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期末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总结首先,我在课程中学习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信息传播现象。

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传播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以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媒体传播、群体传播、个人传播等各种传播形式,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技术等各个层面。

而传播学的任务则是探讨信息的传播过程,分析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理解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其次,我学习了传播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和观点。

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几种代表性的传播学理论,如传播学效应理论、媒体生态学、符号互动理论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传播学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等,来探索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社会舆情管理、品牌传播、政治宣传等。

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一些传播学在实践中的案例和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进一步认识到传播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如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个人形象和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传播的效率。

此外,学习传播学还让我意识到信息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力。

传播学的研究不仅关注信息的传递,还关注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学习传播学,我了解到信息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甚至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媒体广告、政府宣传、社交网络等不同形式的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因此,了解传播学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传播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深刻认识到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传播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

它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提高我们的信息处理和沟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播与策划期末反思总结

传播与策划期末反思总结

传播与策划期末反思总结一、引言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传播与策划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这个学期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二、理论知识学习在传播与策划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大量的传播与策划理论知识。

对我来说,最有印象的是媒体与传播理论和市场传播与策划理论。

1.媒体与传播理论我们学习了媒体与传播理论中的媒介效应、传播效应和传播道德等重要概念。

通过理论学习,我了解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样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实际传播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体的力量,并积极引导公众的注意力,传达积极的价值观和信息。

2.市场传播与策划理论在市场传播与策划理论方面,我们主要学习了品牌传播、广告传播和公关传播等相关概念和技巧。

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我了解到市场传播与策划需要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确定目标受众,并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通过合理的定位和宣传,可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和销售额。

三、实践项目的完成本学期,我们还参与了多个实践项目,包括传媒会展、公关活动和品牌推广等。

通过这些实践项目的参与,我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1.传媒会展在传媒会展项目中,我主要负责策划和组织展览活动。

通过与供应商和展商的沟通合作,我学到了如何协调资源和管理团队。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制定展览的主题和内容,以及如何提高展览的参观率和影响力。

2.公关活动在公关活动项目中,我主要负责策划和执行公关活动。

通过与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我学到了如何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建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以及如何通过公关活动增加企业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3.品牌推广在品牌推广项目中,我主要负责策划和执行品牌推广活动。

通过与市场部门和代理机构的合作,我学到了如何确定目标市场和受众,并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品牌形象和产品差异化来增加品牌的价值和市场份额。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传播学理论的一些要点整理:1.线性模式理论:线性模式是传播学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单向线性的过程,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不涉及接收者的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如广播和电视。

2.两步流模式理论:两步流模式理论认为传播并非只有一步,而是经过传播者和社交领袖的两步过程。

社交领袖作为信息的过滤器和解释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理论突出了个人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3.渐进模式理论:渐进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通过个人和群体传播,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消息传播模式理论:消息传播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包括多种传播模式的组合,如传播者驱动模式、接收者驱动模式和传播平台驱动模式等。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同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5.融合模式理论:融合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融合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的过程。

它强调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提醒我们传播者需要同时关注多个传播渠道,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要理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如符号交互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不平衡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传播学理论帮助我们系统性地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最终版.docx

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最终版.docx

最终版打印出的讲义上还有增补A.传播学兴起的原因:(根据题目回答客观/主观原因)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客观原因:媒介:这个时期的美国,大众报刊己经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美国成为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成为各界急迫而重大的课题。

政治:从美国建立前后起,报纸(再加上后来的广播、电视)就被纳入美国的政治机制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总统大选,塑造政治形象等。

战争:战时更离不开媒介対民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世界各地社会变革的产生,使得对媒介的研处更具紧迫性、重要性。

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扶持,媒介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滋养,竟争性媒体为了更好地经营和发展,需要对媒介的传播效果和技巧进行研究,从而推动传播学发展。

社会: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弊都得到充分显露,要求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他:与传播学有衔接点的社会科学为传播学提供基础;逃亡美国的欧洲学者推动传播学的发展。

主观原因: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H・D•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徳、卡尔•霍夫兰,这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卩4大奠基人。

除此之外,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B.传播学重要人物及其理论贡献拉斯韦尔:他出版了《世界大战屮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屮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他最早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川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提出5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o 这个模式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研究群体动力学,将群体研究纳入传播学研究领域,提出“场论”,研究了社会网络的传播结构。

传播学总论期末期末总结

传播学总论期末期末总结

传播学总论期末期末总结传播学总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媒体与社会关系、信息与认知关系、传播过程与效果关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传播学总论课程学习的总结。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传播学总论课程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理论,使我对传播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了解到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传播现象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技术和传播规律研究等四个方面,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和解读不同传播现象提供了指导。

二、传播媒介与社会关系在课程中,我学习了传播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我了解到媒介在社会中既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互相塑造和影响着对方。

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

三、信息与认知关系课程还介绍了信息与认知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信息与认知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传播,人们获取并加工信息,进而形成认知。

我学习了信息的特征与分类、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认知的理论模型。

了解了信息的特征和加工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够设计更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

四、传播过程与效果关系课程还讲解了传播过程与效果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传播过程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它涉及到信息源选择、编码传输、传播渠道选择、信息接收与解码等环节。

传播效果则指的是信息传播后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传播过程与效果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评估和改进传播策略。

五、课程启示与收获通过学习传播学总论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传播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第一章总论1、什么是传播?定义:所谓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的三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反馈2、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贡献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他的政治宣传和战时轩轩研究代表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2)提出“5W”模式,是我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必然出现谈到的入门理论3)他可以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谐调功能、传递文化遗产功能)4)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贡献:1)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2)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3)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过程,提出了传媒的弱效果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库尔特.勒温(把关人理论)贡献:1)他拥有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变成重要研究目标的思想方法2)理论上创立了场论,开创了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3)提出了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圆满解释4)他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性人物卡尔.霍夫兰贡献:态度的改变1)源于科学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2)人口集中——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二战时知识分子的迁移;战时宣传的需求第二章传播原理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4个阶段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五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人类语言它的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有逻辑性3)人类语言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人类语言没有外部刺激的时候也能自主发音5)人类的音声带有节奏和韵律,并能欣赏这种节奏和韵律2、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提出的“三功能说”+(赖特补充了一个功能)娱乐功能传播的负功能: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4)麻醉精神:(1)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2)由剥夺人的行为能力之一拟态环境理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理路,它充分真实环境的区别在于事实的选取和组合拟态环境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环境*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2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向传播(乔治.米德—“主我客我”的理论,布鲁墨的“自我互动”理论)定义:人的内向传播的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活从生理机能上来讲:内向传播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人脑活动→机体反应,这些环节和要素构成。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闻传播笔记期末总结范文

新闻传播笔记期末总结范文

新闻传播笔记期末总结范文引言:新闻是指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以及相关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加工、传播的活动。

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新闻传播在当今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媒介选择、信息传播、公众参与以及新闻伦理等方面进行笔记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传播的实践与理论。

一、媒介选择:媒介选择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媒介来进行信息传递。

新闻传播领域研究了不同媒介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并结合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媒介选择。

1. 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指的是报纸、电台和电视等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

传统媒体具有信息覆盖范围广、可信度高的特点,但限制在时效性上,并且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 新媒体:新媒体指的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媒介。

新媒体因其信息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的特点,成为新闻传播最主要的平台之一。

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真实性和隐私问题的挑战。

3. 媒介选择原则:媒介选择应考虑传播的目标群体、传播的内容、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成本等因素。

不同媒介的选择需要结合信息的特性,以及目标受众的特点来进行权衡。

二、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新闻传播的核心环节,是指将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加工、传递的过程。

信息传播涉及信息的来源、内容、传递方式以及受众的接收等环节。

1. 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包括新闻记者的采访、社交媒体、官方发布渠道等。

选择合适和可信的信息来源,是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关键。

2. 信息内容:信息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公众关注度,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同时,信息内容也需要遵循报道原则,如真实性、公正性、全面性和时效性等。

3. 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传递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

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可以使信息更好地被接收和理解,提供更丰富的传播效果。

4. 受众接收:受众接收是信息传播的最终环节。

受众的接收取决于其个人背景、兴趣和经验等因素。

因此,传播者需要针对不同受众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大学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大学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传播学:是一门研究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守门人:1947年,传播学的五大创始人之一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解阐述,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它包含的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或过滤他所接收到的信息。

3、传播: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4、大众传播:这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专业化的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一般大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

5、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保密权,是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姓名、单位、职务、住宅以及提供的文件、资料等)实行保密的权利。

6、信息:传播学中的“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信息就是人们预知未来的东西(是指人们所未知而对人们有用的东西)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7、信息匮乏: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信息匮乏是信息爆炸的伴生现象,也是信息爆炸的负面效果。

其表现有(1)真相信息匮乏。

(2)重要信息匮乏。

(3)知识信息匮乏。

8、编码与译码:编码位于传播者一边,是指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者意义。

9、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1.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2.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

3.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非人自带的)4.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5.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6.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7.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8.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字面意思;暗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引申意义。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1. 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

而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而商家作为传播者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便是商家与客户作为受众之间精神内容的交流,商家不想与客户只是认为他们之间是金钱利益关系而是以情感的意义从而引起客户的情感共鸣,凝聚受众的向心力,是受众更加依赖和信任传播者,从而达到商家销售更多商品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12.拉斯韦尔的“5w”模式:①who ②says what ③In which channel ④To whom ⑤ With what effect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因为他没有提供反馈渠道。

)13.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4.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15.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第三人效果理论•定义: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和“你(们)”不会产生影响,却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第三人是谁?•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他(们)”;•由信息发布者界定的信息传播中的直接受众之外的旁观第三者。

•内涵:•感知维度上,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行为维度上,这种媒体会对他人产生更大影响的估计反过来会导致自身采取某些行动(常见是支持限制媒体)。

•产生原因:•人性中为了建立自身优越感而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特质;•出于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同时不受到媒体的影响;•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感和自主性,将自身受到的媒体影响投射到他人身上;•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误归因于外界环境,而将他人失误归因于其自身;•人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和事实影响力;•人们在对自身思考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影响因素:•对讯息的评价产生的影响;(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这里的社会距离指的是“第一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产生的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对自己能力的预期)•个人的群体归属感产生的影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

•社会影响(不利):•导致信息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型媒体发展;•所得出的关于公众的论断流于主观和武断,缺乏科学性;•对自身的传播效果过于乐观和夸大。

•意义:•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对现象的解释意义•对现象的预测意义•对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局限性:精确性问题:究竟是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实例中的理论:以人肉搜索为例•第三人效果理论在媒介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在有劝服性质和负面性质的媒体信息中存在尤广。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湘南学院期末传播学总结

湘南学院期末传播学总结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②再现的媒介系统。

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

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③机器媒介系统。

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

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a. 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b.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新闻传播笔记期末总结

新闻传播笔记期末总结

新闻传播笔记期末总结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传播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如何有效地传播新闻信息,成为了新闻传播学习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新闻传播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思考,下面将对这些进行综述。

首先,新闻传播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新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新闻传播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立场和意图,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

其次,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已成为新的趋势。

以前,新闻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

然而,现在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巨大的扩展。

新闻传播已经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变成了互动传播。

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可以分享、转发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因此,新闻传播学者需要适应这一变革,倡导新闻素养的培养,提高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辨别能力。

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新闻媒体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小视。

因此,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伦理素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注重客观公正,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慎重处理敏感问题,不制造虚假新闻,对公众负责。

同时,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也需要注重个人形象和言行举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导和误解。

另外,新闻传播的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风格和方式不同。

了解其他国家的新闻传播制度和理论能够增加我们对全球媒体环境的了解,也能够为我们自身的新闻传播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因此,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关注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动态,学习了多种语言和文化,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1.重要人物,观点①施拉姆②麦克卢汉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

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

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传播学入门期末总结

传播学入门期末总结

传播学入门期末总结一、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过程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等。

在当今信息的爆炸性发展的时代,传播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初步学习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后,我意识到传播学对于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在本次传播学入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些知识和理论使我对传播学这门学科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我理解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下面将对我在传播学入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传播学入门课程中,我学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首先,我了解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过程的学科。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的基础,它涉及到信息的产生、加工、传达和接受等方面。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等。

其次,我学习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如传播学的三要素理论、传播过程模型、传播效应理论等。

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解释了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信息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传播学的发展和应用在传播学入门课程中,我还了解了传播学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学也在不断演变和进步。

传播学从最初的关注传统传媒和传统传播方式,逐渐扩展到新媒体和新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便利,同时也给传播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另外,传播学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不同领域和行业。

在政府传播、企业传播和公共传播等方面,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用于指导和改进实际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使得传播活动更加科学和有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四、个人思考和收获在传播学入门课程中,我个人的思考和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传播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第三人效果理论•定义: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和“你(们)”不会产生影响,却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第三人是谁?•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他(们)”;•由信息发布者界定的信息传播中的直接受众之外的旁观第三者。

•内涵:•感知维度上,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行为维度上,这种媒体会对他人产生更大影响的估计反过来会导致自身采取某些行动(常见是支持限制媒体)。

•产生原因:•人性中为了建立自身优越感而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特质;•出于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同时不受到媒体的影响;•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感和自主性,将自身受到的媒体影响投射到他人身上;•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误归因于外界环境,而将他人失误归因于其自身;•人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和事实影响力;•人们在对自身思考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影响因素:•对讯息的评价产生的影响;(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这里的社会距离指的是“第一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产生的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对自己能力的预期)•个人的群体归属感产生的影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

•社会影响(不利):•导致信息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型媒体发展;•所得出的关于公众的论断流于主观和武断,缺乏科学性;•对自身的传播效果过于乐观和夸大。

•意义:•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对现象的解释意义•对现象的预测意义•对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局限性:精确性问题:究竟是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实例中的理论:以人肉搜索为例•第三人效果理论在媒介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在有劝服性质和负面性质的媒体信息中存在尤广。

•人肉搜索事件: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后人们开始熟悉它的效能,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使其为大众所周知,短短几年时间,人肉搜索一发不可收拾,在网络世界里掀起了一阵狂风大浪,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2007年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华南虎事件”,2008年的“死亡博客事件”、“林嘉祥事件”等。

•“人肉搜索”现象出现之后,在庆幸人肉搜索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它又恰恰造成权利滥用,导致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违背了社会期待,颠覆了社会规范。

受众对此现象开始担忧,网络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大。

而呼吁声始自社会精英,这些舆论领袖在年龄和教育程度上都体现了与第三人效果的正相关。

•具体来说,首先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受众通过网络接触到诸多具有负面效应的“人肉搜索”事件后倾向于认为其他人往往看不到“人肉搜索”的危害性或抵不住其强大功能的诱惑,但自己是清醒的;受众支持对“人肉搜索”限制与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假设相似:受众在看到“人肉搜索”的负面影响之后,担心其他人运用“人肉搜索”做出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为了保护其他人免于失足,认为有必要对“人肉搜索”加以限制。

•当“人肉搜索”产生正面效果时,受众会反第三人效果。

反第三•人效果指受众倾向于认为“人肉搜索”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也就是说受众会觉得其他他人并没有像自己一样能够意识到人肉搜索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和价值。

例如在2007年底的“华南虎事件”中,“人肉搜索”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网民难得的群体理智和相对克制。

受众难得一致地赞许“人肉搜索”的强大作用,因为它符合广大受众的期待。

还有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寻亲大行动,体现的民族凝聚力足以震撼世界。

还有一些社会问题“人肉搜索”在其中扮演了舆论监督的角色,这对制度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人肉搜索”引发的一系列后续行为,也许证明了人们在网络中与在现实中感受的不同,网民不再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而是利用方便的网络渠道畅所欲言,进而在一呼百应的网络中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的认知影响•内容:•大众媒体中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议程:同一时间点上面对所要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按照重要性等级的排序。

排序中所依据的问题重要程度反过来也就决定了其在传播中的显著性) •议程设置是一种被关注和传播的问题由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传递的过程。

•相关理论:•铺垫效果——认识心理学研讨的一种人的感知特性•人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难以保持专注;•人们作判断时,经常不依据全面分析,而是根据最容易和经常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试探式分析;•人类所接受到的持续信息刺激会造成便于获得特定新知识的促进机制。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不仅可以影响受众对议程中所涉及对象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对象议程的显著程度。

•议程设置第一层(对象议程设置)传递的是对象的显著性(Salience of Objects):主题和对象的重要性的排序;•议程设置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传递的是属性的显著性(Salience of Attributes):主题和对象所具有性质的重要性的排序;•影响因素:•信源属性:可信性、权威性、信源选择性•媒体接触量:正向影响•人际传播:相关性•个人经验:正向影响•定向需求:相关性、促进效果使用与满足理论•定义和理解: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媒体的“主动用户”,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体,从中得到满足,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可以被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体期待——媒体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即这个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研究内容:•受众如何使用和为什么使用媒体,对消费者在媒体消费中的倾向和选择进行市场调研。

•从媒体获得满足的途径:•媒体内容;•媒体接触和使用过程;•接触与媒体相关的社会环境。

•前提假设:•传播行为和使用媒体是有目的并受一定动机驱动的,受众选择特定媒体和内容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使用者拥有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导权;(传播的过程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社会和社会心理因素引导、过滤或影响传播行为;•媒体和其它形式的传播渠道相互竞争,夺取人的注意力和应用选择;(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他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

)•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一般占据主动,但是也并非始终如此。

•受众的主动性•选择性、功利主义、目的性、抵制影响、参与传播•来自社会情境的需求•社会情境的紧张和冲突导致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社会情境使人关注某个问题,并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需求;•社会情境使人无法在现实环境中满足需求,从而产生使用媒体进行替代性满足的需求;•社会情境使某种价值得到重视,从而产生使用媒体确认和强化该价值的需求;•社会情境使人对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从而产生使用媒体维持群体成员资格的需求。

•理论的局限性•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

比如,人们在空闲时浏览网页、在睡觉前刷微博。

只是因为一种习惯或者消遣。

)•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意义:•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在此理论之前的传播研究大多是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启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受众角度,在这一理论中,受众被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实践中的理论(以微博为例)•微博充分地尊重受众意愿、了解受众喜好、满足受众需求,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接受。

从微博的蓬勃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受众的需求满足方面确实提供了特殊的价值,而且微博这一全新的交流平台使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微博自身的自主性(受众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自由性(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信息的交流也更为轻松、自由,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观点、体验毫无限制的在微博上与他人分享。

)、互动性和开放性(网络的虚拟性,受众可以消除种种顾虑,通过短短的140个字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到在现实世界中不一样的满足和释放。

)•微博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微博已经成为许多重大事件的第一发布平台)•微博满足了受众展示自我的需求:微博就像是人们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人们进行形象管理。

每一位微博用户都可以通过“粉丝数”来了解自己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同时,用户也会想法设法吸引更多的粉丝,增添更多的人气。

这样的表现机会让受众获得一种充分的被尊重感和成就感,从而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的需求•微博满足了受众的社会交往需求。

在微博平台上,通过“关注”他人,受众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微博满足了受众情感宣泄的需求。

这种平等、个性的传播模式,为每一位受众提供了随意倾诉,自由表达的渠道。

正因为这样,有人说,微博客充分满足了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社会下人们急剧上升的个人表达与倾诉沟通的需求•微博满足了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

当今社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不断觉醒,微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公共事务密不可分,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舆论平台•微博满足了受众娱乐消遣的需求。

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娱乐服务,因此,娱乐消遣也是受众使用微博的重要需求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