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与英语诗翻译欣赏之比较
经典古诗英文带翻译欣赏
[标签:标题]篇一:【英语】经典翻译欣赏经典翻译欣赏(中英)目录1. 名言古诗词2. 英语中介词的翻译3. 常用中文新词英译4. 超级人生名言5. 李白诗9种英译版本的欣赏6. 老子道德经译7. 奇特句式:你能译吗8. 丁尼生短诗36种汉译版本欣赏9. 中国热点词汇10. 英语谚语精选11. 生活中的颜色名言古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 am cast, I miss my family all the more on every festive day.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he endless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huge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 heroes of bygone years.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
It is a true great man whom no money and rank can confuse, no poverty and hardship can shake, and no power and force can suffocate.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谈英汉回文诗
小谈英汉回文诗探求语言的均衡美是修辞的任务之一。
达到语言的均衡美, 非止一途, 而其中之一就是使用“回环”的修辞格。
若把汉语修辞同英语修辞作一类比, 就会惊讶地发现两者竟有如此多默契!英语中的palindrome 与汉语中的“回文”意思基本相同。
回文“ palindrome ”来源于希腊语,意为“ running back again ”, 霍尔曼在他的《文学手册》(A Handbookto Literature) 中指出, A word, sentence, or verse that reads the samefrom the left to right and from right to left 。
权威性字典也给出其明确注释: “A palindrome is a word, verse, or sentence that reads the samewhen the letters composing it are taken in the reverse order”(The Compact Edition the OxfordEnglish Dictionary) “A palindrome is a word or phrase that reads the same backwards as forward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 's Dictionary) 。
二、英汉回文对比英语回文诗最早出现在1802 年希腊作家Ambrose Hieromonachus Papers 纂写的Ethopiia Karkinike 中, 相对而言,回文诗在中国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虽然当前对最早的回文诗说法不一,但据推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末乃至更早,在南北朝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和成熟。
中国的回文诗类型繁多, 有织于锦帕或雕刻于奇石之上的, 有出现在墨盒或茶具等等之上的, 从形状上讲,还有给人以视觉享受的画状的回文诗, 让人在佩服诗人精湛的文学造诣之外, 对其绘画功底、想象力也赞叹不止。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以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文为例
的 诗 歌 更 是 如 此 ,在 中 国甚 至 世 界 文 学 上 都 享 有 很 高 的 声
誉 。基 于 此 ,各 种 语 言 版 本 的李 白诗 歌 便 一 一 呈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 尤 其 是 英 译 本 引起 了学 者 广 泛 关 注 。 但 是 , 要 从 内
语 言 应 用研 究
从 英 汉对 比 的 角 度 赏 析 诗 歌 翻 译
以李 白 望庐 山瀑布 译 文 为例
口 崔 阳 阳
摘
要 :诗歌堪称 中国文化 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 李 白以 豪放 不羁的文笔蜚声 中外,其很 多作 品都是 家喻户
晓 的经典之作 ,其 中 望庐 山瀑布 更是被称作 七言绝 句之 首。有 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 成英文介 绍给 西方读 者 。本文从诗歌 的可译 性 出发 ,着重从 内容 、形式和风格 三个 方面对 《 望庐 山瀑布 的几个 荚译 本进行 比较分
从 两 种 译 本 来看 , 许 渊 冲 先 生 的 版 本 从 形 式 上 来 讲 更 符 合 原 诗 ,更 值 得 采 纳 ;王 诺 合 译 的 版 本 虽 然 抛 却 了原 诗 的 格 律 形式 , 采 用 了 自由体 , 但 是 读 起 来 依 然 朗 朗 上 口 ,
也不 失 为 成功 的译 作 。 三 、风格 差 异
容 、形 式 和 风 格 等 方 面 把 李 白诗 歌 豪 放 不 羁 的意 境 英 译 出 来 ,难 度 不 容 小觑 。笔 者 认 为 , 在 翻 译 诗 歌 时 译 者 的 任 务 就 是 进 行 “ 植 ” , 即用 另 一 种 语 言 把 诗 歌 的神 韵 翻 译 出 移 来 ,让 其在 不 同文 化 背 景 下 生根 发 芽 。 本文 以著名学者许渊冲 、王守义&o n n efe ( J h K o p l 以
英语诗歌翻译鉴赏剖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wet
with dewy tears
(C.C. Kwock and Vincent McHugh 译)
(2) 意义上的忠实 (从诗的意象上来看)
诗歌翻译的忠实性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传达了 原作的意义,更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有例如 下:
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 曾经翻译过多本中国古体诗。《唐诗300 首》是其最杰出的作品。 古铮昆也是通过翻译《毛泽东诗歌 选集》将中国诗歌介绍给外国读者。 还有包括Arthur Waley, Herbert Giles在内的国外翻译家们也致力于中西 方诗歌的交流。
诗歌翻译的几项原则
• 1.忠实性原则
此外,根据诗行的长短、即音步的多少,可分为8种音步: 一音步(monometer),二音步(dimeter),三音步 (trimeter),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 (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 七音步 (heptameter)和八音步(octameter)。 如果一首诗用了抑扬格,每行诗句一个音步,就称为一步抑扬 格(lambic monometer),如课本312页的例1.如果一首诗用 了扬抑格,每行诗句两个音步,就称为两步扬抑格。如课本313 页的例2. 汉语诗词的格律主要限于古体诗词,有五言诗、七言诗和各 种词牌,如《水调歌头》、《清平乐》等。
(1) 诗歌翻译的第一步在于“达意”。 其重点在于“字字传神”
以下是一首唐诗名字的三种不同译本,通过对这些译本标题 翻译的比较来揭示意美的实现方式。 《枫桥夜泊》英译为: 1)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2) 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 原文标题可分成三个点:枫桥、夜、泊。分别是地点, 时间和行为。在翻译成英语时,根据英语读者的认知习惯, 时间一般放在地点后面。三个译文都将“枫桥”译成 “Maple Bridge”。而“泊”一词的译法却大相径庭。 “moor”一般用来指小船停泊靠岸,而“anchor”则是指 大轮船抛锚靠岸。“mooring”是进行时,“anchored” 是完成时,因而前者是动态描写,仿佛诗人的小船正缓缓向 岸边驶来,后者是静态描写,远不及“mooring”形象逼真, 更能传达原诗的意义。
《当你老了》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
《当你老了》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摘要】《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代表作,诗作结构简单语言平实细腻,读起来动人心弦,被读者广为流传,本文从众多译本中选取了两位名家的译本,从词汇和语句及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对选取两个译文的差异之处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叶芝;《当你老了》;比较;中文译本诗歌是高度集中的概括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对诗歌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定义: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部分。
从翻译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翻译难度最高,而诗歌的翻译可谓难上加难。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伟大诗人叶芝献给他理想中的爱人茅德·冈的一首经典情诗,这首诗因其真挚的情感,动人的韵律以及充满诗意的诗句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在我国,《当你老了》被翻译为多个中文译本,常用的译本有傅浩、袁可嘉、冰心、飞白、李明等译本。
本文从众多译本当中选取了袁可嘉和冰心两位名家的汉语译本,对比译者所表达的不同的意境,以及它们各自的语言特点。
一、原作背景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
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
《当你老了》是叶芝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唯美追求。
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莫德·冈,他被她征服,深深陶醉无法自拔,多次向她求婚但都被拒绝,仍然痴心不改。
对莫德·冈矢志不渝而终不得回报的爱给了诗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一生为她写下大量优美的诗篇,莫德·冈也因此成为叶芝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
有人认为“从来不曾有哪位诗人像叶芝一样把一个女人赞美到如此程度。
”叶芝对于茅德·冈爱情促使叶芝写下很多关于她的诗歌,有时是激情的爱恋,有时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爱和恨之间复杂的张力。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孤独的割麦女两汉译本比较分析
诗歌《孤独的割麦女》两汉译本中的翻译美学外语学院0802班曹陈莎摘要:译届普遍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诗歌翻译是最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诗无达诂这一事实。
既然原诗都不能百分之百的被人正确、充分地理解,翻译之难也就不言而喻了。
越近似原文,译品就越好。
本文拟在对卞之琳和石瓃《孤独的割麦女》两汉译本在音美、形美、意美方面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孤独的割麦女》;翻译美学;诗歌翻译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olitary R eaper”Abstract :“The Solitary Reaper” is a brilliant pearl of William Wordsworth’s works,and its translations also are long reputed throughtout the world .On the stand poi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is paper sets out from analysis of this popular “The Solitary Reaper”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ts 2 versions . The paper endeavors to shed light that though poetry translati0on belonged to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y are not quite the same ,and that only by adheriring to its principles and applying a more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translation theory of aesthetics to practice can poetry translation develop into a perfect realm.Key words:“The Solitary Reaper”;translation aesthetics ;poetry translation引言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杰出的代表作家。
汉语诗与英语诗翻译欣赏之比较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2012年03月第08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诗歌是语言的结晶,诗歌往往以其精炼的形式、和谐的音韵和节奏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
汉语诗、英语诗的欣赏也不是一件易事。
英语诗歌在其一千多年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丰富的诗体。
这些诗体都有各自的规律、音韵、主题和表现方式,它们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尽管诗歌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但还是有许多人对它敬而远之,觉得诗歌晦涩、奇怪,难以理解。
欣赏诗歌就要欣赏语言的节奏及形式特点,欣赏诗歌格律的韵律、音节及句式。
不管英语还是汉语诗歌,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句子中的排列,其目的是为了声韵和谐。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能产生声音回环的美,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汉语诗歌行中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一定位置上重复,也能产生音乐美的听觉效应。
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作为不同民族的诗歌种类,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有着自己的独有的习惯和风格。
1)汉语诗歌的格式韵律、音节、押韵很规范。
而英语诗歌的韵律、音节格式变化很大。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下江陵》)又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黄鹤楼》)如:波西·比希·雪莱的《Music,When Soft Voices Die》(《轻柔的声音寂灭后》):Rose leaves,when the rose is dead,Are heaped for the beloved’s bed;And so thy thoughts,when thou art gone,Love itself shall slumber on.根据英语诗歌的优美韵律,按汉语诗歌的韵律翻译如下:情人,玫瑰花凋寂,在你的床上堆积;你的爱,你的思恋,你去后,还在床上安眠。
《西风颂》两个译本对比
《西风颂》两个译本对比摘要: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历来被看作世界诗歌宝库中的明珠,是雪莱抒情诗中的最正确品。
由于该诗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气息,比较符合20世纪中国的文化气氛,因此深受中国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各种译本纷至沓来。
本文旨在选取其中两个译本,郭沫假设译本和江枫译本,从英汉语用差异、英汉审美观差异、英汉思维方式差异、诗歌韵律与节奏、译文评价与赏析等方面,就两个译本的差异进行简要的评说。
关键词:《西风颂》;翻译;英汉比照;译文比照1英汉语用差异与翻译汉语语用重过程、英语语用重结果。
译者须设定译文文本的读者对象是操英语的本族人,要在译文文本中表达出重结果的语用取向,为此,译文效果必须讲究客观、求实〔王建国,何自然2022〕。
同样,译者在英译汉的翻译转换过中,译者需要始终牢记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的语用原那么,做到有效表达。
原文:And,bytheincantationofthivere,Scatter,afromanune某tinguihedhearthAheandpark,mywordamongmankind!BethroughmyliptounawakenedearthThetrumpetofaprophecy!O,Wind,郭译: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好似从未灭的炉头吹起热灰火烬!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阳春宁尚迢遥?江譯: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就像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评析:这局部选自《西风颂》的最后一节,虽然仅仅截选了其中的短短一段,但我们不难发现雪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其超乎常人的语言渲染力。
两个译本在这一点的翻译上各有千秋。
汉语语用重过程、英语语用重结果。
原诗中的“unawakenedearth”字面意思是“未醒的大地”或者“沉睡的人间”,我们来看两位译者的处理,郭译处理为“吹出醒世的警号”,江译为“沉睡未醒的人境”,很明显,前者的处理“醒世”,是个动词搭配,符合汉语重过程的特点。
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朱 晓 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曹雪芹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了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坛上也颇受瞩目。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在世界各地发行。
仅英文就有两种全译本,一种是英国大卫・霍克思(译前八十回)和其婿明菲尔德(译后四十回)的T 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种是我国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霍克思在译《红楼梦》之前曾译有屈原、杜甫等人的作品。
他的中文修养相当好,不但能用中文写文章,而且还能写中国旧体诗。
为了潜心翻译《红楼梦》,他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并且仔细研读过许多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吴世昌和赵冈等的著述。
杨宪益夫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密切合作,辛勤劳动。
除《红楼梦》外,还翻译过《阿Q正传》、《老残游记》等著作,共有上千万字的译著。
因此,霍克思、杨宪益这两个译坛高手的《红楼梦》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并且受到一致称赞。
他们的译文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本文拟从两位译者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翻译处理,具体地加以比较和赏析,以期总结其中的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经验与教训,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
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然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不如正文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以《小雅·采薇》为例
120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以《小雅•采薇》为例郭素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摘 要:对翻译学而言,它的“本体论归属”不是语言而是美,翻译绕不开美学。
翻译美学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之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理雅各、庞德、许渊冲《小雅•采薇》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诗经》英译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作者简介:郭素嘉,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9年第5期总第683期MODERN CHINESENo.5General No.683现代语文一、引言1986年,刘宓庆提出了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认为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2011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理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翻译美学范畴内的诸多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从“汉语之美”和“英语之美”两个角度阐释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为探讨翻译审美提供了扎实的依据,他还致力于让翻译学回归本质,即翻译学必须与美学相结合。
许钧(2003:37-38)提出的文学翻译的第三个层次便是审美层次,也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层次,翻译求真而诗更求美,因此,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求真是最低标准,求美是最高标准。
毛荣贵(2005:1)在《翻译美学》的绪论中指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认为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珠联璧合;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天作之合。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它不仅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而且也引起世界各国翻译同仁的强烈关注。
仅以英译本而论,从19世纪以来,《诗经》已经涌现出James Legge、William Jennings、Arthur Waley、Cranmer-Byng、H.A.Giles、Zllen Upward、Helen Wandel、Ezra Pound、杨宪益与戴乃迭、许渊冲、汪榕培等多种版本,对弘扬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白《将进酒》英译之“三美”比较
娱——愤懑——豪狂”四个层面的强烈情感。全诗 富于想象和夸张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生动展示了 李 白狂放不羁、豪迈 自 信的性格特征 。充分表达了 他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之情 。突出体 现 了其艺术个性 。 关于 《 将进酒》的英译研究 ,笔者以 “ 将进酒 英译 ”为关键词查 阅了 C N K I 、维普两个 国内最大
为不 易 ,而 中 国古 诗 的外译则 难 上加难 .由此引发
失 ;孟健的《 从< 将进酒> 的两个译本看 翻译标准》 吲
出许多的讨论和见解 。在众多的翻译标准中,许渊 冲先生基于大量 的亲身实践 .提 出了 “ 三美 ”原
则— — 意美 、音美 、形 美 。笔者 认为 ,这一 原则 对
直译 就 是 “ 请 饮酒 ” ,意译 就是 “ 劝酒歌 ” 。本诗描
要地位 ;昌志刚的 《 诗歌 翻译 中的美 的传递——
以< 将进酒> 的两种英译 文为例》 嘲 对 比分析 了美 国
著 名汉 学 家 S t e p h e n O w e n和 B u r t o n Wa t s o n的 译
6 3 ・
任永 刚 ,刘玉 红 :李 白 《 将进 酒 》英 译 之 “ 三美 ” 比较 也 。” 许 渊 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将 之移 用 、转化 为 翻译之 “ 三 美 ” 原则 。但 并 未集 中地 、系统 地 阐述 其 内容 .只
与一般的格律诗相 比, 《 将进酒》形散而神 聚, 节奏不拘一格 ,自成一体 ,口吻随意却不失大 气。这样的诗在音 、形 、意上都 自 具特色 .翻译时
的 中文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相 关 论 文 主要 有 以下 4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周丽江西财经大学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过很多诗词名家,产出过很多优秀精良的著作,很多作品在历史的变迁中遗失,而有些保存良好,被后代人世世传颂。
在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文学作品受到国外的欣赏,但对于异国读者而言,阅读和理解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似乎困难了些。
这时,译者们对中国古诗歌的翻译就很重要了。
此文以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为例,从英汉对比研究的角度赏析四个不同的英译本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诗歌;翻译;英汉对比研究一、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全文及释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原文用现今的白话来解释的话,意思就是:干枯的藤曼缠绕在久经衰老的树干上;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停足歇落在孱弱的树枝上。
树下有座小桥,溪水流淌着,零星几户人家散落在不远处的小山坡上。
古旧的道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只有秋风萧瑟,寒意阵阵。
一位孤单落寞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从旁边缓缓经过。
此时远处的夕阳慢慢淡出地平线,而远离故乡许久的游子却依旧是在天涯四处漂泊流浪。
二、诗歌语言用词特点及四个英译本这首诗歌由元朝马致远所作,篇幅极短,意境却极其深刻形象,简短几句,仅用了28个字便将凄凉落寞的一幅深秋思乡图勾勒而出,浮于纸上。
这首诗篇幅不长,用词极其精炼,大多数都是“二字名词”,28个字里就涉及了12个名词:“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人、天涯”,而剩下的16个字皆是形容词来形容前文的这些名词物体和人。
这首诗歌获得了周德清和王国维的“秋思之祖”和“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高赞。
这28个字当真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而在中国的文章里,这首诗歌采用了白描的描写手法,简洁精炼的词组短句就精妙绝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即使是古时候的作品,现如今这么多年过去,读来亦是感受颇深。
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浅探
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浅探来源:DJ嗨嗨网著名翻译家,曾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等作品的屠岸先生说:“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深刻掌握两种语言的精髓,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掌握本国的语言和文化。
因为好的文学翻译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译对象中,体会原作作者的创作情绪,最终用母语再表现出来,这要求译者必须打下深厚的中文基本功底,领悟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使之融入血液中才行。
”在中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翻译的乱七八糟。
既然用汉语无法保持原作中的面貌,比如格式,韵律和字数,最起码要换成另外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比如按照整齐的格律诗的要求或自由一点的拟古体诗来翻译,一方面可以使整首诗整齐有韵律,便与记忆和背诵,另外又可以保持原诗的风味,古色古香,可以在汉语里保持它原来的韵味。
译诗重译味。
这个“味”不仅仅是指原诗当中的境界和词语间要表达的内在韵律和节奏,同时还有原诗形式上的韵味,那就是诗句内的抑扬韵律和句末的韵脚规律,即诗歌的外在节奏,同时还有原诗所富含的“古味”。
把英语古体诗译成汉语古体诗,正可以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韵味进行满足,在展示英语诗歌内外韵味的同时,展示汉语古诗的独特魅力。
下边举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例子:William Shakespear Sonnets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从中国律诗和英诗的特点谈诗的翻译
>> 从中国律诗和英诗的特点谈诗的翻译>>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姜治文> 一> 何谓翻译?简而言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忠实地表达出来>。
它起作联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的桥梁。
没有翻译,国际交流无从谈起;>没有翻译,科技不能迅速发展;没有翻译,社会就没有如此快的进步。
从另一个角度讲,翻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
我们说翻译是科学,是因为‘翻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各国语言也有其自身的规则,翻译得按原语(source language)的意思,转换成>规范化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我们说它是艺术,那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再现,不可>能只有一个模式。
欲想一挥而就,殆不可能,必须经过精雕细刻,加工再加工,反复修改才>能完成。
翻译中,为了一个短语,有时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仍然想不出来,正如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躇。
’ 我们说它高深,那是在翻译中,我们难达其顶,难探其底,就是>说,翻译是没有底的。
译文要作到选词精碎,形象入微,词序要作到错落有次,不受一词一句>的羁绊,句子成分要能转换自如,语言要达到玲珑剔透,驰骋自如,优美雅致,风趣动人,而>又不失原作,那就更难了。
严复还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因此,我们要作好翻译,需要精通两种语言,透彻地>了解两种文化,这就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是一个优秀的译者,欲想将一部文学>作品忠实再现,实在太难。
一百人译同一部作品,就有一百个不同的译本。
就是一个句子,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译法。
我从翻译教学中,深有体会,一个简单的句子,学生的译法确实因人>而异,译文甚多, 如:>The house, to tell the precise truth, was sadly time-worn and>weather-beaten.>译(1):这座房子,说得确切点,被气候长时间地破坏了。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
方:Among the busy haunts of men I build my hut,译者使用了主 动语态,强调的是动作,即诗人对居住地的选择。
三者的译文都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意义,但从整首诗歌的意境来看,诗人 重在表现一种状态而不是动作,因此汪、谭译文比方译文的处理更恰当些。
方:The distant heart creates a distant retreat.,译文采用重复的修辞手法, 将“远”和“偏”同译为“distant”。而英文中的“distant”通常指的是时间和 空间上距离的遥远,或者是事物关系上的疏远,不能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追求 宁静以致远的人生态度。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Roland Fang (Fang Zhong)译本 Drinking Wine (V) Among the busy haunts of men I build my hut, But near to no noise of wheels or trampling hoofs. --you would stop to ask me howThe distant heart creates a distant retreat. 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fence, Leisurely I look up and 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s. The mountain air is good both day and night, And the 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s together. In such things I find the truth of life. I would tell how, but have forgotten the words.
汉诗英译中音形意的再现——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对比赏析
理诗歌的音、形、意,直接影响到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过
下面我们再来对《月下独酌》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
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诗不可译”,即:诗歌不能跨语言转 析,三个译本分别如下:
换。为此,文化翻译观的领军人之一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
译本一、许渊冲先生的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采用了韵体译法。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除四句为十一音节外, 好地再现了“独”的意境,但其采用散体译法,将原诗译成了
每句十音节,为抑扬格五音步,与原诗字数相同,韵式为 无韵体散诗,译诗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与原诗的格律相去甚
aabbccddeeddff。Fletcher 的译诗格律工整,除第一句九音节 远。音、形再现这两个方面都大打折扣,从而在整体意境上较 外,其余每句都为八音节,为四音步抑扬格,韵式为 abcb, 前两者失色不少。
学科园地
汉诗英译中音形意的再现
——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对比赏析
◎贺 靓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8)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及其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在汉诗英译中,原诗的音、形、意美在 译文中是如何再现的。 关键词 音美 形美 广义意境 狭义意境 再现 文章编号 1671-0703(2009)11-203-03
在诗歌中是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它能表达情感,渲染气氛,
Sober,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烘托形象。汉语诗歌主要以平仄音调来形成节奏;而英语
Drunken,we part and each goes his way.
诗以音步为单位,用轻重音节相间的形式组成节奏;这是无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同样也是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的方式将思想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同时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因此要将诗歌的意境再现于外国读者面前,使他们能充分感悟诗歌内涵,给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诗歌翻译的特殊艺术性,所以将翻译美学作为理论视角进一步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提高诗歌翻译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积淀的不同,中西美学观必然形成差异,因此以美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美学在中国和西方自然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作为译者,应该通过中西方对比,更多的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学习借鉴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完善诗歌翻译研究。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初探(一)中国翻译美学中国的翻译事业始于佛经翻译。
早在汉代的佛经翻译就已经脱离不了美学这条主线。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首先提出了“先质后文”的美学论述,“质”即指实质内容,“文”意为作品的感性形式。
文、质之争由此发源。
而后渐渐有了“文质统一”论,然后二者的统一调和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将其作为翻译活动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对我国的翻译活动及译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做到不歪曲事实,不遗漏信息,但也不能随意增减内容;“达”指的译文要通顺明了;“雅”则指译文要有文采,选词要生动、形象。
此说将翻译美学推向了致,在译论美学中始终保持着中心思想的地位。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标准的“神似”与“形似”也是翻译标准之一。
将“神似”与“形似”作为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引入译学并以翻译实践之的第一人当属傅雷。
他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所强调的是避免译文的机械生硬,应还原作以神韵。
英语诗歌的自由体与古诗体翻译研究对比——以A Psalm of Life译本为例
昭通学院学报第42卷 第6期Vol.42 No.6Journal of Zhaotong University 2020年12月Dec.2020收稿日期:2020-07-15作者简介:魏德蛟(1986— ),男,云南弥勒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汉翻译研究。
一、引言近些年来,国内翻译界近年来一直以贴近原文的自由体诗歌翻译为主,他们认为,英语诗歌翻译应该以意义为主,其他的诸如字数、行数、韵律和平仄都不是那么重要,如廖乃帜(2008:35)认为:“译诗应忠实原诗的意义和诗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诗的语法结构、词汇、行数、韵律等。
”的确,诗歌翻译确实应该忠实于原诗的意义,但是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其字数、韵律和平仄也是构成诗歌韵律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过去没有办法两全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考虑先保存内容,也就是原诗的意义。
但是,英语诗歌翻译发展到今天,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自由体的翻译就是英语诗歌的翻译终点吗?难道古体翻译就真的不可行吗?难道我们不可以用古体(也就是传统的七言或五言)来翻译英语诗歌,不能将我们自己的诗歌形式与英文诗歌完美的结合?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就让我们以美国诗人朗费罗的A Psalm of Life 汉译本为例,将这首诗做个尝试,以验证古体翻译是否真的无法做到。
二、A Psalm of Life 写作背景A Psalm of Life 即《人生礼赞》,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创作于1838年,匿名发表于1839年的一首诗。
诗人以乐观的心态讴歌了人生,是一首催人奋进的励志诗。
该诗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节奏感强,读来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诗人以满腔的热情地号召人们要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待人生,层层递进,将一个奋斗的人生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读来内心充满力量,感染力极强。
诗人从人生并不是一个梦幻开始,分析了事物的表里不一致,我们不应该被动迎接人生,被人生被动地拖向死亡的终点,而应该立足当下、不沉迷于虚幻的未来、也不留恋已逝的过去,而要行动起来,在人生的战场上,做战斗的英雄,而不是逆来顺受的牲畜,而应该头慕上帝、心怀良心,带着高尚使命,把奋斗的足迹留在时间的沙滩上,以鼓励后来者能够沿着先人的足迹继续前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对比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对比赏析(共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对比赏析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都是我国民族文学艺术的源头,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绚丽瑰宝。
诗歌翻译是中国典籍英译的重要方面,也是世界文学艺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诗歌翻译除了要再现原作语言的意义外,还要传达出原作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以及原作的韵律美,即诗歌翻译时要注重音美、意美、形美。
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审美情趣,中国的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诗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翻译障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诗歌具有“不可译"性。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诗人、学者和翻译家在努力的尝试,挑战诗歌的不可译,并从中发展出一些策略和技巧来运用到实际的翻译问题中,比如:如何把握诗歌翻译的节奏如何安排诗歌翻译时的韵律如何采用“归化”和“异化”来处理诗歌翻译的隐喻和象征这些都是我们在诗歌翻译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19世纪开始,西方很多汉学家热衷介绍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
其中英国诗人翟理士、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垮掉派诗人加里施耐德等都对中国诗歌的向西方的引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另外以许渊冲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也在为中国诗歌走向世界方面功勋卓著。
如李白的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版本不下六种,分别从不同的译者的视角对同一首诗歌进行翻译,将一首送别诗完整的展现在西方受众的眼前。
本文主要选取庞德、许渊冲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剖析,从中挖掘诗歌的翻译理论及翻译原则。
这首诗歌是李白出游期间的作品,在描写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时,又凸显了长江的气势磅礴。
原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诗与英语诗翻译欣赏之比较诗歌是语言的结晶,诗歌往往以其精炼的形式、和谐的音韵和节奏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
汉语诗、英语诗的欣赏也不是一件易事。
英语诗歌在其一千多年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丰富的诗体。
这些诗体都有各自的规律、音韵、主题和表现方式,它们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尽管诗歌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但还是有许多人对它敬而远之,觉得诗歌晦涩、奇怪,难以理解。
欣赏诗歌就要欣赏语言的节奏及形式特点,欣赏诗歌格律的韵律、音节及句式。
不管英语还是汉语诗歌,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句子中的排列,其目的是为了声韵和谐。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能产生声音回环的美,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汉语诗歌行中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一定位置上重复,也能产生音乐美的听觉效应。
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作为不同民族的诗歌种类,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有着自己的独有的习惯和风格。
1)汉语诗歌的格式韵律、音节、押韵很规范。
而英语诗歌的韵律、音节格式变化很大。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下江陵》)又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黄鹤楼》)如:波西·比希·雪莱的《Music,When Soft V oices Die》(《轻柔的声音寂灭后》):Rose leaves,when the rose is dead,Are heaped for the beloved’s bed;And so thy thoughts,when thou art gone,Love itself shall slumber on.根据英语诗歌的优美韵律,按汉语诗歌的韵律翻译如下:情人,玫瑰花凋寂,在你的床上堆积;你的爱,你的思恋,你去后,还在床上安眠。
同样的韵律、音节格式在汉诗中也有。
如: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2)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它的跳跃性很大,一般对具体的形象描写,要让读者产生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而表现出来。
汉语诗只注意第二句的韵律、音节,汉语诗的第一句韵律等于不存在。
英语诗歌的韵律是通过音节中的轻重组合形式表现。
如郑略的《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有何人!如威廉·华兹华斯《Upon Westminster Bridge》(《威斯敏斯特桥上有感》)第二节: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silent,bare,Ships,towers,domes,theatres,and temples lieOpen unto the fields,and to the sky,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直译成汉语诗就成了罗列,看不出诗歌的优美。
清晨俊美,坦露,没一丝声响,船只,穹顶,塔楼,剧场,寺庙,偃卧着展向原野,展向云霄,都在清澄的晨风中闪闪发亮。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引)。
这里“寒”与“还”押韵。
在英国诗歌中,遇到两行一节的诗时,与中国诗的韵律、音节格式相同。
如艾米莉·狄更生的《Presentiment》(《预感》)第二节:The Notice to the startled Grass,That Darkness——is about to pass——唤起恓惶的野草。
被黑夜一行将笼罩——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是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浣溪沙》)如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O wile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Thou,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Are driven,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Yellow,and black,and pale,and hectic red,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这是《西风颂》的头两节。
这首诗是由五首形式特殊的十四行诗组成的,每一首的韵律格式非常规整。
狂放的西风哟,你是秋天的精气,你不露形迹就使得树叶凋枯,有如鬼物被巫师驱赶而逃逸。
你把感染瘟疫的各种植物,枯黄,黝黑,苍白,病态的潮红,把它们运进冬天幽暗的床铺。
如:霜降水痕收,浅碧粼粼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苏轼《南乡子》前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上片)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棉吹又少。
天涯无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上片)这种诗歌格式很特殊,朗读时可以做一个句子处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却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上片)3)在英语诗歌中,它的韵律格式同中国诗截然不同。
如席德尼《A Ditty》(短歌)第一节:My true-love hath my heart,and I have his,By just exchange one for another given:I hold his dear,and mine he cannot miss,There never was a better bargain driven:My true-love hath my heart,and I have his.恋人赢得我的心,我赢得他的,心与心相互赠与,公平交换;他不能无视我的,我珍藏他的,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交换条件;恋人赢得我的心,我赢得他的。
除了上面所说的两种诗歌中存在的相同于不同之处以外,在英语诗歌中还有几种独特的格式。
有些格式中在中国诗歌中是见不到的。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如罗伯特·布朗宁《Pippa’s Song》(《比芭之歌》):The year’s at the spring,And day’s at the morn;Morning’s at seven;The hillside’s dew-pearled;The lark’s on the wing;The snail’s on the thorn:God’s in His heaven——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一年的春日,一日的清晨;清晨七点钟;上坡儗珠露;云雀在展翅;蜗牛爬荆榛;上帝在天空——看世界安堵!如托马斯·纳什的《Spring》(《春》):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Then blooms each thing,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Gold doth not s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快意的一年之首啊,俊美的春天;使万象更新,姑娘们起舞翩翩;春寒不螫人,百鸟都欣欣鸣啭,咕咕,啾啾,啁啁,相互吸引。
这种格式在中国人看来是想都想不到的。
另外还有一种韵律、音节格式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很怪的。
如布朗宁的《Home-Thoughts,from the sea》(《海上乡思》):Nobly,nobly Cape Saint Vincent to the North-west died away;Sunset ran,one glorious blood-red,reeking into Cadiz Bay;Bluish’mid the burning water,full in face Trafalgar lay;In the dimmest North-east distance dawn’d Gibraltar grand and gray;“Here and here did England help me: how can I help England?”——say,Whoso turns as I,this evening,turn to God to praise and pray,While Jove’s planet rises yonder,silent over Africa.圣维森堤岬角巍然向西北消淡,斜阳壮丽如血沉向加的斯海湾,蔚蓝的特拉法加迎着烧红的海面,东北茫茫处直布罗陀高耸而灰暗,当远方木星升起,非洲笼罩着一片安恬,这黄昏时刻谁同我向上帝赞美祝愿:“祖国处处都壮我情怀,我何以报国?”这首诗的韵律格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念起来都很自然。
4)总之,诗的语言是高度精致,用有限的词句反映出人的感情、自然的环境及人们的意境。
汉语诗古时就是一首歌,讲究的是节奏,中国诗歌的韵律在偶数行上,只要记住这些,就基本掌握了汉语诗的韵律、音节的格式。
英语诗歌的韵律、音节格式为什么这么复杂多变,这是英语诗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诗歌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歌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我想通过上面的比较,不难看出,欣赏诗歌应该把原诗的意境析出。
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英语诗的韵律、音节等方面比汉语诗自由一些。
诗歌的翻译欣赏,是让中国人读的,就必须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读出铿锵有声的韵味来。
同样,中国诗译成英语诗时也应符合说英语国家人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家更好地欣赏我国诗歌。
【参考文献】[1]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2]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