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波尔原子模型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氢原子电子云
⒈电子云是用来表示 电子在核外某空间出现 的机会的多少 ⒉氢原子电子云中,每个小黑点表示 电子
在核外空间出现的一次 ;离核近,电
子云密度大,电子出现机会 多,离核
远,电子云密度小,电子出现机会 少。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 电子云模型(1935年)
早期科学家们眼中的原子是怎么 样的?科学家们是用什么方法去了解 原子内部结构的?
By convention colour,
原子 atom by convention sweet,
(indivisible 不可分割)
by convention cold, but in reality atoms and space. Democritus
万物都是由不可 分割的粒子即原子构 成的。
一.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1803年,英国化
学家道尔顿在综合
研究了质量守恒定
律、定组成定律、
当量定律等通过化
学实验得出的定律
后,提出定量的化
学原子论。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1、物质模型
阴 极 射 线 实 验
【思考】
1、这些带负电的射线是哪来的? 2、为什么不管用什么电极材料,什么气体
所得到的射线都一样?
3、其电荷与质量之比很大又说明了什么?
【结论】
1、阴极射线是由极小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电子应来自管中的气体原子内部或者电极 原子内部。 3、电子是构成所有原子的一种基本微粒。
[思考]
根据实验事实卢瑟福原子模型否定了 汤姆生原子模型,那么两者有没有相同之 处和不同之处呢? 相同之处:①原子都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 的物质组成,且正负电荷相等. ②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几乎 全部集中在带正电的物质上.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金金属箔
[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本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原子内有较大的间隙。

[2]有小部分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 α粒子受到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挤作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自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了金属箔后,使人 们对原子内部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 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更接近了它的本质。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生模型 (西瓜模型)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金金属箔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问题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B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 们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C.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D.物质在产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产生了变化, 在产生化学变化时,原子产生了变化
原 子
原子核 (+)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
说一说:以氧原子为例解说原子的结构
电子:8个,带8个单位负电荷

八年级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

八年级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Bohr,1885~1962)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 2.汤姆森原子模型 3.卢瑟福原子模型 4.波尔原子模型 5.电子云模型 (现代) 实心球模型 发现电子 发现原子核
分层模型
原 子 结 构 几 种 模 型
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你能建立一个 氦原子的模型吗?(用图表示)
问题
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原子核的结构?
用高能量的粒子 撞击、打碎核的 方法进行研究。
原子的结构
几个重要概念: 1.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2. 质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 3. 中子数:原子核内中子的数目。 4. 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 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 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 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 2.汤姆森原子模型 (1897年) 3.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1年) 4.波尔原子模型 (1913年) 5.电子云模型 (1927年) 实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 行星模型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近代科学原子论
•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 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 可再分的实心球。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结论三:化学反应后原子最外层电子易趋 向形成稳定结构 (包括2电子和8电子稳定结构)
金属Na、Mg分别与非金属单质O2、 Cl2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氯化物, 填写下面表格,写出其化学式。
化学式:NaCl Na2O MgO MgCl2
元素
化合价
原子最外 得失电子 层电子数 数
N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1
失1e-
Mg
(3)某粒子具有还原性,且这种粒子失去2 个电子以后变成原子,这个粒子的符号是 ___S_2_- _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目标要求: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五个阶段。 2.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 3.掌握电子排布规律。 4.了解元素化合价与电子得失关系。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 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 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 也是无止境的。
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而又形 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 变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③同种元素的各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理论依据:元素化合时具有确定的质量比
道尔顿的“原子实心球体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其 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 形成了中性原子。
①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行; ②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行时,不发射也不
吸收能量; ③当电子从一个具有较高能量的轨道跃迁
到具有低能量的轨道时,就要发射出能 量,反之吸收能量。
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第一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一节 原子结构模型

规律:每层的原子轨道数为层数的平方(n2)
4、自旋磁量子数ms:
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运动状态 只能有两种, ms=±1/2,分别用符号“↑”和 “↓”表示。 注意:自旋并不是”自转”,实际意义更为深 远。
小结:量子数和原子轨道的关系
n l m
取值 0 0 0, ±1 0 0, ±1 0, ±1 ±2
练习:下列各层电子能量的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 M层 B . K层 C . N层 D . L层
2、角量子数l :
l 取值为 0,1,2,3… (n-1),共n个数值 符号为 s, p, d, f 等 n、 l 值均相同的电子具有相同的能量,因此我们用能 级来标记具有相同n、 l 值的电子运动状态。在一个电 子层中,l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有多少个不 同的能级。 能级能量:ns<np<nd<nf
[思考]实验证明,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 全相同的电子存在。试推断:每个原子轨道最多有几
个电子? 每个电子层最多有多少个电子?
每层的能级数=电子层数(n) 每层原子轨道数=n2 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
回顾与复习
描述能层需要什么量子数? 描述能级需要什么量子数? 描述轨道需要什么量子数? 描述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通常需要哪几 个量子数?
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
线状光谱: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 长的、彼此分立的谱线所组成,这样的光谱叫线状 光谱。如NaCl在煤气灯火焰上灼烧发出的光、氢原 子光谱等。
氢原子光谱的测定示意图和氢原子的线状光谱图
玻尔提出电子分层排布的历史背景: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电磁学观点,将
导致两种结果:
原子轨道
符号 1s 2s 2px、2py、2pz 3s 3px 3py 3pz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10
+18
Ne +10
2 8
Ar +18
2 88
Kr +36
2 8 18 8
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化学反应中,原子微观结构的变化,思考元素得 失电子与原子微观结构有什么联系?
+8
+12
&#
Cl -
8电子稳定结构
+12 2 8 2
6 2 +8
Mg
O
镁条燃烧
+12 2 8 2
6 2 +8 8
Mg 2+
O 2-
镁条燃烧
+12 2 8
8 2 +8
Mg2+
MgO
O 2-
镁条燃烧
+17
+12
+17
Cl
Mg
Cl
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17
+12
+17
Cl-
Mg2+
Cl-
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17
+12
+17
Cl-
MgCl Mg2+2
Cl-
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1.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核 外电子排布发生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 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2.镁等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 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易失电子,形成8电子稳 定结构。 3.氧、氯等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易得电子,形成8电 子稳定结构。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完成下表:
元素 化合价 Mg O Na Cl -1

原子结构复习

原子结构复习
s区、d区、ds区的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及倒数第二层的d电子,显金属性,故都是金属。
4、元素周期表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答:分为主族、副族、0族。副族元素处于s区(主要是金属)和p区(主要是非金属)之间,处于金属向非金属过渡的区域,故称为过渡元素。
5、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卢瑟福核式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量子力学模型”)
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
5、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钾K:1s22s22p63s23p64s1;
铬Cr:1s22s22p63s23p63d44s2;
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铜Cu:1s22s22p63s23p63d94s2;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O 得 2e-
O2(- 带2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得失电子与化合价的联系P30
⒈金属单质Na、Mg能分别与非金属单质O2、Cl2反应生成氧 化物和氯化物,请写出这些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
Na2O、MgO、NaCl、MgCl2 ⒉根据Na、Mg、O、Cl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电子
铜由铜原子直 接构成
食盐由离子构成
水由水分子构成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模型:提出原子论 原子是实心球
2、汤姆生原子模型:发现电子(带负电荷) “葡萄干面包式”
3、卢瑟福原子模型:发现原子核结构
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发现核外电子的能量
分层模型
5、现代原子模型:核外电子的运动和电子排
注意:多条规律必须同时兼顾。Βιβλιοθήκη 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①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
电子层
原子核
第2层 第1层
第3层
+18 核电荷数
Ar
+18 2 8 8
原子核带正电
K层
L层
该电子
核电荷数
层上的
电子
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M层
②离子结构示意图:
辨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 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
核素 某种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位素的特性:
(1)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35 17
Cl、17
37
Cl
(2)物理性质不同:N不同,A不同,M不同,m不同
(3)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基本不变: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不带电 决定1)同位素(后面介绍)
2)相对原子质量大小
3.电子:带负电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4.质量数(A): 忽略电子质量,将质子、 中子的相对质量取其 整数相加
A=Z+N
练习:
1)质子、中子、电子、H+四种微粒中.
质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2)a克32S2-中含有电子数为( )mol
A A A A IA
5 6 7 8 9 10 L 8
K2
3 11 12
III B
IV B
V B
VI VII BB
VIII
IB
II B
13 14 15 16 17 18
M L k
18 8 2
4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5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6
55 56
57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7 87
88
89103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34.969*75.77% + 36.966*24.23% = 35.453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如: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35*75.77% + 37*24.23% = 35.48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1)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2)化学性质相似放在一个纵行
每一个小格中的符号和数字的意义
注*是人造元素
红色指放射性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核电荷数 —— Z
——元素符号
(核内质子数)
比如: 6 12 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 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知识拓展:
X A +d c-+-
Ze
A、Z、c、d、e各代表什么?
A——代表质量数;
Z——代表核电荷数(质子数)
c——代表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代表化合价
e——代表原子个数
4、核素和同位素 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 (空心球)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 散射现象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构成.
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核外, 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
电子层
+2
+10
He
核电荷数 Ne
该电子层 上的电子
+1 +8
H O
(化合价=+失去的电子数目)
②最外层电子数>4时,容易得到电子
(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
关系: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 或得到的电子数目(失为正,得为负)
见P30问题解决
1、Na2O、MgO、NaCl、Mg
化合价
+1 +2 -2
-1
原子最外层电 子数目
1
2 6
同种核素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
氢元素: 11H 12H
13H
5、同位素
(1)同位素定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 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注意:Z同:表示同一 元素 N不同:质量数A不同,原子也不同
(2)特点: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 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原子的发现史

原子的发现史

如:氯元素的同位素有:1735Cl 1737Cl 两种, 相对原子质量为 34.969 36.966 原子个数百分比为 75.77% 24.23%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34.969x75.77% + 36.966x24.23% = 35.453
D、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如: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35x75.77% + 37x24.23% = 35.48
卢瑟福原子模型
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 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道尔顿原子模型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波尔原子模型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波粒二象性。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一个 1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负电荷 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X10-31 1.673X10-27 1.675X10-27
相对质量①
mx 相对原子质量= 1 m 12 c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 粒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一个 1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负电荷 单位正电荷
1 1 2 1 3 1

H
H H

同种元素
1 1
2
3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自然界中各同位素原子的物质的量百分比(个数含量)一般不变
四种相对原子质量
1.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一种原子的相对质量
2.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数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是一个涉及微观粒子的领域,从科学家们成功地揭示了原子的存在以来,原子的结构理论便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种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而本文将简要介绍其中最著名的三种模型。

1. 汤姆逊模型:
汤姆逊模型是在1897年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它提出了原子具有一个球形的正电荷基质和散布在其周围的负电子。

这个模型也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因为他将原子想象成一个带正电载体的葡萄干,并散布着小的带负电的球形电子。

2. 卢瑟福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汤姆逊模型的原子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原子由一个带有正电荷量的核心和围绕着核心运转的负电子组成。

卢瑟福的实验表明,带正电的粒子(即核心)主要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处,而电子则在核外运行。

他的模型被称为“太阳系模型”,因为原子的结构被比喻成了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行星。

3. 波尔模型:
在卢瑟福模型之后,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结构模型,即“波尔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玻尔认为电子运行在确定的轨道上,而轨道周围则是带有正电荷的核心。

波尔模型解释了为
什么原子只会发出特定的能量光子(即光谱线),电子的能量水平是量子化的,即只有在某些固定的能级上才可以停留,而其他能量状态是不允许的。

综上所述,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和波尔模型在原子结构的研究领域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提出了原子的不同结构和性质,并对后来的原子研究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个电子带一个单 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一 个单位正电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分析数据:下表选自教材 P53 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
通过上表,你有哪些发现: ⑴ 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
⑵ 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⑶ 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
• 课题变化——4个课题改3个课题
三、单元内容
顺序:从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到宏观组成(元素) 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结构(离子) 元素
四、教学分析
• 本单元的教学可结合化学史以及学生熟悉 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 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 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 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 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掌握好两个等式 初步让学生学会看表格,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 以化学史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主线介绍, 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水电解示意图
道尔顿原子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
电子的 发现
卢瑟福原子模型 波 尔原子模型
核外电 子分层 排布
原子
结构示 意图
数据分析
等式
教学过程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你想到了些什么?
人类认识 原子的 历史进程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 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 辛,正是因为有了无数 的探索者,才使人类对 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走 向深入,也越来越接近 事物的本质。随着现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 现在所学习的科学理论, 还会随着人类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而不断地深入 和发展。
敬请指教,谢谢!
2.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是怎样的?
{ { 原子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 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 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其中质子数决定了 原子的种类。如:碳原子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 粒子
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依据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
离核远近:近

4
能量高低:低

3
2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
1
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
为三、四、五、六、七层.
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
叫分层排布的质子 数
+16
表示电子层 以及电子层 上的电子数
2 86
【思考与交流】
资兴市兴宁中学 袁阳 Yyan1971@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资兴市兴宁中学 袁阳 Yyan197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比较,对获取的信息进
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 ——原子有核

又称行星原子模型: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
+7 2 5
+13 2 8 3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作业: 1、教材P58第二题1 2小题; 2、 第3题.

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

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 成。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

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
核做高速运动。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utherford,1871~1937)
分层模型(1913年)
玻 分层模型:

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
原 子
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 中绕核运动。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Bohr,1885~1962)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体验亲历科学发展 成果.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 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 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通过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重现,让学生 形成较科学的原子构成观念。
• 教学难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 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历 史
古希腊哲学家
原子
( Democritus ,约公元前 460 年—前 370 年)
近代科学原子论(1803年)
•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
道 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 尔 成。
顿 •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

O
O
Hg
Hg
氧化汞 HgO
Hg
Hg
汞 Hg
O O
氧气 O2
疑问 ?
Hg
O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
原子 是否还可再分呢?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资兴市兴宁中学 袁阳 Yyan1971@
古希腊原子论

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
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 论原子核外的电子如何分层.
小结:排步规律(1)各层最多容纳2n2 个电子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第一层不超过2个)
小结:排步规律
(1)各层最多容纳2n2 个电子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第一 层不超过2个)
练习
• 书写质子数为7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书写质子数为13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一、本单元的地位
从本单元开始,学生将对 微观世界有所了解,认识物质 的可分性,认识物质是由原子 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 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 象及本质的基础。
二、本单元修订要点
• 顺序变化——单元序由4提至3,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和离子内容移元素知识之前
• 内容变化——分子和原子移前,化合价和化学 式移至4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