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 应激及其调节
(三)生活事件在应激中的作用: P29 * 生活事件:可使人产生应激反应 的事件。(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 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 应和应对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 各种应激源对某个个体产生应激 反应都是发生生活历程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心身疾病
(一)概念: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 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 (二)心身疾病致病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际关 系、家庭状况、经济条件、职业、信仰等, 近年提倡“生活事件”代表社会文化因素。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 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 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 适应不良。
(二)应激源及应激反应的概念: * 应激源: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 应激反应: 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 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变化。
3、生理因素(躯体因素)
(三)心身疾病治疗原则: 采用心身相结合的的治疗原则,需并用 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 治疗两大类。 一般心理治疗包括简易精神疗法、药物疗 法和自我训练法。
1、简易精神疗法: 是临床医生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 语言和行为,医生和病人反复信息交流, 是病人心理达到平衡和生活变得规律化。 2、药物疗法: 3、自我训练:(松弛训练)
2、心理因素: (1)情绪作用 (2)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 “A型行为”特征; 好胜心强,较强的时间紧迫感,行 为快,做事效率高,情绪不稳定,爱 发脾气,对人常有戒心和敌意,急躁 而缺乏耐心。
“C型行为”特征; 忍耐,不自信,过分顺从和合作,易于 接受和忍受外界的干涉、过度压抑愤怒、怨 恨等负性情绪,对抑郁和绝望等情绪体验较 多。 附“B型行为”特征: 悠闲自得,做事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对人和气,不计较往事,有耐心,能宽容, 比较随和。

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当一个人面对心理冲突、挫折、烦恼等心理压力时,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及行为反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应激(stress)一词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从医学的角度,一般把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们维持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应激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心理应激是一个外界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应激源是指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的统称,是引发心理应激的原因。

根据应激源的不同性质,可分为:1、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低温、噪音、疼痛、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的,能引起机体心理失调的某些事件。

包括不良的预感、工作压力、人际矛盾、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3、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改变所造成的刺激。

如迁移异国他乡、留学、南北迁移、名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不适应等。

4、社会性应激源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因素,如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动、天灾人祸、战争、婚姻家庭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等。

(二)中介机制应激源可以是客观事件,如疾病,也可以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如不良的预感。

刺激物是否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失衡或不适应的反应,取决于中介机制的作用。

中介机制指介于应激源与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中察觉、认知与评价是关键因素。

1、觉察个体是否觉察到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威胁叫做觉察。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1.生理性应激反应
2.心理性应激反应
1.否定作用
2.退行作用 3.幻想作用 4.反向作用
1.镇静剂
2.体力锻炼 3.放松训
5.潜抑作用 6.幽默作用
7.升华作用 8.合理化作用
第二节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理社会因素引起机体躯体功能改变,根据其强度和 作用持续时间,可分为:○1 心身反应○2 心身障碍 ○3 心身疾病。

消化性溃疡
支气管哮喘
恶性肿瘤
1.生活事件刺激2.人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格特征及行为方式3. ,坚持劳逸结合,养
不良情绪反应
1.情绪因素2.人格特 解释,鼓励,保证, 点3.早期习得经验 放松训练,系统脱敏

1.心理应激2.人格特 自我心智重建,给予
征3.消极情绪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体2资2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写5交、卷重底电保要。气护设管设装备线备置4高敷、调动中设电试作资技气高,料术课中并3试中、件资且卷包管中料拒试含路调试绝验线敷试卷动方槽设技作案、技术,以管术来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第三章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

请思考: 请思考:下列情况分别使用了哪些 合理化作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用
1.掩耳盗铃 1.掩耳盗铃 2.眼不见为净 2.眼不见为净 3.驼鸟政策 3.驼鸟政策 4.白日做梦 4.白日做梦 5.借题发挥 5.借题发挥 否认作用 否认作用 6.酸葡萄心理 6.酸葡萄心理 同一化 否认作用 7.东施效颦 7.东施效颦
3.7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 体症状严重的病人, 体症状严重的病人, 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 主,辅以心理治疗。 辅以心理治疗。
对于心理症状为主、 对于心理症状为主、 身体症状为次,或虽 身体症状为次, 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 已呈慢性经过的病人, 已呈慢性经过的病人, 则在躯体治疗的同时, 则在躯体治疗的同时, 重点做好心理治疗工作。 重点做好心理治疗工作。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
南通体臣卫生学校 季 诚 E-mail:85228513@ :
1 挫折和心理防御反应
1.1 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 动时,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而 动时,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而 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3.8 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2.冠心病 2.冠心病 3.癌症 癌症 4.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 5.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 6.糖尿病 糖尿病 7.肥胖病 7.肥胖病 8.偏头痛 偏头痛 9.皮肤科心身病 皮肤科心身病 病
谢 谢!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心理主生理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心理主生理 功能的必要条件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

74
返回
护理心理学
nursing psychology
第四章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预防措施
• 对具有明显心理素质弱点的人,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 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咨询培养健全的人格。对有明显行为问题者, 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特征等用心理行为技术予以 指导纠正。对工作和生活环境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要提高对应激源 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及时进行调整,减少和消除心理刺激。对出现 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 传倾向的病人(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先兆征象(血压 偏高)的病人,更应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 1.心身疾病的个体预防 从个体来说,维护心身健康应重视以下几 个方面: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应对能力;积极应对策略;建立和谐 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学习应激管理技术;加强体育锻炼,增 强体质。 • 2.心身疾病的社会预防 从社会来说,应大力开展个体不同年龄阶 段与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 式,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防止心身疾病 的发生。 75
73
护理心理学
nursing psychology
第四章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
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
• 5.帮助危机者了解和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帮助危机者了解可以采用 的应对方式,以帮助他们回避应激情景。有些危机者常常采用消极的 应对措施而导致危机的加重,因此,要对危机者使用的应对策略进行 分析,引导他们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取代替无效的应对方式。 • 6.帮助危机者建立新的社交天地 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则是 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之一。鼓励危机者积极参加活动,扩大交往,在 现实生活去体验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并且可以获得新的 信息或知识。 • 7.提供医疗帮助 及时处理危机时出现的紧急情况,如晕厥、休克等。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公开课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公开课
返回
三、中介机制 指应激情景转变为应激反应的中间过程
1.认知评价 2.应对方式 3.社会支持 4.个性特征
例如:赶考的秀才 合理地运用应对方式有利于缓冲应激反应的作用
汶川地震后的支持系统 个性孤僻、不好交往的人很难得到社会支持
返回
四、应激反应
指当个体认知 评价觉察到应 激情况的威胁 后,就会引起 个体生理、心 理、行为的变 化。
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目与次
数,即可按评分累加,获得个人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 总值( life change units,LCU)。
2019/9/28
32
• 研究发现,LCU与健康关系甚为密切,与疾病发 生明显相关。
• <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
• 一年累分在150~300,第二年有50%患病;
情境想象……
情境一 你正在上课,突然听到有人说:
“地震啦!” 你的反应是??
情景二 班主任临时决定让你参加明天举行
的演讲比赛,你的反应是??
2019/9/28
• 情景三 当你得知你最好的朋友生病住 院了。 你的反应是?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理应激
总体框架
一 心理应激概念


二 应激源及分类
问: 1.该生遇到的应激源有哪些?
2.该生有哪些应激反应?
总结
输入部分 中介机制
应激反应 结果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情绪反应
应 激 源
社会支持 个性特点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健康、疾病
作业:列举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应激事 件或者旁观的应激事件,分析应激源 、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分别有哪些?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现为求全责备、刻板主观、容易激动、具冲动性、过分谨 慎、不善表达情绪、压抑情绪但又难以控制情绪。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三)糖尿病 1.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密切相关。 2.人格特征:糖尿病病人的性格倾向于内向、被动、感情 不易冲动。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四)消化道溃疡 1.生活事件
(1)严重的精神创伤,特别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 到重大生活事件和社会的重大改变。
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 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二)分类
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四、人格特征
影响应激过程的两种机制
1.暴露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exposure hypothesis) 即人格因素 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从而导致应激反应不同。
一、应激的概念
(三)拉扎勒斯的应激、认知评价与应对 应激刺激或生活事件虽然是应激源,但应激反应是否出
现以及如何出现,决定于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
一、应激的概念
综合各种观点,本章将应激界定如下
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 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五)肿瘤 1.生活事件 2.应对方式和情绪 3.人格特征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六)支气管哮喘 1.心理应激:通过迷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诱
发或加重哮喘。 2.职业环境:从事油漆工、汽修工等特殊职业。 3.人格特征:支气管哮喘多有依赖、希望别人的同情、较被
动顺从、敏感、易受暗示、希望被人照顾和自我中心等的 性格。
一、认知评价
(一)概念 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

第四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75页】

第四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75页】

社会支持
指个体可利用的具有减轻应激作用的外部 资源
家 庭
工作 朋友 团队
组织 机构
可以帮助你 宣泄不良情绪 获得情感支持 和各种形式的
帮助, 有效缓解应激
一项对2320名男性心肌梗塞病人的 长期研究表明:病人在发病后6周内获 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其在36个月的观 察期内幸存的可能性就越小,而高社 会支持的病人幸存的可能性则比其高 出一倍。
• 家长因为怎么劝说也无效所以认为是孩子 怕苦(认知与个性特征);
• 该生本人认为自己的毛病是由于初中毕业 时父亲没有兑现购买电脑的奖励承诺(生 活事件),致使整个高中阶段情绪都很坏 (心理反应);医生则可以认为是由于学 校恐怖症(心理疾病)
各因素之间是动态的发展平衡
• 该生在相对单纯的小学、初中环境中,表现听话、认真, 成绩优良,情绪行为积极,家长、老师、同学认同、人际 关系良好。显然那时的应激各因素之间处于良好互动状态 ,系统是平衡的。但在进入高中阶段,特别是人际环境变 得复杂、竞争内容和方式改变、外界压力加剧(高考)、 性发展和性敏感等因素的变化等情况下,一旦由于某种诱 因导致不能建立各应激因素间的新的平衡,并最终到了需 要医学或心理学的帮助时,已经是各因素间恶性循环的结 果了
应激的反应
强调
应激是否产生,关键在于机体是否察觉到威胁。
如果感到威胁,则构成应激情境,导致机体作出反 应;如果未察觉威胁,则一般不构成应激情境。
心理应激过程示意图
应激源 应激中介 应激反应 应对结果
生 活 事 件
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 个性特征 应对方式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适应 (健康
) 适应不良 (疾病)
15.业务上的再调整 16.好友丧亡 17. 经济状态的变化 18.改行 19.夫妻多次吵架 20.中等负债 21.取消赎回抵押品

第5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5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二)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 (三)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认知评价 2.人格特征 3.生活经历 4.应对策略 5.社会支持系统 6.身体健康状况
四、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促进人的生长和发展的重 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生理和心理功 能的必要条件
(二)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加重或导致心身疾病 2.加重或导致心理障碍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文化性应激源 4.社会性应激源
(二)按照事物的客观属性分类:
1.客观事物 2.主观事物
三、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就是指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 的威胁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生理变化 (一)应激的心理反应
1.认识反应 2.情绪反应 3.行为反应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图5-2)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和满 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索表现出的心身紧张性反 应状态
应激: 1.是一种刺激物,承受限度,产生效果 2.是一种反应(保护,防卫适应) 3.是一种觉察,威胁
二、应激源及其分类
(一)按照事件的生理、心理、社会属性分 类:

五、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对是指个体在处理应激情境时自觉不 自觉地采取的种种认知行为和策略,是保持心理 平衡的一种适应性手段。
(二)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1.消除和回避应激源 2.改变不合理认知 3.调整期望值 4.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5.放松训练 6.转移注意 7.适当运动
第二节 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2.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 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 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 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 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 功能。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可引起机体生理 功能的紊乱和失衡,以致于引发病理性改 变。
(2)日常生活困扰:重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后 续的日常烦恼以及轻微而频繁的困扰或微应 激源既指日常生活困扰。 日常生活困扰因年龄和职业特征不同而有所差 异,Lazarus的调查发现在每个人的困扰表中 居于前三位的困扰分别是: * 轻信或损失; * 试图改变躯体形象(胖瘦、高矮及容貌); * 干不完的活。
(2) 情绪反应:应激可导致焦虑、恐惧、愤 怒和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
(3)行为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表现 为“战”或“逃”两种类型。此外,还有 一种既不“战”也不“逃”的行为,称为 退缩性反应,表现为顺从、依附和讨好, 与保存实力和安全需要有关,具有一定的 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 (4)自我防御反应: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 个体面对环境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 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 和内心痛苦。
3.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认知评价 指个体对应激事件所抱有的态度和 信念。 (2)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也决定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方式和强度。 (3)社会支持 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 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 (4)应对能力 恰当评估应激事件和自己的应对能 力,并能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能较好地适应 和应对应激源。
(三)应激的反应
当个体觉察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通过心理 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 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可活化 机体的各种功能,有利于机体应对应激源。 但较强或较为持久的应激对人体则是有害 的。

05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05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共71张
38
一、应激反应( stress reaction ) 的概念
• 当个体经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情况 的威胁后,就会引起个体生物、心理、行 为和社会方面的变化。也称应激的心身反 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2015-3-6
共71张
39
一、 应激的生理反应
三条中介途径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是一个整体
2015-3-6
共71张
Richard S. Lazarus
(1922~2002)
12
拉扎勒斯的认知心理应激理论
• 他认为,应激是以认知评价为核心的个体 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也就是说应激是 一个人的评价过程的结果。
有害的
• 潜在的应激源
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个体 要消耗他的适应性资源, 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从 而导致个体的心身紧张状 态。
2015-3-6
共71张
10
• 塞里认为“应激(stress)”:
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1936年,Selye.H
2015-3-6
共71张
11
3、认知心理应激理论学家 ——拉扎勒斯
• 拉扎勒斯提出认知评 价(cognition)、应对 方式(coping)在应激 中的重要性。 • 拉扎勒斯提出心理应 激:是个体对外界环 境有害物、威胁、挑 战经认知、评价后所 产生的生理、心理和 行为反应。

刺激 下丘脑 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释放因子 (CRH)释放增 高 腺垂体 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 ACTH)释放 增高 肾上腺 皮质激素 释放↑
血糖↑,抑制炎症,蛋白质分解,抗体增加
共71张
2015-3-6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遭受生活事件或环境压力时,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当人们面临各种压力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会使身体和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使机体处于受到威胁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激因素会导致各种心身疾病的形成。

本文将探讨心理应激是如何导致心身疾病的,并介绍几种能够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遭受生活事件或环境压力时,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学,行为上以及情感上的变化。

生理学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等。

行为上的变化包括情绪波动、暴躁、易怒等。

情感上的变化表现为心理上的焦虑、抑郁等。

长时间的心理应激会导致机体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影响脏器的正常功能。

长期的应激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使机体易受疾病侵袭。

心脏病、白血病、糖尿病等疾病与应激及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此外,长期的应激还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分类应激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急性应激,如突然听到枪声,身体会立刻做出应激反应以适应外界环境,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

第二种是慢性应激,是指由生活环境中的一系列小压力事件所组合造成的一种压力状态,比如家庭矛盾、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不和等等,这种长期的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缓解应激缓解应激是维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方法:情绪管理有效的情绪管理是应对应激的重要因素。

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可采取的方法包括:•接受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同时要保持客观的看待问题,不要让情绪主导思考。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聊天、寻找精神上的支持,可以缓解情绪。

•调整心态:更换思考方式,关注积极、正面、有希望的方面。

运动运动是一种有益的缓解应激的方式。

各种类型的运动都能够帮助减轻应激。

康复心理学第八章应激与心身疾病

康复心理学第八章应激与心身疾病

康复心理学第八章应激与心身疾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康复心理学第八章,主要讲述应激与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应激的定义、分类和测量方法;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应激的定义、分类和测量方法。

2. 掌握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3. 学会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难点: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了解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应激的定义、分类和测量方法,以及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激与心身疾病1. 应激的定义、分类和测量方法2. 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3. 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应激的定义、分类和测量方法。

2. 请阐述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3. 请列举两种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并说明其适用情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案例、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掌握了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学习,深入了解康复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应激的定义: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或挑战时,产生的一种身心反应。

了解应激的定义对于理解其与心身疾病的关系至关重要。

2. 应激的分类:应激可以分为良性应激和恶性应激。

良性应激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并应对的压力,而恶性应激则是指超出个体应对能力的压力。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应激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心理应激主要研究生活事件为什么会影响人的健康,应激源是怎样导致心身疾病的。

心理应激的理论尚不成熟,正在探讨之中,体系和概念比较混乱,教材中的这一章写的比较好,我们按照教材来讲。

第一节总论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 )的概念: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我们可以将心理应激看作是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一种多因素作用过程。

在这里,对于所涉及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和心身症状等应激有关变量,可以分别从“应激源”、“中间影响因素”和“应激反应”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其中中间影响因素按其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又可分为内部资源(认知、应对、个性等)和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等)。

(见下图)图 4 — 1 应激处理过程的心理模式心理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心理应激可以增强人的适应能力。

例如,运动员起跑时,精力集中,能量重新分配,以适应比赛的环境。

消极作用:过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应,会击溃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导致心身疾病。

例如消化性溃疡。

第二节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生活事件(life events)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stressor)。

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1. 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

例如寒冷、酷热、噪音、振动、毒物、感染、外伤、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或健康问题。

2. 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3. 社会性应激源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例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失业、竞争、生活节奏加快、喜庆事件等。

4. 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一、什么是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

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

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

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

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

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

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理反应。

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

《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

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张伤肾的说法,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引发多种疾病。

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1967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多年多方面研究,找出美国常见的43个生活事件,他们用生活变化单位来反映心理应激的强度。

如配偶死亡为100,离婚73,近亲死亡63,本人患病受伤53,家庭成员患病44等。

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目与次数,即可按评分累加,获得个人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总值。

研究发现,如一年内生活变化单位累积超过300,则85%的人在今后两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一年累分在150~300,第二年有50%患病人; 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

如果总值超过300,说明受试者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即易感染各种疾病,易在生活或运动中受伤,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机率增高。

(二)心理应激反应模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有多种表现,常见的有:①战斗与逃跑。

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维持个体生存的积极适应方式;②保守与退缩。

动物并不离开现场,或在多方企图逃跑无效之后,出现蜷缩、不动、木僵、假死;③出现转换动作、刻板动作及一些古怪动作。

比如仪式性吸气动作,咬伤自己,玩弄自身排泄物的动作等。

在被拘束与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是反抗挣扎无效,逃跑受阻到顺从少动的过渡阶段的行为表现。

人类在焦虑、惊恐、期待与受挫状态下有类似的行为表现,比如此次“非典”事件,一些人没有被非典打倒,却被恐惧和焦虑困扰;听见别人咳嗽,打喷嚏就心惊肉跳,惟恐避之不及;盲目地乱服中药,抢购食品;听风就是雨,听信和传播小道消息;不敢进商店购物,不敢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不敢接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讳疾忌医,有病也不敢到医院去看等等心理应激反应表现,这也是“非典”大环境下的典型心理行为表现。

医学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三类: [1] 躯体性应激反应 [2] 心理性应激反应 [3] 行为性应激反应 [1]躯体性应激反应塞里与一般适应综合征当个体遇到意外或突发事件时,出现躯体性应激反应,如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出汗,稍后还有全身发抖,特别是手臂与腿部肌肉,这也称为“搏斗或逃跑”综合征。

一旦危险过去,搏斗或逃跑反应就消失。

但如果心理应激源持续作用下,可出现长期躯体反应,塞里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警戒期当个体察觉威胁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也激活儿茶酚胺。

引起的搏斗或逃跑反应,可出现休克时相与抗休克时相。

严重者,可致急性骤死。

第二阶段:抵抗期警戒期的反应消失,机体处在应激源作长期抗衡的状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各系统均处于动员状态。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应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具有心身基础,用于应付各类应激。

在此期,肾上腺、胸腺、肝、肾等都释放有关生物活性物质,以升高血压、抵抗炎症、增强肌肉紧张、升高血糖,并促进各种对抗应激源的躯体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生化物质。

第三阶段:耗竭期在此期间,用来对抗应激的生理、心理能量已被耗竭,机体需要得到休息与能量补充。

[2] 心理性应激反应面临重大紧张性生活事件时,个体不仅出现生理性应激状态,而且更多地会出现心理应激状态。

人们在应激时对愤怒、焦虑、挫折的体验多于对心跳、血压的感知。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用思维或情感来描述自己的应激体验。

这些情绪与认知的改变应构成了应激反应中的又一大类:心理应激反应。

举例“非典”应激源引起的躯体反应总伴有情绪变化。

当遇到疑似或“非典”紧急情况时,无疑会体验到上面所论述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的警戒反应,而且也会有某种强烈的情绪感受――极度恐惧、害怕、焦虑、愤怒。

大多数情况下,当应激源撤除后反应就消失,若应激源长期存在或不断发生则反应也可持续,后果更严重。

当没有机会恢复自己的情绪平衡或持续对抗应激源时,就会时时感到紧张和焦虑。

强度增加,也可出现疲劳,抑郁及无助。

一般来说,形成心理应激状态的原因,一是不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发生了,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的“非典”灾害。

二是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没有出现。

由然而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

心理应激状态下,个体有思维的单一化,出现刻板性行为与强迫性思维,轻率作出决定与处理问题,而不能冷静分析与多头思考,情绪反应强烈,出现嚎啕痛哭,悲哀绝望,或怒不可遏,气势汹汹,或焦虑不安,慌张恐惧,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心理应激状态下还有如下一些心理方面的表现:(1)通常有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普通声响也引起惊跳反应;(2)注意办分散而难于集中,工作中差错增加,容易发生工伤与交通事故;(3)思维单一化、刻板化,轻率决定问题,或思维杂乱,茫然无头绪;(4)易激惹,易哭泣,任性,易与人争吵,焦虑,神色慌张,无名恐惧,亦可出现悲观抑郁或欣喜若狂。

(5)坐立不安,手发抖,小动作多、口吃、不愿与人接触。

(6)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心惊肉跳,口干,尿频;(7)头昏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8)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或停止,停止泌乳;(9)烟、酒、镇静剂用量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应激状态比界是,高中生参加高考,运动员决赛准备状态与竞争过程,严重交通事故发生片刻等。

当然,应激反应的强度不仅与外界应激源的强度相关,而且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往生活经验与当时机能状态有关。

小结: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1)应激的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2)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中介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2]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3]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双向性调节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

在应激条件下,有大脑皮质,特别是前额区“认知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及下丘脑的积极参与。

各种心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冲动,通过脑干的感觉通路传递到丘脑和网状结构,而后继续传递到涉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下丘脑以及涉及心理活动的“认知脑”区和“情绪脑”区。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心身中介机制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一方面应激使大脑中枢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迅速释放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继而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

一般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变免疫功能,通常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

在心理应激过程中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它们对免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

此外,血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尿酸含量均有升高,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在愤怒与恐惧情绪状态下,整个交感神经系统被动员起来,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称为交感―去甲肾上腺素效应,因为绝大多数交感神经末梢的神经介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许多学者研究引起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场合,有充足的证据说明此时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伴随疼痛的情绪反应中,可引起心跳缓慢。

在急性恐惧状态下,血压与心跳可突然下降,晕厥为恐惧症的常见伴发症状,晕厥时自主神经系统仍为双向反应。

即开始有短暂的交感兴奋,继而副交感兴奋占绝对优势,血压脉搏下降,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

原有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的病人,情绪刺激可导致晕厥,心律不齐,心跳停搏与猝死。

严重残疾和行动受阻的病人,在应激状态下,战斗与逃跑反应完全受到抑制,容易出现无望与无助感,运动抑制,表现为副交感反应优势现象。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互相制约与互相对抗不是绝对的。

例如强烈恐惧,既引起交感兴奋,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副交感兴奋,出现大小便的排空活动而不能自控,大汗淋漓。

例如许多人在考试前总要去上厕所就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交感神经系统有神经末梢到达脾脏、胸腺、骨髓等淋巴细胞制造与储存中心,交感神经兴奋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

总之,精神应激状态下,体内出现皮质激素释放与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体内炎症与免疫功能,抑制消化与营养功能,因而容易出现食欲下降、消瘦等表现。

(三)应激对人体的保护作用人类每天都会面临社会生活中各种日常刺激因素,不断进行分析与综合,并结合以往同类因素的应付经验,认知与评估其意义,据此而产生喜怒哀乐情绪,采取忙忙碌碌的适应行为。

紧张而活泼的工作与生活节律,有益于身心健康。

维持大脑的觉醒度与兴奋性,需要有不断传入的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刺激。

缺少外界新异刺激,缺乏学习、劳动和社会活动,闭得无聊,精神不振,也使人感到单调,寂寞和压抑。

轻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机体处于轻度应激状态,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活跃,精力充沛,思维灵活而集中,心理活动效率高,行为敏捷,操作速度,准确性和耐力均有提高,情绪活跃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