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1.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上进行综合培养。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涵盖思想政治理论的各个方面。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理论等内容,并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教学。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案的重要环节,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应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设备等。

应选择具有权威性和适应性的教材,结合课程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参考书,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案例和视频资料,以提高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案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讨论和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

评价内容应覆盖教学目标和基本知识,既要注重定性评价,又要注重定量评价,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7.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应创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观点,营造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

8.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步骤。

包括导入、知识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注重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9.教学延伸教学延伸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巩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1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课程思政 家国情怀 人文素养 职业精神 科学精神 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 家国情怀 人文素养 职业精神 科学精神 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家国情怀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科学精神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家国情怀、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科学精神,这些词汇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向。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合格的公民和未来的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人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在当今时代,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它关注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审美情趣、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职业精神是指在职业生涯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包括敬业、诚信、合作、创新等方面。

职业精神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科学精神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包括探索、求实、创新、协作等方面。

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教育方式,强调潜移默化、自然渗透的教育理念。

在实践中,它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将上述教育理念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课程思政、家国情怀、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统一。

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

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

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

其基本涵义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

名称起源于民国。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

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

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一、课程思政设计1.明确课程目标综合素养课的课程目标应包括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

学科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综合能力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灵魂。

综合素养课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综合素养。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我,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设计课程内容综合素养课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学科知识、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社会实践等内容。

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具有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学生发展的灵魂,是学生综合素养的终极目标。

道德修养是学生发展的品质,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

社会实践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基础。

综合素养课的课程内容应该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使学生在校园内外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确定课程形式综合素养课的课程形式应该多样化,包括讲座、研讨、实验、实践等形式。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

综合素养课的课程形式应该灵活多变,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有所收获。

二、课程实践1.实施课程教学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能力。

并且,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2.组织课程实践综合素养课的课程实践应该包括学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且,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评价课程效果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效果可以通过考试、测评、实践活动、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引言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针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道德修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课程思政教学内容1. 深入历史,推动教育发展。

探讨中国教育历史和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以此思考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未来。

2. 突出特色,引领教育创新。

关注当前中国教育的特点和问题,重点探讨教育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为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3. 打开视野,放眼世界。

记述国际经验和教育改革的精要,阐释教育改革的表现形式和价值意义,并引导学生成为具备国际思维和文化背景的人才。

4. 打破壁垒,促进交流。

引进前沿学术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5. 强化实践,增强体验。

制定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案,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触摸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多元文化。

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1. 教学内容体系化: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2. 互动教学形式:通过互动、讨论、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而且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3. 课程与实践融合:将实践教学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文化和价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仅仅着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更着重学生做好社会参与的各种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开学第一课人文教育教案

开学第一课人文教育教案

开学第一课人文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人文教育教案引言:开学第一课,是学校在新学年开始时给学生上的第一课。

这节课通常被设计成具有人文关怀和教育意义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开展人文教育的方法。

一、人文教育的意义人文教育是指通过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开学第一课中,可以介绍一些与学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文化传统、名人故事等。

通过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加深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三、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在开学第一课中,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艺术作品,音乐演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在开学第一课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五、引导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在开学第一课中,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励志的故事,介绍一些优秀的人物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是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人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在开学第一课中,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温暖感人的影片片段或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要,培养同情心和爱心。

七、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开学第一课中,可以通过一些互动游戏或小组活动,让学生与同学们建立联系,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八、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压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在开学第一课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文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文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文案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XX课程思政教学设计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授课对象:全体学生4.学时安排:本课程共XX学时,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1.爱国情怀:通过介绍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职业道德:结合课程内容,介绍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

3.人文素养:通过引入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元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4.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5.法治意识:结合课程内容,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2.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果、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想政治素质。

4.教学反思:定期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资源与保障1.教材选用:选用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优质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程思政能力。

3.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4.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5.教学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五、预期效果与评价1.知识目标: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人文领域教案

人文领域教案

人文领域教案教案:关于人文领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人文领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思辨能力、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以人文领域课程为基础,通过案例研究、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与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认识与理解;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4.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与组织:1.选取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历史事件案例研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背景与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开展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在音乐、绘画、舞蹈等领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4.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与社会责任感;5.开展小组讨论与互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示评价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创意,通过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作品创作等方式参与评价,互相学习、交流、提供反馈。

教学资源:1.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2.历史事件案例(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等)3.艺术创作素材(音乐、绘画、舞蹈等)4.社会实践资源(参观博物馆、社区服务等)拓展延伸: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在人文领域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从而培养出具有人文关怀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

其基本涵义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

名称起源于民国。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文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文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文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思政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关注国家大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国家概况:介绍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对国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政治理论:讲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分析,使他们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 伦理道德教育:学习和讨论国际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5. 公民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并教授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公民权益。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特定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角色扮演法:设计各种情境和角色,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进行讨论与辩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和理解相关内容。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相关机构和社区,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评估1. 日常表现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

2. 项目作业评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项目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项目评估:对小组讨论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学习笔记评估:要求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并提交,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整理能力。

5. 总结反思评估:要求学生每学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个人反思和发展计划,评估他们的学习进步和成长。

人文素养教学实施方案模板

人文素养教学实施方案模板

人文素养教学实施方案模板一、前言。

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

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意识;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讲解人文素养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人文素养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

2. 人文艺术的鉴赏与欣赏。

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人文艺术的鉴赏与欣赏能力。

3. 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弘扬。

通过名人事迹、人文故事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意识。

4. 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互动式教学。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 实践式教学。

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

1. 考试评价。

采用笔试、口试等形式的考试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2. 综合评价。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六、总结。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学校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

同时,也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和价值观的困惑。

作为大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份以大学思政课程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帮助大学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工作。

大学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战胜困境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精神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引导,学生将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思政课程内容应包括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认识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内容,形成课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激烈的讨论。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开展社会调研,以增加他们的实际体验和社会感知。

三、评估方式与学生作业在评估方式方面,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小组作业、论文写作和考试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讨论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小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论文写作能够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撰写能力,而考试则能够对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

教师可以积极与校园的各种社团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交流和访问,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知识面。

五、课程改进与创新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大学思政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学思政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学思政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

2. 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 教学活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和原则。

- 学生参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 教学活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意义。

- 学生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经典著作,展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理论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观。

- 教学活动: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国传统礼仪等。

- 学生参与:学生组织文化体验活动,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4.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发展的教育- 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文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 教学活动:讲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对社会的影响。

- 学生参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观摩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思考表现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小组讨论等形式。

3. 项目评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评估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教师的引导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环节
第四七部分
2
引导类型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
执行性引导(指令与过程):“去做”和“如何做” 价值性引导(揭示与升华): 广度、深度、价值观引导
教师的影响力与引导的效果
• 教师的育德意识、能力、经验,素养 • 教师本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
第四八部分
1
评价的对象
• 使课程思政目标回归生活态度,回归“四个自信” • 责任与担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3. 教师的引导作用: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感谢
第四七部分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
1
引导方式
制度引导:专业课程的专有“规矩”,“任务” 情景创设:文化和情感(虚拟的,故事的,教学环境),实践 问题导向:高层次的问题设置(应用性,评价性) 评价导向:价值判断与导向,思维,情感,“术、道、德”因素,等
(8)教学材料选择(外语):
中国元素,中国的事情,中国的政策、意识、文化。价值观追求。
第四四部分
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
3
其他
(9)实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 实验课是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大的承载体。
• 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环保,生命,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 团队协作,发现与质疑,探索,创新思维。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2018.11.13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PART 1
第一部分
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

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
1
课程思政的相关 “称谓”
• 德育 •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理解和保护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

通过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体系;- 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掌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定义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 介绍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分类。

3.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介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国际和国内法律法规;- 讨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和问题。

3.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 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 介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3.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分析- 分析国内外成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探讨案例中的关键因素和经验教训。

4.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相关知识点;-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 教学评估- 课堂测试: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课程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6.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经典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材;- PPT:制作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的PPT;-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相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地考察。

7. 教学时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具体时程安排如下:- 第1周: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说明- 第2-3周: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第4-5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第6-7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 第8-12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分析- 第13-14周:课程总结和学生论文展示- 第15周:课程评估和总结8. 参考文献- 国家文物局.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 2018.- 刘健.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人民出版社, 2016.- 陈秀华, 王云飞.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东方出版社, 2015.以上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系统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熟悉法律法规,掌握保护理念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能力。

(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李斯谏书里的乾坤大义——《谏逐客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李斯谏书里的乾坤大义——《谏逐客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附件1: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李斯谏书里的乾坤大义——《谏逐客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授课对象:W21动漫设计与制作1班、环境艺术设计2班、技能文科2班课程主讲人:黄文革一、教学目标《谏逐客书》凸显“时代与抱负”人文主题,任务目标中融入历史观、人才观、大局观等思政内容,具体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李斯生平轶事及写作“谏书”的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段的古今异义。

2.技能目标:掌握“逐客为过”观点,把握“史实——现实——古今再论”的论证结构及古今例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品鉴上行谏书的格局站位与表达视角。

3.情感目标:品析言语措辞,体会李斯对秦王喜好的精准把握及舍己私利、投其所好的沟通心理。

4.价值目标:明确“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端站位及论说“客卿对秦有功,逐客伤秦”的价值取向,以史为鉴,明晰人才策略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个人的作为。

二、教学案例设计1.主要思路同所有的语文课文一样,《谏逐客书》纯天然就是人文性与实用性功能的统一,只是因为课程思政的资源因文、因人而变化,教学设计的重点因此而变化,即综合运用史鉴、人鉴、画龙点睛、环环相扣、隐性渗透、以己度人等表现形式,通过史海钩沉、古文今译、美文诵读、问题抢答、分组讨论、预测预见等环节,调度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活动,在进行分析、鉴赏、应用写作、古文今译等实用性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强调文章的主旨,延伸文中蕴藏的“时代与责任”“人才策略与国家利益”“知遇与感恩”等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树立大局意识、人才意识、责任意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善美。

2.具体措施(1)第一环(10分钟):史海钩沉,评述李斯其人、逐客其因——史鉴式、隐性渗透式(边提问边讲解)李斯“仓厕鼠事”。

了解作品,首先了解李斯。

了解两千年前的李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李斯的人生和功过进行简要概括和评述,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明白事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 课程教案

课程思政 课程教案

课程思政课程教案课程思政教案课程名称: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2. 经典文学作品赏析。

3. 文化传承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重点:文化传承的现代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与PPT。

2. 中华文化相关视频资料。

3. 经典文学作品纸质或电子版。

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

2. 教学策略:结合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朗诵、小组讨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30分钟):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PPT展示经典文学作品。

3. 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片段,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4. 归纳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10分钟):小组报告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为学生提供反馈(5分钟):点评学生的小组报告,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学作品。

作业布置:1. 阅读指定文学作品,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2. 搜集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新闻或社会热点,分析其中体现的文化传承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融入教学设计

思政融入教学设计

思政融入教学设计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思想意识,下面是一些思政融入教学设计的建议:
1、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教材内容。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该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
的教材,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2、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话题,积极参与讨论。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话题,或者引发学生
的兴趣点进行探究,促进他们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和个人思考,从而增加思
想的深度和广度。

3、开展主题班会或者思政课。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或者思政课,开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思
政教育。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营造一个学术氛围,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
自我提升。

4、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比如录制国旗下讲话、制
作毕业纪念册、参观个人成长展览等,可以在教学中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
生更直观、更有感觉的了解有关思政教育的内容。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学校应该开展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应该紧密关联课程内容,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国情和社情,增强是与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意识,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好公民。

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可谓是复合型、多层次、立体化的,它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够帮助培养人,成就未来。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参考格式)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参考格式)
中国计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案例名称
(如:舍恩造假事件——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授课教师
思政教育
目标
思政教育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
(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畏权威、敢于质疑,坚守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案例对应章节
即教学大纲“课程主要内容”中的某章节(知识模块),如:第X章 XXXXXX
二、案例描述
内容选取有思想性、普及性。要体现一定的思政映射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质、逻辑判断、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等),能给学生以反思和启迪,帮助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注:表格空间不足请扩展行概括描述,包括:①教学案例的选用及设计思路,②教学设计案例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③案例的思政教育目标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融合点等。
课程设计中思政内容的融入要避免生硬、做作和随意性,要着力实现全课程育人,实现显性专业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融会贯通。
四、教学反思
根据OBE理念,概述教学实施效果(包括评价方式的选择)、持续改进策略等。
(说明:蓝色斜体字为“案例”撰写的说明文字,正式提交版请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习《大学之道》
(1)从《师说》导入课题,明确何谓“大学”,何谓“小学”;
(2)教师领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自主学习讨论;
(4)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人文内涵:为人要以修身为本,结合身边生活实例明确修养的内容、途径等。
(5)阅读背诵。
结合“知止而后有定”、“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教学内容融入理想目标教育、修身教育,使学生懂得只有树立远大理想、目标明确,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品德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次课2学时
1.学习《论语》
(1)教师讲解儒家基本主张:以“仁爱与忠恕”为重点;
(2)结合相关条目学习认知“仁爱与忠恕”,学生诵读,教师点评疑词难句,辅以生活实例加深理解。
结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有关孝的条目等教学内容融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熟读论语选讲条目。
(1)提问导入课题;明确何为道理。
(2)学生阅读,并结合注释自学,了解大意;
(3)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并辅以事例以深化理解;
(4)学生再读并背诵。
结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内容融入谦让、和谐教育;结合“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教学内容融入挫折教育。
2.学习《中庸》2则
(1)通过诵读、讲解、事例,明确何为“慎独”;
(2)通过诵读、讲解、事例,明确何为“弗措”。
结合“君子慎独”的教学内容融入自律意识教育;结合“弗措”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锲而不舍、不抛弃不放弃的做事精神和态度。
作业
1.背诵《上善若水》、《大学》(教材节选部分)、《中庸》第1章及第20章;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以“经典散文赏读”专题为例
课题
经典散文赏读
教学目标
1.能熟读背诵经典散文名句名段,具备基本的散文鉴赏能力;
2.认知国学经典的精神内涵(仁义礼智信等);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学时安排
4学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程思政元素
第一次课2学时
1.学习老子的《上善若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