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读后感1000字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读后感1000字什么是齐鲁文化?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现在山东的地盘上,有两个最大的诸侯国:齐国和鲁国。
齐国从公元前11世纪(约前1046)至公元前221年,历时八百多年。
鲁国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历时近八百年。
这期间,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概称为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是齐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主体也在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将五千年中华文明联为一条不断的长河,具有极其丰厚的思想内涵。
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
齐鲁文化本来是属于山东这一带的古代地域性文化。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客观上为儒学走出山东创造了时机。
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齐鲁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近水楼台先得月,山东人所受熏陶最深。
山东人、山东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上齐鲁文化的烙印。
一、齐鲁文化对山东人素质的影响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
济南大明湖湖心有座亭子叫历下亭,著名诗人杜甫与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聚于此,留下了一幅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据说,《二十四史》中涉及的山东人有1000多位。
巨匠鲁班,医圣扁鹊,笔圣蒙恬(秦朝蒙阴人,大将,毛笔发明者),算圣刘洪(东汉蒙阴人,珠算创始人,天文历算学家),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文学评论鼻祖刘勰,爱国词人辛弃疾、李清照,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等,都是齐鲁文化熏陶出来的杰出代表。
山东是农民起义比较多的省份,那些起义军领袖也都不同程度地带有齐鲁文化影响的印记。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目录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儒学的影响山东民间方言的魅力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祭孔大典与复兴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齐鲁秘籍珍宝南迁纪事鲁文化在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地位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
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
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
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龙山文化首先发现于章丘龙山镇,分布范围与大汶口文化大体一致,距今约3900~4400年前。
这两种文化(大汶口、龙山)的发展时期被认为是东夷文化的鼎盛时期。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
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
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外地人对山东的评价
外地人对山东的评价山东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省份,自然吸引了很多外地人的目光和关注,因此对山东的评价也多种多样。
从我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外地人对山东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山东的历史文化山东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如曲阜的孔庙孔林、泰安的泰山、济南的千佛山、青岛的八大关等等,这些都是山东得天独厚的资源。
因此,很多外地人在评价山东时,都会提到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魅力。
二、山东的美食山东的齐鲁文化也带来了众多的美食,如济南的泉城大虾、煎饼果子、过河米线,青岛的海鲜、烤肉串、糯米糍等等,这些美食经常成为外地人评价山东的亮点之一,因为这些美食不仅味道好,而且种类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三、山东的民风民俗山东人多以豪爽、热情、诚实著称,这种淳朴的民风民俗也是很多外地人对山东的印象。
当外地人到山东旅游时,不难发现这里的人们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并乐意与他们交流、分享经验,这种友善的态度给外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山东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山东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济南、青岛等城市的发展,更是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因此,在外地人的眼中,山东也成为了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五、山东的自然风光山东地处海岸线之上,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尤其是青岛的海滨风光,被誉为“东方瑞士”,成为了外地人评价山东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山东还有世界文化遗产——泰山,以及适合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的济南千佛山、泰山等景区。
总而言之,外地人对山东的评价多种多样,但这些评价中都体现了山东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评价都有所不同,而这也正是山东吸引外地人的魅力所在。
关于齐鲁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报告(7)
关于齐鲁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报告(7)齐鲁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报告(7)齐鲁文化,又称为山东文化,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一门独立的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传统。
齐鲁文化以山东省和部分周边地区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齐鲁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怀和神秘而古老的历史传承,以及独特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齐鲁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山东半岛地区曾经是一种相对繁荣的文化。
齐鲁文化的影响力在西汉时期就开始显现,不仅在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体现,而且还吸引了当时文人学者的注意,并对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化的文学作品古老而丰富,经典著作如《乐府》、《诗经》、《后汉书》、《史记》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
在古代文学中,齐鲁文化的文学影响力极大,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可磨灭的。
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独特多彩的,其中最著名的艺术类型包括齐鲁民歌、皮影戏、茶壶艺术、诗歌画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山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代表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齐鲁文化的传统也是非常丰富的,它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民俗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方面。
山东半岛的宗教传统主要是以道教为主,而在民俗习俗方面,齐鲁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民间习俗包括按摩、渔家乐、抓鱼、游览、舞龙、进火、浴池等,都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
此外,齐鲁地区还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其中最著名的是“齐鲁话”,它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齐鲁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文化,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传统。
齐鲁文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的简单概述
山东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的简单概述一、正统的山东人山东人是一群很招人喜爱的国民,到过山东的,与山东人打过交道的,无不啧啧称赞。
山东人何以如此招人喜爱?是山东大汉那伟岸的体貌?不错,这确曾引起国人的青睐。
小说家写山东人,总免不了要描绘山东大汉的阳刚之美,他们笔下的秦琼、程咬金、武松……,个个虎背熊腰,端的一副豪迈神威。
考古学家也曾对山东人的体质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吴金鼎,一位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龙山文化第一遗址就是他在章丘城子崖发现的。
他还曾花了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调查研究山东人的体质,写出了《山东人体质之研究》一书。
山东人也博得了外国人的极大兴趣。
有名坂元宇一郎者,乃日本著名的“面相学”大家,他对中国人的面相作了系统的研究后指出,最标准的中国人的相貌就是山东人那种类型。
近年有两本关于河南人的书,一本是张向持的《解读中原》,一本是马说的《河南人惹谁了》。
这两本书都围绕一个现象:河南人被视为骗子,在民间故事、小说、网络上广为传播。
他们认为河南人被丑化了,他们为之愤怒。
他们又发现,人们在贬低河南人的同时,常常赞誉山东人。
《河南人惹谁了》很不服气地说:“山东人有什么好,不是和河南人一样土里土气吗?不过是一个爱吃葱,一个爱吃蒜而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山东人招人喜爱?《河南人惹谁了》说原因就在山东快书:有一段山东快书,名曰"武松打虎",开门见山头一句就是“铛力咯铛铛力咯铛,说一说山东好汉武二郎”。
又有一则评书《秦琼卖马》,开篇第一句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是山东好汉秦琼秦叔定卖马的故事。
诸位记住了,不论卖马还是打虎,不论武松还是秦琼,惊堂木一拍铜铁板一打都咚咚咚铛铛铛的立地有声,山东!山东!”这定位绝对明确。
久而久之传来传去,立马给人一种感觉,天下好汉尽出山东。
通过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推销地域的特色及优势,山东人确实是一大发明。
这种观点也只能是《河南人惹谁了》的“一大发明”而已。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山东人招人喜爱的地方不在他们的外表——至少主要不是,更非山东快书的脍炙人口所为,而在于他们的品德、性格。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 一 一… … 一~
一 些堑茎壅望堕堂 堡
。 景 旨Fra bibliotekdi1. 99 ji n 10 2 3 .0 1 0 .0 o:0 3 6 /. s.0 2— 2 62 1 .6 0 1 s
齐 鲁 文 化 与 山 东 民 俗
刘德 龙
( 山东省社会 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 济南 2 00 ) 5 0 2
和改变 着 生活 。 山东 的民俗 发源 于齐 鲁大 地人 民大 众 的 E常 生活 之 中 , 齐鲁 文 化 的产 生 、 承 、 t 为 传 弘扬 和 山东 大地 经济 社 会 的发 展 打 下深 深 的烙 印 , 时 同
族 优 秀传 统文 化 , 着 特 别 的 重 要性 和 紧 迫性 。在 有 山东 非常 重要 的 就是 挖 掘 、 究 、 承 、 扬 齐 鲁 文 研 传 弘
想 用河 流 、 大树 、 庄稼 为例 , 打一 个 比方 : 来
一
、
齐鲁 文 化 与 山东 民俗 的关 系 : 互 影 响 、 相 双
向互 动 什 么 是 民俗 ?什 么 是 民俗 学 ?所 谓 民俗 , 是 就
在 民众 中传承 的社 会文 化传 统 , 是被 民众 所 创造 、 享
用 和 传承 的生 活 文化 。这 社会 生活 文化 既是 一种 历
势 文 化迅 速扩 张 , 文化 呈现 出世 界趋 同趋 势 , 我们 国
家 的文化 安全 受 到严 峻挑 战 的情 况 下 , 力 弘 扬 民 大
那么 , 文化 与 民俗到 底是 一个 什 么样 的关 系 呢?
我认 为 , 化与 民俗 是一 个 文化体 系 内相互 影 响 、 文 双 向互 动 的两个 方 面 。 民俗 源 自生 活 , 深 深 地影 响 又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2024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引言概述:山东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齐鲁文化。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山东传统齐鲁文化的重要方面,包括艺术、习俗、思想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山东传统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文内容:一、传统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 绘画艺术:传统山东绘画注重写实和刻画情感,形成独特的风格。
2. 雕刻艺术:山东雕刻以木雕和石雕为主,注重雕工的技艺与创作思想。
3. 曲艺表演:山东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艺,如相声、评书、快板等,为山东人民提供了娱乐与文化交流的平台。
4. 书法艺术:山东书法注重笔势和结构,以楷书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和气势。
5. 剪纸艺术:山东剪纸具有精细、独特的特点,常常用于节日期间的装饰和表演。
二、传统齐鲁文化的民俗习俗1. 节日习俗:山东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民俗习俗。
2. 婚俗:山东的婚礼仪式注重庄重而隆重,有多个环节和讲究。
3. 祭祀习俗:山东人民尊重宗族观念,有丰富的祭祀习俗,如祭祖、祭孔等。
4. 传统服饰:山东的传统服饰多以绸缎为材料,注重色彩和款式的鲜明与精美。
5. 风俗习惯:山东人民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人情往来、宴席礼仪等。
三、传统齐鲁文化的思想与哲学1. 社会思想:山东传统齐鲁文化注重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强调忠诚、孝顺和家族观念。
2. 宗教信仰:山东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对山东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教育思想:山东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教育家,如孔子、曾子等,倡导勤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4. 策略思想:山东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如孙武《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5. 道德观念:山东人民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传承了慈善、助人为乐等传统道德观念。
总结: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民俗习俗和思想哲学,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齐鲁文化
2、廉颇,出生于前3 世纪,生活在战国时 期。 是今德州陵县人,赵 惠文王时曾率军大败 齐师,被拜为上卿, 以勇力过人闻名于诸 侯各国。他被蔺相如 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的言行打动,负荆请 罪,与之成为刎颈之 交,同保赵国,传为 佳话。
3、东方朔(前154-前 93),字曼倩,平原厌 次(今陵县神头镇)人。 深得汉武帝器重, 召 为公车令(管理百官上 书及皇帝征诏事宜)。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 写有《答客难》、 《非有先生论》、 《封泰山》、《责和 氏壁》、《试子诗》 等, 后人汇为《东方 太中集》。
齐鲁名人
孔子、孟子,墨子,晏婴,姜太公,管仲,
孙武,孙膑,诸葛亮,戚继光,蒲松龄, 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王羲之, 王献之,郑板桥,颜真卿,刘墉,刘统勋, 扁鹊,贾思勰,鲁班,闵子骞,董永,季 羡林,臧克家,老舍,孔繁森,邓恩铭, 王尽美,丁肇中。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 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 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 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 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 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 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 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 化,而是齐文化--商业海洋文化 和鲁文化--原 始儒家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 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 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 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 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 的齐鲁文化。
齐鲁地域文化与山东秧歌
礼作乐 ” 的始 作 俑 者 。鲁 文化 极 力 维 护 周 文 化 的纯 正 性 , 别 特
讲 究 道 德 名 节 。 重研 究传 统 文化 和 阐发 宗 法 伦 理 观 念 。 正 注 是 这 样 的文 化 传 统 与 文 化 氛 围 , 育 了 儒 家学 说 和 它 的 伟 大 孕
鲁 文化 发 轫 于东 夷 文 化 。这 个 文 化 的 创 造 者 首 先 是 5 0万 年
而
卫 区
也
前 从 原 始 森 林 中 勇敢 地 走 出来 的沂 源 人 。 原 始 社 会 至 夏 商 从 时期 , 齐鲁 的东 夷 人 逐 渐 形成 了两 个 文 化 中 心 。泰 山 以北 , 以 今 之 淄 博 为 中 心 , 爽 鸠 氏 、 姑 氏等 活 动 的 地 域 。 泰 山 以 是 蒲 南, 以今 之 曲阜 为 中心 . 少 吴 、 尤 、 是 蚩 颛项 、 羿 等 部 落 的 居 后 地 。随 着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东夷 人 中产 生 了专 门从 事 巫 觋 、 祭
色 , 表 了 山东 地 区 民间 舞 蹈 的 不 同 风 格 与 发 展 阶 段 。鼓 子 代 秧 歌 形 式 完 整 、 织严 密 、 技 强 悍 遒 劲 、 阵 磅 礴 恢 弘 , 组 舞 场 深 深 地 留下 鲁 文 化 厚 重 严 整 的 印 记 : 阳秧 歌 古 朴 豪 放 、 跃 海 活 诙 谐 , 有 大 众 广 泛 参 与 的娱 乐 特 征 ; 州秧 歌 “ ” “ ” 具 胶 舞 、戏 并 重 , 腻 优 美 、 媚 娇 柔 , 齐 文 化 几 千 年 来 注 重 愉 悦 、 乐 细 妩 与 享 的 历 史 遗 风一 脉 相 承 。 果 我 们 把 这 三 大秧 歌 作 为 山 东 民 间 如 舞 蹈 的缩 影 , 以 清 晰 地 感 受 到 , 鲁 文 化 传 统 对 山 东 民 间 可 齐 舞 蹈 的 深 刻影 响 。 1 鲁 风 古 韵 的鼓 子 秧 歌 、 鼓 子 秧 歌 最 早 叫 “ 鼓 子 ” 又 叫 “ 鼓 子 秧 歌 ” “ 十 打 , 大 、跑 五 ” , 世 纪 四 十年 代 以后 , 普遍 称 为鼓 子秧 歌 。 它 广 泛 等 上 才 流 传 于 鲁 北 平 原 , 商 河 和 惠 民两 地最 为盛 行 。 因 为 这 里 是 以 广 袤平 原 , 民风 粗 犷 , 这也 深 深 影 响着 鼓 子 秧 歌 的表 演 风 格 。 鼓 子 秧 歌 虽 然 总 体 风 格 豪 放 粗 犷 . 商 河 、 民两 地 的 秧 歌 但 惠 又 有很 大差 异 。 大致 可 在 这 两 个 县 之 间划 一 条 “ 线 ” 东 部 经 : 以 惠 民 县 为代 表 , 奏 舒 缓 、 作 抻 展 , 势 浑 厚 , 格 柔 韧 ; 节 动 气 风 西 部 以商 河 为代 表 , 奏 顿 促 , 条 粗 犷 , 角 鲜 明 , 格 刚 节 线 棱 风 健 有 力 。鼓 子秧 歌 早 期 的 表 演 形 式 , 括 歌 、 、 三 部 分 。 包 舞 丑 “ ” 指 秧 歌 表 演 唱 ,丑 ” 一 种 滑 稽 表 演 ,舞 ” 是 以鼓 歌 是 “ 是 “ 则 舞为主跑大场子 , 由伞 头 带 领 , 体 伞 、 、 、 、 按 固定 全 鼓 棒 花 丑 的 线 路 跑 各 种 队 形 图 案 , 图丰 富 多 变 , 场 气氛 紧 张 热 烈 , 有 颇 古 代 攻 城 破 阵 的 战 斗 气 派 。进 入 上 世 纪 四 十 年 代 , 与 舞 开 歌 始 在 发 展 中分 离 。鼓 子 秧 歌 的 演 出 可分 为 四个 部 分 , 即祭 祖 拜神 、 街行程、 场子 、 进 跑 唱秧 歌 。 “ 祖 拜 神 ” 时秧 歌 队 在 祭 旧 出村 演 出前 一 天 的晚 上 , 必须 到本 村 寺 庙 或 祠 堂 参 加 祭 祖 敬 神 的仪 式 。有 的祭 祀 队伍 中包 括 散 “ 灯 ” ( 叫 “ 香 包 ” 路 者 又 祭 , 用 棉 纸 包 松 子 末 。 油 点燃 后 散 在 路 两 旁 , 常 由族 长 或 德 浸 通 高 望 重 的 长 者 担 任 ) 队 伍 排 列 为 开 道 锣 者 — — 撒 小 米 , 者 —— 烧 纸 钱 者 — — 供 桌 ( 有 猪 、 、 三 牲 供 品 ) — 锣 上 牛 羊 — 鼓 队— — 秧 歌 队 。到 达 目的地 后 秧 歌 队先 在 庙 前 设 案 摆 供 , 烧香纸 、 三拜 九 叩 , 奠 神 灵 和 祖 先 , 求 神 灵 和 先 祖 保 佑 来 祭 祈 年风调雨顺 、 五谷 丰登 , 时 保 佑秧 歌 队 出村 演 出 事 事 如 意 、 同 人 人 平 安 。祭祖 敬 神 之 后 , 二 天 秧 歌 队 就 可 以演 出 了 。“ 第 进 街行程 ”当地称“ 筒子” 又叫“ , 街 , 串街 ” “ 街 ” “ 程 ” 、走 或 行 其 队形 多 为两 路 纵 队或 三 路 纵 队 , 伞 、 、 、 顺 序 排 列 , 按 鼓 棒 花 乐 队 在 前 面 开 路 。行 走 时 各 角 色 一 般 不 舞 动 , 舞 时全 部 “ 起 伞 头 ” 全 体 “ 角 ” 至 路 中央 成 一 列 , 换 位 置 , 插 队 形 一 或 丑 进 交 穿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作为齐鲁儿女,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便是齐鲁文化,那么,齐鲁文化的根在哪里?齐鲁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弘扬传统齐鲁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齐鲁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王修智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五千年形成的传统优秀文化;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参与形成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包括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内的当代文化。
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的内容很多,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沃土、一片阳光、三棵大树”来表述。
“一片沃土”是指在华夏大地上产生的众多灿烂文化,其中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一片阳光”指的是以《周易》为载体的古代哲学思想,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五行相生。
“三棵大树”,便是儒、道、释。
儒、道、释好比这片“沃土”里的氮、磷、钾,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尽管儒、道、释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其研究的范围也不外乎“三大关系”,即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华王修智认为,齐鲁文化是在两千年多前形成的先进文化。
在王修智看来,先进文化应具备三条标准。
第一,能够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接受;第二,要经得起历史的长期检验;第三,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用这三条标准来衡量传统的齐鲁文化,完全可以下这样的结论:齐鲁文化曾经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
最初的齐鲁文化是在齐鲁大地上形成的区域文化。
从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在现在的山东境内,有两个最大的诸侯国:齐国和鲁国。
当时,除了齐国和鲁国外,还有一些小诸侯国,后来这些小诸侯国都被齐国和鲁国吞并了。
齐鲁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顾名思义,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
齐国,于公元前11世纪诞生,公元前221年灭亡;鲁国,公元前11世纪建立,公元前256年灭亡。
而所谓的齐鲁文化,就是在当时的齐国和鲁国存在的800年左右的时间内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齐鲁文化区
3、北魏时期人们对三股泉水威猛喷发的气势生发了猛虎出闸、 壮士出击的联想,于是“槛泉”之名广为流传
4、直至北宋,曾巩以其卓异才思为这泓名泉起了日后四海传 扬的名字——趵突泉。“趵”是跳跃的 意思,“突”是突出的 样子,“趵突’二字传神地表达了泉水日夜喷涌跳跃而出的景象。
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名列济南众泉之冠,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号称“天下第一泉”。
国际风筝都潍坊,每年举办大型国际风筝会, 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 情特色浓郁。
潍坊--风筝之都
杨家埠年画--中国 三大年画产地之一
天津杨柳青
苏州桃花坞
潍坊风筝简介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般竹木为鹊,成 而飞之,三日不下”;又说“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公输般就是后人所 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 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 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 “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 (今潍坊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六名儿童在放风筝,足以佐证。明清 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 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 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 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 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 体的好时光。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 海阳秧歌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气势磅礴的鼓子秧歌齐鲁古风遗韵——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风格特点齐鲁古风遗韵——鼓子秧歌是在广场上表演的大型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商河、惠民、临邑、禹城、乐陵等县农村,以商河、惠民两地最为盛行,至今,该地组织和进行秧歌活动时,仍保存诸多古代风习。
按当地旧俗,正月十五的夜晚,秧歌队先到村头的土地庙前表演,去的路上有专人向道路的两旁抛撒香包(用棉绒包干碎松子浸油而成)、小米、纸钱,然后点燃,一路灯火,并称之为“祭香包”或“点路灯”。
秧歌队先在庙前设案摆供,叩头祭祀,并表演鼓子敬献神灵、先祖后,才回村开始正式的表演。
这种风俗即前述古代“鼓祭社”“鼓鬼飨”的遗风以及祈求丰年的遗意,沿途点灯、施舍钱、米,包含着驱邪照明,慰藉孤魂野鬼,以免其作祟于人的群众心理。
鼓子秧歌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前后的农闲时节,一般节前积极排练,筹备各项工作,进入春节开始演出,正月十五灯节是活动的高潮,正月十八左右结束,也有些村演到正月底。
整个活动由本村一名最有威望的人负责,此人过去多是族长或村长,现不受此限。
其活动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致的分工,主要有“十五博士”“炮手”“探马”“背布袋者”等人员,井然有序。
十五博士亦称秧歌博士。
顾名思义,他是见多识广、精于正月十五秧歌活动的人。
十五博士一般都己年过花甲,多是当年本村最有名望的鼓子能手,现因年事已高,专门从事教练、指导工作,为本村传授鼓子秧歌、为保持本村特有的技艺与荣誉不遗余力,深受群众的爱戴。
炮手持“土炮”,为秧歌队开路的先锋,一般是两名。
土炮为直径约6厘米、长约60厘米的铁铳,绑扎在约1米长的木杆上,俗称牛腿炮。
行进中炮手将火药填满膛内,点燃芯子引爆,以炮壮大声势,开路前进。
探马骑马探查的联络人员,一般为二人,多由精干的壮年担任。
当秧歌队出村上路后,探马往返于演出场地与行进中的本秧歌队之间传递信息。
背布袋者携带布袋收纳东道主馈赠礼物的人,专门负责收纳礼物,回村后分给所有表演者。
齐鲁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皮影戏——以泰山皮影戏为个案的探讨
主 张立基 于 乡 民文化 , 的依 托 环 境 无 疑 应 该 是 部 它
落、 村社 , 以及乡土气息浓厚 的城镇。泰山皮影戏恰 巧倒置了这种语境 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传播渠道 , 乡 村与都市 、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取 向在混凝土和霓虹 灯下 折射 出耐 人寻 味 的迷 离 色彩 , 种 现象 不 仅 在 这
山东皮 影戏 的艺术 视 域 中 , 至 整个 中 国皮 影 戏 领 乃
1 1
术、 舞蹈、 杂技、 音乐 的萌生和发展 中有着 隐秘 的关 联 , 对皮 影艺 术 的发掘 和研 究却 远远 不够 。 但
泰 山皮 影戏 属 于 山东皮 影 戏 的一种 。20 0 6年 ,
域 也是 难得 邂逅 的个案 。
然而 , 成长 在城 市文 化 氛 围里 的泰 山皮 影 戏 一 改 民
化 为母 体 而 产 生 , 与 各 地 域 文 化 相 融 合 而 发 展 并 的” (论 。皮 影 戏 是 中 国 民俗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 绪 ]
部分 , 它与 社会组 织 、 土语境 、 乡 市井 娱 乐相 合一 起 ,
作 为 山东 民间戏 剧 的代 表 , 东省 泰 安 市 的泰 山 皮 山
影 戏人 选 中 国首 批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名
录, 同年获 得 文 化 部 颁 布 的 首 届 “ 化 遗 产 日奖 ” 文 , 2 1 其传 承 人 范正 安又 获得 山东 省 “ 大 民间 守 00年 十
一
主奏乐 器 , 文武场 齐 全 , 出 团队今有 1 演 0人 , 目多 剧
、
山东皮 影 戏源流 考 辨
取 材《 西游记 》 《 家将 》 《 神榜 》 。现 已 无 力 、杨 、封 等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的关系、齐文化鲁山东与俗民的关系相:影互响、向双互动民包括俗饮习食俗服饰、习、语俗习言俗居、住习、人俗仪生习礼、社会俗交习俗、民间际学文、民间艺、术间民艺工民、间仰信俗习等。
俗民作为众民的活文生,化受地域所决定。
俗话说,三更不里同风,里不同五;俗十里同不风百,里同不;百俗里不风,千同不里同俗。
鲁文化齐正是以丰多富的彩山东民俗化为文支撑的,比如地各方言饮食、、服饰就是这种等样化多最的观的展直。
示山老东百姓家常便的常饭常不离开葱大但吃法却,不样。
胶济一以南、线浦津线东、胶以河来以西习吃煎惯卷饼葱大,鲁北、西鲁南习惯西吃子窝窝头饼整个,山东几都喜欢大饼乎大卷葱,叫那“大葱蘸酱,吃越越壮”;喜欢菜白炖豆腐,所“白菜谓豆保腐平”。
安要善生活改怎么?那办是就烙大饼、大卷葱。
民间至甚认皇宫为上层社和会喜欢大饼也大卷葱鲁。
南西一有传统戏中出唱就:到听那说包要老出京,忙了坏娘东娘西宫东宫娘,烙娘饼,大西宫娘卷娘葱。
大山东地各的言,在语外界来,主看要以是山东快为书代的表南济边方言周以和宝侯相林声中学说的东话胶、倪在萍中电视台央节春晚节目会表演中的天“预报气为代表”的胶方言最有代表东。
其性,实山各地东语言的习可以惯用五花八“门”个成语来形容。
大这如家果到东山各走一走,地一听听东山地方言各就发现会个一有很意的思象现从山:的济东宁菏、泽沿运河着北往走一直,聊,说城几乎方话言语都土差多不。
但是,从济南东望,走直一青岛、烟到台、威,几海乎每个的县言方土都语相不。
同(各方地举言例;书唱琴)在段称上呼,也是花八门。
鲁五鲁中管小北娘叫小妮姑小妮或子、大娘姑叫妮或大大女闺青岛则把;小娘称为姑嫚,大小娘姑称大嫚;为沂山区蒙把却未婚青女年为识字班,把已婚称妇称女妇为会。
救西鲁、北东管父胶亲叫爹“”沂蒙,山多区地方却数叫爷”“;东山多数地管祖方叫母“奶”,潍坊一些奶市却称县为嫲嫲”。
文化“与民是俗个文一化体内相系影响、互向双动的互两方个。
齐鲁民风民俗1000字
齐鲁民风民俗1000字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为璀璨夺目且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发扬光大,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走出山东创造了时机。
儒学在山东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代山东人的性格。
比如,山东人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顾大局,重实干。
但是在另一方面,山东人的性格中又包含着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偏执狭隘的`特点。
在中国上古时期,由于山川阻隔,交通很是不便。
西周以来,以各个重要的诸侯封国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在众多的区域文化中,鲁国的文化居于一种领先的、中心的地位。
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在泰山以南(今鲁南)地区,已发现了众多的原始文化遗迹。
鲁国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但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
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台、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区域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鲁文化与齐文化相互比较,这是很有道理的。
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处。
就先秦时期两国的文化而言,它们有同有异。
从实质上说,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都是两地人民共有的风尚。
齐鲁地区是古代中华文化和文明发祥最早的地区,齐鲁文化是黄河与泰山既冲撞又结合的产物,两度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且通过孔子完成转型,承上启下地联为一系,构成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
其地位,其他地域文化是∶不能与之争衡的。
齐鲁文化不仅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而且也建构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本框架。
齐鲁文化PPT
德州扒鸡
五香脱骨扒鸡 鲁菜经典 天下第一鸡
山东煎饼
山东煎饼
• 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 • 又传传说煎饼是诸葛亮发明的 • 最经典、最普遍的吃法,当属煎饼卷
大葱了。拿一大块煎饼对折几下,放 上大葱,抹上辣的豆瓣酱或面酱,鲜 嫩、水灵、味道十足。
泰山三美
泰山三美是指白菜、豆腐、 水。泰山白菜,又叫"城白菜 ",因为颜色光洁,白中透出 淡黄,酷似象牙颜色,又称" 象牙白"在中国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墨翟居鲁山(今 山东潍坊青州西南部一带)时曾“斫木 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梁山伯与祝英台
祝员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途中,邂逅 求学的梁山伯,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义结金兰。二 人到杭州拜师,同窗共读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 爱山伯,但山伯不知她是女子。祝父思女,英台只 得回乡。临行前对山伯表白了自己的身份与情感。 山伯家贫,待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给太 守之子马文才。二人凄然而别,立下誓言:生不同 衾,死要同穴!后山伯被朝廷沼为县令。然忧郁成 疾,不久身亡。英台被迫出嫁时,绕去山伯墓前祭 奠,就在此时,墓碑崩裂,英台跃入坟中,墓复合 拢,梁祝化为蝴蝶,蹁跹飞舞。
齐鲁文化
一、地理位置
• 齐、鲁是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 国。
• 姜子牙的封国 •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 • 鲁国都城设在曲阜,在泰山以南 • 齐鲁文化核心地区是山东省。
二、齐鲁文化艺术—建筑
1、孔林
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 已有25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世界上延 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 整的人造林和宗族墓群。
孔子
• 儒家学派创始人 •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 万世师表 • 开创全新教育理念:有教无类 •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化影响山东民俗体育生成的研究
伟 (9 7 , , 17 一) 男 山东人 , , 讲师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民俗体育文化 及其健 身价值 。
基金项 目( 原单位 ) 山东财政学院科研 计划项 目资助。 :
27 ・
・
《 内蒙古体育科技》 季刊) (
21 年 ( 2 卷) 2 总 第 9 期) 02 第 5 第 期( 5
作 者简介 : 丁
一
御 。透过上古传说现在世人面前。
2 奴隶制时期的军事文化对 山东民俗体 育的影响
中国文 明时代肇 始于公元 前 27 0 0年 我 国历 史上第 个奴隶制 王朝 夏的建立 , 随着 奴隶社会 的发 展和华 夏
东夷地处黄河 下游 , 宜 的温 带海 洋季 风气 候 、 适 地
齐鲁 文化 蕴生和发展 的历史进程 中 , 三个具有 代表性 在
的社 会 制 度 背 景 下 , 析 探 讨 不 同 的历 史 时 期 这 一 地 域 分
文化在 生产劳动、 军事 、 习俗 等 方 面对 山 东民俗 体 育 的
1 东夷文化孕育 了山东 民俗体 育
也, 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 , 铜头铁额 , 食铁石……秦汉间说,
蚩尤 氏耳 鬓如剑戟 , 头有 角, 与轩辕斗 , 以角抵人 , 人莫 能 山东土著先 民, 史称东夷 。东夷是一个很大的族 团, 包
括许多部落, 分布在东部长江北沿海广大地区。东夷文化 是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 自己辛勤劳动创造的土生土长的文 化 。正是这光辉 的史前文化为山东民俗体育的蕴生提供 了 肥沃的土壤与文化乳汁。东夷 文化 的发展 , 对早期 民俗体 育活动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 1劳动 中浮现出 民俗体育 的雏形 . 古 时人们 通过攀爬藤枝 , 采摘 果实 进行原 始的生 产 劳动 , 期间伴有藤枝 的摆动 , 人们 须一手 紧抓绳索 , 一 另 手果 断的摘取 果实 , 这一原始 的生产 活动具有 较强 的劳 动技 巧 , 由此 似 乎看 到 了今 天 人 们荡 秋 千 的情 景 。另 外, 弹丸作为新石 器时代 的猎 具 之 , 主要用 在 捕猎 生
山东民俗信仰概要
泰山石敢当
孔庙圣地
蓬
莱
仙
阁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济
南 的 天 佛
大 明 湖
山
历史文化名人:有思想学术诸子孟子、庄子、墨子、 荀子;兵学家姜尚、吴起、鬼谷子、孙武、孙膑、 司马穰苴、戚继光;贤臣良辅伊尹、管仲、晏婴、 东方朔、诸葛亮、房玄龄;科学家鲁班、墨子、扁 鹊、甘德、刘洪、何承天、王叔和、薛凤祚;经学 家伏生、郑玄、何休;农学家氾胜之、贾思勰、王 祯;文学家艺术家刘勰、王羲之、颜真卿、李清照、 辛弃疾、李攀龙、王渔洋(士祯)、张养浩、张择端、 蒲松龄、孔尚任等等。这些文化名人为中华民族、 为全人类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但为全中国的人 们所公认,也被世界上众多有识之士所认可。而且, 这些人都是齐鲁文化哺育出来的,更准确地说,他 们都是以齐鲁民俗为母体的齐鲁文化所塑造的。
李清照(1084-1155),济南
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 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 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 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 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 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 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 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 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 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 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 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 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 《一剪梅》、《如梦令》等。其 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 称为“易安体”。
❖ 山东多山多水多圣人。名山除泰山外,还有 沂山、蒙山、鲁山、徂徕山、昆嵛山、崂山、 梁山、峄山等等。水除黄河外,还有渤海、 黄海、微山湖、东平湖、趵突泉、百脉泉、 黑虎泉等等。
走进山东,您永远不会感到漠然乏味,17座独具特色的城 市宛若17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济南的 泉、枣庄的水、青岛的海、烟台的仙、威海的岛、泰安的 山,都无不让人拍案称绝。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
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
它被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外国人所接受。
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使齐鲁文化走向全国成为可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基本精神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它像源头活水,给齐鲁文化以无穷的生命活力。
齐鲁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太公、管仲、晏婴、孔子、孙子、墨子、孟子等,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墨、管、兵等家学派,都是积极入世、救也,充满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精神的。
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的是为坚持正义和真理,宁死不向邪恶屈服的品质。
气节之中,民族气节为重。
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它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最突出的还是儒家。
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孙丑》)的壮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一、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一、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问,是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
民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语言习俗、居住习俗、人生仪礼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习俗等。
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受地域所决定。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齐鲁文化正是以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比如各地方言、饮食、服饰等就是这种多样化的最直观展示。
山东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常常离不开大葱,但吃法却不一样。
胶济线以南、津浦线以东、胶莱河以西习惯吃煎饼卷大葱、鲁西北、鲁西南习惯吃饼子窝窝头。
整个山东几乎都喜欢大饼卷大葱,那叫“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喜欢白菜炖豆腐,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
要改善生活怎么办?那就是烙大饼、卷大葱。
民间甚至认为皇宫和上层社会也喜欢大饼卷大葱。
鲁西南有一出传统戏中就唱道: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娘娘东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山东各地的语言,在外界看来,主要是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济南周边方言和以侯宝林相声中学说的胶东话、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中表演的“天气预报”为代表的胶东方言最有代表性。
其实,山东各地的语言习俗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来形容。
大家如果到山东各地走一走,听一听山东各地方言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山东的济宁、菏泽沿着运河往北走,一直到聊城,几乎每个县的方言土语都不相同。
在称呼上,也是五花八门。
鲁中鲁北管小姑娘叫小妮或小妮子,大姑娘叫大妮或大闺女;青岛则把小姑娘称为小嫚、大姑娘称为大嫚;沂蒙山区却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把已婚妇女称为妇救会。
鲁西北、胶东管父亲叫“爹”,沂蒙山区多数地方却叫“爷”;山东多数地方管祖母叫“奶奶”,潍坊一些县市却称为嫲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研究的结果,主要有三条原因。
第一,与古代鲁国、齐国对待民俗所实行的治国之道密切相关。
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姬旦)。
尽管他没有到任,但是他和他的儿子伯禽实行的是“革其俗变其礼”,把政区内各个地方的民俗统一于周王朝的礼仪;而齐国第一任国君是姜太公,他实行的是:“因其俗,简其礼”,基本保留了各地原来多样化的民俗。
第二个因素,就是鲁西一带,甚至往南到安徽、江苏北部,往北到河北南部,基本都处于平原地带,地域之间的人们往来交流方便,促进了语言习惯的趋同。
第三个因素,是这个地区处于大运河沿岸的关系。
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民众的密切交流往来,从而使这个地带的民众形成了比较相近的语言习惯。
二、齐鲁文化多山多水多圣人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大家先观察一下山东省版图与中国版图的对比,会发现形状很相似。
不仅如此,山东的物产兼具南北特点:山东的气候没有南方的湿热,也没有北方的寒冷,处于全国中间水平;山东有占全国近十分之一的人口,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的GDP,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从东部胶东半岛到鲁中地区,再到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也和全国一样,呈现出发达地区、一般发展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渐次过渡。
可以说,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同时,齐鲁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要,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以“中庸之道”为基本方法,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山东文化资源丰厚,圣人贤士、文化名人众多,文化经典浩如烟海。
早在四五十万年之间,就有与北京周口店地区同期沂源猿人生活在这里。
山东历史上和地理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北辛文化、岳石文化、东夷文化、鲁文化、齐文化、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水浒文化、泉文化、海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至今仍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我们对外宣传山东,常常会讲三句话: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从这里诞生。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山一水一圣人”。
首先,我们来说泰山从这里崛起。
与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泰山,是世佛罗里达双文化遗产。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宣传黄山的非常响亮的口号:“感受黄山,天下无山”。
如果单就风光秀丽来说,泰山可能不如黄山。
但是就文化底蕴而言,泰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古以来就占有任何一座山峰都无法替代的崇高位置。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这是孔子晚年编订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
明代的《泰山经》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在历史的长河中,泰山被奉为国山、神山、圣山,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前来封禅、朝拜。
中国历来有“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说,安如泰山,稳如泰山,重于泰山等一大批与泰山相关的成语,都证明着泰山至高无上的地位。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其次,我们说一说黄河从这里入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山东拥有独有的黄河入海口奇观,这里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
我们再来说孔子从这里诞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对后世的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和世界最富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故乡的“四孔”、“四孟”,是重量级的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是所有华人华侨,甚至中国之外的不少文化人景仰、朝圣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半数左右产生在齐鲁大地上,如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部,五经中的《诗经》、《春秋》,武经七书中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文学理论经典《文心雕龙》等等。
咱们可以找一个旁证来说明泰山和孔子无比崇高的地位:封建时代的皇帝,号称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那真叫“老子天下第一”。
皇帝除了拜天、拜地、拜祖宗之外,不拜任何人,别的人只有给他三跪然后九拜的份儿。
但是只有来到山东例外。
为什么?因为他既要拜泰山,又要拜孔子,如果他不跪拜,人家不会认为泰山、孔子不够权威,而是会认为这个皇帝没有文化,没品位,没教养,甚至认为他这个朝代已经朝纲废驰,礼崩乐坏了。
说起山东的文化名人,人们可能都熟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在曲阜为康熙皇帝讲经的《桃花扇》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后来到江南做官。
到任后,发现在他下塌的地方,门口贴上了一联:“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
孔尚任一看,这是考较我呢!于是不假思索,大笔一挥写出下联:“北国一山一水一圣人”。
讲这个并非见诸正史的故事,其实是为了说明山东决不只是一山一水一圣人,而是多山多水多圣人。
名山除泰山外,还有沂山、蒙山、鲁山、徂徕山、昆嵛山、崂山、梁山、峄山等等。
水除黄河外,还有渤海、黄海、微山湖、东平湖,趵突泉、百脉泉、黑虎泉等等。
历史文化名人就更多了:有思想学术诸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兵学家姜尚、吴起、鬼谷子、孙武、孙膑、司马穰苴、戚继光;贤臣良辅伊尹、管仲、晏婴、东方朔、诸葛亮、房玄龄;科学家鲁班、墨子、扁鹊、甘德、刘洪、何承天、王叔和、薛凤祚;经学家伏生、郑玄、何休;农学家汜胜之、贾思勰、王祯;文学家艺术家刘勰、王勰、王羲之、颜真卿、李清照、辛弃疾、李攀龙、王渔洋(士祯)、张养浩、张择端、蒲松龄、孔尚任等等。
这些文化名人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但为全中国的人们所公认,也被世界上众多有识人士所认可。
而且,这些人都是齐鲁文化哺育出来的,更准确地说,他们都以齐鲁民俗为母体的齐鲁文化所塑造的。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缺少了一串串名字,中华文化是不是会逊色不少?也许大家会说,你怎么把大清官、大忠臣刘墉刘罗锅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给漏了?其实,这并不是我有意无意地遗漏。
因为同前面提到的那些名人甚至没有提到的一些人比起来,刘墉还差着点行市。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在历史上的地位、贡献和名气就比刘墉大得多,刘墉的老家诸城更是名人辈出,名称“四大家”:孔夫子的女婿家(公冶长),李清照的婆婆家(赵明诚),毛泽东的丈人家,康生、王统照和臧克家的姥姥家(也是老家)。
三、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相互影响、双向互动那么,文化与民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我认为,文化与民俗是一个文化体系内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两个方面。
民俗源自生活,又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生活。
山东的民俗发源于齐鲁大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为齐鲁文化的产生、传承、弘扬和山东大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同时又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在厚重的齐鲁文化熏陶下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
山东民俗既是山东地域文化(主要是齐鲁文化)产生的母体,同时又是优秀的齐鲁地域文化传承熏陶的产物。
为了说明这个关系,我想用河流、大树、庄稼为例,来打一个比方:一方面,山东的民俗是齐鲁文化形成的土壤和根基。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大河,那么,民俗就是这条大河之源;如果说文化是一棵大树,那么,民俗就是这棵大树之根;如果说文化是大地上丰收的庄稼,那么,民俗就是这些庄稼生长的土壤。
上层文化几乎都是不断吸取民俗文化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
孔子杏坛设教、讲儒家思想,应该说是高雅至极了吧?但是孔子讲的内容是什么?是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都是最普通、最民俗的东西。
还有若干成语,比如“瓜田李下”、“瓜李之嫌”,就是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民俗发展而来的。
另一方面,文化对民俗也有着大而深刻的影响,齐鲁文化是山东民俗塑造自我的模具。
文化的大河也会派生出一条条民俗的支流,文化的大树也会生长出一根根民俗的分支。
很多民间习俗也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
在山东,齐鲁文化特别是孔子作为一个文化巨人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尤其是山东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山东民众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安排生产生活、处理各种事务、协商各种关系、参与社会活动的指导方针,成为民风民俗生成和发展的基本遵循,成为塑造山东人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