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抵抗——福柯和布尔迪厄
傅科和布尔迪厄身体观之比较
![傅科和布尔迪厄身体观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35ef40f14791711cc791760.png)
傅科和布尔迪厄身体观之比较吴秀瑾前言:首次注意到身体观的重要性是在「身体-权力」(body politics)的相关论述上,身体所占据的空间、说话的音量、眼睛的注视等等肢体动作,举手投足之细微与不经意的动作处处显示出个人的自我与社会定位。
从「身体-权力」的视角来看待人和从传统主体哲学所处理的主体性,就如同经历了孔恩所谓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身体-权力」强调身体体现了社会权力关系,而社会权力关系又和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行动密不可分。
再者,身体体现凸显人类活动的历史先决条件与社会制约,显示身体的惯性对信念体系(意识型态)的经久维护。
相对的,传统主体哲学则全然摆脱历史先决条件与社会制约,主张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与超越性,同时个人自由可以充分显示于对身体重重束缚的超越程度和主体的自由度成正比。
深深吸引我的「身体-权力」论述,也成了困惑的源头。
既然身体是整个社会与历史的印记,不是光靠思想的豁然开朗,就可以一夕摆脱的。
反而,当思想完全改观之后,身体的惯性持续的见证与嘲讽意志自由与思想的优势,原来意识型态的最牢固的维系者不是集体被阴谋操弄的错误意识,而是经久、局部而且没有任何预谋的身体权力的无意识体现。
如果傅科的身体观正是凸显了回然不同于传统主体哲学的「身体-权力」「范式转移」,又,如果傅科的身体观正是在于解消主体哲学的主体性概念,那么「身体-权力」论述下的自由将如何理解与建立?很显然的,「身体-权力」论述下的自由不再是指主体超越对身体重重的社会与历史束缚。
但是吊诡的是,「身体-权力」论述下的自由也不能就是拥抱与热爱身体,因为那可能只是更经久不衰的巩固了特定的(父系)权力结构。
究竟,「身体-权力」论述下的自由将如何理解与建立?傅科后期的身体观提供解答了吗?本文旨在扣紧傅科和布尔迪厄身体观之比较,作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指出两者身体观的共同性,即是两人的身体观都是源自于对传统主体哲学的批评。
试析布尔迪厄“反对文化研究”的文化批判思想
![试析布尔迪厄“反对文化研究”的文化批判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4103a02a21614791711283b.png)
从 社 会 学 的 角 度 , 布 尔 迪 厄 对 文 化 转 向 的 出
一
、
“反 对 文 化 研 究 ”
现 和发展 形成 了 自己结 构 主 义 式 的 理 解 。他 把 文 化研 究 中两 种范 式 ( 结构 主义 范 式 和文 化 主义 范 在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发 展 的 历 史 上 ,英 国 伯 明 翰 学 派 的 文 化 范 式 与 欧 洲 大 陆 的 结 构 主 义 方 法 是 两种 截然 不 同 甚 至 针 锋 相 对 的理 论 和 实 践 范 式 。 但 实 际 上 它 们 不 仅 是 两 种 理 论 范 式 即 文 化 主 义 与 结 构 主 义 , 也 是 两 种 实 践 范 式 ,前 者 脱 胎 于 英 国 文化 史上 “ 甜 美 的 文 化 ” 传 统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他把文化研究中两种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文化主义范式的差异和对立进行了一种社会学的综合具体方法是以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结构方法阐释了社会和个人二元对立及统一的关系克服了结构主义的文化批判中把社会与个人简单对立的缺陷回应了文化主义针对结构主义的批评
试析布尔迪厄 “ 反对文化研究 ’ ’的 文 化 批 判 思 想
社 会 和人 这 对二 元对 立 、 以及 对 分 析 场 域 的 关键 概 念 “ 惯 习” 的建 立 ,发 展 了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阶级和 革命 以及 历 史发展 的观 点 。
[ 关键词] 布 尔迪厄 ;文化研 究 ;场 域 ; 文 化 ; 惯 习 ; 结 构 主 义
[ 中图分类号] B 5 6 5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8 0 4 8一 ( 2 0 1 4 )0 1- 0 1 1 5—0 4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方法论的比较分析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方法论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a004fdf61fb7360b4c656a.png)
的西姆米尔等人的研究成果是美国传播学研究实证主义的 的冲突与融合。人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的一个著名公案, 就
直接源泉, 其中以孔德的影响尤为显著。③
是拉扎斯菲尔德与阿多诺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奥古斯特·孔德( 1788—1857) 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
1938 年 , 为 了 躲 避 希 特 勒 政 权 的 迫 害 , 阿 多 诺 来 到 纽
现 , 必 须 依 靠 精 确 的 观 察 、假 设 、实 验 等“ 实 证 ”手 段 , 甚 至 该项目撰写了 4 篇文章, 它们是:《广播音乐的社会批判》、
应将数学当作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尽管孔德大力倡导实证 《论流行音乐》、《广播交响乐》, 还有一篇未发表文章。阿
主义的研究, 但是在以人文主义为主要传统和潮流的欧洲 多诺的这些文章仍然坚持他在欧洲就开始的批判态度, 他
定了他们在方法论上的人文主义倾向。
拓 展 和 巩 固 ; 它 的 一 些 有 成 就 的 研 究 , 如 模 式 研 究 、效 果 研
究和内容及受众研究等等趋于系统和成熟; 而它为适应新
三
的条件在各个方面所做的修正和补充工作, 则富于意义地
进入 20 世纪以后, 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强大的影响, 扩大了这个学派的研究视域, 并为这门学科之充分的独立
美国哲学家拉瑞·劳 丹 说 :“ 一 个 研 究 传 统 是 一 个 关 于 向上, 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 建立统一的知识
所研究领域内的实体的过程的一般假定和在这一领域内用 体系, 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 并且在很长时期
以研究问题和建构理论的适当 方 法 的 体 系 。 ”①这 意 味 着 , 里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域的正统学术地位, 因而被称为“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传 丰富的欧洲文化遗产背景, 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天然就具有
名牌大学与权力场域再生产机制的联系与互动:解读布尔迪厄《国家精英 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word精校版)
![名牌大学与权力场域再生产机制的联系与互动:解读布尔迪厄《国家精英 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word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2e90e65ef7ba0d4a733bc3.png)
名牌大学与权力场域再生产机制的联系与互动解读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1冯典2摘要:布尔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其著作《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法国教育精英体制化的过程,深入展示了作为法国精英教育的名牌大学如何与国家的权力场域联系和互动从而促进教育和权力机构本身的再生产,在揭开了法国大学校神秘面纱的同时,对法国精英教育与权力场域合谋打造的森严壁垒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
布尔迪厄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深邃的批判精神不仅对我国学术界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不正常现象都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精英;场域How the Gr and Ecoles Inter act with Power Champs to Realize Self-reproduction:Under standing the Masterpiece Grand Ecoles et Esprit de Corps FENG Dian(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Abstract:Bourdieu Pierre is a famous French thinker and socialist. His works,Grand Ecoles et Esprit de Corps,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probes into the process of French elite production,and explore show the Grand Ecoles interact with power Champs to improve self - reproduction. The book draws away the mysterious musk of the Grand Ecoles and satiriz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rand Ecoles and the national power champs. The author,Bourdieu Pierre' s precise methodology and critical spirits are epigrammatic to Chinese academia.Key words:Bourdieu Pierre;cultural reproduction;elite;champs布尔迪厄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一生著述颇丰,研究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以及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文化的批判及批判之后——基于阿多诺与布尔迪厄的文化批判
![文化的批判及批判之后——基于阿多诺与布尔迪厄的文化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7b7f602b0912a21614792935.png)
开启 了后 马克思主义 时代) ,而 布尔迪 厄
更是以 “ 左 派 中 的 左 派 ” 自居 。 无 论 如
一
、
标 准化 与伪个 性 化
“ 文 化工 业 ”( 或译 为 文化 产业 ) 一 词是阿多诺 和霍 克海默对 《 启 蒙 辩 于 阿 多诺 与 布 尔迪 厄 的文 化 批 判
口 陈 映 彤
l 1 法兰 克福 学派 以批 判理论 著 称 ,而 足 地 去 做 经 验 研 究 。
以 文 化 批 判 尤 长 。 西 奥 多 ・阿 多 诺
透 过并 无恶 意但 不无 尖锐 的批 评 可
( 1 9 0 3 -1 9 6 9 )作 为 第 一 代 法 兰 克 福 学 以看 出 ,虽 然布 尔迪 厄在 年 龄上小 阿 多 派 的旗手 ,其 大众 文化 批判 的基 本 观点 诺 一代 ,但 并无 学术 承继 关 系可 言 ,且
尤其 体 现 在 1 9 4 7年 出 版 的 《 启 蒙 辩 证 两 者 的致 思 范 式 与 学 术 旨趣 大 不 相 同 。 法 》中 《 文化 工业 :作 为 大众欺 骗 的启 然 而如 果考 虑 到 6 O年 代 以后 欧 洲 马 克 蒙 》 一 文 中 。 皮 埃 尔 ・布 尔 迪 厄 思主义 思潮 的另一 重镇—— 英 国新左 派
5 5
庭 、性 别等 各个 领域 。但 其致 思 旨趣 总
不 离开 文化 问题 。
在 本 文 中 ,笔 者试 图选 取几 个方 面
比较 阿多诺 与布尔 迪 厄在文 化批 判领 域
阿多诺 的理 论通 常被 归 于西 马诸 学 的一 些 观 点 ,并 探 求 两 者 之 间 相 似 的
文化的批判及批判之后--基于阿多诺与布尔迪厄的文化批判
![文化的批判及批判之后--基于阿多诺与布尔迪厄的文化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d15d4aa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0.png)
文化的批判及批判之后--基于阿多诺与布尔迪厄的文化批判陈映彤【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7页(P55-61)【作者】陈映彤【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著称,而以文化批判尤长。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作为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旗手,其大众文化批判的基本观点尤其体现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
皮埃尔·布尔迪厄(1930—2003)同样是现今文化研究经常被引征的一位学者。
布尔迪厄著述广泛,所做经验研究涉及消费、教育、家庭、性别等各个领域。
但其致思旨趣总不离开文化问题。
阿多诺的理论通常被归于西马诸学之列(也有人认为阿多诺终结了西马而开启了后马克思主义时代),而布尔迪厄更是以“左派中的左派”自居。
无论如何,让二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共享着马克思的思想资源。
但是,作为社会学家的布尔迪厄曾经如此评价其哲学界前辈:我始终乐于同法兰克福学派保持某种若即若离的关联:尽管我们之间有着明显的亲和性,但我面对总体化批判所流露出的那种贵族化做派,始终有种不自在的感觉:他保留了宏大理论的所有特征,显然,他不肯放下架子,胼手胝足地去做经验研究。
[1]透过并无恶意但不无尖锐的批评可以看出,虽然布尔迪厄在年龄上小阿多诺一代,但并无学术承继关系可言,且两者的致思范式与学术旨趣大不相同。
然而如果考虑到60年代以后欧洲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另一重镇——英国新左派及其后的伯明翰文化学派,似乎又可以看到布尔迪厄与阿多诺之间可能为布氏所未注意到的另一重亲和性。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选取几个方面比较阿多诺与布尔迪厄在文化批判领域的一些观点,并探求两者之间相似的困境。
“文化工业”(或译为文化产业)一词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启蒙辩证法》初稿中“大众文化”一词的替代。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概念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大众文化批评的精英主义倾向
![大众文化批评的精英主义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680568eb998fcc22bcd10d2d.png)
2 — 6
万方数据
他内心之中的东西, 当他们强调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时一 也就 势必遮蔽了其他的特征。此外, 道德人文主义作为一种传统 总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 这意味着, 知识分子阶层有权批 评“ 他者” 自身却不需要接受任何批评。就此而论, 而 道德 人文主义话语并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理批评, 在更多的时 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道德义愤。事实上, 道德主义只在价 值论意义上对大众文化作出了善与恶的判断, 而未能在认识 论意义上揭示大众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人文 知识的学术视野中, 以娱乐为本位的大众文化因为道德缺席 注定只能得到否定性的评价。 大众文化是传统道德人文主义的“ 反题” 。传统/ 现代、 道德人文主义/ 大众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当代中国大 众文化批评的一个独特向度。大众文化文本必须首先成为 某种挑逗人的符号即欲望的代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 这样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形态必然与归属于中国传统话语系 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相斥相克, 它拒绝受传统文化的遗产, 因 为接受遗产就意味着要担当启蒙、 教化的义务 , 这对于生来 就具有娱乐性、 媚俗性和逐利性的大众文化来说不舍是井水 犯了河水。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去审视, 道德主义丧失了介人 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能力, 它正在演化为一种供后人凭吊 的古旧的东西被保留 在思想史中。当然, 我们不能生活在一 个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中, 而且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从来就 没有真正存在过, 因此, 道德主义之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并非 完全意气用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 道德人文主义抓到了大众 文化道德弃权的要害。 但是, 如果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恒久 不变的纯粹的传统世界中 那将走向原教旨主义。 其实, 所有 的传统都是被发明的, 我们只能生活在不断被现代性改写的 传统中。正是在这一歧义性中, 我们发现了大众文化的错 误, 同时也发现了道德人文主义在批判大众文化时所犯的错
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76acb12a4b73f242336c5fd6.png)
政治经济学派
以英国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 表,主要是从考察媒介所有权的 集中和垄断程度入手,揭示资本 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
“意识形态霸权”研究
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 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 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 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 派反对美国主流学派的经验主义 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重视哲学、 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语义学的 分析方法。
批判学派主要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早在20世纪40年 代L.林德就对经验主义的研究偏向 提出了问题:“坚持它的人通常将 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暂时接 受它的价值和目标,从事收集数据 和描述趋势这些工作……时间是漫 长的、数据总是不会完整,形势不 断在变化,当‘客观的’分析家在 情况中发现更多的应记录东西时, 他就会被更深地拉进假设的网络中, 从这种假设出发,• 正在研究的体 他 制假装在运转。”
批判学派理论角度
3、主流意识形态分析的观点这 方面的研究主要想说明:大众传 播如何以间接的、无意识的方式 透过传播结构、专业理念或例行 业务,不断复制着主流意识,从 而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一个环节。
批判学派理论角度
4、唯名论和多义性研究的观点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反映意识 形态的流通符号,进行内在涵义 的分析。研究者认为,也存在于 日常流通的生活符号中。权力的 存在是多面向的,各种符号的涵 义也是多样化的,需要探讨日常 生活情境、媒介使用和意义建构 之间的联系。
不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传播学批判 学派, 他们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差别, 除了方法上侧重面不同外, 在研究视 角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批判学派一 般是从宏观、中观角度分析问题; 经 验主义传播学较多地是从具体问题出 发, 较为微观地分析各种因素如何构 成某种结果。但是双方不论在方法还 是角度上, 仍然是互通的。英国不少 传播学者, 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 研究 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 作法; 美国当代传播学研究中, 也越来 越多地渗入了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谁?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简介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谁?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1b64212580216fc700afd65.png)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谁?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简介本文导读:布尔迪厄还具有融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学风格的能力。
从艰苦的人种论阐述到统计学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论的和哲学的论辩等等,布尔迪厄一律照单全收。
他向已被公认的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布尔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贝恩亚,他早年学术生涯一直未能摆脱结构主义的阴影。
他试图以索绪尔为基点,发展一种“普遍的文化理论”。
在他批判性地重新思考了索绪尔的理论命题之后,尤其是思考了作为实践和言语对立面的文化和语言之后,他放弃了这一计划,并开始探索一种有关文化实践的理论,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当分析超越了传统的对立关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视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论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布尔迪厄觉得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才能建立一种对古典社会理论的批判。
布尔迪厄认为古典社会体现了主观论与客观论的一种对立。
主观论者往往对信念、欲望、行动者(Agent)的判断等估计过高,而客观论者则力图从物质、经济条件、社会结构或文化逻辑等方面来解释社会思想与行为,并把这些因素看成是非同一般的,比行动者的象征结构、经验和行为更为强有力的东西。
布尔迪厄认为,无论是客观论还是主观论都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生活。
在他看来,社会生活必须从下列角度来理解,即:既要公平对待客观物质、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又要公平对待正在建构的实践和个人与团体的经验。
布尔迪厄在许多文章中,还试图克服与之相关的两种知识之间的对立,即:一方面是外部观察者建构的有关社会世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由那些对他们自己的世界具有实践性把握的人所运用的知识。
最终,布尔迪厄试图超越科学与其对象之间的对立。
他把科学看作社会场(Field)的一部分,把科学家看作社会场的产物。
他认为科学场并不拥有不同于其他场的特权;它也是行动者为了改善其地位而通过权力来建构的。
科学在分析行动者的观念对建构社会现实所作的贡献时,同时也认识到那些观念经常也会误认社会现实。
布尔迪厄媒介批判理论
![布尔迪厄媒介批判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5499290066f5335a812197.png)
皮埃尔·布尔迪厄 皮埃尔 布尔迪厄 媒介批判理论 评价 启发
皮埃尔·布尔迪厄 皮埃尔 布尔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贝 布尔迪厄 年出生于法国贝 恩亚, 恩亚,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 大师之一,现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 大师之一,现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 法兰西学院院士。早在1972年布尔迪厄就 法兰西学院院士。早在 年布尔迪厄就 已出版了经典的社会学著作《 已出版了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实践理论概 年布尔迪厄创办了《 要》,1975年布尔迪厄创办了《社会科学 年布尔迪厄创办了 的研究行为》杂志, 的研究行为》杂志,1980年布尔迪厄出版 年布尔迪厄出版 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实践的逻辑》,1990年, 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实践的逻辑》 年 布尔迪厄80年代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 布尔迪厄 年代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 座内容《反观社会学的邀请》 座内容《反观社会学的邀请》则发表于 1992年。布尔迪厄的国际性学术影响是从 年 80年代后期开始急速上升的,进入 年代 年代后期开始急速上升的, 年代后期开始急速上升的 进入90年代 后非但势头未减,而且后劲十足。 后非但势头未减,而且后劲十足。
应注意以下几点: 应者的角色。 第一.电视开始扮演真理裁判者的角色。
第二.由于电视扮演的特殊角色,导致科学场和艺术场内 第二.由于电视扮演的特殊角色,导致科学场和艺术场内 的混乱。 的混乱。 第三.布尔迪厄揭露了媒体内外一种隐秘的合作, 第三.布尔迪厄揭露了媒体内外一种隐秘的合作,亦即 互搭梯子”的把戏。 “互搭梯子”的把戏。
谢 谢 !
影响布尔迪厄的三本书分别是《分红》 影响布尔迪厄的三本书分别是《分红》、 继承人》 在生产》 分红》是皮埃尔·布尔 《继承人》和《在生产》。《分红》是皮埃尔 布尔 迪厄和阿兰·达贝尔的一个共同项目。 《继承人》的 迪厄和阿兰 达贝尔的一个共同项目。 继承人》 达贝尔的一个共同项目 成功应该与这本书酝酿和接受的历史背景中的两个 因素联系起来。《再生产》构成了一本范本书, 。《再生产 因素联系起来。《再生产》构成了一本范本书,此 后将成为布尔迪厄的经典概念和笔调的东西充分表 现在这本书中。 月之后不久皮埃尔·布尔 现在这本书中。在1968年5月之后不久皮埃尔 布尔 年 月之后不久皮埃尔 迪厄就变成了布尔迪厄。 迪厄就变成了布尔迪厄。这种转变的媒介是他在 1970年春天出版的(始终与帕斯隆合作的)著作 年春天出版的( 年春天出版的 始终与帕斯隆合作的) 再生产》,这本书既是概括也是激进化: 》,这本书既是概括也是激进化 《再生产》,这本书既是概括也是激进化:概括教 育社会学前十年的所有研究成果, 育社会学前十年的所有研究成果,但这种概括是激 进化的,与法国社会的激进化配合默契。 进化的,与法国社会的激进化配合默契。
理论理性批判 布迪厄
![理论理性批判 布迪厄](https://img.taocdn.com/s3/m/19aa5f695acfa1c7aa00ccff.png)
9
在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进行系统的批判之后,布迪厄就 开始构建其反思性的社会学。习性、场域和资本这些概念 工具的运作所提供的关系性思维方式为布迪厄建立其‚社 会学的社会学‛,或者说为建立一种反思社会学提供了可 能。习性、场域和资本构成了布迪厄社会学‚反思的三重 奏‛。 布迪厄认为,作为实践活动的实践的理论与实证主义相反, ‚它提醒我们,认识的对象是认识主体构成的,而不是被 动记录的‛,而这一构成的原则则具有结构的和促成结构 化的行为系统,即习性。 习性的生成总是由条件制约与特定的生存条件相结合形成 的。习性是具有持久性的、可持续性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 具有一定的有结构的结构,倾向于作为促结构化的结构发 挥着作用。 在布迪厄看来,整个实践世界都是在与周围认识和促动结 构系统的习性的关系中形成的。要对实践活动作出科学的、 正确的解释,就必须把产生实践活动的习性赖以形成的社 会条件与习性被应用的社会条件联系起来,亦即需要了解 ‚外在性‛就必须了解‚外在性的内在化‛。
不回应 回击 回赠 反驳 作为无能(耻辱) 等等
这个生成模型把交换简化为一系列根据极少量原则并借助一种组合术做 出的相继选择。此生成模型能够按其规则再现习性的运作,以及通过一 系列的选择来进行实践的逻辑,而此类选择是不可逆转的(且是在紧迫 中并往往是在下了重大赌注的情况下做出的,以回应其他遵循相同逻辑 的选择)。布迪厄所反复强调的实践特征就是实践的模糊性,即实践既 有理性的成分又有非理性的成分,所以布迪厄才将实践看作是一种‚实 践感‛。 16
6
第一章,布迪厄就把矛头指向了结构主义思潮的 源头——索绪尔的语言学。 索绪尔设定交际的真正媒介不是作为直接材料的 物质性的可观察的言语,而是作为使话语的生产 及其解码成为可能的客观关系系统的语言。他强 调‚语言能够确保交谈各方音义组合的同一及彼 此间的理解‛,从这一角度来看,语言是作为一 种媒介,是第一位的,其优先于言语。 在布迪厄看来,‚这等于是使最明显和最实在的 东西即交际内容本身从属于一种没有感性经验的 纯粹构成,完全颠倒了诸现象的关系‛。 这种理论模式背后的预设是客观观察者的观物立 场。而作为客观观察者的地位则又意味着社会的 断裂,且这一断裂使对于科学活动的支配变得不 可琢磨,它将导致一种忽略科学活动的社会可能 性条件相关联的隐性理论。
对福柯和布迪厄有关知识权力理论的社会学探析
![对福柯和布迪厄有关知识权力理论的社会学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d213d9e53a580217fcfe2d.png)
对福柯和布迪厄有关知识权力理论的社会学探析作者:王艳姝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1期摘要:布迪厄和福柯的理论部分密切联系,整体上又相互区别、各放异彩。
联系在于他们都共同关注知识权力及教育系统在其权力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区别在于整体上布迪厄理论关注社会分层和阶层的再生产,福柯构建的是一个“自我、知识、权力”的三维一体的理论框架,关注社会权力渐增的治理性。
关键词:布迪厄福柯知识权力布迪厄(1930-2002)和福柯(1926-1984)都是后现代社会学综合性理论的大家,同为法国人,布迪厄执掌欧洲社会学中心主任的位置多年,提出了“惯习—场域—资本-文化再生产”的社会学理论,而福柯最开始是位历史学家,后来才将兴趣转到社会学,他研究的对象包括知识、精神病学、监狱、性及同性恋等。
本文对二者有关知识的社会学思想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布迪厄和福柯的社会学思想都从结构主义借鉴了灵感,但又与其明显相区别结构主义将社会及其产品作为系统来考察,认为社会是二元的,人们对语言、知识、主观的意义等都是社会本质表象的反映,通过研究语言密码,对其进行解码,就可以了解隐藏于其中的社会本质〔1〕。
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关注现象背后隐藏的建构原则,注重实地实践研究。
但布迪厄与结构主义明显不同的是结构主义是二元对立的,而布迪厄试图用“实践”的概念弥合这种对立,他认为实践是社会结构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产物,通过实践,社会结构某种程度上“规定”着人们的意志,而人们的意志又通过实践不断地重建、形塑、改变着社会结构。
因此,布迪厄将自己的思想称为建构式的结构主义〔2〕,从而标示了自己与结构主义的区别。
福柯因其研究的关注点是话语,表面上似乎与结构主义有很深的渊源,而事实上福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结构主义者。
结构主义认为通过研究语言密码可以了解社会的本质结构,而福柯研究的对象是真实的人和物——麻风病人、精神病学家和监狱等,同时福柯也关注权力、控制和历史变迁。
福柯、马克思与人道主义问题
![福柯、马克思与人道主义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6cc37fec8d376eeaeaa31f8.png)
福柯、马克思与人道主义问题3□索良柱摘 要:站在极端的反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福柯不仅否认阶级性,也取消了一般人性。
他拒绝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辩证法,取消阶级论和革命论。
完全排斥阶级分析视角终使福柯的“权力”思想因失去了立场而走入死胡同,最后逃入个体的美学解放的乌托邦。
关键词:人道主义 反人道主义 人性 阶级 福柯 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8)06-156-03 福柯,当代最受瞩目的后现代思想家,是“20世纪西方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反对派核心人物”。
极具叛逆性的福柯年青时曾有过短暂加入法共的经历,这不禁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追问,福柯的思想与马克思是什么关系?福柯曾把马克思比为爱因斯坦,自言经常引用马克思,但从不加引号。
但福柯也明确贬低过马克思,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把李嘉图的悲观主义转化成一种乌托邦的革命承诺,只有在19世纪的思想环境中才如鱼得水,换到其他地方就不能呼吸。
在一次访谈中,福柯明确声称自己“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实际上,在福柯那里,马克思更多地是作为思想对手存在的:“福柯的全部作品可以从他与马克思的真正斗争中来考察,这种斗争又可视为他著作多产的驱动力。
”[2]下面,我们将具体考察福柯和马克思在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上的“斗争”。
关于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论争话题。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分子郎丝胡特和迈耶尔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解释、统领整个马克思主义,以人道主义的伦理说教和“自由”“仁爱”等道义标准来衡量和改造当代社会,否定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的学说,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抽象的人道主义,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战斗性。
[3]至60年代,法国思想家阿尔都塞从完全不同的方向开启了马克思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的新论域,他批判法共党内用人本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协调基督教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强调成熟的马克思同人道主义的决裂。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ac7b19f34693daef5ef73dd4.png)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陈力丹内容提要 本文概述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认为该派是相对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其思想来源,主要在欧洲,但直接与传播学主流学派对立的学者群体,主要在美国。
欧洲的许多学者由于研究方法、切入视角和研究结论与美国主流学派的差异,因而与其形成一种自然的划分。
批判学派一般在中观和宏观的层次,主要从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主流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各种传播现象。
现在这两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已经相互渗透,学派划分的标准本身是相对的。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相对于美国传播学的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
这两个学派都没有特别的衡量标准,只是依据研究方法、内容、指导思想的差异,大致的划分。
将这两种学派对立起来的说法,一般被认为开始于1977年英国一位批判学派学者J.柯瑞(Curran)的著作《大众传播与社会》(mass communication and s ociety)。
1985年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传播年会,以“典范对话”为主题,首次形成两大学派共同探讨的局面。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
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
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
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
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
布迪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布迪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b62302781ed9ad51f01df231.png)
659 第八本约计41000字第28讲布迪厄与象征资本1984年,福柯在巴黎去世。
德、法哲学家哀悼之余,论战却打得不可开交。
1985年,哈贝马斯发表《现代性哲学话语》,指控福柯信奉尼采权力意志。
他的谱系学,因此陷入主体困境,即“保护自由的法律手段,恰好威胁它所保护的自由。
”老哈质问福柯:“社会化为何一面养成个人性格,一面代表主体的屈服?资产阶级宪政国家,为何反倒不如极权政府?”结论:由于拒绝规范,福柯始终“无法为其抵抗学说打造一个理论基础”。
(哈贝马斯87,246)时隔十多年,老哈仍未摆脱福柯亡灵。
他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当今社会整合力量,只能来自文化。
“请允许我借用朋友布迪厄的概念:文化资本。
”何谓文化资本?它是国家和企业的根本,其中蕴藏无尽的“学习潜能”。
1提醒大家:老哈一厢情愿,误读布迪厄。
布氏在巴黎表态,可不讲朋友情面。
记者问:您的著作闭口不谈普遍性规范,这与哈贝马斯不同。
布迪厄答:我喜欢以历史决定论的方式,探讨理性与规范。
记者问:德国文化传统中,有一种合法性关怀。
这在哈贝马斯书中很明显。
在您看来,是否存在一种人人必须承认的合法性基础呢?1见哈贝马斯《生产力与交往》中译本,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5期,100页。
布迪厄答:这是一个早已被回答了的问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反复说到一种对立关系,即法国思想家习惯从政治角度思考问题,而德国思想家偏爱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出普遍性的抽象问题。
”2又一个福柯福柯病逝前后,欧美学界爆发一场“后现代大战”。
参加论战的法国军团,先后由福柯、德里达、利奥塔领衔。
我在上卷第三讲速写了这场“滑铁卢之战”,并称赞哈贝马斯“飞挪腾跃、如入无人之境”。
可惜,我的说法不足定论。
下面请看德国专家霍奈特的权威评语。
霍氏称:阿多诺终其一生,局限于启蒙理性的总体化,同时缺少分析现代社会的有效方法。
以他为代表的西马理论,因此走向了衰败。
(霍奈特93,序12)福柯与哈贝马斯重审旧案。
《文化产业导论》讲义1-2022年学习资料
![《文化产业导论》讲义1-2022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1349b1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a.png)
目录-课程内容-二-参考书目-三-教学方法-四-导论:文化产业的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究与学科建设
课程内容-导论: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文化产业及其相关概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世界文化产业发 历程-文化产业的结构与门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5-文化产业的历史和现状。文化产业的功能特征和基本运作规 -6-文化事业与文化管理。
西方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内容-雷蒙·威-·《文化与社会》-·将文化生产纳入文化研究 围-廉姆斯-斯图亚-·《制码编码》-·对微观文化产品及其消费者进行具体研究-特·霍尔-F.詹姆森-·《后现 主义或晚期-·肯定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典型文化模-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式,大众文化为现代 义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提供了桥梁作用的文化样式。大众文化产业化。-约翰·费-·《理解大众文化 -·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经济学上的系统阐述-克斯-英国大伦-•20世纪80年代,作为-·国家资助体系以外的文化 动和商业运作:普通大众所消-敦市议会-修辞手段使用-费的全部文化商品。-麦耶斯考-·《英国艺术的重要性》将文化产业称为“艺术与文化产业”、文化部门、创意产-夫等-尼古拉-·文化产业采用了特有的生产方式和行业法人 织来进行符-斯·伽纳-号的生产和传播,符号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化商品和服务。-查尔-·将价值生产链分析法引入: 意的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斯·兰蒂-文化产品的流通、文化产品的发送机构和最终消费者
中国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或作品-主要内容-·《论文化产业》(孙是炎)-·文化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定-业等概念的对比中反映出文化产业的概-义与特-征-·《关于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思考 (沙潮)-·直接引用西方大众文化的概念,没有-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范畴进行准确的-界定。-区域文-《北京文 产业的现状与对策》(白志刚)-·研究重点分为两类地区:一类是经济-《试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张军毅、龙梅) 高度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广州;二类-盈-的发展-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的地区,如-《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 建议》(陈建坤)-北京,云南。从文化产业的规范研究入-·《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柏-手,探索 合各地具体情况的文化产业-定国-发展模式。-入世与-·《wT0与中国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应对-·中国 入世贸后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入世”的科学举措》(李国刚)-挑战和应对之策-·《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安全》 胡惠林-·如何构筑有效的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具体行业入世的研究-·出版业、影视业、传媒业、旅游业的-研究比 丰富-·《文化经济学概论》-申建国-的交叉-·《文化经济学》(胡惠林、安应民、严行方、-方家良等版本
2019考研新传:批判学派的主要知识点
![2019考研新传:批判学派的主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edb222c5da50e2524d7ffd.png)
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1922年由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与创办的,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这一研究所是后来学派的组织基础,又称“社会批判学派”,主体机构是1923年成立的社会研究所。
该学派与经验学派有着根本分歧,集成了德国哲学思辨传统,集中研究商业化体制下的文化工业以及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本质,属于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都以宣扬人道主义异化论而著称)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2.学派代表观点该学派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操纵、欺骗和辩护功能,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该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中,该理论力图解释资本主义技术统治的本质。
哈贝马斯被认为是该派第二代旗手,他的一系列著作揭示了当代传媒如何被注入商业模式、成为制造品牌舆论的工具,他将这个过程称为传媒的“再封建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弥漫着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气息,他们对现在工业文化的深刻批判,表现出他要担当文化救赎的使命,但这种批判仅囿于观念领域而导致实践方面的缺失。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国家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并联系社会思想因素对其加以大量分析,但该学派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
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1.学派由来这一学派也称为“伯明翰学派”因其大本营设在伯明翰大学而得名,文化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为“意识形态研究”。
该学派是传播学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中有影响的重要分支学派。
20世纪50年代新左派掘起部分开拓了文化研究的空间。
媒介文化与亚文化的发展亦成为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脉络,70年代女权运动及新右派的兴起,对文化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80年代,撒切尔保护主义的盛行,引发了这一学派对种族问题的思考。
而到了90年代,*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同志研究”驱使文化研究再次将研究领域扩展。
2.研究方法与内容(1)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analysis)和受众调查。
皮埃尔·布尔迪厄有着怎样的遭遇?他的命运如何
![皮埃尔·布尔迪厄有着怎样的遭遇?他的命运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e85d6d275fbfc77da369b191.png)
皮埃尔·布尔迪厄有着怎样的遭遇?他的命运如何本文导读:仅从时间流逝的角度看,翻译同时也把作品拖离了它们原来的知识分子语境,并把它们放入了新的语境之中,这一过程的负面作用在布尔迪厄这个例子中显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布尔迪厄研究工作的统一性普遍地失去了。
这一损失是与下列事实密切相关的,即英美学术界不具有能与法国“人文科学”相比较的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场。
那些在巴黎被一起放在“人文科学”标签下的书,在牛津、柏克莱、芝加哥等大学的书店里则分门别类,自成一统地放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栏目里。
在70年代中期,布尔迪厄由于一系列精美的结构主义分析而为英语世界的人类学家和中东研究学者所熟悉,也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对阿尔及利亚山区卡比尔的研究和他的短篇人种论《阿尔及利亚1960》。
布尔迪厄与让—克劳德·巴塞朗合著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再生产》一书,则使他名列社会学中的“分层理论家”和教育学中的“再生产理论家”。
而这与他在阿尔及利亚的工作几乎没什么联系。
1977年英文版的《实践理论概要》出版时,人类学家广泛地阅读这本书,但该书最初却为社会学家所忽视。
1984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区分: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的英文版,布尔迪厄在这本书中批判了康德式的探索美学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批判使学术注意力变窄的趣味判断。
然而英语世界的读者普遍地把它归类为对趣味模式一边倒的结构主义叙述,这本书甚至还被挤到了有关大众文化的社会学研究这一类别,因而剥夺了《区分》根本性的批判冲击力。
这类支离破碎的解读,继续尾随着英语世界对布尔迪厄作品的接受,而布尔迪厄在看似各种各样的研究中,一以贯之的独特的知识分子生产方式却被完全忽略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布尔迪厄运用了大量英美语言中的策略。
他发展习性这个概念是为了摆脱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观点的二元论。
在他看来,习性的即兴反应不仅仅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也是策略性的因素;不仅仅表达了个别行为者的主观意图,而且具有结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是防御性思路的回答,除此之外,还有第二种更富建设性思路的回答。身体较任何由社会构成的特殊状态要更多,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如果身体能在历史中(谱系里)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或者在文化中(通过人种史)不同地活着,那么,身体就能被看作要多于它现在这个样子,即使这个多不作为普遍的或生物上的、自然的东西。当然,仅有对照不能使我们改变,但它可以开辟改变的可能性。我们不能走回到过去或完全走出我们的文化,但我们可以从身中找到办法来将我们自己从对照所揭示的毁灭趋势中拯救出来。#p#分页标题#e#
H.德赖弗斯和P.拉比诺在他们有关福柯的书中看到了这个问题。只要身体是系谱学维系其解释的基础,身体就应该成为系谱学批判性攻击的基础。可是他们不相信福柯对身体如何行使批判与抵抗功能的合适的解释。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是否福柯没有对放弃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方法而选择尼采的系谱学方法给予太高的评价。德赖弗斯和拉比诺认为福柯差不多是介于尼采与梅洛-庞蒂之间。从尼采那儿,福柯学到了身体的可锻铸性,但他们发现福柯在身体是否完全被锻铸这个问题上闪烁其词。照他们的解释,这种闪烁躲避的理由是因为福柯也吸收了梅洛-庞蒂视身体是跨文化、非历史的持久不变东西的结论。然而,福柯虽然从梅洛-庞蒂那儿学到了认识者是一种精神的肉体化东西,但他还想补充梅洛-庞蒂所忽视的身体状况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他们提议, 跟从梅洛-庞蒂会给福柯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身体,由此出发他可以对控制和改造的实践活动作出批判,而这种控制和改造也限制了研究者:如果活生生的身体比接受到惩戒性技术影响的身体多一点什么的话,这或许会提供一个批判这种实践活动的出发点,甚至可能是一条解释理性化倾向及这种倾向掩藏其自身的路径。他们所看到的问题是,福柯实际上从来没有详细说明这个多一点什么,他对究竟什么才使身体不变也保持了沉默〔1〕。
于是,福柯在描述其研究思想体系史的方法时,澄清了他用经历这个词的意义(它接近梅洛-庞蒂活生生身体的意思,但同时增加了历史-文化因素)。他不否认经历中可能有一般的结构,即便经历总是个别的:
经历的个别形式可以很好地藏匿住普遍的结构,它们根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具体影响。可是,那些影响和那些结构(也即某种理解方式、某种规则、某种意识模式)都不能考虑到经历,只有通过思想才行。思想有自己的历史性。思想有历史性并不意味着它被剥夺了所有普遍的形式,相反,这些普遍形式的介入本身就是历史的。 〔2〕因此,福柯坚持认为,普遍本身不决定它们是如何被具体经历的(或被解释的)。与此相应,既然它们如何化身仍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批评也必须揭示这些化身的经历是如何可塑的,那么,它们就不能作为批评和抵抗的唯一基础。〔3〕
可是,纪律的力量不全是坏的。正如尼采在讨论禁欲主义时所指出的那样,学会克制自己能够产生新的东西。同时,纪律,特别是自我约束的纪律有好处也有坏处。对标准化的批判性抵抗基于这样的感觉,即标准化在我们生活中波及太广了,它阻碍了生活中太多其他种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个例子是福柯的伦理系谱学及他新近对伦理实体和社会精神气质的兴趣。这个例子也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同样的问题。福柯没有给我们提供一种康德或哈贝马斯式的先天道德原则和程序理论,相反,他遵循尼采对批判历史的具体做法的选择,即对以特殊方式嵌入我们心中使我们无意之中被社会化,或被普遍化的东西进行系谱学批判。特别是,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具体的伦理实践,分析一下希腊人叫做社会精神气质、黑格尔叫做德行(与抽象道德规则相反的东西或道德观念)的东西。福柯认为社会精神气质是个人的但不是私人的。个人的社会精神气质是可以公开观察到的,它显然是由社会标一般方法是系谱学。福柯没有去做道德系谱学的事情,因为他相信,人们信奉的道德原则确实是永恒的,贯穿于历史始终。他做了伦理系谱学的事情,包括描述人们做的要比说的多,具体的行动模式要比意识中的原理多等等。在论伦理系谱学:对工作过程的一般看法一文的评论中,有一个伦理系谱学的例子。在那里福柯提出:社会精神气质在希腊、早期基督教和近代的变化表明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现在对伦理与性的自我理解不是普遍的和永久的。福柯描绘了他所谓伦理实体(一个黑格尔的重要术语)的变化。伦理学的历史因此也将是伦理实体(和德行的其他方面,包括服从化模式、屈从模式)的变化史。在福柯看来,含有标准训戒或普遍原则的道德规则不会大变。可是,缺少变化并不是规则受束缚的原因。相反,规则不太变化意味着真正的伦理胶粘物一定会在更具体的水平上找到。在这一层次上,福柯关切地表明,在性行为的伦理中,理解什么是一个性存在,是主要的变动点。如果其历史的系谱学是正确的,性就是一个新近的,严格来说近代的现象,它的意义不同于古希腊叫做性欢愉或早期基督都叫做肉体的东西。由此可见,性并未表现为一种不变的特性或一个属于自然的词,而是一个有文化差异和变化的现象。
这些问题表明,身体的历史性假设是成问题的,而假设身体不变的理论倒不必面临这些。在这篇论文中,我不能在身体不变与身体结构的历史性之间来解决问题。我是把福柯和布尔迪厄看作两个把身体的历史处境作为起点的当代最好的理论家。我认为,一些反对他们事业的意见是由那些因持普遍不变假设而走到一起的人提出来的。我的结论集中在这样的问题,即这些化身理论在试图说明对统治作批判性抵抗的可能性时是否是内在融贯一致的。我们知道,他们的具体分析经常被设想为将个人看作在社会变化中无能、无效的。
福柯的问题是,承认那些与我们的自我解释不同的其他民族生活得很成功,意味着我们身体中已经被设定的普遍和永恒的东西事实上可能是可以潜在变化的,是虚构的和暂时性的特性。根据他的论述,我们不是锁在现在的自我解释之中的。正如尼采认为身体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各种冲突的)力的复合体,福柯认为我们总是多于那个倾向将自己想当然地认作即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占主导地位的自我解释的。因此,批判性的抵抗源出于这样的认识,即现时的自我解释只是其他若干可能解释中的一个,这将使自己永远向可选择的解释开放。
为了详细说明这个建设性的回答,我们需要对福柯的历史研究作一个长篇讨论。众所周知,福柯工作中有两件上心的事:一是在讨论驯服的身体是由纪律的力量塑成时对标准化的研究;二是晚期的伦理系谱学。这些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只有在系谱学能表明身体由历史力量毁坏的时候,系谱学才成为尼采意义上有效的批判的历史,而不求助于先天的和普遍的不变性。正如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中论述的那样,批判会因它接受历史性而非不变性假设去采取不同的形式:
以上对笛卡儿主义传统的批判性评价,得到了布尔迪厄的加盟。布尔迪厄认为人的行为最主要是由社会结构(习惯)和身体倾向(或素养)的影响形成的。而身体倾向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特定文化或阶层的影响而获得的。布尔迪厄曾说过:身体素养(bodilyhexis)是政治神话,它实现和化身为持久的立场和站立、说话、 走路,甚至感情和思想的稳定方式。然而,尼采、福柯和布尔迪厄对化身(embodiment)的诉诸并不是对生物性东西的还原。化身虽然意指行为含有生物性的一面,但它还是一种依赖其他相关概念、因此也有赖于文化背景的现象。
如果不变性是唯一用于解释多一点什么,进而身体必须如此提供抵抗通过生物权力而完全变形的身体的支点的话,那么,对福柯有关身体不变的沉默的批评就会不再成立。我倒想对此评论提出两个回答,第一个是消极的回答,第二个是建设性的回答。
消极的回答实际上是一个否定的观点:就算身体不变,那也不能必然将身体当作批判和抵抗的基础。对福柯来说,没有必要否认有不变的东西。这里的问题在于,这种不变的普遍性可能非常轻微,以至它们不再有意义,或对于回答更有意义的问题来说无足轻重难以作为更具体的批评和抵抗的基础。
就当前目的看,认为福柯未以某种普遍性的名义来批判标准化是重要的。那本身就是标准的一个变体,是承认有一个标准的、自然的、普遍的方式存在,而批判仅在非理性之标准或未及思想之标准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福柯指出,错误在于将标准化的东西看作标准。他不想替代其他标准,他试图减轻那种认为只能有一套(大概是他自己的)标准或社会规定的标准存在方式,认为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与这种社会标准看齐的倾向。因此问题不在于使标准和非标准区分得更清楚,而在于向这种区分的社会作用提出挑战。
批判的抵抗福柯和布尔迪厄
【作 者】DC霍伊/张妮妮
【作者简介】DC霍伊 北京外国语大学社科部
张妮妮 北京外国语大学社科部
人的身体究竟是不随历史和文化而变,还是随社会制度而生?现象学,特别是梅洛-庞蒂会选择第一种答案,而后来的法国思想家,象M.福柯、P.布尔迪厄等人则认为, 主体性在更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历史因素构筑的,这些因素不在意识之中,因此很少为现象学的省思看破。福柯和布尔迪厄想在较早先现象学运动所涉及的更大范围内表明:我们的大部分行为是如何已经由各种我们没有注意、或许不可能注意到的方式内置到我们的身体之中的。
在寻找具有普遍价值的形式结构时,批判将不再起作用。批判是一种历史的探求,是对那些引导我们把自身建构和认识成为我们现在所做、所想、所说主体的事件的探求。这种批判在下列意义上是系谱学的,即它不是从那个我们不可能去做、不可能去认识的形式演绎出来的。它从造就我们的偶然性出发,提取出了我们不再是、不再做以及不再想我们已经是、已经做、已经想的东西的可能性。〔4〕
在比较这些化身理论时,特别困难的事与它们的标准度有关。这些理论不仅仅涉及身体如何形成的,它们还批判性地意指身体的社会构建如何改变了身体。这里有一些明显的反对意见。如果身体没有自然方面的东西,那怎能说它改变了呢?还有,如果意识主体对改变或保持其行为的文化影响无能为力的话,揭示身体建构的社会学与系谱学努力又有何种价值?
就第一个例子来说,标准化是惩罚史揭示的最关键的特征。福柯不仅对个体如何由其身在其中的社会制度设定的程度感兴趣,而且还对他们为何接受编程感兴趣。他不想问有关惩罚的权利由何而来的政治理论问题,相反,他想问,人们是如何才接受惩罚的权力的,或更简单,当人们受惩罚时,是如何忍受它的。这里,部分答案与标准这个词的用法有关,不仅是监狱中的标准,而且也是所有其他机构(诸如学校、医院、工厂或军队)中的标准,似乎整个社会都有成为监狱的危险:
与现象学前辈不同,福柯吸取了尼采关于身体完全可以在历史中被锻铸的假设。福柯在谈到尼采的有效力的历史或系谱学时说,它把一切人性中不朽的东西都放在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相信感情是不变的,但任何感情(特别是那种最高尚和最无私的)都有历史。我们相信,任何情况下身体都遵守生理学的普遍规律,它不受历史的影响。然而这也错了。身体由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方式铸就,它会因作息节奏毁坏,会通过饮食习惯或道德律令而受到食物和价值观的毒害,它构建了抵抗。有效力的历史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其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人没有稳定不变、足以作为自我认识或为他人理解的基础的东西,即使身体也不是。(M.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因此,福柯和尼采经常以拥有身体是社会构建物的观点被人称为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