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哈维 近代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教学随笔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孟德尔 被忽略的天才教学随笔 新人教版必修1
孟德尔:被忽略的天才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创建进化论,已为生物科学的大厦立下了一个支柱。
但是这座大厦仍然摇摇欲坠。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但是他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择,无法说明变异是如何产生,而优势变异又如何能够保存下去。
事实上,对于遗传的机理,当时的科学界一无所知。
达尔文为此苦恼终身。
他在1872年如此写道:“遗传的定律绝大部分依旧未知。
没有人能够说明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中的相同特性,或在不同物种中的相同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够遗传,而有时候不能;为什么孩子能回复其祖父母甚至更遥远的祖先的某项特征?”达尔文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早在7年前就已经被奥地利修道院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试验解决了,生物科学大厦的另一个支柱早就立好。
但是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的成果被科学界忽略了,直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定律才被“重新发现”。
为什么在生物学界迫切需要遗传定律之时,孟德尔如此重要又如此出色的研究却没有引起注意?是什么原因让孟德尔成为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超前了整个时代35年?其中一个因素,是孟德尔对发表论文不热心。
根据他写给当时最著名的植物学家耐格里的信,我们知道他在豌豆试验之后,又从事了紫罗兰、玉米、紫茉莉的杂交试验,完全证实了豌豆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但是他却没有发表这些成果。
在杂交试验方孟德尔面,除了豌豆试验的结果,他只在1870年发表了有关山柳菊杂交的论文,而那却是和豌豆试验结果不符的。
即使是最重要的豌豆试验结果,他也只是于1865年在当地(布隆)自然科学学会的会议上做了报告,参加会议的人根本就没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没人提问或加以评论。
第二年,他的报告整理成论文按惯例登在了学会的学报上。
该学报虽然被送往欧洲100多个大学和图书馆,但是有谁会去注意从这么个偏僻地方寄来的会刊呢?在当时,大家只习惯于在伦敦出版的《林奈学会会刊》上寻找重大的生物学发现。
当然,孟德尔也并非完全不重视向学术界介绍自己的工作。
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随笔
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随笔引言作为一位高中生物教师,我一直认为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职业。
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特此分享给其他教师。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在生物教学中,我发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而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物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创设实验环境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非常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准备好实验器材、化学品,并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并鼓励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体验科学的魅力,并增加他们对生物学的理解。
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这可以包括图书馆的书籍、互联网上的学术资源,以及科学博物馆等。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他们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丰富研究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来呈现生物概念和实例,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团队合作生物研究常常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通过小组活动和项目,学生可以共同探索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结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创设实验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鼓励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生物学基础,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研究和成长,以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
以上是我个人的教学随笔,希望能对其他高中生物教师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
高中生物课堂教育随笔
高中生物课堂教育随笔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
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堂教育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课堂教育随笔1一、采用问题激发互动来复习生物知识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我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使学生对于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发生的条件等知识进一步明确和理解。
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我们共同剖析有氧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所以有氧呼吸是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必须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因此,只要有酶的存在,无论有没有线粒体,有氧呼吸就能进行。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实验考察中,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在具体操作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
此时我便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
学生通过回忆实验原理和目的,想到:可以用载玻片的边缘来划滤液细线、颜色浓绿的嫩叶可以作实验材料。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创新火花”学习“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 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port”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另一位学生马上说“Hear”的意思是“听”,可与“听觉性失语症”联系,即H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听觉性失语症”,这样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生物必修一教学心得体会1
生物必修一教学心得体会1第一篇:生物必修一教学心得体会1高一生物教学体会人教版必修一生物教材,主要是围绕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展开的,看似简单,但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对其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1.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考试一考就出错。
比如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很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等,但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当然还有动植物体内各自特有的糖,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指出的。
再比如酶的概念,明明讲的是有机物,可总有些同学认为是蛋白质,而忽略了RNA这种酶。
2.考试中但凡牵扯到化学方程式方面的计算,学生大都晕头转向。
比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由于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整个过程,而对问题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在答题中经常张冠李戴或者以空白作答。
3.面对数学曲线所表示的生物过程,学生都表示看不懂。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各种曲线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讲解。
比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曲线,由于学生未能搞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无法从曲线上看出两种生理过程的变化。
4、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备课至关重要。
有效备课要求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
传统备课中的“备学生”一般只是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定教师能讲什么知识。
而有效备课更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教师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并引出许多相关的问题:图片中的头发为什么会如此漂亮?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了吗?光滑柔亮的头发与蛋白质有什么关系?这种洗发水中添加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氨基酸能有效修复发质?等等,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一课堂,使学生一直保持着求知热情;将知识点变成一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图片。
高二生物教学随想3篇
高二生物教学随想3篇篇一:高中生物教与学的感悟【摘要】从教中学,从学中教,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老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是既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最迫在眉睫的还是教学方法更新换代。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感悟教师角色课堂互动情感熏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078现在的课程标准,可谓是标准更高,要求更严。
历经海洋生物教学也有几个年头,尝到了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
一、转变教师角色课程新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完成实验、需要进行独立技术操作、探讨一些新学科问题并相关的学习报告、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学习拓展性学习方式等多项课题以及任务,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指导老师们的教学教研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大幅提升。
小学生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挑剔程度。
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家长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引路人”。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技能型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互动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互动”在教学中所受到了高度关注。
“师生互动”的出发点是要对的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和培养。
因此,“师生互动”是否一举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
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发展水平,从学员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中其去。
面对学生课堂分解成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不应该直接予以解释,可以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即席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报请点拨,对于学生中好的和思路应予以展示和分享,对于学生间共存的顾虑,我们教师再集体教授。
(新)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材“问题探讨+探究实践+思考讨论”汇总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材“问题探讨+探究实践+思考讨论”汇总解析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问题探讨】大熊猫和冷箭竹形态迥异,但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讨论:1.如果让你提供证据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将如何获取和提供证据?可以将大熊猫和冷箭竹几种器官、组织制成装片或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组织是否由细胞构成;或者.查阅科学研究文献,利用科学家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为证据。
2.与同学相互评价各自的证据是否正确和充分。
提示:评价时注重证据获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思考讨论】p3—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可信。
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如细胞是动植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受精卵这个细胞发育而成的),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信度。
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阐释了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由此突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也推动了人们对细胞深入地开展研究。
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人的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性,因为它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4.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到的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的特点。
(1)科学发现需从观察入手。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 )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p7:从细胞的视角看生命世界1.叶的表皮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心肌细胞收缩、舒张使得心脏得以搏动。
2.冷箭竹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肉细胞中,因为这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大熊猫的血液运输氧的功能靠红细胞完成。
3.大熊猫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键是靠生殖细胞完成的。
高中生物细胞学说的创立教学随笔新人教版必修1
细胞学说的创立早在17世纪,显微镜刚刚问世的时候,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就在显微镜下看到软木薄片是由许多蜂窝状的小结构组成的现象。
他将这些小结构命名为“细胞”,这是细胞一词的第一次出现。
18世纪,生物的显微研究未取得新的成就,而且生物学家热心关注着的是对分类学的研究,对生物微观方面的实验有所忽视。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许多科学家试图在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寻找结构方面的基本单位。
如德国诗人、生物学家歌德认为植物的叶是一切植物的基本单位。
德国自然哲学家奥肯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种称为“粘液囊泡”的基本单位构成的。
到19世纪显微镜的制造技术有了进步,使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为考罗伯特·胡克察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创造了条件。
至19世纪30年代,一些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等结构以及细胞质的运动,而且动物体内也发现了细胞。
这一时期的工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细胞的存在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人们对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生物体中所处的地位还不太清楚。
细胞学说最终是由德国植物学家M.J.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和动物学家T.施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完成的。
施莱登是位性格相当古怪的人物,他脾气暴躁,好与人争吵,固执己见。
不过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反传统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聪敏好学和过人的精力及能力,使他从理论和方法上为推动植物科学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使他成为细胞学说的创立者。
施莱登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医生家庭里。
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2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以后,他开始了律师的职业,但当了几年律师以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因而他心灰意懒,并企图自杀。
施莱登于1831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当时他已经27岁,才初次接触过生物科学。
1835年以后,施莱登相继在柏林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医学与植物科学,直到1839(这施莱登时他已经35岁)他才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便开始在耶拿大学教授植物科学。
高中生物达尔文探索进化足迹的巨人教学随笔新人教版必修1
达尔文:探索进化足迹的巨人现代生物学之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
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
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
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
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有时请他们当向导,爬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
他白天收集谷类岩石标本、动物化石,晚上又忙着记录收集经过。
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
水兵们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贝格尔号”军舰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着地质锤,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标本。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当他们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
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
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高中生物学科与高考其他科目相比,内容少,难度小。
尤其是在理综三科中,更是最重要的提分科目,所以要格外重视。
但从教以来,我发现,仅仅是重视这门学科,还远远不够。
教师还必须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多用心钻研,依据学情,有效备课。
同时加强课堂管理,才能打造生物高考的成功。
一、充分利用学生“向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老师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是学生最喜欢的一本书。
做一个令学生爱戴、敬慕的老师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教师要亲近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嘘寒问暖,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知学生所困,解学生所惑,久而久之,就能赢得学生的心,赢得学生的尊重。
个别老师教了学生一学期,却连班里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全,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
二、重视课前的导入,精彩的课头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生物知识点多,尤其是到了高三阶段,内容更是繁杂。
一般老师总是强调让学生好好学习,用心听课,授课时也是争分夺秒,走进课堂,直接新授,造成学生被动听课,学习过程枯燥无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既不能脱离知识的衔接,又要有趣味性,如作业批阅中典型错误、生活中的趣味生物故事,甚至与生物有关的时事杂谈等。
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学习,在笑声中开启智慧。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丰富学习内容如今,多媒体教学基本普及,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虽然生物课本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但毕竟教学内容有限,例子也不够丰富。
授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实例,近些年生物技术的发展图片,播放生物实验的视频短片等,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丰富生物学习的内容,效果很好。
总之,只要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教学质量就会逐步提高。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反思及随笔5篇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反思及随笔5篇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普通性的回顾或者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让学生更加专注的投入生物科目学习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彩内容,希翼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反思及随笔1高二生物是高中生物的衔接部份,但高二生物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二生物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生物教学要求的差距大。
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才干教好高二生物,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二生物学习任务。
高一辈子物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简单,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理论性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生物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高一辈子物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二生物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生物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二学生难以适应。
要搞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1.高二生物教师要了解高一辈子物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高一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生物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高二生物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3.讲清讲透生物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生物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高中生物摩尔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开创者教学随笔新人教版必修1
摩尔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开创者1865年的秋天,在奥地利布台恩自然科学协会的年会上,一位名叫格里格·约翰·孟德尔的修道士宣读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
他在论文中论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并提出“遗传单位”(即今天所说的“遗传基因”)的概念。
但与会者们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修道士提出的新理论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
同年的冬天,远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新郎名叫查尔顿·摩尔根,新娘名叫埃伦·基·霍华德。
婚后不久,埃伦就发现自己怀孕了。
1866年,摩尔根夫妇的头一个孩子出生了,起名叫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成名后的摩尔根常对好友说自己诞生于1865年:这一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在这一年的年底怀孕的,从一个生物学家的角度来说,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应从卵子受精算起;二是因为这一年孟德尔提出了关于遗传的基本定律,而摩尔根正是继承了孟德尔所开创的遗传学说,并将其发展成为现代经典遗传学理论,他好像摩尔根就是为了接孟德尔的班而来到了这个世界。
摩尔根父亲和母亲的家族都是当年南方奴隶制时代的豪门贵族。
虽然由于南北战争中南方的失败,家境已经败落,摩尔根父亲和母亲却都以昔日的荣耀为自己最大的自豪,并希望小摩尔根能够重振家族的雄风。
摩尔根家族出过外交官、律师、军人、议员和政府官员,却从来没有出过一个科学家,而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是一个“异类”。
用他自己日后所创造的遗传学术名词来形容的话,他是摩尔根家族中的“突变基因”。
小摩尔根生来就是一个“博物学家”,对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他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到野外去捕蝴蝶、捉虫子、掏鸟窝和采集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石头。
他经常趴在地上半天不起来,仔细观察昆虫是如何采食、如何筑巢。
有时他还会把捕捉到的虫、鸟带回家去解剖,看看它们身体内部的构造。
小摩尔根10岁的时候,在他的反复要求下,父母同意把家中的两个房间给他专用。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一)必修一部分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27、1944年,艾弗里肺炎双球菌——提出DNA是转化物质2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高中生物课堂随笔
高中生物课堂随笔回想当初叙尔热雷县写实的生物课上有趣的泡菜实验,真的很怀恋。
下面就跟随一起看看生物课堂上的趣事吧。
高中生物教学活动随笔【第一篇】:课堂随笔中学生物是一门结合文理的综合性。
在学习中既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在其中掺插形象思维。
正是为了适应生物这一门一门学科的类型,就必须要求学生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再开始拓展逻辑思维。
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令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
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受传统教育和地区性中考制度的影响,生物学科的教师都有在小学教师夹缝中教学的状态。
这势必给教师很多的教学会带来很多烦恼,更为教师的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师生深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能让枯燥乏味的生物教学“活”起来。
因为它能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自觉性,又能培养高中学生探索精神,还能开发他们的创造生存能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总可消除学生在学习中所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使用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右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走入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若学生对教职员感兴趣,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师家长应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做到另一面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生存环境凝难问题。
如:为什么打了疫苗就能预防疾病?青春期的时候有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如何健康度过青春期等等这些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搞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学生学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发展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系统地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视觉效果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1(合集五篇)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1(合集五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1第1章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2章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章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章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血液循环哈维是如何发现的(1628年)
血液循环哈维是如何发现的(1628年)?血液循环是如何发现的浙科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致同学们部分讲述,生物学家对生命活动的研究,通常采用两种基本方法,即观察与实验。
哈维首次把实验方法用于生物学,于1628年发现了血液循环,成为现代生理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
问题:血液循环是如何发现的?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是臆想到发现的过程。
01科学家对生命活动的研究,通常采用两种基本方法,即观察与实验。
威廉·哈维(W i l l i a m H a r v e y,1578-1657)首次把实验方法用于生物学,于1628年发现了血液循环,成为现代生理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
血液循环被称之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可见这一学说在医学进步中的重大意义。
半个世纪之后,哈维医生决心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
他系统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情况,他决心像伽利略一样,通过实验,去揭开人体血液循环的神秘面纱。
(1)动力来自于心脏哈维曾对40余种动物进行了活体心脏解剖、结扎、灌注等实验,同时还做了大量的人的尸体解剖。
哈维深入地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他发现心脏的左右两边各分为两个腔,上下腔之间有一个瓣膜相隔,它只允许上腔的血液流到下腔,而不允许倒流。
哈维接着研究静脉与动脉的区别,他发现动脉壁较厚,具有收缩和扩张的功能;而静脉壁较薄,里面的瓣膜使得血液只能单向流向心脏。
结合心脏的结构,这意味着生物体内的血液是单向流动的。
为了证实这一点,哈维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
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
这表明静脉里的血确实是心脏血液的来源,而动脉则是心脏向外供血的通道。
体内血液的单向流动实验,证明了盖仑学说的静脉系统双向潮汐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2)定量得出血液是循环的哈维的另一个定量实验更否定了盖仑的理论。
他进行心脏解剖时,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算,每小时由左心室注人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奉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根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构造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提醒了人体在器官程度的构造。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构造——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展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展了准确描绘,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绘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构造。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随笔高中生物教学随笔中学生物是一门结合文理的综合性学科。
在学习中既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在其中掺插形象思维。
正是为了适应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必须要求学生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再开始拓展逻辑思维。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
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
把一句话或某些段落中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用各种符号标出。
鉴于高考要求,仅仅掌握书本上的表面知识不不够的。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书上难以理解的内容予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增添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注:对于教材有些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或是前后知识点有联系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学生看书时总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插图中隐含、课文中无文字说明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指点。
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图中,隐含着整个时期核内遗传物质变化的问题;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细胞呼吸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的参与阶段。
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
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
以葡萄糖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葡萄糖是分属糖类中的几糖;2、葡萄糖的鉴定——斐林试剂;3、葡萄糖的产生——光合作用;4、葡萄糖的代谢(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代谢--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代谢—无氧呼吸、有氧呼吸);5、葡萄糖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
高中生物 弗莱明 青霉素的发现者教学随笔 新人教版必修1
弗莱明:青霉素的发现者1881年8月6日,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8.6——1955.3.11)出生于苏格兰基马尔诺克附近的洛克菲尔德。
弗莱明的成长之路,远非一帆风顺。
在他7岁时,父亲去世。
由大哥和母亲将他和几个兄弟养大,他在山野长大,这锻炼了他的观察能力,算是为日后的细菌培养积累了初步的基础。
13岁左右,弗莱明去伦敦投奔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汤姆。
汤姆那时已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去伦敦发展事业并成为了一个眼科学家。
他先是在一所类似技校的学校学习,16岁毕业后就去了一家专营美国贸易的船务公司上班。
1901年,在弗莱明20岁时,他的一个终身未婚的舅舅去世,留下了一笔较为可观的遗产,弗莱明分到了250英镑。
汤姆敦促他善加利用这笔财富,建议他学习医学。
7月,弗莱明通过16门功课的考试,获得进入圣玛丽医院附属医学院的资格。
而他选择这所学校的原因,则是工作期间,他曾和来自这个学院的水球队比赛过。
学习期间,弗莱明获得了学校提供的各种名目的奖学金。
1906年7月,他通过了一系列测试,获得了独立开诊所的资格。
但他的人生命运被约翰·弗里曼所改变,弗里曼是赖特手下的高年资助理,他两头游说,最终弗莱明成为接种部的低年资助理。
没有人知道弗莱明为何最终留在了赖特身边,或许这和赖特的宽容有关。
在当时的情况下,学术权威通常不支持自己的助手按照自己的兴趣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而就在1909年,弗莱明独自开始了尝试对痤疮进行免疫接种的研究,并成功改良了梅毒的繁琐检测程序。
另外他也是那个时代少数掌握了静脉注射这一先进技术的医生,在伦敦,几乎只有他能为梅毒患者注射最新治疗药物——六零六,所有这一切都为他带了学术上的初步声誉。
当然他也未脱离赖特的研究范围,在其指导下做了有关吞噬细胞、调理素、伤寒菌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其后,一战爆发,赖特率他的研究小组奔赴法国前线,研究疫苗是否可以防止伤口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维:近代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
大凡在科学史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都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
哥白尼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怀疑“地心说”,才创立了全新的“日心说”。
到了17世纪初,又出现了一位敢于向权威提出怀疑的学者——哈维。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富裕农
民的家里。
他19岁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之后到意大利留学,5年后他
成为医学博士。
在意大利学医时,他还常常去听伽利略讲授的力学和天文,
深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使他的求知欲已跨越了学科的界线。
伽利略注重实验
的做法,对哈维影响极大,这为他日后发现人的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著名学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被誉为仅次于神的权威,
不容置疑。
他对于人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因而十分错误地提出人体内(血
管内)充满着空气。
这种错误的
哈维说法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00年前,被一位
古罗马的神医盖仑否定,他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
显然,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
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
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于是人们1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不许怀疑。
然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到了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当时比利时的医生维萨里认为盖仑的理论是错误的。
不久,西班牙的医生、宗教的改革者塞尔维特便提出了血液在心肺之间进行小循环的看法,这两位巴黎大学里的同学,相继向权威盖仑进行挑战。
但是他们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维萨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被判处死刑。
塞尔维特由于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触犯了西班牙教会,有人扬言要处死他,他便逃往日内瓦。
可惜仍没有逃过劫难,他被人出卖,1553年10月,在日内瓦被当作“异教徒”活活烧死。
这两位医生为了研究人的血液循环,向权威挑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
半个世纪之后,已经成长为医生的哈维继承了他们的事业,他决心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认为如能突破对于治病救人必将有新的贡献。
于是,他选择血液这一专题,进行秘密研究。
可以说,哈维是医生、生理学家、胚胎学家。
他一生中写过大量的科学论著,但是只发表了《心血运动论》和《论动物的生殖》两书以及几封为《心血运动论》辩护的公开信。
其中1628年,发表的划时代著作《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中译名称以《心血运动论》驰名)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诞生,同时也奠定了哈维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哈维晚年时,他在伦敦的寓所遭到抢劫,后又被大火焚烧,留下的手稿仅有两部,一部是论述感觉的,一部是论述动物运动的。
在《心血运动论》中,哈维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其中包括人的临床观察、尸体解剖、许多种类动物的解剖与观察,而且利用定量思想、逻辑分析和生理测试,从各个方面证明心脏是一个可以泵出血液的肌肉实体,血液以循环的方式在血管系统中不断流动。
哈维系统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情况: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的创始人赫罗非拉斯,最早把静脉与动脉区分开来;公元前2世纪,盖仑提出了血液流动的理论;15世纪,著名画家、医生达·芬奇,通过解剖发现并提出了心脏有四个腔的理论,以及维萨里与塞尔维特研究的成果。
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开拓了哈维的视野,然而,他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并不迷信权威的理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怀疑权威的理论,他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问自己“血液真的流到人体四周就消失了吗?怎么会消失的呢?”
等等。
他决心像伽利略一样,通过实验,去揭开人体血液循环的神秘面纱。
这一系列实验以动物为材料,他认为动物的血液与人有着相似之处,据他的笔记记载,他一生共解剖过动物的种类多达40多种。
他解剖过许多大动物,通过解剖终于发现心脏像一个水泵,把血液压出来,血液便流向全身。
哈维用兔子和蛇,反复做实验,他把它们解剖开之后,找出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然后用镊子把它们夹住,观察血管的变化,他发现血管通往心脏的一头很快膨胀起来,而另一端就马上瘪下去了,这说明血是从心脏里向外流出来的,由此证明动脉里的血压在升高。
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的静脉血管,用镊子夹住,其结果正好与动脉血管相反,靠近心脏的那一段血管瘪了下去,而远离心脏的另一端鼓胀了起来,这说明静脉血管中的血是流向心脏的。
哈维在不同的动物解剖中发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
他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了使读者信服他的理论,他在书中说:“推理和实验都表明血液是由于心室的跳动而穿过肺脏和心脏的,由心脏送出分布全身,流到动脉和肌肉的细孔,然后通过静脉由外围各方流向中心,由较小的静脉流向较大的静脉,最后流入右心室。
……因此,有绝对的必要作出这样的结论:动物的血液是被压入循环而且是不断流动着的;这是心脏借跳动起来完成的动作和机能,也是心脏的动作和唯一结果。
”
为了让人们接受他的观点,证明人的血液循环也与动物是一样的,他还在人身上反复地实验。
他请了一些比较瘦的人(容易在身上找到血管)。
他把那些人
手臂上的大静脉血管用绷带扎紧,结果发现靠近心脏
的一段血管瘪下去,而另一端鼓了起来。
他又扎住了
动脉血管,发现远离心脏的那一端动脉不再跳动,而
另一端,很快鼓了起来。
证明完全与动物的血液循环
是一样的。
他在书上告诫人们:“无论是教解剖学或学
解剖学的,都应当以实验为依据,而不应当以书籍为
依据;都应当以自然为老师,而不应当以哲学为老师。
”
哈维终于在医学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
理论因为有悖于权威的理论,所以,书出版之后,就
遭到当时学术界、医学界、宗教界的权威人士的攻击,说他的著作是一派胡言,是荒谬而不可信的。
幸好,哈维当时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御医,受到国王的宠幸,这才使他没有像前辈维萨里、塞尔维特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
直到哈维1657年逝世以后的第四年,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被意大利马尔比基教授改制为显微镜用于医学上,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才真正证实了哈维理论的正确性。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被确认,标志着当时的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显著成就。
哈维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属于发端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维因为他的出色的心血系统的研究(以及他的动物生殖的研究),使得他成为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命的巨匠。
他的《心血运动论》一书也像《天体运行论》、《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著作一样,成为科学革命时期以及整个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血液循环图(局部)
【问题探讨】
1.谈谈你对哈维的认识及其贡献?
2.你的问题以及从中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