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考试资料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一、填空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题干部分及空格部分全部通晓)1.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课程即;课程即;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

3.捷克教育家1632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4.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第一个把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包括六个层次:知识、理解、运用、分析、、创造。

接受是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5.加涅以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6.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7.揭示规律、确立价值、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8.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

行为性目标是以、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0.关于课程实施目前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的执行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而存在的。

11.“”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12.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的因素的总体。

教学环境的学习化是指通过设计和优化,使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具备与的亲和性。

教学心理环境包括和人际关系。

13.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时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

14.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或作出判断的过程。

15.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6.1918年,的《课程》问世标志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开端。

17.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

物理教学论考试大纲

物理教学论考试大纲

物理教学论考试大纲物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物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理论的学科。

它旨在提升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物理教学论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一、物理教学论的基本理论1. 物理教学论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物理教学论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3. 物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4. 物理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目标二、物理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1. 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3. 物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4. 跨学科课程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三、物理教学方法与策略1.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对比2. 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策略3.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4.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四、物理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功能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3. 学生物理学习的评价方法4. 教学反思与评价五、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1. 物理教师的角色与职责2. 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3.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4. 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六、物理教学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教育伦理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2. 学生权益保护与教师职业道德3. 教育法律法规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4. 教学中的伦理冲突与解决策略七、物理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1. 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2. 教学改革的动因与实施策略3. 国际视野下的物理教学改革4. 未来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八、案例分析1. 国内外物理教学的优秀案例分析2. 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3. 教学案例对教学实践的启示九、考试形式与要求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论文等2. 考试内容:理论知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3. 考试要求:理解物理教学论的基本理论,掌握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具备一定的教学创新能力。

十、参考书目与资料1. 物理教学论相关教材2.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书籍3. 国内外物理教学研究论文与报告4. 教学案例集与教学设计手册通过本考试大纲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系统地掌握物理教学论的基本知识,理解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具备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与改革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 1918 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 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八年研究” )。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 2 、课程标准; 3 、课程 4 、儿童本位课程二、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 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 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 教育进程的计划性。

教育的任务是 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 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 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 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

(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 社会主要弊端、 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

(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 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 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

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 正式课程要具体。

(四)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是一种动态的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1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1

数学第一章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及应用的广泛性.P123两层次:总体目标学段目标 p13总体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相关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讲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的问题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简历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理推断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学段: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小数,常见的量。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教学方法B. 课程设计C. 学生评价D. 教师发展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A. 需求分析B. 课程实施C. 课程内容选择D. 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答案:D3.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 增加课堂难度B.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C. 减少课外阅读材料D. 限制学生的课堂讨论答案:B4.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选拔学生B.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C.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 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教学媒体的功能?A. 传递信息B. 激发兴趣C. 增加作业量D. 促进互动答案:C二、填空题1.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当符合教育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目的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2. 在教学设计中,__________是指导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蓝图和依据。

答案:教学计划3. 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4.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5.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答案: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三、简答题1. 简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学科,它涉及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

该学科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阐述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它可以帮助教师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简答题46题附全答案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简答题46题附全答案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简答题46题附全答案2、怎样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当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能够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

这时,课程和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3、简述文化传统、社会制约课程和教学的维度。

从宏观上,四个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水平。

从微观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人际关系。

具体包含社会系统要素制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组织、制约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选择,师生各自的意识影响课堂上的人际交往。

4、简述设计课程和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一,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第二,为课程和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为课程和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5、简述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和教学目标、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依据。

课程和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和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基础通常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和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和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和教学的社会和文化学基础。

6、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

分科课程:定义,即学科课程,它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和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正因为如此,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重要位置。

缺陷: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

第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第三,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体育教学论_部分_考试资料_(名词解释+解答题)

体育教学论_部分_考试资料_(名词解释+解答题)

体育教学论资料一、名词解释1.体育教学论: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体育教学目标: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

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

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3.体育教学过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

4.体育教学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5.教师的主导性: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

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

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

6.学生的主体性: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

7. 体育教学原则: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8.体育教学模式: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践上。

9.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主要的层次。

10.分解练习法:是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部分,逐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基本顺序有分进式、连进式和递进式三种)11.★完整练习法:完整练习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生物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生物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生物学教学论复习资料绪论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2、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和“教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导致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具有不确定性:一是分离说;二是关联说;三是包容说;四是整体说,又包括两种表现,即循环整体与结构整体。

第一章生物学课程1、生物学课程的起始阶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中国传教办学,教会学堂开设的是博物学课程包括生物学课程。

2、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分析:2011年年版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生物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需要、社会需要和生物科学的发展三方面因素,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选取了科学探究等10个主题。

该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

3、2011年版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维持原有课程课程内容框架和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强调重要概念,在10个一级主题中都列出了该主题的重要概念。

4、10个一级主题分别为:(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与环境(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10)健康地生活5、课程评价是收集数据的过程,以确定某课程的价值、从而决定是否保留终止或修改这门课程。

6、课程评价的外貌模式:斯泰克认为课程评价应包括三个阶段,即前期阶段、执行阶段和成果阶段。

7、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美国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评估模式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估模式:第二章生物学教材1、教材的基本属性:(1)、工具性(6)、规范性(2)、系统性(7)、艺术性(3)、科学性(8)、实践性(4)、教育性(9)、发展性(5)、教学性(10)、个性与共性2、教材的主要设计类型:(1)、知识中心教材(2)、范例式教材(3)、经验中心式教材(4)、社会中心式教材(5)、人本中心式教材3、教材的主要编写策略:(1)、直线式(2)、圆周式(3)、螺旋式(4)、过渡式4、教材的组织方法:(1)、逻辑组织法(2)、心理组织法(3)、逻辑心理组织法5、教材的基本构成:(1)、教材的组织单位(2)、教材的基本构成成分:术语、事实、概念、原理、步骤(3)、教材的表现系统:课题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6、教材的评价维度:(1)、知识维度(2)、思想文化内涵维度(3)、心理发展规律维度(4)、编制水平维度(5)、可行性维度(6)、特色与导向性维度第三章生物学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需要以相应的教学理论(包括学习心理学)为基础,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诸环节和要素进行分析与综合。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 (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教学论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教学论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教学论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教学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导向功能与()功能。

参考答案:发展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是()。

参考答案:读书指导法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因素()。

参考答案:学习者学情和老师自身特征_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特征_教学目标和任务_教学内容的特点4.教学方法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方式,即有教又有学,二者不可分离。

参考答案:正确5.为提高练习效率,在练习时可以将集中练习和()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分散练习6.我国最早系统探讨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参考答案:《学记》7.“主知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参考答案:赫尔巴特8.教学手段信息化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_提高教学效率_提高教学质量_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9.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取向,都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参考答案:正确10.目标教学模式的流程包括:前提诊断、明确目标、()、达标评价、强化补救。

参考答案:达标教学11.“行动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参考答案:杜威12.集成了课本、笔记本、作业、资料等学习资源的电子产品是()。

参考答案:电子书包13.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除了黑板、模型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设备”,在线资源检索工具、虚拟实验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技术条件”也成为新型教学手段,这反映了()。

参考答案:教学手段并不都是可见的14.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借鉴的国外教学理论主要是()。

参考答案:苏联凯洛夫教学理论15.情知互促教学模式的目标追求包括()。

参考答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_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_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_实现学业成功和全面发展16.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中,目标的概括程度最高的是()。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1.绪论一、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该课程起源于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1919年秋,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此举为政府所接受。

总的研究对象仍然是“数学教学”,主要任务仍然是解决“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当然也涉及“为什么教”和“教给谁”的问题。

中学数学教学论主要从教师角度来研究数学教学过程。

其研究任务可划分为三个方面:1)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解决数学教学为什么教,教给什么样的对象,教什么样的内容三个问题;2)具体数学活动的教学;3)数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特点1)中学数学教学论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独立的学科;2)中学数学教学论与实践的关系十分直接;3)中学数学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

中学数学教学论的学习方法1)必须广泛地学习并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3)开展实验研究。

第一章中学数学教学论的课程基础研究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的任务;2)数学的特点和作用;3)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我国的规定,基础教育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后续的高中教育。

数学活动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思维活动的三个特点1)思维对象的抽象性以及思维过程中抽象方法的特殊性;2)严谨性与非严谨性的结合;3)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相结合。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各大快数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1)社会方面的因素;2)数学本身的因素;3)教育方面的因素。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复习资料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复习资料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计20 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 语文素质B .语文素养C. 语文能力 D .语文知识和能力2. 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 1904 B . 1919 C . 1949D. 19784. 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B .课程标准和教材C .教材和学生D .课程标准和学生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B .意志C .兴趣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B .钱梦龙C .宁鸿彬D .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B .自主、合作、探究C .独立思考、勇于探究D .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 .2000 C .2001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B .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C .义务教育一个阶段D . 1~2 年级、3~4 年级、5~6年级、7~9 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 2500 B . 3500 C . 2800D. 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 .合作学习C.探究性学习D .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B .习作C .写话D .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1]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1]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①小学数学课程应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②小学数学课程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③小学数学课程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3.①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②数学的基本特点: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4.《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数学的“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以“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俩个层次给出,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全程,因此将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细化为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和第三学段(7-9年级)三个学段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领域目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和实践)——详细的见书13页的图1.15.《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5.在发展形象思维方面,主要在于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够借助图形区进行思维,这也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首要目标。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题库排序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题库排序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学教学论题库排序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中国国家教育部门举办的一项重要考试,通过该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的人才才能在中国的中小学和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其中,对于大学教师的考试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涵盖了教育学理论知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大学教学论题库是备考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文将对大学教学论题库进行排序和整理,以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教育理论与课程发展1. 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区别与联系;2. 教育原理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3. 教育评价与课堂评价的差异与联系;4.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教育法律法规1. 中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发展历程;2. 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及其具体内容;3. 大学教师在教育法律法规中的权利与义务;4. 教育法律法规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三、教育心理学1. 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2. 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3. 教学中的激励与动机;4.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四、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1. 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与特点;2.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有效性;3. 大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发展;4. 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五、学科教育与专业应用1. 大学学科教育的特点与目标;2. 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3. 学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趋势;4. 专业实践与实习的重要性与应用。

六、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研究1. 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与培养;2.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规划;3. 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4. 教师教育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七、跨学科与综合实践1. 跨学科教学的挑战与应对策略;2. 综合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3. 跨学科与综合实践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4. 跨学科与综合实践的发展与趋势。

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与效果;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论复习资料(双语)

教学论复习资料(双语)

教学论复习资料(双语)1.Academic-Subject-Matter Curriculum A curriculum orientation that assumes theprimary purpos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develop learners’ mastery of content from academic disciplines.2.Accountability Refers to the idea that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at learners in school master what is specified in the curriculum3.Active Teaching Teaching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eacher directly leading the class playing such roles as (a) presenter of new information, (b) monitor of learner progress, (c) planner of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apply content, and (d) reteacher of content (as necessary).4.Advance Organizer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presented to learners in preparation for their mastering new content that is designed to help them sort out fragmented pieces of information and organize them into specified categories5.Affective Domain Domain of learning that focuses on attitudes, feelings, interests, and values6.Allocated Time Time that is assigned for the purpose of helping students to learn specific subjects or materials.7.Assessment The purposeful gathering of data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regarding the attainment of educational outcomes.8.Authentic Assessment Assessment that takes place in a situation allowing the learner to replicate "real world" conditions to the maximum extent possible.9.Bilingual Education An approach in which learners are taught for at least part of the day in English and part of the dayin their home language.10.Clarity A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effective teachers that includes variables such as the teacher’s verbal and nonverbal style, lesson-presentation structure, and proficiency in providing cogent explanations.11.Cognitive Domain Domain of learning that focuses on intellectual dimensions of learning, including remember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12.Constructivism A perspective that holds that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in the minds of learners based on their prior knowledge and previous experiences.13.Criterion-Referenced Evaluation Assessment in which the performance of someone is judged against a preestablished criterion or set of preestablished criteria.14.Curriculum The result of decisions made relating to the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content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15.Classroom is supposed to provide an appropriat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s,including the seating arrangements and location of resoueces as well as other environmentl aspects such as lighting and temperature,though exact requirements may vary greatly according to country or economic restraints.16.Curriculum design is based on some kind of guiding ideology or theoretical basis and purpose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ims of school education results on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a planned, organized arrangements.17.Diagnostic Assessment A variety of assessment that is designed to identify causes of a learner’s failures18.Emotional Intellig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exerciseself-control, remain persistent, and be self-motivating19.Essentialism As applied to education, this perspective holds that there is a core of essential knowledge, mostly derived from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fields, that all learners should master. The most valued knowledge is knowledge that is practical and useful.20.Evaluation of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judgment about the worth or the value of something to the resul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lso see lecture notes)21.Exceptional Learner A general term to describe a learner who has special or unusu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 learner with one or more disabilities or a learner who is gifted.22.Existentialism A view that people come into the world facing only one constraint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ir own deaths. In the absence of any "grand design," people are expected to discover their own reasons for existing. In school programs, this perspective places much emphasis on learner’s abilities to choose what they study.23.Formative Assessment The process of gathering data during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learners are making satisfactory progress and to adjust instruction if necessary.24.Hidden Curriculum The impact of all elements of the school setting that send learners messages regarding what they ought to be doing and how they should be thinking.25.High-Stakes Assessment Refers to assessment procedures with results that may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those whose proficiencies are being measured and judged.26.Higher Level Questions Questions that require learners to apply, analyze, integrate, create, or synthesize and use relatively complex thinking processes.27.Induction Years A term often applied to a newcomer’s first few year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28.Intelligence Quotient (IQ) Test A kind of test, originally developed by Alfred Binet and his associates in 1905, that was designed to assess individuals’ prospects for success in regular school classrooms.29.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 curriculum orientation that emphasizes individual needs in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delivering instructional programs30.Measurement The process of quantifying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quality, trait, or attribute.31.Model of teaching is an instructional frame and process based on one kind of theories and focus on special learning objectives .it includes some specia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used for reaching its objectives some steps to implement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32.Multiple Intelligences A learning theory propounded by Howard Gardner that holds that intelligence is not a unitary trait but rather is divided into a number of distinct categories.33.Needs-of-Society Curriculum A curriculum orientation that emphasizes equipping learners with the expertise required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society’s needs.34.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 Judging the performance ofa person with how well other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erformed.35.Pacing The rate or speed of instruction provided in a lesson.36.Perennialism As applied to education, this refers to the view that important truth and knowledge does not change over time. Educational programs should promote an understanding of unchanging principles and should avoid emphasizing vocationaltraining.37.Postmodernism A perspective that rejects traditional questions and philosophical theorie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too heavily influenced by narrow political agendas and other cultural baggage and, as a consequence, have failed to consider non-Western, nonscientific, nonintuitive ways of knowing.38.Problems-Approach Curriculum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that assumes schools should prepare learners to solve pressing social problems39.Professional-Development School A term referring to a school-based approach designed to respond simultaneously to several pressing educational issues. A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school involves teachers, administrators,university-based professionals, and future educators in tasks related to such diverse purposes as preparing future teachers in realistic environments,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worthwhile staff-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generating and pursuing answers to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are meaningful at the individual school site.40.Progressivism As applied to education, this perspective sees change as the essence of reality and promotes the view that schools should develop learners’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to help them cope with it.41.Psychomotor Domain Domain of learning that focuses on physical abilities, muscle, coordination, and motor skills.42.Reconstructionism As applied to education, this perspective presumes that the school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ffort to reform society.43.Standardized Tests Tests that are constructed by assessments of groups (for example, from scientifically selectedsamples of all third graders) for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norms (expected scores)44.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A movement in education dedicated to establishing clear, measurable descriptions of what learners should know as a result of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45.Subject-Matter Acceleration An approach to acceleration that allows learners to take courses earlier than would be typical. See also Acceleration.46.Summative Assessment Assessment that takes place at the conclusion of an instructional sequence.47.Superintendent The title of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a school district.48.Task Analysis The process of examining a body of contenta teacher proposes to teach with a view to breaking it down into component subtasks and, thereby, making it easier for learners to master the material49.Teaching Portfolio A collection of evidence that documents a teacher’s accomplishments over time, in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and that displays evidence of his or her competence50.Tenure A condition that allows a teacher who holds it to have a right to reemployment provided certain stipulated conditions are met. Typically, teachers in districts that offer tenure must work several years before it is awarded.51.Wait Time Term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time a teacher asksa question and a learner responds1、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eaching and Theory of T eaching?T eaching:A conceptionA special social phenomenonA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A job for teachersA professionA central task in schoolsTheory of T eaching:An area of researchA subjectA course in teacher educationRelationship:Every teacher knows that education is a powerful instrument for the shaping of individual lives and society. When the teacher begins to reflect on his or her own role, that person is beginning to pass from preoccupation with the immediately practical to an examination of the theory that underlies and sustains practice. Because it is moral enterprise, teaching requires the careful blend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ory without practice is insufficient;practice unguided by theory is aimless.T eaching is listening, and learning is talking. 谈谈自己的看法。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第⼀章关于⼩学数学课程⼀、⼩学数学学科的性质(⼀)数学的产⽣及其研究对象1、数学的产⽣2、数学的研究对象(⼆)⼩学数学的学科性质1、⽣活数学观2、⼉童数学观3、现实数学观⼆、⼩学数学学科的任务(⼀)发展公民数学素养精英数学⼤众数学数学素养:⼀是指个⼈在⽇常⽣活中具有运⽤数学技能的能⼒,能够满⾜个⼈每天⽣活中的实际数学需求;⼆是能正确理解数学术语的信息。

(⼆)培养数学思维(三)将数学运⽤于现实情景的能⼒⼆⼩学数学课程⽬标课程⽬标:是对某⼀阶段学⽣所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阶段的教育⽬的。

⼩学数学课程⽬标:回答⼩学数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影响⼩学数学课程⽬标的因素(⼀)社会发展因素1、⽣活的变化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童发展因素:(三)数学科学的发展经典数学现代数学三、我国⼩学数学课程⽬标的演变与分析(⼀)问题辨析1、“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与“培养初步的思维能⼒”,两个⽬标是否⼀样?有何区别?现在:培养学⽣基本的数学思想⽅法和必要的应⽤技能;初步学会运⽤数学的思维⽅式,增强运⽤数学的意识。

2、“运⽤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标有何区别?(1)强调学⽣解决问题是⼀个探索的过程(2)探索的过程是⼀个数学化的过程。

(⼆)我国数学课程⽬标的演变1、清末算学的⽬标1903年《奏定初等⼩学堂章程》:算学,其要义在使⽇⽤之计算,与以⾃谋⽣计必需之知识,兼使精细其⼼思。

1912年《⼩学校教则及课程表》2、1920—1948年五次修改《⼩学算术课程标准》3、1949——现在:九次修定⼩学教学⼤纲(课程标准)(三)⼩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章⼩学数学课程内容⼀、⼩学数学课程内容⼆、⼩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数学课程⽬标(⼆)满⾜学⽣需要,促进学⽣发展(三)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的发展三、我国⼩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研究领域诞⽣的标志是( A )A.博⽐特《课程》的出版B.博⽐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D.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出版14.罗杰斯“⾮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C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活”视为教育的终极⽬标,亚⾥⼠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的理想是“⼤演说家”。

这种⽬标定位⽅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标的( A )A.普遍性⽬标取向B.⽣成性⽬标取向C.⾏为⽬标取向D.表现性⽬标取向12.斯⾦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C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 )A.《⼉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 )A.情境模式B.⽬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者是( A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的教育⽬标分类学包括( A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B.智⼒技能、认知策略、⾔语信息C.智⼒技能、态度、动作技能D.认知领域、态度、⾔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C )A.《⽼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选修制的国家是( C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14.在⾮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变成了( C )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这显然不符合⾮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免费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

【免费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成为独立的学科,重点是教师的教(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自己学(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逐步重视课程研究,使语文学科自身充实发展。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研究的“法”是指原理、法则;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研究的内容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七)“语文课程与课程论”时期(1997年至今)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

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而非终极目标。

2.结合你看过的录象或课本上所了解的谈谈现代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②崇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

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

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③具有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A 中文专业知识 B一般文化知识 C 教育科学知识④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A 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B应变能力: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措施。

C 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A 做科研型教师的需要B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C 增添人生乐趣的需要第1章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的由来及含义?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新中国建立后,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将运用案例教学、现场实习、现场观摩、提问、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努力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

2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其中的“乐”、“射”、“御”中就含有体育教学的成份。

4 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五御即 :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5 在国外学校教育中最早关注体育教学的应属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

6 德国体育教育家古茨姆茨的贡献是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体育方法体系化。

并用《青少年体育》一书“填平了横在运动医学理论与新教育之间的鸿沟”。

7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这是中国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也是中国近代体育教学的真正起步。

8 体育教学共由8个基本因素组成。

分别是: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9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我完成作用;二是能动作用;三是制约作用;四是评价反馈作用。

10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因素,也是内在的掌控因素。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教师受社会之委托,以育人为己任;二教师受过职业训练;三教师对每一个具体教学活动均准备在先;四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特色;五教师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施加影响和指导。

11 体育教学实践中有超学段、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多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的定向和评价因素。

12 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内容的实体(课程)和内容的载体(教科书)共同组成的,它们是体育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学科的体系和学生的需要选编出来的。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教学内容和任选教学内容;体育教材包括体育教科书、体育教学指导用书以及音像教材。

13 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中的时间和流程因素,不同的教学时间主要表现为“单元规模”的问题、不同的流程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的问题,流程、时间和以及它们与效果的最优化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最中心因素。

14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选择的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其中包含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各种信息及其传递方式。

15 体育教学目的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与初衷,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体育教学的进展方向。

16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目的首先是要使学生明确增强体质的意义,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和树立终身健身的思想;其次是要使学生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合理地运用多种运动技能和方法进行锻炼;第三是要发挥体育的多功能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7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

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

体育教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18 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1.充分发挥体育学科教学的功能; 2.保障实现体育的教学目的(意图);3.确保层层目标衔接,最终实现总目标;4.明确和落实体育的教学任务;5.体育教学目标规约了教学过程;6.指引、激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7.形成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19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是由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和内部要素共同构成的。

20 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主要包括:目标的层次、目标的功能与特性、目标的着眼点、目标搭载的文件。

21 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多个层次的目标组成,包括: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总目标)、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22 美国著名体育教学论专家西登拓朴认为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达成什么样的课题、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以及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三个内容。

1条件(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怎么练】2标准(用什么标准来评价)【练到什么程度】3课题【练什么】23 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这个程序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不同的时间概念。

24 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是提高运动素质的过程;是学习知识和形成运动认知的过程;是集体学习和集体思考的过程;是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

25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26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一)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二)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三)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四)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五)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27体育教学过程的层次及其特点一、超学段(12-16年)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国家规定性:受国家教育意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是宏观、有系统的学科教育过程。

2.多模式性:受地域、文化、民族等差异的影响,目标表述、教学内容、学时规定及教学特点具有多模式性。

3.非全体性:超学段体育教学过程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受教育普及程度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具有非全体性。

二、学段(3-6年)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发展阶段性:体育教学过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

2.相互衔接性:各学段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应相互衔接。

三、学年的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系统性:不但要注意学段中各学年体育教学过程的关系,还要注意学年内两个学期间体育教学过程的关系。

2.周期性:全年32-36周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什么教材、安排在哪个学期,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3.承启性:学年是超学段、学段与学期的连接点。

四、学期的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季节性:根据季节变化和气候特点把学年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材合理安排到学期中,使体育教学与季节相一致。

2.集散性:有的内容可集中学习,有的内容可在两个学期中间歇性的学习。

五、单元(1-36周)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规模变化性:单元教学过程有长有短,有大有小。

低年级可小些,高年级可大些。

2.学理性:突出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安排单元。

六、学时(45-90分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结构性:课堂可按三段式:开始、基本、结束;也可按导入、学习、活动、结束等结构展开。

2.行为性:注重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

3.方法性:注重教法、学法、课堂组织与管理方法等。

七、技术学习点(10-30分钟)教学过程及其特点1.技能形成的基本单位:技术学习时的重点、难点、关键。

2.身体负荷性:技能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练习负荷。

28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有目的地选择和实施优化教学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和现有的条件下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29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的观点:(1)用整体观点认识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反馈等。

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整体而有序地考虑这些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力求使体育教学全过程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2)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体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其结果具有因果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必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选择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寻求教与学控制之间的优化结合点.30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1)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使之具有明确性: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教学设计,有利于监控教学过程,有利于衡量教学评价。

(2)优化教学内容,使之具有可学习性:必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锻炼形式又活泼的内容,必要时可对竞技项目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具有教材性。

(3)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结构,使之具有合理性:包括智能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信息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

(4)优化体育教学方法,使之具有实效性: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基础水平,要做到科学、高效、创新。

(5)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使之具有激励性: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突出评价的激励性。

31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贯彻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2.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材加工。

3.选用与学生学习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进行体育学习的评价。

5.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教学环境。

6.“导航”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

32 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33 体育教学原则的三层含义:(一)体育教学原则是众多体育教学要求中的那些最基本的内容;(二)这些要求是最具有体育教学特征的那些性质;(三)实施体育教学时首先必须遵循这些要求,如果不能遵循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条就不能称为好的体育教学,甚至不能称为体育教学。

34 体育教学原则的作用(一)体育教学原则是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二)体育教学原则是进行教学的工作思路(三)体育教学原则是观察体育教学的视角(四)体育教学原则是评价体育教学的标准35 当前中国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的含义和依据: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应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充分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依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学需要适宜的运动负荷的规律而提出的。

(二)贯彻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的基本要求:1.身体活动量的安排要服从体育教学目标2.身体活动量安排要服从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与发展需要3.通过科学的教程、教材和教法设计来合理地安排身体活动量4.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运动量和进行自主运动的能力。

二、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一)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的含义和依据: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喜爱运动并养成参加运动的习惯。

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是依据游戏的特性和体育教学中运动情感变化的规律提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