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科举制的改革与贡献

合集下载

浅论一代女帝武则天

浅论一代女帝武则天

浅论一代女帝武则天浅论一代女帝武则天(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新乡)摘要:古往今来,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女皇,武则天在历史学家的文笔下受到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在我看来,女皇不仅拥有女性的细腻,更是拥有不少大丈夫所没有的胸襟,气概。

正所谓“男女平等”,然而多少年来武则天都受到了不少负面评价,自司马迁的《资治通鉴》,到宋朝的程朱理学对其不流于世俗的批判。

本文试论武则天的政治手段、实施政策与个人爱恨情仇的相连。

关键词:武则天、政治之路、政策、才华情感一、武则天的政治之路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

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

按照大唐例律,未生养的后妃,在太宗死后是要进寺修行的,武则天青灯常伴,但她与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为她踏入宫廷埋下了伏笔。

终于,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中,武则天利用王皇后的嫉妒之心,借助其势力顺利回宫,从而开始了她长久的争权之路。

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利用自己满月的女儿来把王皇后拉下马,从而使自己登上皇后的宝座。

身为一个女人,武则天知道如果自己只是绣花枕头,很快就会失去李治的宠爱。

然而,历史给了她一个绝佳的时机,当时的朝廷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老臣们势力极大,唐高宗的权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立武则天为后的过程中,长孙无忌等人极力反对,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来重振皇权,武则天于是立即与唐高宗结成了统一战线。

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选择题1.“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这段话描述的是()A. 唐朝建立的过程B. 隋朝建立的影响C. 唐朝建立的背景D. 隋朝灭亡的教训2.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唐宗”的统治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3.唐太宗比作“镜子”的名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4.唐太宗患有哮喘病, 长安的宫殿潮湿, 他更容易犯病。

有大臣建议在宫中建一个暖阁居住, 他没有同意, 并说: “功德不及汉文帝, 更不可浪费民力。

”这说明唐太宗()A. 勤于政事B. 虚心纳谏C. 节用戒奢D. 招贤用能5.唐太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 发展经济,减轻劳役负担C.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D.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6.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A. 三省六部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册封制7.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以法治国D. 以德治国8.“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在唐太宗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B.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D. 勒于政事,提倡节俭9.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 唐高祖B. 武则天C. 唐玄宗D. 唐睿宗10.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

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 分别开始于()A. 秦朝、唐朝B. 唐朝、唐朝C. 隋朝、隋朝D. 隋朝、唐朝1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 独断专权) 。

武则天开创了什么制度

武则天开创了什么制度

武则天开创了什么制度武则天(624年-705年),本名武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

她在位期间,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则天在位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她推行了新科举制度,使科举考试更加公正透明。

她废除了六经科和入官科,改为以经义、史学、文学、政治等四科考试为主,使得学术能力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这一制度改革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士族门第限制,更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参与政治的机会,为社会流动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其次,武则天还实行了新的户籍制度。

她建立了唐代的户籍制度,对全国人口进行登记、管理和统计。

她规定每户都要登记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等基本信息,并颁布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政府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人口信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调控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此外,武则天还强化了律令制度。

她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敕令和政策,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她对律令制度进行了大力整顿和修订,推行了许多福利政策,保障了妇女和弱势群体的权益。

她还颁布了“开元之治”法典,规定了各级公职人员的权责,建立了相应的司法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正义。

最后,武则天在位期间,还推行了农田制度改革。

她推行土地平均制度,大规模进行土地的重新分配和整理,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她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提倡农耕和水利建设,改良农田和灌溉设施,使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武则天开创了科举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律令制度和农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改革和政策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

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

学号:2009406010215 姓名:余婉琪题目: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科举制度随始于隋朝,但是兴盛于唐朝。

隋始开科举,建立了我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它使得政府可以在整个国家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服务,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后世历朝历代无论如何动荡迁,科举取士制度是几乎不变的。

即使现在的高考制度,也是类似与科举制度。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随着朝代的更替,科举制也随着朝代的发展日渐完善,尤其是到了唐代。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对于科举制发展与完善都做出了巨大、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但是真正的富强只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而这中间有半个世纪是由武则天涉政。

武则天,一个从感业寺走出来的女人,步步为营登上皇后宝座。

这中间武氏走过了异乎常人的艰难旅程,为了巩固自己付出血腥的代价。

为了争权夺位,她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中的两儿一女,更是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老臣削职远贬。

旧臣的铲除,更需要新臣的拥戴。

为此武则天更加渴求人才,而恰恰武则天实为明主,毛泽东曾说过:“武则天既有容忍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才”。

武氏为了巩固自己已经取得的权势,她渴求有真才实学、又愿意忠于自己的人才。

因此对于招纳贤才,武则天用尽了各种方法。

一、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武则天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数比唐太宗时期多将近一倍,科举取士人数将近千人。

武则天为帝都做的六大贡献

武则天为帝都做的六大贡献

帝都女皇帝武则天,在洛阳留下了哪些“痕迹”──一起来谈武则天与洛阳的关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独掌政权的21年中,以洛阳作为京城,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度,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等,确保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至今,洛阳留有许多与武则天有关的遗迹、遗物和传说。

武则天在洛阳做过六件大事在武则天以女皇身份君临天下的15年(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中,她在洛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主要有:一、举行登基盛典。

公元690年,女皇登基前,有“六万余人”上表请女皇登基,改国号为周,世人称之为“武周政权”。

二、抑制、清除酷吏政治。

武则天对酷吏的态度分重用、抑制、清除三个阶段。

她登基后主要是抑制和清除,结束酷吏政治,平反冤假错案。

三、提拔狄仁杰为宰相。

这是女皇任贤纳谏的典型事例。

四、命群臣学习《臣轨》。

该书以儒家学说、臣事君以忠为核心,博采诸家之长,成为大周王朝的政治思想纲领。

五、登嵩山封禅,展现武周盛世伟业。

六、复立李显为太子。

这是女皇15年的一个重大转折,显示女皇身后归唐的抉择。

武则天对洛阳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修明堂,立天枢,建天津桥……武则天在洛称帝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张萍认为,隋唐时期洛阳作为东都所在,其城市发展在整个洛阳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武则天将洛阳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改东都为神都,设官分署,对洛阳的城市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大规模进行地方移民,使洛阳及城郊人口迅速增加;在都城建设上,修筑了大规模的都城礼制建筑如明堂等;加强东市、西市、南市建设,促进了洛阳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宗后,随着国家政权中心复归长安,洛阳城市地位下降,城市发展也步入衰落期。

对比前后,可以明显看出武则天对洛阳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今武则天明堂、天堂遗址在位于洛阳市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处,遗址全部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

对武则天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

对武则天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担当武则天出生于唐朝,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都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武则天却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敢地担当起国家的重任。

1. 勇于追求个人理想。

武则天从小就有抱负,她渴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在丈夫去世后,她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勇敢地投身政治,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胆识。

2. 坚定信念,敢于担当。

在担任皇后期间,武则天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兴衰的重任。

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她始终坚定信念,敢于担当,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善于用人,知人善任武则天在位期间,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知人善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1. 勇于启用新人。

武则天不拘一格降人才,她敢于启用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如狄仁杰、姚崇等,使他们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公正用人。

武则天在用人方面注重公平,她反对任人唯亲,坚持任人唯贤,使唐朝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改革政治,振兴国家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1. 重视农业。

武则天深知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因此她大力推行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2. 加强法制建设。

武则天重视法制建设,她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使国家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3. 拓展外交。

武则天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崇尚文化,推动教育发展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她崇尚文化,推动教育发展,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1. 重视科举制度。

武则天在位期间,扩大了科举制度的规模,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2. 倡导文学艺术。

武则天喜爱文学艺术,她提倡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唐朝的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个人品质1. 坚韧不拔。

武则天在位期间,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皇帝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皇帝的欲望太盛就会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老百姓就愁苦,老百姓愁苦就会亡国。

下列哪位皇帝的亡国直接促使唐太宗得出这个道理A.秦始皇B.陈后主C.隋文帝D.隋炀帝2.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下列各项对如图所示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B.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C.唐朝首创这一制度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3. 唐朝时期,书生贾贵家境贫寒,其家族也无势力。

他寒窗苦读十年后取得了一定得成绩,决定到京城应试。

请回答这里的“京城”是在今天的()A.杭州B.北京C.西安D.洛阳4. 《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材料中的“朕”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5.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统一国家的建立C.儒家思想的独当一面D.繁荣与开放并存6.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的英明统治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7. 在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次盛世局面。

下列盛世的出现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是A.“光武中兴”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文景之治”8.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虚心纳谏,选贤任能B.减轻负担,发展生产C.制定法律,完善制度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9. 武则天对科举非常重视,而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对科举制做出的贡献是A.分科考试B.设进士科C.考查诗词D.创立殿试10. 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

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民族平等民族关系融洽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C.长城彻底失去防御作用D.唐朝北方边境无边患11.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助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的是()A.吐蕃兵B.南诏兵C.回纥兵D.突厥兵二、填空题12. 填空题: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定都_____,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_____。

武则天的历史功过

武则天的历史功过

武则天的历史功过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

因此,武则天是历史上一代明君。

一、武则天的功劳:1、提倡科举,破格用人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官实行自举。

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陆赞扬等;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

2、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经济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

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继续推行均田制。

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

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其执政21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

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

使国家和地方仓库里储满了粮食,户口显著增加。

大力促进采矿业、铸造业、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达,使交业事业亦也相应发展。

3、巩固边疆,使国力强盛长寿元年(692)命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并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设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长安二年(702)十二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管辖天山北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另外,多次派兵与东突厥进行了多次战争,并实行民族怀柔政策,巩固了北方疆土安全。

4、重视文化艺术时裁文史,光耀文史。

重视古建筑的修建,如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等。

兼容三教,使其发展。

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

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二、武则天的过失:1.滥用酷吏,排除异己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情激愤。

科举制的完善[2]

科举制的完善[2]

让你说说看: 让你说说看
p18页“动脑筋”, 18页 动脑筋”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 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 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
小结
科举制的完善 朝代: 朝代:唐朝 人物:唐太宗、武则天、 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过程:唐太宗: 过程: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开殿试、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 内容
论一论:
大诗人李昂、李白、 大诗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参加过 科举考试吗? 中过进士吗? 科举考试吗? 中过进士吗?
看一看: 看一看:
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页 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图及太宗语: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学习了科举制的完善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考试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
科举制的完善
6.2 刘洵
科举制的完善: 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 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 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 的规模,扩建学舍, 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 学员 2.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首创殿试 殿试和武举 首创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 唐玄宗时, 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 士科的主要内容
课后思考
学习了科举制的完善后, 学习了科举制的完善后 , 请 想一想, 想一想 , 你对现在学校的考 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 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 ? 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 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 ?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一起来看看吧。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在中国有非常多的值得人们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现在的人们了解最多的还是在唐朝非常盛行的科举制,但是说起科举制度有一个人和这个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武则天,说起武则天这个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她对于科举制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后世看来如果没有武则天对于科举制的改革以及创新,科举这一项制度是不可能能够影响这么深远的。

要说武则天究竟对科举制做了哪些改革以及创新,主要有三点可以证明。

第一点就是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中设置了进士科,这个东西的设定使得当时的科举制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选拔官员的时候从来不看他们的门第高低这对当时的有识之士是非常有利的。

因在这之前当官的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平常老百姓是很少有机会能够成为政府官员的,第三个点就是武则天第一次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考核内容,之前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但是武则天却认为这样的选拔方式是有缺陷的,所以她又在科举之中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武举,武举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武功方面的才能来进行选举,这样国家不仅得到了政治方面的人才还得到了军事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就因为这三点原因人们都普遍认为武则天对科举制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作用的。

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说起科举制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科举制是我国在早些年间发明的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查方式,通过这一种方式当时的中国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这种制度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好的,下面说一下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和美国,在选举以及人员的选举上都采用的是类似科举制度的一种制度。

其实在很多年之前,他们的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见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那时候中国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他们的这种方式令传教士感到非常的欣喜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拔下班人才的方式,于是把这种方式传到了自己的国家。

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绩

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绩

(1)贞观之治(627-649)
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渐强盛,称为“贞观之治”。

(2) 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又实行租庸调制,尤其是、“庸”,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

政治上沿用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善用人,善纳谏。

“房谋杜断” 魏征。

武则天:(1)重视农业,提拔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策连续性和长期性。

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①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任用名相姚崇、宋璟,信用不疑,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③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尼。

唐太宗唐玄宗
政治知人善任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刷新吏治
革新政治限制佛教
实行募兵制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经济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生产
戒奢从简
文化兴科举大兴文治
大办学校发展科举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

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武则天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在位期间实施了许多改革和政策,其中包括科举制度的重大改革。

以下是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1. 开放考试:武则天打破了唐朝科举制度中只限制名门望族参加考试的规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2. 改变考试内容:武则天认为现有的科举考试内容过于注重诗词、文辞等方面,而忽略了实用性较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于是她又增加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考试科目,如军事、财政等。

3. 严格考试标准:武则天实行了更加严格的考试标准,只有成绩优秀者才能被录取为官员,从而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效率。

4. 建立了状元、榜眼、探花等等级:武则天还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类,按照成绩高低分为状元、榜眼、探花等等级,这也成为后来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之,武则天的科举改革措施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与效果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与效果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与效果南北朝至唐代末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面,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著名的女性皇帝武则天。

作为一位女性,武则天治国有方,在其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唐朝的稳定,为后世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武则天在政治措施上采取了许多开明的方式。

首先,她对官员选用采取严格的领导原则,取消了唐代貌似很糟糕的九品官人制度,采用了“科举”选拔人才,这使得唐朝的政治中,实现了官员的公平性和民主性。

其次,武则天女皇在经济措施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著名的措施是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简单来说就是将国家的土地分配给每个人,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土地。

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就变得更加公平了。

同时,均田制的推出可以有效地避免富者越来越富、穷者日渐贫困的情况。

除此外,武则天也在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例如她大力儒教,提倡文化教育,并且加强了对海外的控制力。

这些措施都对唐朝的稳定生活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治国措施推行之后,武则天女皇带来了很大的效果,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她所采纳的各种措施都证明了其功效。

在她当政的年代里,唐朝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武力强盛,直到武则天去世的那一刻,唐朝的统治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

最后,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女性皇帝。

她作为女性,能够站在政治的最高点上,不仅仅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才能,而且也证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性别并不能成为制约某个人的因素。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因为武则天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里边的人,没有她的政治基础。

所以,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支持自己的有才之士十分尊重、重任。

武则天任用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她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大力发展科举制思想。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开皇帝亲自考核录取人才殿试贡生的先例。

皇帝亲自考核官员,使贡生感受到皇恩,表现了武则天对人才的重视,成功的化解了贡士们的反对情绪,终于得到了他们贡士的支持。

第二贡献是开试武举。

武则天是通过考试选拔武将的第一人。

公元702年,她开科武举,招考武官。

文官与武官的选择制度化,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安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荐举与自荐结合的多种途径选拔人才是明明白白武则天的光明点之一——打破常规、破格人用。

公元68 3年,在武则天登基的第一年,她派专门官员十人到各道去搜荐人才,这使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知识者得到被荐举的机会。

其中最有名的是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是武则天统治末期的宰相,他安定当时的政治局势。

685年武则天下令,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都可以举荐自己请求升官或做官,又实行试管制度,被举的人才试作某官,加以考察,合格者,再命为正式官吏。

这试官制有利于合理配备行政人员,减小用人上的失误。

武则天做了这些改革科举制和荐举、自荐等破格用人聚集自己的有才之士,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加强皇权。

迁都洛阳684年,武则天称制后,迁都洛阳。

政治上的原因,长安是西北地区的自然中心——当时西北地区的中心势力为关陇贵族。

因为武则天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里边的人,受到很大的政治上的压力。

洛阳迁都旨在取悦于东北出生的官员,他们在高宗时期当上了高官,而且算是武则天最热心的支持者。

虽然迁都有各种原因,可是我觉得最大的目的就是打破关陇贵族集团对政治权的垄断,赢得东北出生官员的支持。

武则天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武则天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武则天的历史贡献及影响武则天的历史贡献(一)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武则天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她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武则天坐稳了江山后,进行了一系列治国改革。

首先是重贤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她广开门路,广泛选拔人才,不论资历长短,不问出身,任何人都可推荐人才,也可以自荐。

对有特殊才能的人,她亲自考试。

凡是有才能的人就可以重用,不合格的人立即罢免。

其次是开设了武举科目,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

过去考贡士(从地方上来应考的考生)的时候,要把考卷上的名字糊起来,防止考试官作弊。

武则天认为应该信任考试官,把这种办法废除了。

她还在洛成殿亲自考试贡士,表示皇帝的重视。

从此开创了“殿试”这种制度。

过去的科举只是选拔有文才的人,武则天专门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

武则天以修书为名,广泛召集有文才的读书人到宫里来,让他们对朝廷政治提出意见,处理各地送来的奏章,协助宰相工作。

由于武则天善于选拔人才,在她当政的时期,人才济济,文武大臣并不比贞观时期少。

武则天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有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镇守边防的武将有师德、郭元振等名将,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好的人才。

她用这些人做将相,使国家能够保持安宁,免于内乱、外患之苦,帮她治国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骆宾王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代替徐敬业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把武则天痛骂了一顿。

武则天一面看檄文,一面称赞骆宾王的文才。

上官婉儿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因为犯罪被武则天处死的。

当武则天发现上官婉儿的才能后,很重视,并把她留下来在自己身边做秘书。

武则天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她,使她由原来的仇视武则天,变成拥护武则天。

由于武则天善于使用各种类型的人为自己尽力,把一些名臣勇将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国家出现正常稳定的局面,防止了内乱和外患,得到长达半个世纪的强有力的专制统治。

这就是武则天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二)对农业生产的推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武则天很重视农业,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下令编写农书《兆人本业记》,推广和改进农业技术,同时还注意兴修水利,在陕西、四川、青海、内蒙等地区,修建了很多闸、坎、沟渠。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科举制度起于隋兴于唐,是一种比较进步的选官制度,和原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有摆脱土族门阀的垄断,给统治机构增添新鲜血液之长。

但唐初实行这种制度仍然完全沿袭隋的旧制,有许多弊端和不完善之处。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充实自己的势力,真正选拔一批智能之士,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首先,扩大制举。

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土为每年一次。

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

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贴经书为主的明经科。

这样以来,就真正为那些才思敏捷的有识之士,开辟了入仕做官的途径。

其次,创立殿试。

为了进一步搜罗人才,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又在完善原有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殿试。

所谓殿试,就是皇帝在殿廷上向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

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

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殿试的创立是科举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样做既增加了考试的严格性,又增加了考生的光荣感,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更加忠君爱国。

第三,设武举科。

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以增加国防实力,保证国家安全。

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

第四,开创“南选”。

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拨上特别给予照顾。

为开发和镇守边疆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有识之士。

第五,创“密封卷”。

原先的科举制,是到京城的考生先由考官主考会试后,就评定最后录取名单,武则天抽看考卷后,发现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不少蠢才,便一方面设立了殿试,一方面下诏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浅析唐代武则天时期武举制度的创立

浅析唐代武则天时期武举制度的创立

浅析唐代武则天时期武举制度的创立作者:丁小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武举又称为武科,作为朝廷的考试制度确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其确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武则天时期武举考试内容比较偏重武艺和体力的选拔,武举制度在为国家选拔武艺军事人才的同时,也对后来各朝各代的武举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武举;武则天;选拔[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唐朝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并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唐代科举选拔制度上来看,考试条规趋于繁密,更加全面公平;从唐代考试内容上来看,考试的常设科目增多,产生了武举,内容更加丰富。

其中唐代武举制度的产生为科举制度的发展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维护了统治的稳定。

一、唐代武举制度的确立武举又称“武科”,武举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选择优秀的军事人才,给习武之人提供入仕的机会,同时发掘更有潜力成为优秀军事将领的人。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举始创于公元702年,之后历朝历代时而被废除、时而又恢复,正式废除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有着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执政几十年的女皇帝,虽然后人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是一位惜才爱才,善于用材的统治者。

武则天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且开创武举,为后世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

也正是因为武则天身份的特殊性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武举制度才会在唐代正式应运而生。

二、武举制度创立的背景武举是唐代首创的用来选拔优秀军事人才的考试制度,其产生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武则天和个人政治抱负和政治方针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武举制度的构想不是凭空而出的,而是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确立的。

前朝人曾以武艺和谋划才能为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但一直没有成为一种正式的考试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选举材力之士,以武力和胆量为标准进行过选举。

除此之外,成帝、汉哀帝等也曾依据武艺进行选官。

武则天管理制度

武则天管理制度

武则天管理制度
首先,武则天对官制进行了改革。

她减少了官员的数量,增加了官员的待遇,实施了选拔
优秀人才的政策。

她还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优秀的人才有机会在政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了政府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武则天建立了完善的税收制度。

她对土地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和规划,对不同的土地
征收了不同的税收。

这样的税收制度使得国家的财政得到了增强,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
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武则天还进行了军事制度的改革。

她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装备
和武器。

她还建立了完善的战争规划和指挥系统,使得军队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

这样的
改革为国家的国防提供了坚实保障,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武则天还进行了司法制度的改革。

她加强了对官员和民众的监督,实施了公平公正
的审判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她还推行了法治理念,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核
心手段。

这些改革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武则天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她的
管理制度不仅为她的时代带来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管理理念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她的统治下,社会得到了安定,政府得到了发展,国家得到了繁荣,这为她
的统治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她不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成为了中
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领导人,被后人称颂为一代女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改革与贡献
教育技术学本科班1401 141505039 朱燕妮【摘要】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对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字】武则天科举制贡献
武则天以政治家的气魄,临朝称帝,在政治、经挤、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别开武周政权一派新的景象,赢得了史家“政宏贞观、治启开元”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传奇又伟大的历史人物。

在这些令人瞩目的改革和创新中,最能充分反映武周政治特点的:一是选拔新人,二是提倡改革和创新,三是任用酷吏、推行高压的刑政来改变高祖、太宗以来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结构。

而关联三者因果,保证实行“武周.革命”建立武周政权。

并取得实效的,是大力提倡科举、推行科举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一)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型。

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做常科,由皇帝颁布诏书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做制科。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字、明法、明算等等五十多种科目是常设的科目。

其中不被人们重视的是明算、明字、明法这些科目。

俊士等这些科目不经常举行,而在唐朝初期秀才这一科目要求非常高,后来慢慢地废弃了。

所以,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就成了明经、进士这两个科目(进士考的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的是时务策与经义,前面这个比较困难,后者的则相对容易)。

进士科得第非常困难,所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在当时流传非常广泛。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三十岁考过了明经这一科目,别人觉得你都这么老了,还没有什么成绩,如果你五十岁考进了进士,那就不得了了,人们却觉得你这是年纪轻轻,大有可为。

由此可以知道进士科得第的难度。

但是武则天却大大提高了如此难考不受人欢迎的进士科的地位。

原因有二个,一是因为武则天自己喜欢写诗写文章,所以呢,对于文人她有兴趣,于
是她就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

这是一个理由,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利于选拔人才。

明经科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典记忆,需要非常熟悉甚至背诵儒家经典,那家里必须得有经典。

一般普通老百姓家里藏书少得可怜,而世家子弟则是不同,所以这种考试大大偏向于世家子弟。

而进士科考的是文才,这固然是需要知识的积累,但更多靠的是天赋灵气。

很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什么书,但子弟们靠着天分和灵气,也可以在进士科中崭露头角。

相对而言,进士科更具有公平性。

这样,选拔人才的范围就更广了。

(二)充分发挥制举的作用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之外,还有一种考试叫制科。

制科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不定期的科举考试。

在书上有记载的唐代制科的科目大概就有一百多种,比如说宏词博学科、邦国文经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等。

多种多样,方方面面。

不仅仅有白身,即一般平民百姓参加制科,也包括有出身的和有官职在身的人参加制科。

考生可以找别人为他举荐,也可以毛遂自荐。

自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的时候可以达两千多人,少的时候也有一千多人,但是“所收百才有一”。

也就是说,虽然是百里挑一,但一次制试也可以选拔出10—20个人才来。

考试主要是考策论,也涉及经史和诗赋。

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

加官进爵,一飞冲天,即是如此。

武则天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制举,其频率远远高于唐朝的其他皇帝。

制举的好处有三。

其一,制举的题目是由皇帝所出,常常是国家现实热点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有效地考察了考生的行政能力。

其二,制举的考生范围广,不仅平民可以考,现任官员也可以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激发了考生的积极性。

其三,是制举考试见效快,如果参加常科考试,不管是考中了明经了还是考中进士了,那还得接受一次选拔,制举就不一样了,只要通过了,马上就能当上官,那等于说发现了人才,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

另外,武则天在制举中尤其重视殿试。

武则天为了缩短和考生的距离,亲自主持殿试。

唐朝的第一次殿试规模不大,是在显庆四年(659年),由唐高宗亲自主持的。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马上就要称帝了,她为了收买人心,亲自主持殿试,各地精英闻声而来,在洛阳云集,考生数量达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好几天。

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深刻到以至于《资治通鉴》
直接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说殿试是武则天一手开创的。

(三)开创武举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兴盛,军人的地位却慢慢下降了,三卫(亲卫、勋卫和诩卫)在唐朝初期曾经是被人人羡慕、升迁快捷无比的美差,却变成了“历年不迁,士大夫亦耻为之”的职位。

唐朝初期制定的给立军功者的赏格就是勋官,但到武则天时代,求勋官的人越来越多,而征战则相对而言要少得多了,所以百姓发觉求取勋官越来越困难,很是辛苦,因此老百姓们都“不愿征行”了。

在公元702年的时候,武则天召令天下各个州县有练习武艺的人,每年准许明经进士举送。

头一次把武科放在和明经、进士两科相等的地位上。

那年的正月十七日,武则天命令兵部主管武举。

考生包括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勋官子弟,年纪已经满18岁并且已经交纳十三年“品子课钱”的人。

考试的内容一共有七个项目: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翘关)。

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被录取。

身材魁梧、应对详明、有勇有谋的甚至可以成为统帅的举子。

如果是文职官员则录取身高在六尺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强大勇猛并且能够统帅部队的人。

凡是触犯命令的人,还有工商的孩子子、州县衙门的小吏,不可以参加考试。

从此打破了只有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们才能考进士的限制,为学习武艺的人开辟了考进士的道路,体现了武则天大力推广科举并以此来选拔人才的政策方针。

此外,武则天做了两方面的工作来增加可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一方面,人们互相推荐和自我推荐受到武则天的推崇。

武则天在垂拱元年(685年)颁下诏书,鼓励人们自我举荐,无论是文武九品以上的官员或者平民老百姓都可以自我举荐。

另外,武则天铸造的主要是为了告密之用的铜匦的青色格子却专门用来接受自荐信件。

这种方法后来导致了官职不够用,于是新增了一些官职。

第二方面,武则天开展试官制度。

何谓试官呢?只要是毛遂自荐上来的人,或者别人推荐上来的人,为了看他行不行,有没有能力,就先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试一试他究竟有没有能力。

他要行就接着当,不行那就杀头,给别人腾位。

这虽然残酷,但毕竟使一些优秀的人才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总之,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面向社会选拔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委以重
任,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但凡可以“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一律量才使用。

这些社会精英促成了武周时期的繁荣,同时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好了人才储备。

二.结论
武则天一生之所以成功,在于她能知人善任,广收人才。

从广义上说,一是处于从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时代需要孕育出大量的人才,特别是施政治国的人才;二是因为一般普通地主登上历史舞台,人数极多,力量巨大,参政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这是帮助武则天实现夺权称帝的目的的最好的力量。

三是在当时的条件背景下,也只有通过科举的制举、特举和殿试,才能提高选拔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相对而言比较公平地选拔人才,为朝廷引进大批的新鲜血液。

武则天就是通过改革和创新科举制度这一途径,赢得了一大批良将名臣,才开辟出“政弘贞观、治启开元”的武周王朝,被称为“贞观遗风”,她自己也得以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明君,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谢兰荣,中外教育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07
【3】耿澄,论武则天时期的科举制,经营管理者,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