色质紧密结合,使得基因转录作用受到抑制。
DNA重构DNA重构是一种通过修饰DNA的物理结构来影响基因表达的方式。
DNA可以缠绕成螺旋形状,基因在这个过程中被“压缩”到一起,从而形成染色体。
在DNA重构过程中,DNA可以被拉直或打结,影响基因转录影响。
DNA重构的一种常见形式是DNA甲基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影响基因表达,也可以通过影响DNA复制途径的选择来影响细胞增殖。
染色质拓扑染色质与核质网(netlmix)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染色质拓扑。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性分析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性分析基因是决定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而基因表达则是表现基因功能和调控生物发育、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而基因表达的调控又与染色质结构密不可分。
本文着重探讨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性分析。
一、染色质结构染色质是细胞核内的基因组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负责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并参与基因表达调控。
染色质由DNA、核小体、基质、核仁等组成,其中DNA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但 DNA 单链长度极长,一个细胞核中的 DNA 长度可达几百万甚至几十亿个乳酸单元,如何能够在细胞中得到高度压缩呢?这就涉及到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核小体。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心组蛋白和带电的链状DNA组成。
核心组蛋白由碱性蛋白H2A,H2B,H3和H4组成,它们有相似的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其中H3和H4的N端存在具有高度保守性的H3K9,H3K27和H4K20等若干不同位置的赖氨基酸残基。
核心组蛋白不但负责DNA的包装,而且还能够通过搭桥蛋白、组蛋白变形酶和搭孔蛋白等介导染色质与其他蛋白质和DNA 的相互作用,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二、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调控是指现有的基因表达水平被调控和改变的过程,在细胞生长发育、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因表达的调控包括多个层次的调控,如转录层面、转录后层面、蛋白质合成层面等。
在转录层面,细胞核内的调控因子能够结合到染色质、DNA或RNA上,对基因的转录过程进行调节。
例如,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 DNA 上的特定序列形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与启动子区域的RNA聚合酶结合,决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特异性。
在转录后层面和蛋白质合成层面,多种小分子,如 RNA、小RNA、mRNA和蛋白质,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基因表达。
其中非编码RNA可以结合到DNA、RNA和蛋白质上,参与基因去甲基化、RNA剪接和RNA聚合酶起始复合物组装等过程。
三、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性近年来的多个研究表明,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密切相关。
染色质开放和蛋白质表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染色质开放和蛋白质表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和非编码RNA等组成的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其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蛋白质的转录和表达水平。
本文将探讨染色质开放和蛋白质表达之间的关系。
一、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染色质可以分为紧密结构的异染色质和松散结构的顺式染色质两种。
异染色质包含高度紧密结合的DNA和蛋白质,不利于基因转录和表达,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较为密集的区域。
相反,顺式染色质结构松散,利于基因转录和表达,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较松散的区域。
除了整体结构的影响,染色质上的化学修饰也会影响基因表达。
例如,在染色质组装中,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可以影响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调节染色质的结构和可达性,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二、染色质开放与蛋白质转录的关系染色质打开是指通过某些机制使得本来紧密结合的染色质变得容易被蛋白质复合物所接近和结合,从而促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发现多种染色质打开的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是去乙酰化和DNA甲基化。
去乙酰化是指除去乙酰化修饰,使得染色质结构松散的过程。
该过程是由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调控的,而这些酶的活性和沉默状态可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影响。
例如,当细胞处于低氧、低营养等应激条件下,细胞代谢状态发生改变,乙酰化酶活性下降,去乙酰化酶活性升高,从而促进染色质松弛。
DNA甲基化是另一种影响染色质可达性的机制。
DNA甲基化指DNA上嘌呤环C5位碳上的甲基化修饰,这种修饰在高度甲基化的片段会导致染色质紧密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DNA甲基化与转录的关系是复杂的,活跃的基因区域通常是低甲基化的,而对应着不活跃的基因区域则是高甲基化的。
三、蛋白质表达对染色质开放的调节蛋白质表达分为翻译和后翻译调节两个层面。
翻译调节包括多个细胞器和蛋白质分子的参与,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后翻译调节主要包括mRNA降解、翻译后修饰等等,可以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状态来调节蛋白质表达水平。
临床医学考研 生物化学 基因表达必看------基因表达调控
原核生物大多数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操纵子机制 实现 启动子 编码序列 (promoter)
其他调节基因 操纵元件 (operator)
蛋白质因子
特异DNA序列
目录
操纵子模型的普遍性
多顺反子(polycistron):mRNA分子携带了几个多肽链
的编码信息。
合酶与启动序列的结合能力,从而增强RNA聚合酶的转
录活性,是一种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目录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Prokaryote
目录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原核生物基因组是具有超螺旋结构的闭合环状DNA分子 ① 基因组中很少有重复序列; ②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为连续编码,且多为单拷 贝基因,但编码rRNA的基因仍然是多拷贝基因 ; ③ 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所占的比例(约占50%)远 远大于真核基因组; ④ 许多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以操纵子为单位排列
(二) 翻译起始的调节
RBS(核糖体结合位点):
mRNA链上起始密码子AUG上游的一段非翻译
区。 RBS的结合强度取决于SD序列的结构及其与起 始密码子AUG之间的距离。 SD- 4-10(9)-AUG SD序列与16S rRNA3´端配对碱基越多,亲和 力越高,核糖体与mRNA结合的效率就越高。 mRNA的二级结构也是翻译起始调控的重要因素。
图8-5 lac 操纵子与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
目录
乳糖
(2)CAP的正性调节
+ + + + 转录 DNA
CAP
P
O
Z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综述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综述基因表达是指基因在细胞中转录成RNA并最终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表达的调控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过程。
在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转译后调控等。
一、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在DNA转录为RNA的过程中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
转录调控的主要机制包括染色质结构的改变、转录因子的结合和调控序列的作用。
1.染色质结构的改变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等方式实现。
DNA甲基化是指通过甲基转移酶在DNA上添加甲基基团,从而使基因失活。
组蛋白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方式。
这些修饰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紧密度,进而影响基因转录的可及性。
染色质重塑是指染色质在空间上重新组织,通过改变基因在染色质中的位置来调控基因转录。
2.转录因子的结合转录因子是一类可以结合到DNA上的蛋白质,它们可以识别和结合到特定的调控序列,如启动子、增强子和抑制子等,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过程。
转录因子的结合可以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使得基因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精确调控。
3.调控序列的作用调控序列是指存在于基因座位上的一类特殊序列,它们可以吸引特定的转录因子结合,从而调节基因的转录。
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抑制子和转录终止序列等,它们在基因转录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转录后调控转录后调控是指在RNA合成完成后对RNA分子进行调控,包括剪接调控、RNA修饰和RNA稳定性调控等。
1.剪接调控剪接是指在RNA合成过程中对转录产物进行修剪和重新组装,从而生成成熟的mRNA分子。
剪接调控可以通过选择性使用剪接位点、使用剪接辅助因子等方式实现。
不同的剪接方式会导致同一个基因产生不同的转录产物,从而扩大了基因的功能多样性。
2.RNA修饰RNA修饰是指对RNA分子进行各种化学修饰,如甲基化、转录后修饰、磷酸化等。
RNA修饰可以影响RNA的结构和功能,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后调控过程。
染色质构象变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染色质构象变化与基因表达调控染色质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分子,它不仅仅承载着基因信息,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染色质的构象变化,包括DNA浓缩和去硝化、核小体重组、染色质整体结构的变化,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密不可分。
DNA浓缩和去硝化在控制染色质构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NA在细胞核内的结构是由四种不同的碱基构成的核苷酸规律排列而成的。
在未被复制和转录时,这些核苷酸会紧密地堆叠在一起,形成紧密的螺旋结构,这个状态我们称为DNA 浓缩。
当细胞进行复制和转录时,需要将DNA的特定区域“打开”,以便复制和转录酶相互作用并合成所需的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细胞使用去硝化过程松动DNA 的紧密结构,以打开浓缩的区域。
在细胞核中,DNA相对来说非常长,难以直接存储和运输。
因此,为了使DNA能够容纳在有限的空间中,细胞通过核小体来整理DNA分子。
核小体由碱性蛋白 H2A、H2B、H3 和H4 组成,它们通过酰化、泛素化等修饰形成不同的组蛋白变体,调节核小体的成分和组成,进而影响染色质的构象。
核小体重组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DNA区域需要转录时,细胞会将这些区域解开,让RNA聚合酶等转录因子进入,并开始转录。
当细胞完成转录后,核小体将重新回到DNA的一侧,维持染色质的整体结构完整和有效。
染色质整体三维结构的变化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
随着基因的表达,染色质没有像经典模型中预测的那样始终呈现一种“线性”的状态。
相反,它们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和精细的状态,在空间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这些构象变化与染色质区域的定位和基因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些科学家认为,染色质整体结构的变化与生物体内的创伤修复、癌症等疾病相关。
这也是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总的来说,DNA浓缩和去硝化、核小体重组和染色质整体结构的变化都对基因表达调控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新的实验方法,来对这些影响做出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细胞核内染色质结构及其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
细胞核内染色质结构及其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细胞核内染色质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包含着我们人类所有的基因信息。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测到这个微小的结构,但是它对于人类生命的运转和进化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细胞核内染色质的结构以及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一、细胞核内染色质结构细胞核内染色质是由DNA、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DNA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染色体是细胞中含有DNA的复杂结构。
每个细胞通常包含着一对染色体,其中包含的基因数目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保证不可逆地传递遗传信息。
DNA在细胞核内以一种高度有序的方式组织成染色体。
在正常情况下,DNA以一种松散的线性结构存在于细胞核中。
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基因表达调控,DNA还会在某些特定的区域被紧密地压缩成一种成为“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体是通过一种叫做“伸展臂”的结构与一种叫做核小体的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核小体由一种叫做组蛋白H2A、H2B、H3和H4的蛋白质组成,这些蛋白质会缠绕在DNA上,形成了核小体,同时染色体的伸展臂会将核小体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染色体。
二、细胞核内染色质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细胞核内染色质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促进或抑制基因表达,还可以影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易位。
1.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指的是基因中的信息通过蛋白质或RNA表达出来的过程。
细胞核内染色质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其中包含着所有的基因信息。
其中有的基因会显性表达,有些则不会。
这与细胞核内染色质的组织和状态密切相关。
在染色体的不同部位可以存在某些诸如交错环(loop)和染色体区域间活素(interchromosomal decompaction)等调节机制,它们可以通过暴露或隐蔽某些区域的基因来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是指两个染色体之间的不平衡转换。
生物体内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关系分析
生物体内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关系分析染色质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一种复杂的DNA蛋白质组合体,它在细胞的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染色质的结构形态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关系密切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物体内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染色质主要由DNA、核小体和非组蛋白组成。
DNA是遗传物质,负责传递遗传信息。
核小体是由蛋白质组成的颗粒状结构,其中包裹着DNA。
非组蛋白则是连接核小体的“线”状蛋白质。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染色质在细胞核内的组织和紧密度维持得以实现。
染色质的结构和调控对基因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染色质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状态:紧缩的异染色质和展开的顺染色质。
在染色质紧缩状态下,DNA的可读性受到限制,因此基因的表达被抑制。
相反,在染色质展开的状态下,DNA更容易被转录机器读取,从而促进基因的表达。
在染色质结构的调控中,组蛋白修饰是一个关键环节。
组蛋白是染色质中的一类非组蛋白,在染色质的整合和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组蛋白修饰包括翻译后修饰,如甲基化、乙酰化和磷酸化等。
这些修饰可以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紧密度,从而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甲基化是最为常见的组蛋白修饰。
它通过在DNA分子中加入甲基基团来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紧密度。
在一些区域,DNA甲基化可以抑制基因的表达,这些区域被称为甲基化岛。
而在其他区域,DNA的无甲基状态可以促进基因的表达。
这种通过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被称为表观遗传。
乙酰化是另一种常见的组蛋白修饰方式。
乙酰化是指在组蛋白上加入乙酰基团,从而使染色质更加松散。
这种松散的染色质结构有利于基因表达。
乙酰化主要发生在组蛋白的N末端。
当组蛋白通过乙酰化而变得松散时,转录因子可以更容易地进入染色质并与DNA结合,从而启动基因的转录。
除了组蛋白修饰之外,染色质重塑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机制。
染色质重塑是指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紧密度来调节基因表达。
染色质重塑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
染色质重塑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人类基因组的大小只有3.2亿bp,但我们的体细胞一般都超过两米左右。
这种巨大的比例迫使人们思考如何将这么多的基因和DNA塞进我们的细胞。
幸运的是,自然界塑造了一种非常高雅的机制,即染色质重塑。
染色质是由DNA与组蛋白(一类高度碱性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的,成为细胞核内的基本结构。
组成过紧的染色质将使得基因难以表达,而松散的染色质则更容易被RNA聚合酶、转录因子等调控因子“找到”,进而参与某种生命过程。
因此,调控染色质状态可以影响基因表达的模式。
近年来,人们对于基因表达调控及其背后的机制探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简要分析如下。
1. 染色质的构成组蛋白是染色质主要的构成元素,每一个组蛋白分子都有担负着将DNA缠绕成染色质的负责。
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十种不同的组蛋白,其中H2A、H2B、H3和H4是最常见的四种。
这四种组蛋白分子被派上了非常重要的“护卫”任务,即将DNA缠绕成为一个类似于蜂窝网状的形态。
其间如果使用“化学语言”描述,即在H2A-H2B八聚体缠绕的DNA核心外,形成了一个H3-H4四聚体。
而这样重复组合下去便形成了近2米以上长度的线性染色质。
但是,严格的线性染色质状态构成的话,当人生长发育时需要启动、关闭的基因会有很多,而且需要不同的基因组合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
染色质为了应对这一需求主动“重构”自己,这种行为即染色质重塑。
2. 重构带来的效应染色质的重构可以是染色质结构上的改变,也可以是染色质上DNA-蛋白交互面的改变。
后者指的是转录因子、RNA聚合酶、DNA脱甲基酶以及组蛋白变体等调控因子与染色质、DNA交互的区域。
在染色质结构上的改变使得部分区域染色质收缩形成“致密”区域,持续时间将基因表达抑制;反之松弛的染色质则更容易参与基因表达。
这就是经典上谈到的“先天状态”与“后天状态”,即一个基因能够开启或关闭的时间控制受到染色质结构上的改变和时间性等因素的影响。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是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它探索了基因表达过程中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如何调控基因的转录和调控。
在细胞核内,线性排列的基因组被高度组织、紧密打包,形成染色质。
染色质的结构和状态对基因的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染色质的结构染色质是由DNA、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复合物。
其中,核蛋白是构成染色质的主要组分,如组蛋白。
组蛋白是高度碱性的蛋白质,它具有丰富的天冬氨酸和赖氨酸残基,能够与DNA的磷酸基团形成电荷间的静电相互作用。
组蛋白通过与DNA相互作用,将基因组包裹成一个紧凑的结构,形成染色质纤维。
染色质纤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较为松散的30nm纤维,另一种是更为紧密的10nm纤维。
这些纤维通过进一步的组装和折叠形成更高级的染色质结构。
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调控是维持细胞功能和发育的关键过程。
染色质的结构和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染色质上的蛋白修饰,细胞可以精确地调控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水平。
1. 染色质结构的变化染色质的结构可以在不同细胞状态和环境条件下发生变化。
在不活跃状态下,染色质呈现出紧密的、高度组织的状态,基因很难被转录。
而在活跃状态下,染色质则呈现出松散的状态,基因更容易被转录。
这种转变可以通过染色质重塑因子和染色质修饰酶的作用来实现。
2. 染色质修饰染色质修饰是指对染色质蛋白进行特定位置和化学性质的化学修饰。
这些修饰包括翻译后修饰,如乙酰化和甲基化,以及转录前修饰,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
这些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调控因子与染色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三维基因组结构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染色质中基因的空间组织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染色质呈现出纺锤样、环状、环状环、线状和非线状等复杂结构,这些空间结构对基因的表达定位、交换以及调控有重要影响。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三维染色质构象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染色质的三维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调控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调控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染色质是人类细胞中的基本结构之一,它被认为是细胞核中基因组内的压缩形态。
染色质是由DNA、蛋白质和其他的RNA分子组成的,它是支撑基因表达的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染色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一、染色质的结构染色质的结构非常复杂,它既涉及到DNA的空间结构,也涉及到染色质上蛋白质的分布和组合。
DNA 的结构与组合DNA 被包含在核小体中,核小体是由核心颗粒(nucleosome)组成的。
每个核心颗粒包含着两个包裹在一起的 DNA 分子,这个结构被称为“核小体基本颗粒”(basic nucleosomal particle)。
在核心颗粒中,DNA 与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蛋白质之一 H1-H5 相结合,形成逐渐加厚的核小体。
一般而言,40个核小体紧密地排列,使核小体的结构堆叠成为一条纤维,这种纤维的直径约为10纳米。
这类型的染色质被称为“豌豆荚染色质"。
染色质蛋白质组成核小体由八个蛋白质分子组成,这八个蛋白分子可以分成两组。
第一组包括四个相互对称的蛋白质,它们的总名称叫做"H2A-H2B-dimer"。
另外四个蛋白质属于"H3-H4 tetramer"组。
这八个蛋白分子通过电荷作用将DNA包裹成相对固定的状态,保持核小体结构的稳定。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一些较少见的蛋白质,如H1-histone和CAP-Gly-containing protein。
这些蛋白质相对较长,能够将不同的核小体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多个核小体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厚重的染色质结构。
二、染色质的功能染色质除了是基因组内的结构支撑,更重要的是它在调节基因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细胞核中的 DNA,如果能实现实时和特定的区域进行控制,则可以通过逐渐打开或关闭相关区域的染色质来实现控制。
这种方式不容易改变DNA的序列,也使得细胞能够在某些状态下迅速地改变基因表达,从而应对不同环境的压力。
染色体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
染色体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染色体是细胞核内DNA的有序组织,它们起着基因储存和转录的重要作用。
染色体结构的特点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对于深入了解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的结构人类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染色体的结构。
DNA是遗传信息的储存介质,而蛋白质则起着支撑和组织DNA的作用。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染色体轴粒。
染色体轴粒是由一段DNA和一系列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成。
DNA通过蛋白质的包裹形成了染色体颗粒,这些颗粒通过染色体轴粒相互连接形成染色体。
染色体颗粒中的DNA含有基因,基因是生物体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的结构在细胞周期中会发生变化。
在细胞分裂的干扰期,染色体呈现出紧密卷曲的形态,形成了典型的染色体形状。
而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则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松弛,呈现出非常复杂且均匀的结构。
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表达调控是指细胞对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调控机制,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发挥。
基因表达调控是生命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细胞通过转录因子和其他调控因子对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行调控,以控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分为转录水平调控和转录后水平调控两个层面。
在转录水平调控中,细胞通过转录因子与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促使或抑制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是一类与DNA特定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它们能够识别特定的基因启动子序列,并与核酸链结合,启动或停止转录过程。
转录水平调控可通过改变转录因子的数量或活性来实现。
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中,细胞通过剪接、RNA修饰和核小体重构等机制调控已经合成的mRNA的运转和翻译过程。
剪接是指在mRNA的转录后修饰中去除某些外显子区域的过程,进而影响mRNA的翻译产物。
RNA修饰是指通过添加化学修饰基团或修剪RNA链来改变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
核小体重构则是指通过改变核小体的构象和组成,调节DNA和RNA的亲和性,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五个水平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五个水平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是指在真核生物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机制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这些调控机制可以分为五个水平:染色质水平、转录水平、RNA加工水平、转运水平和翻译水平。
染色质水平是指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状态来调控基因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质通常会以一种紧密的形式存在,称为紧密染色质。
这种紧密染色质不容易被转录因子识别和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
而在某些特定的时机,染色质会发生松弛,使得转录因子能够更容易地与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促进基因的转录。
这种染色质的结构和状态的改变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机制来实现。
转录水平是指通过调控转录过程来控制基因表达。
转录是指将DNA 中的基因信息转录成RNA的过程。
在转录过程中,转录因子会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通过与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来启动和调节转录过程。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置和数量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转录调控因子可以通过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其活性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调控基因的转录。
RNA加工水平是指通过对转录后的RNA分子进行剪接、修饰和降解等加工过程来调控基因表达。
在转录后,RNA分子需要经过剪接来去除其中的内含子序列,形成成熟的mRNA分子。
剪接的方式和位置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修饰酶可以对RNA 分子进行修饰,如加上甲基或磷酸基团,从而影响其稳定性和功能。
另外,RNA分子还会受到RNA降解酶的作用,从而降解掉一部分RNA分子,进一步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转运水平是指通过调控RNA分子的运输和定位来调控基因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RNA分子需要通过核孔复合体来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然后再到达特定的亚细胞位置。
在细胞质中,RNA分子可以与翻译机器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调控基因的翻译。
此外,还有一些RNA分子可以通过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形成RNA颗粒体或RNA复合体,从而影响RNA的稳定性和功能。
染色质构象与基因表达调控
染色质构象与基因表达调控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对基因表达调控和染色质构象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基因表达调控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同一个细胞中有不同功能的细胞,染色质构象则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种基因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细胞中表达状态不同。
本文将从染色质构象和基因表达调控的角度来探讨。
1. 染色质构象从本质上来看,DNA是一个很长的双螺旋结构,但是在细胞核中,DNA却存在于一系列高度有序的结构中,这些构象被称为染色质结构。
在染色质结构中,核小体是最基本的结构单元,由一对H2A、H2B、H3和H4的核心带组成,围绕它的DNA缠绕成螺旋状的线,称为核小体线。
核小体之间由某些负电荷的蛋白质(如H1)连接成一条串,在这一串上缠绕了DNA线,形成了染色质的线状结构,这一线状结构上还存在着多种复杂的调控因素。
在不同的生命过程中,染色质的构型可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基因的表达。
例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会在准备期和前期发生剧烈的重组,形成了高度紧密的X字型结构,在染色质中,DNA基序(一段连续的碱基序列)也会形成大量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将直接影响到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表达。
2.基因表达调控在细胞内,DNA被拆分成许多基因,基因内部又由若干个编码区及其间的非编码区组成。
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它决定了大量的蛋白质是否可以合成。
在转录过程中,首先需要一些特殊的蛋白质来帮助RNA聚合酶大量地复制某些特定的DNA序列,这些蛋白质就是转录因子。
然后,RNA聚合酶启动,开始将DNA的信息转录成RNA中间体。
在染色质结构中,基因的DNA序列有时被隐藏在核小体中,这时我们称其为缠绕或紧凑的基因。
缠绕的基因很难被RNA聚合酶等复制因子找到和接触,而处于松散状态的基因则不同,它们更容易接触到复制因子并复制出更多RNA。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控染色质的构造,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
例如,在细胞发育早期,许多基因是在松散的DNA状态下表达,而在成体细胞中,这些基因则被缠绕并隐藏在染色质中。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核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核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核则是细胞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在细胞核中,存在着核膜、染色质和核仁等组成部分,并承担着维持细胞正常运行的重要功能。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则是指细胞如何通过各种调控因子对基因进行启动和抑制的过程。
这一研究领域的探索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胞内的复杂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是细胞内最明显的结构之一,它通过核膜与其他细胞质分隔开来,具有以下功能:1.1 存储遗传物质:细胞核内含有DNA分子,它承载着细胞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与传递,维持着生物种群的稳定性。
1.2 控制基因表达:细胞核中的染色质能够决定细胞中哪些基因会被表达,以及何时和如何表达。
这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遗传调控机制来实现的。
1.3 细胞分裂:细胞核通过控制细胞周期的进行,指导细胞的分裂过程,并确保子细胞能够得到准确的遗传信息。
二、染色质与基因表达调控染色质是细胞核中的一种复杂结构,它包含了DNA、蛋白质和RNA等成分。
染色质的结构不仅影响着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还参与了基因的表达调控。
2.1 染色质的结构:染色质是由DNA与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在细胞核中显现为条状物质。
另外,染色质还可以分为紧密的高级结构和松散的低级结构两种状态。
2.2 组蛋白和基因表达:组蛋白是染色质中的主要蛋白质,它能够通过改变DNA的包装方式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组蛋白的修饰状态可以启动或抑制与其相关的基因转录,从而实现基因表达的调控。
2.3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指DNA分子上的某些碱基被甲基化反应修饰,从而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DNA甲基化是细胞周期调控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三、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基因表达调控是指细胞内各种调控因子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DNA 转录和RNA翻译过程,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复杂的调控机制。
3.1 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指在DNA转录为RNA的过程中,通过调控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结合的方式,调节特定基因的转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染色质与基因表达调控(第三部份)
2009-10-25 21:18
Lecture 11 Chromatin and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Part III)
4. 染色质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Acetylation and Deacetylation of Chromatin Histone)
细胞内的染色质在乙酰化酶(HAT)的催化下,由乙酰CoA提供乙酰基,而被乙酰化修饰。
去乙酰化酶(HDAC)催化其脱乙酰化。
核小体组蛋白八聚体中,存在32个潜在的乙酰化位点,主要分布在H3和H4,其次为H2A和H2B。
4.1 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的种类(Types of HAT and HDAC)
4.1.1 组蛋白乙酰化酶的种类(Type of HAT)
HAT可分布在细胞核(A型)或胞浆(B型)。
A型HAT复合物包括GNAT、MYST、p300/CBP、Basal TF、Nuclear Receptor Co-factors五大家族。
因此,有些HAT同时也是转录因子或转录共激活因子(图74~76)。
图74 组蛋白乙酰化酶的分子结构
Fig 74 Molecular Structure of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图75 GNAT和MYST家族的组蛋白乙酰化酶结构域
Fig 75 HAT Domains of GNAT and MYST Family
表3 组蛋白乙酰化酶超家族
Table 3 HAT Superfamily
4.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种类(Type of HDAC)
HDAC可分为三大亚家族:Class I —— HDAC1,2,3,8;Class II —— HDAC4 ~7,9~11;Class III —— SIR T1~7。
表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种类
Table 4 Classes of 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
4.2 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的作用(Effects of HAT and HDAC)
在HAT的催化下,乙酰基被添加到组蛋白H3-K9、H3-K14及H4-K8的ε-氨基上。
组蛋白被乙酰化修饰后,其核小体八聚体颗粒与DNA的亲和力降低,核小体解聚加速,DNA链松散,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更容易与之结合,促使基因转录。
反之,组蛋白被HDAC去乙酰化后,则导致核小体聚集,异染色质形成和基因沉默(图76)。
图76 染色质的结构控制DNA的可接近性
Fig 76 Chromatin Structure Governs DNA Accessibility
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相关的乙酰化酶都属于CREB结合蛋白的同源蛋白,具有与多种基因表达调节蛋白或转录因子、RNA聚合酶Ⅱ、核受体等的特异结合位点,不仅具有乙酰基转移酶活性,也是一种转录共激活因子。
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状态可通过DNA的复制而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图77)。
图77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状态的遗传
Fig 77 The State of Histone Acetylation Is Inherited 现将上述三种修饰作用对染色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总结于图78。
图78 三种修饰作用对染色质的影响
Fig 78 Three Types of Modification Affect Chromatin
染色质中的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均涉及磷酸化-去磷酸化的修饰,许多传递信号的转录因子也需进行磷酸化修饰,因此磷酸化-去磷酸化是真核细胞中最为广泛而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
典型的例子是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生长因子信号传递途径。
5.1 组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and Dephosphorylation of Histone)
组蛋白的磷酸化修饰与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如组蛋白H1在有丝分裂开始时,为高磷酸化状态,而分裂末期则去磷酸化;组蛋白H3在细胞分裂间期为S-10位磷酸化,而在有丝分裂期则为S-10和S-28位磷酸化(图79)。
图79 组蛋白H3的磷酸化调节
Fig 79 Phosphorylating Regulation of Histone H3
组蛋白的各种修饰作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如H3-S10磷酸化修饰可抑制H3-K9甲基化,促进H3-K14乙酰化(图80)。
图80 组蛋白修饰作用的相互依赖性
Fig 80 Interdependence of Histone Modifications
组蛋白H3尾端修饰状态决定染色质由转录失活状态向转录激活状态的转变(图81)。
图81 组蛋白H3尾端修饰状态的改变
Fig 81 The Histone H3 Tail Exists in Alternative States
5.2 转录因子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and Dephosphory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许多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转录因子、转录激活/阻遏因子、转录共激活/共阻遏因子,通过多位点的磷酸化修饰,以调节其活性。
典型的有CREB、p53、HSF1、AP-1、STAT等等。
转录因子磷酸化/去磷酸化修饰主要影响:①转录因子的稳定性;②转录因子的核定位;③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④转录因子与DNA的结合活性;⑤转录因子的降解标记。
6. 染色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Ubiquitination and Deubiquitination of Chromatin)
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小分子酸性蛋白质,富含Glu和Asp,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图82)。
图82 泛素的分子结构
Fig 82 Molecular Structure of Ubiquitin
6.1 蛋白质的泛素化作用(Ubiquitination of Protein)
首先由泛素活化酶催化泛素的活化,再将活化的泛素与泛素结合酶连接,并与泛素连接酶及目的蛋白形成三元复合物,最后在泛素连接酶的催化下,使目的蛋白被泛素化(图83)。
图83 蛋白质的泛素化过程
Fig 83 Ubiquitination Process of Protein
蛋白质如发生单泛素化或泛素-K63位的多泛素化,或与泛素样蛋白SUMO连接,则涉及蛋白质活性的调节。
蛋白质如发生泛素-K29或-K48位的多泛素化,则被蛋白质酶体降解。
6.2 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作用(Effects of Ubiquitination and Deubiquitination)
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不仅与蛋白质降解有关,也影响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DNA定位、转录激活/阻遏、转录因子的稳定性等。
6.2.1 组蛋白的泛素化(Ubiquitination of Histone)
组蛋白H2B-K120(酵母中为K123)的泛素化修饰是调节组蛋白H3甲基化修饰及基因转录的开关。
如果H2B-K120被泛素化修饰,则促进H3-K4甲基化修饰,有利于基因转录起始;然后,H2B-K120被去泛素化,促进H3-K36甲基化修饰,有利于基因转录延伸(图84)。
图84 H2B泛素化调节H3甲基化
Fig 84 H2B Ubiquitilation Regulates H3 Methylation
6.2.2 转录因子的泛素化(Ubiquitin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泛素蛋白连接酶E3也参与RNA聚合酶Ⅱ转录装置及染色质重建复合物的装配和调节。
RNA聚合酶Ⅱ转录装置中的若干转录因子、转录共激活/阻遏因子的活性均可通过泛素化修饰以调节其活性。
有些无活性的转录因子前体则需经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后才具有活性。
7. 染色质的其他修饰(Other Modification of Chromatin)
底物蛋白的ADP-核糖基化修饰由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催化完成。
应激刺激可促使组蛋白尾ADP-核糖基化修饰,使核小体松解,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转录体。
除此之外,PARP 还可催化转录因子、DNA修复蛋白等的ADP-核糖基化修饰。
所有种属中,只有组蛋白H3带惟一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110)。
组蛋白H3-C110之间形成二硫键,可促使核小体阵列形成或染色质压缩,从而导致基因沉默。
复习思考题
1. 染色质的重要生理意义是什么?其主要组成成分有哪些?
2. 试叙述染色质的基本结构特点?
3. 什么是常染色质?什么是异染色质?哪些因素可以调节其转换?其分子机制是怎样的?
4. 染色质化学修饰的类型有哪些?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5. 染色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and Dephosphorylation of Chrom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