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的研究综述

文学院杨海燕67

摘要:《活着》主人公福贵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沉浸在人间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美好情感当中,同时,又被其中不可捉摸的人物命运深深牵引,“一朝一夕,福祸难料”。本文将透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民族性和现实性等五个视角,归纳各位学者对《活着》一书的探索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活着”这个沉甸甸的词语。

引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关键词:活着现实艺术苦难生命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

有学者认为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一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作品,具有无穷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来阐述《活着》的社会性”【1】以现实主义理论中典型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读《活着》的人物描写,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要求来探看《活着》的情节发展,以现实主义理论中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统一的原理来展示《活着》的思想价值;对《活着》作了更深刻的挖掘和解剖,从更广阔的角度说明了该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余华的《活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和其生活风貌,文中的故事情节在那些特殊的历史年代里(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不乏有着现实性的意味;《活着》这部作品真正做到了以历史的真实面貌叙述故事的手法,达到了文艺创作“真实性”的标准,同时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又自然而然的、隐蔽的流露出了自己的“倾向性”———对人的终极关怀。作者的“倾向性”在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合情合理的表达出来,做到了文学创作客观倾向和作家主观思想倾向的融合统一,是创作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的优秀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作品,是一部将人物描写典型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作品,是一部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完美结合的作品,还是一部于真实中自然而然流露人文主义关怀的巨作。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活着》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它的深刻性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将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永远放射出它那独特的光芒。

二、一部小说,彰显民族特性

有学者认为《活着》中体现的民族性,应该是作者余华在写此小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的一个精神,在《活着》中,民族特征的展示是全方位的。

从小说的整体构思来看,《活着》是以传统的辩证思维写成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首先认为事物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基础的。在《活着》中,传统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和发展转化的两极都得到显示,具体表现在情节叙事、反鉴历史和人性探索这三个层面上。

从写作立场来看,作者余华先生站在了民间立场的角度上,平静地叙述完了这部“死亡史”,这一大亮点成为了其作品民族特性的另一重要维度。书中并不涉及过多的评论性文字,“正如花开花落,一切顺其自然”【2】给读者的感觉只能是余华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在看待书中人物的遭遇,对于历史霍乱,作者余华只是当其为一个外部环境,而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感。书中的叙述让读者沉浸在非政治的平民百姓的原初混沌之中, 获得一种超脱的享受。另外,福贵和家珍对待春生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摒弃政治势力、重情重义的民间道德的自在之美。

总之,《活着》所显示的民族性特征是余华寻找真理掘到的宝藏,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深远与悠长,看到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三、关于艺术的审美

有的学者认为通过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对《活着》进行了审美反应的分析,《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这一切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3】

《活着》用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将其中陈述的部分分为两个大块,以主人公的讲述为主,以“采风者”的串插为辅,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索,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人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理解生的意义;同时还为给读者讲述了生活的苦难,是一场人生,《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活着》以其精巧的构思和精心布置的形式,消解了生活的苦难,使读者在死亡中看到了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升华,有着持久的艺术魅力。

四、透过《活着》,看现实的新一种

活着,本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更是一个需要面对现实的字眼。

有的学者认为余华的《活着》探讨了现实中人的生存处境,对《活着》中所蕴藏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的生存处境作进一步的探讨,让读者在作家平静的故事叙述中感受到生命的宁静,并不由得对处于历史与现实中得人们所要面对的问题进行思考。“苦难和温情是《活着》的主旋律,即使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人们与命运、苦难抗争,人与人之间流露出互相理解、帮助和爱护的真情,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乡人,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真实,在残酷的现实中,他们一遍遍承受生活的苦难”【4】《活着》正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来展现普通下层人民在苦难中体味温情和在温情中承受苦难的生存处境。同时,《活着》以一种充满了温情的叙述方式,与余华以往作品中那种让人感觉冰冷的、毫无感情的、残忍的叙述是相去甚远的,在这种温情的叙述氛围里,作品中善良的人物的命运让人感伤而又让人欣慰和感动。

有的学者还认为《活着》不着意追求活着的意义,只关注“活着”本身;它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像是一首韵味悠长的歌谣,它克制而超然地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5】福贵因为身世受到“我”的重视而满怀喜悦地讲述自己,和盘托出,虽是平铺直叙,却在读者胸中激起一唱三叹的哀悯。

总的来说,《活着》给读者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管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更特别的在于作家那对现实予以平和与超脱的写作姿态所呈现的温情的、感动的“现实”,其较于之前的作品中所展现的残酷的、血腥的“现实”可谓是作家余华创作的“现实的新一种”。“或许可以说是作家突破以往那种“我是为虚无而写作”的创作,而回归现实、忠于现实的真正为内心的写作”【6】

五、温情的受难,倔强的活着——剖析主人公的灵魂

主人公福贵是苦难的象征, 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灾大难之后体悟出;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 要想活着就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对生命和生活怀有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 而活着就是生命的基本要求”【7】

有学者认为在活着一文中,作者余华先生将主人公富贵放置在一个不完全的生命状态中,让他在温情的包围下,受着苦难的折磨。用现代的观点来看, 福贵的人生顿悟中确实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