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超赞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超赞](https://img.taocdn.com/s3/m/1054531d52d380eb62946d48.png)
怀着无限憧憬的心情,阅读了《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观点令我耳目一新,顿时有一种醍湖灌顶之感。
对于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我都予以认可,一小部分不理解,另一小小部分持反对意见。
下面我就发表一些对这本书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中部分章节的浅陋看法。
浅谈一:现代化之革命手段及东西方革命之比较对于革命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
纵观中国历史,农民革命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因为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然后农民又变成新的统治阶级,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等现象。
于是又有新的农民革命,如此循环,社会政治停滞不前。
但我们今天要谈的“革命”并非此“农民革命”。
这个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活动和政策以及主要价值观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是一种历史的前进,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段。
而“农民革命”充其量也只能算的是起义。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明治维新、法国大革命等可以被定义为革命。
我们必须把革命和起义、反叛、暴动、政变、独立战争等名词严格区分开来。
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
记得高三的一本历史资料上写的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566--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但后来老师讲课时只是简单提了一下,他说这个没代表性。
今天我们就按作者的观点,现代革命的先驱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
这场革命以1689年的《权利法案》颁布为最终胜利。
这场革命的最终目标和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化的。
因为它要推翻封建专制王朝,通过立法活动重新构建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化国家。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于是美国独立战争(一般的独立战争不算革命,但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制度,成为现代化国家,因此我认为应是革命)、法国大革命、德意志帝国等众多革命就陆陆续续出现了。
革命不会随随便便发生,它需要一种特定的历史的环境。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ded7101a26925c52cc5bfca.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从古至今,能人志士都常怀一颗平和治世之心,但单就西方历史而言,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和平大多体现在饱受战乱的百姓所怀的朴素愿望或部分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出于某种学说或目的进行的倡议和说教,但缺乏实践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
进入启蒙运动,卢梭、伏尔泰等人开始将社会本身和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视野中来,而其研究成果也对社会运转与发展真正开始产生实质性影响。
这一科学领域逐渐积累学术成果并稳步发展的结果是,在二战之后,出现了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全新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冲突问题。
这本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飞跃性提升,对世界各国学者,特别是我国相关研究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社会冲突与发展的分析与看法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
这部著作出版于1968年,对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重新研究探索。
本书反对“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改造具有优先地位”的观点,他结合于二战后后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动荡,更迭和变革的现状,据此提出强大政府的观点,因为亨廷顿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式就是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因而,建立强大政权被视作根除国家动荡衰败的必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否认了西方学术界在此之前一贯坚持的自由世界与民主社会思想,即以意识形态来划分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观点,亨廷顿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各国的政治区分体现在政府有效程度而非政府形式”,他认为,只要是能够有效履行义务行使权力发挥职能,确保国家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现代化过渡进程平稳的政体,无论其类型和种类,都是有效的政体。
例如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暂时缺乏政治共同体和权威的统治方式,但其现实有效性和不断改进的发展方向证明在政治上并不是失败的,因此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片面的民主还是集权的问题,国家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实质性而不是象征性、名义性。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ca43e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13.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政治秩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政治秩序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
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政治秩序的本质和未
来发展方向。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政治秩序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内部。
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政治秩序也成为了影响国家发展的
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已经不再适用,
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成为了必然趋势。
政治秩序已经不再是国家内
部的事务,而是全球范围内的事务。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政治秩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
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政治秩序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政治决
策也更加透明和民主化。
政治秩序不再是少数人的事务,而是全体
公民的事务。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秩序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传统的政治秩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政治秩序需要不断创新
和改革。
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在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秩序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政治秩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也影响着全球的发展。
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4f9417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8.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摘要与大纲《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结构、社会规范和组织形式的变迁。
作者从理论上分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并提出了新的治理模式和政治稳定策略。
本文将提炼本书的核心框架及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1. 引言现代化对原有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带来的挑战。
作者试图构建一种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的政治秩序理论。
2. 变革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描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背景,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
分析这些变革如何重塑人们的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3. 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阶级冲突、经济波动和社会流动性增加等。
强调制度设计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有效的政府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行政能力,还需要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和利益。
4. 政治参与与民主化讨论了公民意识觉醒、多元化政治力量崛起以及信息传播技术进步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影响。
提出通过增强公民参与度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5. 结构性变化中的社会整合分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如何利用或构建新的社会联系纽带(如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有效合作与协调。
强调法治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正秩序的重要性。
6. 经验教训总结现代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以推动全面发展;政府应建立灵活多样的政策框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在维护基本秩序的同时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结语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现代社会中政治秩序的本质及其构建原则。
作者强调了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稳定与和谐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等各个层面。
通过借鉴书中提出的经验教训,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原创作业】《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原创作业】《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8a48989d0d233d4b14e6934.png)
论中国当前的政治稳定——《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研究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问题,提出了他的政治秩序论,研究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化过程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 政治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从阅读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亨廷顿在40年前提出的理论就对当代中国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
所以我认为现在阅读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并对其理论进行研究,能够解释当代中国出现的一些现象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我们在决策中进行改进。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秩序”和“稳定”。
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这是保守主义政治学派的典型观点。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政治上追求稳定,没有稳定作为保障的民主与自由是没有意义的。
从这一观点上来看,这和我们国家现阶段政府要达成的基本目标相似。
虽然我们承认,亨廷顿的写作背景与我国现状完全不同,亨廷顿的写作背景是二战后第三世界新兴国家,而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国(虽然还不是强国),但是,我们政府现阶段面临的某些问题与新兴国家成立时面临的问题相似,那就是维持稳定,继而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例如群体性事件等新的不稳定因素,各种社会矛盾有激化的趋势,特别是官民矛盾,也就是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情况虽然特殊,但是政治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亨廷顿的理论里面对社会稳定是怎样描述的。
亨廷顿提出了三个关于社会稳定的公式:= 社会动员社会挫折感经济发展…………………... (1) = 社会挫折感政治参与社会流动…………………… (2) = 政治参与政治不稳定政治制度化…………………… (3) 其中第三个公式最著名的,也最能体现亨廷顿理论的核心。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通用7篇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bc68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6.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通用7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在列举两德、两朝问题时,作者说“社会被意识形态或历史环境统一在一起,却又被文明所分裂”,我认为,造成上述冲突的原因不能只局限为文明的冲突,而是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下利益集团的冲突所造成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完整版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fbb85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5.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延顿(美) / Hunti n gton , S. P. 著,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的作者塞缪尔.P.亨延顿系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家政治理论家,常被视为持有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
该书视角创新,成为继正统现代化论和现代化修正论的之后第三派学说,在全世界反响巨大,成亨氏理论的奠基之作,也确立了亨廷顿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说家之一的崇高声誉。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建立在第三世界国家近现代化历史和现状的观察评估之上,作者着眼于这些国家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秩序问题。
本书以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为理论分析主线,并据此提出了普力夺政体的概念,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大致分为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左右时局的普力夺政体以及革命政体,并对这几种政体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克服各种苦难并利用独特的条件逐一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分析,然后又对政治秩序的变迁和建设过程中革命和改革里各社会团体所起到的各种效应进行了剖析,最后附加地阐述了政党和现代化中政治稳定的关系,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宏大图景,是一次构筑政治变迁构架理论的认真努力。
我们可以说,《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审视了新兴国家可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对政治现代化分析作出了重大而持久的贡献。
此书共七章,笔者以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如下:第一部分即行文的第一章,提出概念,构建强大政府理论枝干。
作者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有效能的政体和衰微的政体造成政治差距,比独裁和民主政体之间的差距更大。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db3d93531126edb6f1a10c7.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读书报告《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初版于1968年,是20世纪政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是一本研究二战后新兴国家由传统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专著。
在本书中亨廷顿摒弃了当时流行的自由民主的价值判断,而从“政治秩序”的角度去研究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越来越多的殖民地国家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建立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在独立后开始了所谓的“现代化”进程。
它们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却发展缓慢、停顿甚至发生了混乱,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引起了亨廷顿的关注。
作者在研究新兴国家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在政治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而那些经济发展落后或赤贫的国家在政治上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为什么有些经济上腾飞的国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稳定,却激化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给社会造成了混乱,这引起了作者的思考。
作者认为新兴国家政治动乱的根源不在于国家的贫穷和落后,而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上获得地位的人民寻求政治上的发展,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但是政治体制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它依然是传统的,容纳不了过多的参与;越来越多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崩溃,从而引发混乱,于是亨廷顿提出了本书的观点。
二、本书内容1、本书的线索: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作者解释核心概念、阐述主要观点(社会动员,政治制度化,政治秩序,政治衰朽等;现代性孕育稳定,现代化过程却滋生混乱),并建立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章作者在本书理论框架下以欧洲和美国为例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给新兴国家做参考(主要是推崇欧洲的现代化道路);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是分析不同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不同阶段的不同阶段和方式:第三章讲述了传统政体的变迁(传统政体现代化的三个挑战和君主政体现代化的三个可能,并引出普力夺政体);第四章讲述了普力夺政体的现象以及发生原因,描述了普力夺政体的特征,分类,普力夺政体的恶性循环最会导致革命;第五章讲述了革命的内容、种类以及作用(革命中各种势力的作用,特别是中产阶级以及农民的“钟摆”作用);第六章讲述了政治现代化中的改革的分类以及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f72871d581b6bd97f19eaa8.png)
SHANGHAI UNIVERSITY读书报告课程:权力与笼子书名: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编号:0400J517学院通信学院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起讫日期一.作者介绍塞缪尔·亨廷顿(1927.4.18--2008.12.24),英文名Samuel P. Huntington,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 年23岁时即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达58年,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
曾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
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作者。
塞缪尔·亨廷顿出生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其在学术方面的才华,他16岁进入耶鲁大学,两年半后就提前毕业。
服完兵役后,他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1950年,年仅23岁的亨廷顿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校任教直到2007年退休。
亨廷顿在哈佛的那班同学精英荟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著名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均是其同班同学。
而他最知名的学生包括创造了“历史的终结”这一日常词汇的著名学者福山,现为《新闻周刊》著名评论家的扎卡里亚等。
亨廷顿经常是一个政治立场受争议的人物。
在美国这个政治重心偏右的国度里,他是一个具有浓重现实政治原则持保守倾向的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家:虽然是相对靠左的民主党终身党员,但他却常被视为一个右翼思想家。
他既推崇自由主义,矢志研究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化浪潮,同时却又反对美国主动干预和加快这些民主进程。
在其1968年发表的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他警告说“国家之间政治上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水平”——在此他甚至坦率地承认:对处于现代化过渡阶段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民主与否,要紧的倒是建立能保证社会稳定的政治组织;换言之,关键不在限制权威,倒是建立权威。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后感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d644e4e3c1ec5da50e27083.png)
1.“在一个完全不存在社会冲突的社会里,政治机构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那么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之后,还需要政府吗?不需要了!马克思说,历史进程的终点,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共同体,到时候政治就会变成多余。
这是一种返祖。
2.政府的作用:维系一个共同体。
有三个要素:道德和谐、互利互惠、政治机构(政府),政治机构起到了了人与集团(社会势力)之间桥梁的作用。
3.国家和社会是一组相对的名词。
国家指的是政治机构(政府)、公共权威和政党;社会指的是社会势力。
20世纪落后国家就是因为国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的演变。
4.政治机构的力量取决于两点:获得支持的广度和制度化。
适应性越强,制度化越高,但是刻板性也越高。
虽然如此,适应性(让政体从一开始存活下来是最重要的)仍然是越重要的,适应性可以用组织的寿命来衡量(简单寿命、领导层更新换代的稳定性、开发新功能的能力)。
5.适应性要战胜刻板性:适应新功能的能力决定了组织能否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
6.稳定来自于复杂性,最好融民主和寡头于一体。
7.政治机构要有自主性,而不是从属于某个特定的利益团体。
同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机制,“最高领导层是政治体系的核心,而次要的官职、边际组织和半政治性组织则形成一个漏斗,意欲进入核心的人必须首先通过它的筛选,这样政治体系便可在不损害一根毫毛的情况下,同化新的从政人士。
在没有这层保护措施的政治体系中,新人员、新观点、新社会势力在体系核心内相互替换的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这道漏斗也形成了一道屏障,导致社会流动没有那么便捷了。
8.要有内聚力,组织越大,越损耗内聚力。
9.政府的道德:“道德需要有信赖,信赖包含着预测性,而预测性又要求存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
10.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来自于它对人民意志的体现。
公共意志、公共利益,或是体现在一种最高精神中,或是体现在君主中,或是体现在自由竞争的关系之中,总是需要有所体现。
而政府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具体来讲,白宫的利益、国会的利益和最高法院的利益的近似值就是美国人民的利益。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97827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8.png)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一、引言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议题。
政治秩序的变革,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制度的重建以及社会关系的重构。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政治变革的过程,而对于这一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洞察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度评估1. 变革的背景政治秩序的变革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对于政治制度的不满、国际环境的变动等都可能成为政治变革的动因。
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作者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深刻剖析了政治变革的深层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变革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2. 变革的实施政治秩序的变革,需要政治家、学者、社会精英的共同参与与努力。
在实施变革时,需要考虑到民意、国情、制度的可行性等多种因素。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对于政治变革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于我们探讨变革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变革的影响政治秩序的变革往往会带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在政治上,可能会实现民主化、权力制衡、宪政建设等目标;在经济上,可能会带来市场化、创新创业、资源配置等变革;在社会上,可能会引发社会关系、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变动。
正如《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到的,政治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要全面理解变革的意义,需要对其影响进行深入思考。
三、广度评估1. 不同国家的政治变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变革会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西方国家的政治变革与发展我国家的政治变革可能会有着不同的起点、动力和难点。
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对于不同国家政治变革的经验进行了横向对比,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政治变革的多样性。
2. 政治变革的理论政治变革是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对政治变革的理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政治变革的规律和趋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6bf7a6025c52cc58bd6bec9.png)
公管1101 1110020102 朱嘉赞《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浮现书中的各个关键词:政治秩序,政治衰朽。
共同体,政治制度。
政治参与度,现代化,现代性,公民政体,普力夺政体等等,不断在脑子里梳理各个词之间的关系。
本书以“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的政府有效程度”这句话开始全书的论述,指出拥有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稳定。
作者赞成李普曼的观点“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我也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只有拥有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才能更好的,虽然我们强调自由民主,但有时候被统治比全民自治更更稳定社会,发展政治。
文中说道,暴乱和动荡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
在我看来这应该这就是政治的供需不平衡吧:社会满足不了大众参与政治的需求,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落后于经济基础。
书上有些观点对我原来的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说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管是以往的自我感受,或者是高中政治课本教给我的都是经济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的良好发展促进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
阅读作者举的例子,我还是不要赞同他的观点,还是觉得政治与经济有关系,两者能够相辅相成。
再比如“政府的建设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的,可能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系,中国政治的现状:政府权威大,权力集中,让我们一直着眼于如何通过限制权威,分散权力来稳定社会,而忽略了要在现代化国家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的大前提必须是先存在权威,如果缺少了权威,政府办事就会受制于人,不能很好的运用国家机器为公民谋取公共利益了。
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政治制度的功效。
书中介绍了政治制度化的几个判断识别条件:适应性-刻板性(算年龄、组织领导人换代的次数、职能);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13a10d405087632311212a2.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亨廷顿,早年就学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一般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的理论奠基之作。
在这本书中他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并得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①作者进一步分析提出,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是政治制度化的缺乏,而要实现政治稳定需要强大的政府,尤其是强大的政党的建立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所在。
一、三个基本事实亨廷顿首先指出下列三个无可辩驳的基本事实。
第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世界各国之间的最重大差别不是它们政府的形式,而是它们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
具体来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之间的差别,实在是远没有政治发达国家政府和政治欠发达国家政府之间的差别大。
第二个基本事实是,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国家都未能如之前的现代化理论家们所预期的那样,在政治上也发生相应或者同步的进展。
非但如此,这些国家的社会更加混乱了,普遍地出现了亨廷顿称之为“政治衰朽”的现象。
第三个基本事实是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新兴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暴力频繁,政变迭起,危机四伏。
而那些经济起步落后或停滞不前的新独立国家,都能安享相当程度的政治太平。
据此,亨廷顿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作出的总体估价是这样的,相对于并存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第三世界新兴国家,除了若干共产党国家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
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它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
经济的发展,集团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参与期望的提高,这些急剧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导致了社会的紊乱。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4d5966d1eb91a37f1115c9d.png)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摘要: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研究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问题,提出了他的政治秩序论,为战后西方兴起的现代化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围绕如何实现政治稳定,文中从加强政治制度化,建立强有力的政党,组织好农民政治参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最后以中国的党政制度如何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字:第三世界;政治参与;政治稳定;政治秩序论;政治参与;和谐社会正文: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士的理想,但是,在以往时代,特别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前,和平理想大多是百姓的朴素愿望或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渗透了自己价值观的道德说教,而鲜见进行实证性分析的科学著作。
从马基亚弗里、卢梭等近世学者开始,社会稳定或冲突问题进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开始对社会发展产生真正的影响。
二战以后,在政治学领域,亨廷顿关于社会冲突问题的研究颇受人们关注,并特别对中国学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部著作凝聚了他关于社会发展与冲突的重要学术见解,读来让人颇受启示。
亨廷顿在一九六八年出版了他的成名巨着《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当时流行的现代化理论。
亨廷顿反对认为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改造具有优先地位的观点,他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际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的现状,提出了强大政府的观点,他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故而,欲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政府。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看法,是他否认了西方政界和媒体一直坚持以所谓“自由世界”和“民主社会”的意识形态来划分世界各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观点,十分尖锐地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不论何种政体,只要它有效地行使职能,维持稳定促进向现代化的平稳过渡,就是有效的政体。
《变革社会中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政治秩序》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61595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5a.png)
《变革社会中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
其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秩序”和“稳定”。
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他在书中大量国家历史事件的对比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寻找现代化中的国家如何尽可能平稳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他因此也被归为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亨廷顿认为各国政治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治统治程度的高低。
他认为共产极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都属于有效的政体,因为他们都具有政治上的一致性、一体性、合法性、组织性、高效和稳定的特点。
由此也可以看出亨廷顿对政治秩序的强调。
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水平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这四个标准来衡量。
之后他阐述了在现代化过程会导致政治衰败。
第二章介绍了美国和欧洲的政治现代化并进行了比较。
现代化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权力的合理化、结构的分化、参与的扩大化,而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在不同的国家也会不同。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
在美国的现代化中,参与的扩大化先于权力的合理化和结构的分化,而在欧洲的现代化中则是相反。
同时美国和欧洲的政治现代化和二战后那些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又有所不同,美国和欧洲的现代化过程是漫长的而二战后新兴的独立国家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面临着迅速的政治现代化,因此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第三章是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主要比较了官僚制和封建制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
第四章是执政官统治和政治衰败。
主要讲了从寡头的执政官统治到公民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军人所起的各种作用。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讲了作为政治现代化的两种手段:革命和改革。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3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3](https://img.taocdn.com/s3/m/221eaa4ab307e87101f6964b.png)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一部20世纪后期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对政治发展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部书审视了新兴国家可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其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分析见解是惊人的,也对现代化政治分析做出了重大而持久的贡献。
该书研究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问题,提出了它的政治秩序论,为战后西方兴起的现代化理论增添的新内容,战后大批第三世界赢得的政治独立,但随之出现了急剧的政治动荡,社会陷于深重的矛盾和纷争之中。
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士的理想,但是在以往时代,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前,和平理想大多是百姓的朴素愿望或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渗透了自己的价值观的道德说教,而鲜见进行实证性分析的科学著作。
第一章政治秩序与政治衰退:一个社会中各个共同体当中不同势力的平衡水平反映政治制度的水平,不同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标准,适应的或者刻板的,复杂的或者简单,自主的或者从属的,有内聚力的或者不团结的;这些不同的政治制度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公共利益分配标准,因此有了政治参与的不同程度,现代化的政治参与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张水平的影响,由此可能产生暴力,但两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三个方面,接着因美国与欧洲关于这三者形成过程的不同,论述了政治现代化过程这一章我没与自己仔细看一方面觉得很无聊,另一方面是看不懂。
第三章传统的政体的政治变迁;:要想处理好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要进行政策创新,而一般证据表明,在复杂的政治体制中,有有助于政策创新的权利,既不是高度集中,也是太分散,而政策创新必然会引起社会旧势力的反对,如此就需要有新组织的力量与之抗衡,在改革当中,军事和行政改革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和手段,而宗教势力及贵族当是改革的阻力,君主可以从官僚体制,本国中产阶级,人民大众那里得到改革的支持,也或许可以从国外势力中得到支持,不过这个一般结果不好。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e4ebb4af46527d3240ce0e7.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译者序言中这样评价这本书:《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就是亨廷顿在哈佛大学执教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种种问题的专著。
该书的出版实际上标志着美国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便是求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读此书后深有感触的正是作者对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论述。
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重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体的认同,政权的合法性,政治秩序的稳定,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政权的公正分配,革命与改革两种现代化方式,政党对政治稳定的意义。
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只有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保证政治稳定,他用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公式表示。
他认为教育、城市化、工业化、媒介传播等会在不同程度扩大社会的政治参与,这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扩大,政治机构将会面对更多来自新生团体的政治需求。
而政治机构能否通过合理的途径处理这些社会需求关键依靠的是它的政治制度化水平。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动员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这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需求;二是政治组织必须设置一定的渠道接纳新动员的团体,这是避免政治反抗的有效方式。
正如书中引用的托克维尔的话,:“在统治人类社会的法则中有一条最明显清晰地法则:如果人们想保持其文明或希望保持文明的话,那么他们必须提高并改善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而这种提高和改善的速度必须和提高地位的速度平等”。
“处理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类似与政治权力的许诺,这种许诺若要取得实际成效必须伴随着政治权力的保障。
很明显当期待不能够被满足时并不如没有期待时更能实现共同体的政治稳定,甚至社会的有序性。
因此,政治参与扩大的速度必须与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保持一致。
但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变革造成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组合,必然需要动员社会成员对其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后果是产生新的社会阶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
个人与政治形影不离,这就铸造了仁人志士都怀着一颗治世的心。
中国有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而在西方历史中,在文艺复兴以前,和平大多体现在饱受战乱的百姓所怀的朴素愿望或者部分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家和政治家处于某种学说或目的进行的倡议和说教。
亨廷顿撰写本书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亚非拉地区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独立国家。
这些新兴国家获得独立以后,面临着如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问题成了热门的研究课题。
到了6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政治发展了理论。
本书就是于这个时间问世。
亨廷顿是有一个保守主义者,他利用比较历史研究法,通过比较,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成若干阶段,或根据不同的领导方式划分出不同的政治发展类型。
在本书中,他不强调理论的完善,更相信实证的力量。
他只用了很少的笔墨阐述“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在其余大部分篇幅中都娴熟地运用比较历史的方法,力图在各国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他善于用大量数据和个案分析
来阐述问题,颇具说服力。
本书的主旨是政治发展中的稳定和秩序。
在阐述发展中国家普遍发生动乱的原因中,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命题“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
这些国家之所以动荡不安,不是由于它们贫穷落后,而是由于它们力图实现现代化。
他认为,高度传统的社会和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都是十分安定的,恰恰是那种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社会最容易发生动乱。
为此他用了三个公示来说明这个问题:
(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 = 社会挫败感
(2)社会挫败感/社会流动机会 = 政治参与
(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 = 政治不稳定
亨廷顿在书中阐述了自己这样的追求:“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
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而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和目标,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操作方式:(一)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
一个社会所达到的政治共同体水平反映着其政治制度和构成这种政治制度的社会势力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社会势力指的是种族、宗教、地域、经济或者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集团。
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社会上各种社会势力的集聚化和多样化。
另一方面,某种政治组织或政治程序,也就是对维持秩序、解决争端,选拔领袖从而促进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会势力得以形成一共同体的一种安排。
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政
治活动家隶属和认同各种政治机构的多寡。
在任何一个社会势力复杂且其利害关系纵横交错的社会里,如果不能创设与各派社会势力既有关联又是独立存在的政治机构的话,那么,就没有哪一个社会势力能够单独统治,更不用说形成共同体。
在一个具有任何程序复杂的社会里,各集团的相对力量是变化的,但若要使该社会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话,每一个集团的权力就是通过政治机构来行使的。
这些机构能柔和、缓解并重新调整这种权力,从而使某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社会势力与共同体中的其它社会势力相适应。
道德和谐与互利互惠分别是政治共同体的两个方面。
第三个因素就是建立起能包容并能反映道德和谐性和互惠互利性的原则的政治机构。
历史地说,政治机构是在各种社会势力的相互作用和歧见中,从逐渐发展起来的解决这些歧见的程序和组织中脱颖而出的。
人数很少、性质单纯的统治阶级的解体,社会力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力量之间日趋频繁的相互作用,是产生政治组织和程序并从而最终产生政治机构的先决条件。
政治制度是政治稳定的保护框架,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政府存在的前提和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
政治制度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化的推进,而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
(二)必须存在强有力的政党。
亨廷顿分析了政治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政党。
他把政党区分为一党制、主从政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他分别讨论了各种政党体制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认为两党制是最稳定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一党制更符合社会现实。
他又考察了农村起义过程中,政党体制的不同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最后,亨廷顿指出,组织在政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身处正在实现现
代化之中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
”亨廷顿相信,一个好的制度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党来建立和执行,一个强大的政党足以推行制度化的公共利益取代分裂自私的个人利益拼盘,将超越狭隘地域思想的国家忠诚和民族认同推行开来,维系全国全社会各种力量的枢纽和纽带
(三)必须确保公众的参与。
公众虽然处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胜任维持政治稳定的重担,但其归根结底是一切政治活动的参与力量和作用对象,是政治的根本,脱离民众参与的政治既无法联系实际,又无法有效施行,民众,特别是其中的自由知识分子,既能为政治统治,为掌握统治权力的强大政党贡献智慧,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价值,其本身又在政局衰败时产生巨大的离心和变革作用,成为维持政局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吸纳民众,吸纳自由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治中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政治制度化和政党统治,充分防范和控制其消极作用避免其煽动动荡势力的产生和壮大,对维持政治稳定和推动政治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亨廷顿的观点依旧没有显露出过时的迹象,各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起理论正在指导实践的影子,我国亦不例外,因此,参悟这本《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维持我国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显得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