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概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高原形成后,它以巨大的高度与帕米尔高原同列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
在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方面,可以从高原的地貌、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貌主要呈现出高原、山地和河谷三个特点。
高原区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貌呈现平坦而开阔的特点,主要有川西高原和青海高原。
山地区域地势较为陡峭,存在许多世界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等。
而河谷地貌是青藏高原的特色之一,主要以雅鲁藏布江、斯迈林仓巴江等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的河谷为代表。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其气候特点。
由于高原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冬寒夏凉。
高原上空的大气层相对较薄,阳光辐射更为强烈,因此日照时间长,辐射热量大,但由于高原上空水汽薄弱,降水稀少,形成高原干旱。
此外,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地理中心,受到季风的影响,在进入高原的空气中,逐渐失去水汽,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尤其是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使得其自然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青稞、油菜、青松等具有高寒特点的作物和树种。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珍稀动物如藏羚羊、雪豹、藏麝等生物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在青藏高原上,冰川的消融速度明显加快,给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
此外,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也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冰川监测和科研工作,掌握冰川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限制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等行为,恢复和保护植被资源,保护珍稀动物群落。
此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确保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必修一专题五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必修一专题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瘠薄2.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如右图所示中M是绿色植物。
据此回答3~5题。
3.图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4.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5.图中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功能B.平衡功能C.调节功能D.生产功能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6~7题。
6.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7.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8~9题。
8.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蒸发旺盛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9.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0~11题。
10.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11.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 D.同一性读图所示,完成12~13题。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概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点与形态
海拔8848米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二、高原病定义: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 发病,又称高原适应不全症,是指人未 经适应就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或 由海拔较低的高原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 加上寒冷气候的影响,或体力负荷过重, 而使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以致 个体适应能力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机 能代谢变化和症状,称为高原病。
青藏高原 自然环境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陪你一起看草原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地理环境特点
全线绿色植被稀少,高山积雪终年不 化,冰川广布,气候寒冷,降雨量极少,风 沙大且气候多变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其他
暂时性的视力下降等,类似症状 健康人在进入高原一段时间身体习 服后机体可自行调节,症状自行缓 解或消失。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影响高原习服的心理因素
*恐惧心理 *忧虑心理 *焦虑心理 *悲观心理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常见高原病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过度换气使CO2呼出过多,导致呼 吸性碱中毒,引起头痛、头晕。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消化系统
血液在短时间内被机体动员到 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引起消 化道血流减少。
肠道对低氧敏感,张力弱,蠕 动乏力,腹泻,持续时间较短。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高原对劳动能力的影响 *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精选文档】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邓亚东(2008100207)1、青藏高原概况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南部,周围群山环绕,山体高大雄伟。
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
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 m,喜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过8000 m.青藏高原东西跨越从75·E ~102·E,长约3000 km的距离;南北跨越从25°N ~ 40°N近15个纬度,约1600 km,占西风带宽度的三分之一。
总面积约为250 km2,相当于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高度占中纬度对流层厚度(10 ~ 12 km)的三分之一。
它形成于早第三纪,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有着影响深远.2、青藏高原的对中国地质地貌的影响(一)青藏高原地貌特点与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地面海拔3500—5000 m,平均海拔4500 m以上.在高原上分布着多条长大的山脉,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
主要山脉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等。
许多山脉耸立有6000—8000 m,高逾雪线的山峰。
高原山脉之间分布着广阔的高原、盆地,同时河流、谷底交错而生.这些山脉大致将青藏高原分为藏东川西山地高原、青东南川西北高原、藏南山地与谷底、藏北高原、昆仑山地、喜马拉雅山地、柴达木盆地。
上新世初,当时青藏高原及华北地区高度均不高,处于相似的环境条件下,我国地貌的三大阶梯并不明显,青藏高原的海拔在1000 m左右。
到了上新世末,青藏高原剧烈隆起,与此同时,我国地形加速分化,西北地区古老褶皱带大幅度抬升,褶皱带之间的盆地则进一步相对下陷,地面高差进一步加大,形成高大山脉与盆地相间的地形结构.我国兴安岭以东地区,则形成一系列沉降盆地,最终导致我国三大地貌阶梯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众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8000米的高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新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有些影响是更本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大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目前,亚洲季风区以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赐予.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乃至亚洲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验证明了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括膏盐沉积)从西藏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大海域,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海尚未开裂,因此海陆对立不强,难以引发深入内陆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显著变湿润,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非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收缩、欧洲与亚洲连接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理由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当代的亚洲季风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有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前者为热带季风,后者为亚热带季风。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自然地理学-10青藏高原隆升与全球变化
施-刘(1964)发现5700-5900m野博康加勒上新世地层 中高山栎化石,今上限2500-3000m,上升3000m; 黄万波(1980)发现4100-4300m吉隆盆地、4600m布隆 盆地上新世三趾马化石,与保德组和西瓦里克组同; 计宏祥(?)发现4950m亚汝雄拉和阿里札达盆地上新 世三趾马和小长颈鹿化石。 以上发现表明,上新世末青藏地区处于约1000m,那时 以来,高原上升3000多米
3. 地质证据 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于中始新世(50Ma)碰撞, 古特提斯海消失,海相地层结束; 以5cm/年的速度向北挤压(古地磁为证); 火山熔岩活动和花岗岩侵入; 巨大的边界活断层; 高原第三纪岩相多为砂岩、页岩、泥岩; 喜马拉雅南麓西瓦里克群褶皱变形
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的认识
50Ma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会合;
临夏盆地古脊椎动物群演化邓涛2004?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约30ma阿尔泰查干鼠巨翼齿兽河套裂爪兽三趾原犀阿丁犀阿丁犀新种异无角犀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副巨犀龙佐犀兰州巨獠犀巨颌副狶等?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1512ma铲齿象嵌齿象半犬半熊轭齿象安琪马西班牙犀库班猪和利齿猪等化石?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107ma竹鼠豪猪原臭鼬獾剑齿虎后猫鬣狗四棱齿象三趾马大唇犀无角犀板齿犀额鼻角犀弱獠猪弓颌猪麂祖鹿长颈鹿麝牛和羚羊等最为丰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约2ma以猴狐豺鼬鬣狗剑齿虎猎豹猞猁真马披毛犀爪兽和丽牛等为代表三趾马青藏高原隆升的证据2
临夏盆地古脊椎动物群演化(邓涛,2004)
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约30 Ma)
阿尔泰查干鼠、巨翼齿兽、河套裂爪兽、三趾原犀、阿丁犀、 阿丁犀新种、异无角犀、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副巨犀、龙佐犀、兰 州巨獠犀、巨颌副狶等
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15-12 Ma)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秦为胜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5°~40°,东经74°~104°之间,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部分地区,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特征,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它在人类生存环境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
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千古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古羌人。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藏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中华民族乃至全球未来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意义。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已成为继南、北极之外又一个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对全球气候波动也可能起到触发器和放大器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地球大气环流系统由准天文风系转变为季风系统,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发展格局,它的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其成为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控制区。
这里广阔的冰川,为古气候学和冰川学研究提供了素材,它对世界气候特别是东亚季风的影响巨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动力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南亚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相比偏高原因是北有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阻挡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侵入。
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东亚季风区的形成,青藏高原对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北上,有巨大的阻挡作用。
使北半球亚热带高原荒漠带北移,在高原北部地区形成塔克拉玛干等中亚沙漠,西北变成温带、暖温带干旱荒漠区。
青藏高原对亚洲及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结归纳 影响: 1、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 2、造成西北干旱,形成沙漠。 3、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 4、造成四川盆地易出现梅雨季节。
有另外一种声音:青藏高原即使不存在,我国西部中高纬度地
区的干旱仍会存在。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会使得印度洋的暖湿气 流在北纬三十度附近受阻。但是青藏高原在局部上改变了亚欧大 陆上的气压分布及季风走向,会使其产生一定的纬度偏移和风向 偏移,并对降水量的多少造成少量影响。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在北纬23度半、海拔4500米的高度应当 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现在青藏高原的白天很暖和。在这个250万平 方公里的区域内,它把巨大的热源形成大气,大量的热气上升又 形成热高压,这种特殊的高原季风气候诱发了西印度洋季风。两 个季风气候使我国的四川盆地潮湿多雨,使雅鲁藏布江、怒江和 金沙江能输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这个世界最高的高原上森林 非常茂密,拥有中国目前最大的原始森林。森林下面是大片的灌 木丛,然后是草地。这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都是适应高原的生态 环境而生存的。
是影响中国和全球气候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期
莫申国 等 !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6.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 $ 以上 " 是近几百万年以来地壳强烈隆升的结果 " 是地球上最 年轻的高原 # 青藏高原自上新世强烈隆起至今 %##&"## 万年内 " 经历了由海洋变成陆地的 变化 "其中陆地随着地壳的上升由低海拔热带和亚热带环境演变为现代的高寒环境 #第四纪 以来 "新构造运动强烈 "高原的隆升一直延续至今 #
;
6 " 作为地球的 ’ 第三极 (! 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 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
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 ! 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 促成了独特 的高原季风系统 ! 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 ! 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 化 和 亚 洲 植 被 格 局 的 分 布 ! 导 致了亚洲干旱地带的北移和植被地带的不对称分布 ! 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 & 对中国东部 ) 西北干旱区 ) 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
9 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 DE4FGH8
青藏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一级台阶 !以巨大的高差突兀在亚洲的南部 , 高原的北缘 ! 即 昆仑山 " 阿尔金山 " 祁连山的北翼 ! 以近 $### @ 的落差 ! 急降到海拔约 9### @ 的塔里木盆 地和河西走廊 ! 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南翼 ! 在不到 !## L@ 的水平距离内 ! 从海拔仅几十 米的印度恒河平原 !台阶式上升 ! 主脉耸入云霄 ! 平均海拔达 J### @ 以上 , 高原西起帕米尔 和喀喇昆仑山脉 !东缘的川西山系与海拔 "##M$## @ 的四川盆地的高差约有 "### @, 边缘 是高山环绕 ) 峡谷深切 ! 内部是山脉 ) 宽谷和湖盆相间 ! 绵延横亘着许多高山 ! 又有珠穆朗玛 峰为代表的许多雪峰林立 !成为举世无双的山原 , 这里是亚洲几条大河 !如长江 ) 黄河 ) 印度 河 )恒河 )雅鲁藏布江 ) 怒江和澜沧江等的发源地 ,在地球上只有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 置 ) 独有的海拔高度和地貌条件 ! 才可能演化和发展成为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公共水源地 ! 从而成为世界第一水源涵养地和 ’ 世界第一大水塔 (,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地理概况
北缘: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西 至 : 喀 喇 昆 仑 山
东 至 : 横 断 山 脉
南缘:喜玛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行政区划上包括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甘 南州、四川阿坝与甘孜、云南迪庆州,总面积约250万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青藏高原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纬度低、地势 高、空气密度小、太阳 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 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 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 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 风气候,降雨量比较少
青藏高原
一、青藏高原地理位置 二、青藏高原气候特征 三、藏药材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 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 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 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 “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喜玛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气候特征青藏高原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降雨量比较少显著自然特征药物资源得天独厚天然藏药材2300种植物类2085种动物类159种矿物类50余种
藏医药文化学习资料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显著自然特征
高
寒
藏 药 材
药物资源得天独厚
天然藏药材2300种(植物类2085种,动物类159种,矿物类50余种)。
藏药材
由于这些植物所处的生境条件
严酷,如低温、生长期长,太 阳辐射强,生境基质不稳定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自然环境演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自然环境演化的影响
米文宝
【期刊名称】《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本文从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现代季风形成和地貌三大阶梯分异的影响方面分析了青藏高原在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青藏高原隆起是我国现代季风形成和地貌三大阶梯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才使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得以形成。
【总页数】1页(P64)
【作者】米文宝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4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 [J], 张业成
2.青藏高原隆起与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化 [J], 赵清;
3.青藏高原隆起原因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J],
4.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J], 潘保田;李吉均
5.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J], 王伟中;潘虹;李桂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
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
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气温、降水、水文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
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
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
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
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
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
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
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
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
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
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
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
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
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
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
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
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
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阻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阻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说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紧密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关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阻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
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阻碍2.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进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觉,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 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
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大地势不仅直截了当操纵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
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 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
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
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关于高原作用的数值试验[12~14],其中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方面与以前的结论没有大的区别。
Prell等[15]通过一系列GCM敏感性试验的分析得出,高原地形对南亚季风的作用比地球轨道参数、大气CO2含量及冰期—间冰期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都更为重要。
虽然有人[16~20]根据南亚气候突变及阿拉伯海上升流加强的地质证据,提出印度洋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能开始于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初。
但是,最近Ramstein等[21]的数值试验表明,由于从早渐新世到晚中新世,欧亚大陆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aratethys海的退缩导致欧亚大陆面积扩大,从而使亚洲季风及其降水(主要指30°N以南地区)显著增强,所以他们认为Paratethys海退缩引起的海陆分布变化在对亚洲季风的驱动方面与高原隆升的作用同等重要。
综合各种GCM模拟及地质记录的分析结果来看,即使在高原强烈隆起之前、地形高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南亚季风就已经存在,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只是随着高原隆升加大了南亚地区由海陆分布所奠定的经向热力对比,从而使南亚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
2.1.2 高原季风的出现与稳定高原季风是大气环流对高原与其周围平原地区热力差异季节性改变的响应在风场上的反映。
冬(夏)季高原上大气是个冷(热)源,所以在高原近地面为反气旋(气旋)式环流,这样高原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就呈现出冬、夏季反向的盛行风。
研究表明[22~24],在高原隆起过程中,高原季风也是逐步发展的。
当高原隆起水平尺度超过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时,高原热力作用所形成的气压场才能维持,风场向气压场调整。
由于冬、夏季高原大气具有反向的热力作用,于是形成一种浅薄的高原季风,估计浅薄高原季风形成的时间约在渐新世初[23]。
地质证据表明[25],当时气候的纬向性显著,而不具有现代季风气候的特征。
当高原隆起的垂直高度大于影响气候的临界高度(1 500~2 000 m)时,纬向气流明显受到地形阻挡,并从以爬坡分量为主,转变成以绕流分量为主。
冬季高原大气相对于周围的冷源作用增强,夏季地面净辐射开始增加,水汽的相对凝结高度降低,高原上大气浑浊度大大减小。
当高原大气因感热加热变得不稳定时,便导致积云对流活跃,大量的凝结潜热随上升气流被输送到对流层高层,并在那里建立起青藏高压,于是深厚而稳定的高原季风从此建立。
据初步研究[23],高原季风稳定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上新世末和第四纪初期。
2.2 大地形对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的控制高原隆起对半球尺度上大气环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定常行星波的影响上。
现代气象观测表明,北半球大气存在一些准静止的行星尺度系统。
例如,冬季500 hPa高度场上是三槽三脊,夏季则是四槽四脊形势,在低层表现为被称作大气活动中心的半永久性低压和高压。
然而,在高原隆起之前现代的行星尺度系统几乎都不存在。
正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控制的定常行星波的出现才奠定了现代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
在高原持续隆升的过程中,不仅其冷热源作用随着高原的抬高而增大,以至形成如前所述的高原季风体系,而且其动力作用也在不断加强。
因青藏高原主体位于西风带,当西风急流越过高原时将在其迎风坡被迫抬升,产生分支和绕流,而在高原下风方常常形成背风波。
早在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就有一些专门讨论地形效应的理论研究。
Charney和Eliassen[26]采用相当正压涡度方程的研究发现,大气的定常扰动是大地形对西风带强迫抬升和摩擦作用造成的。
而Bolin[27]认为,从冬到夏海陆热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对流层中部平均槽脊的位置并无相应的改变,原因正在于大地形的影响。
他在二维平面上研究了具有均匀基流时大气对圆形地形的响应,指出青藏高原和落基山的存在对西风带中行星波的维持极为重要。
朱抱真和叶笃正[28]指出,地形与非绝热加热都是形成准定常行星波的根本原因。
以后国内外又有许多有关地形对行星波影响的研究工作。
例如,Nigam等[29]估计地形作用可以解释准静止行星波振幅的三分之二。
后来的一系列数值试验证实,大地形的存在造成了现代定常行星波的分布[10,30]。
高原隆起前北半球环流基本呈纬向分布,隆起后才形成冬季以东亚大槽、北美东部大槽和欧洲槽为显著特征的三波型环流形势。
青藏高原对北半球夏季定常波结构同样具有重要贡献。
黄荣辉等[31]利用一个多层准地转模式的研究也表明,地形与海陆热力差异所引起的不均匀热源对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与准定常扰动系统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Ruddiman等[32~34]最早认识到,地形对定常行星波控制的动力学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新生代以来的某些地质气候变化。
由于新生代高原大地形的隆起,加大了准静止行星波弯曲的振幅,结果使北美中东部及西欧地区经向环流增强,有利于当地冷空气南下和气候变冷,最终导致冰盖在这两个地区出现。
3 高原隆升引起的气候变化以上主要讨论了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从地球系统的角度看,在地球各圈层中大气圈质量最小,但运动速度最快,而且连续地布满地球空间,因而对发生在地球各圈层内的变化常常具有迅速而剧烈的响应,并能通过大气环流传递到全球各地。
因此大气是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下的全球变化中最活跃的角色。
高原隆起调制大气环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气候的影响,现将由此造成的几个最显著的气候变化现象简单归纳如下。
3.1 高原季风形成及其对高原地区气候的影响众所周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以大约6.5 ℃/km的递减率下降,因此随着高原隆起,广阔的高原面上地面气温自然会较该地区隆起前降低。
据推算[35],目前高原上的年平均气温比上新世晚期低12~20 ℃。
按Kutzbach等[14]的数值模拟结果,青藏地区在高原隆起后比隆起前1月气温下降了14 ℃,而7月气温下降达22 ℃;冬季降水变化不大,但夏季降水大大增加。
可见,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造就了全球最高的一个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
以前的研究[22,36]已指出,高原季风是高原邻近地区气候形成、变化的主宰者。
虽然高原周边地区气温变化的长期趋势也随着高原隆升而降低,但由于高原季风的建立大大破坏了原来准纬向的气候带,使高原东、西两边,以及南、北两侧气候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高原冬季风增强了高原周围的反气旋式环流,从而使高原东侧受到来自北方大陆性气团的偏北气流控制,结果在那里形成了干燥寒冷的冬季气候;高原西侧受到来自低纬海洋性气团的偏南风影响,造成相对温和潮湿的冬季气候。
夏季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流层低层环绕高原的气旋式环流大大增强,于是在高原东南侧形成潮湿气候,而在高原西北侧形成干旱气候。
值得注意的是,高原隆升不仅增加了地形降水,而且增大了与季风降水相关的水文过程对轨道尺度日射强迫响应的敏感性[37]。
3.2 新生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冷很早就有人提出造山运动能引起全球变冷,甚至导致冰期出现的论断[38]。
近年来,Ruddiman等[39]又提出新生代构造隆升导致气候变化的假设。
认为以青藏高原为主的构造隆升,不仅对大气和海洋环流具有大规模的影响[12,14,30],而且通过风化和侵蚀等作用,使大气CO2浓度降低,从而造成新生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冷[40, 41]。
高原隆升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使气候变冷。
一方面,高原抬升使当地因气温直减率效应而变冷,同时像青藏高原这样的大地形隆起之后,会使部分地面进入冰冻圈,促使高原面上大范围冬季雪盖形成,并通过反射率—温度反馈而影响到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42]。
另一方面,高原隆升可以通过间接的生物化学作用使全球,特别是高纬地区变冷。
在高原隆起地区,硅酸盐矿物化学风化的增强可以吸收大气中更多的CO2以生成碳酸钙,从而减少了大气中CO2的含量,结果使高原隆起的气候效应扩大到全球。
此外,关于高原隆升导致全球气候变冷的机制还有其他观点。
例如,汤懋苍等[43]认为,高原隆起使地球大气的热机效率增大,造成行星西风增强,从而引起高纬地区降温,以至形成大冰期。
Rea等[44]则指出,高原隆起使大气含尘量增加是造成气候变冷的重要原因。
总之,高原隆升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决定了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冷的总趋势,尽管高原隆升对区域气候具有更直接和更显著的影响(见3.1节)。
虽然有人[45]对高原隆升是否通过加剧侵蚀和风化而使气候变冷仍存疑虑,但“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地质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认识。
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来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3.3 北半球中纬度干旱气候的发展大量的地质证据揭示了亚洲中部及北美内陆自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在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46, 47]。
现代高原气象学研究[1, 48, 49]表明,包括中亚和我国西北在内的高原邻近地区的干旱气候,与过山气流的动力性绕流以及夏季高原上升气流在高原外围的补偿性下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