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法国教育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二战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这些改革基于六项基本原则,为法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项基本原则是普及教育。
法国教育改革强调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无论社会背景如何。
因此,政府致力于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并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
第二项基本原则是平等机会。
改革后的法国教育体系致力于消除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提供奖学金和补贴,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并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名额,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
第三项基本原则是多元化。
法国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包括文科、理科、艺术和职业教育等。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并发展自己的潜力。
第四项基本原则是终身学习。
法国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和职业教育。
政府鼓励成年人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第五项基本原则是国际合作。
法国教育改革倡导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学习外语,并与其他国家的学校开展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第六项基本原则是创新。
法国教育改革鼓励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实践。
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政府也支持教育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为普及教育、平等机会、多元化、终身学习、国际合作和创新。
这些原则的实施推动了法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20世纪末21世纪初法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20世纪末21世纪初法国基础教育改⾰及其启⽰20世纪末21世纪初法国基础教育改⾰及其启⽰⼀、法国基础教育改⾰的动因(⼀)学⽣学业失败现象严重⼆战后,法国的教育制度虽然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学机会,但学⽣学业失败、留级和淘汰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有15%的六年级学⽣缺乏阅读、书写和计算的基本功,每年有16万中学⽣在离开学校时没有拿到⽂凭。
[1]特别是出⾝于下层社会的学⽣,常常由于受到社会、⽂化、⼼理、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对严重的学业失败。
(⼆)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潮的⽭盾长期以来,法国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潮间的冲突从未停⽌过。
传统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传播⽂化,向学⽣传授尽可能多的理性知识,以维护国家统⼀和社会稳定。
现代教育者则认为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提倡个体⾃治,发展学⽣的批判能⼒。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教育改⾰既注重共同⽂化,维护社会稳定;⼜注重⾃治⽂化,培养学⽣的⾃主创新能⼒,适应社会发展。
⼆、法国基础教育改⾰的内容(⼀)为了全体学⽣成功⾯对学业失败、⽆资格与⽆⽂凭青年和校园暴⼒等问题,法国总理拉法兰于2003年9⽉15⽇组建了由教育部评估与预测司原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的全国讨论委员会”。
该委员会提交了题为《为了全体学⽣成功》的报告。
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宏伟⽬标:为了全体学⽣成功,使全体学⽣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具备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与⾏为准则,并为其终⾝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政府起草了教育系统指导法案,后经议会通过,于2005年4⽉23⽇正式颁布了《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
[2]新法案围绕“为了⼀个更公正的学校:可信任的学校”、“为了⼀个更有效率的学校:⾼质量的学校”和“为了⼀个更开放的学校”三个⽅⾯制订了具体的战略。
学校既要帮助最弱势的学⽣,⼜要⿎励最优秀的学⽣努⼒争先;既要贡献于全民教育⽔平的提⾼,⼜要扩⼤精英⼈才的选拔。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二战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这些改革以六项基本原则为指导,这六项原则分别是:普及教育、均衡发展、综合评价、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国际化。
普及教育是法国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
法国政府致力于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本的教育,无论他们来自哪个社会阶层或地区。
通过普及教育,法国希望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均衡发展是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
法国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
教育改革努力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综合评价是法国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法国教育改革倡导综合评价,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
综合评价不仅考核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是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法国教育制度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法国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原则。
教育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法国教育制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国际化是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法国教育制度鼓励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育改革推动学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提供国际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二战后的法国教育改革以普及教育、均衡发展、综合评价、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国际化为基本原则,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近现代法国教育的发展史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一)历史背景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
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1、初等教育新教: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
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
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
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2、中等学校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它们以拉丁语及“七艺”科目为教学内容,经院主义气息十分浓厚。
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得力量仅次于耶稣会。
圣乐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
二战以后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

二战以后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受到了法国政府的影响。
1956年,政府颁布了《关于高等教育的法令》,它要求每个高中都要有一个文学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学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并能够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发展。
1980年,法国教育部发布了《高中文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文学课程要以法国文学为主,还要求学生要学习外国文学,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德国文学。
此外,该课程还要求学生要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等科目,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等。
2000年,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教学方案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的文学知识,如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等,还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的外国文学,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等。
此外,新的教学方案还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的新媒体,如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等,以及新的文学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等。
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文学知识,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文学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学选择。
法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历程解读及启示

互学为原则, 不同层次学校和不同类型的教师集中学习, } 育培养模式将会是未来 的最佳选择 。 有助于扩展个人职业视野 ,这样就能打破传 统上各类 教 l 4注重建立合作 学校 .
教育和非正规 的校本教育 ; 内容上来说 , 从 包括教育学科 大 。 课程、 学科专 业教育和教学实践 。相对 于“ 师范教育 ” 而
教 师 培 养 的 主流 。
11 8 0年建立 于斯特拉 斯堡 的师范学 校标志 着法 国 后, 各省 的男女师范学校不断增加 , 开创 了法 国公共教育
《 教学与管理 》
2 1 年 6 1日 01 月
法国教师教育 专业化历程解读及启示
●
● ⑩陕西师范大学教 育学院 龙卓华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 师教 育及 其 专 业 化
展 的国家 , 目前为止 已形成了相当成熟和完善的制 度 , 到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 的统称 。它是指在终 其教师教育 的成果也成 为其他 国家研究 和效仿 的对 象。 身教育理念 下 , 按照教 师专业 发展 的不 同阶段 , 教师 因而在世界范 围内具有典 型的代表性 ,研究并分析它 的 对 实施职 前培养 、入 职培 训和在 职研修 三个连 续 的教育 发展历程 ,对我 国的教师教育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和借鉴 过 程 。美 国于二 战后率 先开始使用 “ 师教育 ” 一概 意 义 。 教 这
l 和落后地区的教育 、 困难及残疾儿童的教育 、 计算机应用 I 以及技术教育等亟待解决 的教育 问题 。除上述各级教育 l 行政部门组织的进修之外, 还有利用暑假组织的进修, 叫 : 暑期大学 ”实际上是各种各样 的专题训练班 。 做“ , 不难看出 , 国在 中小学教 师的培训 上有 不少改进 , 法
二战以后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

二战以后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
法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和教育传统,其中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也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演变。
自二战以后,尤其是1950年代以来,法
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
在 1950年代初期,法国的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础文学认知,侧重强调文学史、文学作品的解读及文学研究,而言语能力则是课程的辅助部分,而且也以法文作为基础,学生们只需要较少的时间接触外文。
1954年,法国教育部先后出台《国家教育计划》和《高等教育法》,根据这两部法律,在法国高中语文课程中新增了很多外文和国
际文化课程,这也使得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更多地了解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文化背后的思想和历史。
1970年代以后,随着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法国高中
语文课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虽然法文仍然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结合世界文化的学习也被越来越多的安排到课程中。
学习有关的课程不仅涵盖到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涉及到了历史、政治、文化、地理等诸多领域,这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信息。
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法国高中语文课程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中不仅增加了翻译题的训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以及英文口语表达能力,这对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大有裨益,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的社会需求。
法国高中语文课程的演变表明,外文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也是法国政府重视文化多样性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体现。
法国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未来社会变革。
法国教育发展简史

范学校,为小学培养师资。教师需持有能力证书,才得到校任课。政府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
度的工资。小学授予学生读写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初步的自然常识和史地知识:同时,宗
教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公立学校也设宗教课.
七月王朝(1830~.1848)是金融贵族集团窃取七月革命胜利果实而建立的金融资产阶级和
大土地所有者的联合专政.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时期,工业革命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工商
业获得较大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加强,并开始进行有组织的斗争,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
行。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受到重视。1833年通过的《基饶法案》规定,
第一部分
法国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前时期,从资产阶级大革命至拿破仑统治结束时期,从波旁王朝复辟至巴黎公社时期,第三共和国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期等几个重要阶段。
一、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以前的教育
公元前2~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高卢。从那时起,属于现在法兰西的领土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余年。希腊—罗马文化在这里有深远影响。公元4世纪开始,基督教在这里得到迅速传播。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初步划分出法、德、意等现代国家的地理轮廓。但在9~12世纪,法兰克王国封建王权十分软弱,王室领地很小(有时仅限于巴黎一带),其他地区分裂为许多封建公国。从13世纪起,王权逐步加强,领地也不断扩大,至路易十一治时期(1461~1483)实现了全国的政治统一。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与其他西欧国家中世纪教育一样,都是以基督教教会的教育体系为主干的。
育改革的原则应为:①教育机会均等,一切男女儿童和青年不论其家窿、社会地位和种族出
外国教育史 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

3、7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三次教育改 革”。这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 (2)提出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即重视个 性的原则等。 (3)完善各级教育体制等。
第三节
前苏联的教育改革
从1958年起前苏联进入教育的大改革时期。 这次改革的缘由,主要有前苏联国内和国外
2、1959年科南特提出美国中等教育与师范 教育改革建议
科南特接受了钢铁大王卡耐基基金会的资助, 组成了“中等教育调查组”和“师范教育调查 组”,对美国一些州的中学和师范学校进行了调 查研究。
具体改革建议 中等教育改革建议:1959年出版了《今日美 国中学》,对美国中学教育改革提出了21条建议。 主要意见可归纳为7点。 师范教育改革建议:1963年出版了《美国师 范教育》一书,对二战后美国师范教育改革提出 了27条建议。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4点。
2、70年代教育结构的改革 3、80年代的教育改革 进入8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继续采取教育改 革措施。
第二节 美国和日本的教育改革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来,美国的 教育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可以说是一
直处于反复多变的改革之中。
战后美国教育重大改革是从50年代末《国防 教育法》开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 变化。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在世界上的 地位受到进一步削弱。英国在二战后又多次对其 教育政策和学校组织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
英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表现
1、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取消11岁考试,普遍设立综合中学,消 灭中等教育中的分离主义现象
3、高等教育的改革 1983年提出了《雷弗休姆报告》,其主要内 容是: (1)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途径。 (2)建议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要灵活多样。 (3)改革原有狭窄、呆板的课程机构和学 位结构。 (4)废除高校教师终身制,实行提早退休 制。 (5)加强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6)改变对学生资助的方法。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

• 3、中学课程的改革
• 4、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 这一时期,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 展。1919年议会通过《阿斯蒂埃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最重要的改革有:1947年的朗之万改革、 五六十年代戴高乐政府的教育改革(包括19 59年的中等教育改革和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 革)、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包括1975年 的普通教育改革和80年代的综合性教育改革)
• 2、五六十年代戴高乐政府的教育改革
• 戴高乐政府在1959年连续颁布两项教育法令,即 《教育改革法令》、《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案》, 特别是前者,至今仍是法国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础。
• 根据《教育改革法令》的规定,义务教育期从原来 的6~14岁延长为6~16岁。
• 法国高教改革
• 1968年“五月风暴”运动引来了法国战后高等教育 的重要改革,其标志就是《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 (也称“富尔法案”)的颁布施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8世纪,法国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伏尔泰、 卢梭、爱尔维修、狄德罗等)向法国封建的社会制 度和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
• 18世纪中、后期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法国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
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78 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还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利地推动了其它 国家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和反对农奴制的斗争。
• 1、1947年“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 “方案”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为了
具体落实,“方案”提出了六条教育改革原则。
• 关于学校的组织与结构,“方案”将全部教育分为 两段:
现代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发展

影响
“统一学校运动”所引发的对法国学制的 改革,有力地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制教育, 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 法国这一时期出现的“统一学校运动”, 极大地推动了法国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它 所提 出的一些建议为其二战后的教育改革 所采纳。
三、法国中学课程的改革
20世纪前半期中等教育改革主要围绕课程进行, 即课程设置上的文实之争,由这一核心问题引 起的争论和改革与反改革势力的较量十分激烈, 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教育的范围。 法国中等教育的古典主义色彩十分浓厚,其原 因是
1959年的教育改革由于不够灵活,难以操作, 所以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施。人们普遍指责 两年制观察期太短,作为中等教育的第一阶 段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教育界呼吁建立四年 制普通初级中学,以实现战后初期郎之万一 瓦隆委员会提出的四年方向指导性教育。 1962年,一种新型中等学校面世,这种学校 被称为市立初级中学。 到70年代中期,四年制初级中学已经在学制 结构中被确定下来。
学习重点:ຫໍສະໝຸດ 国二战后教育改革举措学习难点:
法国教育改革特点及社会原因分析
知识网络:
法国――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双 规制教育――综合中学运动――职 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改革
思考题:
1.20世纪前半期法国的教育制度 特点 2.二战后法国进行了哪些教育改 革
第一节
二战前法国教育改革
一、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20世纪初中央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法国设立了公共教学部。 在这一时期,法国主要是通过实施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 的控制。
20世纪初继续实行拿破仑时期的大学区制 国家设立公共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统一管 理 继续贯彻教育的“义务、免费、世俗化” 原则 义务、免费体现在:1928-1933年基本实现 初等、中等、师范、职业教育免收学费 世俗化表现为:1902年政府下令解散50多 个教会组织,封闭3000多所教会学校。 1905年规定禁止教会在法国境内的各种教 育活动
二战英法两国教育领导体制

二战英法两国教育领导体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教育制度改革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国力明显削弱,要想恢复世界霸主的地位,改革教育势在必行。
《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的实施可谓是一次重要的改革。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著名法案——《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巴特勒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废除1899年设立的只有督导职责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②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园、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
初等教育后,小学毕业生通过11岁考试,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学校、技术学校和现代中学。
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④法案还提到了对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法国议会在二战后组建了教育改革委员会,由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心理学家瓦隆分别任正副主席。
1946年,朗之万逝世后,由瓦隆任主席。
1947年该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这个方案堪称法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战后初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
该方案要求重建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以充分发展,对法国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双轨制的教育制度、不科学不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三、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由于战争的原因,德国的教师严重短缺,70%学校被破坏,整个教育事业处于瘫痪状态。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几年里,德国主要是恢复教育事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联邦德国才开始实施重大的教育改革。
二战以后欧美及日本教育改革

第十八章二战以后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一、《1944年教育法》1943年,政府发表了《教育改造》白皮书,对战后教育重建进行了总体规划。
白皮书提出,新的重建方案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性的认识,即教育是在各个连续的阶段实施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儿童的教育从5岁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招收11岁以下儿童;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招收11岁以上儿童。
白皮书的发表,为《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R.A.Butler)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
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
②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
③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
④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全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全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
《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其次,双轨制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前的民办学校通过不同程度的改组,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了公共教育体系中。
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教育制度尚未完全改变,公学还没有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二、中等教育三轨制的确立中等教育三轨制的设想早在战前就已提出。
1943年发表的《诺伍德报告》认为:文法中学的儿童充满学术方面的兴趣;技术中学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明显地表现在应用科学和应用艺术方面;现代中学的儿童对付具体事物比对付理性概念更为容易。
报告还着重探讨了决定小学毕业生分流的11岁考试问题,建议这种考试应建立在教师评判的基础上,如有必要,可加上智力测验、成绩测验和其他测验,并适当地考虑家长和学生的选择。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名词解释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名词解释1。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Villepen-Varon Education Reform Plan),是在1938年和1939年法国政府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教育部门的两项改革性计划的简称,是二战期间法国对德意日作战失败后实施的,由法国内阁主持的一系列教育改革计划的总称。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政府的教育方针由政府领导制定并加以贯彻执行,成为法国教育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名义上它与国家权力中心是合一的,而事实上其首脑人物虽然属于政府机构,但不掌握国家实权,只起辅助作用。
3。
战时法国教育体制的特点:教育体制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战时的学校教育具有短、平、快等特点。
4。
教育规章是法国教育行政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4类:( 1)法令:颁布于1932年《国家教育法》,是指导教育行政工作的主要依据;( 2)行政令:颁布于1935年《行政令》,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和法律依据;( 3)部长令:颁布于1946年,是教育行政部门为实现教育目标和计划的手段;( 4)命令:国家元首或部长等官员可以以“命令”的形式发布教育行政指示,主要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5。
法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前的欧洲中世纪学校教育。
7。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法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 1)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创办是巴黎大学与技术学校之间进行的一场竞争。
它不同于以培养神职人员和贵族为目的的巴黎大学,也不同于代表正统学术精神的综合技术学校,而是以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大学,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突破。
( 2)对于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创办者来说,当时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与神学已经完全没落了,而德国魏玛时代的科学精神又尚未传入法国,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研究。
10。
郎之万,法国经济学家。
主要著作有《土地及劳动》( 1936年)、《投资、就业和价格》(1940年)、《财富、收入和货币》(194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战 后 法 国 教 育 改 革
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
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一、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战后初期)
时间:1947 年 改革目的:对法国战前的教育内容方法、双轨制的
教育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要求重建教育
具体内容:提出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
高等教育改革 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 内容:对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结构、教学、科研、 财务和管理体系作出了明确规定,确立了高等教育的自 治、参与、多科性三原则。 结果:三原则与法国长期集权化的管理教育背景不相符 合,使法国的高等教育反而后退了。
三、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一)70年代中期的教育改革 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 (即《哈比改革》)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
(二)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目标:1、解决法国教育逐级淘汰率高的问题 2、教学内容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问题
内容
70年代中期的教育改革
1、教育管理体制 中学校长由教育部长任命,校内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的行政 管理、教育与教学工作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学课程 中加强了自然、社会环境及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综合性教育的“启 蒙课” 3、教学方法
“三分制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 课程三部分。 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开展各种教学实验
评价
代表了法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但其要求过高, 难于实施
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1985年,中小学开始实施新的教学大纲 1986 年,公布了师范教育改革法令,将师范专科学 校的年限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 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 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
对学制和课程作了规定,它把义务教育 分为三个阶段
结果:并未付诸实践
教育改革六条原则 1.社会公正 2.社会上的任何工作、任何学科价值平等 3.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 4.在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 5.各级教育免费 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义务教育三个阶段
它把义务教育(6-18岁)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阶段(6-11岁)
方向指导阶段(12-15岁) 定向阶段(16-18岁) 高等教育分为两年预科阶段、两年硕士阶段和国家 学位阶段
二、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一)1959年的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 (二)1968年的教育改革 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又称《富尔法案》)
《教育改革法》 时间:1959年1月 内容: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6-14岁延长到16岁 (具体实施如下) 结果:教育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施。 《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
时间:1859年12月 实质:是为了调解国家与宗教团体及个人在办教育问 题上的矛盾 内容:国家采取“简单契约”或“协作契约”的形式, 分别给予私立学校以财政资助; 私立学校可以按照意愿与国家签订契约。 影响
进入90年代后改革重点
1、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数量,进一步提高年轻一代的 文化程度
三 方 面 2、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3、面向欧洲,适应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基础教 育改革是重中之重
《课程宪章》 纲领性文件 以《政府公报》形式颁布 必须认真实施
内容:强调法国今后仍然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编制以学生为中心 要对学科体系进行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改革
初等教育 (6-11岁)
中等教育第一阶段 (11-13岁)
中等教育第二阶段 (13-16岁)
学制三年 学制四年
短期职业型
短期普通型
长期职业型
长期普通性
(二)1968年的教育改革 中等教育改革 法国开始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推行能力分组的改革 实验。法国的出现的能力分组实验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法语、数学和现代外国语方面能力相近的学生 第二类:社会科学表现出有相同能力的学生 第三类:科学、绘画、音乐、手工操作等课业上实行混 合能力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