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第三人效果理论

•定义: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和“你(们)”不会产生影响,却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第三人是谁?

•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他(们)”;

•由信息发布者界定的信息传播中的直接受众之外的旁观第三者。•内涵:

•感知维度上,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行为维度上,这种媒体会对他人产生更大影响的估计反过来会导致自身采取某些行动(常见是支持限制媒体)。

•产生原因:

•人性中为了建立自身优越感而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特质;

•出于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同时不受到媒体的影响;

•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感和自主性,将自身受到的媒体影响投射到他人身上;

•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误归因于外界环境,而将他人失误归因于其自身;

•人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和事实影响力;

•人们在对自身思考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影响因素:

•对讯息的评价产生的影响;(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

•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这里的社会距离指的是“第一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

•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产生的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对自己能力的预期)

•个人的群体归属感产生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

•社会影响(不利):

•导致信息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型媒体发展;

•所得出的关于公众的论断流于主观和武断,缺乏科学性;

•对自身的传播效果过于乐观和夸大。

•意义:

•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

•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

•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

•对现象的解释意义

•对现象的预测意义

•对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局限性:精确性问题:究竟是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

•实例中的理论:以人肉搜索为例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媒介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在有劝服性质和负面性质的媒体信息中存在尤广。

•人肉搜索事件: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后人们开始熟悉它的效能,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使其为大众所周知,短短几年时间,人肉搜索一

发不可收拾,在网络世界里掀起了一阵狂风大浪,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

“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2007年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华南虎事

件”,2008年的“死亡博客事件”、“林嘉祥事件”等。

•“人肉搜索”现象出现之后,在庆幸人肉搜索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它又恰恰造成权利滥用,导致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

为的发生,违背了社会期待,颠覆了社会规范。受众对此现象开始担忧,网络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大。而呼吁声始自社会精英,这些舆论领袖在年龄和教育程度上都体现了与第三人效果的正相关。

•具体来说,首先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受众通过网络接触到诸多具有负面效应的“人肉搜索”事件后倾向于认为其他人往往看不到“人肉搜索”的危害性或抵不住其强大功能的诱惑,但自己是清醒的;受众支持对“人肉搜索”限制与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假设相似:受众在看到“人肉搜索”的负面影响之后,担心其他人运用“人肉搜索”

做出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为了保护其他人免于失足,认为有必要对“人肉搜索”加以限制。

•当“人肉搜索”产生正面效果时,受众会反第三人效果。反第三

•人效果指受众倾向于认为“人肉搜索”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也就是说受众会觉得其他他人并没有像自己一样能够意识到人肉搜索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和价值。例如在2007年底的“华南虎事件”中,“人肉搜索”

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网民难得的群体理智和相对克制。受众难得一致地赞许“人肉搜索”的强大作用,因为它符合广大受众的期待。还有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寻亲大行动,体现的民族凝聚力足以震撼世界。还有一些社会问题“人肉搜索”在其中扮演了舆论监督的角色,这对制度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人肉搜索”引发的一系列后续行为,也许证明了人们在网络中与在现实中感受的不同,网民不再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而是利用方便的网络渠道畅所欲言,进而在一呼百应的网络中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

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的认知影响

•内容:

•大众媒体中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议程:同一时间点上面对所要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按照重要性等级的排

序。排序中所依据的问题重要程度反过来也就决定了其在传播中的显著性) •议程设置是一种被关注和传播的问题由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传递的过程。•相关理论:

•铺垫效果——认识心理学研讨的一种人的感知特性

•人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难以保持专注;

•人们作判断时,经常不依据全面分析,而是根据最容易和经常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试探式分析;

•人类所接受到的持续信息刺激会造成便于获得特定新知识的促进机制。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不仅可以影响受众对议程中所涉及对象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对象议程的显著程度。

•议程设置第一层(对象议程设置)传递的是对象的显著性(Salience of Objects):主题和对象的重要性的排序;

•议程设置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传递的是属性的显著性(Salience of Attributes):主题和对象所具有性质的重要性的排序;

•影响因素:

•信源属性:可信性、权威性、信源选择性

•媒体接触量:正向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