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1)(2021-2022学年)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1)(2021-2022学年)

3。

6地球表面的板块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三、教材分析和处理: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

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四、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小刀五、教学过程:出示:世界地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

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

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陆地、海洋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阅读书P151中的材料了解大陆漂移说只是一种假说,还存在许多明显的漏洞,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仍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了解板块—-地球的岩石圈象似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板块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建立板块的模型理解板块运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题地球表面的板块日期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板块)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优秀教学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优秀教学课件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由于 受到力的作用,不断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2亿年前大陆位置 现在大陆的位置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发表后,遭到了当 时不少科学家的质疑甚至反对,以至在他逝世后, 他的假说几乎被科学家遗忘冷落。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世 界 地 震 分 布 图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火山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引起地 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解释印度尼西亚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解释印度尼西亚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教学课件
科学 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一、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在1910年的一天,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魏格纳正 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忽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 什么?
非洲和南美 洲原来可能 是连在一起
“海底扩张说”存在局限性
万向思维精品图书
二、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 扩张说 ”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 论——板块构造学说。
该学说认为,地球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2018_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课件(新版)浙教版

2018_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课件(新版)浙教版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2.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 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
3.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
碰撞
形成山脉
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 海在不断地扩张?
Hale Waihona Puke 地中海 红海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发表后,遭到了当 时不少科学家的质疑甚至反对,以至在他逝世后, 他的假说几乎被科学家遗忘冷落。
海底扩张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洋地质的研究 开始发达起来。先是用声呐测量海底地形, 再是利用采样与钻探技术进一步了解海底 世界,使海底构造明朗化。
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 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 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八大板块
该学说认为,地球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板 印度洋板块 块
美 洲 板 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亚欧板块 喜马拉雅山
印 度 洋 板 块
思考: 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 六大板块的交界 地方。 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__撞__和__张__裂__。
碰撞形成的
非洲板块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底下——形成海岸 或山脉。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也为后面的地形学习提供支持,是本章内容的基本。

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就必须从人类的最初认识开始,而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历史,其中融合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整个链条就是以科学史为主干,在真实地呈现科学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领会,培养科学素养。

恰当处理科学史是本节课的关键,要呈现科学真实一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之不易,但又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并不一定就会有成果,还与思考方向和整体人类的科技水平有关。

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史与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做到讲完科学史就完成知识的落实,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对知识建构更顺畅。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建立假说及假说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又无法感触到,造成学生的感性认知不足,对相关学说缺乏认同感。

学生对于假说、学说、规律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区分,会建立假说,但对于假说的意义、什么是假说等不清楚。

对科学的认识较为固化,呈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很少认识到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证据、科技水平对科学的影响无体会。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还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得以加强,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严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电池2节、开关1只、滑动变阻器1只、电流表1只、电压表1只、小灯泡(2.5V)1只、导线若干。

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并寻找非洲与南美洲轮廓的联系。

介绍: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通过四张图片,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发生过程。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多方面的证据。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教师从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四个方面讲解大陆漂移说的依据,并总结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2.海底扩张说介绍: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第3章人类的家园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上课课件

第3章人类的家园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上课课件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内容
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典例1 下列说法符合“大陆漂移说”的是(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成各个大陆D.洋中脊里热的地幔物质将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推开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4.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1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1)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系统地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大陆漂移学说(含教材第110页活动答案)
时间和提出者
大陆漂移学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地球表面的板块【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以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体验不畏权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地球表面的板块》的第六节。

本节课需花1个课时进行落实。

教科书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入手,深入地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本节内容较为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需借助地图、多媒体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本节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在增大?【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教师】观察地球上的大陆,它们像什么?【学生】好像一块块分开的七巧板。

【教师】同学们能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吗?2.小组活动1. 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的底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

2. 将两个轮廓进行拼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有两个板块的大陆海岸线比较吻合。

【教师】没错。

同学们据此可提出什么假设?【学生】难道它们曾经连在一起吗【教师】建立假设之后,应该寻找依据。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小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出示:世界地图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陆地、海洋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阅读书中的材料了解大陆漂移说只是一种假说,还存在许多明显的漏洞,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仍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建立板块的模型生漂移呢?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

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解释:1.消亡边界可举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陆漂移说”的建立,初步认识科学假说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假说的建立以及在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对原有假说不断解释、修正,感受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螺旋式发展。

通过科学家研究过程史料的学习,逐步养成严谨、执着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着重讲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等。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不断变动的抽象思维。

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不是非常的清晰,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说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推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3重点难点重点1、“大陆漂移说”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四位初中阶段认识的科学家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图片。

[教师活动1] 刚刚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近了进入初中来我们认识的科学发现。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从一个细节出发的科学研究都有可能载入科学史册。

3.6《地球表面的版块》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6《地球表面的版块》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版块》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版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学生能够识别主要的版块及其边界。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版块地图,学习版块的分布和运动方向。

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加深对版块构造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版块的概念、版块边界的类型。

难点:理解版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世界版块构造图地球版块拼图游戏(可自制或购买相关教具)练习题目纸张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地球表面为何会有山脉、地震和火山?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质原理。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幅世界地图。

在这幅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大洲和洋际之间的分布。

然而,这个地图仅仅展示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而我们生活的陆地就位于地壳之上。

地壳以下的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地球半径的84%。

地幔由岩石构成,这些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不断运动。

地幔的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化,如山脉、地震和火山。

接下来,让我们引入一个重要的地质学概念——版块构造。

版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根据版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岩石,而是由许多小块组成的。

这些小块被称为“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漂浮和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质活动。

版块构造理论的简要介绍如下: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浮和移动,有时会发生碰撞、拉伸或俯冲。

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当板块拉伸或俯冲时,地表会出现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往往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源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节地球表面的版块
一、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的形状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结果。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STSE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地壳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
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二)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
过渡:随着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对于地球表面板块的认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个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并寻找非洲与南美洲轮廓的联系。

介绍: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通过四张图片,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发生过程。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多方面的证据。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教师从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四个方面讲解大陆漂移说的依据,并总结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2.海底扩张说
介绍:
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教师展示海底地貌图,学生观察图片,并辨认海洋中的脊。

读图:观察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思考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越远离洋中脊,演示年龄越老。

教师解释说明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并引出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即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读图: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解答: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来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断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增大,两大
陆分离开来。

教师总结:海底扩张说的观点。

思考与讨论: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3.板块构造学说
过渡: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六大板块示意图。

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
的?
全球有六大板块,它们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实验1: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并仔细观察。

实验2:木板平放在桌面上,板上放一小物件,两同学缓慢用力拉开,仔细观察,并感受。

思考: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
读图:地震火山带。

观察图片,分析地震火山带分布与板块分布的关系。

思考:1.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为什么多地震?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印度尼西亚为什么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三、板书设计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版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