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人们对各年龄段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03427719b6648d7c1c746fc.png)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01fd6c3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1.png)
古代年龄称谓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下面分享古代年龄称谓,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古代年龄段的叫法
![古代年龄段的叫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a9327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6.png)
古代年龄段的叫法
中国古代常见的年龄段叫法如下:
1. 婴儿:出生至满月
2. 童年:满月至七岁
3. 童子:七岁至十四岁
4. 青少年:十四岁至二十岁
5. 壮年:二十岁至四十岁
6. 中年:四十岁至六十岁
7. 老年:六十岁以上
另外,还有一些常用于描述人物特定年龄段的叫法,如:
1. 芳华:二十岁左右
2. 不惑:四十岁左右
3. 耄耋:七十岁以上
4. 八九不离十:八九岁左右
5. 青春年华:指青春期至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
6. 四五年纪:四十五岁左右
7. 不惑之年:四十岁左右
8. 不惑之年,常年十五不变:指年龄虽已四十,却依然保持着十五岁的心态和外貌。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3484ec2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6.png)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童龀[chèn]: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男孩八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ac079f9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0.png)
中国古时对各年龄段的称呼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tiáo)年——指女孩7岁。
垂髫(tiáo):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指15岁(女)。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3a93f1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c.png)
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年龄的称呼是非常重视的,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一个简单描述,更是体现了古人对年龄和人生阶段的一种尊重和认可。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吧。
一、幼儿期幼儿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在0到6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通常称之为婴儿或者襁褓中的孩子。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而襁褓则是指孩子还在襁褓中的状态。
二、童年童年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在6到12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通常称之为童子或者童女。
童子指的是男孩,而童女则是女孩。
三、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在12到18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通常称之为少年或者少女。
少年指的是男孩,而少女则是女孩。
四、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在18到30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青年男子或者青年女子。
青年男子是指年轻的男性,而青年女子则是指年轻的女性。
五、壮年期壮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在30到50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壮年男子或者壮年女子。
壮年男子是指成熟的男性,而壮年女子则是指成熟的女性。
六、中年期中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第六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在50到70岁之间。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中年男子或者中年女子。
中年男子是指年长的男性,而中年女子则是指年长的女性。
七、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70岁以上。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人们通常称之为老人或者长者。
老人是指年老的男性,而长者则是指年老的女性。
通过对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尊重和认可。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2c850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c.png)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人们的年龄称谓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称谓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年龄称谓。
1.婴儿期:初度:婴儿出生满一年称为初度,此时要用彩色的丝线来为婴儿祈福,叫做“系五彩”。
2.儿童期:垂髫:儿童三四岁到八九岁称为垂髫,因为他们的头发是自然垂落的。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子和女子都是把头发扎成两个角,因此叫总角。
3.少年期: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这个年纪的女子正如盛开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束发: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表示此时应该告别童年,束起头发成为一个成年人。
4.青年期:志学: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称为志学之年,意味着应该开始专注于学问。
及笄: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
5.成年期:弱冠: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表示成年,行冠礼以示庆祝。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此时的女子正如同桃李盛开,美丽动人。
6.中年期:不惑:男子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在这个年纪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世事有了清晰的认识。
半老徐娘:女子四十岁称为半老徐娘,这个词源于《南史•李祖冲传》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表示虽然年纪稍大,但风韵犹存。
7.老年期:花甲:男子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因为此时六十甲子已过一半,比喻老人如花之甲。
古稀:女子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曲江二首》中杜甫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
8.耄耋期:耄耋:耄是年纪很大的意思,耋则是指八九十岁。
男子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泛指老年人。
9.冥年:期颐:百年曰期,颐亦养也。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饮食起居需人照料。
也就是说,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要他人的照料。
总的来说,古代的年龄称谓非常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谓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这些称谓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年龄称谓及读音
![古代年龄称谓及读音](https://img.taocdn.com/s3/m/8543834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4.png)
古代年龄称谓及读音初度(chū dù):指婴儿出生时的第一次生日。
赤子(chì zǐ):指婴儿。
襁褓(qiǎng bǎo):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yá yá):指1岁左右的儿童。
龆龀(tiáo chèn):指七八岁左右的儿童。
总角(zǒng jiǎo):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年。
垂髫(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左右的儿童。
总角之交(zǒng jiǎo zhī jiāo):指童年时期的朋友。
黄口(huáng kǒu):指10岁以下的孩子。
幼学(yòu xué):指10岁左右的儿童。
金钗之年(jīn chāi zhī nián):指12岁左右的少女。
豆蔻年华(dòu kòu nián huá):指13岁左右的少女。
总角之歌(zǒng jiǎo zhī gē):指儿童时期的歌曲。
舞勺之年(wǔ sháo zhī nián):指13-15岁左右的少年。
舞象之年(wǔ xiàng zhī nián):指15-20岁左右的青少年。
志学之年(zhì xué zhī nián):指15岁左右的青年。
束发(shù fā):指15岁左右的青少年。
成童(chéng tóng):指15岁左右的少年。
弱冠(ruò guàn):指20岁左右的青年。
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指30岁左右的成年人。
不惑之年(bù huò zhī nián):指40岁左右的成年人。
知命之年(zhī mìng zhī nián):指50岁左右的成年人。
花甲之年(huā jiǎ zhī nián):指60岁左右的老年人。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359960e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a.png)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一、0 1岁1. 赤子含义:刚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得名。
2. 襁褓含义:本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2 3岁1. 孩提三、女孩7岁1. 髫年含义: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髫”指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
所以女孩7岁称髫年。
四、男孩8岁1. 龆年含义:“龆”也是指儿童换牙。
男孩8岁开始换牙,所以称龆年。
五、10岁以下1. 黄口含义: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六、12岁(女)1. 金钗之年含义:女孩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所以称为金钗之年。
七、13 15岁(男)1. 舞勺之年含义:“勺”是一种乐舞。
古代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的是男孩子13 15岁期间学习勺舞。
八、13 14岁(女)1. 豆蔻年华含义:豆蔻是一种植物,初夏开花。
二月初含苞待放时,豆蔻梢头的嫩叶卷而未舒,非常像少女的样子。
因此用来比喻少女13 14岁时的美好年华。
九、15岁(女)1. 及笄之年含义:“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簪子。
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表示到了结婚的年龄。
十、15 20岁(男)1. 束发含义: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一般认为15岁为成童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所以15 20岁之间的男子称为束发。
十一、16岁(女)1. 破瓜之年含义: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十二、20岁(男)1. 弱冠含义: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
十三、20岁(女)1. 桃李年华含义:形容女子二十岁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十四、24岁(女)1. 花信年华含义:花信,花开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十五、30岁(男)1. 而立之年含义: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古代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年龄段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6be549e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9.png)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关于各年龄段的称呼
![关于各年龄段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5d32dae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f.png)
关于各年龄段的称呼
关于各年龄段的称呼
来源:网络
自古以来,我国对人的年龄称呼,名目繁多,雅致有趣,收集整理于此,仅供参考。
婴儿——人初生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黄口——10岁以下
舞勺之年——13~15岁
舞象之年——15~20岁
金钗之年——女12岁
豆蔻之年——女13岁
及笄之年——女15岁
碧玉年华——女16岁
桃李年华——女20岁
花信年华——女24岁
半老徐娘——女30岁
弱冠——男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
耳顺之年(花甲)——60岁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鲐背之年——90岁期颐——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古稀双庆——140岁。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810dd30c59eef8c75fbfb37a.png)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
黄口——婴儿。
孩提——二三岁始龀——(音称,指换牙时)七八岁。
如:“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垂髫——幼年。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总髻(总角)——幼年童年。
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氓》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及笄之年——(音机)女子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
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冠弱冠加冠——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而立之年——三十岁。
如:“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
”《论语》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六十岁耆艾——(音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古稀之年——七十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耄耋之年——(音冒蝶)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百岁。
女子年龄: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a298ca1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b.png)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
国学分享 2018-09-13 21:40:41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_——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各年龄段的别称
![各年龄段的别称](https://img.taocdn.com/s3/m/ceb0d71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5.png)
各年龄段的别称
中国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别称:
一、初度:刚出生的婴儿。
二、赤子:初生的婴儿。
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四、汤饼之会: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
五、龆齓:儿童换牙齿,即七八岁的儿童。
六、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七、幼学:十岁。
八、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岁。
九、黄口:十岁以下。
十、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十一、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
十二、十三:13岁。
十三、舞勺之年:13-15岁男孩子。
十四、及笄:女子15岁。
十五、志学之年:15岁。
十六、束发:男子15岁。
十七、弱冠:男子20岁。
十八: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十九、而立之年:30岁。
二十、始室:30岁。
二十一、不惑之年:40岁。
二十二、知命:50岁。
二十三、六九:54岁。
二十四、耳顺:60岁。
二十五、从心之年:70岁。
二十六、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权围之年:70岁。
二十七、耋:70-80岁。
二十八:喜寿:77岁。
二十九、耄:80-90岁。
三十、米寿:88岁。
三十一、鲐背之年:90岁。
三十二、白寿:99岁雅称。
三十三:上寿:100岁上(中寿90岁上,下寿80岁上)。
三十四、期颐:100岁。
三十五、茶寿:108岁。
三十六:双稀(双庆):140岁。
蒋介石书法
寿寿寿
寿字对联。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6b790f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3.png)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https://img.taocdn.com/s3/m/fd26390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7d.png)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除了这样的总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
一、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b67c042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8.png)
对应的年龄
出生三天 周岁 幼年
童年时代 童年
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9岁 10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 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3岁
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 出嫁的年岁。
男十五岁~二十岁。 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指男子20岁。弱,弱小。 指30岁。 指40岁。 指四十 指50岁。 指60岁。 指70岁。
指老年,又称“白首”。 指八九十岁。 指长寿老人。 指长寿老人。 指百岁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列表
称谓
汤饼 初度 生小 总ຫໍສະໝຸດ 垂髫 始龀 教数 外傅束发
舞勺 及笄 舞象 待年 弱冠 而立 不惑 强壮 艾 花甲(耳顺) 古稀 皓首 耄耋 黄发 鲐背 期颐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b5cc21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0.png)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引言: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重要。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不同的称呼,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也反映了人们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人年龄称谓的大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
一、儿童阶段1. 新生儿:指出生不久的婴儿。
古代社会对新生儿十分珍视,视其为宝贝。
2. 乳儿: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年龄一般在出生到三岁之间。
3. 捱堂儿:指已经不吃母乳、能够捱得住磨炼的孩子。
年龄在三岁左右。
二、学童阶段4. 童子:指已经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男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5. 童女:指正在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女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6. 象棋童:指对象棋有初步认知并学会下棋的孩子。
年龄在六岁至十岁之间。
三、青年阶段7. 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一般指十岁至十八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
8. 青年男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男性。
9. 青年女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女性。
四、中年阶段10. 壮年男子: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男性。
11. 不惑之年:指年满四十岁,有所领悟和经验的阶段。
12. 中年妇女: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女性。
13. 耳顺之年:指年满五十岁,延年益寿的阶段。
五、老年阶段14. 高年男子: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男性。
15.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16. 高年妇女: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女性。
17.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六、耄耋之年阶段18. 老爷子: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男性。
19.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20. 老太太: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女性。
21.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结语: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年龄的尊重和称谓,上方所列的年龄称谓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年龄差异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他们对于长者的尊重和崇敬。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2c44bbe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7.png)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命阶段的认识和尊重。
以下是关于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的主要内容:
1.婴儿期:出生后一个月到满月之前,被称为“胎”或“胎儿”。
满月后到一岁之前,被称为“襁褓中”的婴儿。
2.幼儿期:一岁到三岁之间的幼儿被称为“孩童”或“童子”,也有人称之为“小童”。
3.少年期:三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少年被称为“童子”或“少年”,也有人称之为“小儿”。
4.青年期: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被称为“壮丁”,女性则被称为“闺秀”。
5.中年期: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被称为“中年人”,女性则被称为“中年女子”。
6.老年期:六十岁以上的男性被称为“老者”或者是“老爷子”,而女性则被称为“老太婆”。
以上是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称呼的主要内容。
这些称呼不仅仅是对于年龄的划分,更是对于人生阶段的认识和尊重。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年龄和地位的界定,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责任,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
这些称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责任与义务的理解和承担。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大部分古代称呼已经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中,但是一些传统文化依旧保留下来,例如“老爷子”、“老太太”等词汇依然有着广泛使用。
这些称呼也成为了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各年龄的古代称呼
![各年龄的古代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93dab70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01.png)
各年龄的古代称呼1. 哎,你知道吗?在古代啊,不满周岁的娃娃叫做襁褓。
就像我邻居家刚出生的小宝贝,整天就裹在襁褓里,那小模样可招人疼了。
感觉这襁褓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窝,把小娃娃紧紧护着,多安心呀。
2. 两三岁的小孩儿呢,被称为孩提。
我有个小表弟,两三岁的时候那叫一个调皮捣蛋,活脱脱一个小皮猴。
这孩提时期的孩子啊,就像刚冒头的小豆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啥都想摸一摸、碰一碰。
3. 女子七岁,古代叫做髫年。
我小时候上学,班上有个小女孩,七岁的时候头发梳成两个小髻,就像古代髫年的女孩子一样可爱。
这时候的小女孩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骨朵,透着一股清新劲儿。
4. 男子八岁称为龆年。
我朋友家儿子八岁了,正是龆年。
这孩子呀,聪明伶俐的,就像那清晨树林里叽叽喳喳叫着的小鸟,充满了朝气。
那小脸蛋总是红扑扑的,眼睛里透着机灵劲儿。
5. 豆蔻年华说的是女子十三四岁。
我堂妹十三岁的时候,就有点小大人的模样了。
这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啊,就像春天里刚刚盛开一点的豆蔻花,娇羞又美好。
她开始爱美了,会偷偷照镜子整理自己的头发,你说逗不逗?6. 男子十五岁在古代叫做束发。
我表哥十五岁的时候,就把头发束起来了。
嘿,这一下子就有了少年的模样。
这就好比一只小鹰,开始收起自己的稚嫩,准备向着天空翱翔了呢。
7. 女子十五岁称及笄。
我家邻居的大姐姐十五岁及笄了。
她就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一下子变得优雅起来。
及笄之后,感觉她身上多了一份沉稳,就像那经过打磨的美玉,开始散发自己的光芒。
8. 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二十岁。
我一个哥哥二十岁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
弱冠之年的男子就像刚刚出鞘的宝剑,锋芒毕露啊。
他开始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整天干劲十足的,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9. 而立之年说的是三十岁。
我爸三十岁的时候啊,那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三十岁就像一艘船,稳稳地行驶在生活的海洋里。
这个时候的人啊,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任性了,得有自己的担当,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10. 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时人们对各年龄段的别称
导读:婴儿期,古人称为”孩提”,比如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年岁稍长,可以称作“黄口”,有古话云“黄口小儿,不足信焉”,就是说,三到五岁孩子的话多是信口而发,没什么逻辑和事实根据。
八岁以前稍懂事的孩子处在“垂髫之年”,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可以不束发,任由头发下垂。
过了八岁,儿童的头发束成一髻,因此,这时期又被称作“束发”。
豆蔻年华,多时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而到了十五岁,因女子到了行笄礼之年,所以又称为“笄年”。
男子到了二十岁,可以称作“弱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考虑到那时的男子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曹植在诗中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一般认为,“结发”是初成年的别称,此时的年龄约处于22~26岁,应该属于男女青春飞扬的时期。
因一句“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所以,三十岁又称为而立之年。
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因此,“不惑”、“知命”就成了这两个年龄段的别称。
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人寿命少于今人,因此,到了七十岁后,就可以称“古稀之年”,活到八九十岁的老者,就有幸称作“耄耋”(màodié)老人。
高寿者能活到一百岁的话,就要称为“期颐”(jiyí)。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