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论文)2004.10.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全国大赛”中获二等奖

浅谈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由两道应用题教学想到

汉阳区铁桥小学何晶

(一)

最近,在教学《小数商的近似值》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每个油桶最多装4.5千克,要装60千克油,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油桶?”这题要求保留整数,许多学生受“四舍五入”的影响,得13个,但在实际生活中,应需要14个;还有一道要求学生填发票的应用题,我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填写。相信许多老师都我这样的经历: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了若干年的应用题后,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与应用的能力呢?有的学生除了在考试时感到学习数学有用外,平时不仅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而且真正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解决时,如:买东西算个帐,交水电费,学校、班级组织活动集体购物,需要租车,乘车等,头脑中更是一片空白。

(二)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关于各种类型应用题的教学,它本身就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只不过语句精炼罢了,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应用”得来的“题”?如何能让学生恰当地把所学的“应用题”反馈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笔者根据所教年级教材中出现的应用题,借鉴参考其它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做了以下研究:

一、在情境和语言中,培养学生对问题“悟”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现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能自觉参与学习,体验学习乐趣与成功;在语言交流中,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学法指导,如:解题思路、知识迁移法、预习方法、阅读学习方法、观察比较方法、求异思维等方面的指导。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感悟。

1、创设合适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模拟超市,图书馆,工厂等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真实性。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了这样的信息:学校开

运动会,集体走方阵,每班一个方阵有5排,每排5人,一共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一个年级的方阵有多少人?”、“全校走方阵的有多少人?”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信息,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因素,为学生寻找实践学习的空间,通过课内外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出真知,学以致用。如第十二册《利息、折扣》知识,把学生引进银行,走进商场参观调查,收集资料,互相交流,自主学习完成;还有,第九册中《节约能源》,让学生陪同家长一起收一次水费,交一次电费,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发展学生的语言,提供感知的机会。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开辟多种渠道,开发学生智力。如:通过“趣味数学题,智力竞赛,数学游戏,数学故事会”等,把丰富的知识,枯燥的训练和发展思维寓于趣味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创造更多感知的机会。

二、在对比和归类中,培养学生对问题“辨”的能力

比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异同的一种逻辑方法,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经常运用“一题多问”、“多题一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及逆向题的解答和归类对比,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如:在六年级《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可设计四组题:

①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1/4 ,篮球有多少个?

②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③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1/4 ,篮球有多少个?

④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1/4 ,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这四道题有什么异同点,接着引导学生辨别:四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和问题都相同,不同处为第二个条件,然后让学生抓住比较的关键句思考它们各自的含义,分析得出:第一题足球是标准量,是已知的,篮球是比较量,是未知的,此题是求比较量;第二题足球是比较量,是已知的,篮球是标准量,是未知的,此题是求标准量;第三题足球是标准量,是已知的,篮球是比较量,是未知的,此题是求比较量;第四题足球是比较量,是已知的,篮球是标准量,是未知的,此题是求标准量。进行比较各题的标准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从而确定解题方法也就不同。通过异同点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加

深对它们的认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辨别能力。

又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教学时,有这样一题“六(2)班有男生同学17人,女同学有28人。”先设计四组题:

①男同学比女同学少几分之几?

②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分之几?

③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分之几?

④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⑤男同学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⑥女同学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请学生对比,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提出:找一找哪些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能把它们归个类吗?第一、二题是本节课要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多的和少的部分是一样的,只不过标准量不同;第三、四题标准量与比较量刚刚相反;第五、六题的标准量相同,比较量不同。当然还有的同学提出把第一、三题归为一类,第二、四题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标准量相同。在归类对比中,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为透彻,有了辨别的能力。

三、在解题和编题中,培养学生对问题“析”的能力

1、解题灵活化,方法多样化

解任何应用题的过程都是一个从条件到问题或从问题到条件的复杂的分析综合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有特殊的意义。在教学中,不必强求学生用哪种解法,以往算术应用题的训练较多,现在我们要淡化算术应用题,加强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解应用题中计算环节较容易出错,教师要教会学生解应用题的解法和结果。如估算法、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等,以促进学生检验习惯的养成和检验能力的提高。

隐蔽条件经常被学生忽略,这类条件成了学生解题时的“拦路虎”。其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条件常常是客观随意的条件,也许多余,也许不足,如果要解决它,学生除了要能寻找到数学信息,还必须要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并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型的题目,让他们在自然情景中,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判断和处理。如:小明拿了50元钱到超市购物,肥皂每块5元,笔记本每本3元,书包每个28元,玩具车15元一辆,钢笔12元一支,圆珠笔1.5元一支,可乐2元一瓶,篮球18元一个,他最多可以买到哪几种物品?最少可以买到哪几种物品?还可以买到哪几种物品?为什么?学生做这样的题目会感到得到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从而真正感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