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

合集下载

中国球茎隐翅虫属、原迅隐翅虫属和迅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

中国球茎隐翅虫属、原迅隐翅虫属和迅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

中国球茎隐翅虫属、原迅隐翅虫属和迅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球茎隐翅虫属Sphaerobulbus、原迅隐翅虫属Protocypus和迅隐翅虫属Ocypus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隐翅虫族Staphylinini的3个属。

球茎隐翅虫属Sphaerobulbus由Smetana于2003年创立,其模式种为:Sphaerobulbus bisinuatus Smetana。

该属世界共记载11种,均分布在中国。

原迅隐翅虫属Protocypus由Muller 于1923年创立,其模式种为:Staphylinus fulvotomentosus Eppelsheim。

该属分布在古北区,全世界共记载29种,我国已知11种,日本18种。

迅隐翅虫属Ocypus由Leach在1819年创立,其模式种为:Staphylinus cyaneus Paykull。

主要分布在古北区、东洋区、非洲区,世界共记载195种,我国已知63种,大陆已知62种,台湾已知1种。

对于这3个属的研究,现已知种中主要是国外学者进行研究,模式种多流落于国外,使得我国的该类群种类鉴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国地域辽阔,跨古北、东洋两区系,这三属种类丰富,本人以中国球茎隐翅虫属、原迅隐翅虫属和迅隐翅虫属分类研究作为的硕士论文题目。

作者通过对采自北京小龙门、九峰森林;浙江天目山;宁夏固原、泾源县;辽宁本溪市、抚顺市;陕西秦岭;福建武夷山;吉林省;云南玉龙雪山、老君山、大围山;四川峨嵋、长坪沟、喇叭河;山西庞泉沟;内蒙古大新安岭;黑龙江丰林林场等地共86头标本,对我国球茎隐翅虫属、原迅隐翅虫属和迅隐翅虫属的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结果如下:1.记述了我国球茎隐翅虫属、原迅隐翅虫属和迅隐翅虫属共16种(球茎隐翅虫属2种,原迅隐翅虫属3种,迅隐翅虫属11种)其中发现新种2种。

2.对本文所涉及的种类进行了详细描述,对主要分类特征进行拍摄,并附整体彩图。

关于隐翅虫

关于隐翅虫

隐翅虫开放分类:健康、皮肤、疾病、昆虫、夏季①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属昆虫钢,鞘翅目,隐翅虫科。

自然界中的隐翅虫约有250多种,其中,毒隐翅虫对人有威胁。

毒隐翅虫,又被称为“青腰虫”,如图,身长0.6~0.8cm,类似飞蚂蚁。

有趋光性,白天栖息在杂草石下,夜间出来活动,夏秋两季最常见,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

体内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强酸性毒汁,PH值1到2),在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

②隐翅虫的毒液会引起急性皮肤炎症,痊愈后伤口颜色与周围皮肤会有差异。

人体皮肤接触少量毒液后(如隐翅虫从皮肤上爬过),皮肤会出现点状、片状或条索状红斑,随后中央呈灰褐色坏死。

若受伤面积不大,会有轻微痒痛感;若受伤面积较大(如多处皮肤被隐翅虫爬过),则会有强烈痒、痛感觉,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发烧等。

若人体皮肤接触大量毒液(如毒液流到皮肤上),则受伤部位会产生水泡,周围皮肤红肿,水泡与红肿间为一原肤色的圈装部分。

水泡可以弄破,如用棉签挤破,然后用盐水洗净,但是不久后会重新产生水泡。

水泡不久后会自然消失后,患处会隆起,中间原水泡处凹陷,像火山口,但是一般火山口是圆形的,而皮肤上的患处是称线状的。

患处隆起部位皮肤组织将全部坏死,形成深咖啡色疤,在疤下长出新皮肤,但是新皮肤颜色很淡,与周围皮肤有一定差异,导致痊愈后,患处像被刀割伤后痊愈的样子。

所以,留下的疤痕对皮肤的影响最大。

对于隐翅虫爬过皮肤后是否对皮肤造成伤害,有的认为不会,因为虫没有被打死,毒液没有流出来;有的认为会,因为虫尾部的针状结构会接触皮肤。

我个人倾向于“爬过后也会造成伤害”,但是不会太严重,因为有的患者颈部大面积出现轻微症状,不可能是打死了很多爬在鼻子上的隐翅虫,毒液流了一脖子(如果那样,患者就不会不知道为什么颈部出现这样的炎症了)。

③被隐翅虫爬过后,务必保持患处清洁,一般可以自动痊愈。

但是,为了加速痊愈、防止皮肤感染,或者减小痒痛感,患者应立即到权威医院的皮肤病科就医,一般医生会开外用药涂抹患处,约两个星期后会好。

上海菲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

上海菲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

上海菲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凌瑞芬;李利珍;赵梅君【摘要】首次对上海的菲隐翅虫属Philonthus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共记述该地区的菲隐翅虫4种,其中P.lewisius SHARP,P.foetidusCAMERON,P.explorator CAMERON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P.rectangulus SHARP为上海地区新记录种.作者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雌雄成虫的主要分类特征进行了描画.【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36)001【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隐翅虫科;菲隐翅虫属;上海【作者】凌瑞芬;李利珍;赵梅君【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48+3.40 引言菲隐翅虫属Philonthus是隐翅虫科Staphilinidae,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中的一个大属,该属由STEPHENS (1829) 建立,模式种为Staphylinus splendensFABRICIUS (1793). 目前该属全世界已知1265种,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区系,我国已知92种,上海地区还未曾有该属的报道.作者于2005~2006年期间,对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标本馆的菲隐翅虫属标本进行了初步整理,共鉴定出4种,其中P. lewisius SHARP,P. foetidus CAMERON,P. exploratory CAMERON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P. rectangulus SHARP为上海地区新记录种. 现将这些种类的主要形态特征记述如下.阑氏菲隐翅虫 Philonthus lewisius SHARP(中国大陆新记录种) (图1~8) Philonthus lewisius SHARP,1874:42[1]; SHIBATA,1994:106[2].体长:从头端部到腹部末端为9.4~9.7 mm;从头端部到鞘翅末端为4.5~4.8 mm.身体(图1)黑色至暗黑红色,有光泽;触角、口器和足棕红色.头近椭圆形,长大于宽(HL/HW=1.18);复眼纵径与后颊长度大致相等(EL/TL=1.00);头表面光滑,在基部、后颊部和复眼周围有粗大刻点. 触角各节细而长,第1~3节具稀疏黄褐色长刚毛,第4~11节密布短柔毛,第8~10节每节长与宽大致相等;各节相对长度之比为25.0∶14.0∶16.0∶11.0∶12.0∶13.0∶12.0∶11.0∶10.0∶11.0∶14.0.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PL/PW=1.05),距后缘1/4处最宽,较头宽(PW/HW=1.29);背面中部的两排刻点列各由4个刻点组成;边缘生有大小不同的刻点.鞘翅边缘长度稍长于前胸背板(EL/PL=1.22),具浓密刻点和棕黄色短柔毛;后缘及侧缘具直立的长刚毛.雄性: 第10背板(图2)后缘圆弧形;第8腹板(图3)后缘中部呈亚三角形凹入;第9腹板(图4)后缘中部呈倒“V”字形凹入. 阳茎(图5,6)粗大;中叶骨化程度高;侧叶(图7)二分叶,其顶端至中叶顶端的距离较长,各分叶背面端部密布25~28个感觉瘤和3根短而细的感觉刚毛.1.全形图;2.雄性第10背板;3.雄性第8腹板;4.雄性第9腹板;5.阳茎侧面观;6. 阳茎腹面观;7.阳茎侧叶;8.雌性第10背板.(标尺0.5mm)图1-8 阑氏菲隐翅虫 Philonthus lewisius雌性: 第10背板(图8)后缘圆弧形. 第8腹板后缘中部不凹入.检视标本:4♂♂,3♀♀,上海市,奉贤区,1999-IX-6, 李利珍采.分布:中国 (台湾,上海);日本.本种由SHARP (1874) 原记载于日本,后来SHIBATA (1994) 在我国台湾也有过记录,该种在我国大陆属首次发现.秽菲隐翅虫Philonthus foetidus CAMERON(中国大陆新记录种) (图9-16) Philonthus foetidus CAMERON,1932:129[3]; HAYASHI,1997:38[4].体长:从头端部到腹部末端为5.1~5.3 mm;从头端部到鞘翅末端为2.7~2.9mm.头(图9)黑色,身体其余部分棕红色,有光泽;触角、口器和足棕色.头近圆形,长略大于宽(HL/HW=1.05);复眼纵径大于后颊(EL/TL=1.43);头表面光滑,在基部、后颊部和复眼周围有粗大刻点. 触角各节较短,第1~3节具稀疏黄褐色长刚毛,第4~11节密布短柔毛,第5~9节长与宽大致相等;各节相对长度之比为14.0∶9.0∶7.0∶5.5∶5.5∶5.5∶5.0∶5.0∶5.5∶5.0∶9.0.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PL/PW=1.04),中部最宽,较头宽(PW/HW=1.18);背面中部的两排刻点列各由4个刻点组成;边缘生有大小不同的刻点.鞘翅边缘长度稍长于前胸背板(EL/PL=1.19),具浓密刻点和金黄色短柔毛;后缘及侧缘具直立的长刚毛.雄性: 第10背板(图10)后缘较平;第8腹板(图11)后缘中部呈亚三角形凹入;第9腹板(图12)后缘中部呈倒“V”字形凹入. 阳茎(图13,14)较细;中叶骨化程度高;侧叶(图15)顶端至中叶顶端距离较长,其背面端部着生2列感觉瘤和3~4根短而细的感觉刚毛.9.全形图; 10.雄性第10背板; 11.雄性第8腹板; 12.雄性第9腹板; 13.阳茎侧面观;14.阳茎腹面观; 15.阳茎侧叶; 16.雌性第10背板. (标尺0.5mm)图9-16 秽菲隐翅虫Philonthus foetidus雌性: 第10背板(图16)后缘圆弧形;第8腹板后缘中部不凹入.检视标本:2♂♂,2♀♀,上海市,上海植物园,2000-VIII-19,李利珍、赵梅君采.分布:中国(台湾,上海);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本种由CAMERON (1932) 原记载于印度,后来HAYASHI (1997) 在我国台湾也有过记录,该种在我国大陆属首次发现.模菲隐翅虫 Philonthus explorator CAMERON(中国大陆新记录种) (图17-24) Philonthus explorator CAMERON,1932:104[3]; COIFFAIT,1982:31[5]; HAYASHI,1997:38[4].体长:从头端部到腹部末端为8.1~8.3 mm;从头端部到鞘翅末端为3.2~3.5 mm.头(图17)黑色,身体其余部分棕色至棕黑色,有光泽;口器和触角棕色;足棕黄色.头近圆形,长约等于宽(HL/HW=1.00);复眼纵径大于后颊(EL/TL=1.75);头表面光滑,在基部、后颊部和复眼周围有粗大刻点. 触角各节较细长,第1~3节具稀疏棕色长刚毛,第4~11节密布短柔毛,第 7~10节长与宽大致相等;各节相对长度之比为19.0∶11.0∶12.0∶9.0∶9.5∶10.0∶9.5∶9.0∶9.0∶9.0∶14.0.前胸背板长略小于宽(PL/PW=0.95),中部最宽,较头宽(PW/HW=1.40);背面中部的两排刻点列各由4个刻点组成;边缘生有大小不同的刻点.鞘翅边缘长度稍长于前胸背板(EL/PL=1.10),具浓密刻点和金黄色短柔毛;后缘及侧缘具直立的长刚毛.雄性: 第10背板(图18)后缘圆弧形;第8腹板(图19)后缘中部呈宽弧形凹入;第9腹板(图20)后缘中部呈倒"V"字形凹入. 阳茎(图21,22)细长;中叶骨化程度高;侧叶(图23)顶端至中叶顶端距离较长,其背面端部着生2列感觉瘤,顶端及两边都有短而细的感觉刚毛.17.全形图; 18.雄性第10背板; 19.雄性第8腹板; 20.雄性第9腹板;21.阳茎侧面观;22.阳茎腹面观; 23.阳茎侧叶; 24.雌性第10背板. (标尺0.5mm)图17-24 模菲隐翅虫 Philonthus explorator雌性: 第10背板(图24)端部强烈变窄;第8腹板后缘中部不凹入.检视标本:2♂♂,1♀,上海市,上海动物园,1998-III-28,李利珍采.分布:中国 (台湾,上海);印度;尼泊尔;泰国.本种由CAMERON (1932) 原记载于印度,后来HAYASHI (1997) 在我国台湾也有过记录,该种在我国大陆属首次发现.矩菲隐翅虫 Philonthus rectangulus SHARP (图25-31)Philonthus rectangulus SHARP,1874: 42[1]; COIFFAIT, 1974: 194[6].Philonthus bernhaueriCSIKI,1901: 104[7].Philonthus tetragonocephalus NOTMAN,1924:271[8].Philonthus rufipennis WUSTHOFF,1936: 236[9].Philonthus mequignoni JARRIGE,1938: 206[10].Philonthus peculiaris LAST,1974b:192[11].体长:从头端部到腹部末端为7.3~7.6 mm;从头端部到鞘翅末端为4.1~4.3 mm.身体(图25)暗棕红色,有光泽;口器和足棕红色;触角棕黑色.头长方形,长明显小于宽(HL/HW=0.90);复眼纵径大于后颊(EL/TL=1.14);头表面光滑,在基部、后颊部和复眼周围有粗大刻点. 触角各节短而粗,第1~3节具稀疏棕黄色长刚毛,第4~11节密布短柔毛,第4~7节长与宽大致相等;各节相对长度之比为24.0∶14.0∶13.0:9.0∶9.5∶9.0∶9.0∶8.5∶8.0∶8.0∶12.0.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PL/PW=1.07),中部最宽,较头宽(PW/HW=1.07);背面中部的两排刻点列各由4个刻点组成;边缘生有大小不同的刻点.鞘翅边缘长度稍长于前胸背板(EL/PL=1.11),具浓密刻点和金黄色短柔毛;后缘及侧缘具直立的长刚毛. 25.全形图; 26.雄性第10背板; 27.雄性第8腹板; 28.雄性第9腹板; 29.阳茎侧面观; 30.阳茎腹面观; 31.阳茎侧叶. (标尺0.5mm)图25-31 矩菲隐翅虫 Philonthus rectangulus雄性: 第10背板(图26)后缘宽弧形;第8腹板(图27)后缘中部呈亚三角形浅凹入;第9腹板(图28)后缘中部半圆形凹入. 阳茎(图29,30)长且较粗;中叶骨化程度高;侧叶(图31)二分叶,其顶端至中叶顶端距离较长,各分叶背面端部着生8~9个感觉瘤和1根短而细的感觉刚毛.雌性: 不详.检视标本:2♂♂, 上海市,上海动物园,1998-III-28,李利珍采.分布:中国 (大陆,台湾);亚述尔群岛;欧洲;土耳其;阿富汗;尼泊尔;不丹;泰国;印尼;新几内亚;社会群岛;韩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智利. 本种由SHARP (1874) 原载于日本,后来COIFFAIT (1974) 在我国大陆和台湾也有过记录,但该种在上海属首次发现.参考文献:[1] SHARP D S. The Staphylinidae of Japan[M]. Transaction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74: 1-103.[2] SHIBATA Y. The Taiwanese staphylinid beetles preserved in Hiwa Museum for Natural History (Staphylinidae,Coleop-tera)[J]. Miscellaneous Reports of the Hiwa Museum for Natural History,1994,32: 103-106.[3] CAMERON M. The fauna of British India including Ceylon and Burma[J]. Staphylinidae. Vol. 3: xiii+1-443.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4] HAYASHI Y. New records of Staphylinidae from Taiwan,2[M]. The Entomological Review of Japan,1997,52(1): 38.[5] COIFFAIT H. Contribution a la connaissance des Staphylinides del'Himalaya (Nepal,Ladakh,Cachemire) (Insecta: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J]. Senckenbergiana Biologica,1982,62: 21-179.[6] COIFFAIT H. Cleopteres staphylinides de la region palearctique occidentale II. Sous famille Staphylininae, Tribus Phi-lonthini et Staphylinini[J]. Nouvelle Revue d'Entomologie. Supplement. 1974, 4(4): 1-593.[7] CSIKI E. Coleopteren. In G. Horvath,Zoologische Ergebnisse der dritten Asiatischen Forschungsreise des Grafen Eugen Zichy. II[M]. Budapest: Hornyansky,1901:75-120.[8] NOTMAN H. Two new staphylinids from Cranberry Lake[J]. New York: New York State College of Forestry,Syracuse U-niversity,Technical Bulletin,1924,24(17): 270-272.[9] WUSTHOFF W. In A Horion,Zur Kaferfauna der Rheinprovinz[J]. Entomologische Blatter,1936,32(6): 235-237.[10] JARRIGE J. Un Philonthus nouveau de France (Col. Staphylinidae)[J]. Bulletin de la Societe Entomologique de France,1938,43: 206-208. [11] LAST H R. A new subspecies of Philonthus rectangulus Sharp (Col.,Staphylinidae) from Guinea[J]. The Entomolo-gist’s Monthly Magazine,1973,109: 191-192.。

中国普拉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的开题报告

中国普拉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的开题报告

中国普拉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普拉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摘要:普拉隐翅虫属是一种难以区分的小型昆虫,分布于全球各地。

该属的分类学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描述,这也使得对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显得更加困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属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变化,本研究将对中国普拉隐翅虫属进行全面分类研究。

以获得更加系统的生物学特征和分类学结构,在生态和保护方面的应用含义更加明确。

同时,本研究还将鉴定影响普拉隐翅虫种群变化的因素。

研究问题和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普拉隐翅虫属的分类研究,获得更加系统的生物学特征和分类学结构。

通过对普拉隐翅虫属物种的分析,可以揭示其基因组、形态学特征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特征。

同时,本研究还将探究影响普拉隐翅虫种群变化的因素,以获得更加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系统学方法,对中国普拉隐翅虫属物种特征进行分类研究。

通过采集、鉴定普拉隐翅虫属标本,将对其基因组、形态学特征、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分类学研究,绘制出进化树与物种传统分类之间的关系,对普拉隐翅虫属的类群划分、物种辨识等进行进一步探讨。

此外,还将对普拉隐翅虫种群变化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以支持制定良好的生态保护措施。

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将为普拉隐翅虫属物种的分类、分布范围、生态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为系统和准确的分类学基础,为其生态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这份研究还将有助于推动该属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对于了解我国昆虫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等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隐翅虫怎么预防

隐翅虫怎么预防

隐翅虫怎么预防(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隐翅虫怎么预防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隐翅虫的解释_隐翅虫怎么预防_萤火虫唯美说说经典句子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句子大全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

中国肩隐翅虫亚族系统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

中国肩隐翅虫亚族系统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

中国肩隐翅虫亚族系统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肩隐翅虫亚族(Quediina)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隐翅虫族(Staphylinini),是一类生活在农林生态系统中的小型甲虫,大部分种类捕食农林害虫和其他小型昆虫,属天敌昆虫。

迄今为止肩隐翅虫亚族全世界共记载43属、1352种。

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区系。

我国的肩隐翅虫亚族共记载12属、249种,其中大陆记载199种,台湾记载55种,大陆和台湾共有种5种。

虽然历史上有20多位学者曾对我国的肩隐翅虫亚族作过研究报道,但至今还没有系统总结报道。

而本次研究,在查阅了与我国肩隐翅虫亚族所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检视700多头采自全国各地的肩隐翅虫亚族标本,对我国的本亚族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对我国肩隐翅虫亚族进行系统分类研究。

2.共记述我国肩隐翅虫亚族12属,71种,其中新种22种,分别是:硕宽颈隐翅虫Anchocerus giganteus sp. nov.,黄灏弧胸隐翅虫Bolitogyrus huanghaoi sp. nov.,暗棕印度肩隐翅虫Indoquedius brunneus sp. nov.,曹氏印度肩隐翅虫Indoquedius caoi sp. nov.,硕印度肩隐翅虫Indoquedius giganteus sp. nov.,云南印度肩隐翅虫Indoquedius yunnanensis sp. nov.,暗棕肩隐翅虫Quedius (Microsaurus) brunneus sp. nov.,铜绿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aeruginosus sp. nov.,暗青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caeruleus sp. nov.,曹氏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caoi sp. nov.,美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decoris sp. nov.,细长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gracilis sp. nov.,海南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hainanensis sp. nov.,钩突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hamatus sp. nov.,丽肩隐翅虫Ouedius (Raphirus) kallos sp. nov.,墨脱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motuoensis sp. nov.,青绿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prasinatus sp. nov.,青城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qingchengensis sp. nov.,强壮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robustus sp. nov.,棕褐肩隐翅虫Ouedius (Raphirus) spadiceus sp. nov.,李氏杜边隐翅虫Ouwatanabius lii sp. nov.,浙江杜边隐翅虫Quwatanabius zhejiangensis sp. nov.;中国新记录种4种,分别是:刻点膝角隐翅虫Acylophorus puncticeps Fauvel,胫节膝角隐翅虫Acylophorus tibialis Cameron,达氏印度肩隐翅虫Indoquedius daai Smetana,日本肩隐翅虫Quedius (Distichalius) japonicus Sharp;中国大陆新记录种5种分别是:大眼狭须隐翅虫Heterolhops oculatus Fauvel,柴田印度肩隐翅虫Indoquedius shibatai Smetana,碧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bih Smetana,黑泽明肩隐翅虫Quedius (Raphirus) kurosawai Shibata.宽跗节隐翅虫Quetarsius neu Smetana。

我国背筋隐翅虫属两新记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异形隐翅虫亚科)

我国背筋隐翅虫属两新记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异形隐翅虫亚科)

我国背筋隐翅虫属两新记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异形隐翅虫亚科)朱灵;王甬胤;李利珍【摘要】记述了采自我国浙江省的大头背筋隐翅虫Oxytelus megaceros Fauvel 和高桥背筋隐翅虫Oxytelus takahashii Ito,前者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后者为中国新记录种.对该两种隐翅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成虫的主要分类特征进行了描画.【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36)005【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鞘翅目;隐翅虫科;背筋隐翅虫属;新记录;中国【作者】朱灵;王甬胤;李利珍【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48+4.4背筋隐翅虫属Oxytelus是异形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背筋隐翅虫族Oxytelini 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都有分布,由Gravenhorst (1802)[1]创立,模式种为Staphylin us piceus Linné.迄今为止,该属全世界共记载198种(含2个疑问种),我国已知12种,其中大陆7种,台湾7种,大陆和台湾共有种3种,1种分布不祥.作者在研究我国背筋隐翅虫过程中,从浙江省采得一批标本,并通过整理本校昆虫标本室馆藏标本发现大头背筋隐翅虫Oxytelus megaceros是我国大陆的一个新记录种,高桥背筋隐翅虫Oxytelus takahashii是一个我国新记录种,前者由Fauvel (1895)[2]原记载于马来群岛,之后由Bernhauer (1922)[3]记录于我国台湾省,后者由Ito (1994)[11] 原记载于日本.现将这两种背筋隐翅虫记述如下.大头背筋隐翅虫,中国大陆新记录种 Oxytelus megaceros Fauvel(图1) Oxytelus megaceros Fauvel, 1895[2]: 201; Bernhauer, 1922: 223[3]; Cameron, 1930: 225[4]; Herman, 1970: 410[5]; Herman, 2001: 1442[6] Oxytelus lavicollis Bernhauer, 1912: 247[7]; Cameron, 1928: 100[8]; Scheerpeltz, 1933: 1099[9]体(图1-1, 1-2)中等大小,狭长而扁平.体长:从头前缘至鞘翅末端为2.1~2.6mm;从头前缘至腹部末端为3.6~4.9mm;头、前胸背板、腹部红褐色,有光泽;鞘翅棕黄色,周缘及中缝红褐色;口器棕色;触角第1~4节棕色,第5~11节红褐色;足棕黄色.雄性:头(图1-3)大,亚五边形,横宽(L/W=0.80),后颊处最宽,较前胸背板略宽(HW /PW=1.11).表面较光滑,疏布粗大刻点.头前缘突出,具两齿,两齿间宽度极窄,仅占头宽的1/25.前额明显下陷,下陷区域呈卵圆形,几乎没有刻点,仅在下陷区后部具数个大刻点,密布刻纹.复眼较大且凸出,纵向长度约为头长的2/7.触角较长,向后延伸可达鞘翅中部,各节疏布刚毛,第1~4节光滑、无柔毛,第5~11节密布柔毛,各节相对长度之比为19.0∶7.0∶9.0∶6.0∶6.0∶7.0∶7.0∶7.0∶7.0∶8.0∶15.0;触角第10节长等于宽;第11节长约为宽的2倍,宽度与第10节相等.前胸背板横宽(PL/PW=0.67),较头部短(PL/HL=0.77),端部宽于基部.表面光滑、无刻纹,疏布刻点,刻点较头部的粗大.中部有3条深沟,呈“川”字形排列,中沟最长,几乎贯穿整个前胸背板;侧沟略短,略向外弯曲.前胸背板近侧缘处还各有一短而窄的纵沟,纵沟前部有一深压痕.鞘翅长(不计小盾片)小于宽(L/W=0.55),与前胸背板等长;较前胸背板略宽(EW/PW=1.23);基部稍窄,近端部最宽;后缘中部轻微凹入,后角钝圆.表面疏布刻点,刻点较前胸背板上的小,密布网状刻纹.腹部粗壮,疏布小刻点,密布细刻纹.第7腹板后缘平滑,呈圆弧形突出,没有明显的性特征.第8腹板(图1-5)后缘中部具2个小齿,小齿端部钝圆.阳茎(图1-6~图1-8)结构复杂;侧叶(图1-9)宽而长,稍卷曲,其顶端明显超出中叶顶端;阳茎腹面中部有一蘑菇状构造,并向腹面凸出.雌性:头(图1-4)明显小于雄性,复眼处最宽,宽度与前胸背板相等或略窄于前胸背板;前缘突出但不具2齿.第8腹板后缘呈圆弧形,没有特殊的修饰结构.其余特征与雄性相似.检视标本:1♀,1998-V-6;1♂,3♀♀,1998. V. 7-9.;1♂,3~6. V. 1999;26♂♂,91♀♀,7~12. IX. 1999;4♂♂,3♀♀,2. V. 2001,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李利珍采; 11♂♂,18♀♀,2. X. 2003;5♂♂,8♀♀,4. X. 2003,龙王山,浙江省,李利珍采;1♀,龙王山,浙江省,海拔350~550m,24. IV. 2006,汤亮采;1♂,龙王山,浙江省,海拔250~450m,27. IV. 2006,凌瑞芬采;2♀♀,龙王山,浙江省,海拔250~450m,27. IV. 2006,李金文采;1♀,龙王山,浙江省,海拔250~450m,27. IV. 2006,沈山佳采;1♂,2♀♀,龙王山,浙江省,海拔250~450m,27. IV. 2006,袁鑫采.1-1 雄性整体照;1-2 雌性整体照;1-3 雄性头部;1-4 雌性头部;1-5 雄性第8腹板;1-6 阳茎腹面观;1-7 阳茎侧面观;1-8 阳茎背面观;1-9 阳茎侧叶. (标尺0.5mm)图1 大头背筋隐翅虫Oxytelus megoceros Fauvel分布:中国(浙江省,台湾省);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本种与分布于我国台湾省的Oxytelus lucens较为相似,但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区分:1. 雄性第7腹板后缘不凹入;2. 雄性第8腹板后缘中部具2个小齿;3. 阳茎腹面中部具蘑菇状构造.高桥背筋隐翅虫,新记录种 Oxytelus takahashii Ito(图2)Oxytelus takahashii Ito, 1994: 44[10] ; Herman, 2001: 1460[6]体(图2-1, 2-2)中等大小,狭长而扁平.体长:从头前缘至鞘翅末端为2.0~2.3mm;从头前缘至腹部末端为3.3~3.8mm.头部、触角第5~11、口器、前胸背板、腹部红褐色,有光泽;触角第1~4节、鞘翅和足黄褐色.雄性:头(图1-3)大,横宽(L/W=0.85),近梯形;后颊处最宽,与前胸背板等宽.表面光滑、无刻纹,疏布小刻点.头前缘突出,具3~5个小齿,也有个别个体头部前缘光滑或只具2个小齿.前额明显下陷,下陷区域疏布细刻点,密布细刻纹.复眼较大且凸出,纵向长度约为头长的1/4.触角较长,向后延伸可达鞘翅中部,各节疏布刚毛,第1~4节光滑、无柔毛,第5~11节密布柔毛,各节相对长度之比为17.0∶5.0∶5.0∶3.0∶3.0∶4.0∶5.0∶5.0∶5.0∶5.0∶14.0;触角第10节横宽(L/W=0.71);第11节长约为宽的2倍(L/W=0.50),宽度与第10节相等.前胸背板横宽(PL/PW=0.64),短于头部(PL/HL=0.76),端部宽于基部.表面光滑、无刻纹;刻点分布不均匀,中部刻点小而稀,两侧刻点大而密;中部有3条深沟,呈“川”字形排列,中沟窄而直;侧沟明显向外弯曲.前胸背板近侧缘处各有一纵向浅压痕.2-1 雄性整体照;2-2 雌性整体照;2-3 雄性头部;2-4 雌性头部;2-5 雄性第7腹板;2-6 雄性第8腹板;2-7 阳茎腹面观;2-8 阳茎侧面观;2-9 阳茎背面观;2-10 阳茎侧叶. (标尺0.5mm)图 2 高桥背筋隐翅虫Oxytelus takahashii Ito鞘翅(不计小盾片)长小于宽(L/W=0.59),略长于前胸背板(EL/PL=1.12),较前胸背板略宽(EW/PW=1.21);基部稍窄,近端部最宽;后缘中部轻微凹入,后角钝圆.表面光滑、无刻纹,疏布粗刻点.腹部粗壮,密布网状细刻纹.第7腹板(图2-5)后缘中部具2个小齿,两齿间呈弧形凹入;第8腹板(图2-6)后缘3分叶,中叶长于侧叶,端部钝圆,中叶中部有骨质化修饰结构.阳茎(图2-7~2-9)结构复杂;侧叶(图2-10)宽大,其顶端明显超出中叶顶端,近中部有一叶状突出;阳茎腹面中部有一“Y”状钩.雌性:头(图2-4)明显小于雄性,复眼处最宽,窄于前胸背板;前缘弧形突出但不具齿.第7、8腹板没有特殊的修饰结构.其余特征与雄性相似.检视标本:1♂,天童,宁波市,浙江省,9. VII. 1998,李利珍采;1♀,龙王山,安吉市,浙江省,海拔950~1200m,25. IV. 2006,李金文采;2♂♂,龙王山,安吉市,浙江省,海拔250m,26. IV. 2006,汤亮采;3♂♂4♀♀,龙王山,安吉市,浙江省,海拔250m,26. IV. 2006,朱灵、沈山佳、李金文采; 3♂♂,2♀♀,雁荡山,温州市,浙江省,海拔150~350m,30. V. 2006,李金文、沈山佳采.分布:中国(浙江省);日本.本种与分布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Oxytelus pallidipennis较为相似,但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区分:1.触角第11节长度约为第8~10节的长度之和; 2. 雄性头部前缘具3~5个小齿;3. 雄性第7腹板后缘具2个小齿.参考文献:[1] GRAVENHORST. Coleoptera Microptera Brunsviensia nec non exoticorumquotquot exstant in collectionibus entomologorum Brunsvicensium in genera families te species distribute[M]. Brunsuigae:Caroules Reichard, 1802: lxvi+ 101.[2] FAUVEL. Staphyliides nouveaux de l' Inde et da la Malaiisie[J]. Revued'Entomologie, 1895, 14: 180-286.[3] BERNHAUER. Sauter's Formaosa-Auxbeute: Staphylinidae[J]. Archiv fur Naturgeschishichte (A), 1922, 88(7): 220-237.[4] CAMERON. The fauna of British India inclding Celon and Burma Coleoptera Staphylinikae[M].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1930, 1: xvii + 1-471.[5] HERMAN. Phylogeny and re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era of the rove-beele subfamily Oxytelinae of the World(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 1970, 142(5): 343-454.[6] HERMAN. Catalog of the staphylinidae (Insecta:coleoptera) 1758 to the end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 III Oxyteline group[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1, 265:1415-1462.[7] BERNHAUER. Neue Staphyliniden der Philippinen[J]. The Philippine Journal of Science 1912, 7(4): 245-254.[8] CAMERON. Fauna sumatrensis. Staphylinidae (Col)[J]. Entomologischen, 1928, 17(2): 19-110.[9] SCHEERPETLEZ. Staphylinidae VII. In S.Schenkling (ed.)[J], Coleopterorum Catalogus, 1933, 129(6): 989-1500.[10]ITO. Notes on the species of Staphylinidae (Coleptrea) from Japan III.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es Oxyte-lus Gravenhorst[J].Natufal History Research, 1994, 3(1): 41-46.。

隐翅虫主要分布在哪里中国隐翅虫分布地区

隐翅虫主要分布在哪里中国隐翅虫分布地区

隐翅虫主要分布在哪里中国隐翅虫分布地区隐翅虫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影子虫、青腰虫、青蚂蚁等,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其状似白蚁,体长约0.5至1.0厘米,身体为橘黄色,头、胸及尾部为铁青色,南方地区包括四川是隐翅虫的重要分布地,而北方则较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隐翅虫剧毒致命是不是真的吧!隐翅虫的分布地区隐翅虫孳生在潮湿的地方,如淡水湖边、水沟、池塘、河流漫滩、杂草丛、水稻、玉米等作物田中。

白天活动,常在作物或杂草茎叶上爬行,受惊时奔跑速度很快。

以小型昆虫、植物花粉、腐烂的有机质为食。

具有明显的向光性(特别是对荧光),光亮越强,招来的虫子越多。

同时还具有向高性,在同等条件下,隐翅虫总是喜欢飞向高处。

其爬行速度很快,飞进室内后便在天花板、墙壁上、家俱、衣物表面、人体上四处爬行,使人染病。

进入室内的隐翅虫能耐饥数日,使人体不断受到损害。

在我们中国,各省都有隐翅虫的分布,总的特征是南方多,北方少。

隐翅虫一般什么时间出现晚上睡觉不关灯它们就来了,它们吃腐败的东西,如果家里阳台有种花之类的都会有它们在,所以晚上睡觉关灯可以大大降低被它们侵袭的风险。

睡觉不开灯它们也有可能来光顾,它们会在你开灯的时候来,潜伏下来,平时多多注意墙角,柜子死角等夹缝处,防患于未然。

本人非常痛恨这帮花花绿绿的家伙。

隐翅虫的毒性有多强全世界已报道的能引起皮炎的毒隐翅虫有20种,中国仅知3种,即黄足毒隐翅虫、黑足毒隐翅虫和奇异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受压或被拍打、压碎时,即释放强酸性毒液灼伤皮肤,经过数小时到2天的潜伏期后可出现皮肤损害,引起隐翅虫皮炎。

虽然毒隐翅虫虽然致病,但一般不至于让人丧命。

中国四眼隐翅虫属一新记录种 (鞘翅目:隐翅虫科)

中国四眼隐翅虫属一新记录种 (鞘翅目:隐翅虫科)

中国四眼隐翅虫属一新记录种 (鞘翅目:隐翅虫科)李新巾;李利珍;赵梅君【摘要】记述了我国四眼隐翅虫属Omalium一新记录种--日本四眼隐翅虫Omaliumjaponicum Sharp,采自上海佘山和江苏东山,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特征和成虫的性特征.【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5(034)002【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隐翅虫科;日本四眼隐翅虫;新记录;中国【作者】李新巾;李利珍;赵梅君【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42图 1 日本四隐翅虫(Omalium japonicum)四眼隐翅虫属Omalium由Gravenhorst (1802)[1]建立,其模式种为Staphylinus rivularis Paykull.该属主要特征是:身体较平行;触角末5节加粗呈棒状;颏的后1/3处有1明显刚毛;前胸背板无刻纹,每侧中央有1凹陷,靠近两侧边缘的中后部还有1凹陷.后足跗节末节长度大于前4节之和.四眼隐翅虫属Omalium是四眼隐翅虫亚科的一个大属,目前全世界已知141种(Herman, 2001[2]),我国仅知1种.作者在研究我国四眼隐翅虫过程中,从上海佘山和江苏东山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发现日本四眼隐翅虫Omalium japonicum在该地区有分布.该种由Sharp (1874)[3] 原记载于日本,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现记述如下.日本四眼隐翅虫 Omalium japonicum Sharp (图1~4)Omalium japonicum Sharp, 1874: 98[3]; Bernhauer and Schubert, 1910:54[4]; Nakane, 1963: 82[5]; Watanabe, 1990: 95[6].雄性:体(图1)较小,头部黑色.触角第6~10节、前胸背板及腹部黑红色;口器、触角前5节、鞘翅及足为淡褐色.体长:从上唇前缘到腹部末端为2.7~3.0 mm,从上唇前缘到鞘翅末端为1.5~1.8 mm.头较小,横宽(HL∶HW=0.73).表面有中等密度的粗大刻点;刻纹稀疏而清晰.触角基部内侧各有1宽的纵凹,单眼前有1短而深的纵凹.触角向端部变粗,延伸至前胸背板后缘,第1~5节仅稀生长毛,第6~11节另密生短毛.各节比率为6.0∶4.5∶4.0∶3.0∶3.0∶3.0∶3.0∶3.0∶3.5∶4.0∶5.5.前胸背板横宽(PL∶PW=0.71),比头宽(HW∶PW=0.73 );前缘内凹,后缘后凸,侧缘弧形外凸,靠近后缘处近直;前角钝圆,后角尖锐.表面凹凸不平,在中央的左右两侧各有1条纵凹陷;在后半部靠近侧缘处也有1明显的纵凹.刻点较头部的粗大,无刻纹.小盾片三角形,光滑,无刻点和刻纹.鞘翅近方形,长稍大于宽(EL∶EW=1.05),两侧缘基本平行,向后稍稍变宽;外角钝圆.表面刻点与前胸背板的相似,无刻纹和柔毛.腹部第4~5节最宽,向后逐渐变窄,各背板表面几乎无刻点,但稀生白色柔毛,有致密的鱼鳞状细小刻纹.第4背板近中部有1对白色毛斑.第8腹板(图2)前缘向前半圆形突起较窄,其后有密的刻点及波状刻纹.阳茎(图3,图4)粗壮,对称;中叶近端部膨大,腹面观呈箭头状,侧面观呈鱼叉状. 侧叶比中叶宽而短,末端各生3根刚毛.足相对较短,前足跗节膨大.2. 第8腹板3. 阳茎腹面4. 阳茎侧面 (标尺0.5mm)图 2~4 日本四眼隐翅虫Omalium japonicum雌性:前足跗节不膨大,其他特征与雄性相似.检视标本:15♂,16♀,上海市,佘山,13-IV-1998,李利珍采;6♂,5♀,江苏省,东山,3~4-IV-1998,李利珍采.分布:中国(上海,江苏),日本.此种与Omalium niponense Sharp[2]较为相似, 但依据阳茎中叶中部膨大且侧面观呈鱼叉状等特征不难与后者区分.参考文献:[1] GRAVENHORST J L C. Coleoptera microptera brunsvicensia[M]. Brunsvigae,1802. 206.[2] HERMAN L H. Catalog of the Staphylinidae (Insecta: Coleoptera). 1758to the end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 I, Oma-liinae Group[J]. Bull Am Mus Nat Hist, 2001,265: 209-599.[3] SHARP D S. The Staphylinidae of Japan[J]. Trans Ento Soc London, 1874:1-103.[4] BERNHAUER M, SCHUBERT K . Staphylinidae I. In S. Schenkling, Coleopterorum Catalogus[M]. Berlin,1910, 5 (19): 1-86.[5] NAKANE T. Staphylinidae. In T Nakane, K Ohbayashi, S Nomura and Y Kurosawa, Iconographia Insectorum Japonico-rum, Colore naturali editaII[M]. Tokyo, 1963. 81-100.[6] WATANABE Y. A Taxonomic study on the subfamily Omaliinae fromJapan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J]. Mem Tokyo Univ Agric, 1990, 31: 59-391.。

中国突眼隐翅虫属系统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的开题报告

中国突眼隐翅虫属系统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的开题报告

中国突眼隐翅虫属系统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鞘翅目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目,隐翅虫科是其中的一类具有特殊生物学意义的昆虫。

隐翅虫科昆虫通常体长较小,前翅硬化已经退化,后翅柔软,折叠在腹部下方,隐于前翅下面而不见,这类昆虫在名字中包含“隐翅”二字。

中国突眼隐翅虫属(Metrioxena)是隐翅虫科的一个小型属,种类稀有,与森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极具科学研究价值。

突眼隐翅虫属昆虫的前胸背板中间突起呈三角形,且在该位置上具有贯通内外的一对显眼眼点(即突眼),这是该属昆虫的显著标志之一。

本研究旨在从系统分类学角度研究突眼隐翅虫属昆虫,明确其系统分类地位和真实种类,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角色,为保护和利用该属昆虫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有望进一步推动隐翅虫科昆虫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促进昆虫类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突眼隐翅虫属的所有已知种类,包括已描述种和未描述种。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传统和现代分类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标本的形态解剖、显微观察和形态比较等手段,对突眼隐翅虫属昆虫进行系统分类学研究。

同时,本研究还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PCR扩增、序列分析等手段,进一步判断突眼隐翅虫属的真实种类和亲缘关系。

三、研究内容和进度计划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突眼隐翅虫属形态结构研究,包括昆虫各部位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分类学意义。

2.突眼隐翅虫属生物学特性和生态角色研究,包括该属昆虫的生活史、生境分布、物种丰度和种群分布等。

3.突眼隐翅虫属分类学研究,包括该属昆虫的模式种及其他已知种的分类学地位和真实种类鉴定。

4.突眼隐翅虫属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属昆虫的种类鉴定、亲缘关系和种群遗传结构等进行探究。

研究进度计划如下:第一年:采集突眼隐翅虫属昆虫标本及其形态结构研究,建立形态特征数据库,进行初步分类学鉴定和分析。

中国地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

中国地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

中国地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隐翅虫科是昆虫纲、鞘翅目的一个大科,全世界已知36000余种。

它们的生境多样化,分布在农田、森林、山区、等。

隐翅虫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有农林害虫的天敌,也有卫生害虫,还有取食动植物有机残体的种类,是一类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自然资源。

地隐翅虫属Geodromicus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四眼隐翅虫亚科Omaliinae里的一个大属,由Redtienbacher在1857年建立,模式种为Staphylinus plagiatus Fabricius。

迄今为止,该属共记载124种,分布在古北、东洋和新北区。

我国已知9种,其中大陆7种,台湾2种。

关于我国地隐翅虫的系统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系统的总结与报道,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而且已经记载的9种全部都是由国外学者命名,模式标本全都流落国外,给国内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我国地跨古北、东洋两大动物区系,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从理论上来说,地隐翅虫资源十分丰富。

为澄清这一昆虫资源,我选择此项研究作为我的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研究当中,在查阅大量我国和世界地隐翅虫的文献的基础之上,通过检视321头本实验室多年来采自西藏色季拉、纳木错;青海孟达;湖北小龙潭、后河;浙江龙王山、清凉峰、百山祖;云南玉龙、富贡;山西芦芽山、庞泉沟;吉林长白山;四川海螺沟;贵州雷公山;陕西太白山;河北金河口、小武台山;内蒙阿尔山、喀拉沁旗;江西武夷山等全国各地的标本,对我国的地隐翅虫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结果如下:1.本文系首次对我国地隐翅虫属进行较系统的分类研究总结。

2.共记述了我国地隐翅虫属22种,其中包括已知种7种,新种15种,首次发现Geodromicus formosanus和Geodromicus ohkurai的雄性和雌性成虫。

3.对所有涉及种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给出了每个(?)的(?)物异名、研究历史、采集数据和地理分布,还附有每个种的整体彩图和详细的分类特征图。

中国背筋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异形隐翅虫亚科)的开题报告

中国背筋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异形隐翅虫亚科)的开题报告

中国背筋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异形隐翅虫亚科)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国背脊隐翅虫属(Pterogeniella)是鞘翅目隐翅虫科异形隐翅虫亚科中的一个小型属,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直到目前为止,该属在系统学上的分类地位仍不确定。

因此,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系统发育及物种多样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背脊隐翅虫属的分类学研究,确定其物种分类和分类地位,以及进行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分析,为鞘翅目隐翅虫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収集标本:通过野外调查及标本馆资料查询,收集中国背脊隐翅虫属各物种的标本。

2.形态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的测量和比较,以及显微镜下的形态解剖观察,确定每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学描述。

3.系统发育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系统进化理论,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物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

4.分子进化分析:通过PCR扩增,提取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

通过物种间基因序列间的比较和分析,探讨种群遗传信息的变化和遗传结构的演化特征,为物种的分类、进化和分布提供参考数据。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将确定中国背脊隐翅虫属的分类地位,并为该属的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也将进一步明确中国西南地区隐
翅虫科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分类,为该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隐翅虫

隐翅虫

治疗原则
及时彻底地清洗掉受害部位的毒液,减轻对皮肤的损害。其方法: (1)用肥皂反复清洗受损皮肤; (2)用4%苏打溶液或10%的氨水反复擦抹受损皮肤,中和毒素。 出现疱疹后,镇静止痒,采用消炎收敛性药物减轻刺激感。口服、肌注或静脉滴注抗菌素,必要时加用激素类 药物提高疗效。 外用药物可选0.1%雷夫努尔、3%硼酸水、1 3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或擦肤氢松软膏、皮炎净、蛇伤急救 散或用南通蛇药白酒溶液擦抹。有疱疹时禁用龙胆紫液。一般认为油剂会加重病情;可的松、抗组织胺、青霉素 不起作用,但抗生素可防次级感染。
隐翅虫分布于全世界,大多数隐翅虫生活在地表,栖息于落叶中。白天栖居在潮湿的草地、菜园等阴暗处, 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隐翅虫常见于腐烂动植物周围,以食腐或捕食其他小型动物为生,有些种类访花。隐翅虫 繁殖一年1-2代,以卵或幼虫在隐蔽处越冬,每年春夏繁殖较快, 1天产卵2-6粒,最多可达23粒,寿命可长达 6个月左右。
盛夏时节,避免开窗开灯睡觉,可有效防止隐翅虫趁人入睡后乱爬乱窜伤及人体,引起皮炎。
如果隐翅虫出现在家中,可以用胶带粘住,或用纸巾包住扔掉,注意不要接触到毒液。如果发现隐翅虫停留 在皮肤上,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吹走,或者甩开,然后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洗净接触过隐翅虫的皮肤。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研究人员发现,折叠后翅时,隐翅虫先将两个后翅合拢到一起,然后用细长的腹部上下移动,如同把被子叠 成三折那样把翅膀折叠起来。而左右后翅的折叠方法不完全相同,也不是同时折叠的,有时是先左后右,有时是 先右后左,相当复杂。领导研究的齐藤一哉认为隐翅虫一瞬间张开和收缩后翅的方法以及身体的结构都是非常独 特的。后翅折叠后不仅面积小,而且能够在一瞬间展开,折叠后也不会失去韧性和强度。这一机制可以帮助人类 改善目前设计,如设计新型折叠雨伞和人造卫星上的折叠太阳能电池板等。

中国四川伪巨须隐翅虫亚属四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巨须隐翅虫亚科)

中国四川伪巨须隐翅虫亚属四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巨须隐翅虫亚科)

中国四川伪巨须隐翅虫亚属四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巨须隐翅虫亚科)近日,中国四川省科学家们发现了四新种伪巨须隐翅虫,科学家们将其分别命名为“四川伪巨须隐翅虫”,“成都伪巨须隐翅虫”,“乐山伪巨须隐翅虫”和“自贡伪巨须隐翅虫”。

这些新物种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巨须隐翅虫亚科,这标志着隐翅虫类的物种多样性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隐翅虫(Neuroptera)是一类古老的昆虫,又称翅膀昆虫,它们拥有十对翅膀,头部上有一对眼睛,口部具有螯吻和双螯,在发育时期有多种变化,生活在植物和土壤中。

隐翅虫主要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其种类约有3000多种,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但其中有许多物种仍未被发现。

巨须隐翅虫(Megaloptera)是隐翅虫的一个类群,它们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中。

巨须隐翅虫具有发育缓慢的特点,口部有螯吻和双螯,其翅膀有较薄的边缘,翅膀的前缘有长的毛毛虫状的须,因此它被称为“巨须隐翅虫”。

目前,已知全球约有150多种巨须隐翅虫,在中国仅发现了17种。

而最近在四川省,中国科学家们发现了四新种伪巨须隐翅虫,这四种物种分别命名为“四川伪巨须隐翅虫”,“成都伪巨须隐翅虫”,“乐山伪巨须隐翅虫”和“自贡伪巨须隐翅虫”。

它们和其他巨须隐翅虫都有相似的特征,但它们的翅膀有明显的区别。

它们翅膀的前缘没有长的毛毛虫状的须,因此它被称为“伪巨须隐翅虫”。

四川省的科学家们发现这四新物种,对于隐翅虫类的分类和分布研究,以及中国物种多样性的了解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些新物种也可以为中国有关部门提供重要的息,用于识别和保护特殊的生态环境,为我们的城市环境、湖泊和河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息。

中国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

中国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
这个属的第一个种是由Gravenhorst(1806)描述的勋c^加W s鹏n硪d峨当时把它放在了
7醯^加淞属当中.stepheflsl929年建立矗幽M删M时,把它归入矗c砌osnm调中。第二个种是由
M驮lin(1846)描述的^¥cefopDnⅡekg日m,这样就产生了岣∞e铆ADr∞e衄妒"sManbews(1838) 的同名异物,Hell6n(1925)把这个名字改成了朋弦g卸DM68留-D确f,M蕞klin(1847)描述了 该属的第三个种:坶ce幻印r∞fo雌内om☆,Thomson于1861年第一次把它归入如c砌∞Ⅲo属中。
亚科1khyporin∞、寡毛隐翅虫族Mycetoporini中的两个大属。
毛须隐翅虫属五曲nosom口由stephens在1829年建立,模式种为7砸hjHW甲幽函dⅪ
Gravenhorst,1 806。迄今为止,该属全世界共记载97种,广布于除新热带区以外的各大动物区 系,我国记录有19种,其中14种记录于大陆,2种记录于台湾,3种为大陆和台湾共有种(Kocian,
Z£妇n卿t托4 {睁Ep口,锋¥
篓辇密篓竺.竺
翌曼I型点没有
排列成糖。
勘蛳舻”珊5
§
萋雾豢#
三;磊部 荔嘉未毒
列成籽。
一》 一Q
下鬟簇第2,3节 熊有较多的剐 吃,第四节明显 艇予第三节。 ^B咿印^ac括
下颚颂第2,3节 莰有凡稚矜彀弱 刚毛,第四节约 等于或明姓长于 第三节。
§ 起日鼠Ⅵ
节赣壤束苇锥捩
表1.尖腹隐翅虫亚科包含的族、属、种一览表
族名 c∞dobanini族
Dempini族
Meg叭hropsini族
属名
CD胁6dnHs
慨rq筇

中国刃颚隐翅虫属1新纪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

中国刃颚隐翅虫属1新纪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

中国刃颚隐翅虫属1新纪录种(鞘翅目:隐翅虫科)
许旺;曾清怀;唐戎;蔡余杰
【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2(42)4
【摘要】在对广东省梧桐山自然保护区的隐翅虫资源调查中,发现了1中国新纪录种:光亮刃颚隐翅虫Hesperus laevigatus Fauvel,1895,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雄成虫整体照片.
【总页数】3页(P421-423)
【作者】许旺;曾清怀;唐戎;蔡余杰
【作者单位】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
【相关文献】
1.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纪录种 (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
2.中国颊脊隐翅虫属二点与一点颊脊隐翅虫亚属三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
3.中国颊脊隐翅虫属附点颊脊隐翅虫亚属三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
4.印度颊脊隐翅虫属中国的新种与新纪录(鞘翅目,隐翅虫科,隐翅虫亚科)
5.中国直缝隐翅虫属的新种与新纪录(鞘翅目:隐翅虫科,胸片隐翅虫亚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滇束毛隐翅虫属初记:鞘翅目:隐翅虫科,大眼隐翅虫亚科

川,滇束毛隐翅虫属初记:鞘翅目:隐翅虫科,大眼隐翅虫亚科

川,滇束毛隐翅虫属初记:鞘翅目:隐翅虫科,大眼隐翅虫亚科郑发科
【期刊名称】《昆虫学报》
【年(卷),期】1993(036)002
【摘要】束毛隐翅虫属(Dianous Leach,1819)为大眼隐翅虫亚科(Steninae)的二属之一。

根据眼稍小,后颊较长,第9腹板端侧各有一束长毛,不难与亚科中另一属(大眼隐翅虫属Stenus)区分。

该属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地区,全世界已知91种(Puthz,1981)。

中国已记载的21种中,四川分布2种,云南8种,台湾、福建等10种,香港1种。

本文就川、滇标本,报道已鉴定出的14种(其中包括7新种,1新亚种,1中国新纪录)。

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

【总页数】9页(P198-206)
【作者】郑发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484.4
【相关文献】
1.四川大巴山束毛隐翅虫属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圆角隐翅虫亚科 [J], 郑发科
2.四川大眼隐翅虫属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大眼隐翅虫亚科)… [J], 郑发科
3.四川大眼隐翅虫属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大眼隐翅虫亚科)… [J], 郑发科
4.中国束毛隐翅虫属一新亚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大眼隐翅虫亚科) [J], 郑发

5.川、滇束毛隐翅虫属初记(鞘翅目:隐翅虫科,大眼隐翅虫亚科) [J], 郑发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翅虫的识别与预防

隐翅虫的识别与预防
何预防隐翅虫咬 1.保持室内外卫生,防止蚊虫滋生,关好纱窗 2.关灯睡觉,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 3.尽量采取各种驱蚊措施,如点灭蚊器、擦花 露水等。 4.若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切不要用手直接拍 打它,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 5.到郊外游玩时,做好必要的防护,尽量穿长 袖衣裤 。 6.隐翅虫在遇到风油精时会立即毙命,甚至是 500ml水内加入2-3滴风油精,会在一分半钟内 毙命。
• 3 、红斑性损害可外用去炎松霜、皮炎平、 艾洛松等。 • 4 、蛇药片 6~8 片加醋10ml 调成糊状局 部外用。 • 5 、皮损广泛者可用小量皮质激素治疗。可 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处 理。
①急性期:红肿明显,选用炉甘石洗剂外擦; 糜烂渗 液时用 3%硼酸溶液或 1:8000 高锰酸钾液冷湿 敷。采用溶液湿敷时,2~3 次 /d,每次 15~ 30min,至渗液停止结束。湿敷面积不宜过大。 对有糜烂渗出者不宜外用软膏制剂,以防软膏中 的油脂阻止水分蒸发,阻碍散热,使局部皮损湿度 增高、渗出增加。 ②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用湿敷剂或糖皮质激素 糊剂、氧化锌油;无渗液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 有感染时加用抗生素,如新霉素、莫匹罗星。外 用药膏一般 2~3 次 /d。 ③慢性期: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 中国2009年记载的毒隐翅虫有21种,现在还在 逐年增加中,主要种类有黄足毒隐翅虫、黑足 毒隐翅虫和奇异毒隐翅虫等三种。 • 隐翅虫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 受压或被拍打、压碎时,即放强酸性毒液灼伤皮 肤,数小时后可出现皮肤损害。 •
• 隐翅虫感染途径 • 隐翅虫感染人体皮肤的途征有: • 1、隐翅虫直接把虫体揉碎在皮肤上所致, 称为直接感染; • 2、隐翅虫虫体的碎片污染了手指,再由手 指去摸其他部位导致感染,称为间接感染; • 3、隐翅虫隐藏在衣服、洗脸巾中,使用时 把虫体搓烂使毒液玷污在上面,接触皮肤 后导致感染。 •

中国盗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英文)

中国盗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英文)

中国盗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英文)李新巾;李利珍;赵梅君【期刊名称】《昆虫分类学报》【年(卷),期】2005(27)2【摘要】记述采自我国浙江省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和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盗隐翅虫属Lesteva1新种——黄盗隐翅虫Lestevaochra,sp.nov.。

新种与Rougemont(2000)记载于同一产地的Lestevaelegantula在斑纹上较相似,但根据体形的差异可与后者区分;新种在体形上与记载于同一产地的Lestevaflavopuctata较相似,但根据阳茎的侧叶短于中叶可与后者区分;新种的阳茎形状与记载于同一产地的Lestevasubmaculata较相似,但侧叶内侧没有柔毛可与后者区分。

正模:♂,浙江省龙王山,2004-Ⅳ-24,朱礼龙采;副模:1♂,2♀♀,采集地点同正模,2004-Ⅳ-23,汤亮采;1♀,采集地点及日期同正模,胡佳耀采;1♂,1♀,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2001-Ⅴ-02,宋晨祖采。

【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中国;盗隐翅虫属;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形态特征【作者】李新巾;李利珍;赵梅君【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484.4【相关文献】1.中国西藏四眼隐翅虫属一新种(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 [J], 郑发科;蒲世华2.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 [J], 张艳;李利珍;赵梅君3.中国毛须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 [J], 朱靖文;李利珍;赵梅君4.中国四齿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亚科) [J], 胡佳耀;李利珍;赵梅君5.中国圆胸隐翅虫属一新种记述(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英文) [J], 张艳;李利珍;赵梅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隐翅虫科是昆虫纲、鞘翅目的一个大科,全世界已知36000余种。

它们的生境多样化,分布在农田、森林、山区、等。

隐翅虫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有农林害虫的天敌,也有卫生害虫,还有取食动植物有机残体的种类,是一类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自然资源。

地隐翅虫属Geodromicus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四眼隐翅虫亚科Omaliinae里的一个大属,由Redtienbacher在1857年建立,模式种为Staphylinus plagiatus Fabricius。

迄今为止,该属共记载124种,分布在古北、东洋和新北区。

我国已知9种,其中大陆7种,台湾2种。

关于我国地隐翅虫的系统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系统的总结与报道,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而且已经记载的9种全部都是由国外学者命名,模式标本全都流落国外,给国内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我国地跨古北、东洋两大动物区系,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从理论上来说,地隐翅虫资源十分丰富。

为澄清这一昆虫资源,我选择此项研究作为我的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研究当中,在查阅大量我国和世界地隐翅虫的文献的基础之上,通过检视321头本实验室多年来采自西藏色季拉、纳木错;青海孟达;湖北小龙潭、后河;浙江龙王山、清凉峰、百山祖;云南玉龙、富贡;山西芦芽山、庞泉沟;吉林长白山;四川海螺沟;贵州雷公山;陕西太白山;河北金河口、小武台山;内蒙阿尔山、喀拉沁旗;江西武夷山等全国各地的标本,对我国的地隐翅虫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结果如下:1.本文系首次对我国地隐翅虫属进行较系统的分类研
究总结。

2.共记述了我国地隐翅虫属22种,其中包括已知种7种,新种15种,首次发现Geodromicus formosanus和Geodromicus ohkurai的雄性和雌性成虫。

3.对所有涉及种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给出了每个(?)的(?)物异名、研究历史、采集数据和地理分布,还附有每个种的整体彩图和详细的分类特征图。

4.编制了我国地隐翅虫属的分种检索表。

5.编制了世界地隐翅虫属名录。

6.组建了世界地隐翅虫属全部已知种类的数据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