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原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3)组织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受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人类活动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2)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农业观念。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东北农业案例分析,得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表格归纳法【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老师:多媒体课件梅州柚子种植资料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QQ农场图片观察激发兴趣,引入学习主题。
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农场了都种了些什么?老师的农场里同时种植了北方的苹果梨,南方的香蕉甘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在同一个农场里同时种植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回答复习:必修二农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因素回忆农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因素总结: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分为自然,社会两大部分。
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新课讲解地理位置引导学生结合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学生通过读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气候条件展示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干湿区图,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东北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冬寒夏热,雨热同期让学生读图分析总结东北气候特点,培养学习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地区气候类型的方法。
探究活动:阅读资料卡东北大米热销新闻,分组讨论东北大米质优受到杭州市民欢迎,这与东北气候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东北大米质量优于南方大米的原因。
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讨论总结气候对东北大米生长的影响。
4.1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地理必修三学案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 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链接】(第一课时)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 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最难以改造)——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农事活动等地形——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果业)土壤(质量、类型)——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2.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劳动力(数量、素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技术——农业科技水平交通——市场区域的范围二、东北地区的地理背景东北地区包括、、三省和。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1、气候条件: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冬季,夏季,降水集中于,。
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2)读图4.4总结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其自然条件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2、地形土壤条件:东北地区包括、和三大平原地形区。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山地丘陵适宜发展;东北地区广泛分布,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地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第二课时)三、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提示与建议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合理进行农业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3.认识提高地区粮食生产商品率的做法和措施。
4.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依据。
【互动探究】◆◆知识梳理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1.依据:、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2.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和效益的统一。
二、地理条件1.气候:气候,雨热同季,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的影响。
2.地形:包括、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平原面积广阔,易发展,山地丘陵地区易发展林牧业。
3.土壤:、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三、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1)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和平原。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和长白山区,全国最大林区是大小兴安岭②特产区: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②畜种:三河牛和,东北红牛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特点:大规模生产,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经营类型:国营农场,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一、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复习上课时内容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工业基础、市场、交通、人口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多媒体播放图4.4和图4.5][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东、中、西部各大概是多少mm?2.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南、中、北部各大概是多少度?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老师归纳]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大于700mm,中部是400—700mm,西部小于400mm。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就是经度地带性分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课本知识,设计课堂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农田,观察农作物生长状况,与农民交流,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讨论农业发展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图片,如金黄的麦田、丰收的果实等,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产生直观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农业环境污染,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对策。
2.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观念。
3.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积极为家乡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方面的特点。
2.介绍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生长周期、产量、分布特点,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优化方向。
3.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5.docx
《区域农业发展一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核心突破】核心要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条件和布局【归纳总结】1.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口然条件【方法技巧】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插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电力和广播电视的建设.(2)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治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农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4)壮大集体经济:搞好资源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引外來投资.(5)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状况.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思考点拨】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2.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典题探究】【例1]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读“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例区域植被 类圮人口密度 (人'平方「米)年降水fit (毫米) y 常 年 河农业 植被200〜400600〜620河100〜200・・・区 域 界 线丄Bi小池丛、 碱蓬1〜50 380〜390(1)综合图和表格屮提供的信息判断本区可能为 地区,并简要分析木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2) 试分析造成图中A 、B 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A 区域人口密度 __________ (大或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区域人口密度 __________ (大或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 为原因为【针对练习】45°1.读2006年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回答(1)〜(2)题.0.7 0.6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1) 黑龙江、吉林是我国未来粮食增产规划的核心区,其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是 ()A.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B.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C.人少地多,商品率高D.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2)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A.南粮北运B.北粮南运C.东粮西运D.各地自给核心要点二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归纳总结】1. 建设商品粮基地要具备的条件 (1) 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2) 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3) 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 (4) 交通运输方便.2. 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1)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口较少,余粮多,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 (2) 宜农荒地数量很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3) 黑土肥力很高;(4) 夏季高温多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很大;(5) 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3. 建设商品粮基地的好处(1) 建设商品粮基地可以充分合理利用多种地域性条件,为粮食生产选择最适宜的自然环境; (2) 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平衡粮食余缺有很大的作用;人坦疋投占空;可坦値之垒①的匸B:(3)合理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可减少粮食运输费用.4.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见下表【方法技巧】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口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活动捉示】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 1.2. 在《地理2》屮我们己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 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一一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3. 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 他地区的情况相似.(1) 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2) 结合《地理2》屮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典题探究】【例2】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 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 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仃)〜(2)题.22080 L =-I ------- - —i — — ------- -- —I —.——I —. 40—1—1 ------ 1—1—1—1—1 1—1—1 1—1—1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2(年)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年) 1990-2002年东北三省冇效漁溉面积变化图4990^2002年东北三省溝溉用水駅变化图(1) 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①农田有效灌溉而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②农田灌溉用水暈都呈增长态势 ③灌溉用水量口 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B. (2)(3)C.②④D.①③(2) 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①水土资源丰富②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③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④耕地资源集屮在东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针对练习】2.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一畜牧一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1)〜(2)题.冇200 芻1X0M 160面更14010*120 呵(X)辽宁 ■ ▼ 1吉林 *黑龙江 240200160)2080它溉用水址$辽宁 —▼—吉林 -■一黑龙江(1)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2)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屮部产粮区Z间的一种竞争关系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核心要点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方向【归纳总结】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屮出现的问题(1)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退化.(2)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 环境污染严重等.(3)成因: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农业区域存在问题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十地沙化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胡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西部直原区1退耕还节r 人工草场一、;車业经济1易地直肥]粮負饲料ji畜牧业【方法技巧】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好,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优势.【活动提示】1.阅读表4. 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对行的途径有哪些?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4. 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活动提示】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 基上种廿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桑树和廿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Z路的起始地z—.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2.图4. 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典题探究】【例3】下图为“我国屮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年降水fiCunO 1000 SCO 600 400 200 0(1).四个区域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针对练习】3. 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小国东北部和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Z 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Z 处是(2) 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 ______________ •(4) 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 中国玉米带 纬度38° N 〜45° N 42° N 〜46° N地形平原 平原梅拔高度5)1000800600400200 喙k 巴J100呛 A.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B.沙漠、 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0.沙漠、 林地、草地.林地 (2).关于图示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③种植业、 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④淡化农业土地开发,使该地逐步转化为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0 kn - • ---- ③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从自然条件看:•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等图像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东北地区为何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课题研究。
3.组织小组汇报、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综合素质。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其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东北地区的农业景观、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图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特点。
2.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农场、农业科技园区等,使其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4.结合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制定后续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等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基本特征。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吗?那么,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何特点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东北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教具:ppt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歌曲《松花江上》
从歌词可以粗略地看出东北农业的主要类型
[转][问]那么,研究一个区域农业的发展,该怎么去研究,从何入手呢?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答]略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详细分析气候类型图、降水量图和年均温图)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图片展示
通过读图分析东北地区地形单元,主要包括高原、山地、平原——多样化农业发展
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完整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
1.通过对比,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得出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结合书本72页的活动和书本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取信息,加以说明为什么东北地区能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
2、主要的林业基地
3、畜牧业生产基地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这些基地主要分布的地区,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的特点)
二、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
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1:通过图片及第二单元的问题研究:分析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和到保护北大荒的变化。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趋势。
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区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概念的需要。
区域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稳定的农业地域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复习必修2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利弊因素;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分布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统筹、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教学难点: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3.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设计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报告和设计方案,互相借鉴、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热情。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关注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7.总结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展示图片:呈现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肥沃的黑土地、丰收的农田等图片,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直观的认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如此重要?”“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生活联系: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东北农产品,如大米、玉米、大豆等,从而认识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
2.阐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区经济发展【课标与考纲】[ 课程标准 ]1.以某地区为例,剖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认识农业连续发展的方法与门路。
2.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剖析该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举措。
[ 课标解读 ]1. 剖析东北地域农业发展的利害要素,认识东北地域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域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东北不一样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举措。
2.经过剖析图表等地区农业生产有关的资料,初步掌握怎样实现地区农业可连续发展。
3. 剖析珠江三角洲地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要素、推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举措。
4.掌握剖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法。
第一节地区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域为例【知识网络】范围包含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天气条件东北大多数地域属于天气区,。
作物可,但有地理地形土壤条件西部是,中部和东北部为平原,四周环绕;土壤肥饶,宽泛散布、,土层深沉,有机质含量高条件,为农业供给生产资料,机械设施并以农产品为原料;社会经济条件,对外联系方便;有益于的发展小,多。
利于经营,业和的发展耕种农业区散布:原、原和平原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农业散布:、和布局林业和特产区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特点散布:、西部及部分畜牧业区畜种: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商品大规模机械化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基地域专业化生小麦:和北部地建水稻:东部的和、的大型灌区产设玉米:存在问题:,土地的,致使退化发展原则:与相联合,坚持与的一致农业平原区方向:增强、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保证。
发农业要点:推动农业、和发展,建设发展展西部草方向:环绕与两大主题,鼎力发展和方向目原区要点:经过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发展标山区方向:以为中心,实现农业要点:由向的转变考点一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天气条件:天气条件限制着一个地区农业的生产品种、耕种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
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市场
自 然 条 件
气候 气候 土壤 地形 农 业 区 位
生产技术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水源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利用、改造
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 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的基本特点。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 的农业布局。 3、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4、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理解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6、掌握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
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相邻 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
二、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分析某个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一)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评价
(二)社会经济条件:从工业、交通、人口等方面分析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农业生产品种、耕 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地 理 条 件
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5、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二、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 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 主要分布地 区域 区
农业生 产区域
主要分布地 区
主要作物、树种、畜种等分布
畜牧业 区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 部及部分林 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 三河地区 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第3版内容来源: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设计者:孟雅,张若君/河南省巩义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标准相关要课程求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分析东北地区降水温度及地形图,分析农业布局特点、地理条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能解释别的地区的农业布局原因。
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及农业布局特点。
3、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中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还是相对薄弱,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同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别较大,有些较难的问题,需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及查阅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通过对东北地形图降水图等的对比分析,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1.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第一题。
2.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第二题。
3.完成导学案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创设情境导入设疑1.导入: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分布,请学生说出农业类型,导入新课。
2.设疑: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目标2:通过对东北各自然图的对比分析,分析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二)自学释疑同伴互助2、自学反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效果。
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完成目标1检测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
完成目标一、二检测。
思考热量条件对东北农业的利弊。
检测学生农业地理条件分析思路的掌握情况。
4.1区域农业发展 学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学案---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2.依据东北地区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的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
3.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自主学习】1.范围:、、三省和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生产基地。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原理:因地制宜,根据、、和等农业生产1.目前是全国、比较稳定的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以上,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⑵1.存在问题:(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退化。
(2问题表现:和黑土退化严重,、盐碱化和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治理(1)原则:从改善农业人手,坚持、与、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问题探究】完成课本的活动及思考题【习题演练】1.下列有关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B.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冬小麦为主C.玉米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 D.小麦分布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2.易使东北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的是AA.低温冷害 B.春早 C.伏早 D.洪水3.“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B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C.小农经营D.粗放经营4.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CA.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 B.东北区域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 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D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畜牧业基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6-9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
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必修2影响农业
区位因素思考回答复习巩固,引入
学习主题。
1.引导学生读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干湿区图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活动: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小结:(P61图4.2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渡: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还需要灌溉水源,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
河流及分布?1.思考回答,并根据位置得出东北
地区的气候特点。
(纬度高,近海——
温带季风气候)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量对农业
生产的具体影响。
3.读图找出东北地区主要河流,得
出灌溉水源较充足。
学生通过读图,
明确东北地区的
地理位置和范
围,为下面的分
析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气候
条件制约着一个
区域农业的生产
品种、耕作制度
和生产季节等。
(设问转折)除了气候和水源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
影响农业生产?
1.出示幻灯片:东北地区地形图(问题情境)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同样也有影响,请同学读P61 图4.3 东北地区的地形,思考:(1)东北地区有哪几种地形?分布有何特征?(2)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1.学生活动:请学生上黑板指出东
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
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引导学生循序渐
进的进行学习,
先通过读图获得
现状信息,后对
现状进行相关联
系分析,培养学
生的探索精神和
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结:(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优质的草
场);(2)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3.设问:土壤的营养物质会影响农业生产哪一方面?
(小结):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2.思考回答。
(土壤肥沃,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过渡: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内部的地形也是有所差异
的。
那么,除了地形它内部的气候
有没有差异呢?
(读图思考)引导学生读课本P62-63图4.4和4.5,回答:(1)东北地区内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对比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东坡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试着
分析原因?
仔细观察图4.4,回答问题。
读图4.5,通过对比得出地形对热量
和降水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读图
和信息表达能力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如何安排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一、地理条件
1、范围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2)地形
(3)土壤
3、社会、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