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文言文各特殊句式及其举例
史上最全文言文各特殊句式及其举例
三、省 略 句
•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再见!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判断句
一般 句式 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疑问句
主谓倒装
特殊 句式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一般句式
一、判 断 句
•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②汝是大家子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 (一)、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 恨吗?) •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 鉴》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一.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二.判断句三.被动句四.省略句五.固定句式一.倒装句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格式:谓语+主语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何、安、恶、谁、奚、胡、曷、焉】十谓语(动)例:“沛公安在?”即“沛公在安?”安:哪里可译为:沛公(刘邦)在哪里呢?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
主+状+宾+谓直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主+状+谓+宾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的宾语前置“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这是从短语的角度而言的。
•格式:宾语+以(介词)+动•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可译为:“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注:宾语前置主要是看宾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如果宾语在谓语前面,就是宾语前置了。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④虢,虞之表也。
(……,……也)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完整)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doc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判断句是根据的性句子分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做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是”,但翻要加上,如“⋯⋯,是⋯⋯”。
(一 ) “是”在古中是一个指示代,常用做判断句的主。
1.是知也。
(《()十》 )是:指示代,相当于“ ”做主。
知:通:智”,明智慧。
名活用,做。
2.是亦,退亦。
(《岳阳楼》 )是:指示代,相当于“ ”,指代“居堂之高⋯⋯其君”,做主。
3.是可善学者矣。
(《送阳生序》 )是:指示代,相当于“ ”,指代“ 生”,做主。
“ ”做主。
(二 ) “ ”表肯定判断,可“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与此同。
(《公》 )(三 ) “乃”表肯定判断,可“是”。
吾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涉世家》 )(四 ) “即”表肯定判断,可“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
(五 ) “ ”表肯定判断,可“是”。
1 .非天之卑,心不若余之耳。
(《送阳生序》 )2 .此岳阳楼之大也。
(《岳阳楼》 )(六 ) “是”做,表肯定判断。
1 .子父,是无礼。
(《世新· 大丘与友期》 )2 .日中不至,是无信。
(《世新· 大丘与友期》 )3 .正是江南好景。
(《江南逢李年》 )4 .日暮关何是 ? (《黄楼》 )5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桃花源》 )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7 .最是一年春好。
(《早春呈水部十八外》 )8 .剪不断,理乱,是离愁。
(《相 [无言独上西楼 )》 )9 .是一般滋味在心。
(《相 [无言独上西楼 )》)10 .落不是无情物。
(《己亥》 )(七 ) “非”表否定判断,可“不是”。
1 .非人哉 !(《世新· 大丘与友期》 )2 .非天之卑。
(《送阳生序》 )(八 ) “⋯⋯,⋯⋯也”。
1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
(《桃花源》 )2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我所欲也》 )3 .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归纳总结1、判断句(1)是非类(用判断词“是”或“非”构造判断句)①非字类: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是字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者也”类(由“……者,……也”构成,其结构变化灵活)①用“……者,……也”表判断例:廉颇者,赵之良将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者也”表判断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者,……”表判断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用“……,……也”表判断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陋室铭》)⑤无标志判断句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3)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用“即”“乃”“诚”“亦”“素”等表判断例: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②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被动句(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1)被字类①“被+动词”(“被”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不引出施动者,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被+动+于+施动者(被”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也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例:燕以万乘之势被围于赵。
(《战国策•齐策》)(2)“见”“于”类被动句①“见+动+于+施动者”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②“见+动”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动+于+施动者”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特殊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懂古代文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及相关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意思是陈胜是阳城人。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
3、“……者,……”式如:“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意思是粮食是百姓种的。
4、用“乃”“则”“即”“皆”“为”等词表示判断“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意思是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即”:“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皆”:“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意思是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二、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使得语言更加简洁。
1、省略主语例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这里省略了主语“渔人”。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省略了谓语“鼓”。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省略了宾语“之”,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省略了介词“于”。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超有用)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及例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整理:并列句:用"不但...而且..."、"无论...还是..."等结构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表示相互补充或对比的关系。
现象句:以"然"、"则"、"如是"等词开头,表示结果或推理的关系。
例如:"尽其言者穷其辞也,故短"(《论语·颜渊》)。
倒装句: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常用于表示强调、反问、条件等语气。
例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学记》)。
比拟句:用"如"、"犹"、"若"等词表示比喻或类比的关系。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状语从句:用"以"、"如"、"若"等词引导的从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状况。
例如:"以予一执鞭而驭者,吾何以知其不蹄"(《庄子·养生主》)。
假设句:以"若"、"倘若"、"设使"等词开头,表示假设的情况。
例如:"若有用我者,吾其为东郭先生取乎"(《庄子·齐物论》)。
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例如:"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是何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叠词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增强表达的感情色彩或修辞效果。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
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 舒缓语气.
如: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余闻之也久.
三、被动句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
关系 被动式
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典型例题 较高低
1.成,将以攻宋. 省略句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3.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句 4.苟全性命于乱世 . 倒装句 5.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 判断句
谢谢指导
6.帝感其诚. 被动句
中考透视 考点链接
选择题训练
乘胜追击
找出下文中含有的文言特殊句式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 ②耒:即“耒耜(sì)”,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耜用 来翻土,耒是耜的把.
中考预备式 之
特殊句式专题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倒装句;
2、见渔人,乃大惊.
省略句;
3、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4、舌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动句;
“考什么”“怎样考”
明确考点:
正确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 式并能做出正确选择.
选择题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 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宾语前置
例句:
宋何罪之有
例句: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醒能述以文者
定语后置
例句: 马之千里者
主谓倒装
例句: 甚矣,汝之不惠.
常见的倒装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 句式 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疑问句
主谓倒装
特殊 句式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一般句式
一、判 断 句
•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②汝是大家子
(5)用 “即”“乃”“则”“皆”“本”“诚”“ 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 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③臣本布衣。 •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6)无标志判断句。 •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 战》) •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 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 定句,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 (1)宾语在动词前面
•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 十动(?)
•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
四、疑问句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
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
等),疑问语气词(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诸、哉、欤、耶等)
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
用疑问词。
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 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 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
1)、主谓倒装
再见!
二、宾语前置
•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 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
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 句子来担任 • 格式: 主十 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
吾、尔、自、之、是】十动
• • • • • •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 (1)格式:动十以十宾
• 覆之以掌 《促织》 •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3)格式:形十于十宾 • 长于臣(《鸿门宴》)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在文言文中,除此情
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用“者”结尾, 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 意调整语序。
•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 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 “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 略 句
•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一般为介词“以”及其宾语)
• 格式:宾十介(以)十动
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④成语有:夜以继日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 (一)、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 恨吗?) •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 鉴》
•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 ① 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 十 数量定语 •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前置
格式: 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
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
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
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
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一、主 谓 倒 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
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
方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