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反思哈五十四中学付广军工作已近10年了,省市大小公开课已有四、五节了。
除了校领导以及教研员董老师指导外,同时,我越来越觉得教后反思对一个青年教师越发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中看出重要问题”,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这两位都说出了学习贵在有“问题意识”。
“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而“问题式教学法”是最善于形成学生之间对话的一种途径。
不过“问题式教学”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的去把握还真有不小的难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新老师而言,一不小心问题式教学法就会“扭曲”成为“枯燥式”教学法。
所以在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上我们有必要多加练习,并且将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
下面,我就《维新变法运动》这节课进行反思。
一、适宜的广度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问题范围太广,每一个知识点老师似乎都有提问,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难以抓住重点。
所以在进行《维新变法运动》这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尽量避免“蜻蜓点水”的方式,重点抓住四个问题:一、什么是维新思想;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三、维新变法的内容和实质;四、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评价。
二、合理的深度其实说实话,学生还是很害怕被提问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在以往提问时没有注意问题的深度,导致学生形成了这种恐惧心理。
那么在问题式教学中,我们除了注意广度问题外,还要注意深度问题。
提问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必须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还有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设计问题。
所以在《维新变法运动》这节课的设计上,围绕对变法维新的理解,我主要还是采取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称之为生活化、口语化的问题方式。
比如在讲解维新变法内容的实质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穿越历史时空我们该采访那些人?光绪帝是如何知道康有为第五次上书的?分析上书失败的原因。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初步具有了分析历史材料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历史线索感,对于前后的教材联系,学生没有搞清楚。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观念,搞清楚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并且要结合前后历史知识来学习。
三、重点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
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3. 了解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引出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贫困和落后等。
同时
介绍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形成小结。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身处维新运动时期,他们会选择支持维新运动还是反
对维新运动,为什么?
5.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归纳总结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对变法派的
改革措施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1. 思考问题:回答上课思考问题,并写成一篇文章。
2. 阅读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维新运动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下节课可以深入探讨维新运
动的影响和启示。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2北师大版
-清朝末期的社会矛盾
-民族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活动
2.戊戌变法的过程:
-废科举
-办学堂
-发展农工商
-改革官制
-训练新军
3.戊戌变法的意义: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4.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教训:
-改革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改革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维新变法运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疑问。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维新变法运动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10.教学评估工具:准备好教学评估工具,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要熟悉所使用的教材和资源,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流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2北师大版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2.活动建议: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分组模拟、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由梁启超的话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2)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引入课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的时间、过程及特点。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为戊戌变法的过程、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史料实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及特点,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
2. 历史解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
3. 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4.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戊戌变法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在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但是,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概念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特别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为什么中国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仍然走向了失败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聆听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通过上述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最后也发出了令人深思的感慨,不久李鸿章的感慨就被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证实。
维新派不仅意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维新变法运动。
新授:•一、公车上书拉序幕二、维新思想广传播三、百日维新掀高潮四、戊戌政变送哀歌壱、公车上书拉序幕1.背景:1895 年春,的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经过:、等联合了1300 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
3.内容:,。
4.目的:。
5.结果:失败。
6.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二、维新思潮广传播1.传播方式:2.维新旗手:严复⑴翻译著作⑵提出主张3. 活动探究: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主要区别?三、百日维新掀高潮1.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2. 时间:3. 标志: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 。
4. 内容:5. 的影响?实业家 科举考试的人 装备落后的八旗兵 顽固派代表四、戊戌政变送哀歌1. 结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囚禁 。
戊戌变法持续了 103 天,因此又称“”。
2.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近代甘为变法牺牲第一人———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3.播放视频谭嗣同4.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维新变法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3.搜集与维新变法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Fra bibliotek分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再现、多媒体展示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激发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1.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包括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方面。
2.详细讲解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阐述双方的主张和立场。
3.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举措,如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政策调整、文化教育改革等。
4.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以及这场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4.通过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历史场景再现等方式,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例如,在课堂上,我可能会播放与维新变法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民族的危亡和社会各阶层的焦虑。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站在维新派或守旧派的立场上,体验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兴趣。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1
二、讲授新课
(一)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同步导练》1-9题
五、布置作业:
10、11、12题(1)必做 (2)选做
学生融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填写表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主张是反对议和,请求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北京。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严复和《天演论》思考:《天演论》宣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随机让学生回答)
维新变法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梁启超文章《少年中国说》,只是一篇耳熟能详的爱国文章,读后,有何感想?反映作者什么心声?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政治局、教育家,清光绪举人。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就是梁启超先生政治生涯中很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维新变法运动》(课本第102页)二、教与学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说“中国老朽之冤业”,理解为“中国衰老腐朽的罪孽”,而梁启超先生就经历了那么几次。
“中国老朽之冤业一”在梁启超23岁时,1895年,泱泱大国就历经这一屈辱事件,出示“漫画”。
反映什么事件?(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马关条约》)补充文字材料。
如果你生活在这一时期,对于这一事件有何感想?(生回答)而血气方刚的梁启超就此作词抒情《水调歌头—甲午》。
(展示)(你们的情感如出一辙,英雄所见略同)那么梁启超在感慨之余,有无行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上书。
“中国少年之责任一”1、公车上书看书,完成填空。
(阅读卡)影响?(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但由于清朝廷中顽固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
以“国强为己任”的梁启超有没有灰心?“中国少年之责任二”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全国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大力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结合书本103页,梁启超在《时务报》中的言论,严复在《国闻报》中的观点)谈谈立学会、办报纸的影响?(启发民智、制造舆论,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但在梁启超25岁时,再一事件让梁启超康有为他们认为不变法不行。
八年级历史上册 2.7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生的辩论会,使学生体会到国家危亡之际,有识之士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猜谜:把康有为的人物特点逐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猜出康有为。
自然过渡到新课。
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提问“维新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要变的是什么?要实行什么制度?“公车上书”是怎么一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引导学生看书,按照提问一一找到答案,得出公车上书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却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运动发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是怎样面对现实?是就此沉沦还是为变法运动更加努力的工作?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得出维新派积极的进行变法运动的宣传工作。
重点强调严复在《天演论》中主要观点和进步影响。
过渡设问:变法的序幕已拉开,准备工作已做好,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快速切入下一个子目。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反思为了上好这节课,认真分析教材,实行教材整合。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能够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水准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水平、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鉴于学生对当时整个社会大的背景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所以,从整个事件的大背景入手,指导学生理解这是维新派救亡图存的运动。
它失败了。
启发学生思考:它与洋务派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为什么失败了?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首先把握课标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突破重难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理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增强阅读、分析、比较等水平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其次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1、导入新课。
漫画达尔文进化论《长颈鹿》,通过观察,学生能说出达尔文进化论主张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由生物界推演到人类社会、国家。
2、维新变法的开始及经过。
公车上书的经过及后来维新思想的宣传,介绍严复对维新思想宣传的贡献。
3、维新变法的高潮及结果。
分析变法的内容,假设身份,体会变法的影响,分析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合作研讨,将问题逐步深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4、回味维新变法。
通过引入梁启超《少年中国》,让学生齐读,渲染情境,感受维新志士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理解到自己作为中学生如何在新时期体现爱国情操。
第三:针对重难点提出的解决措施:1、将变法内容概括为几个方面。
2、通过设置问题严复的思想主张及他宣传进化论与维新思想之间的联系。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缀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二)新课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启蒙: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启蒙了民族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改革。
3.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启蒙了民族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势力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改革措施不力:维新变法运动的改革措施不够彻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四、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3-9 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课标解读:在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使西方列强永远不能灭亡中国,但中华民族对复兴之路的早期探索充满艰辛。
本节课主要以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运动的开始、发展、高潮与失败,对比洋务运动等自救活动,从中归纳出不同的救国道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二、教材简析:1、作用和地位:《维新变法运动》第八单元第三课,该单元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要线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课内容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启下就是说上节课所讲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无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就引起了中国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辛亥革命。
所以本课在本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材内容:通过介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讲述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做的种种努力。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乐于参与其中,善于思考和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观察视频,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一道感悟等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改革精神,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真理。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5.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启示,思考如何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感想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晚清时期的民间绘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民不聊生的景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晚清时期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这种状况对中国有何影响?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晚清时期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3.提出问题:“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有识之士们是如何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4)课堂讨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从维新变法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各小组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初二历史说课稿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初二历史说课稿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__()为大家整理了初二历史说课稿维新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各位同学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反思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一)分析教材《维新变法运动》是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__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__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__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黄牧航老师: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
应具体可行。
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5分钟内以书面形式列举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和至少3项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分析得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3、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认识到维新变法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__近代化的进程。
本次授课对象是佛山市第十一中学初二6班的学生二、学情分析:该班属于平行班,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想读书的人不多,厌学的人却不少。
如何让学优生吃抱,学困生吃到,是一个挑战。
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针对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让他们表演,讨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那些学困生,可以随时出一道简单题目来要求回答,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设置了以下的重难点和突破方法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四)重难点和突破方法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3-9 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课标解读:在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使西方列强永远不能灭亡中国,但中华民族对复兴之路的早期探索充满艰辛。
本节课主要以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运动的开始、发展、高潮与失败,对比洋务运动等自救活动,从中归纳出不同的救国道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二、教材简析:1、作用和地位:《维新变法运动》第八单元第三课,该单元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要线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课内容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启下就是说上节课所讲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无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就引起了中国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辛亥革命。
所以本课在本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材内容:通过介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讲述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做的种种努力。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乐于参与其中,善于思考和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观察视频,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一道感悟等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特别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为什么中国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仍然走向了失败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聆听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 …..通过上述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最后也发出了令人深思的感慨,不久李鸿章的感慨就被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证实。
维新派不仅意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维新变法运动。
新授:
•一、公车上书拉序幕
二、维新思想广传播
三、百日维新掀高潮
四、戊戌政变送哀歌
一、公车上书拉序幕
1.背景:1895年春,_________的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经过:______、______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
3.内容:________,________。
4.目的:_________。
5.结果:失败。
6.影响:拉开了____________的序幕。
二、维新思潮广传播
1.传播方式:
2.维新旗手:严复
⑴翻译著作
⑵提出主张
3.活动探究: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主要区别?
三、百日维新掀高潮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2.时间:_______
3.标志:______颁布“________”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________。
4.内容:
项目内容
经济
政治
文化
教育
军事
影响?
实业家科举考试的人装备落后的八旗兵顽固派代表
四、戊戌政变送哀歌
1.结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囚禁________。
戊戌变法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___________”。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鲁迅
中国近代甘为变法牺牲第一人———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播放视频谭嗣同
4.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喊的行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奋斗。
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sǔn)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yù)皇皇;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半年的历史,对历史的学习逐渐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不感兴趣变得不讨厌学习历史。
本节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学习的课堂效率。
维新变法运动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对话、设计表格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争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中体现出趣味性和切近生活的原则。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引导他们由浅入深、步
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讲评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同学们互动较强,课堂学习氛围较浓厚,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不仅掌握本节课的历史知识,
而且锻炼的广大同学们的历史基本能力。
教材分析
经过洋务运动,中国并没有强盛起来,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志士仁人在探究其中的原因,寻求救国的方法。
维新变法就是他们找到的出路之一。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探索,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课上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这一课与亚洲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形成鲜明的对比。
评测练习
1.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①改革制度②兴办新式学校
③翻译外国书籍④建设海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戊戌变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令,宣布变法
C.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 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上书道:“(局势)犹地雷四伏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割台湾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
更无他巧。
”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中国当时的局势如何。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初)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人说:“30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
此乎?”
(2)从材料二俾斯麦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
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谭嗣同为何“无力回天”?
课后反思
历史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
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为了形成较活跃的学习气氛,我设计了以小组竞答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打破平时的座位次序,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推出一位组长组织竞答。
课前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小组交流,希望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指导他们制作电脑小报、幻灯片,希图通过对某一事件的了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对于一部分学生,布置他们看一定的课外书籍,指导他们编排历史对话,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历史的厚重感。
还有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去查阅资料,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的生平事迹。
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课后总结这节课,发现许多问题。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但由于采用小组竞答的形式,个别学生只关注竞答的形式而较少关注课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沉重气氛不是太契合。
也由于学生的层次问题,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表达不够完善、准确。
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对于这一点,需要我继续努
力。
课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