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专题之工具书种类和简介

古代汉语专题之工具书种类和简介

其他辞书,如《甲骨文字集释》(李孝 定)、《甲骨文虚词词典》(张玉金)、 《金文大字典》(戴家祥)、《古玺文编》 (罗福颐)、《陶文编》(金祥恒)、 《古钱大辞典》(丁福保等)、《古文四 声韵》(宋夏悚)、《汗简》(宋郭忠 恕)、《古文字诂林》(李圃等)、《古 字通假会典》(高亨)。
常用工具书简介
记录方言
《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 世骏)、《续方言补正》(程际盛)、 《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新方言》 (章炳麟)、《金元戏曲方言考》(徐嘉 瑞)
《方言》
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 为《輶轩使者绝代语》、《别国方言》、 《方言》。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 间谓之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 之[虫奇],其大者谓之蟧,或谓之蝒马,其 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蜻蜻,其雌蜻谓 之尐,大而黑者谓之[虫戋],黑而赤者谓之 蜺。
解释词义
雅系辞书,如《尔雅》、《小尔雅》、《广 雅》(魏张辑)、《埤雅》(宋陆佃)、 《尔雅翼》(宋罗愿)、《骈雅》(明朱谋 玮)、《通雅》(明方以智)、《别雅》 (清吴玉搢)、《比雅》(清洪亮吉)、 《叠雅》(清史梦兰);
解释虚词,如《助字辨略》(清刘淇)、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辞诠》(杨 树达)、《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 《古汉语虚词》(杨伯峻);
形书、音书
形书主要是正字形,如《干禄字书》(唐颜 元孙)、《五经文字》(唐张参)、《新加 九经字样》(唐唐玄度)、《复古编》(宋 张有)、《龙龛手鉴》(辽释行均)(除辨 正俗今古外,还注音释义)
音书主要是指韵书,如《声类》(魏李登)、 《韵集》(晋吕静)、《切韵》(隋陆法 言)、《广韵》(宋陈彭年等)、《集韵》 (宋丁度等)、《礼部韵略》(宋丁度等)、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音韵阐微》 (清李光地)

文史工具书

文史工具书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讲周代的官制,原是战国时代的人所作,由后人整理凑合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周代甚至周代以前的典章制度、社会风俗。

《仪礼》记载古代(主要是周代)贵族祭祀、朝拜、宴会以及婚丧、交际时行礼的仪式,内容很像后世的节目单。

《礼记》基本上是解释《仪礼》的书,也有一部分阐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理论文章。

《礼记》相传是由汉儒戴圣整理记述,然后流传下来的,所以又称《戴记》或《小戴记》。

《易》又叫《周易》,是古代占卦、卜筮的书,也是一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文献。

由于它成书较早,其中保存了部分周代和周代以前的文化风俗史料。

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又叫《尚书》,即“上古之书”,古代、前代之书的意思。

这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史料汇编。

其中保存了殷商时代和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

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是东周时代鲁国官修的历史书,叙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一八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实,按年月次序简单记述,其体例类似现在的大事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公》、《榖》两书叙述事实较少,解释、发挥《春秋》原文的义例居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既是一部历史书,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古典散文作品。

“九经”:《诗》、《书》、《易》、“三礼”、“三传”。

“十二经”:在“九经’的基础上加入《论语》、《孝经》、《尔雅》。

“十三经”:在“十二经”基础上加入《孟子》。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都是私家著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

古代汉语课件(工具书)

(三)分类法
指某工具书按材料的性质编排,主要见于古代类书, 其它词典有时出现(如《尔雅》)。 1.按事物性质 如《尔雅》,按字、词的意义分为19类:释诂、释言、 释草、释鱼……等。 如《古今图书集成》,分为6汇编、32典,6109部, 每一部中又分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 纪事、杂录、外编等子项目。 2.按学科系统(主要用于书目和索引等工具书)
(2)取角方法
Ⅳ.凡外围是‘口门門’的三类字,左右两下角改取里 面的笔形。
但上下左右有附加笔形的,都不在此例。
Ⅴ.一个笔形,前角已经用过,后角作为0。
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一般排检法
(二)字音法
1.韵部法:主要运用于古代出版的工具书,如《经籍纂 诂》、《佩文韵府》等和各类韵书。 ●古人把音分为206韵,宋元以后并为106韵(平水韵), 大致按平(30)、上(29)、去(30)、入(17)四 声依次排列。 ●曲线查找举例: 上前喷吼如有意,耳尖卓立节踠奇。 先从新版《辞源》或《汉字大字典》查出“意”字属 “去声,志韵”,然后再查《佩文韵府》中去声的 “志韵”所属的“意”字,即可找出该句诗的出处。
2.词典(含虚词、方言、专门性词典等)
古代出版:
《尔雅》,(西汉)作者不详 《方言》,(西汉)扬雄(清代杭世俊撰《续方言》,补《方言》 所未备) 《释名》,(东汉)刘熙; 《小尔雅》,(汉)孔鲋 《广雅》,(三国· 魏)张揖;《埤雅》,(宋)陆佃 《尔雅翼》,(宋)罗愿; 《骈雅》,(明)朱谋玮 《通雅》,(明)方以智; 《叠雅》,(清)史梦兰 《恒言录》,(清)钱大昕(清代陈鳣撰《恒言广证》,补《恒言 录》所未备) 《通俗编》,(清)翟灏;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 《助字辨略》,(清)刘淇 《语助》,(元)卢以伟(我国研究虚字用法最早的专书)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语言文字专著类:
它是供语言文字某个领域内专门使用的工具书。较常用的有: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甲骨文字典》、《金文 编》、《尔雅》、《广韵》、《诗词曲语词释汇》、《助字 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文言虚词通释》说文》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 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所以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 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四.体例:
五.贡献:
六.有关注本:
○ 《说文》四大家——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经籍纂诂》 一、简介:
清阮元主编,成书于嘉庆三年。 二、优点: 第一,引用的材料丰富全面,想要知道唐以前对某一个字有哪些不
同的解释、研究其得失,使用《经籍纂诂》最方便。 第二,可以将唐以前各种注释放在一起,比较各家得失,判断其正
确与否。 第三,通过比较前代注释,还可以看出古今词义演变的线索。 三、缺点:
类书、专书索引类:
类书:
○ 《佩文韵府》、《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索引:
○ 又叫做“引得”,把书中的句子摘录下来,每句下标明出处和页 码,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以供查检的资料,如《十三经索 引》、《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春秋经传引得》
常用语文工具书
0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02
编纂时间: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
材料繁杂、精芜并存,主次不分,使用不便。
体例:
01
编排方法——韵目排列法,按平水韵一百零六韵编次被释 的字。
02
平水韵

古代汉语工具书简介

古代汉语工具书简介

古代汉语工具书简介工具书简介阅读古书,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困难,比如一些字不认识,一些词语、典故不知道它的意思或出处,一些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名物器用不熟悉等,这时就需要去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将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资料编排起来供人们翻检查阅的书。

用於学习古代汉语的工具书很多,对於初学者来说,首先要熟悉一些常用工具书的内容和查检方法。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古汉语工具书的介绍,共分字典、词典、类书、政书四类。

第一节字典字典主要是以解释单个字的形、音、义为出发点的。

“字典”一词出现於《康熙字典》问世以後,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见的字书有以下几种。

一、《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成书於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後,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许慎病卧在床时才让其子许冲将书献给朝廷。

《说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义,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说解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五百四十个部首,将所收字按五百四十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五百四十个部首的排列顺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後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这一术语注出读音。

《说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伸义,这对於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例如:又:手也。

象形。

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
《说文解字》:最著名、最权威的古文字典,由东汉时期的许慎编撰而成,收录了上万个汉字,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

《康熙字典》: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大型字典,收录了多达四万余个汉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字典。

《甲骨文合集》:收录了中国商周时期出土的甲骨文,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金文编》:收录了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金文,涵盖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竹简汉字字形字义表》:收录了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简文字,对于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说文新证》:对《说文解字》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字源》:汉字起源和演变的研究著作,对于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洪武正韵》:元代刘大夏编撰的韵书,收录了当时的常用字音和词汇,对于研究古代汉语音韵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汉语的常用工具书

古汉语的常用工具书

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工具书学习古代汉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或成语典故,需要查考一些有关材料或诸家说法,因此,了解古汉语的工具书、特别是常用的字典、辞书等的有关情况,进而学会使用它们,就成为古汉语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初期,即有完整的工具书问世。

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工具书。

这些工具书中有许多高质量、高水平的上乘之作,它们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光彩夺目的奇葩。

在本节中,我们打算介绍一些同古汉语学习关系最密切的工具书,特别是字典、辞书类工具书,以及与工具书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主要方法一部字(词)典收有成千上万个汉字,读者怎样才能较快地从中查到自己想查的字呢?这就需要了解字(词)典排列汉字的方法。

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 按音序排列所谓音序,指读音顺序。

古代的一些字(词)典,往往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和格律诗的106个韵部来排列汉字。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查检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不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许多字是查不到的。

解放以后编写的字典辞书,一般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汉字。

只要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念准要查的字的读音,就能很快地查到。

2 按部首和笔划排列部首分为造字部首和检字部首两类,这个问题在本书第一章第三节已进行了阐述,这儿不再赘言。

明清时代的字典,一般有214个检字部首;现代字(词)典的部首,一般不到214个。

使用部首检字法的字(词)典,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

部首的先后是以笔划的多少为序的,同一部首的字也是以笔划的多少为序的:凡笔划少的靠前,凡笔划多的在后。

使用这类字典,只要能准确地写出要查的字的字形,在字典前页的“部首索引”中找到它所属的部首,再到该部中按笔划查找,就能很快地查到。

3 按号码排列所谓按号码排列,是指按照每一个汉字的形体结构,给它编上特定的号码,然后按号码的顺序排列汉字。

古代汉语专题之工具书种类和简介

古代汉语专题之工具书种类和简介

其他辞书,如《甲骨文字集释》 其他辞书,如《甲骨文字集释》(李孝 定)、《甲骨文虚词词典》 定)、《甲骨文虚词词典》(张玉金)、 《金文大字典》(戴家祥)、《古玺文编》 金文大字典》(戴家祥)、《古玺文编》 (罗福颐)、《陶文编》 (罗福颐)、《陶文编》(金祥恒)、 《古钱大辞典》(丁福保等)、《古文四 古钱大辞典》(丁福保等)、《 声韵》(宋夏悚)、《汗简》 声韵》(宋夏悚)、《汗简》(宋郭忠 恕)、《古文字诂林》(李圃等)、《 恕)、《古文字诂林》(李圃等)、《古 字通假会典》 字通假会典》(高亨)。
(十一)《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着重研究先秦和汉 十一)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着重研究先秦和汉 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编排以 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编排以 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清人刘淇的《 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清人刘淇的《助字辨 略》也是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 (十二)《词诠》——近人杨树达著。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 十二) 词诠》——近人杨树达著。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 介词,连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 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全书按注音字母编次。 (十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共收文言 十三)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共收文言 虚词549个,对每个虚词都从词类、用法、意义、举例 虚词549个,对每个虚词都从词类、用法、意义、举例 等几个方面加以解说。全书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十四)《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汇集了唐宋 十四) 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汇集了唐宋 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537个,是阅读 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537个,是阅读 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一、释义为主1、《尔雅》与郝懿行《尔雅义疏》(小学专书)《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它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前人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说法。

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今本《尔雅》是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的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非成于一时一人。

《尔雅》是用通行的“雅正之言”来解释典籍中的许多古语词、方言和俗语,黄侃先生认为“雅正之言”即“夏言”,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语。

《尔雅》是用标准语来解释方言俗语,用当代语言解释古语,用常用语言解释难僻词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概括它的特点:“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

”因此《尔雅》大量保存了周秦时期的词义解释。

今本《尔雅》共三卷,分为19篇。

其中前三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意义,《释诂》、《释言》解释的是当时觉得难以理解的古语词(包括古方言),《释训》解释《诗经》中的叠音词、其他双音词以及一些语句。

正如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诂之为言古也,博举古人之语而以今语释之也。

言之为言衍也,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通古今,“言”是解异义,《释诂》是用今语解释古语,《释言》主要是解释秦汉间不同的词语,《释训》就是解说事物的容貌。

前三篇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词典,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后十六篇相当于现在的百科词典,按物类编排,专门解释名物术语,解释了亲属、宫室、器物、音乐、时令、天文、气象、祭祀、地理、动物、植物等等的名称,实际上是按事物的类别进行分类,而不是按意义类别进行分类。

《尔雅》有重要的价值,在汉代它就和《论语》、《孟子》、《孝经》同列于学官。

它是唯一被列于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虽属十三经之一,但实际上它是解读经书的工具。

《尔雅》的前三篇和古代汉语的学习、研究关系非常密切。

它的价值就在于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词语及古义古训,全书收录了2019个词条,共4300多个词。

2.第二讲古汉语工具书介绍

2.第二讲古汉语工具书介绍
8
1.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和释义
1.2 注音 1.2.3 反切

清代著名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指出: “切语之 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 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 入;上字定清浊而不论平、上、去、入,下字定平、上 、去、入而不论清浊。”(“清浊”指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 辅音)。
第二讲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教材中所介绍的一般中文工具书常用的编排 体例及查检方法。熟知几部与本课程相关的常用工具 书。了解重点介绍的几部工具书《说文解字》《康熙 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 字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传释 词》《词诠》《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的基本情况, 能说出它们各自的成书年代、编著者、编排体例、用 途及主要特点。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工具 书,并努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查字典、辞书的习惯。
9
1.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和释义
1.2 注音 1.2.3 反切

清代著名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指出: “切语之法,以 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 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上字定清浊 而不论平、上、去、入,下字定平、上、去、入而不论清浊 。”(“清浊”指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
其次,部首的排列还依据“据形系联”的原则,就是把形体
相近的部首排列在一起。
19
2. 常用工具书简介
2.1 《说文解字》
20
2. 常用工具书简介
2.1 《说文解字》

21
2. 常用工具书简介
2.1 《说文解字》 《说文》的价值 由于《说文》所释字义是从字形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的, 因此,一般来说,都是字的本义。这对于后人研读古书、 探讨词义的源流变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直到今天 ,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字和语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 具书。许慎主要是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说明每个字的造字 本义,书中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古字古义。

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

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

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本文是关于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感谢您的阅读!学习中文最常用的10本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

收字四万七千多字。

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214个部首。

3、《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全书按部首排列。

分为200个部首。

4、《辞源》(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辞海》(修订本)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6、《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7、《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

收虚词160条。

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

8、《助字辨略》清刘淇著。

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

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

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

10、《诗词曲语词汇释》近人张相著。

这部书专门解释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共五百三十多个。

是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汇》、张自烈《正字通》、《康熙字典》。
( 宋 ) 徐 锴 《 说 文 解 字 系 传 》 。 小 徐 本
徐( 本南 。唐 ) 徐 鉉 校 定 《 說 文 》 * 世 稱 大
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王筠《說文句讀》、《说文释例》
按照注音字母顺序
排列,收词500多个,
是当时收词最多的 一部虚词词典。
p37 近人张相《诗词曲 语辞汇释》,利用
传统训诂方法解释
唐宋以来的口语语 辞。
p38王学奇、王 静竹,语文出版
社,2002.收录
元明清杂剧、散
曲、明清传奇,
兼及宋元戏文及
金代的诸宫调词
语共一万多条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
2003
以虚词为收词对象的工具书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清]刘淇《助字辨略》。 近人杨树达《词诠》。
P36 王引之《经传释 词》 ,按照古声 母的顺序排列。专 收有特殊用法的虚 词160多个。
p37 [清]刘淇《助字辨
略》,专门收集古
汉语虚词,时间跨
度从上古至唐宋。
p37
杨树达《词诠》,
《释名· 释兵》 剑其末曰锋,锋,末之言也。《释 名· 释兵》 锋起谓如锋刃齐起,言锐而难拒也。 《荀子· 王制》尝试之说锋起,注。
锋侠,言如其锋之利也。《后汉· 袁 绍传注》 缝与锋同。《晋书· 音义上》
《史记· 五帝纪》陈锋,《汉书· 古今 人表》作陈丰,《大戴记· 帝系》作隆
书 宗 馆 福 , 邦 、 陈 世 铙 、 萧 海 波 主 编 , 商 务 印

小篆 字形
说解

中学历史 工具书

中学历史 工具书

中学历史工具书
中学历史工具书,可以参考以下几本: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是中国历史学科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历史和与历史学相关的知识。

全书收条目约5500个,采用按条目标题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检索方式,便于学生查阅和了解相关知识。

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全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四、《剑桥中国史》系列
《剑桥中国史》系列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一套中国历史著作,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该系列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五、《近代中国史话》
《近代中国史话》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综合性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迁。

该著作注重史论结合,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籍工作所需工具书、资料书

古籍工作所需工具书、资料书

古籍工作所需工具书、资料书古籍编目工作中,无论何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对某个人名、室名别号、地名、年代、职官、藏书印等不了解,学海无涯,这很正常。

尤其是从事该工作时间不长的人员,更会经常遇到此类问题,这时,就需要查索资料来解决问题。

那么,应从何处入手查资料呢?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图书馆古籍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工具书或参考书。

一、古籍辞典1、《简明古籍辞典》胡道静主编齐鲁书社本书共收辞目1944条,主要介绍了古籍图书和古籍整理等一般知识,古籍图书的体例、古籍的分类和目录学知识等。

是建国以来一部大型的书目解题著作。

这部辞书简要介绍了现存中国古代主要典籍。

对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学习和研究的读者来说,简明扼要,非常适用。

2、《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瞿冕良编著齐鲁书社本书收集了21500余条辞目,大体时间断限上溯唐代下及清代乾隆前后。

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版刻名词。

包括各种版本的名称、印刷用纸、款式、装帧,也包括一些专业用语,如朱丝栏、黑口、鱼尾等,从中可以窥见版刻的时代变迁。

二是刻工。

本书中收录了万余条关于刻工的辞目,主要记录他们所雕刻的图书。

三是历代刻书家、抄书家。

侧重于宋、元、明三代,也包括少数稀见的和有学术价值的书籍的刻印者和抄写者。

四是版本书目。

收录了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题跋,并简介其内容和使用价值。

另外,本辞典的资料来源既有原本或影音本,也有各种参考工具书,书后附列了从清乾隆38年(1773)武英殿聚珍本到2005年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共计248种,为研究我国古籍版刻的重要线索。

二、人名1、《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2、《中国文学家词典》(谭正璧)3、《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清代卷、近代卷)4、《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上海古籍版5、《宋代传记资料索引》6、《元代传记资料索引》7、《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8、《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9、《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10、《三十二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藏书家〙1、《藏书纪事诗》(叶昌炽)2、《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3、《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4、《续藏书纪事诗》(吴则虞)5、《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刻工〙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2、《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三、室名别号1、《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2、《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杨廷福、杨同甫编)3、《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四、地名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2、《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魏嵩山)广东教育3、《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五、职官1、《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张政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主编)北京出版社3、《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4、《称谓录》(梁章鉅)5、《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龚延明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以上均简便实用)6、《清季重要职官表》、《清季新设职官表》(钱实甫编)六、年代1、《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

3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课件

3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课件
现代:“据形定部” 古代:“以义归部” 例 字: 《辞海》: 《辞源》: 问 门 口 相 木 目 鸿 氵 鸟
三、《说文解字》
(一)年代和作者:《说文解字》简称《说 文》,东汉时期许慎著。 (二)性质: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也是我国 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 (三)体例: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 1163个。全书采用部首编排法,分为540部,每 部下的字 “据形系联”,这是许慎的一个创造性 发明。
三、《说文解字》
释字体例: 每字下先列小篆形体作为字头; 其次解释该字的本义; 然后用“六书”理论来分析字形的构造; 个别字还有书证和异体。
踊 跳也从足甬声 臬刂 刑鼻也从刀臬声易曰天且臬刂 (劓) 臬或从鼻
三、《说文解字》
(四)成就: (1)文字学上,保留了大部分先秦字体,比 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是认识古文字 的桥梁; (2)训诂学上,保存了汉代以前的许多训诂 资料,反映了上古汉语的词汇面貌,对阅读古书 很有帮助; (3)辞书编排上,首创的“部首编排法”一 直是后代编字典辞书的一种主要体例。
《汉语大词典》 (十二册)
《汉语文字形体的解释穿凿附会。
一是因为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见到的
金文也很少,所以对文字形、义的解释欠妥。
二是由于时代的局限。 2、部首分得太琐碎,编得不太科学。
《说文》失误例字:
之,出也,象艸过屮 ,枝茎益 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 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说文解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四、《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 (一)《汉语大字典》最大的特点 是:
1、收字数量多。收楷书单字56000

古代汉语工具书简介

古代汉语工具书简介

工具书简介阅读古书,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困难,比如一些字不认识,一些词语、典故不知道它的意思或出处,一些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名物器用不熟悉等,这时就需要去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将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资料编排起来供人们翻检查阅的书。

用於学习古代汉语的工具书很多,对於初学者来说,首先要熟悉一些常用工具书的内容和查检方法。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古汉语工具书的介绍,共分字典、词典、类书、政书四类。

第一节字典字典主要是以解释单个字的形、音、义为出发点的。

“字典”一词出现於《康熙字典》问世以後,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见的字书有以下几种。

一、《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成书於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後,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许慎病卧在床时才让其子许冲将书献给朝廷。

《说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义,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说解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五百四十个部首,将所收字按五百四十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五百四十个部首的排列顺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後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这一术语注出读音。

《说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伸义,这对於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例如:又:手也。

象形。

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文言文常用工具书

文言文常用工具书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一、释义为主1、《尔雅》与郝懿行《尔雅义疏》(小学专书)《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它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前人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说法。

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今本《尔雅》是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的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非成于一时一人。

《尔雅》是用通行的“雅正之言”来解释典籍中的许多古语词、方言和俗语,黄侃先生认为“雅正之言”即“夏言”,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语。

《尔雅》是用标准语来解释方言俗语,用当代语言解释古语,用常用语言解释难僻词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概括它的特点:“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

”因此《尔雅》大量保存了周秦时期的词义解释。

今本《尔雅》共三卷,分为19篇。

其中前三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意义,《释诂》、《释言》解释的是当时觉得难以理解的古语词(包括古方言),《释训》解释《诗经》中的叠音词、其他双音词以及一些语句。

正如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诂之为言古也,博举古人之语而以今语释之也。

言之为言衍也,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通古今,“言”是解异义,《释诂》是用今语解释古语,《释言》主要是解释秦汉间不同的词语,《释训》就是解说事物的容貌。

前三篇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词典,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后十六篇相当于现在的百科词典,按物类编排,专门解释名物术语,解释了亲属、宫室、器物、音乐、时令、天文、气象、祭祀、地理、动物、植物等等的名称,实际上是按事物的类别进行分类,而不是按意义类别进行分类。

《尔雅》有重要的价值,在汉代它就和《论语》、《孟子》、《孝经》同列于学官。

它是唯一被列于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虽属十三经之一,但实际上它是解读经书的工具。

《尔雅》的前三篇和古代汉语的学习、研究关系非常密切。

它的价值就在于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词语及古义古训,全书收录了2019个词条,共4300多个词。

自《尔雅》产生以后,研究《尔雅》的人很多,为其作注释的书不下五十部。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二、工具书的局限性
1、工具书不是万能的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 噫,千杯未醉嗬┄┄;
清·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
2、工具书中存在错误
《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 猴形。”(母,通沐。沐猴,即猕猴。)
昔者吾舅死于虎。 (《礼记·檀弓》)
《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茅屋》)
《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 ,东南隅谓之㝔。”
2、指引治学门径
3、提供研究资料
工具书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乙编) 工具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研究线索。 清·陈澧《切韵考》 《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贰’当为貣之讹。貣,他得切,即‘忒’之借字。《尔雅》:‘爽,差也。’‘爽,忒也。’……‘爽’与‘忒’同训为差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女也不差,士则差其行耳……。
开明书店1935年版,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 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201 4099·4 亲唐
4、其他常用工具书
(1)《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薛仲三、欧阳颐编,三联书店1956年版。是用来推算阴历与阳历日期的常用工具书。
体例:所收日期自公元元年至公元2000年,以阴历为纲,阴历一年列一表,注明帝王年号和公元年序。表左直列阴历月序,表上横列阴历日序,表内排列阳历月日。
(4)《中国历代职官词典》
(5)《中国古代礼俗辞典》
沈起炜、徐光烈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许嘉璐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
《隋书·经籍志》:实际成书于唐朝,奠定了“经、史、子、集”四分法。辑录四部图书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为记录散佚图书,《隋书》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其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
政书: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的专书。它按类汇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
十通:唐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续通典》
宋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续通志》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前面三部为“前三通”。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自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动笔,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成书,前后历时三十五年。《通典》从根本上打破以入将典章制度依附于纪传体史书的局限,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有系统、有门类的典章制度专著。本书在《政典》(中国第一部政书)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完善体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政书。全书两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门下再分若干子目。以时代为序,采用叙、说、评、论、注等方法,系统揭示了各类典章制度的沿革历史,确立了政书的基本编纂方法,奠定了政书在历史著作中的地位。
私撰类书:
《玉海》:宋朝庆元人王应麟编,为我国著名类书之一,原为应考博学鸿词科而作。本书分二十一门,二百四十余类。记事按年代排列,自伏羲至宋末。如果一事有不同之说,则引各家注解略加考证。有宋一代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等原始资料,其详细真实程度为后来史志远远不及。
明朝: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修撰大型类书,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编成《文献大成》。《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永乐五年,《永乐大典》完成,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本书正文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分类:检索工具书,书目、索引、文摘,查找文献线索。
参考工具书,百科全书,辞典,手册等等,解释疑难问题。
检索工具书:
书目:图书的目录,介绍图书的名称、作者、编者、卷策、版本、出版时间、出版单位。
中国古代书目:
《别录》:西汉刘向撰写,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原书已经散佚,从清人洪颐煊和颜可均著作中的佚文推测,作用大概如下:一、命定书名,条别篇章,订著目次。二、雠校訛文,比较其异同。三、广罗异本,互相补充,除去重复。
清朝:
《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由陈梦雷主持完成初稿,称《古今图书汇编》。雍正年间,又命蒋廷锡等重新编校,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定稿,改“汇编”为“集成”。全书按类编排,分为六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一万卷,约一点六亿字。历象编有乾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方舆编有坤舆、职方、山川、边裔四典;明伦编有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八典;博物编有艺术、神异、禽虫、草木四典;理学编有经籍、学行、文学、字学四典;经济编有选举、诠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八典。典下列部,每部多至数百数十卷,也有一卷而十余部。每部根据内容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篇。
《初学记》:集贤学士徐坚等奉唐部,下列三百一十三个子目,类目的划分大致与《艺文类聚》相似,不过资料在每一子目下按“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排列。
私撰类书:
《北堂书钞》:虞世南编,作者在隋朝任秘书郎完成。北堂,就是当时秘书省后堂。新旧唐书记载本书共一百七十三卷。今日通见的传本仅有两种一百六十卷本,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海虞陈禹谟刊本和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的南海孔广陶刊本。据孔氏校本,此书內容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內又各分细类,全书计八百五十二类,每类之中先摘录字句用大字排列,下加双行小字注出引用书名或原文。
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方法加以编排的文献,有书目、索引、文摘。
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在一、二次文献基础上,经过筛选、综合、分析、浓缩后编制的文献。
工具书:作为工具,专供人们读书治学,翻检、查考用的图书。通常是广泛汇集一方面知识资料,按某一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为读者提供检索查阅的书。
《佩文韻府》:我国規模最大的韵典,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多页。本书依诗韵分卷,以韵统字,以字统事。每字之下,列有韵藻、对语及摘句。韵藻、对语、摘句都按词尾、末字排比,每一詞下,或注其出处意义,或引诗词以明见用,所引用者,经史子集乃至类书均有:对语以二字或三字成对录之,摘句摘录前人诗句,或七言、或五言,都是单句。本书有拾遗,约占正编二十分之一,自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由武英殿词臣增辑而成。
《七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纂。著录图书一万三千余册,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是为《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著,我国第一部官修史志书目。沿用《七略》的六分法,把图书分为六略。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诗赋略著录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兵书略著录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数术略著录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六类图书;方技略著录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这个排的可能有点乱)
按时间:
三国:《皇览》,魏文帝曹丕为博览取鉴,命儒生撰写,总共四十余部、一千多篇,合计八百多万字,唐代散佚。
唐朝:
官修类书:
《艺文类聚》: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武德七年,历时三年编成。全书约百余万言,分为四十六部,以事物分类编制为常例,分天、地、人、事、物等四十六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随类相从”,是类书编纂体例上的一大改革。
宋朝:
官修类书:
《太平御览》: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下诏令李昉、扈蒙等人开始编撰,到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4年)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被视为“类书之冠”。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说,《御览》引用之书有2800多种。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是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来探究文字本义的字书,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
《太平广记》:李昉主编,因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由此定名。全书五百卷,目录十,专收野史传记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再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系列的拟古派小说,都跳不出这个范围。
《广韵》:北宋陈彭年著,最早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的字书。
《康熙字典》:这个大家都知道,怪字比较多,其实是异体字比较多。
《尔雅》、《说文解字》、《广韵》代表了古代求义、辨形、审音三大系统。
百科全书:基本上就是类书了。
类书和政书:
类书:辑录历代典籍中各个门类或某个门类,按照其类别、韵部、笔画数编排,方便人们查找引用的书。(记事、事录、诗文、典故)
索引: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也就是《十三经索引》。
文摘: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
参考工具书:
辞书:
字典、词典:汇集字、词、俗语并按特定方法编排的工具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