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合集下载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正文与拓展如下:正文:1.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 世界史(World History):指跨越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全球历史,包括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

- 人类文明(Human文明):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字、语言、宗教、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成果。

- 全球化(Globalization):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指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 世界市场(World Market):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体系,包括国际贸易、外资、投资等方面的活动。

-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所制定的国际规则和法律,保护国际和平、安全和人权。

- 历史学( History):指研究历史学科的方法、理论、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指尊重不同文化、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提倡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

拓展:-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的复习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掌握世界史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 在学习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时,考生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记忆,例如了解联合国、世界市场、国际法、历史学等名词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的复习也需要注意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例如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历史特点,以及不同宗教、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2017年整理】世界历史名词解释(大一下学期)

【2017年整理】世界历史名词解释(大一下学期)

世界史名词解释教皇子午线: 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这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九十五条论纲》:《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了基督教改革的思路,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颁布的赎罪券,其核心论点是“因信称义”说。

被普遍认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

路易十三:法国波旁王朝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生于枫丹白露。

自执政后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辅佐,开始了法国的专制统治。

1643年5月14日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伊凡四世: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

1547年加冕称沙皇。

他开始执政后,于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

1549—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

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

其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

这次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

并在执政时期,制订了第一部军队条令——《贵族会议关于屯扎和守备勤务决议》。

伊凡四世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

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1832年议会改革:19世纪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

世界史考研真题川大

世界史考研真题川大

川大世界史考研真题1997 年考试科目:世界上古史一、名词解释军事民主制涅木虎乌鲁卡基那改革婆罗门教二、论述题1、简述汉莫拉比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简述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三、论述题1、结合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史实,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作用2、试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1997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史一、名词解释科田法自由大宪章波洛特尼科夫起义伊斯兰教查理。

马特二、解答题1、阿克巴改革及其意义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三、论述题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社会意义1998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一、名词解释科田法徙志索贡巡行丕平献土诺曼征服(威廉)康帕内拉二、解答题1、阿克巴改革的内容和意义2、浅析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和作用3、简评德国农民战争中的三个斗争纲领三、论述题1、日本大化革新述评2、试论述13 世纪初以来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及特点1998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一、名词解释农奴制第二版三权分立拿破仑奴隶制贸易十月革命国际联盟二、解答题1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三、论述题1、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其后果2、论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英布战争神圣同盟西蒙。

玻利瓦尔吉龙滩事件卡普BD二、解答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概况及其原因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苏联的对外战略3、评美国的“双重分权制”三、论述题1、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2、1929―― 1933年世界资本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产生根源及其后果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孟德斯鸠倒幕运动亚非万隆会议西欧共同体二、解答题1、吉伦特派政权倒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如何评鉴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作用3、191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4、不结盟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如何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火药库”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对世界局势有何影响?2000 年考试科目:世界中古史一、名词解释伊斯兰教“五功”普洛尼亚制度人文主义拉伯雷海尔布朗纲领南特敕令二、解答题1、马丁。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埃及古代史部分1.美尼斯:古代埃及第1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

他凭借南方的军事力量占据了北方三角洲地区,并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孟斐斯城,是上下埃及最初统一的完成者和早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2.美尼斯,第一王,同埃及,孟斐斯3.乔赛尔:(记忆诀窍:埃及前总统叫纳赛尔)埃及第3王朝的第一个国王,金字塔的建造始于他在位的时期。

他的层级金字塔是由当时著名建筑家阿蒙霍特普负责建造的。

4.乔塞尔,初造塔,问谁人,霍特普5.胡夫:第4王朝的国王,其金字塔是现存最大的。

6.哈佛拉:哈佛拉金字塔前有该国王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7.孟图霍特普二世:埃及中王国的建立者,重新统一了自第一中间期以来混乱分裂的埃及。

他依托底比斯战胜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统一了埃及。

(被誉为各个同一时代的开创者,和第1王朝的美尼斯,第19王朝的雅赫摩斯齐名)8.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第12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对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采取严厉政策。

诸如阻止各个诺姆间的战争和破坏边界的活动;亲自巡行整顿秩序和税收;划分诺姆间的边界,限制了诺马尔赫的一些世袭权力。

(阿美涅木赫特一世的政策主要是打击贵族势力和加强王权)9.雅赫摩斯:埃及第18王朝的建立者,从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他领导了埃及人反对喜克索斯人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埃及重获独立与统一。

10.图特摩斯一世:埃及帝国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战拓展了埃及帝国的疆土。

11.图特摩斯三世:埃及帝国的完成者,他一生征战在叙利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威震整个西亚,在南方拓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外。

12.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在位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宗教改革,提出废除对阿蒙神的信仰而改信拉神,并将首都迁到埃赫那吞。

但由于神庙势力和旧贵族的激烈抵抗改革最终失败。

13.拉美西斯斯二世:和赫梯为争夺霸权展开战争,在卡迭什战役中因损失惨重与赫梯签署和约14.尼科:第26王朝法老,开凿尼罗河至红海间的运河,派遣人乘船绕非洲航行。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

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

(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

(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史前人类: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

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

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

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

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

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

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

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

世界史名词解释(3)

世界史名词解释(3)

世界史名词解释(3)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17. 血腥立法: 15世纪末至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颁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

由于圈地盛行,大批无地农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浪者,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并影响国家的税源和兵源。

为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迫-害破产农民和禁止流浪的法令。

这些法令以各种手段惩治流浪者,有鞭笞、烙印、割耳、卖为奴隶乃至处死。

“血腥立法”最充分地体现了封建专制王权的阶级本质,它的颁布,引起英国农民的不断反抗。

18. 罗伯特·凯勒起义:16世纪英国东部农民反抗圈地运动的起义。

英国圈地运动盛行和“血腥立法”的颁布,处于都铎王朝专制统治下的工农群众不断反抗,以1549年由小贵族凯勒兄弟领导的诺福克郡农民起义规模和影响最大,起义波及全郡,攻下了郡守诺里季城,城内工人、帮工、学徒、破产行东响应,壮大了起义的声势,击溃了1200人的政府军,但是起义最后仍被镇-压。

虽然起义失败,但仍有重要意义,它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这次起义使农村中保留了许多自耕农,这些自耕农成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模范军的主力。

19. 至尊法案: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民族教会的法律。

当时英国王权处于上升趋势,同罗马教廷产生矛盾。

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惟一的最高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

后来又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往来,还解散修道院并宣布没收其全部财产,这些土地的2/3被抛入市场,使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获利。

“至尊法案”是英国建立独立教会的重要步凑,沉重的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2017-04-09 10:55 | #2楼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世界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结

世界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结

世界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结第一章1.文艺批判运动:战后初期,苏联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局势十分复杂,在美苏对抗、东西方冷战不断加剧的国际背景下,1946年-1948年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由党中央直接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批判运动,首先在文艺界开展。

列宁格勒出版的《列宁格勒》和《星》首当其冲,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两位作家的作品受到了集中批判。

1946-1948年,苏联先后开展了全苏作家、音乐家和美术家等会议,揭露和批判文艺界的“崇洋媚外”、“无思想性和非政治倾向”等问题。

联共布斥责艺术脱离政治的企图,强调艺术负有社会使命,要为当代政治服务,同人民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强调马列主义世界观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这实为一场政治运动,混清了文艺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以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问题扩大化,尽管联共布后也承认有不公正的行为,但基本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加强了意识形态。

2.列宁格勒案件:又称“日丹诺夫案件”,是1949~1950年间苏联发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冤案。

此案牵连到联共中央领导人,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库兹涅佐夫以及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罗吉奥诺夫。

1950年9月,最高法院军事法庭确定以上三人犯有“叛国罪”,判处死刑。

“列宁格勒案件”的制造是30年代各种冤假错案的翻版,其目的是为了把可能成为“斯大林反对派”的政治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确保斯大林的个人权力和“斯大林模式”的稳固。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宣布这是贝利亚等人策划的冤案,并为受害者和列宁格勒党委会恢复名誉。

1957年2月,苏共中央监委会决定恢复沃兹涅先斯基等人的党籍。

3.贝利亚事件:斯大林逝世后苏共发生的一次党内斗争事件。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是仅次于马林科夫的第二位领导人,掌管具有特殊权力的内务部,颇有政治野心。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史前人类: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

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

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

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

图腾崇拜产生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

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

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

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

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

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革失败。

这次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

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阿卡德王国至纳那姆辛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

约BC2191年,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世界史名词解释问答题集

世界史名词解释问答题集

名词解释:第四章1、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

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

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

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

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

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

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

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

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骡机一种水力纺纱机。

1779年英国工人克伦普顿发明,纺出的纱既精细,又牢固。

人们称之为骡机,因为像骡子综合了马和驴的特点一样,它结合了珍妮机和凯伊与海斯的水力纺纱机的优点。

骡机的发明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3、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等方式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过程。

从15世纪末开始。

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做工。

原始积累方式还有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发行国家公债等。

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大量生产资料和资本积聚在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支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

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故称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尽管各国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

所以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4、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4年间美国同英国之间的战争。

美国独立后,英国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干涉美国,并在边界地区进行骚扰。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习题集三(名词解释)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

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

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

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

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废弃旧都底比斯,迁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

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与王后的像。

2•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1. 绝对主义(Absolute Monarchy)绝对主义是指欧洲近代国家的一种统治制度,其中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集中在单一的君主手中。

君主享有绝对的权力,无需遵守法律或与其他立法机构共同决策。

欧洲的绝对主义国家包括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

2.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出现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命。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化,并探索人类知识和能力的极限。

文艺复兴催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等。

3. 三角贸易(Triangular Trade)三角贸易是指16至19世纪的一种贸易模式,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的商品交换。

主要的贸易路线包括欧洲船只将商品(如纺织品、武器)运往非洲,与非洲奴隶交换,然后将奴隶运往美洲,最后将产自美洲的原材料(如糖、烟草)带回欧洲。

三角贸易对欧洲殖民化和奴隶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

4.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一场以机械化和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变革。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改进和新技术(如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使得工业生产得以大规模发展。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力需求和社会结构,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

5.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至1918年持续的一场全球大规模冲突。

该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包括多个国家和帝国的参战。

战争的起因复杂,涉及领土争端、本土安全和帝国主义竞争等问题。

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员的伤亡和庞大的经济破坏,同时也为后续的历史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6. 冷战(Cold War)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至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持续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尽管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双方通过发展核武器、建立军事同盟和进行间谍活动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竞争和冲突。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简答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简答

哥伦布交换(名词):哥伦布交换是全球性交流的一种重要模式,由于哥伦布及其他水手的远洋探险,导致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现象被称为“哥伦布交换”。

欧洲的航海探险在东西半球和大洋洲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深远的意义:病菌杀死了大量土著,成了欧洲殖民者最强大的征服武器;动物和经济作物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存条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新世界的金银对世界存量和货币流动也具有重大贡献。

宗教战争(名词):宗教战争泛指以宗教名义发动的战争,16、17世纪是宗教争论的年代,天主教和新教势均力敌,冲突持续了两个世纪。

宗教的对立导致了新教社会和罗马天主教社会之间的战争。

不仅包括国家的内部动乱,比如法国由1562年到1598年的八次宗教战争;还包括新教和天主教国家之间的战争,如英国与西班牙海战、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的斗争和三十年战争。

宗教战争使欧洲生灵涂炭,损失了大量人口的同时也确立了各国主权平等、包括宗教事务的内政自主等原则。

宗教战争(论述)16-17世纪,宗教的对立导致了新教社会与罗马天主教社会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

法国自1562—1598年的八次宗教战争持续了36年之久,让人民饱受折磨,也使新教和天主教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

1588年,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组建了一支拥有130条军舰,3万大军的西班牙舰队,浩浩荡荡驶向英国,试图以武力把信仰新教的伊丽莎白女王赶下王位,让英国重新成为天主教国家。

英国军队点燃了一无人驾驶的船只,将他们推到西班牙舰队中间,而后一阵狂风将西班牙舰队吹得七零八落,散布于北海。

最终英国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宗教信仰问题是荷兰与西班牙之间关系恶化,当时尼德兰的一些省份发生了反抗西班牙领主的斗争。

1567年,菲利普二世派遣军队,试图通过武力镇压加尔文派运动。

世界史名词解释4

世界史名词解释4

世界史名词解释46.古代罗马文明王政时代(约公元前753--公元前510年)是罗马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

相传先后有7个王统治罗马。

王政时代的罗马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即罗马人公社。

它由3个特里布(部落)组成,每个特里布包括10个库里亚(胞族),每个库里亚又包括10个氏族,共有300个氏族。

王政时代前期,罗马实行军事民主制。

库里亚大会、元老院和勒克斯是其主要的管理机构。

后期王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

第六王塞尔维乌斯进行了改革,完成了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

库里亚大会王政时代公社的主要机构之一。

由王召集,凡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有权处理公社最重要的问题,如通过或否定法律和审判重大案件,宣战,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等。

元老院王政时代公社的主要机构之一。

它理论上是为库里亚会议准备议案并作国王的顾问,实际是却能操纵库里亚会议并对国王施加决定性影响,它真正拥有审批或否决库里亚会议决议之权,选举国王亦由其一手包办,元老院在内政外交等一切国家大事上拥有决定权的传统,贯穿于整个罗马历史的大大部分时期。

塞尔维乌斯改革塞尔维乌斯改革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传统归于塞尔维乌斯名下的所有改革措施不完全合乎历史真实,但有关这次改革主要内容的记载,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无可怀疑。

(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

(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三)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

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布匿战争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

迦太基(在今突尼斯)系腓尼基人的殖民地(传说建于公元前814年),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已发展成为西地中海强国。

公元前三世纪初罗马统一意大利,与迦太基形成对峙,卒演成三次大规模战争;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oeni,据说意为"棕桐之民"),故得名。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与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就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就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与文化的学科。

它就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就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与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与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就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就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她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与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与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与财富。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复习题汇编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它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10个多月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严厉裁决,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

它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同时也是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4.东京审判:1946到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裁决。

这次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正义,但它并没有彻底根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日后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历史埋下祸根。

5.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这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技等一切领域进行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它的推行,加剧了美苏间的对抗状态,对战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6.“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名为《和平砥柱》的反共反苏演说。

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而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产主义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罗斯福是一位有远见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出身资本家家庭,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1928年,任纽约州州长。

经济危机袭来后,他在纽约州立即成立“临时紧急救济署”,拨款几千万美元,举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力图缓和危机的打击。

在州长任内,他多方结交具有自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各类专家、学者、和律师,组成参谋性的“智囊团”。

1932年11月,美国进行总统选举。

由于胡佛政府内外政策的失败,共和党威信扫地。

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竞选中反对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鼓吹关心“被遗忘的人们”,并提出“新政”作为竞选口号。

选举结果,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1933年3.4罗斯福正式宣誓就职后,立即大刀阔斧的推行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提出的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和建立联合国的构想,都得到了实施。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2、新政罗斯福为应对美国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

从1933年3月初通过“紧急银行法”到六月中旬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是新政的初期阶段,史称“百日”新政,1935年4月起,国会又通过了政府的提出的一系列法案,掀起“新政”第二次高潮,后期新政的内容,侧重于社会改革,1941年3月,租借法通过以后,美国向战时经济体制过度,新政遂告停止。

主要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2、复兴工业;3、调整农业政策;4、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了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缓和了阶级矛盾,打击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3、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首次试验,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

也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3、纳粹纳粹党:德国法西斯政党。

即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纳粹党的理论是19~20世纪各种反动思想的混合,国家社会主义者通过种族及社会煽动进行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欺骗宣传,散布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

纳粹党还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侵略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纳粹党的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纳粹运动早期风险的亡命之徒、种族主义空谈家,也有殷实的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农民。

二战后,德国对纳粹进行了彻底的反醒,许多宣扬纳粹主义的人和组织因此受到法律的严肃处罚。

4、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分子打击德国共产党的阴谋事件。

1933年2月1日,兴登堡宣布解散国会,举行新的国会选举。

为了减少共产党在国会中得票数,保证纳粹党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希特勒政府不择手段的迫害共产党。

在戈林的策划下,2月27日晚,柏林冲锋长率10名队员潜入国会大厦纵火,其他冲锋队员逮捕了在现场的半痴呆者共产党员卢贝。

然后嫁罪于德国共产党,借机大肆逮捕德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德国共产党是被迫第一个退出议会,随后希特勒取消了魏玛宪法中关于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的的一系列条款。

希特勒向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迈出一大步。

5、二二六事件是由于日本军部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矛盾升级,由皇道派军官发动的未能成功的一次兵变。

目的是实行昭和维新。

背景是,永田事件之后,统制派幕僚军官为了打击皇道派的嚣张气焰,把皇道派的第1师团從東京调往满洲。

这一做法激怒了皇道派军官。

1936年2月26日黎明时分,皇道派少壮军官率领1400余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他们袭击了首相官邸和其他重要国家机关,杀死了内务大臣、财政大臣、及教育总监等人。

暴乱者发表“起义宣言”,提出兵谏,要求罢免统治派军官,成立以皇道派为首的军部独裁政府。

暴乱者陷于孤立,2月29日,兵变被镇压。

荒木真崎等皇道派头目退出现役,一些下级军官被处死。

从此皇道派一蹶不振,军部的统治大权落入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治派的手中。

广田弘毅组阁。

皇道派发动政变时所积极追求的目标,例如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在政变失败后反而得以实现。

6、斯达维斯基1930年后,法国陷入经济危机,政治形势动荡,出现了“火十字团”、“爱国青年”等法西斯团体。

白俄侨民斯达维斯基长期从事投机活动,诈骗巨额财富,1934年初,斯达维斯基伪造五亿法郎债券事件事发,畏罪自杀。

他曾先后贿赂一千二百名政界人士,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

金融投机案被揭露后,旭丹内阁在丑闻中倒台,各法西斯组织借此攻击共和国和议会制度。

1934年2月6日,各法西斯组织成员集会示威,声讨与丑闻有关的议员。

示威者还扬言要推翻共和国。

达拉第内阁在骚动中倒台。

法国人民平息了法西斯分子的暴乱,保卫了共和国。

7、戴高乐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法国军事学院,22岁入伍,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2—1937年在最高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极力提倡坦克战思想,但没有引起法国军界的重视,1938年,他指责慕尼黑协定是投降与屈辱的举动,他一贯主张放抗击法西斯侵略,在法兰西战役中因战功被提升为准将,1940年担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积极主张连英抗德。

法国被德军占领后,他在英国,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参加“自由法国运动”。

在贝当政府对德投降后,他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作为新的领导机构,1942年自由法国改称战斗法国。

8月戴高乐返回巴黎。

签署了解散内地军的法令。

8、库恩。

贝拉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1914年被征入伍,1916年被俄国俘虏,1917年夏加入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二月革命后,被选为托姆斯克省党委会委员,1918年返回匈牙利。

后担任匈牙利共产党的领导人。

匈牙利共产党在实践中很重视领导武装斗争,1919年2月11日,卡罗利政府逮捕了以库恩为首的绝大部分匈共中央委员和其他领导人,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政府产生,库恩担任外交委员。

1919年6月,法国向匈牙利提出通牒,要求匈牙利红军撤出捷境。

库恩支持接受通牒,导致各地发生反革命叛乱,最终导致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颠覆。

9、武断政治191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通过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

日本在朝鲜推行残暴的武断政治,1、实行残酷的军事警察制度,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

2、限制朝鲜民族资本。

3、地税苛重。

4、通过森林法等一系列法案抢占土地和森林5、颁布矿业法,控制资源。

6、实行奴化教育,璀璨文化。

10、孟太古蔡母斯福改革方案是1918年7月由英国印度事务大臣孟太古和印度总督蔡姆斯福签署的关于印度政府组织法的改革方案,标榜在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

背景是一战后,英帝国主义为缓和印度人民反抗,维持殖民统治。

内容有,一总督下设两院制,但总督保留否决权。

二中央政府各部以及省政府警察财政均由英国人控制。

三政府次要部门可由英任命的印度人担任其宗旨是保证总督大权在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在印度实行双重政制。

以此笼络地主,破坏解放运动。

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罗拉特法。

11、甘地主义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

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由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方面。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现自治,这“自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印度的自治领地位,二是独立后各地小型政治组织的分治。

其哲学思想带有神秘色彩,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

社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教育、风俗文化、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等。

甘地主义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12、巴黎和会一战后协约国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确立世界秩序的会议,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

会议主要解决分赃、反苏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国际秩序三大问题。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和会在巴黎及近郊凡尔赛宫正式召开。

27个战胜国国参加会议,战败国与苏俄被排斥在外。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任大会主席。

真正操纵会议的是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1、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战胜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相继订立了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国际新秩序。

2、列强决定对苏俄经行经济封锁,武装干涉。

3、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政府的抗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4、会后建立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的。

13、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召开的国际会议。

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召开,英法美中意荷比葡九国参加会议。

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美、英、日三国。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以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协定,会议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他使美国获得了与英国在海上并驾齐驱的地位,拆散了英日同盟,英国被迫放弃海上优势,日本丧失了独霸中国的机会。

补充和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部分条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体系史称华盛顿体系。

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4、道威斯计划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主要内容为: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主要来自关税、消费间接税、铁路运输收入、以及工业利润;③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的财政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法国结束了德国赔款问题的支配地位。

而美英资本的流入,使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15、洛迦诺公约法国为了解决安全保障问题、防备德国崛起后的军事威胁,而召开的会议。

1925年10月,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的。

美国未派代表参加但表示支持英国。

《洛迦诺公约》主要内容有,1、德法比三国保证不破坏《凡尔赛条约》关于三国边界问题以及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

2、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3、洛迦诺公约没有对德国的东部边界做出保证,没有规定德国承担维护德波和徳捷边界现状的义务。

4、而德国也允许加入国联洛迦诺公约在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但导致了欧洲大国之间相对地位的微妙变化。

1、德国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重新加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获得了相当的自由与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