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品美文

合集下载

文以载道教者传道

文以载道教者传道

文以载道教者传道作者:朱彦明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04期摘要:语文教学永远不能动摇的根本是寓德育于文教而要真正落实读书立人、立德树人、教育之本。

那么,教师应做到:品文入情,润物无声;披文品人,相辅而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儒雅风流,大教不言。

关键词:语文;德育;根本回顾三十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坛,可谓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成绩喜人,然而积累的问题也不少,要之:或狂飙突进,追风逐影,唯模式是从,削足适履,华而不实;或固守传统一隅,仍搞填鸭式,一味满堂灌;或急功近利,“唯本”“唯考”“唯法”是尊,照本宣科;或高考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顿兵坚城之下”,旷日持久。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上罗列,形式殊异,有一点却是不约而同的:扭曲了智育,消解了德育,缺失了美育。

语文课堂圉于功利,崇尚虚浮,乐于追风,从而因失去源头活水,而归于沉寂甚至绝望;因缺乏仁爱与美德的滋润,而失去生命的绿意,沦为教育智慧最原始的不毛之地。

蓦然回首,我头脑中时常会浮现出西西弗斯的身影:推一块巨石上山,眼看石头到达山顶,却又滚了下来,只好重新再推。

如此往复,年复一年,命中注定,终身苦役。

语文教师苦哉劳矣,寒来暑往,日夜不息,论其成果,除了可怜的一点分数之外,而不幸归零。

这是语文的不幸,更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尤可哀痛!所幸我们没有受上帝的惩罚,我们有穷则思变的智慧与机遇。

我要疾呼:立德树人,教育之本。

它是永远也不能动摇的命脉所在,它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深根固本,方可期枝繁叶茂;舍本逐末,贻害无穷。

鲁迅先生曾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事,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洞达世界,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又“弗失固有之血脉”,其间蕴含的高超智慧,于当今的语文教坛,仍具有启迪指导意义。

文以载道,师者传道,读书明道,教化立人,是我国的固有传统,几千年来,深入人心,可称得上“固有之血脉”。

缘情入文、披文入情

缘情入文、披文入情

缘情入文、披文入情作者:闵璇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5年第03期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内涵丰盈的学科,其最大优势和特点就在于,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资源人文美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它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语文特色的有情怀有深度的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在培养学生语言方面基本功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有所熏陶有所感染的课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懈地探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尝试着利用语文学科优势,用心研读课本教材挖掘德育启悟点,用情营造诗意而富有人文情趣的课堂,以语渗德、以言载道、以文化人。

将此作为切入点,打造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采撷智慧的馨香、获得心智的启迪、得到情感的浸润。

一、“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中一篇篇美文妙诗饱含作者的爱憎情感,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那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情美,字字句句皆关情。

让学生在诵读中酝酿情感、感悟情思、涵养性灵,让文字流淌出的汩汩之音清澈心扉。

《涉江采芙蓉》,撷取依依芳草,悲切着离人的悲切——黯然销魂之情洞彻心扉;览“兰亭”胜景,喟叹于右军的喟叹——“死生亦大”的生命忧思拨动心弦;《登岳阳楼》远眺,忧患着少陵的忧患——国衰之忧、家破之愁、“老病孤舟”之伤齐涌心头,牵动情思;寻访“阿房宫”遗迹,叹惋于杜牧的叹惋——历史兴亡的沉痛教训、居安思危的警世之钟长鸣于心;泛舟“赤壁”之下,超脱着子瞻的超脱——浴火重生的成熟之光照彻心灵;游赏“褒禅”名山,所得于介甫之所得——那高远的志趣与深邃的思索叩响心门,让理性之美大放异彩;《过大孤山小孤山》观秀丽山水,陶醉于放翁的陶醉——幽奇绝境的壮阔不凡让人心驰神往;漫步于柔美的《荷塘月色》之下,苦闷着自清的苦闷——忧国之思挥之不去;走进《故都的秋》那无际别样的北国清秋,悲凉着达夫的悲凉——怀乡之念萦绕心头;参观“奥斯维辛”那残酷的美丽,沉痛着它的沉痛——屠戮之恨铭心刻骨。

品美文“五步曲”

品美文“五步曲”

刍议品美文“五步曲”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关键词:阅读;文章;情感;作者情感;分析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创作出的作品,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

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正是深入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读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认真体察作者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

尽管感知有时不一定准确全面,但一定要有所体察,要能基本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读《梅花魂》最后一段:“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就能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是外祖父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基本把握全文的感情倾向。

这样让学生带着和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相符合的心境与情绪去学习阅读,肯定能事半功倍地理解领悟课文的内涵,体味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妙,入情入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探究诱发作者情感的缘由在基本把握了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基调之后,就应当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对事物为什么热爱,为什么憎恶,为什么敬仰,为什么鄙视……这样,阅读就深入一步了。

如,张籍的《秋思》,客居洛阳的诗人一见到肃杀的秋风,便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而要表达这份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当诗人铺纸执笔之际,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情态的描写,使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2021 阅读精选 考前必读美文 《李汉荣:父亲的鞋子》 阅读及解析

2021 阅读精选 考前必读美文 《李汉荣:父亲的鞋子》 阅读及解析

「考前必读美文」李汉荣:父亲的鞋子【编者寄语】不是英雄,不是名人,“父亲”很平凡;不是大亨,不是财主,“父亲”很清贫。

但“父亲”清贫得可敬,平凡得可亲。

因为清贫与平凡是“父亲”的命运,更是“父亲”可贵的仁德,高尚的人品。

“父亲”振了振衣服,抖了抖鞋子,撒落了些草籽,楼下空地因此而平添了春意。

就这样寻常而又琐细,作者却读出了奇崛,品出了大义,妙笔一裁,它便诗情洋溢。

若不融以深情,赋以哲思,焉能如此?【披文入情】父亲的鞋子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

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

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侧面描写。

口不言,心“温热”,意“酸楚”,父恩情,动肺腑。

)五十来斤,三十多斤,两大麻袋,近一百华里,快八十岁:一组数字,突出“父亲”一路颠簸前来之辛苦。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

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

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父亲”自责,“我”劝慰,这看似随意的叙写,不也凸显了父爱之情深?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坐在车上又不好意思脱下鞋抖一抖,这会儿还有点硌脚。

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掰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

引人入画

引人入画

引人入画,披文入情山东省昌邑市柳疃初中逄迎伟今天依然是烈日炎炎,我们参加暑期远程培训的老师集体观看了朱慧敏老师《春》一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和专家的点评,感触颇深。

窃以为,《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文章语言意境均臻上乘,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纵观整堂课,朱教师紧抓核心,收放自如,成功地完成了对课文的教学。

总结起来,我的体会有三:其一:以挖掘文本的美为抓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写春的诗句,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本文更易于理解。

同时,朱老师的课堂语言很美,听朱老师的课仿佛置身于春天,有春风扑面之感。

这更容易使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学会美化语言,更好的体会到语言艺术的魅力,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美。

此外,朱慧敏老师巧设问题“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设计的很艺术,我觉得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此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中的春之美,此外朱老师又引导学生去探究古代文人中的春之美,我想,此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探究美、欣赏美。

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就应该奔着这个方向,既关注文本,又关注生活;既关注课内,又关注课外。

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同时,读透文本,才能进入文本,这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只有自己先把文本吃透,体会感受到美,才能把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较好的传达给学生。

其二:优化教法,点拨学法,恰当运用多媒体。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注重形式创新的同时,容易偏离主题。

朱老师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能够紧紧抓住中心,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抓住了“美”就抓住了“春”这节课的特点。

教出文章的“美”,发现教者的“美”,这都是因为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朱老师以一个“美”字统领整堂课的教学,将教学目标贯穿其中,清楚明了。

同时,语文教学注重读与写,朱老师对于读这一块把握的也比较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实际也是一个发现美、体会美的过程。

「美文选粹」孤独地走向未来

「美文选粹」孤独地走向未来

「美文选粹」孤独地走向未来编者寄语什么是真正的孤独?是无知己,是被冷落,还是独步天涯高处不胜寒?孤独不是自诩,孤独无需挂在嘴边,孤独不是通往黑暗的泥泞,孤独是照耀宇宙的孤星,是走向光明的朝圣之路。

没有对手的孤独,犹如站在珠穆朗玛峰顶,却无人与你并肩遍览河川。

走向孤独的人不应被怜悯和同情。

“神圣是真正的孤独”,对此你是否有所体会?披文入情孤独地走向未来(走向未来为何会是“孤独”的?吸引读者阅读。

)①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

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开篇阐述了孤独的三个层次。

你认同哪一种?)②弱者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

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

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种猪们的配种更不是为了爱情。

(失去了对原本欲望的要求是产生孤独的原因之一。

)③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似乎要做孤独,这不是孤独,是孤僻,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是蝇子头般大的实。

(故作孤独者甚众,有似“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每个行当里都有着孤独人,在文学界我遇到了一位。

他的声名流布全国,对他的诽谤也铺天盖地,他总是默默,宠辱不惊,过着日子和进行着写作,但我知道他是孤独的。

(被人误解,受人诽谤。

此时,“我”认为他因此而孤独。

)⑤“先生,”我有一天走近了他,说,“你想想,当一碗肉大家都在眼睛盯着并努力去要吃到,你却首先将肉端跑了,能避免不被群起而攻之吗?”(“将肉端跑”比喻什么?“我”的比喻是否触碰到了他的内心深处?)⑥他听了我的话,没有说是或者不是,也没有停下来握一下我的手,突然间泪流满脸。

⑦“先生,先生……”我撵着他还要说。

⑧“我并不孤独。

”他说,匆匆地走掉了。

⑨我以为我要成为他的知己,但我失败了,那他为什么要流泪呢,“我并不孤独”又是什么意思呢?(他的种种反应让“我”十分困惑。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动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关键词】激发情感;品味语言;读中有悟【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动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画、影视、幻灯、摄影、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活”和“升华”。

如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可播放电影《五朵金花》中一段对唱的片断,使学生感受到云南民歌的魅力,认识到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热情和淳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只有那些港台的、流行的音乐才是美的,中国的、民族的音乐也是美的。

教《斑羚飞渡》一文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几个动物如何敬畏生命的故事:鳝鱼为了腹中的鱼卵,被放进油锅里还尽力弓起自己的身体;老骆驼为了小骆驼能喝到坑里的水,毅然跳进坑里让水升高而自己被淹死。

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认识到动物也能为了种群的繁衍而牺牲自己;认识到父爱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

他们接受了情感的浸润,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升了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

激发学生的情感,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作者的心绪。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为了让学生自己揣摩作者的感情,我向学生介绍了苏轼这一段时期一再被贬官的经历和其他一些作品。

学生仿佛一下子进入了苏轼的内心世界,随着他一起在月下漫步。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被贬官的落寞,对人世的感慨。

读其文、感其情、知其人。

二、品味语言,丰富情感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上站着作者。

调动真情

调动真情

调动真情速成美文胡付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句话常被论者引用,足以说明感情是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作文的源泉和发动机,同样也是考生写好作文的根本。

因此,我们的作文备考中应该指导考生学会运用感情这一奇特功能。

如果能很好地把这种天赋奇能作为对生活的吸收和释放的能源,巧妙地运用和发挥,发挥真情实感的威力,写出富有个性和真情实感的绿色作文。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发挥感情的天赋奇能促成写作的良好状态呢?方法之一置身情境,调动、酝酿感情,寻找写作突破口人的感情在考场上有时也会处于静止和钝化状态,面对作文命题会找不到情感的突破口,会看不出好的写作角度,此时,若能审清题意,创设一种情境,设身处地激活写作感情,写作欲望就会得到激发。

其方法就是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调用、酝酿与命题内容一致的感情因素,通过想象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或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等激越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此时只要再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神思灵感”出现,若再快速写作成篇,往往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请看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就在昨晚我还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母亲啊,您可知您坐在门前编制稻草绳,那蓝布褂,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颤一颤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母亲啊,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伴我一年又一年……还记得您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

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尔,抬头望望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又是偶尔的抬头,老伯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好熟悉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颤一颤地将稻草编成绳子……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内抽着闷烟,烟雾缭绕,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手一颤一颤的,稻草就变成草绳。

语文教学中的入境生情悟道

语文教学中的入境生情悟道

语文教学中的入境\生情\悟道作者:魏锦锋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0年第08期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画、影视、幻灯、摄影、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如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播放雄浑豪放的《好汉歌》,让学生感悟农民起义的声势浩大和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

《破阵子》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可通过语言描绘学生看到一个空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的形象。

这样既让学生的思想有了比照的对象,又使他们接受了情感的浸润,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升了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

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喜怒哀乐探究到作者的心绪。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亭亭而多情的枇杷树,向人摇曳着无语的情愫,让人体验到生命更替、物在人亡的情怀。

余光中的《乡愁》中把愁比作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弯海峡,学生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的情境氛围中,可以触发对两地离散,生死相依,家国分离情感的体验,在充满情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二、品味语言,丰富情感品味语言是丰富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的情形,不觉感动之情溢于胸中,我们会品味出作者写本文有对当年行为至为痛心的追悔,有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痛惜,有对为人子却不能使老父安享余年的自责;读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想到景色优美的小石潭为什么深藏竹林人未知,如此清新,幽静之景,而作者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直觉地感悟到风景的凄清正衬托作者仕途不达,因革新而遭贬谪的凄苦郁闷之情,景是美的,而情却是苦的;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深秋之景描绘得活脱生动、富有纵深感,把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极其简洁地表现出来了。

2021 阅读精选 考前必读美文 《 葫芦架下的母亲》 阅读及解析

2021 阅读精选 考前必读美文 《 葫芦架下的母亲》 阅读及解析

「考前必读美文」葫芦架下的母亲【编者寄语】葫芦架下,“母亲”穿针走线:一片摇曳的绿叶覆盖了“我”裤子上的破洞;一片安静清凉的叶子被挽留在了“姐姐”的枕边;“哥哥”运气最好,书包上开出了美丽的花瓣。

补丁寒碜,衣物破烂,可一经“母亲”之手,总能生出艺术美感。

“母亲”几乎不识字,没受过美学教育,也没进过艺术班,然而,她却有朴素的美学,纯正的美感。

她敬天爱天,信奉天意,师从自然。

葫芦架下做针线,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片段,却写得意趣盎然。

若非妙笔生花,何来如此华篇!【披文入情】1/3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

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⑤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

(写时间的推移,叶影的变化,自然导出了“母亲”对天意的赞叹和修补枕巾的情节。

)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顺天意,随缘分,挽留绿叶于枕巾之上。

“安静”“清凉”两个词语,运用通感修辞,凸显叶子的美好,而妙用拟人手法的“挽留”一词,看似仅仅在写“母亲”对叶影的喜爱,其实还以侧面虚写的手法,表现了枕巾之上叶子的美丽。

⑥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

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

(从对“母亲”话语的评说引出“哥哥”运气好的话题,进而叙写“母亲”缝补书包之事,上下段落之间关联紧密,过渡自然。

)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

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

披文以入情,波幽源必显

披文以入情,波幽源必显

披文以入情,波幽源必显每当写教案时,我们总要在教学目标中列出一行“情感目标”: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会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陈情表》时会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教学《包身工》时会写“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等等,新课改三维目标也明确了这方面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情感教育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学生既要学会对语言的有效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优美文章的学习,培养他们一种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操。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正直高尚的德操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且还取决于是否有效地运用了教师自身的感染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会乐意接受,关键在于这些知识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激起他们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染力,给新知识、新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教学充满健康、和谐、融洽、温暖的氛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

”哥白尼对天文学的不懈追求,自己说是源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涨和鼓舞”。

“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探索追求真理”(《心理学》)。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深厚的情感投入,这既是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情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各种写法技巧,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佳作来。

作文素材:美文选萃:沈从文:时间

作文素材:美文选萃:沈从文:时间

「美文选粹」沈从文:时间编者寄语:时间是残酷的,它产生一切,又消解一切。

时间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但生命的价值恰恰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

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在时间上镌刻上自己的印记,才能证明自己存在过,证明人生的意义。

时间的流逝是整个人类的无奈,恰恰又是人生的幸运所在。

一切在时间中变动不居,才成就了万物各有的样子。

而对待时间的态度,便也成为我们人生中一个需要深入思索的主题。

世世代代的人对时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而所有的探索都告诉我们:我们正确对待时间的样子,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样子。

披文入情时间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

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

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哲理意味浓厚,开宗明义,观点深刻。

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它拥有神奇的力量,更不可替代。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

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

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进一步解说时间和个体人生的关系,清楚明白。

③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排比行文,具有打油效果,明确地指出生命的最终结局,为从更高的角度解读生命做铺垫。

④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

(将复杂的生命现象做简单化陈述,透彻而发人深省。

)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

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简洁的总结,却很好地导引了下文。

⑤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

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

「美文选粹」史铁生:老海棠树

「美文选粹」史铁生:老海棠树

「美文选粹」史铁生:老海棠树编者寄语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在作者心里,老海棠树就是奶奶的象征,那奶奶和老海棠树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老海棠树》。

披文入情老海棠树以“老海棠”为切入点写“我”的奶奶,角度新颖,不落俗套,以它为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开篇紧扣题目,总起,概括“奶奶一生一世都在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海底捞月”写出了我的顽皮。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呼应开头,但奶奶这回是“站”在老海棠树下“张望”。

)儿时的我在老海棠树的“躺椅”里尽情享受着快乐时光,奶奶对调皮的我不时送来关心。

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花开最美时,忙着糊纸袋,还“求”年幼不懂事的我来帮忙,我随口的回答,让“奶奶不再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呼应开头,但奶奶这回是“坐在树下”“呆呆地张望”。

)活儿,带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愣愣地”“张望”。

撒播情感种子,润泽学子心灵

撒播情感种子,润泽学子心灵

撒播情感种子,润泽学子心灵作者简介:王凯敏(1981—),男,汉族,广东省揭阳市人,语文中学一级教师,单位:揭阳市揭东县砲台镇弘德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

摘要:随着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深化,教学实践的深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将会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语文课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首选基地。

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朗读、赏析、情感等方面探讨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以期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源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以情动人;彰显魅力随着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深化,教学实践的深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将会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语文课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首选基地。

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确素“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大量情感因素。

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而这些是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撒播情感种子、润泽学子心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朗读,以声传情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告诉我们朗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凡是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文章,无一不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读在语文课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教师的范读,能够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或喜、或悲、或怒、或赞叹等情绪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内容、作者感情奠定了基础。

用情感点燃学生智慧之火

用情感点燃学生智慧之火

用情感点燃学生智慧之火[摘要] 领会课改精神,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亲师、品文、写作三方面探究“情感”因素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情感点燃智慧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的确,文字要用敏感的心灵去触摸,体验要用细腻的温情来唤醒,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和激情的演绎,也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浪漫优雅的诠释。

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点燃语文学习的智慧之火,激发创作的欲望。

一、激亲师之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是否情感投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我们都执著地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传统的教育观念所强调的“师道尊严”也就被许多教师自然地演绎成了“板着面孔”说教。

学生面对教师严肃的面孔,听着“权威性”的话语,课堂气氛会怎样,能怎样?这些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只有用美好的情感牵引学生的灵魂,用人性化的关怀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怎样用美好的情感感染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呢?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尊重和信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再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直至倾注全部爱心,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

这样,教师就能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创设一个其乐融融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快乐遨游,让学生的智慧之光灵动、闪现。

二、激品文之情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设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语文教学一刻也离不开情感的参与。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教材的创作情感两者的协调、交融。

而一篇感情丰富的好文章最需要老师“情讲”的。

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

具体可贯穿于以下几个方面:1.导语牵情。

新区二中首届经典诵读点评词

新区二中首届经典诵读点评词

兰州新区第二初级中学首届经典诵读大赛点评词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有幸领略了一顿精彩纷呈、声情并茂的诵读大餐,再次欣赏了底蕴深厚、感人至深的经典文化,更走进了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的、触动人心的特殊情境。

可以说,这次美文诵读大赛活动,让我们每一位参赛者和每一位听众都感触至深。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代表评委在这里和诸位同仁们交流一下活动感受。

首先,此次诵读比赛亮点闪烁、异彩纷呈。

(一)参赛班级和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特质精选诵读内容。

诵读作品很好地展现了班级风貌、教研组风貌。

如深沉含蓄的数学组、热情豪放的英语组、充满生活气息的综合组、热情洋溢的九年级六班、感情充沛气势磅礴的七年级四班。

(二)多数参赛选手对自选作品内容胸有成竹、脱稿演读,并且能和用音乐、画面等方式创设的情境有机结合,实施个性化解读,带领听众入文、入境、入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诵读水平较好。

多数班级的领诵同学能用饱满的激情、立体的声音和灵动的肢体,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情愫,展示了各自出色的风采。

当然,此次活动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

(一)读——披文入情,值得重视。

诵读者最好是能发挥自身巨大的潜质,把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从而给听众以全方位的彻骨的审美享受,更深入的为你欢喜为你忧。

(二)诵读的风格应随机变幻。

朗诵时的语速、语调、音色等,最好是能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而有起伏有变化。

(三)对于字音的精准、诵唱的结合、情感的抒发等方面还有待恰切的处理。

“遗憾总是造就完美”,相信通过这次活动,会逐步促进并提高我们的诵读水平,会激发大家对经典文化的感悟热情。

谢谢!语文教研组许文勤2017年12月28日。

2021届美文选粹:李娟《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

2021届美文选粹:李娟《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

2021届美文选粹:李娟《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编者寄语当代散文家李娟籍贯四川,但她出生并生活在新疆。

故乡对于她只存在于外祖母和母亲的讲述中,萦绕在梦境中。

在本文中,李娟写“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写自己、写故乡。

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下自己那惨败但令她难以忘怀的故乡,那陌生但又让她魂牵梦绕的故乡,那相隔很远却时时印在她心中的故乡。

阅读本文,会不会也勾起你的故园情思呢?披文入情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猫”前面的三个修饰限定词,给读者以无限遐想。

①我们祖上几乎每一辈人都会出一个嗜赌成性的败家子。

到了我外婆那一代,不幸轮到了我外公。

据外婆回忆,当时破草屋里的一切家私被变卖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只木箱一面铁锅和五个碗。

此外就只有贴在竹篾墙上的观音像及画像下一只破破烂烂的草蒲团(观音像和草蒲团暗示外婆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祈祷中,写她的善良,为下文她一次次被伤害但一次次选择原谅埋下伏笔)。

连全家人冬夏的衣裳都被卖得一人只剩一身单衣,老老小小全打着赤脚。

题目要记猫,开头却不从“猫”写起,而是自揭家丑,写因为败家的祖父,“我”家曾经的窘境。

②但是外婆一直藏着一只手掌心大小的铜磬,那是她多年前有一次走了五十里的山路,去邻县赶一场隆重的庙会时买的。

对她来说,这只小小的磬是精美的器物,质地明亮光滑,小而沉重,真是再漂亮不过了。

更何况她曾亲眼见过庙子里的和尚就是敲着它来念经的(当然,那一只大了许多)。

于是它又是神圣的。

再写“一只手掌心大小的铜磬”,它给予了外婆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③她时常对外公说,那是观音菩萨的东西,不可“起心”。

可外公偏偏起了心,有一天输得眼红了回家对外婆拳打脚踢,逼她交出磬。

后来外婆实在是被打急了,只好从怀中掏出来掷到门槛外,然后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哭起来。

写铜磬被夺,也写外婆在故乡时苦难的生活。

④六十多年过去了,外婆至今还时常唠叨起那只小磬,不时地啧啧夸赞它的精巧可爱。

而那个男人曾经对她造成的伤害,似乎早已与她毫无关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披文入情品美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

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创作出的作品,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

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正是深入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或散文、或诗词,都是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或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或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抒发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如《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

《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地抒发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来表现。

因此,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
读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认真体察作者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

尽管感知有时不一定准确全面,但一定要有所体察,要能基本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当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我们就能基本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读《梅花魂》最后一段:“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祖国的心。

”就能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是外祖父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这情,基本把握全文的感情倾向。

这样让学生带着和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相符合的心境与情绪去学习阅读,肯定能事半功倍地理解领悟课文的内涵,体味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妙,入情入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探究诱发作者情感的缘由
在基本把握了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基调之后,就应当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对事物为什么热爱,为什么憎恶,为什么景仰,为什么鄙视……这样,阅读就深入一步了。

如张籍的《秋思》,客居洛阳的诗人一见到肃杀的秋风,便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而要表达这份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当诗人铺纸执笔之际,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情态的描写,使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诗中通过“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三、理清文中的寄情的景或物
一篇优秀的散文或诗歌,它的意境一般包括情和景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

若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鉴赏散文时可以从景、事、物入手,进而欣赏作品的境界、情致。

在谢冰莹的《小桥流水人家》中,作者选取了很多景物,来表达他的思乡感情。

如“小溪”“杨柳”“水鸟”“木桥”“茶树”“平房”。

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了一个“爱”,让“爱”字贯通全文,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四、分析作品的语言
语言是情感、智慧的外衣,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炼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阅读时要细细品味,细细咀嚼,引导学生“字字悟其神”,充分地触摸语言。

如《桂花雨》这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
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其中的语言吧:“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又如“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

那“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

五、品读语言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披文入情的一种手段。

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音调、语速、停顿、重音、轻音等朗读基调,读时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使学生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

教师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文中感人情节或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它有着传导情感、激发情感之功效,达到情感的升华。

如《长相思》一文,其词风缠绵,感情细腻。

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写,细腻衰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对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到将士的思乡情。

然后,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最后指导学生用缓慢、稍沉的语气在琵琶的配乐声中融情地读,这样的朗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身心分离的乡愁,收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不释手,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努力发掘教材所饱含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他们准确地把握教材和作者的感情脉搏,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采用正确的策略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