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1500字

合集下载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3篇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3篇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3篇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通知咱们磨练是成功必经之路。

上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孟子心得1500字,欢迎查看。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一:孟子曾在一篇中说,虞舜、傅说、管夷吾、胶鬲、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位现代贤人,本来位置卑微,历尽磨练,才成为君主或重臣。

他认为,经历困境和磨练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他还说,一个人犯错误后才能抖擞起来,国家遇到敌国要挟后才能保持警觉,得到敌国的要挟,常常会居安而不思危,战争麻木,走向灭亡。

他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国家的事例证实“生于忧患”这个分论点。

那么,这个分论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且看上面两个事例:我教过一个先生,他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

母亲身杀得逞,疯了,得到了自理能力和抚养孩子的能力。

他又改跟父亲,而父亲已另立新家,便嫌弃、虐待他。

他只好流浪街头。

后来,他失去姨妈、舅舅的接济,白天上学,晚上帮姨妈看守五金档。

谁料他以怨报德,竟带几个猪朋狗友偷走档口里的钱财,最终锒铛入狱。

他先身处离异家庭,后又仰人鼻息,却没能“生于忧患”。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遭到秦国的要挟,却相继灭亡。

它们也没能“生于忧患”。

拿这两个事例跟孟子的观点绝对比,前提条件一样,但终局刚好相同。

那个先生的终局为什么会跟孟子的观点相同?由于他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由于他不懂报恩,由于他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自强不息。

可见,决定人的生死的次要要素是由人的知识程度、思维程度、技能程度、心思承受能力、生理瘦弱情况等所组成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强弱很大水平上左右了他顺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只是一个主要要素。

面对吴国的进犯,勾践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面对日寇的入侵,溥仪却俯首称臣,甘当傀儡。

六国的终局为什么跟孟子的观点相同?苏洵曾经论证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可见,决定国家存亡的次要要素是由国家的决策程度、经济实力、科技条件、社会次序、国防情况等所造成的综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水平上左右了这个国家对抗内忧内乱的胜败,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也只是一个主要要素。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孟子》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孟子对人性的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都有良知和良善的本性。

这一观点与庄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恶的行为。

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人类社会的改造和进步的信念。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也给了我对教育的启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发挥出他们的善良本性,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往往被过分强调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孟子的思想告诉我,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此外,孟子的“仁政”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要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一思想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在当今社会,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存在着各种问题,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

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仁爱为核心,而不是以权力和私利为导向。

最后,孟子的“性恶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善良。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的恶行,而孟子的“性恶论”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人性的本质,只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一观点给了我对人性的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总的来说,《孟子》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触动。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孟子阐述了他对人性、道德、政治和社会的看法,深刻而且富有启发性。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社会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被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深深吸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善的天性,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他提出了“四端”的理论,即仁、义、礼、智,认为这是人性中的四种美德。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本质,相信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发挥出最好的一面。

其次,孟子对道德和政治的思考也让我深有感触。

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政府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政府应该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君权为重。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来自于对民众的尊重和关爱,只有以民为中心,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最后,孟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谈到了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等问题,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的社会里,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安定。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而努力。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他的思想深刻而且具有普世意义,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相信,只有深入理解并传承孟子的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的各种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愿我们能够在孟子的思想指引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

2023年孟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孟子读书笔记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孟子读书笔记2《孟子》一书中《梁惠王(下)》篇里有孟子与梁惠王等君王非常精彩的对话,通篇论述孟子的“仁义”、“王道”思想,运用大量的典故比喻来劝诫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使天下统一,倡导“仁者无敌”。

孟子由“五十步笑百步”,“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中包含了孟子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生哲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孟子》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孟子在书中提出了“性善论”这一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堕落。

这一观点与孔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也引发了我对于人性本质的思考。

通过孟子的论述,我明白了人性的本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挥的,而不是天生就是恶的。

这也给了我对于人性的希望和信心,让我更加相信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其次,孟子在书中还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观念,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为政者的责任。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大同。

这种思想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于仁爱和公平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让我更加珍视仁爱和公平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还在书中提出了“天命”、“得志”等观念,强调了人的命运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努力奋斗,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种思想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会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命运,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孟子》,我对于儒家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的思想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对于当今社会和我们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思想,也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和行为。

希望我们能够在孟子的思想指引下,不断追求真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像是跟一位智慧又亲切的长辈来了一场深度交流。

说起孟子,那可是儒家的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言论,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人性、道德、治国等好多方面的认识。

在《孟子》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啊,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公园里的经历。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男孩儿在卖自己做的手工小风铃。

他的眼睛里透着那种特别纯真的光,他说卖风铃的钱是要给流浪猫买食物的。

当时我就在想,这难道不就是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吗?这个小男孩儿,他可能还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但他心里那份想要帮助弱小的善良,是天生就有的。

还有孟子提到的“仁政”思想。

他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要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整改。

之前那个菜市场又脏又乱,大家买菜都不太方便。

后来社区的工作人员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整改。

重新规划了摊位,加强了卫生管理,还设置了公平秤。

现在大家去买菜,心情都舒畅多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社区治理,但也体现了那种关心百姓生活,为大家创造更好环境的“仁政”理念呀。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

他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可吃了不少苦。

先是到处找合适的店面,被房东坑过,也遇到过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学做咖啡,他每天都练习到手酸。

但他从来没放弃过,就这么坚持着。

现在他的咖啡店生意特别好,回头客很多。

这不就是孟子说的那种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嘛。

再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观点。

这让我想到了疫情期间的那些事儿。

政府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计成本地投入医疗资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冲在一线,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普通百姓也都自觉遵守防疫规定。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精选5篇)《孟子》读书笔记篇1《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谈话的记录,由其弟子整理成书。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主题,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秩序。

在书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具有同情心、正义感和道德感。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他的内心道德本质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环境或外部因素所决定的。

这种观点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了人的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仁政”的思想,主张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哲学方面,书中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然的智慧,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秩序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读书笔记篇2《孟子》读书笔记《孟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孟子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对话的记录。

对孟子的思想,学术界存在肯定说、否定说与折中说。

肯定说的依据是《孟子》书中的学说和荀子、论战篇中的思想非常接近,而比荀子更接近孔子;折中说认为孔孟思想是一个连续的发展,从孔子到荀子再到《孟子》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否定说认为《孟子》所表现的思想与《论语》、《大学》相同,是伪书;也有学者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徒的托名。

《孟子》现存七篇。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称外篇亡者十二篇,皆非孟子本真。

七篇中,次序有颠倒,今本《孟子》每篇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尽心”等上、下或上、中、下,而各篇篇次也都有所不同。

孟子读后感1500字

孟子读后感1500字

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读后感1500字(精选9篇)孟子读后感1500字篇1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暂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们努力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现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交集。

信仰使我们能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以淡然自若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有余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竞争中,成为坦然面对的真正英雄。

《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

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仅是战国时代的美男子,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化身!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仁不让、反对战争、蔑视强权,都源于他高尚的人格操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导我们要坚守做人起码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励我们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难是成功必经之路。

《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丽之处,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向前飞跃。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经历挫折、泥泞,不通过在困难中锻炼自己,又怎么到达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只有正确面对挫折,厚积薄发,才能拥抱成功,享受幸福。

读《孟子》一书,学孟子精神,就是要学习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学习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学习孟子的正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回报社会。

孟子读书笔记(通用7篇)

孟子读书笔记(通用7篇)

孟子读书笔记(通用7篇)孟子读书笔记(通用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读书笔记(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读书笔记1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

或许是过年前巨大的能量场感染了我,或许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身体的疲惫不觉涌上来。

今天发现,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阅读,身体锻炼,整理,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会有惰性,会有情绪,会喜欢“吃喝玩乐”一切不动脑的东西,这也是天性使然。

阅读《孟子》,这段时间是看不下去的,归结原因是心绪不宁,工作了的我特别容易受到周围能量场的影响,这两天一直都在购置年货,也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现在发现,读《孟子》实际上是在吸收来自国学文化的高频能量,《孟子》,久石让的音乐,优人神鼓的《托钵僧》,这些都是很纯粹的能量,每天站桩,每天听音乐,每天阅读,每天做这一件件小事来改善自己生命的状态,这些都是养人的宝物。

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时间和他们相处,去感受他们一点一滴。

今天站桩的时候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链接,我感觉到腹部的气在一点点往下沉,优人神鼓的音乐不断进入我的身体,我通过身体不断抖动将身体的负能量和情绪排泄出去,完成了整个能量的循环。

阅读《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对世人的仁爱和精神境界。

一个人的言语是他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我感受到这位智慧的老人对世间的仁爱。

阅读《孟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在人世间为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屏障,让那些浊气远离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护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东西,这也让我受了很多伤害。

现在我渐渐地为自己的内心构筑一个帐篷,好好保护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齐家。

孟子读书笔记2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哲学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阅读了《孟子》之后,我深受其启发,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被《孟子》中关于人性善良的观点所深深打动。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恶习。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挥。

这一观点使我对人性产生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信人的善良本性是可以被激发和发挥的。

其次,我对《孟子》中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孟子认为,仁义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只有遵循了仁义之道,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出了实现仁义之道的具体途径。

这让我对道德伦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仁义之道的重要性。

此外,我对《孟子》中关于政治理念的思想也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以民为本、以民为重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是来自于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以民为贵,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让我对政治权力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君主应该以民为重的道理。

总的来说,阅读了《孟子》之后,我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孟子的思想深邃而丰富,不仅让我对古代儒家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孟子》的思想将会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成为我人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南。

愿我们都能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实现自身的修身养性,为社会的和谐与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书心得笔记(优秀范文15篇)

孟子读书心得笔记(优秀范文15篇)

孟子读书心得笔记(优秀范文15篇)孟子读书心得笔记篇1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

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

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

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

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

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

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

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

孟子优秀的读书笔记

孟子优秀的读书笔记

孟子优秀的读书笔记孟子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优秀的读书笔记1《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

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

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

“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

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

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

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

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

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

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

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

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

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

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

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孟子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部书中集中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孟子》这部著作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孟子的仁政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仁政”这一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爱百姓,尊重民众的利益。

他认为君主应该像父母一样对待百姓,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这样才能够获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种仁政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孟子的“性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才会变得邪恶。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这种“性善”思想对于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启示,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另外,孟子的“天命”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各自的天命,只有顺应天命,才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和祝福。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天命为依据,明智地治理国家,而百姓也应该顺应天命,恪守道德,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天命”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阅读《孟子》这部著作让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的仁政思想、性善思想和天命思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孟子的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孟子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了孟子的思想精华,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的深邃和博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一书以孟子的名字命名,全书共七篇,包括《尽心上》、《尽性下》、《尽意》、《性善》、《性恶》、《性乐》、《性利》。

全书以孟子的言论和思想为主线,通过对话形式阐述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要包括“性善”、“性恶”、“性乐”、“性利”等观点,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但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性就会得到升华和完善。

他提出了“性善”说,强调人性本善,人们都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只要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能够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升华。

这种人性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的深邃和博大。

孟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对人性、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他的思想贯穿于整部书中,展现出了他的博大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他的思想观点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的思想观点不仅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贯穿于整部书中,展现出了他的博大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的深邃和博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读书笔记1500字

孟子读书笔记1500字

孟子读书笔记1500字篇一:孟子读书笔记字数5000+读《孟子》有感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著书,〈〈孟子〉〉七篇就是其中一本著作。

看〈〈孟子〉〉一书,文气磅礴,真真如滔滔黄河,一泻千里,万里长江,白浪滔天,可谓流传千古,泽被后人。

虽然其文讲究格式和修辞,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精神修养和思想。

对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的实际行动和为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付出的努力深感敬佩;在敬佩之余,自己也受到了鼓励和获得了动力,对孟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不谋而合之处,亦无比惊讶;对孟子在说服力和口才也一样向往。

组成孟子思想的主体是伦理学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植根于伦理学思想的沃土上。

论理学,也可以说是社会关系学。

就家庭关系方面,我感悟最多。

孟子对“孝”的理解,也并非后来儒教所形成的对“孝”的严格要求那么异化色彩浓重。

孝悌在“礼”的形式上表现为“亲亲”和“从兄”,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

在〈〈万章章句(上)〉〉中,孟子极口夸耀舜对父母的“孝”所表现出的“怨慕”的态度,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

”也就是说,“孝”不能只体现在行为上,更要体现在心里。

只体现在行为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亲洽,那就是“养口体者”一类;真正的孝应当“事亲若曾子”那样地“养志”(〈〈离娄章句(上)〉〉。

交友作为社会关系学之一,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探索、学习的社会关系之一。

孟子在〈〈万章章句(下)〉中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他主张应以“德”为重而“不可以有挟”,应该注重自我品德修养。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_孟子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_孟子读后感1500字篇1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

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孟子是摆脱了孔子的羁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讲人性,讲仁义,讲建功立业,讲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讲仁者无敌,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

然而,孟子终归是太完美无瑕主义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一个狱官,也许他并不想杀人,但这杀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为不杀人而饿死自己&&杀自己吗?就像一个士兵,也许他每天都在祈祷和平,是个和平主义者,但双方一旦开战,他便不可做个后退的懦夫!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离娄上),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

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孟子会讲一系列的治国口号,治国方略,会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决方案来,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观君王饱民腹,顺民志,但纵观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宝鉴却在战国风云的时代黯然失色,不是别的,只因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要不怎么说,一个人愈是人类,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时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个时代。

因为他的言行并不是准备给这一时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这些广告当作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为所言也许不是那时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气味,所以他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完《孟子》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人生、道德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感悟,谈谈《孟子》给我带来的启示。

首先,我被孟子对人性的理解所震撼。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具有善良、仁爱、正直的品质,只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受到了污染和扭曲。

这一观点深刻地表达了对人性的乐观和对人的潜力的肯定。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容易被负面的信息和环境所影响,产生怀疑和失望的情绪。

而孟子的“性善”观念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让我更加坚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内在潜力,努力去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其次,孟子对仁爱和道德的强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子认为,仁者爱人,爱人者仁。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要有同情心、宽容心和关爱心。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因为自私、利己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

而孟子的仁爱观念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提高,努力去影响身边的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另外,孟子对政治的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和道德来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推行仁政。

他认为,只有君主以仁义来治理国家,才能获得民心,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在当今社会,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而孟子的政治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关注政治事务,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和民生问题,也更加珍视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努力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人性、道德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内容包括了孟子的思想、言行和言论等。

在阅读完《孟子》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孟子的仁义之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善。

他强调人们要发扬仁义之心,善待他人,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以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仁义之道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孟子的政治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己的私利为重。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之道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以权力压迫百姓。

这种政治思想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孟子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最后,孟子的言行和言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不仅讲述了自己的思想,还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展现了仁义之道的实践。

他在书中多次提到“仁者爱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明了这一点。

他在书中还提到了“知止”、“知恕”、“知义”、“知礼”等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些都让我深受启发。

在读完《孟子》之后,我意识到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思想,还要有高尚的品行和言行来实践这些思想。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深受孟子的仁义之道、政治思想以及言行和言论的影响,我会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做一个有仁义之心、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孟子》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指引,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_孟子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_孟子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_孟子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读孟子的心得1500字_孟子1500字篇1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

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

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500字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读完《孟子》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孟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孟子的仁爱之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他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种仁爱之道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孟子的政治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王道”思想,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国。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重,关心民生,尊重民意,使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政治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认识到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为民谋福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孟子的教育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提倡“恻隐之心”、“穷理尽性”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读完《孟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孟子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他提倡仁爱之道,强调政治理念,注重教育思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信,只有学习和传承孟子的思想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我会继续学习和研究孟子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书笔记1500字篇一:孟子读书笔记字数5000+读《孟子》有感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著书,〈〈孟子〉〉七篇就是其中一本著作。

看〈〈孟子〉〉一书,文气磅礴,真真如滔滔黄河,一泻千里,万里长江,白浪滔天,可谓流传千古,泽被后人。

虽然其文讲究格式和修辞,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精神修养和思想。

对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的实际行动和为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付出的努力深感敬佩;在敬佩之余,自己也受到了鼓励和获得了动力,对孟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不谋而合之处,亦无比惊讶;对孟子在说服力和口才也一样向往。

组成孟子思想的主体是伦理学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植根于伦理学思想的沃土上。

论理学,也可以说是社会关系学。

就家庭关系方面,我感悟最多。

孟子对“孝”的理解,也并非后来儒教所形成的对“孝”的严格要求那么异化色彩浓重。

孝悌在“礼”的形式上表现为“亲亲”和“从兄”,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

在〈〈万章章句(上)〉〉中,孟子极口夸耀舜对父母的“孝”所表现出的“怨慕”的态度,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

”也就是说,“孝”不能只体现在行为上,更要体现在心里。

只体现在行为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亲洽,那就是“养口体者”一类;真正的孝应当“事亲若曾子”那样地“养志”(〈〈离娄章句(上)〉〉。

交友作为社会关系学之一,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探索、学习的社会关系之一。

孟子在〈〈万章章句(下)〉中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他主张应以“德”为重而“不可以有挟”,应该注重自我品德修养。

相对于伦理学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讲的是仁政。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

《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

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

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

《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

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

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

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在孟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

它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

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同时它也是儒家经典。

《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

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

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

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

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

到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议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宋太宗又加以翻刻,这是《孟子》被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

孟子不愧是我国古代的语言巨匠之一,《孟子》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明白晓畅,深入浅出。

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的一段话:“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上》)精炼准确是《孟子》语言的另一特色。

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要好战时,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这好像是一幅画卷,把2021多年前社会阶级对立的情景再现于我们眼前。

《孟子》还特别注意细节的精工镂刻。

有一次,孟子和齐宣王谈论管理国家时,他问齐宣王:“假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搞不好,做国君的该怎么办呢?”宣王被逼得无话可说,《孟子》一书对这种窘境,只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个字,既不写脸色,也不记言语,只用了一个“顾”字,真是画龙点睛。

这一描绘,把宣王理屈词穷,只好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的心理活动,暴露无遗。

孟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他的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

所以《孟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以上是我对〈〈孟子〉〉一书的一些理解。

这些理解也许是舍弃荦荦大者的偏见,因为这仅仅只是我的理解、看法而已。

总之,孟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同样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份遗产。

《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乃至个人为人处事的一个大原则,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春秋战国时期,以力假仁称霸之风极盛,真正为仁义而发动的战争,如商汤之征“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不复得见,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也只做佳话,供世人流传。

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说:“《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

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讎;奈何以《春秋》为无义战而尽恶之也!”王道与霸道,这两条路线,看起来针锋相对,但若于利的角度来看,可找到共同点。

王道求大利、长远的利,霸道求小利、眼前的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浓于酒,有谁不想酣畅淋漓的喝几杯。

实行王道,推行仁政,为的是利泽众生,济天下利,求万世名;讲修身,行仁义,图的是个人自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