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
边疆地区的荒凉
诗人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荒 凉景象,反映了中国地域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历史背景的穿插
抗日战争的艰辛
诗中穿插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战争给中国人民 带来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诗人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表达了对新中国 的向往和期望。
“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与批判
要点一
反映当时社会的苦难和黑暗
诗人通过描述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和不公,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要点二
批判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诗人通过描写手掌的残损,暗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 人民的摧残和伤害,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批判。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珍惜和平与稳定
以手掌的残损与土地的被侵略相 对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采用象征手法,使诗歌寓意深刻 ,富有哲理
语言风格
运用现代白话文,使诗歌通俗易懂,贴近人民 融入古典诗词的韵味,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采用意象派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03
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01
02
03
儒家思想的影响
作品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坚 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 深切关注和责任感。
影响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深 切关注
激发爱国热情,表现 抗击侵略的决心
通过手掌的残损与土 地的被侵略,象征祖 国的伤痛和悲愤
艺术特色
运用通感修辞,将视觉形象转化 为触觉感知,使诗歌更具感官冲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言人的手掌,是我们常用的部位之一,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然而,有些人却只能使用残缺不全的手掌。
他们面对着种种困难与挑战,但却以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战胜一切。
这篇文章将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我所见到的一个人从残损的手掌中汲取力量的故事。
故事背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杰克的年轻人。
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一次严重的意外导致了他右手的残缺。
他失去了大部分的手指,只剩下一只残疾的手掌。
这个事实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杰克选择了积极面对这个困境。
孤立无援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杰克感到非常孤立无援。
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地参与各种活动,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便捷地完成日常任务。
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而这种彻底的孤独感让他感到绝望。
接受挑战然而,杰克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并决定积极地面对挑战。
他意识到他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待问题和困难的态度。
重新学习杰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使用他的残损手掌。
他找到了各种方法和技巧,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握笔、打字等。
尽管他进行学习的速度很慢,但他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克服心理障碍除了身体上的困难,杰克还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
他需要克服自卑和无助的情绪,重新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他逐渐找回了自己的勇气和自尊。
他学会了坚持并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汲取力量多年后,杰克不仅用残损的手掌完成了许多日常任务,还成功地找到工作并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
他的手虽然残缺,但他却用它拍摄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照片。
通过摄影,他让人们看到残缺中的美丽,感受到坚持不懈的力量。
结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杰克一样,勇敢地面对并坚持下去。
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残损的手掌并没有阻止杰克追求自己的梦想,它反而成为了他的力量源泉。
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相信自己,总会找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文章导语】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教材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教案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行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黏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以上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写实和超现实手法交融的新的抒情方式的确立,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
不仅如此,这首诗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近年来得到治史专家的相继推重。
戴望舒本人也偏爱这首诗,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曾多次向听众朗诵此诗,表达他爱国的赤诚。
《手掌》最初发表于《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尾注创作时间为“1942年7月3日”,后依据尾注时序编排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然而,在诗人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发现,这首诗的真正写作时间与发表时所注的时间并非一致。
在深入考察这一矛盾现象时,我们既看到一些历史的风云际会,也看到诗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痛苦,甚至关乎一代诗人和知识分子的命运,不禁令人掩卷深思、心潮难平。
事情的缘起是,我在整理编辑《戴望舒全集》中,读到了戴望舒保存的一份剪报。
这份剪报共47页,收录诗人发表的自1941年1月至1946年1月创作和翻译的诗文一百三十多篇。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优质课件
4.培养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整体感知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
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 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诗集有 《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 稿》和《灾难的岁月》。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 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 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 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
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 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 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 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 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 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 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
布置作业
1.熟读这首诗歌。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
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 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3.朗读《雨巷》自主品析。 4.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四人一小组,制作一期手 抄报:历史不能忘却。
《我用残损的手掌》九下3
我用残损的手掌引言《我用残损的手掌》九下3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主角通过自己残损的手掌,展现了坚毅、勇敢和无私的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主角遭遇意外事故,在残疾中寻找意义,勇敢面对困难,以及从困境中抽离出希望。
主角遭遇意外事故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年轻人,过着平凡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他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他的右手严重残疾,无法正常使用。
这一变故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陷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中。
在残疾中寻找意义尽管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主角并没有放弃。
他决心在残疾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他不再抱怨自己的痛苦和不幸,相反,他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残损的手掌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勇敢面对困难主角意识到他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努力克服他所面临的挑战。
他开始参加康复训练,并慢慢恢复了一些手部功能。
虽然进展缓慢,但主角从不气馁,他以坚定的信心和毅力继续前进。
从困境中抽离出希望逐渐地,主角找到了一种希望的力量。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发现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残疾去帮助他人。
他在康复中心工作,帮助其他残疾人面对挑战,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主角意识到,尽管他只有一只残缺的手掌,但他仍然可以为世界做出贡献。
结论就像《我用残损的手掌》九下3中的主角一样,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遭遇困难和挫折。
然而,我们的反应和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否能从困境中抽离出希望。
无论我们遭遇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积极思考,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并为他人带来希望。
主角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鼓励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并相信即使我们身处困境中,依然可以发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深情而激昂的诗篇。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为线索,描绘了他对祖国大地遭受的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诗歌的构思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描绘了家乡湖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的冷彻、黄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等自然景象,以表达对祖国大地遭受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
这些描绘生动而真实,充满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
诗人描绘了一个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这个角落里,诗人寄托了他的全部力量和希望。
这里将是太阳和春天的所在,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诗人用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
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大地,用深情的语言诉说了他对祖国的痛苦和希望。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戴望舒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高超技巧。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orG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前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课文赏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
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
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
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人教版九下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2)
•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 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在侵 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 诗集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戴望 舒诗选》等。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的哀愁, 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抗 日战争后,诗风大变,《我用残损的手掌》 《狱中题壁》等诗,意象鲜明、感情强烈, 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温暖明朗——热切期盼
小结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对 比
解放区
灰烬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活,像蝼蛄 惨状无比痛心。
一样死。
太阳
表达了作者对解
春
放区的无比向往, 因为她是民族的
驱逐阴暗, 希望。
带来苏生。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辽远的一角 —完整
温暖
解放区
明朗 坚固
蓬勃生春
永恒的中国
因为只有那里 是太阳,是春
柔发
残损的手轻抚
比
喻
手中乳
一部分—— 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
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 蓬勃、永恒……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摘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关键词: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爱国情怀(一)《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诗歌第一部分情感基调比较低沉,开篇“残损”一词便引人思考,为何手掌是残损的,是受了什么伤害吗,以及为何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残损”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后半部分的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埋下了伏笔。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视线由近及远,作者仅仅用了平常的“灰烬”、“血”和“泥”三个平常的意象,便形象地描绘出了遭受苦难后的家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园遭受灾难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于侵略者深深的憎恨;“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是”一次表达出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家乡以前湖堤之上繁花如锦、嫩柳芬芳的美好与现在仅存“荇藻和水的微凉”以及灰烬、血和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加深化了作者的痛与恨;“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新生的禾苗”、“那么细”、“那么软”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河山的爱怜之情,“......”,省略号虽然没有一个字,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现在却只有蓬蒿,令人痛惜。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却“寂寞”而“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洋本应活跃着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但却不见一叶扁舟,唯余一片苦水,暗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闲情赏花,无余力捕鱼,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遭受苦难的悲痛与爱怜之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鉴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由当代诗人熊德启所作的诗歌,以下是一些关于这首诗歌的鉴赏:首先,这首诗歌的语言表达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共鸣。
诗人在描绘自己残损的手掌时,用了“瘦骨嶙嶙骨瘦如柴”以及“死了十个手指”的形象比喻,将他的身体状况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表达不仅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他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的表达。
而且,在诗歌末尾,诗人也使用了“我让这残损的手掌”这样的主动语态,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次,这首诗歌还揭示了它所在的社会背景,展现出一些社会问题和对生命的思考。
例如,在这首诗歌的开头,诗人提到了“工厂、采石场和采煤场”,这些描述暗示了一种比较坚苦的工作环境,也反映了一些工人阶层的生活状态。
此外,诗人进一步谈到了“泥深、草高、蚂蝗多、蜜蜂黑、麻雀胖、鸟窝小”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显露出诗歌所处的农村环境,也反映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简单的语言、深情的表达,将一个残缺的身体、一个坚强的灵魂,以及一些社会、自然环境中的细节和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这首诗歌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写实特点,也包含着一些抒情和意象化的元素。
比如,诗中“残损的手掌”就是一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遭受的挫折和磨难。
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些具象的形象,如“工程车、手钻机,碎石车、拖车轰鸣声”,并通过这些细节刻画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场景。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整首诗歌有一定的押韵,如“柴”与“掌”、“土”与“步”等,使诗歌表现出一些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诗中部分行还出现了对偶句和排比句,如“人活到几时,手练到几时”,以及“泥深、草高、蚂蝗多、蜜蜂黑、麻雀胖、鸟窝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1. 诗歌中的哲学思考:虽然《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的诗歌,但其中也蕴含了一些哲学思考。
例如,诗中提到了“人活到几时,手练到几时”,这显露出诗人对生命和劳动的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 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4 新人教版
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2)
•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 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在侵 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 诗集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戴望 舒诗选》等。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的哀愁, 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抗 日战争后,诗风大变,《我用残损的手掌》 《狱中题壁》等诗,意象鲜明、感情强烈, 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 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
(积极的、暖色调的)
对比
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问题四:
“永恒的中国” 应该怎样读?
温暖明朗——热切期盼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对 比
解放区
灰烬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活,像蝼蛄 惨状无比痛心。
一样死。
太阳
春
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朗读·探究
一·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 二· 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三·“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四·“永恒的中国”应该怎样读?
朗读·探究
问题一:
你怎样理解“残损 的手掌”?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手掌是残损的 土地是破碎的 饱尝艰难困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4人教版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 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 桂冠。
朗读·探究
一·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 二·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三·“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四·“永恒的中国”应该怎样读?
朗读·探究
问题一:
你怎样理解“残损的 手掌”?
问题二:
诗人“摸索”到了什 么?
……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鸥。生于杭州。1923年秋入上 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 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
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 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 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 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 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
读准下列字音:
jǐn zhàng
锦幛
xìng zǎo
荇藻
péng hāo
蓬蒿
lóu yǐ
蝼蚁
qiáo cuì
憔悴
jìn
灰烬
zhàn
蘸着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把握作者的情感 理解诗中的物象
1942 年,日军侵 华的炮火 弥漫在 中 华大地,大 片国土沦 陷在日本 帝国主义 的铁蹄下 ,抗日战 旦夕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1
看着那株奇特的菜花,或许它本身便是一株绽放的美丽可人的黄花菜,可不幸的是,它生长在这么一片土地中,或许它每天都会受到旁边野草野花的讥讽嘲笑。笑自己矮小的身材,细长的叶子,难看的 花苞,宛如一个小丑,"顶花戴朵"地表演着。于是它自卑起来,决定"洗心革面",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忘却了那种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人们不再夸它的美丽,见到后,便会不停地发出厌恶的声音。
即使这样,它也要改变自己。或许是真的怕了,要摆脱他人的冷眼,于是便变成了现在这样。。企业融资贷款/
无法得知它的感受,也许它心里是好过的,因为自己的身体已经变成了野菜,等到严冬,便会抛弃头上那朵恶心的黄花,最终消亡,在这片野菜丛中便又出现了一株无人发现的草了。 设想,它如果努力开放,拼搏向上,或许会长成水仙,但它没有,自卑这心魔将它击败。也许要到明年,待它的种子萌芽之时,便开始了另一种战争罢。愿它能战胜心魔,绽放花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赏析: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
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
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但诗人是深爱他的祖国的,虽然诗人的手掌已残损,残损手掌的面积又更加小,可感觉还在,仍然要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感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这强烈的触觉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
“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
它受伤了,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
诗人形象化的思绪,以“手掌”的感觉来展示内心的变化,把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
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
“残损的手掌”既写实,又表明诗人有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残损的手掌从北向南抚摸着“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长白山位于东北,气候无疑是寒冷的,但“冷到彻骨”又分明是那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沦陷区人民的心境的外化。
江南的水田里本来是长有禾苗的,现只有蓬蒿,说明了沦陷区良田的荒芜。
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使人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南海的水和其他海的水一样,无疑是苦的,但诗中的海水不仅是苦的,而且连渔船也没有,这分明是敌战区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的象征。
抚摸这些苦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希望
诗人想像着用手掌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写出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在愁苦中,他看了希望——“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解放区,让诗人情绪陡然一变。
“残损的手掌轻抚”着那“完整”的“一角”,“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那么的柔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贴切的比喻形象,体现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解放区土地上找到了安慰,同时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
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比喻水深火热的沦陷区,来反衬出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热切的希望,那里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
本首诗,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两个部分安排来展示这“抚摩”的具体内容:上半部分是已经遭受日寇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下半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使用两套笔墨,前后对比,渲染出两种不同的冷暖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