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命题研究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命题研究与反思
一.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功能与定位
目前福建省中考数学试卷都是毕业、升学两考合一试卷,兼顾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考试具有评价、选拨功能。压轴题的目标是选拔功能,意图通过压轴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挖掘学生继续升学的潜力,同时也为初中教学指明方向。压轴题设置常见有探究型问题、开放型问题、运动变化型问题、操作型问题、应用型问题等。压轴题常以支撑整个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与重要思想方法为载体, 突出能力考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压轴题突出了对数形结合、归纳概括、转化化归、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演绎推理等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因此压轴题是区分度和综合性的集中体现,也渗透了命题者对中考方向的理解。
二.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内容与形式
研究近几年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考查的内容,大都可分成以下两类:
1.以几何为载体考查函数或几何.
2.以函数为载体考查函数或几何
其中函数的载体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其中以二次函数为重点。函数考查的内容有求函数的解析式、求相关点的坐标、求函数的最值、研究函数的图象、函数的性质等。代数方面涉及的知识主要有方程、函数、不等式、坐标、和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等。
几何的载体有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其中以三角形、四边形为重点。几何考查的内容有图形形状的判定、图形的大小(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或最值等)计算、图形的关系(相似或全等)判定、图形的运动等。图形就运动对
象而言有点动(点在线段或线上运动),线动(直线或线段的平移、旋转)和面动(部分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
几何中考查代数,代数中考查几何,代数与几何融为一体,是数形结合的完
美体现,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评析与反思
现以笔者所参加的莆田市近几年的中考和质检命题为范例作说明
1.以几何为载体考查几何
例1.(2008年莆田市初三质检第25题)
(1)探究:如图1,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且∠EAF
=45,请猜测并写出线段DF 、BE 、DF 之间的等量关系(不必证明).
(2)变式:如图2,E 、F 分别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CD 上,∠B +∠D
=180,AB =AD ,∠EAF =
12∠BAD ,则线段BE 、EF 、FD 的等量关系又如何?请加以证明.
(3)应用:在条件(2)中,若∠BAD =120°,AB =AD =1,BC =CD (如
图3
的周长.
图1
图1
[试题评析]试题通过先研究简单图形---正方形的线段的等量关系和证明方
C D F
图 3图 2F E D C
A G F E
D C B A
法,从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然后引申、拓展,提示规律,从而解决了一般图形---四边形的类似问题,最后又在一个隐蔽的背景中考查规律的应用。需要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的数学猜想正确与否的原理、策略与方法,以及结合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发展推理能力。本题就改变了传统几何证明题的模式(已知,求证,证明),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解题过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形成创新意识,体现课改理念,对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命题反思]几何考查体现出降低严格逻辑证明的要求,不是简单化地降低
几何题目的难度,而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探究、重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考查,从加强与代数内容的联系角度合理设计几何题目的难度;加强对实验操作、读图作图、合情推理等能力的要求,强化图形变换的应用,侧重考查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特点.命题中对几何基本图形进行改编常用的策略有:原题条件的弱化或强化、结论的延伸与拓展、条件与结论的互换;或对图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等操作,使之形成一系列的变式与拓展问题。
2.以几何为载体考查函数
例2.(2008年莆田市中考25题)
阅读理解: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B=900
,
点P 在BC 边上,当∠APD=900时,易证△ABP ∽△PCD ,从而得到 CD AB PC BP ⋅=⋅.解答下列问题:
(1) 模型探究: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在BC 边上,当∠B=
∠C=∠APD 时,
求证:CD AB PC BP ⋅=⋅;
(2) 拓展应用: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B=4,BC=10,CD=6,∠B=∠C=600,
AO ⊥BC 于点O ,以O 为原点,以BC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P 为线段
OC 上一动点(不与端点O 、C 重合).
① 当∠APD=600时,求点P 的坐标;
② 过点P 作PE ⊥PD ,交y 轴于点E ,设OP=x ,OE=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
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试题评析]本题通过“阅读理解—模型探究—拓展应用”三环节问题设置,
实际上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研究具有一般性问题的较完整的过程:先从这个一般性问题的“特殊”(图1为直角情形)入手,到“一般”(图2为非直角情形);再从“一般”(问题(2)①)上升到新背景中的“特殊”(问题(2)②),使学生经历了“特殊—一般—特殊”由浅入深、归纳与演绎交替变化的思维过程.试题在第一环节中提供了 “易证, △ABP ∽△PCD ”的启示,学生在解破“易证”中的具有广泛意义的思考或研究方法(即所谓“一般性方法”)后,就能类比解决后续的各个问题.考查学生利用类比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本题的价值不仅在于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精彩设置,更在于其本身突出地展示着“一般性方法”的深刻含义和普遍适用性,能掌握并善于运用一般性方法,就显示出较高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上是2008年福建省中考数学评价组的评析)
(第25 题图)图 2图 1P D C B A P D C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