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教学文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一、什么是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理反应。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

伤脾,忧伤肺,悲伤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张伤肾的说法,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引发多种疾病。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1967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多年多方面研究,找出美国常见的43个生活事件,他们用生活变化单位来反映心理应激的强度。如配偶死亡为100,离婚73,近亲死亡63,本人患病受伤53,家庭成员患病44等。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目与次数,即可按评分累加,获得个人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总值。研究发现,如一年内生活变化单位累积超过300,则85%的人在今后两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一年累分在150~300,第二年有50%患病人; 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如果总值超过300,说明受试者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即易感染各种疾病,易在生活或运动中受伤,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机率增高。(二)心理应激反应模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有多种表现,常见的有:①战斗与逃跑。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维持个体生存的积极适应方式;②保守与退缩。动物并不离开现场,或在多方企图逃跑无效之后,出现蜷缩、不动、木僵、假死;③出现转换动作、刻板动作及一些古怪动作。比如仪式性吸气动作,咬伤自己,玩弄自身排泄物的动作等。在被拘束与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是反抗挣扎无效,逃跑受阻到顺从少动的过渡阶段的行为表现。人类在焦虑、惊恐、期待与受挫状态下有类似的行为表现,比如此次“非典”事件,一些人没有被非典打倒,却被恐惧和焦虑困扰;听见别人咳嗽,打喷嚏就心惊肉跳,惟恐避之不及;盲目地乱服中药,抢购食品;听风就是雨,听信和传播小道消息;不敢进商店购物,不敢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不敢接触他

人,尤其是陌生人;讳疾忌医,有病也不敢到医院去看等等心理应激反应表现,这也是“非典”大环境下的典型心理行为表现。医学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三类: [1] 躯体性应激反应 [2] 心理性应激反应 [3] 行为性应激反应 [1]躯体性应激反应

塞里与一般适应综合征当个体遇到意外或突发事件时,出现躯体性应激反应,如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出汗,稍后还有全身发抖,特别是手臂与腿部肌肉,这也称为“搏斗或逃跑”综合征。一旦危险过去,搏斗或逃跑反应就消失。但如果心理应激源持续作用下,可出现长期躯体反应,塞里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警戒期当个体察觉威胁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也激活儿茶酚胺。引起的搏斗或逃跑反应,可出现休克时相与抗休克时相。严重者,可致急性骤死。第二阶段:抵抗期警戒期的反应消失,机体处在应激源作长期抗衡的状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各系统均处于动员状态。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应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具有心身基础,用于应付各类应激。在此期,肾上腺、胸腺、肝、肾等都释放有关生物活性物质,以升高血压、抵抗炎症、增强肌肉紧张、升高血糖,并促进各种对抗应激源的躯体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生化物质。第三阶段:耗竭期在此期间,用来对抗应激的生理、心理能量已被耗竭,机体需要得到休息与能量补充。 [2] 心理性应激反应面临重大紧张性生活事件时,个体不仅出现生理性应激状态,而且更多地会出现心理应激状态。人们在应激时对愤怒、焦虑、挫折的体验多于对心跳、血压的感知。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用思维或情感来描述自己的应激体验。这些情绪与认知的改变应构成了应激反应中

的又一大类:心理应激反应。举例“非典”应激源引起的躯体反应总伴有情绪变化。当遇到疑似或“非典”紧急情况时,无疑会体验到上面所论述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的警戒反应,而且也会有某种强烈的情绪感受――极度恐惧、害怕、焦虑、愤怒。大多数情况下,当应激源撤除后反应就消失,若应激源长期存在或不断发生则反应也可持续,后果更严重。当没有机会恢复自己的情绪平衡或持续对抗应激源时,就会时时感到紧张和焦虑。强度增加,也可出现疲劳,抑郁及无助。一般来说,形成心理应激状态的原因,一是不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发生了,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的“非典”灾害。二是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没有出现。由然而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心理应激状态下,个体有思维的单一化,出现刻板性行为与强迫性思维,轻率作出决定与处理问题,而不能冷静分析与多头思考,情绪反应强烈,出现嚎啕痛哭,悲哀绝望,或怒不可遏,气势汹汹,或焦虑不安,慌张恐惧,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心理应激状态下还有如下一些心理方面的表现:(1)通常有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普通声响也引起惊跳反应;(2)注意办分散而难于集中,工作中差错增加,容易发生工伤与交通事故;(3)思维单一化、刻板化,轻率决定问题,或思维杂乱,茫然无头绪;(4)易激惹,易哭泣,任性,易与人争吵,焦虑,神色慌张,无名恐惧,亦可出现悲观抑郁或欣喜若狂。(5)坐立不安,手发抖,小动作多、口吃、不愿与人接触。(6)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心惊肉跳,口干,尿频;(7)头昏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8)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或停止,停止泌乳;(9)烟、酒、镇静剂用量增加。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应激状态比界是,高中生参加高考,运动员决赛准备状态与竞争过程,严重交通事故发生片刻等。当然,应激反应的强度不仅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