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差热分析实验报告思考题
差热分析实验报告思考题
1. 为什么要进行差热分析实验?
差热分析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行为,包括热力学性质(如热容、热稳定性等)和热动力学性质(如反应速率、热爆发等)。
通过差热分析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的热特性,优化反应条件,确定最佳操作温度,评估反应热效应等。
2. 差热分析实验中常用的技术有哪些?
常见的差热分析技术包括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差示红外热像法(DIR)、热膨胀测量法等。
其中,DSC测量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容变化,TGA 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DIR通过红外热像仪观察物质的热导率变化,热膨胀测量法用于测量物质的热膨胀系数。
3. 差热分析实验中常见的应用有哪些?
差热分析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医药研究等领域。
在材料科学中,差热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相变、晶体结构、热稳定性等性质。
在化学工程中,差热分析可以用来研究反应热效应、催化剂活性、反应速率等。
在医药研究中,差热分析可以用来研究药物的热稳定性、活性成分释放特性等。
4. 差热分析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在差热分析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峰形不清晰、基线漂移、仪器偏差、反应热爆发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通过合适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来解决。
例如,对于峰形不清晰的问题,可以调整实验条件(如扫描速率、样品量、环境气氛等)来优化实验结果;对于基线漂移的问题,可以使用补偿方法来消除基线漂移的干扰;对于仪器偏差的问题,可能需要对仪器进行校
正和维护;对于反应热爆发的问题,需要注意样品的安全性,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条件,避免意外发生。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流体流动阻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2. 掌握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流体流动阻力与雷诺数、管径、流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 流体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由于分子间的摩擦力、湍流产生的涡流等,导致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能量损失,这种能量损失即为流体流动阻力。
2. 流体流动阻力的影响因素:流体流动阻力与雷诺数、管径、流速、流体密度、粘度等因素有关。
3.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原理:通过测量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的压力损失,计算出流体流动阻力。
三、思考题1.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1)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保证实验装置的精度和稳定性。
(2)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3)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2. 实验中,如何判断流体流动状态为层流或湍流?(1)通过雷诺数Re的大小判断:当Re≤2000时,流体流动状态为层流;当Re>4000时,流体流动状态为湍流。
(2)观察流体流动现象:层流时,流体流动平稳,无明显波动;湍流时,流体流动剧烈,伴有涡流产生。
3. 实验中,如何确定管段长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不同长度的管段进行实验,观察压力损失的变化趋势。
(2)通过对比不同管段长度的实验数据,分析管段长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实验中,如何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流体流动阻力与雷诺数、管径、流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雷诺数、管径、流速与流体流动阻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2)分析曲线,得出结论:流体流动阻力与雷诺数、管径、流速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5. 实验中,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减小实验误差?(1)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如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等。
(2)分析实验数据,排除异常值,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3)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实验数据的规律性。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微生物的简单染色思考题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
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使用后镜头的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油镜必须进行“三擦”(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
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看到的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的高倍镜或油镜有目的的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答:24h以内的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2)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答:应注意如下几点: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其三,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3)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答:当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实验数据与思考题答案全包括)
20 21.708 28.163 6.455 10 22.662 27.254 4.592 20.581 875.4
18 21.862 27.970 6.108 8 22.881 26.965 4.084 20.629
16 22.041 27.811 5.770 6 23.162 26.723 3.561 20.612
(3) 观测汞灯在可见光范围内几条光谱线的波长 实验方法原理
若以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光栅面上,按照光栅衍射理论,衍射光谱中明条纹的位置由下式决定:
(a + b) sin
=dsin ψk =± kλ
如果人射光不是单色,则由上式可以看出,光的波长不同,其衍射角也各不相同,于是复色光将被分解,而在中央
kψ k =0、
黄 2(明 ) 左 右
绿 (明 ) 左 右
紫 (明 ) 左 右
102°45′ 62°13′ 20.258 ° 577.1
282°48′ 242°18′
102°40′ 62°20′ 20.158 ° 574.4
282°42′ 242°24′
101°31′ 63°29′ 19.025 ° 543.3
281°34′ 243°30′
0.12
0.6%
2
2
2
2
c
u( y )
u (m)
u(n)
= 0.12 8.9 10 8=0.6 %
R
y
mn
mn
20.635
uc ( R) R
uc ( R) R
=5.25mm;U
= 2 ×uc ( R) = 11 mm
R ( R U ) =(875 ±11)mm
1. 透射光牛顿环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观察 ?画出光路示意图。答:光由牛顿环装置下方射入,在 空气层上下两表面对入射光的依次反射,形成干涉条纹,由上向下观察。
农用化肥中有效成分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农用化肥中有效成分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1)氮肥:即以氮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碳酸氢铵、尿素、销铵、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
(2)磷肥:即以磷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3)钾肥:即以钾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目前施用不多,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
(4)复、混肥料:即肥料中含有两种肥料三要素(氮、磷、钾)的二元复、混肥料和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的三元复、混肥料。
其中混肥在全国各地推广很快。
(5)微量元素肥料和某些中量元素肥料:前者如含有硼、锌、铁、钼、锰、铜等微量元素的肥料,后者如钙、镁、硫等肥料。
(6)对某些作物有利的肥料:如水稻上施用的钢渣硅肥,豆科作物上施用的钴肥,以及甘蔗、水果上施用的农用稀土等。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除碳氢氧是从空气中吸收,其余均不同程度地需要施肥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
按照作物对养分需求量的多少分为大量元素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包括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包括锌、硼、锰、钼、铁、铜肥;此外,还有一些有益元素肥料如含硅肥料、稀土肥料等。
目前,市场经销的肥料以氮磷钾肥为主,并且每种肥料也有许多品种。
主要氮肥品种有;尿素、碳酸氢铵(碳铵)、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钙,还有氨水、石灰氮等也属于氮肥,但目前已较少使用。
硝酸钙既是氮肥,也可作钙肥用。
主要磷肥品种有过磷酸钙(普钙)、重过磷酸钙(重钙,也称双料、三料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此外,磷矿粉、钢渣磷肥、脱氟磷肥、骨粉也是磷肥,但目前用量很少,市场也少见。
主要钾肥品种有硫酸钾、氯化钾、盐湖钾肥、窑灰钾肥和草木灰。
其中硫酸钾和氯化钾成分较纯,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大多为进口肥料,盐湖钾肥产自我国青海省,主要成分是化钾,窑灰钾肥和草木灰成分很复杂,市场上流通量较前三种钾肥少。
微量元素肥料品种也较多,最常用的硼肥为硼砂,锌肥为硫酸锌,锰肥为硫酸锰,钼肥为钼酸铵,铜肥为硫酸铜,铁肥为硫酸亚铁及一些有机态铁络合物。
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实验四测定固体的热膨胀系数思考题答案
专业 学号 姓名
六 思考题
1.分析书上(4-3)式中各测量值对测量结果和误差的影响大小,测量时必须注意的事项是哪些?
答:由4-3式()()
21121121L L L L t t L t t α-∆=
=--
根据误差分析,可以得到其绝对误差的形式:
()()()
22121211222121121121L L L L L L L t t L t t L t t L t t α--∆=∆+∆+∆+∆---
从上式各项的系数(即误差传递系数)可以看出:
误差的主要来源是2t 度时铜杆长度的测量2L ,其次是1t 度时铜杆长度的测量1L ;而温度1t 和2t 的测量所形成的误差是最小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小误差,就要减小测量不同温度下铜杆长度的所产生的误差,所以我们是通过光杠杆放大视角的方法来测量的。
(1)该实验是热学实验,而热量的传递是过程量,即温控仪上显示的温度和铜杆的温度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要求温控仪在设定的温度下控温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且也是个扰动的过程。
(2)热学实验的不可逆性,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的曲线必然是不重合的。
建议用降温过程来测量铜杆的长度。
化学反应速率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及答案
化学反应速率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及答案
思考题:
1. 在实验中,如果我们加入较多的催化剂,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为什么?
2.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控制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来研究反应速率。
请解释一下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反应速率。
3. 如果将实验室温度从摄氏20度降低到零下10度,反应速率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案:
1. 加入较多的催化剂可以增加反应速率。
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供新的反应路径,从而加速反应进行。
加入更多的催化剂意味着提供了更多的活化能降低的位点,使更多的反应物能够通过更容易的反应路径参与反应,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2. 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反应速率:
- 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分子的平均动能和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反应的速率。
- 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会增加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 压力:对于气相反应,增加压力会增加气体分子的浓度,从而增加反应的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3. 如果将实验室温度从摄氏20度降低到零下10度,反应速率会减慢。
温度降低会导致反应物分子的平均动能和碰撞频率减小,使得反应发生的机会变少,从而减慢反应速率。
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降低10度的温度大约会使反应速率减慢两倍。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引言: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的学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材料的强度等参数。
在进行材料力学实验时,通常会有一些思考题需要回答。
本文将针对一些常见的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进行回答,并探讨其中的原理和应用。
1. 弹簧的弹性系数与长度的关系弹簧是一种常见的弹性元件,它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有关。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长度,测量其受力和变形,从而得到弹簧的弹性系数。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成正比。
这是因为弹簧的弹性系数是由材料的刚度决定的,而材料的刚度与其长度有关。
2. 材料的屈服点和断裂点在材料力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测量材料的屈服点和断裂点。
屈服点是指材料开始发生可见塑性变形的点,而断裂点是指材料发生断裂的点。
这两个参数对于材料的工程应用非常重要。
屈服点的测量通常使用拉伸试验。
在拉伸试验中,我们通过施加外力使材料发生拉伸变形,同时记录应力和应变的变化。
当材料开始发生可见塑性变形时,即为材料的屈服点。
屈服点的测量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可塑性和抗变形能力。
断裂点的测量通常使用断裂试验。
在断裂试验中,我们通过施加外力使材料发生断裂,同时记录应力和应变的变化。
当材料发生断裂时,即为材料的断裂点。
断裂点的测量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强度和抗拉伸能力。
3. 材料的硬度和强度硬度和强度是材料力学中常用的参数,用于评估材料的抗压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压入硬度计或者使用洛氏硬度计等方法来测量材料的硬度。
硬度的测量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耐磨性和耐刮擦性能。
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拉伸试验、压缩试验或者弯曲试验等方法来测量材料的强度。
强度的测量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耐久性和抗拉伸能力。
4. 材料的断裂模式材料在受力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断裂模式。
常见的断裂模式包括拉伸断裂、剪切断裂和压缩断裂等。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部分答案解析(周岚)
⼤学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部分答案解析(周岚)实验⼗三拉伸法测⾦属丝的扬⽒弹性摸量【预习题】1.如何根据⼏何光学的原理来调节望远镜、光杠杆和标尺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调节望远镜?答:(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两步调节望远镜、光杠杆和标尺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步:调节来⾃标尺的⼊射光线和经光杠杆镜⾯的反射光线所构成的平⾯⼤致⽔平。
具体做法如下:①⽤⽬测法调节望远镜和光杠杆⼤致等⾼。
②⽤⽬测法调节望远镜下的⾼低调节螺钉,使望远镜⼤致⽔平;调节光杠杆镜⾯的仰俯使光杠杆镜⾯⼤致铅直;调节标尺的位置,使其⼤致铅直;调节望远镜上⽅的瞄准系统使望远镜的光轴垂直光杠杆镜⾯。
第⼆步:调节⼊射⾓(来⾃标尺的⼊射光线与光杠杆镜⾯法线间的夹⾓)和反射⾓(经光杠杆镜⾯反射进⼊望远镜的反射光与光杠杆镜⾯法线间的夹⾓)⼤致相等。
具体做法如下:沿望远镜筒⽅向观察光杠杆镜⾯,在镜⾯中若看到标尺的像和观察者的眼睛,则⼊射⾓与反射⾓⼤致相等。
如果看不到标尺的像和观察者的眼睛,可微调望远镜标尺组的左右位置,使来⾃标尺的⼊射光线经光杠杆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能射⼊望远镜内。
(2)望远镜的调节:⾸先调节⽬镜看清⼗字叉丝,然后物镜对标尺的像(光杠杆⾯镜后⾯2D 处)调焦,直⾄在⽬镜中看到标尺清晰的像。
2.在砝码盘上加载时为什么采⽤正反向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答:因为⾦属丝弹性形变有滞后效应,从⽽带来系统误差。
【思考题】1.光杠杆有什么优点?怎样提⾼光杠杆测量微⼩长度变化的灵敏度?答:(1)直观、简便、精度⾼。
(2)因为D x b L 2?=?,即bD L x 2=??,所以要提⾼光杠杆测量微⼩长度变化的灵敏度Lx ??,应尽可能减⼩光杠杆长度b (光杠杆后⽀点到两个前⽀点连线的垂直距离),或适当增⼤D (光杠杆⼩镜⼦到标尺的距离为D )。
2.如果实验中操作⽆误,得到的数据前⼀两个偏⼤,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答:可能是因为⾦属丝有弯曲。
避免的⽅法是先加⼀两个发码将⾦属丝的弯曲拉直。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分析解析
水力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利方程)实验实验三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实验四毕托管测速实验实验五雷诺实验实验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实验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实验八局部阻力实验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或 (1.1) 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1.2)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2.当P B<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0。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水力学实验是研究水的运动规律和水力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进行水力学实验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考题,需要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本文将对水力学实验报告中的一些常见思考题进行回答,并探讨其中的深度和复杂性。
1. 实验中使用的流量计是什么原理?为什么要使用该流量计?在水力学实验中,流量计是用来测量流体通过管道或河道的流量的仪器。
常见的流量计有涡街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
其中,涡街流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流量计。
它基于涡街效应,通过测量涡街频率来计算流体的流速和流量。
涡街流量计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水力学实验中,是因为它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它能够在不同流速范围内进行准确测量,并且对流体的性质和温度变化不敏感。
因此,在水力学实验中使用涡街流量计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流量数据,有助于研究水的流动特性和水力参数。
2. 实验中测量的水流速度与水深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该关系?水流速度与水深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随着水深的增加,水流速度逐渐减小。
这是由于水流在通道中的摩擦阻力和重力作用的结果。
为了验证这一关系,可以进行如下实验:首先,在不同的水深下测量水流速度。
选择几个不同的水深值,如0.1m、0.2m、0.3m等,使用流速计测量相应水深处的水流速度。
记录实验数据。
然后,通过实验数据绘制水流速度与水深之间的关系曲线。
将水深作为横坐标,水流速度作为纵坐标,绘制出一条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水流速度与水深的关系。
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曲线的拟合,可以得出水流速度与水深之间的具体关系。
可以使用线性回归等方法,拟合出最佳的曲线方程,从而验证水流速度与水深之间的关系。
3. 在实验中发现水流速度与水深的关系不符合理论预期,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如果在实验中发现水流速度与水深的关系不符合理论预期,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实验中可能存在测量误差。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思考题答案及解析】>1.在示波器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荧光屏看不见亮点,怎样才能找到亮点?显示的图形不清晰怎么办?首先将亮点旋钮调至适中位置,不宜过大,否则损坏荧光屏,也不宜聚焦。
在示波器面板上关掉扫描信号后(如按下x-y键),调节上下位移键或左右位移键。
调整聚焦旋钮,可使图形更清晰。
2.如果正弦电压信号从y轴输入示波器,荧光屏上要看到正弦波,却只显示一条铅直或水平直线,应该怎样调节才能显示出正弦波?如果是铅直直线,则试检查x方向是否有信号输入。
如x-y键是否弹出,或者(t/div)扫描速率是否在用。
如果是水平直线,则试检查y方向是否信号输入正常。
如(v/div)衰减器是否打到足够档位。
3.观察正弦波图形时,波形不稳定时如何调节?调节(t/div)扫描速率旋钮及(variable)扫描微调旋钮,以及(trig level)触发电平旋钮。
4.观察李萨如图形时,如果只看到铅直或水平直线的处理方法?因为李萨如图形是由示波器x方向的正弦波信号和y方向的正弦波信号合成。
所以,试检查ch1通道中的(v/div)衰减器旋钮或ch2通道中的(v/div)衰减器旋钮。
5.用示波器测量待测信号电压的峰-峰值时,如何准确从示波器屏幕上读数?在读格数前,应使“垂直微调”旋到cal处。
建议用上下位移(position)旋钮将正弦波的波峰或波谷对齐某一横格再数格数,就不会两头数格时出现太大的误差。
6.用示波器怎样进行时间(周期)的测量?7.李萨如图形不稳定怎么办?调节y方向信号的频率使图形稳定。
实验六、霍尔效应(hall effect)1、实验过程中导线均接好,开关合上,但vh无示数,im和is示数正常,为什么?(1) vh组的导线可能接触不良或已断。
仔细检查导线与开关连接以及导线是否完好正常。
(2)vh的开关可能接触不良。
反复扳动开关看是否正常。
(3)可能仪器的显示本身有问题。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在材料力学实验中,我们通过对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从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力学行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思考题,下面我将对这些思考题进行回答。
1. 为什么在拉伸试验中,材料会出现颈缩?颈缩是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于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受到局部应力过大而发生的。
当材料受到拉伸力时,材料内部会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导致局部应力过大,从而引起颈缩。
在颈缩过程中,材料的截面积会逐渐减小,从而导致材料的抗拉强度降低。
2. 为什么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会出现冷加工硬化现象?冷加工硬化是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于材料在冷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位错密集和滑移运动,从而导致材料的晶粒变形和变形结构的改变。
在拉伸过程中,冷加工硬化会使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增加,但同时也会使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降低。
3. 在压缩试验中,为什么材料的抗压强度大于抗拉强度?在压缩试验中,材料的抗压强度通常会大于抗拉强度,这是由于在压缩过程中,材料受到的应力是沿着材料的纵向方向作用的,而在拉伸过程中,材料受到的应力是沿着材料的横向方向作用的。
由于材料在纵向方向上的结构强度通常会大于横向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因此导致了材料的抗压强度大于抗拉强度。
4. 在弯曲试验中,为什么材料的弯曲变形会出现弯曲曲线?在弯曲试验中,当材料受到弯曲力作用时,材料会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导致弯曲曲线的出现。
弯曲曲线是由于材料在弯曲过程中受到不均匀的应力分布,从而导致材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最终形成了弯曲曲线。
通过对以上思考题的回答,我们对材料力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实验和学习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材料力学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和发展材料力学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在材料力学实验中,我们通过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来了解材料的力学特性和性能表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思考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1. 为什么要进行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是材料力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试验方法,通过这两种试验可以得到材料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性能参数,比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断裂强度等。
拉伸试验可以得到材料在拉伸状态下的性能参数,而压缩试验则可以得到材料在压缩状态下的性能参数。
这两种试验可以全面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为材料的选用和设计提供依据。
2. 为什么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会出现颈缩现象?在金属材料的拉伸试验中,当应变逐渐增大时,材料会出现颈缩现象,即试样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最终导致试样断裂。
这是因为在拉伸过程中,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而塑性变形的发生是由于晶格滑移和再结晶等原因导致的。
当应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晶粒开始发生滑移,形成了颈缩现象。
3. 为什么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比抗拉强度要低?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比抗拉强度要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屈服强度是材料在发生塑性变形时的抗力,而抗拉强度是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最大抗力。
在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时,晶粒开始发生滑移,而在达到最大抗力之后,晶粒开始断裂,这时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
其次,材料的屈服强度受到材料内部缺陷和应力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屈服强度要低于抗拉强度。
4. 为什么在压缩试验中,材料的抗压强度要大于抗拉强度?在材料的压缩试验中,由于材料在压缩状态下受到的应力是均匀分布的,而在拉伸状态下受到的应力是集中分布的,因此材料的抗压强度要大于抗拉强度。
此外,在压缩试验中,材料的断裂形式通常是挤压破坏,而在拉伸试验中,材料的断裂形式通常是拉伸断裂,这也是导致抗压强度大于抗拉强度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材料力学实验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为我们的实验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电路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电路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电路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在进行电路实验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考题,需要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来回答。
这些思考题旨在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电路原理和实验过程,提升我们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针对一些常见的电路实验思考题进行回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路实验的相关概念。
1. 为什么在电路实验中要使用导线连接电子元件?导线在电路中起到连接电子元件的作用,能够传递电流和电压。
导线的材料一般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如铜、铝等。
导线的截面积越大,电流通过的能力越强,电阻越小。
因此,在电路实验中使用导线连接电子元件,可以确保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能够正常传递,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在电路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电阻器。
请解释电阻器的作用和原理。
电阻器是一种用来限制电流流动的元件,通过增加电路中的电阻来降低电流的大小。
电阻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电阻器可以用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通过选择不同阻值的电阻器,我们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控制电流的大小。
这在实验中非常有用,特别是在需要控制电流大小的实验中。
其次,电阻器可以用来分压。
当我们需要将电压分成不同的比例时,可以通过串联或并联电阻器来实现。
串联电阻器能够将电压分成不同的比例,而并联电阻器则能够将电压分到不同的分支上。
电阻器的原理是基于欧姆定律,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阻器的阻值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小,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电阻器内部的导体材料对电流的阻碍程度不同,导致电流大小的差异。
3. 为什么在电路实验中要使用电容器?电容器是一种用来存储电荷的元件,能够在电路中储存电能。
电容器由两个导体板和介质组成,当电容器接通电路时,会在导体板之间形成电场,导致电容器带有电荷。
电容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电容器可以用来储存电能。
当电容器充电时,电荷会在导体板之间积累,形成电场能量。
当电容器放电时,储存的电能会转化为电流,供应给电路中的其他元件。
油品分析实验报告思考题
实验报告思考题石油产品馏程测定1、测定馏程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加热速度?2、石油产品馏程测定在生产和应用上有何意义?3、计算试油体积平均沸点及恩氏蒸馏10%~90%曲线斜率。
4、实验结果讨论。
5、绘制恩氏蒸馏曲线图(可用电脑制作)。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密度计法)测定1、密度测定过程主要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2、石油产品密度测定在生产和应用上有何意义?3、实验结果讨论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韦氏法)测定1、韦氏天平测定过程主要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2、实验结果讨论石油产品闪点(开口)及燃点测定1、为什么石油产品闪点测定要控制加热速度,对结果有何影响?2、闪点测定在生产和应用上有何意义?3、实验结果讨论石油产品闪点(闭口)测定1、闪点(闭口)测定中规定了试油的装入量,试油的多少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2、闪点(闭口)测定中规定了打开杯盖和点火的时间,为什么?3、实验结果讨论石油产品凝点测定1、凝点测定时因冷却速度的快慢而影响了试油的测定结果,为什么?2、为什么在测定凝点时要规定预热温度,为什么?3、测定凝点时为什么仪器要处于静止状态?4、凝点测定在生产和应用上有何意义?5、石油产品在低温时为什么会产生凝固?油品凝点的高低由什么物质决定?6、实验结果讨论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1、为什么要规定毛细管粘度计中的液体流动时间范围?2、测定粘度时,,为什么要严格规定恒温在±0.1℃?3、测定粘度时,粘度计为什么要处于垂直状态?4、根据机器的性能选择合适粘度的润滑油可保证发动机稳定可靠的工作状态,为什么?5、测定粘度时,,粘度计为什么不能有气泡存在?6、测定粘度时,试样中含有水或杂质时为什么会使测定结果不对?7、实验结果讨论石油产品酸值测定1、酸值测定的实际意义有哪些?2、酸值测定为什么要配制浓度为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3、酸值测定为什么要选择95%乙醇作为抽提液?4、酸值(度)测定时为什么规定两次煮沸5分钟的条件?5、酸值(度)测定时为什么规定滴定时间不超过3min?6、实验结果讨论。
油品分析实验思考题总结
油品分析实验思考题总结实验报告思考题一.石油产品酸值测定1、酸值测定的实际意义有哪些?答:①根据酸度酸值含量大小,可判断石油产品中酸性物质的含量。
一般说来,石油产品酸度或酸值越高,其中所含酸性物质越多。
反之,酸度或酸值越小,酸性物质含量少。
②酸度或酸值可大概地判断石油产品对金属的腐蚀性能。
石油产品中的有机酸含量少,在无水分和温度低时,对金属不会有腐蚀作用.但其含量多及有水存在时,就能腐蚀金属。
有机酸分子越小,腐蚀性越强。
③判断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
柴油的酸度对柴油机的工作状况有较大影响,酸度大的柴油会使发动机积炭增加,造成活塞磨损和喷嘴结焦。
如果酸度过高,可能是酚类或硫醇含量过高,这不仅会影响石油产品的颜色安定性,而且燃烧后生成的有害气体会腐蚀机件和污染环境。
④根据酸值大小可判断使用中润滑油的变质程度。
润滑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氧化逐渐变质,表现为酸值增大,当酸值超过一定限度,就应更换新油。
2、酸值测定为什么要配制浓度为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答:3、酸值测定为什么要选择95%乙醇作为抽提液?答:1.因为油品中某些有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乙醇是大部分有机酸的良好溶剂。
2.乙醇属于两性溶剂,酚酞等指示剂在乙醇中的变色范围与在水溶液中相差不远。
3.不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等,用乙醇作为溶剂,终点比水溶液敏锐清晰,部分原因是由于弱酸盐的醇解比水解慢多了。
4.在水溶液中起干扰的某些化合物如水解的酯等,在乙醇中可降低或避免它们的干扰。
5.采用95%乙醇,其中含有5%的水,有助于矿物酸的溶解。
4、酸值(度)测定时为什么规定两次煮沸5分钟的条件?答:为了驱除二氧化碳对测酸值的影响,如不煮沸除去二氧化碳,会使酸值测定的结果偏高,如冷却后滴定,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5、酸值(度)测定时为什么规定滴定时间不超过3min?答:BTB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因试油带色的影响,其终点颜色为蓝绿色。
在每次滴定时,从停止回流至滴定完毕所用的时间不得超过3min。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实验一、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
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
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二、NaOH溶液的配制及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
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
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及思考题答案
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目的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2) 验证欧姆定律。 (3) 学会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进一步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 R = U ,如测得 U 和 I 则可计算出 R。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待测电阻有两只, I
(1) 与 公 认 值 比 较
计算出各条谱线的相对误
差 E = λ0 − λ x 其中 λ0
⎡ ∂((a + b)sinϕ )
2
⎤
u(λ) = ⎢ ⎣
∂ϕ
u(ϕ)⎥ = (a + b) | cosϕ | u(ϕ) ⎦
= 1 × cos15.092� × π
=0.467nm ; U =2×u(λ) =0.9 nm
又∵a+b=1/500mm=2*10-6m,
λ=589.0nm=589.0*10-9m
∴k=2*10-6/589.0*10-9=3.4
最多只能看到三级光谱。
2.
当狭缝太宽、太窄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狭缝太宽,则分辨本领将下降,如两条黄色光谱线分不开。
狭缝太窄,透光太少,光线太弱,视场太暗不利于测量。
实验方法原理
(1) 光子打到阴极上,若电子获得的能量大于逸出功时则会逸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阳极运动而形成正向 电流。在没达到饱和前,光电流与电压成线性关系,接近饱和时呈非线性关系,饱和后电流不再增加。
(2) 电光源发光后,其照度随距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r2)反比即光电管得到的光子数与 r2 成反比,因此打出的电子 数也与 r2 成反比,形成的饱和光电流也与 r2 成反比,即 I ∝r-2。
级光谱线的位置,两位置的差值之半即为实验时k取1 。 ② 为了减少分光计刻度盘的偏心误差,测量每条光谱线时,刻度盘上的两个游标都要读数,然后取其平均值(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 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
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
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二、NaOH溶液的配制及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
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的误差。
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答: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
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
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答: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答: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5.如果NaOH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对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有何影响、为什么、答: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使标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浓度变小,用来滴定未知醋酸的浓度,会使测得的浓度偏大6.本实验中为什么选用酚酞做指示剂其选择原则是什么根据选择原则选用其他指示剂可以吗如果可以请举例说明。
答:因为醋酸是弱酸,用氢氧化钠滴定的时候终点生成强碱弱酸盐(醋酸钠),溶液pH为弱碱性。
酚酞的变色范围在9~10左右,刚好是弱碱性,所以滴定的终点刚好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滴定突跃)。
7.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与强奸滴定弱碱的曲线相比,有无区别答:强碱滴弱酸的起点高、前半部分形状有差异、突跃小。
实验三、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混合碱分析1.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组成的方法原理是什么答:测混合碱试液,可选用酚酞和甲基橙两种指示剂。
以HCl标准溶液连续滴定。
滴定的方法原理可图解如下:2.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判断下列五种情况下,混合碱的组成(1) V1=0 V2>0(2)V1>0 V2=0(3)V1>V2(4)V1<V2(5)V1=V2① V1=0 V2>0时,组成为:HCO3-② V1>0 V2=0时,组成为:OH-③ V1>V2时,组成为:CO32-+ OH-④ V1<V2时,组成为:HCO3- +CO32-⑤ V1=V2时,组成为: CO32-实验四、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及水的总硬度的测定1.络合滴定中为什么加入缓冲溶液答:各种金属离子与滴定剂生成络合物时都应有允许最低pH值,否则就不能被准确滴。
而且还可能影响指示剂的变色点和自身的颜色,导致终点误差变大,甚至不能准确滴定。
因此酸度对络合滴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予以控制。
2. 用Na2CO3为基准物。
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大为什么如何控制答:用Na2CO3为基准物质,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因为钙指示剂与Ca2+在pH=12~13之间能形成酒红色络合物,而自身呈纯蓝色,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纯蓝色,所以用NaOH控制溶液的pH为12~13。
4.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那些不同点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答: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下面两个不同点:①络合滴定中要求形成的配合物(或配离子)要相当稳定,否则不易得到明显的滴定终点。
②在一定条件下,配位数必须固定(即只形成一种配位数的配合物)。
5.什么叫水的总硬度怎样计算水的总硬度答:水中Ca2+、Mg2+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6.为什么滴定Ca2+、Mg2+总量时要控制pH≈10,而滴定Ca2+分量时要控制pH 为12~13若pH>13时测Ca2+对结果有何影响答:因为滴定Ca2+、Mg2+总量时要用铬黑T作指示剂,铬黑T在pH为8~11之间为蓝色,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为紫红色,终点时溶液为蓝色。
所以溶液的pH值要控制为10。
测定Ca2+时,要将溶液的pH控制至12~13,主要是让Mg2+完全生成Mg(OH)2沉淀。
以保证准确测定Ca2+的含量。
在pH为12~13间钙指示剂与Ca2+形成酒红色配合物,指示剂本身呈纯蓝色,当滴至终点时溶液为纯蓝色。
但pH>13时,指示剂本身为酒红色,而无法确定终点。
7.如果只有铬黑T指示剂,能否测定Ca2+的含量如何测定答:如果只有铬黑T指示剂,首先用NaOH调pH>12,使Mg2+生成沉淀与Ca2+分离,分离Mg2+后的溶液用HCl调pH=10,在加入氨性缓冲溶液。
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Mg—EDTA标准溶液滴定Ca2+的含量。
实验五、SnCl2-HgCl2-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无汞法)1.在预处理时为什么SnCl2溶液要趁热逐滴加入答:用SnCl2还原Fe3+时,溶液的温度不能太低,否则反应速度慢,黄色褪去不易观察,易使SnCl2过量。
2.在预还原Fe(Ⅲ)至Fe(Ⅱ)时,为什么要用SnCl2和TiCl3两种还原剂只使用其中一种有什么缺点答:定量还原Fe(Ⅲ)时,不能单独用SnCl2。
因SnCl2不能还原W(Ⅵ)至W(Ⅴ),无法指示预还原终点,因此无法准确控制其用量,而过量的SnCl2又没有适当的无汞法消除,但也不能单独用TiCl3还原Fe(Ⅲ),因在溶液中如果引入较多的钛盐,当用水稀释时,大量Ti(Ⅳ)易水解生成沉淀,影响测定。
故只能采用SnCl2-TiCl3联合预还原法。
3.在滴定前加入H3PO4的作用是什么加入H3PO4后为什么立即滴定答:因随着滴定的进行,Fe(Ⅲ)的浓度越来越大,FeCl4-的黄色不利于终点的观察,加入H3PO3可使Fe3+生成无色的Fe(HPO4)2-络离子而消除。
同时由于Fe(HPO4)2-的生成,降低了Fe3+/Fe2+电对的电位,使化学计量点附近的电位突跃增大,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的变色点落入突跃范围之内,提高了滴定的准确度。
实验六、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的含量1.如何配制和保存Na2S2O3溶液答:水中的CO2、细菌和光照都能使其分解,水中的氧也能将其氧化。
故配制Na2S2O3溶液时,先将蒸馏水煮沸,以除去水中的CO2和O2,并杀死细菌;冷却后加入少量Na2CO3使溶液呈弱碱性以抑制Na2S2O3的分解和细菌的生长。
保存于棕色瓶中。
2.用K2Cr2O7作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溶液时,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KI和HCl溶液为什么要放置一定时间后才能加水稀释为什么在滴定前还要加水稀释答:为了确保K2Cr2O7反应完全,必须控制溶液的酸度为溶液,并加入过量KI。
K2Cr2O7与KI的反应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进行得比较完全,故需放置5min后在加水稀释,降低酸度,以防止Na2S2O3在滴定过程中遇强酸而分解。
3. 本实验加入KI的作用是什么从上述反应可以看出,I-不仅是Cu2+的还原剂,还是Cu+的沉淀剂和I-的络合剂。
4.本实验为什么要加入NH4SCN为什么不能过早地加入答:因CuI沉淀表面吸附I2,这部分I2不能被滴定,会造成结果偏低。
加入NH4SCN溶液,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而CuSCN不吸附I2从而使被吸附的那部分I2释放出来,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
但为了防止I2对SCN-的氧化,而NH4SCN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
5.若试样中含有铁,则加入何种试剂以消除铁对测定铜的干扰并控制溶液pH值。
答:若试样中含有铁,可加入NH4HF2以掩蔽Fe3+。
同时利用HF—F-的缓冲作用控制溶液的酸度为pH=3-4。
实验七、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微量铁1.用邻二氮菲测定铁时,为什么要加入盐酸氢胺其作用是什么试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答:加入盐酸氢胺是为了将Fe3+全部转化为Fe2+,有关的反应如下:2 Fe3+ + 2 NH2OH·HCl = 2 Fe2+ + N2 ↑+ 2 H2O + 4 H+ + 2 Cl—2.在有关条件实验中,均以水为参比,为什么在测绘标准曲线和测定试液时,要以试剂空白溶液为参比答:扣除实验背景干扰。
(详细内容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