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病及其相关的心律失常

线粒体病及其相关的心律失常
线粒体病及其相关的心律失常

线粒体病及其相关的心律失常

胡喜田1

 李伟峰1

 张海澄

2

[摘要] 线粒体病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

多系统疾病。线粒体病对心脏的损害主要包括器质性和电生理损害,临床上最常见的为Keam s 2Sayre 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系统的损害,发生的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线粒体病;综述;Kea m s 2Sayre 综合征;心律失常DO I :10.3969/j .issn .1007-2659.02.007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59(2010)02-0111-03作者单位:1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心内三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44)

作者简介:胡喜田(1973-),男(汉族),河北邯郸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专业特长为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

1962年Luft 首次提出线粒体病后,人们对线粒体病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并且伴随着实验室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Anders on 测定出人类线粒体DNA (m t D NA )的全长序列,并提出线粒体母系遗传的概念,人类对线粒体病的认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目前已经发现线粒体病的线粒体基因存在100个点突变和200个缺失。在对线粒体功能方面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线粒体不但产生ATP,而且产生体内95%以上的活性氧;不但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而且调控细胞凋亡。在对线粒体内各种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线粒体病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或脑病,扩展到心脏、消化、肾脏、内分泌、眼等多系统多器官疾病,而在这些系统中的发病情况,尤其是在心脏的发病状况,往往和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联系。正式基于对线粒体及其疾病的深入认识,线粒体医学的概念已经被提出。

1 线粒体病概述

线粒体病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目前临床对线粒体病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病变部位而分,包括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脑肌病和线粒体脑病三类。它们各自又有更详细的分类。

线粒体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是线粒体病临床表现各异的基础。它的不同结构部位含有不同的酶系统。线粒体的正常结构及其酶系统在人体的能量代谢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线粒体病正是这一系统失用所致的结果。

线粒体由约1500个多肽组成,大部分是由核DNA (n D 2

NA )编码,虽然m t D NA 仅保留了13个氧化磷酸化多肽的基

因,但其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复合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人类m t D NA 是存在于细胞核外长16569bp 的唯一的双链闭环DNA,分轻链和重链,含37个基因(包含22个t RNA 基

因,2个r RNA 基因和13个编码线粒体呼吸链酶蛋白的基因),主要编码呼吸链及与能量代谢有关蛋白[1]。线粒体呼吸链中被m t D NA 编码的酶包括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Ⅲ,Ⅳ,Ⅴ。m t D NA 缺失或点突变使编码线粒体氧化代谢过程必需的酶或载体发生障碍,糖原和脂肪酸等不能进入线粒体充分利用和产生足够的ATP,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产生复杂的临床症状,从而出现临床上不同类型的线粒体病。

mt D NA 突变主要包括:与蛋白合成有关的t RNA 基因点突

变,编码线粒体呼吸复合体亚基的结构基因突变,mt D NA 片段缺失和mt D NA 的耗竭。此外,由于大多数呼吸链复合体亚基是由n DNA 编码,并且mt D NA 复制和表达需要的许多酶也是由

n DNA 编码,因此n DNA 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

线粒体病有以下显著遗传学特点[2]:①母系遗传:受精卵线粒体几乎均来自卵子,故与孟德尔遗传方式不同,母亲将

mt D NA 传递给子代,只有女儿可将mt D NA 传递给下一代,这被

称为母系遗传。②高突变率:mt D NA 裸露于高水平的氧化磷酸化环境中,无组蛋白保护,突变率较n DNA 高10余倍,且缺乏有效的修复机制,相比常染色体遗传病,线粒体病每一代发病个体相对较多。③阈值效应:因每个细胞mt D NA 有多重拷贝,只有突变型达到某一阈值时患者才会出现症状。在心脏、肌肉、神经等能量需求高的器官,阈值低于低能量需求器官。④遗传易质性:不同mt D NA 突变可导致相同疾病,而同一突变可引起不同表型。⑤mt D NA 突变的表型效应由突变类型、易质状态(突变型所占比例)以及组织对线粒体ATP 能量产生的依赖程度所决定。能量需求越大的组织器官如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等临床受累越早,越严重。

线粒体病的病理变化为病变组织异常线粒体的聚集、线粒体糖原和脂滴堆积和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即线粒体结构和数目的异常。组织活检Gomori 染色可见异常线粒体聚集的蓬毛样红纤维(RRF );比Gomori 染色更具诊断意义,并且是线粒体疾病所独有的表现,即电子显微镜下所见:线粒体嵴增多、排列紊乱呈同心圆状排列、肌丝间可见较多脂滴、成团或串珠状等。线粒体病的生化表现主要是血清乳酸丙酮酸的升高。由于ATP 合成障碍,无氧酵解增强,故大多数患者血清中乳酸丙酮酸水平升高,尤其是运动后乳酸丙酮酸

?

111?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年第24卷第2期 

水平明显升高。

2 线粒体病中的心律失常

心脏在氧化磷酸化减少的环境中更易受损,因为心脏能量来源相对更依赖脂肪酸的氧化。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乏的NADH的堆积,将抑制脂肪酸的氧化,造成心脏供能不足,从而损害心脏,引起心脏问题。线粒体病对心脏的损害主要包括器质性和电生理损害,目前已有的病例报道主要集中表现为对心脏传导系统的损害,其发生的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

线粒体基因非编码区的多态性可能是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重要病因。N ikulina等[3]在对一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家族[包括各型完全性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患者(431例)及其1,2,3系血缘亲属(1347)]的研究中发现,mDNA 中D环限制区HaeⅢ16517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重要病因(P=0.0480)。

线粒体病中,线粒体脑肌病之Kea m s2Sayre综合征(KSS)并发心律失常病例报道相对较多,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或许和其m t D NA突变有关,Lal oi2M ichelin等[4]就指出, KSS最常见的m t D NA突变是m t D NA8468~13446位之间4979bp片段的缺失。而脑病2乳酸血症2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 E LAS),肌阵挛癫痫2破碎红色肌纤维综合征(M ERFF)和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等以神经系统变化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病易合并心肌病,而且一旦发生心肌病,其病情迅速恶化,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Park等[5]的一项研究显示KSS患者心脏传导通常前期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伴或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最终出现完全阻滞。Barrera2Ra mírez等[6]在对一组5例年龄31.6±5.6岁,且没有血缘关系的KSS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这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在KSS患者中严重的心脏并发症较为常见,临床症状显著者占57%,晕厥者占45%,猝死者占23%,心肌病占20%。相比较一般人群,KSS 合并双分支阻滞患者有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度风险,这一进程并不确定并且难以预测。

Yau等[7]报道一例发育迟缓、眼睑下垂、心脏传导阻滞等的KSS患者,在其14岁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PR 间期及延长的校正QT间期(0.48m s),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偶发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随后的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二联律。当时没有明显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但2周后,心电图显示慢心率(45次/分)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即给予起搏器植入术。此患者在第一次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后6个月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骤停,因为已经植入了起搏器,猝死事件得到了有效的避免。因此被怀疑KSS的患者应该注意检测心脏传导功能并及时到心血管专科就诊,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及时的干预。各型线粒体病早期显著的心脏改变通常比较少,但其一旦出现,却是一个重要的疾病发生、发展的预测因素。房室传导受损可提示KSS中约57%的患者晕厥、心力衰竭、及突发心脏事件的发生,而猝死者则达到20%。传导受损包括室内传导延长,各种束支传导阻滞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Hernández2Luis等[8]报道了一例37岁男性KSS病例,此患者具有进行性失明、眼外肌瘫痪、感音性耳聋、肌无力和共济失调等典型症状,并表现出反复性晕厥和心房扑动(简称房扑)。这例患者25岁时被诊断为KSS,心电图提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在此后的随访中,心电图并无改变。在胆囊造口术后患者开始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提示非典型房扑心律和规律的传导(心室率106次/分),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电生理证实为峡部依赖的逆钟向房扑,峡部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后,房室传导研究提示延长的HV间期和缩短的AH间期,递增性心房刺激提示H is束下传导功能受损。植入起搏器后,患者上述症状消失。在多数病例中,传导障碍被认为是KSS患者反复晕厥并出现猝死的重要机制,局部的慢传导区域是房扑形成的必要条件。在KSS中,只有H is束以下的传导障碍被提及,目前并不清楚是否有其他的慢传导区域在折返性心动过速中发挥作用。缩短的AH间期和延长的HV 间期,也可以表现为正常的PR间期,从而可能诱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心电图预测晕厥及猝死事件的发生可能具有很好的价值。在这个病例中,房扑扮演了晕厥等临床症状的导火索作用,这可能和发作性的房室传导阻滞及猝死等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Ra m3rez2M iranda等[9]也报道57%的KSS患者有心脏病表现,包括心源性晕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心脏的传导系统常受到影响,表现为心室间传导时间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心脏传导系统严重受累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晕厥和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KSS患者可因QT间期延长或三束支传导阻滞导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反复发作和心跳骤停。

心脏病变常是KSS主要的致死病因,并且在其他线粒体病中,尽管可能并不多见,但一旦出现仍具有指标意义。在线粒体病心脏损害中以心脏传导阻滞最多见,及时植入心脏起搏器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中指出,伴有神经肌肉疾病的任何水平的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KSS、强直性肌萎缩、Erb肌营养失调和腓肠肌萎缩症,不论有无症状,均应植入起搏器[10]。

3 总语

典型的线粒体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和脑部病变,尽管其他系统的损害同样可能出现,但相对较晚,并且并不如前两者典型,这可能和骨骼肌和脑部属更多的能量消耗组织器官有关,但其具体原因仍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然而,一旦出现心脏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等表现,则需要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关注,并作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 W allace DC.M it ochondrial defects in cardi omyopathy and neur o2 muscular disease[J].Am Heart J,2000,139(2Pt3):S70

2 Schm iedel J,Jacks on S,Schafer J,et al.M it ochondrial cyt opathies

?

2

1

1

? 线粒体病及其相关的心律失常 

[J].J Neur ol,2003,250(3):267

3 N ikulina SI U,Shul′man VA,Vor otnikova LUV,et al.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poly mor phis m of non2coding regi ons of human m it ochondrial genome and p ri m ary cardiac conducti on dis orders[J].Ter A rkh, 2003,75(10):75

4 Lal oi2M ichelin M,V irally M,Jardel C,et al.Kearns Sayre syn2 dr ome:an unusual f or m of m it ochondrial diabetes[J].D iabetes Metab,2006,32:182

5 Park S B,Ma KT,Kook KH,et al.Kearns2Sayre syndr ome———3 case reports and review of clincal feature[J].YonseiMedical Jour2 nal,2004,45(4):722

6 Barrera2Ra mírez CF,Barragán2Ca mpos H M,II arraza H,et al.Cardiac

I nv olve ment in Kearns2Sayre Syndr o me[J].Rev Es p Cardi ol,2005,58

(4):443

7 Yau EK,Chan KY,Au K M,et al.A novel m it ochondrial DNA dele2 ti on in a Chinese girl with Kearns2Sayre syndr ome[J].Hong Kong Med J,2009,15(5):874

8 Hernández2Luis C,Garcia2Morán E,Rubi o2Sanz J,et al.Kearns2 Sayre syndr ome:recurrent syncope and atrial flutter[J].Rev Es p Cardi ol,2007,60(1):84

9 Ra mírez2M iranda A,Navas2Pérez A,Gurria2Quintana L,et al.

PCR2Based detecti on of heter op las m ic deleted m it ochondrial dna in kearns2sayre syndr ome[J].A rch Soc Es p of Tal m ol,2008,83:155 10 张海澄.2008年ACC/AHA/HRS植入器械治疗心脏节律异常指南解读(二)[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4):364

(2010-02-23收稿)

(向晋涛编辑)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不匹配一例

谢绍峰 朱恒青 刘伟斌 谢正 钟勇辉

中图分类号 R318.1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7-2659(2010)02-0113-01

摘要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999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DDD起搏器;心室电极;VDD起搏模式

DO I:10.3969/j.issn.1007-2659.2010.02.029

患者女性,61岁。因半月来反复晕厥4次于2009年7月31日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入院后行床旁临时起搏器安置术,2009年8月3日行DDD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起搏器型号:Medtr onic SiG MAS D303,序列号PJD816448S;心房电极导线型号:M edtr onic4574253c m,序列号BBE168354V;心室电极导线型号:Medtr onic4074258c m,序列号BBD301424V,分别从左锁骨下静脉置入心室和心房电极导线。测试电极导线参数且电极位置满意后固定电极(心室伞状电极:起搏阈值0.6V,R波振幅12mV,阻抗1140Ω;心房J形电极:起搏阈值0.5V,P波振幅5.5mV,阻抗563Ω)。观察心房、心室电极尾端金属柱无渗血后连接起搏器与电极导线,透过起搏器上方透明塑料判断电极导线插入到位,用螺丝刀顺时针拧固定螺丝,连响3次后把起搏器置入囊袋内。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取出起搏器查看起搏器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作者简介:谢绍峰(1969-),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介入心脏病学的研究。与电极导线连接处电极导线插入到位,无脱离。透视显示:电极导线无脱位,无断裂。松解起搏器接口处固定螺丝,拔出心室电极导线,未见血痂。重新测试心室电极导线参数同前。用无菌干纱块擦拭电极尾端金属柱,重新插入起搏器连接孔,拧紧固定螺丝,连响5次后将起搏器放回囊袋内。心电监护同前,无起搏心律。用程控仪测试心室电极阻抗>9 999Ω,心房电极阻抗563Ω;然后将心房电极导线插入起搏器心室电极插入孔,心室电极导线插入起搏器心房电极插入孔,拧紧固定螺丝,用程控仪重新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563Ω。遂更换心室电极导线(型号M edtr onic4074258c m序列号BBD298988V),测试电极导线参数且电极位置满意后固定电极(起搏阈值0.5V,R 波振幅12mV,阻抗1253Ω),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并用螺丝刀拧紧固定螺丝,连响3次后将起搏器放回囊袋,心电监护示:起搏器呈心房同步心室起搏正常工作模式。

讨论 本例患者心室电极导线置入顺利,测试参数正常,反复探查未发现起搏器与心室电极连接处有异物或电极导线插入不到位,也排除固定螺丝未拧紧的现象。因此起搏器自身故障或起搏器心室电极输出端卡口故障可能性较大,但将心房电极导线插入起搏器心室电极输出端测阻抗为563Ω,而将心室电极导线插入起搏器心房电极输出端测得阻抗>9999Ω,因此排除起搏器心室电极输出端卡口故障,考虑此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插孔不配套,使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接触不良。更换心室电极导线后,心电监护示心房同步心室起搏,进一步确定是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插入孔不匹配,排外了起搏器自身故障。这种故障在临床工作中实属罕见。

(2009-10-22收稿)

(向晋涛编辑)

?

3

1

1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年第24卷第2期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齐科研相蕾陈静宋玉国霍正浩杨泽 【关键词】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疾病 线粒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系统)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一些重要的代谢通路,维持细胞的钙、铁离子平衡,以及参与其他生命活动的信号传导。 此外,线粒体还与活性氧(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及细胞凋亡有关[1-3]。组成线粒体的蛋白质有1000多种,除呼吸链复合体蛋白受mtDNA与核基因双重编码,其他蛋白均由核基因编码。mtDNA突变或核基因突变都能引起线粒体功能紊乱[1,4]。早在1963年,Nass等人就发现有遗传物质DNA的存在。1981年,Anderson等发表了人类mtDNA全序列。1988年,Holt和Wallace分别在线粒体脑病和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患者的细胞中发现了mtDNA突变,从此开辟了研究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新领域。随着对mtDNA研究的深入,人们对mtDNA的突变和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日益重视。芬兰的数据显示人群单个点突变(3243A>G)的比率为1∶6000,然而,英国资料表明mtDNA疾病的患病率或易患比率为1∶3500[5]。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证据均证明,mtDNA突变是引起人类多因素疾病,部分遗传性疾病以及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mtDNA突变和相关疾病进行阐述。 1 线粒体DNA的遗传学特征 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而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的较小基因组。与核基因相比,线粒体DNA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1.1 母系遗传 Giles等[6]通过对几个欧洲家系线粒体DNA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时,发现mtDNA 分子严格按照母系遗传方式进行传递。母系遗传是指只由母亲将其mtDNA分子传递给下一代,然后再通过女儿传给后代。有研究表明[7],在受精过程中,精子线粒体会被卵子中泛素水解酶特异性识别而降解,这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父源性mtDNA不能传播给后代。 1.2 异质性和突变负荷 核基因突变所产生的突变体分为纯合子(homozygote,等位基因都发生突变,含量为100%)和杂合子(heterozygote,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发生突变,突变含量为50%)与核基因不同,线粒体基因突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并脑出血有效治疗1例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并脑出血有效治疗1例 发表时间:2011-12-15T16:36:10.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2期供稿作者:徐佳[导读] 病理生理两大特征:心电图异常和右心室形态异常。右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可引起一系列右心衰临床表现 徐佳(湖南省马王堆医院老年心血管病房湖南长沙 410016)【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142-02 1 病例 患者,男性,76岁,退休干部,因急起神志改变、言语障碍1小时于2009年2月20日住入当地医院。明确诊断:左丘脑出血、脑积水。经行脑室穿刺引流,术后V-P分流术。住院中经神内、神外、ICU多个病房抢救诊治:先后突发两次室颤、心脏骤停,均经心肺复苏、电除颤抢救成功。于同年4月30日病情稍稳定出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低钾血症。接着5月3日住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系统检查明确诊断为:致心侓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心脏扩大、右室壁瘤形成、心律失常、心功能2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出血恢复期。经积极对症治疗病情好转,但拒绝安装心脏除颤仪于同年6月2日出院。转入我院专科。入院体查:T36.5℃、P60bpm、R20bpm、BP130/80mmHg,发育营养良好,嘴角歪斜、语言不清、行走不稳,偏瘫步态;瞳孔等大、等圆,双肺无特殊;心界扩大、心率不齐、频发早搏;右上、下肢肌力下降5/6级。入院检查: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0.6,主动脉结突出。心电图示:窦律68次/分,偶发室早,ST-T 改变,V1-4可见Epsilon波。Holter示:平均心律68次/分、最小57次/分、最大92次/分、频发多源室早(部分呈二、三联律)伴短阵室速,不完全右束支阻滞,V1-4见Epsilon波,T波改变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见图1,图2。血生化、甲状腺功能、血脂均正常范围,血钾3.2mmol/L低。 图1 右室心肌病动态心电图图2 右室心肌病心电图心彩超示:RVD55mm(右室增大)、AO31mm(主动脉增宽)、RAS35mm、右室心尖部局部向外膨出38×28mm(右室壁瘤)、LAS33mm、LVD38mm。EF76%、FS44%。提示:右室增大,主动脉硬化,右室室壁瘤形成,见图3。临床资料均支持湘雅附二院诊断。对此治疗予:抗栓-阿司匹林+波利维、扩血管-硝酸盐类、降压-拜心同+缬沙坦+比索洛尔、护心-曲美他嗪、调脂-阿托伐他丁及补钾、镁,静脉给中、西药疏通循环等对症治疗。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积极康复训练:康复技师肢体按摩、语言训练、肢体锻炼等。 图3 右室心肌病入院时心脏患者经以上诊治后主动多次来我院求治,先后于2009年6月、2009年8月、2009年9月、2010年5月共5次住我院。诊断、治疗基本同前,治疗已达1年半,病情不断好转,自觉心疼、心悸减轻,能站立行走、饮食正常,无心前不适、生活质量提高。对比第一次入院到第五次住院心脏彩超其变化:如AO31mm→24mm、RAS35mm→31mm、RVD55mm→63mm、EF由84%→80%,FS无变化,右室壁瘤由38×28mm→24×20mm。见图4:Holter基本同前。胸片示:心影向双侧扩大,心胸比值0.59。心电图基本同前,病情平稳好转,治疗有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详解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

神经系统疾病习题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答案:C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答案:D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A.双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中枢性面瘫 E.左侧中枢性面瘫 答案:E 4、瘫痪是指: A.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B.肌紧张力减弱或消失 C.不自主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D.肌肉运动能力消失 E.肌肉与肌腱运动不协调 答案:A 5、根据哪项临床表现区别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A.肌力大小 B.有无感觉障碍 C.有无病理反射 D.有无大小便障碍 E.有无感觉过敏

答案:C 6、关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 肌张力减低B. C.腱反射增强 D.病理反射阳性 E.可有废用性肌萎缩 答案:B 7、眶上神经反应及各种反射均存在,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C 8、整日处于睡眠状态,但呼之能应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D 9、鉴别深浅昏迷程度的可靠指征是 A.生命体征 B.瞳孔对光反射 C.肌力 D.腱反射 E.对疼痛的反应 答案:E 10、某患者突起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最可能是: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基底节出血 C.小脑出血 D.额叶出血

急危重症学习指导(本科)

本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考试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5选1(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 其中最佳的一项) 1.心搏骤停后,最先受到损害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肺部组织 D.脑组织 E.肾脏 【答案】D 2.乙醇吸收后主要在下列哪个脏器代谢分解 A.脾脏 B.肝脏 C.肺 D.肾脏 E.大脑 【答案】B 3.病人男性,65岁,病重昏迷人住ICU,下列可 考虑给予肠外营养的情况是 A.肝性脑病 B.严重氮质血症 C.严重高血糖尚未控制 D.严重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E.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 【答案】E 4.下列不属于急救仪器的是 A.除颤器 B.心电图机 C.纤维胃镜 D.电动洗胃机 E.简易呼吸器 【答案】C 5.PQRST公式中的Q指的是 A.疼痛的诱因 B.疼痛的性质 C.疼痛放射情况 D.疼痛的程度 E.疼痛持续的时 间【答案】B 6.常见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下列哪项正确 A.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VVH) B.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 C.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WHDF) D.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AVHD) E.连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WHD) 【答案】C 7.抢救伤员时首先处理 A.休克 B.出血 C.窒息 D.骨折 E.颅脑损伤 【答案】C 8.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要的关键措施是 A.抗感染 B.抗休克 C.补液 D.胰岛素治疗 E.补充碱性液体 【答案】C 9.禁用或慎用阿托品的情况除外 A.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动过速病人 B.充血性心力衰竭 C.青光眼 D.快速性心律失常 E.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型心律 失常【答案】E 10.病人女性,45岁,因烧伤被收入院,查: BP10.0/8.0kPa,CVP值为3cmH2O,该病人存 在 A.血容量绝对不足 B.血容量相对不足 C.心功能不全 D.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E.容量血管过度扩张 【答案】A 11.关于多巴胺,下列不正确的是 A.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休克,特别是对心收 缩功能低下、尿少或无尿者 B.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可治疗急性肾衰竭 C.对急性心功能不全,具有改善血流动力 学的作用 D.可激动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和位 于肾、肠系膜、冠状动脉、脑动脉的多巴 胺受体 E.适用于嗜铬细胞瘤 【答案】E 12.ICU病室室温应控制在 A.(18±1.5)℃ B.(20±1.5)℃ C.(22±1.5)℃ D.(24±1.5)℃ E.(26±1.5)℃ 【答案】D 13.癫痫持续状态最常见诱因是 A.不恰当的停药 B.感染 C.精神因素 D.过度疲劳 E.饮酒 【答案】A 1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不包括 A.医院前的救护 B.到达急诊室后的处理 C.转运途中的监护 D.普通病房的护理 E.重症监护病房的加强护 理【答案】D 专业资料整理

第章线粒体遗传与线粒体疾病

第十三章线粒体疾病 广义的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指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主要病因的一大类疾病。除线粒体基因组缺陷直接导致的疾病外,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DNA突变也可引起线粒体病,但这类疾病表现为孟德尔遗传方式。目前发现还有一类线粒体疾病,可能涉及到mtDNA 与nDNA的共同改变,认为是基因组间交流的通讯缺陷。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疾病为狭义的概念,即线粒体DNA突变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 第一节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线粒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敏感,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可直接造成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例如在有害物质渗入(中毒)、病毒入侵(感染)等情况下,线粒体亦可发生肿胀甚至破裂,肿胀后的体积有的比正常体积大3~4倍。如人体原发性肝癌细胞癌变过程中,线粒体嵴的数目逐渐下降而最终成为液泡状线粒体;缺血性损伤时的线粒体也会出现结构变异如凝集、肿胀等;坏血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有时也可见2到3个线粒体融合成一个大的线粒体的现象,称为线粒体球;一些细胞病变时,可看到线粒体中累积大量的脂肪或蛋白质,有时可见线粒体基质颗粒大量增加,这些物质的充塞往往影响线粒体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如线粒体在微波照射下会发生亚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功能上的改变;氰化物、CO等物质可阻断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造成生物氧化中断、细胞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等等。在这些情况下,线粒体常作为细胞病变或损伤时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成为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线粒体疾病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临床角度,线粒体疾病主要涉及心、脑等组织器官或系统;从病因和病理机制角度,线粒体疾病有生化分类和遗传分类之别。 一、生化分类 根据线粒体所涉及的代谢功能,线粒体疾病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底物转运缺陷、底物利用缺陷、Krebs循环缺陷、电子传导缺陷和氧化磷酸化偶联缺陷(表13-1)。 表13-1 线粒体疾病的生化分类 二、遗传分类 根据缺陷的遗传原因,线粒体疾病分为核DNA(nDNA)缺陷、mtDNA缺陷以及nDNA和mtDNA联合缺陷3种类型(表13-2)。 表13-2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分类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一)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一)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右室(RV),以RV心肌不同程度地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代替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但亦可无症状〔1~4〕。生前不易作出临床诊断。近20年来,国外对本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国内也日益受到重视。 1.ARVC的概念 ARVC在文献中曾被称为羊皮纸心、Uhl氏畸形、RV脂肪浸润或脂肪过多症、RV发育不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RV心肌病、ARVC,以后三种使用较广泛,法国学者多使用“ARVD”,意大利学者多使用“ARVC”。文献中,一些ARVC常被描述为Uhl畸形,两者须加以鉴别。Uhl畸形是真性先天畸形,为先天性RV肌完全缺如,心室壁薄如纸,仅存心内膜和心外膜,婴幼儿多见,常早年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而ARVC多见于成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RV心肌非先天性缺如,而是灶性或弥漫性地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代替,可累及左室,是一种进行性心肌病〔1,5~8〕。在病理学和法医学上称之为脂肪心或心肌脂肪浸润〔7,9〕。 2.病因发病机制 个体发育异常学说该学说认为RV心肌缺损系RV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形态学上呈类似Uhl 畸形的羊皮纸样外观。据此,本病应是一种先天性大体心脏结构异常。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ARVC称之为RV发育不良〔8,10〕。 退变或变性学说〔4,8,11,12〕该学说认为RV心肌缺损是由于某些代谢或超微结构缺陷引起的进行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的结果。心肌萎缩消失与Duchenne肌营养不良和Becker慢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骨骼肌萎缩病变类似。遗传学研究已证实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基因缺陷位于14q23-q24,可能牵涉到所含的β-膜收缩蛋白(β-spectrin)和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基因突变。 炎症学说认为心肌被脂肪组织代替是慢性心肌炎引起的后天性损伤(炎症、坏死)和修复过程演进的结果〔8,10〕。一些研究发现,病灶处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改变,其发病机制可能牵涉到感染和免疫反应〔8,13,14〕。最近的研究还发现,ARVC的心肌细胞坏死可能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程序性细胞凋亡,可导致心肌细胞进行性丧失而被纤维脂肪组织代替〔8〕。 3.病理变化 尸检所见,病变呈灶性或弥漫性,主要累及RV前壁漏斗部、心尖部及后下壁,三者构成了所谓的“发育不良三角”。RV多呈球形增大,心腔扩张,可伴室壁瘤形成〔1,15〕。切面心壁肌层变薄,可见层状、树枝状或云彩状分布的黄色脂肪浸润区。部分病例(20%~50%)病变可累及室间隔和左室。心瓣膜及冠状动脉等无形态异常〔7~9,14~18〕。镜下以RV肌不同程度地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代替为特征。脂肪组织呈条索状或片块状浸润、穿插于心肌层,残存的心肌纤维萎缩,呈不规则索团状,与脂肪组织混存〔1,7,15~17〕。部分病例可见灶性心肌坏死、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改变〔13,14,16〕。病变程度多为Ⅱ~Ⅲ级特别是心脏固有神经和传导系统受累,是造成心电不稳定和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学基础〔7〕。 4.临床表现 室性心律失常是ARVC最常见的表现。以反复发生持续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为特征,可从室性早搏到VT甚至心室颤动,VT为左束支阻滞型。情绪激动或劳累等可诱发VT,非VT 发作期,患者可有渐进性心悸、气短和晕厥等症状〔2,15,18~23〕。 心脏性猝死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症状,多为≤35岁的青年人,生前多无症状,貌似健康,能从事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等可诱发猝死。如Corrado等报告的22例运动员猝死,其中6例系ARVC患者,均在运动中猝死,但有些猝死亦无明显诱因。少数病例有猝死家族史〔7,8,16,21〕。 右心衰竭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伴严重左心受累者

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律失常与心功能的关系.

第39卷第4期 2003年12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QIN G DAO UNIV ERSITATIS Vol. 39, No. 4December 2003 [收稿日期]2003206205; [修订日期]2003208205 [作者简介]王英(19612 , 女, 主治医师。 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律失常与心功能的关系 王英, 曹春林, 卢吉春 (山东煤矿总医院特检科, 山东济南250022 扩张型心肌病(DCM 病因不明,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预后不良, 病程难以预测, 猝死率高。本文对43例DCM 病人的临床资料、心电图(ECG 表现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了分析, 以探讨DCM 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功能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DCM 病人43例, 均按照1995年WHO/ISFC 诊断标准, 经病史、体检、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X 线片、ECG 、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多项检查确诊, 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近期未经过系统的抗心律失常及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其中男27例, 女16例; 年龄15~54岁, 平均(42. 3±10. 1 岁; 病程1~6年。按N YHA 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 其中Ⅱ级13例, Ⅲ级19例, Ⅳ级11例。正常对照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8~49岁, 平均为

(41. 2±4. 1 岁, 为无任何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1. 2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接受抗心律失常及纠正心力衰竭治疗之前, 进行ECG 及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HP 243420A 型 , 以双通道24h 监测记录, 计算机分析结合人工方法判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 3结果 DCM 病人发生房性心律失常者17例, 房性心律失常发 生率为39. 54%, 其中房性期前收缩5例, 房性期前收缩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例,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例, 心房颤动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24例,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55. 81%, 其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9例,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 缩5例, 成对室性期前收缩6例,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 房室传导阻滞4例。 DCM 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 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χ2 =7. 75、21. 61, P <0. 05、0. 01 ; 心功能 Ⅲ、Ⅳ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χ2=5. 16、16. 13, P <0. 05、0. 01 ; 心功能Ⅱ、Ⅲ、Ⅳ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χ2=6. 64~31. 40, P <0. 05、0. 01 ; 心功能Ⅳ级组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高于心功能Ⅱ级病人, 差异有显著性(χ2=8. 06、8. 87, P <0. 05 ; 心功能Ⅳ级室性心律失常发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诊断进展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诊断进展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原发性遗传性心肌疾病,起病隐匿,临床主要表现为室速、晕厥甚至猝死,是年轻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ARVC工作组于1 994年公布了首个诊断标准,并于2010年发布了修订版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重要更新。 1 心脏整体和局部结构及功能改变的指标得到量化 在1994年的诊断标准中,主要诊断条件被简单描述为严重的右室扩张和(或)射血分数降低、局限性右室室壁瘤或严重的右室节段性扩张,右室轻度变化为次要诊断条件。由于未涉及具体的量化指标,临床实践较为困难。2010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分别对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磁共振显像(CMR)和右心室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主要诊断条件和次要诊断条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同时略去了原标准中对左室功能轻度受损的描述。 2 心电图和心律失常的主要诊断条件增加 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的重要线索。1994年的诊断标准将Epsilon波和右胸导联(V1-V3)QRS波时限延长(>110ms)作为主要诊断条件。而右胸导联T波倒置、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晚电位阳性、左束支阻滞型室速和室性早搏>1000个/24小时作为次要诊断条件。2010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在心电图指标上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保留了原诊断标准中的Epsilon波阳性作为主要诊断条件,去除了右胸导联(V1-V3)QRS波时限延长(>110ms)这一主要诊断条件,新增加了电轴向上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速(持续或非持续性)和右胸导联T 波倒置两项主要诊断条件,并量化了心室晚电位指标,在次要诊断条件中将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指标降低为室性早搏>500个/24小时,并增加了电轴向下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室速(持续或非持续性)。由于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该诊断标准的变化,对于提高诊断敏感性的影响将是最大的。 3 ARVC的基因诊断被列入主要诊断条件 ARVC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已证实的致病基因有7种(PG、PKP2、DSP、DSC2、DSG2、TG F-β3、TMEM-43),其中前5种编码桥粒基,2010年诊断标准增加了对可疑患者行ARVC致病基因检测,如检测到有意义突变则作为主要诊断条件。在2011年美国心脏节律学会/欧洲心脏节律学会共同颁布了《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与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中也推荐,在符合ARVC修订诊断标准的患者中进行ARVC相关致病基因(DSC2 ,DSG2,DSP,JUP,PKP2,TMEM43)的检测能够获益。 4 室壁组织学特征指标得以量化 ARVC主要的组织学特征为右室游离壁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心肌活检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1994年的诊断标准将心内膜活检证实有纤维脂肪组织代替心肌细胞作为主要诊断条件。2010标准一方面用具体量化的残余心肌的数量提出了主要和次要的诊断条件,另一方面不再强调脂肪浸润,这样的变化无疑将有利于提高通过活检标本病理诊断ARVC的阳性率和客观性。 2010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在维持较高诊断特异性的同时,大幅度地增高了诊断的灵敏度,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尽早确诊处于疾病早期阶段、症状轻微甚至暂时无症状的患者,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和猝死预防有很大的意义。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地研究的进展(20201221054219)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综合能力训练I 文献综述 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朱刚刚

学号:201207730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 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 一、线粒体功能障碍 1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 1.1 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 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⑵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 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l~IV和复合物V(ATP合成酶); 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eing factor,AIF)和Procaspase 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 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

心律失常题目

一、危重症患者护理常规 1、危重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立即将其安置在哪里? A、普通病房 B、抢救室 C、VIP房间 D、感染病房 2、患者Braden评分多少分以下应建压疮单? A、15 B、18 C、17 D、16 3、GCS评分包括睁眼反应(4分)、(语言反应)5分、运动反应6分三个子项目。 4、危重患者中对约束病人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约束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 A、30分钟 B、20分钟 C、10分钟 D、15分钟 5、对于眼睑不能闭合患者应注意保护,应定时(滴眼药水)和(涂眼药膏),亦可湿 纱块覆盖眼睛 二、循环系统重症护理 ①高血压护理常规 1、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2、测量血压的不恰当的是:(d) 3、 A.安静5分钟后坐位右上臂 B.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的上臂臂围,至少覆盖上臂臂围的 1/3 C.将袖带紧贴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 D.所有读数均应以水银柱凸面的顶端为准 3、下列哪一类药不属于降压药 (d) A、氯沙坦钾 B、硝苯地平 C、卡托普利 D、阿司 匹林

4、下列各种高血压,哪种最适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 (d) A: 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 B: 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 C: 高血压伴支气管哮喘 D: 高血压伴肥厚梗阻性心脏病 5、继发性高血压不见于下列哪些疾病(d) A: 先天性肾畸形 B: 慢性肾盂肾炎 C: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D: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②、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常规 1、急性心肌梗死易并发脏器及四肢动脉栓塞的时间多在发病后( C ) A.24h内 B.48h内 C.1~2周 D.2~4周 E.1~2个月 2、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休克的主要机制( E ) A.剧烈疼痛 B.坏死心肌过敏 C.反射性周围小动脉收缩 D.心律失常 E.心排血量急剧下降 3、急性心肌梗死鉴别于一般心绞痛的可靠依据是( E ) A.胸骨后疼痛持续20min以上 B.面色苍白出冷汗 C.有早搏出现 D.心电图见T波倒置 E.心电图见病理性Q波 4.、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24h内应尽量避免应用洋地黄类药物,起主要原因是防止诱发 B A.脏器动脉栓塞 B.室性心率失常 C.房室传导阻滞 D.室壁瘤 E.洋地黄中毒 5、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答:治疗原则:保护和维持心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具体措施: (1) 严密监护 (2) 解除疼痛,尽快选用吗啡或哌替啶 (3) 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进行心肌再灌注. (4) 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 (5) 控制心源性休克、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血管扩张药 (6) 其他如抗凝治疗 ③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 1、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重点在于(C ) A.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B.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感冒 C.充分休息,保证丰富的营养 D.绝对卧床3个月,低盐饮食 E.小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并注意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Word版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 A 、 嗜睡。 B 、 昏睡。 C 、 昏迷: a 、 浅昏迷。 b 、中昏迷。 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 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 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 3、自主呼吸停止。 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 5、TCD ——无脑血流灌注。 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 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 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 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症: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 期存、脑干反射存。 2、无动性缄默症: 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 期存、外界无反应。 3、植物状态: A 、 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 反射存、外界无反应。 B 、 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 为≥3月。 四、 鉴别诊断: 1、闭锁综合症: 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 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

2、意志缺乏症: 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 3、木僵: 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 五、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 认知障碍 认知:外界信息——加工处理——心理活动——获取知识or应用知识。 认知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理解、推断。 一、记忆障碍: A、瞬时记忆≤2秒。 B、短时记忆≥1分钟。 C、长时记忆。 根据长时记忆分: A、遗忘:a、顺行性。b、逆行性。c、系统成分性。d、选择性。e、暂 时性。 B、记忆减退: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均减退。 C、记忆错误:a、记忆恍惚——似曾相识。b、错构——在时间顺序上 错构。c、虚构。 D、记忆增强:指对远事记忆异常性增加。 二、失语: 包括:自发说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 根据解剖-临床来分类: (一)、外侧裂周围失语:共同特点均有复述障碍。 1、Broca失语: 优势额下回后部——自发性说话障碍为主,仅简单的句式or词,其 他各方面均有障碍。 2、Wernicke失语: 优势颞上回后部——听理解障碍,言语增多,词不达意,其它各方面 均有障碍。 3、传导性失语: 优势缘上回、Wernicke——外侧裂周围弓状束障碍——Wernike区与 Broca区联系障碍——言语流利、大量错词、句式完整、听理解障碍 较轻、其它各方面亦受损、复述障碍最重。 (二)、经皮质性失语综合症:共同特点:复述相对保留。 1、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优势额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Broca附近or优势额叶侧面——类 似于Broca失语,但较Broca失语轻。 2、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优势颞顶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Wernike区附近——类似于 Wernike,较Wernike轻。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大部分心力衰竭被认为是一个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理生理过程。尽管近年来对于心力衰竭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进展及技术不断在临床应用,比如B受体拮抗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经得到了很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降低死亡率[1],但心力衰竭的预后仍然令人十分失望,5年生存率大约仅为45-59%。引起心力衰竭比较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和心肌病,这些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被认为是不可逆的,由于这些病因或者病理生理持续存在,最终会导致心肌重构,即从心脏的大体结构到组织学及细胞学水平都伴随着相应的改变。而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心力衰竭的基础上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的出现,最常见引起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失代偿的是房颤和房扑,这些心律失常的出现更加会加重原有已经受损的心脏功能的进一步下降,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而引起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所以更好的处理心衰患者的心律失常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其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心外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ICD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心衰患者的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心衰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2],但是这种器械植入方法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并发症比如感染和误放电等等[3]。近年来有报道射频消融可以用来治疗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力衰竭,甚至可以逆转心肌重构[4]。如心动过速作为始动因素引起的心力衰竭在心动过速去除后或者心率得到很好控制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往往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甚至到正常水平。我们称这种心肌病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但这种特殊的潜在可逆的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都可以作为病因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出现,包括房颤、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当一个患者同时存在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时,很难阐明心肌的病变是在心动过速的病因还是它的结果。 无休止的慢性快速性的心律异常被认为是一个引起心功能减退的可逆性病因,早在20世纪初就有文献报道,被称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5, 6]。在随后的研究中证实,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都会引起心肌病变。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定义是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是由于快速和/或不规则心跳引起的,在心率/心律通过药物或者非药物手段消除或很好的控制后,心功能和心脏结构能够部分或者完全恢复到正常[7]。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以由房颤[8],房扑[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和室速[11]引起。在动物模型里,室速较室上速更能导致左室功能减退。在人类的研究中,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肌病与右室流出道室早、特发性左室室速相关。右室流出道室早通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特征性表现为V1是左束支传导图形,电轴下偏。特发性左室室速起源于左室左后分支,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和电轴向上。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从婴儿[12],儿童,青少年[13],成人都有报道[14]。真实的人群患病率尚未报道。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大约25%-50%有某种程度的心动过速诱发的心肌病变。它的易患危险因素是心律失常的类型、频率、心动过速持续时间和基础心脏功能。 当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同时伴随持续性心动过速时,临床医生应该高度怀疑是否有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可能。多快的心室率更容易引起心肌病还没有完全阐明,尽管心室率超过1 00次每分是关键点,既往有心脏结构功能正常的证据,特变是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比如急性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 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朱刚刚 学号:201207730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 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一、线粒体功能障碍 1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 1.1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 (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2)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 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I~IV和复合物V(ATP合成酶); 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和Procaspase 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mitochondrialper-meabletransition pore,MPTP)存在于接触点;三羧酸循环(TCA cycle)酶系、存储钙离子的致密颗粒及线粒体基因组则包含于基质中。【1】与核基因组(nDNA)不同,mtDNA 结构简单,仅含16 569 个碱基,编码2 种rRNA、22 种tRNA和13种参与呼吸链形成的多肽。通常裸露且不含内含子,既缺乏组蛋白保护和完善的自我修复系统,又靠近内膜呼吸链,极易受环境影响,突变频率比nDNA 高10~20 倍。 1.2线粒体功能作为糖、脂肪、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除此以外,它还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之一是充当“钙库”,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信号传导。

严重心律失常

严重心律失常 指由心律失常而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威胁患者生命者称为严重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疾病及危重病急诊处置的主要对象。 过早搏动 病因 1、正常人: 2、诱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 3、药物: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药物、氯仿 4、创伤: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 5、低钾: 6、冠心病、心肌炎、甲心病、二尖辨脱垂等 发病机制 折返激动、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并行收缩与触发活动等 诊断 (一)临床表现特点: 可无症状,或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 频发:乏力、头晕、心绞痛、心衰 PE:心律不规则,有长代偿间歇,第一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脉搏缺如。 (二)心电图特点: 1、房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P′波,形态与窦P略有不同 ②P′--R>0.12′(早搏未下传) ③早搏后的QRS波与正常窦性相同(早搏伴差传) 2、房室交界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形态与窦性QRS波相同 ②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之前、之中、之后,其P′--R<0.12′或R--P′<0.20′ ③可是完全或不完全代偿间歇 3、室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其前后无相关P波,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 反,ST段随T波方向而移位 ②大多有完全代偿间歇 ③室早与基本心律的关系可呈配对型、平行收缩型和间位型。 室上性早搏的治疗 房早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去除病因 风心二狭、冠心病房早且有自觉症状 ①洋地黄制剂:尤其是伴心衰者 ②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10—20mg Bid--Tid ③异搏定40—80mg Bid--Tid ④胺碘酮0.1--0.2mg Bid--Tid 室早治疗原则 ①无器质性心脏病亦无明显症状者:不必处理 ②无器质性心脏病但有明显症状者:美心律、心律平、贝他洛克 ③有器质性心脏病伴轻度心功能不全:处理基础心脏病 若有明显症状:美心律、心律平、贝他洛克 ④有器质性心脏病且伴严重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室早成对、成串:普罗帕酮、美西律、奎尼丁、胺碘酮、普鲁卡因胺 ⑤AMI出现室早: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 陈旧性AMI:美西律、心律平、贝他洛克、奎尼丁、胺碘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