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G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通过分析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提出有效的护理策略和观察要点。

护理工作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颅内出血,重视观察和护理策略的重要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改进护理措施,提高颅内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危害、诊断、策略、预防、治疗、重要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定义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新生儿颅内发生出血现象的疾病,是新生儿神经系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新生儿颅内出血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前三天内,尤其是出生后24小时内最为常见,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院有所不同,一般在1%~3%之间。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胎儿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早产、胎膜破裂时间、产程等。

在临床工作中,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准确诊断及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工作,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害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并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

颅内出血会导致新生儿脑组织受损,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和生长发育。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颅内出血可能导致小脑萎缩、智力发育迟缓以及其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

颅内出血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

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至关重要。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害,医护人员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减小疾病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颅内疾病,严重危及婴儿的生命健康。

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

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其在医疗、心理学、神经学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运动控制中,脑电信号分析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脑电信号(EEG)是记录大脑内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

将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应用于运动控制中,可以实现直接从人脑中获取控制信号,达到对机器进行运动控制的目的。

目前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康复医疗、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领域。

一项研究表明,将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应用于手臂机器人控制中,可以实现精确的控制,有效地帮助残疾人重建运动能力。

研究人员利用脑电信号将“想象的手臂运动”转化成机器人的动作,从而实现手臂运动的控制。

这项研究为机器人康复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

除此之外,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在运动控制中还可以实现诸如大脑直接控制麻痹肢体等操作。

在此技术的支持下,患者只需想象控制肢体运动,肢体便可以实现诸如缩放、旋转、放松等复杂的运动,这些运动使用传统的控制方法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脑电信号分析技术还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更加真实、完整的运动控制体验。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脑电信号分析技术,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实现了头部姿态和方向的控制,使用户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进行飞行和探索。

在控制方面,脑电信号分析技术也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例如,使用脑电信号可以实现对轮椅的掌控,从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使用脑电信号还可以使机器人在人类的工作场所进行协作,帮助人类完成琐碎、重复且危险的工作。

在未来,脑电信号分析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在医疗领域。

例如,患有中风、帕金森或脑损伤的患者可以通过脑电信号控制智能假肢,可大大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使用脑电信号还可以在压力环境下对军事装备和战斗机进行操作,从而提高整体的作战能力和战争制胜力。

在一些经由思考对事件作出反应的应用中,使用EEG技术是一个有价值的辅助工具,它利用脑电波在大脑中的行程发射的思维活动来解析某人在思考过程中的想法。

肌电图脑电图年度总结

肌电图脑电图年度总结

肌电图脑电图年度总结1.引言1.1 概述概述:肌电图(EMG)和脑电图(EEG)是两种常见的生理信号检测技术,用于研究和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活动。

肌电图主要用于测量肌肉的电活动,而脑电图则用于记录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这两种技术在医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肌电图和脑电图在过去一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这两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今年的研究进展以及重要发现和趋势。

同时,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肌电图年度总结、脑电图年度总结和结论四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肌电图和脑电图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将对肌电图和脑电图在今年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包括重要发现和趋势。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肌电图和脑电图的年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进行结语。

"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对肌电图和脑电图在过去一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

通过对肌电图和脑电图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梳理,并分析今年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重要发现,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肌电图和脑电图在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

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最终,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肌电图和脑电图年度总结,帮助他们了解这两项重要技术在学术和临床上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2.正文2.1 肌电图年度总结肌电图作为一种记录肌肉电活动的生理信号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和运动科学研究中。

今年,肌电图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发现,以下将对肌电图的基本原理、应用、研究进展以及重要发现和趋势进行总结。

2.1.1 肌电图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膜电位变化来评估肌肉收缩和放松的生理信号。

小儿神经发育障碍的诊断和康复研究

小儿神经发育障碍的诊断和康复研究

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筛查可以及时发 现小儿神经发育障碍
的问题
早期筛查和诊断可以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

早期诊断可以尽早进 行干预和治疗,提高
康复效果
早期筛查和诊断可以 提高小儿神经发育障 碍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的效果
早期干预的方法和效果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手段促进 神经发育,如按摩、针灸等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进行药物 治疗,如抗癫痫药物、神经营 养药物等
康复效果的预测因素
疾病类型:不同类型神经 发育障碍的康复效果不同
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越严 重,康复效果可能越差
治疗方法:不同的治疗方 法对康复效果的影响不同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和配 合程度对康复效果有重要 影响
患者年龄:年龄越小,康 复效果可能越好
康复训练强度:训练强度 越大,康复效果可能越好
康复效果的优化策略
1 添加章节标题
2 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是 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系 统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其
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
病因:小儿神经发育障碍的病 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感染因素、代谢因
素等。
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的 不同,小儿神经发育障碍 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脑 瘫、智力障碍、自闭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患儿和家长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信心。
社会支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支持系统,为患儿提供关爱和支持,帮助他 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段,帮助患儿改善神经 发育障碍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孤独症儿童的脑发育评估与调控

孤独症儿童的脑发育评估与调控

特 刊EDUCATOR孤独症儿童的脑发育评估与调控李小俚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广泛性脑功能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展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

孤独症迄今原因不明,且无法预知和采取有效措施。

2014年4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孤独症发病率统计数据:2012年出生的孩子,孤独症发病率为68:1。

孤独症儿童的养护和教育难度大,直接影响着几百万个家庭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上千万个家人为之担心和忧虑,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人群的关注度。

孤独症儿童脑发育评估利用脑电和眼动评估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发育和注视情况,能为我们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有助于临床医生提高临床诊断率。

评估之后,针对性地利用脑调控方法包括tDCS、TMS和Neurofeedback进行调控,能够为孤独症的康复提供科学指导。

为什么脑电可以评估孤独症的脑功能?脑电(EEG)主要测量与大脑皮层突触活动相关的神经生理变化,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采集方法,其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已被证明是研究复杂神经精神障碍的有力工具。

EEG主要记录脑电在各个频段的总和,当发生病理变化时,其频谱特征也会发生变化。

功率谱是一种将幅度随时间变化的脑电信号转换为随频率变化的分析方法,可以根据信号不同频段变化规律对脑电信号进行评估。

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功率谱能量上具有显著差异,正常儿童脑电特征呈倒“U”型分布,即低频和高频能量较少,中间频段能量较多;而孤独症儿童的功率谱能量分布则呈“U”型,即低频和高频能量过多,而中间频段能量过少。

脑电除了有功率谱的分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就是“熵”。

一般来说,婴儿大脑信号复杂性在突触繁殖和修剪背景下增加,而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大脑发育缺损可能是孤独症发病机制的基础。

抗阻运动提升儿童青少年脑智的可行性及途径研究

抗阻运动提升儿童青少年脑智的可行性及途径研究

30抗阻运动提升儿童青少年脑智的可行性及途径研究于宏达杨鑫悦于晶(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and Ways of Resistance to Improve Brain and Mind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YU Hongda,etal.(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Liaoning,China)摘要:以体育的方式促进脑育是当下学术各界的热议主题,包括不同类型和不同剂量的运动方式对脑智不同层面的提升和改善。

文章以抗阻运动的独特性作为切入点,梳理总结抗阻运动对脑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基于体育运动提高儿童青少年脑智途径的科学理论,进一步论述抗阻运动在合理运动负荷、丰富动作技能、增添情景互动、改善心理状态四大方面的具体实现途径与针对性效用。

关键词:抗阻运动;儿童青少年;脑智基金项目:原始反射整合训练减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模式建构与效果评价研究(21BTY096)。

第一作者简介:于宏达(1999—),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通讯作者简介:于晶(1972—),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脑智”是脑与智的统称,涵盖了脑结构与脑功能。

随着“中国脑计划”的启动,其重点之一即是着力于脑发育的研究,而儿童青少年的脑智发育作为脑计划的重大研究项目,体现了教育和健康的双重需求[1]。

体育作为一种经济、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干预方式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对脑的可塑性有积极影响[2-6],能够在执行功能、注意、学习等多种方面提升儿童青少年的脑智发展[7]。

抗阻运动是以肌肉练习为主的训练方式,具有提升力量素质、练习手段多元化、不受场地限制的特点,近年来对抗阻运动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到脑科学的领域,但大多集中于成年人,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研究较少,这可能是传统观念上人们认为未发育成熟的骨骼无法应对抗阻训练引起的负荷,而损害孩子的身体发育。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1. 本文概述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往往效果有限,且治疗周期长。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作为一种无创的脑机接口技术,通过捕捉大脑电活动信号,为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将详细介绍脑电图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背景。

本文将综述当前该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系统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接着,本文将讨论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特点上肢瘫痪:脑卒中可能导致患者的上肢、手甚至整个肢体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

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肢感觉缺失或异常,如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

面部运动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舌头发麻等面部运动障碍。

肌肉力量减弱:患侧上肢的肘关节屈伸和上肢握力的最大主动收缩力量明显低于健侧上肢和正常人。

异常协同模式:患侧最大握力时形成的异常协同模式多为屈肘,伸肘较少。

肌电活动异常:患侧肱二头肌的肌电活动明显高于健侧和正常人,而肱三头肌的肌电活动可能处于显著水平的临界值。

联合反应:当健侧最大握力时,患侧上肢可能会出现屈肘、伸肘或无反应的联合反应。

这些运动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EEG功率谱及功能连接研究: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的运动皮层网络异常

EEG功率谱及功能连接研究: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的运动皮层网络异常

EEG功率谱及功能连接研究: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的运动皮层网络异常韩国的研究人员在睡眠领域的专业杂志sleep上发表了关于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Idiopathic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iRBD)在时相性快速眼动睡眠期(phasic REM)运动皮层网络的活动异常。

研究者通过记录iRBD和控制组的睡眠脑电,采用脑电功率谱和功能连接分析,探讨了iRBD和控制组在REM期的活动变化。

结果发现,相较于控制组,iRBD患者在phasic REM表现为sigma和beta频段power的显著降低,和功能连接的增强。

摘要研究目标:本文主要研究特发性iRBD患者和控制组在时相性和位相性REM睡眠阶段EEG功率谱密度和功能连接变化。

方法:采集了13个iRBD患者(平均年龄66.3岁,男性占84.6%)和10个控制组(平均年龄62.3岁,男性占70%)的脑电数据。

选取了30段3s(1.5min)的时相性和位相性REM睡眠。

研究者首先计算了6个频段的相对功率谱,然后采用加权相位滞后指数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最后在两组间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脑电功率谱分析发现sigma(P=0.009)和beta (P=0.002)频段REM睡眠状态(phasic vs. tonic)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较于控制组,iRBD患者在PhasicREM阶段sigma和beta 频段功率降低更为明显和广泛。

功能连接分析发现,alpha ( P=0.029)、sigma (P=0.047)、beta (P=0.015)和gamma (P=0.046)REM睡眠状态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iRBD患者在phasic REM阶段的平均加权滞后指数(wPLI)显著高于tonic REM, 控制组并未发现这种效应。

这种功能连接的改变主要涉及beta和gamma频段的额叶和顶叶区域。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为phasic REM睡眠阶段病理性运动皮层激活提供了神经生理证据,这可能和iRBD患者梦境诱发行为的产生有关。

神经科学在运动控制与协调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科学在运动控制与协调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科学在运动控制与协调研究中的应用在当今科学领域,神经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运动控制与协调的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和方法。

运动控制与协调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涉及大脑、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等多个部分的协同工作。

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基础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还在临床医学、康复治疗、运动训练等应用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们的身体能够完成各种精确而流畅的运动,从简单的行走、抓取物品,到复杂的体育运动和舞蹈动作,这都依赖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精确控制和协调。

而神经科学正是致力于揭示这背后的神秘机制。

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大脑在运动过程中的活动。

例如,通过 fMRI 我们可以发现,当人们进行特定的运动任务时,大脑的某些区域会出现明显的激活。

这些区域包括运动皮层、感觉皮层、小脑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负责规划、执行和调整运动。

运动皮层是控制随意运动的关键区域。

其中,初级运动皮层直接向脊髓发送运动指令,控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而次级运动皮层则参与运动的规划和准备,与其他大脑区域进行信息交流和整合。

感觉皮层则接收来自身体各处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本体感觉等,为运动控制提供反馈。

小脑在运动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对运动进行精细的调节,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神经递质在运动控制与协调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与运动的启动和奖赏机制有关。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导致运动障碍,表现为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

而通过补充多巴胺或使用药物调节多巴胺的信号通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除了对正常运动控制机制的研究,神经科学在运动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对于脑卒中导致的偏瘫患者,神经科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大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的治疗效果分析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的治疗效果分析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低频脉冲点刺激疗法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运动发育迟缓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分配方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两组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运动训练,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低频脉冲点刺激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儿之间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儿在精细运动发育商、粗大运动发育商以及总体发育商的评分均比对照组评分高,P<0.05,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低频脉冲点刺激疗法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发育功能,从而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低频脉冲点刺激小儿运动发育迟缓通常是指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缓慢或顺序异常的现象,其发病率在6%至8%之间[1]。

一般正常的儿童在发育期间能够正常的发育,而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都会严重的影响到患儿的健康发育,从而导致儿童的成长出现了异常。

该病若是不及时的的得到救治,就会出现后遗症等障碍的发生,有资料显示[2],如果在早期的时候给予患儿治疗和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健康,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运动发育迟缓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根据电脑随机分配方法进行分组,主要分为对照以及研究组,两组均为25例,其中对照中男患儿占有26例,女患儿为24例,其年龄大致在3个月至3岁,平均年龄为(1.57±0.21)岁。

研究组中男患儿占有27例,女患儿为23例,年龄主要大致在4个月至4岁,其平均年龄为(2.17±0.56)岁。

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脑电简介-脑电 EEG

脑电简介-脑电 EEG
智能化数据处理和分析
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EEG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和准确性。
对行业影响及意义
推动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
EEG作为研究大脑功能的重要手段,其技术的进步将推动神 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深化对大脑工作机制的理解。
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
EEG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癫痫、睡眠障碍等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实现更加精准的 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需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算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便携式和无创性脑电设备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出现更加便携、无创的脑电设备,提高EEG信号的采集 质量和用户体验。
多模态融合分析
结合其他神经科学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近红外光谱(NIRS)等,实现 多模态融合分析,更全面地揭示大脑功能。
改善措施
基于EEG的睡眠障碍监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措施。例如,通过调整睡眠环境、提供心理 支持或采用药物治疗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EEG也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05
脑机接口中EEG技术应用 探讨
脑机接口基本原理及发展现状
脑机接口定义
脑机接口(BMI)是一种直接连接大脑和外部设备的系统 ,通过对大脑活动进行解码,将其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命 令,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的交互。
脑电简介-脑电 EEG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脑电基本概念与原理 • 脑电采集技术与方法 • 脑电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 • 脑电在神经科学中应用研究 • 脑机接口中EEG技术应用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脑电基本概念与原理
脑电定义及产生机制

运动障碍儿童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情况分析

运动障碍儿童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情况分析

运动障碍儿童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情况分析李玲;焦云;黄翠【摘要】10.3969/j.issn.1006-9771.2012.11.020% 目的了解运动障碍儿童的智力低下发生率和智力结构特点.方法对157例运动障碍儿童(脑瘫103例,精神发育迟滞54例)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发育商<75为智力低下.结果脑瘫患儿智力低下发生率92.2%,其中痉挛型为91.2%,不随意型、混合型和肌张力低下型均为100%.痉挛型脑瘫患儿大运动发育落后于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不随意型脑瘫患儿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均落后于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结论运动障碍儿童,特别是不随意型脑瘫患儿的智力评估和康复值得注意.Gesell发育量表用于运动障碍儿童有其局限性.【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2页(P1060-1061)【关键词】运动障碍;发育商;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儿童;Gesell发育量表【作者】李玲;焦云;黄翠【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海南海口市57010;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海南海口市57010;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海南海口市57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运动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运动发育、运动功能、运动能量、运动速度、运动效率等方面不同于正常运动。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滞、异常运动模式、异常姿势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运动障碍儿童的智力低下发生率和智力结构特点,我们对运动障碍儿童的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10月在本科治疗的运动障碍儿童157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3例;年龄9~83个月;脑瘫103例,其中痉挛型68例,不随意运动型25例,混合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2例;精神发育迟滞54例。

脑瘫的诊断和临床分型符合2006年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长沙会议)制定的标准。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一多动障碍各型疗效分析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一多动障碍各型疗效分析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一多动障碍各型疗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以及对ADHD各亚型的疗效分析。

方法:随即选取92例ADHD患儿,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5~7次/周,每次20分钟,共40次,治疗前后进行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IVA-CPT),作为疗效的评定。

结果:经过40次的治疗,92例ADHD患儿IVA-CPT测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和综合注意力商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

其中68.5%的患儿的IVA-CPT参数转为正常,且多动冲动型的疗效优于其他两型。

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对ADHD患儿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研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以及对ADHD各亚型的疗效分析。

方法:随即选取92例ADHD患儿,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5~7次/周,每次20分钟,共40次,治疗前后进行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IVA-CPT),作为疗效的评定。

结果:经过40次的治疗,92例ADHD患儿IVA-CPT测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和综合注意力商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

其中68.5%的患儿的IVA-CPT参数转为正常,且多动冲动型的疗效优于其他两型。

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对ADHD患儿疗效显著。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亚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⒁馊毕荻喽�习�亚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71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7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心理门诊常见的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为主要特征。

儿童智力正常,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并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近年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ADHD非药物干预方法[1],它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通过仪器训练选择性强化或抑制某一频段的脑电波来达到预期目的。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抽取90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并对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n=45)与加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组,n=45),对其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

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TMQ、GMQ、FMQ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着更高的显示(P<0.05)。

结论: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的治疗中,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运动发育功能,提高疗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效果前言运动发育迟缓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特殊发育障碍疾病,患儿机体会在适龄动作方面出现相应的缺陷,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及行为缺陷,不利于患儿的成长发育。

在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对患儿实施干预能够有效的逆转不良的发展结局,改善患儿的预后。

其中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可通过低频电流对肌肉神经的刺激,从而达到改善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发育的作用[1]。

为更好的了解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对患儿的疗效,本次研究将对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其研究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90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期间到我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将抽取的9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每组患儿45例。

在对照组中,共有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1例,患儿的年龄范围在3个月~2岁年龄段之间,平均的年龄值为(1.12±0.21)岁;观察组共有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0例,患儿的年龄范围在2个月~2岁年龄段之间,平均的年龄值为(1.12±0.16)岁。

两组患儿组间观测信息经过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发育性协调障碍概述

发育性协调障碍概述


• •
临床特点-情感/行为特征
• 1. 某些特定活动缺乏兴趣或者逃避,尤其是需要身体反应 的活动。 • 2. 由于在应付他们生活中必需的活动时遇到各种困难,致 使儿童表现出较低的挫折耐受力、缺乏自尊和动力。 • 3. 逃避与同龄人交往,尤其在运动场所。 • 4. 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例如,擦掉写好的作业、抱怨运 动性活动中的表现、对做成的事情有挫折感)。 • 5. 抵制其日常习惯或环境的变化。
三、病因
• 1、病因不明 • 2、早产、缺氧、基因 • 3、性别:男>女 3∶1~7∶1
四、发病机制
• 1、不明确 • 2、假说 皮层、基底节、顶叶
五、相关因素
• 1、住房面积:家庭住房面积为小面积的儿童发生 DCD 的危险是家庭 住房面积为大面积的 6倍。 • 2、家庭年收入:低收入的儿童发生 DCD 的危险是家庭年收入为高收 入的 7.5 倍。 • 3、文化程度: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儿童发生 DCD 的危险 是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 16倍;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 以下的儿童发生 DCD 的危险是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 40倍。 • 独立坐的时间大于等于 8 个月的儿童发生 DCD • 4、独立坐时间大于等于8个月发生DCD的危险是独立坐的时间 6-7 个 月的 3.5 倍;独立爬的时间大于等于 9 个月的儿童发生 DCD 的危险 是独立爬的时间 7-8 个月的 1.9 倍;独立走的时间大于等于 15 个月 的儿童发生DCD的危险是走时间12-13个月的6.2倍
九、治疗
• 1、以运动程序或缺陷为导向的治疗方法(pro cess or deficit-orien ted),其中运动程序和缺陷导向治疗方法包 括感觉统合治疗、感觉运动导向治疗和程序导向 治疗。这些训练方法主要是纠正运动过程中存在 的缺陷,提高运动功能; • 2、特殊任务治疗法(task-specif ic),特殊任务治疗法包括特殊任务干预、神 经运动任务训练和以认知为导向的日常作业训练 以及反馈疗法等。

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方法

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方法

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方法概述: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它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产生不利影响。

评估和干预方法的选择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方法。

一、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的定义与类型1. 运动失调:运动系统异常导致的身体控制紊乱,包括以下几种类型:a) 动作不协调:身体各部分之间无法良好协同工作,导致运动笨拙。

b) 下肢不稳定:行走或站立时出现不稳定感,容易摔倒。

c) 手眼协调困难:手部与眼部之间的配合出现问题,例如接球等活动。

2. 协调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引起身体控制能力下降,使得运动过程变得混乱。

a) 姿势控制困难:保持平衡以及在姿势改变时出现困难。

b) 空间感知困难:无法准确判断物体位置和空间关系。

c) 运动节奏异常:无法按照规律的节奏进行运动。

二、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的评估方法1. 临床观察与访谈:a) 注意主诉:了解患者的运动症状,例如行走姿态、手部协调等方面。

b) 观察行为:观察患者在平衡测试时的表现,如站立双脚并拢、单腿站立等。

c) 运动检查:通过简单的运动测试来评估患者的协调能力,如交替跳跃、抓握球等。

2. 神经影像学评估:a) MRI扫描:通过对大脑和脊髓进行扫描,确定是否存在结构异常。

b) CT扫描:用于检查头颅损伤或其他可能导致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的问题。

3. 神经生理学评估:a) 脑电图(EEG):测量脑电活动以监测大脑功能是否正常。

b) 肌电图(EMG):记录肌肉电活动以评估神经-肌肉连接是否正常。

三、运动失调和协调障碍的干预方法1. 物理治疗:a)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板、稳定器等设备进行锻炼,提高姿势控制能力。

b) 功能性训练:针对患者特定的运动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例如步态训练、手眼协调训练等。

2. 药物治疗:a) 抗帕金森药物:用于改善运动协调能力,并减轻颤抖和僵硬等症状。

b) 抗癫痫药物:能够抑制异常神经兴奋,减轻运动失调的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EG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EEG在DCD干预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将脑电图异常的17 例患儿(异常组) 和脑电图正常的20 例患儿(对照组)作对照分析,观察两组患儿干预治疗后GMFM 分值提升的程度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异常组在1、3、6 个月GMFM 总分提升值分别为( 10.21±11.62)、( 33.60± 15.26)、(72.60±17.53),对照组1、3、6个月GMFM 总分提升值分别为( 12.42±12.21)、( 58.23±18.75)、( 105.81± 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O.01)。

结论DCD患儿部分合并EEG异常,并且合并异常的患儿干预效果较EEG正常患儿
较差,说明DCD的发生与脑组织受损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DCD;EEG;GMFM
Application of EEG in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in Children
WANG Lan,LIU Chuan,ZHANG Hong,SHEN Wen-zhi ( Chongqing City Wanzhou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EEG in DCD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Methods 17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bnormal electroencephalogram
( EEG abnormal group) and 20 cases of normal ( control group ) were analyzed,improve GMFM score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after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level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abnormal group at 1,3,6 months GMFM score increase values were (10.21 ± 11.62),( 33.60 ± 15.26), ( 72.60 ± 17.53),control group 1 ,3,6 months GMFM score increase values were ( 12.42 ± 12.21), (58.23 ± 18.75), ( 105.81 ± 15.6),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 Conclusion DCD children with EEG anomaly,and combined with intervention effect abnormal than in normal EEG children is poor ,that the occurrence of DCD damage and braintissue has certain correlation.
Key words:DCD;EEG;GMFM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
(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是指主要累及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是很清楚,并且部分患儿甚至未经干预发展为脑瘫可能;本研究将重庆市万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康复科诊断的婴幼儿期DCD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追踪分析,以期对DC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跟踪提
供一定的帮助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儿童保健康复科确诊为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168 例的患儿,其中男92例,女76 例;年龄1〜3个月18例;4〜6个月33例;7〜12个月91 例;1 〜3岁26例。

所有病例均由专业康复评估医师进行粗大运动量表GMFM 和盖氏智力筛查量表综合评定,均符合DCD诊断标准:①运动协调能力低于实际年龄
和智力检测结果,可有显著的运动发育里程碑的落后;②如果存在智力缺陷,运动障碍的程度重于智力缺陷所应有的运动障碍程度[1] 。

1.2方法
1.2.1检查仪器及诊断标准采用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KT88型数字脑电地形图仪,按照国际10/20 法系统放置电极,按照平均参考电极安放,全部病例均在安静清醒、睡眠状态下于屏蔽室内进行描记,并根据刘晓燕编著的《临床脑电图学》标准诊断[2],168例DCD患儿脑电图异常(含界限)17 例,异常率10%,异常表现:两半球不对称4 例;慢波出现2 例;阵发高幅慢波2 例,纺锤波缺失1 例,极度睡眠纺锤波1 例;清醒期枕区优势欠显著4 例;及可疑棘尖波3 例。

1.2.2分组将脑电图异常17例异患儿与EEG正常且患儿家长同意并做跟踪的的20 例作对照分析:对于所有患儿进行医学干预治疗,治疗手段主要纠正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提高运动功能,具体包括:PT,痉挛仪,中频治疗仪,脑循环,中医推拿等手
段,同时采取每1、3、6 个月复查脑电图及粗大运动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其中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轻重程度无统计学上差异。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采用x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1、3、6个月随访EEG的阳性表现见表1。

2.21、3、6个月时粗大运动量表GMFM评分提升对照比较见表2。

3结论脑电图是指头皮或颅内记录到的局部神经元电活动的总和,来自皮层或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脑电活动主要来自皮层锥体细胞顶树突的突触后电位,任何直接或间接引起脑部(特别是大脑皮层)机能和结构的改变均可导致脑电波异常,本研究EEG异常组的EEG表现两半球不对称、慢波、阵发高幅慢波、纺锤波缺失、极度睡眠纺锤波、清醒期枕区优势欠显著及可疑棘尖波均提示大脑皮层受损可能。

DCD是儿童时期的慢性神经系统障碍,由于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不是很清楚,有报道称DCD的发生可致运动的计划和协调障碍,使大脑发出的信号不能准确的传递给肢体,即皮层对运动的自动处理过程缺陷导致皮层参与的运动内部模式的缺陷而导致运动协调障碍,另外从早期命名为轻微脑损伤和轻微脑功能障碍[3]以及部分合并EEG异常,提示DCD的发生与脑组织损伤有密切相
关。

DCD合并EEG异常的患儿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干预效果与
EEG正常的患儿无明显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显著,相对预后的时间较EEG正常的患儿时间长,
但是由于追踪时间尚短,暂时不能对该部分患儿以后发展成脑瘫或合并癫痫的机率作分析。

参考文献:
[1]唐久来.常见中枢性运动发育落后/障碍的规范化诊断[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7:674.
[2]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119,215-216.
[3]吴德,唐久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7:715.
编辑/哈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