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故乡》教学实录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两句。
(生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幻灯展示。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师:请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
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1:惊讶。
师: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2:加强肯定语气,眼前的故乡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
(一生朗读。
)生3:故乡的景象“萧索”,“我”的心情“悲凉”。
师: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生(齐):闰土。
师: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并用这样的形式回答:(幻灯展示。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生阅读,勾画圈点。
)生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
生2:少年闰土的手红活圆实,中年闰土的手又笨又粗,像松树皮。
生3: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带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师:从相貌上看,原先可爱的小男孩俨然已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了。
可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好像还不是相貌上的变化,那究竟又是什么变化呢?(生若有所思。
《故乡》课堂实录
教材说明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
我们的课叫学读课。
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
好,请你说———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
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
(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
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 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一段。
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
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
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
好,我来起头。
“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
读“我这时很兴奋” 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 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 内心的那种惊讶。
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 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
你们看,“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我问问他的近况”,读———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5篇
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5篇钱梦龙古诗教学实录1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
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完整版)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完整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学生很不好意思。
)生:老师,他是看着教学参考书念的。
(他的同桌说。
)师:怎么,学生就不能看教学参考书吗?什么是教学参考书,它既是教师教的参考书,也是大家学的参考书,因此能主动用教学参考书学习的同学,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表扬,当然如果能把教参书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不用看着读,那更好。
浅析中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以钱梦龙《故乡》教学为例
浅析 中学语 文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
以钱梦 龙 《 故 乡》教 学为例
许 屏 屏
( 安徽 师 范大 学文 学 院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摘 要 :在新课程 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们认识到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 堂,和机械沉闷、无创造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 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 在教学活动 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 , 要尊重其 已 有 的经验 ,更要尊重其个性的发展。生成性教学的提 出 就满足 了课程 改革 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互动 良好 ,是有效和谐课堂教学形式。生成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开始实施,但是在具 体实施过程 中却存在偏差 ,针对生成性教学如何 实施 ,拟以钱梦龙的 《 故乡》教 学为例 ,探寻 中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生成性教 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
师 :很好 。那么 ,在1 9 2 1 年的十年前,我国有 一次很大 的社会变
动 ,是 什 么 ?
生 :辛亥 革 命 。
趣 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 的心理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取
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当学生 的兴趣被激发 ,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就
会 得到很大程度 的调动 。在课堂 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学生,积极思考
示学生 思考 的方 向,而不是直接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 。在前面 已 经 学习过 的 《 一件小事》 的写作背景被 《 故乡》利 用,原 因是他们的 写作年代相 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所处状态 也基本相 同。在片段
以上例举了 《 故乡》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段,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将 自己的 问题全部 写在 小纸条上 ,最后搜集 了6 0 0 多个 问题 ,教 师筛 选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
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故乡》钱梦龙幽默教学
⏹《故乡》钱梦龙幽默教学⏹钱梦龙老师在《故乡》一课中的教学片断可以说是幽默教学用语的一个范例:⏹生:小说写了闰土以后,为什么要写杨二嫂?⏹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要反映广大农村萧条、破产的景象,写了一个闰土就够了嘛,为什么还要写个杨二嫂呢?(学生没有很快作出反应,老师继续说)我们先明确这么一点:杨二嫂变了没有?(学生齐答:变了!)过去的杨二嫂,请你们给她的名字加上个定语。
⏹生:(一齐):“豆腐西施杨二嫂”。
⏹师:对!(板书:豆腐西施杨二嫂)大概杨二嫂年轻时长得蛮漂亮的,注意打扮,豆腐店因为有了杨二嫂,生意特别兴旺。
现在变得怎么样了?请你们给杨二嫂的名字也加个定语。
⏹生:(一齐)圆规。
⏹师:豆腐西施杨二嫂变为圆规杨二嫂。
(在“豆腐西施杨二嫂”下边板书“圆规杨二嫂”)作者为什么要写出杨二嫂的变化呢?⏹生:杨二嫂这样的人也破产了,更不要说闰土了。
⏹师:讲得好!我很欣赏你那“更不要说”四个字。
请你再说一说,杨二嫂现在变得贫困了,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她向“我”要那些破烂木器。
她拿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生:她还拿了碗碟。
⏹师:拿了碗碟?⏹生:还有她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师:哈哈,对啦!她连狗气杀也要。
碗碟是她拿的吗?⏹生:(看了看书)不是。
⏹师:碗碟是她在灰堆里发现的。
至于谁放的碗碟,我们不知道。
她说是谁放的?⏹生:(一齐)闰土。
⏹师:闰土会不会放?⏹生:(部分)不会!⏹师:怎么知道润土不会放!⏹生:因为母亲让他挑东西,他只挑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还有草灰。
他没有必要藏碗碟。
⏹师:对!如果闰土要碗碟的话,他可以挑嘛。
这些碗碟究竟谁藏的,这是一个历史悬案,谁也搞不清楚。
(学生大笑)总之杨二嫂以为发现了一些碗碟,是立了大功,于是利用这件事,便拿了狗气杀。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二嫂的性格怎么样?(生:自私贪小)不过自私贪小的性格的形成,从侧面反映了她的破产,否则,她就不必要拿了个狗气杀,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跑得这样快,万一摔跤怎么办?(学生大笑)刚才一位同学说得很好,杨二嫂的贫困,那就更全面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萧条。
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钱梦龙李镇西胡明道)
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钱梦龙李镇西胡明道)2004年5月6日7日,四位特级教师在温州永嘉上了五堂课,作了四场报告。
我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如下,本来想找来录像,作完整的课堂实录,但由于资料和时间都不充分,只好将就。
请听到同一堂课的教师补充指正。
谢谢。
胡明道执教初一语文《狼》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
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
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
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
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
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
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
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
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
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页 1 第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页 2 第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
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
还有问题吗?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生:贪小便宜。
七年级语文下册 7 故乡教学实录 长版
《故乡》教学实录【设计简说】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描绘,在鲜明的对照与比较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作家以深沉的笔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通过闰土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的描写,表达了改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这篇作品,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的感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学生阅读这篇小说,要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重点是肖像刻画、对比描写和精辟句段的研究。
教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读说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录音机和课文朗读磁带,第一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
目的是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也为课文练习“朗读全文”的要求提供示范。
学生准备带《新华字典》,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查找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快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读效率,为分析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小说,是哪篇?它写在什么时候?生:《一件小事》。
写在 19207月。
师:那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生:多处运用对比方法表现中心思想。
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也运用了对比写法的鲁迅小说,这就是1921年1月写的《故乡》。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因为它们写作上有类似点。
以旧导新,先入为主,加深印象。
]师:1919年 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去京,沿途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心情沉重而又悲愤。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选择视力保护色: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钱梦龙)(第二教时)四、讨论“闰土”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关于闰土的问题。
谁先提?生:闰土和“我”小时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师:谁能回答?生: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师:你怎么知道的?是自己想出来的么?还是书上看到的?啊,我打断你的话了么?对不起。
不过我不能不问一个我不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得这样好呢?生:我们历史课上刚读到过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众笑)师:你看她把历史知识运用到语文课上来了,多聪明啊!我对你们的学习是充满了信心的!还有问题么?生:“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师:好,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闰土一来,“我”就连珠炮似的向他提出许多问题:猹啊,鬼见怕啊,跳鱼儿啊,……(笑)不行么?生:不行,都老了。
(笑)生:心情不好。
因为“我”是来辞别故乡的,闰土是来辞别“我”的。
师:是啊,心情不好,否则即便是老头子也会热烈交谈起来的。
生:闰土已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
师:对!那么闰土现在变得怎样啦?生:变麻木了。
师:好,“麻木”这个词找得好。
书上有一个比喻,怎么说?生: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对,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强起来了,精神又很麻木,再加上“我”和闰土的心情都不好,所以就说不出话来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主要写闰土和迅哥儿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师:好,先看外貌。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有哪些不同?少年闰土怎么样?请大家尽量不要看书,凭记忆来回答。
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生:手捏一柄钢叉。
师:这是什么样的形象?生:小英雄的形象。
生: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
生:能抓小鸟雀。
师:对对,但我们扯开了,还是讲外貌。
他的手怎么样?生:红活圆实。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2009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2009年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生2:可能是他想起了一些往事,但不想说出来。
师:很好,那中年闰土呢?生3:他的话里用了两个省略号,可能是因为他话不多,不善于表达。
师:非常好,通过省略号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的这句话:“我看着他,似乎认不出是闰土来了。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觉?生齐读。
)生4:“我”对闰土的变化感到惊讶和不敢相信。
师:非常好,这句话也展示了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时间的流逝。
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和性格,甚至让人变得面目全非。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们对时间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
)师:时间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它可以在我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让我们变得成熟、沉稳,也可以让我们变得苍老、颓废。
但无论怎样,时间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让它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好了,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谢谢大家!师和学生们在讨论小说《闰土》中的语言运用和人物形象。
学生们通过朗读和思考,认为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淳朴天真的小英雄,而中年闰土的语言中使用了很多省略号,表现出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特点。
师鼓励学生们进行情景对话,以更深入地理解两个阔别已久的好朋友见面时的心情和表达方式。
最后,师引用小说中的一句话“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让学生们思考闰土为什么只说了两个字。
老师指出,学生的音质很美,让学生重读一遍并强调“可悲”。
学生第三次读出进步,全班掌声。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厚障壁”指的是什么,学生指出是封建等级观念。
老师进一步解释,这种观念让闰土欲言又止,只能说出“老爷”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两颗本应相融的心被撕开。
老师展示了闰土说得最长的一句话,并指出省略号的用法传达了闰土犹豫悲惨的状态。
学生们注意到鲁迅先生描写闰土时脸上没有表情,像一座石像,因为他已经被多种苦难折磨得麻木了。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教学是传承文化,传递知识,栽培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文艺作品经常被运用来达到深化学生思想、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情感等作用。
本文将以《故乡》为例,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对该篇文艺作品进行教学的具体实现以及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 教学目的①了解《故乡》的情节、人物和背后的社会背景。
②深刻理解文中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哲学。
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感受能力,引领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基本要求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②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全面发掘文本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境界。
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④重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封建家族的罪恶和无情,表现了梦想破灭后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作品中,主人公一进城就遇见了他的亲戚,他们表现出傲慢无礼、势利眼、不尊重工作。
本文篇幅较短,文笔简洁,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适合用于高中语文的阅读和讲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①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的家庭、家庭继承和婚丧嫁娶等社会事情。
让学生感受封建家庭的凄凉和残酷。
②引导法:通过学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把学生引入到小说情节中,让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③比较法:通过对比《红楼梦》中地位高贵的大人物和《故乡》中下贱卑微的小人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封建家族的罪恶及其影响。
2. 教学手段①讲解法:通过详细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故乡》优秀课堂实录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两教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如何样引导学生潜心地明白得课文呢?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来看一下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蔡澄清老师三位语文教育家的《故乡》教学的大致思路。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教学步骤为:一、解题二、理清故情况节三、典型人物分析1、闰土;2、杨二嫂;3、分析“我”;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二课时。
共分三步: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一定的练习第二步步骤为:一、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解题以及讨论“一样疑问”二、讨论回乡途中的“我”(以上为第一课时)三、讨论闰土四、讨论杨二嫂五、讨论宏儿和水生六、讨论离乡途中的“我”七、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解题;2、了解情节进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地);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以上为第三课时)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
第二,都依照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
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
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专门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于漪老师设计的提纲:情节安排:(板书)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⑴和母亲的谈话⑵回忆青年闰土(插叙)⑶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⑷会见中年闰土(对比)3、离开故乡(感叹·期望)钱梦龙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板书如下:1、一样疑问2、回乡途中的“我”3、闰土4、杨二嫂5、宏儿和水生6、离乡途中的“我”7、写景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差不多形式是空间和时刻,时刻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专门荒诞的情况。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实录《故乡》教案(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故乡》是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篇幅都比较长,而且《故乡》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方面都比较典型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我引导学生进行选点进行比对阅读分析,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唯书、不从众,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对各类文体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对长篇幅的文章如何能做到化繁为简,对内容进行整合,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用选点比读的方法教会学生整合内容。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理解鉴赏的能力,但鼓励学生读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就需要在这篇课文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从多角度对人物进行品析。
三、教学目标:1、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2、运用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的其它人物作简要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运用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对文章的其它人物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月夜刺猹”、“雪地捕鸟”的图片,勾起学生们对小学阶段《少年闰土》的回忆。
少年时代的闰土淳朴天真、热情友好、见多识广,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二十多年后回乡,闰土已步入中年,这个时候的闰土他长什么样了,他生活得如何了。
今天老师就选择了小说主要人物——闰土这一个点,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带着大家品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12、15——30自然段,然后用“我从角度分析,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人。
”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提示:可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多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2.结合社会背景,领会小说表现的主题。
学习过程:一、作者导入“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呐喊》《彷徨》是鲁迅经典的小说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用笔作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毛主席评价他是“中国文化的主将”“文化战线上的民主英雄”。
《故乡》这篇小说出自《呐喊》,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史的名篇,一直活跃在国人的中学时代,今天我们将从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主题两个方面,再一次走进这篇经典。
在“我”本次回乡过程中,有两个人所用的笔墨最多——闰土、杨二嫂。
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谁?为什么?默读课文,找出触动你心灵的文字,谈谈你的理由。
闰土:生:“紫红色的圆脸”看出少年闰土的可爱,“脖子上的银项圈”看出少年闰土有人的爱护。
师:现在的闰土呢?生:现在“灰黄”“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皱纹”看出现在的闰土营养不良、生活贫困和深受生活压力之苦。
师:这是通过了什么手法来写的?生:对比。
师: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了时间对人的改变。
(板书:对比)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喊了一声“老爷”,跟以前喊“我”“迅哥儿”不一样了。
师:注意一下老师标红的词语,为什么会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生:“欢喜”体现了闰土再见“我”时内心的开心,“凄凉”则体现了精神苦,为自身的遭遇感到凄凉。
师:还有吗?生:“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终于恭敬起来”看出他在进行心理斗争。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特级教师钱梦龙(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但钱老师到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
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梦龙《故乡》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页 1 第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页 2 第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
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
还有问题吗?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
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生:生活贫困。
师:对。
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
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
还有吗?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生:本家是同姓的。
师:说得好。
那么亲戚呢?页 3 第生:亲戚是不同姓的。
师:你们看,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多好啊!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现在的闰土不如以前的闰土,这样看对不对?师:你们看对不对?生:(齐)对。
师:那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社会是发展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说说好吗?生: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师:对啊。
这问题怎么解决呢?生: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了。
生:我不同意。
辛亥革命****了封建王朝,这是很大的发展。
生:历史发展有兴旺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期。
师:对,对。
我补充一点,好不好?就是历史的发展是有曲折的,在前进中也有倒退。
例如我国在解放后有没有过倒退?生:(齐)有!师:什么时候?生:(齐)文化大革命!师:对了。
你看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的,“四人帮”不是粉碎了吗?但在“文革”那几年,历史的发展也有了点曲折。
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的混战,历史也有过倒退。
……还有什么问题吗?页 4 第生:96页倒数第5行,“他不咬人么?”这“他”应该是“它”。
师:是啊,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写了许多错别字,是么?(众笑)谁能解决?生:在“五四”时期,“他”和“它”是通用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书上看来的。
师:对啊!看到的就马上能用。
的确,“五四”时期,“她”、“他”、“它”都是一个“他”。
还有问题吗?生:102页倒数第6行,“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听他”是什么意思?[4][5][6][7][8]师:谁能回答?生:随他自己。
师:对,也可以叫做“听便”。
还有问题吗?生:93页第2行,“公同卖给别姓了”,为什么不用“共同”?师:啊,鲁迅又写错字了,是吗?(笑)这个老屋是“我”页 5 第家的吗?生:(齐)不是。
师:不是,所以要卖掉就要几房本家公议(板书),公议后决定卖,就是“公同卖给别姓了”。
这里鲁迅没错,我为他辩护。
生:93页第9行,“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为什么用“飞出”?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生:(笑)师:为什么笑?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倒,这就是用词准确。
还有问题吗?生:“我”叫闰土是“闰土哥”,闰土叫“我”是“迅哥儿”,他俩谁大些?师:对啊。
都是哥,谁是弟弟呢?(笑)师:哥是通称。
生:迅哥是小名。
师:是小名,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鲁迅先生不是页6 第只有一个叫许广平的夫人吗?(笑声)师:谁能回答?生:迅哥儿是书中的人物,不是鲁迅。
生: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师: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句话录进去了。
(笑)生:这是杨二嫂胡说八道。
师:那么“我”究竟是不是鲁迅呢?生:《故乡》中的“我”,《社戏》中的“我”,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为什么都很相似?师:这问题提得很好。
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想得很广。
那么你认为这样,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生不能答。
老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生:(齐)知道!师: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
鲁迅卖过酒吗?生:(齐)没有!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生:(接话)艺术形象!师: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页 7 第生:(接话)虚构的!师:你们真聪明!所以我们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
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生:(齐)不是。
师:为什么?生:(齐)《故乡》是一篇小说。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呐喊》是小说集,《故乡》是从《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当然是小说。
(笑)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推理得多好!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呢?生:是鲁迅自己。
师:为什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师:对。
以后看作品中的“我”会看了吗?生:(齐)会看了。
师:好。
还有什么问题吗?生:鲁迅在小说中写的事,鲁迅先生有没有都经历过?师:你的问题使我想起了有位同学提的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闰土这个人。
生:有!页 8 第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书上看到的。
师:对啊。
那么,他叫闰土吗?生:闰水。
师:你对了一半。
生:运水,运动会的运。
师:全对了,你们两个知道的很多。
鲁迅把这名字改成了闰土。
这样改是有道理的。
谁还记得,闰土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生:五行缺土,闰月生的。
师:这样取名,为什么?生:封建迷信。
师:是迷信,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讲。
闰土这个人,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再——生:(接话)艺术加工。
师:哦,你们懂得真多。
对,艺术加工。
写在小说里的事,是鲁迅自己经历过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这就使作品是的形象更加完善了。
还有什么问题吗?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师:有!师:什么鱼啊?页 9 第生:娃娃鱼。
(笑)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仿看到过没有?生:(齐)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生: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
生: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师:对了。
我们以后可以到运水的家乡去看看,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
还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师:是啊,为什么呢?生:西施是个有名的美人,杨二嫂长得漂亮。
师:还有个同学在提问题的小纸条上说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得好,做得又白又嫩。
(大笑)是豆腐好还是她有点漂亮?生:是有点漂亮!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是打扮出来的漂亮!生:因为杨二嫂的关系,豆腐店的生意都特别好。
师:大家去看杨二嫂,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笑)这样写有点什么意味啊?生:讽刺。
生:我还有个问题。
99页第2行“我却并未蒙上一毫感化”,“感化”是什么意思?页 10 第生:是印象的意思。
师:好。
还有什么解释?生:在意识与情绪上起反应。
师:你这个解释哪儿来的?生:字典上。
师:对了。
两种意思都有。
感化,有点影响的意味。
生:因为“我”当时年纪小,所以豆腐西施虽然漂亮,“我”也一点不感兴趣。
(笑)师:啊,我很同意你的意见。
还有什么问题?生:101页第7行“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障壁”是什么意思?生:障是障碍,壁是墙壁。
师:对。
这就是说他们之间产生了一层什么?生:隔膜!师:“隔膜”是什么意思?生:思想感情不相通。
师:对了。
还有什么问题?生:92页第3行,“时间既然是深冬”,这里为什么用“既然”?师:是啊?什么意思?生:“既然”是“已经”的意思。
师:对啊,但这儿为什么不用“已经”呢?恐怕还和后面的页 11 第某个虚词有点呼应关系,是哪一个呢?找得到吗?生:“又”。
师:对。
“既……又”是前后呼应的。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稍顿)你们看,事实证明了同学们确实是既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有的问题解决得比老师还要好。
这就说明你们真正成了——生:(接话)学习的主人!三、讨论“回乡途中的‘我’生:97页倒7行,为什么说“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生:92页倒数第1行,为什么说:“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分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如今回来了,不是很高兴的事么?师:是啊,对这个故乡,“我”是怎么想念的?生:(齐)时时记起。
师:是啊,这样想念,回来时为什么又没有好心绪呢?生:母亲看见“我”回来很高兴,但为什么又“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呢?师:是啊,“我”与母亲的情绪都不太好,为什么?生:93页第6行“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为什么正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师:这类问题还有吗?页 12 第生:故乡中所出卖的老屋和《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的老屋是同一所吗?师:从一篇作品想到另一篇作品,而且还记得是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的,你看他记忆力多强!那么是不是同一所屋呢?生:不是。
那是回忆录,这是小说。
一个是真的,一个是虚构的。
师:好啊!刚学到的知识,这位同学马上就能运用了,当然,写小说也会用上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材料。
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纳成两个:一个是故乡究竟美不美,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心情不好。
关于前一个问题,有一个同学提得很好,是哪位同学,请说说你的问题。
生:故乡到底美不美?是幻想中的美还是真实的美?师:哪一个回答一下看,故乡是美的么?生: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