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应用麻黄汤经验探讨_张广梅
1958年资料12 桂枝在麻黄汤中的功用探讨
![1958年资料12 桂枝在麻黄汤中的功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44119e19b89680203d825db.png)
1958年资料12 桂枝在麻黄汤中的功用探讨.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桂枝在麻黄汤中的功用探讨河北省中医学院本草方剂教研组王少华关于桂枝在麻黄汤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是发汗还是止汗,历代各家,看法互不一致,有认为桂枝是协助麻黄发汗,如柯韵伯、张秉成等是;有认为桂枝非但不能协助麻黄发汗,相反地系监制麻黄发汗,如喻嘉言云:“麻黄发汗,其力最猛,故以桂枝监之……正如驭马,防其放逸耳”。
尤在泾亦云:“麻黄轻以去实……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之耳。
”汪讱菴在汤头歌诀中也说:“麻黄善发汗,恐其力猛,故以桂枝监之。
”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真理只有一条,有两条的即不成其为真理。
科学的东西是实事求是的,模棱两可的说法,决不能存在。
因此,谁是谁非,确有讨论的必要。
内经云:“辛甘发散为阳”,桂枝辛甘而温,其能发散无疑。
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个人同意柯韵伯等的论点,即桂枝配麻黄的作用,是协助麻黄发汗,而不是监制麻黄发汗。
为了证实这一论点,特将本草及各家有关资料,作一追溯探讨,分别说明如下:一桂枝的功用探讨在未讨论以前,首先对单味桂枝的功用,应有一较明确的认识,然后由浅入深,进一步地探讨麻桂合用的问题,还是比较适宜的。
名医别录论桂枝云:“心痛、胁痛、胁风,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草备要:“桂枝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治伤风头痛,中风自汗,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根据上述资料,已不难看出桂枝本身能发汗,其药理作用在于调和营卫,使邪无所容,自汗而解。
伤寒论学习|经典的麻黄汤思路,诊断要清楚病因,病位、病势
![伤寒论学习|经典的麻黄汤思路,诊断要清楚病因,病位、病势](https://img.taocdn.com/s3/m/26a31f1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4.png)
伤寒论学习|经典的麻黄汤思路,诊断要清楚病因,病位、病势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痛,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麻黄汤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麻黄汤证首先在于辨别有没有出汗,很重要,无汗而喘、头痛发热等证状,都是因为伤寒束表,太阳卫气被寒邪束缚住了,产生了一系列的证状,正邪在中丹田争斗而使胸腔有了郁热,因为不能随汗宣散出去,所以出现气喘。
我们根据这种要出又出不去的病势,必须帮助中丹田提升能量,同时开表,才能将邪气宣出去,就用桂枝、甘草补充中丹田的阳气:用麻黄开表;杏仁润肺,清胸中肺热。
四味药,就这么简单。
一定要抓住中丹田这样一个核心,诊断要清楚病因,病位、病势,要细致审察,也可以通过脉证来确定。
我们用“四海论”的模型,来分析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不同,一个伤寒一个中风。
对于麻黄汤证面言,因为有寒,出现津液凝滞、血行不畅,不能滋润全身,表闭热壅,出现疼痛气喘。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把中丹田的阳气补起来,助阳解肌。
麻黄开表宣肺,杏仁润肺平喘,一开一合,把玄府打开,汗出而愈。
太阳中风,风伤营,伤到的是厥阴,肝主藏血:而太阳伤寒,寒伤卫,肺主一身之气,要用五行、五脏,神机的思维来看伤风和伤寒。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清楚地写道:“天有五行”,那么应在人体就是五脏所主神机,在《伤寒论》中五行生克的条文也都有出现,比如第108、109条“肝乘脾曰纵”“肝乘肺曰横”就是木克土侮金的意思。
另外在麻黄汤证中,因为是受寒,而非伤营血,所以不用白芍、大枣。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条首先要看病位,喘而胸满者,病位在表,虽然有阳明病,但不能用下法,应先解表,否则下之后就会引邪入里。
仲景经方麻黄汤,原来可以这样治病愈人
![仲景经方麻黄汤,原来可以这样治病愈人](https://img.taocdn.com/s3/m/7e0ee69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d.png)
仲景经方麻黄汤,原来可以这样治病愈人导语有个研究导弹的老科学家一直头痛,顽固性头痛达30 年,头痛以后脑勺疼痛为主,后脑疼痛得最厉害,一直治不好,四处求医一直未果。
这该怎么办呢?且看今日国医大师张磊教授是如何以经方治病愈人的。
荐读:麻黄四逆汤治疗抑郁症有一位病人是个研究导弹的老科学家,他的病就是头痛,顽固性头痛达30 年,头痛以后脑勺疼痛为主,后脑疼痛得最厉害,四处求医一直治不好。
后来找到我让我看。
我说你有没有怕冷?你出汗不出汗?他说我不出汗,就是头痛,遇冷遇风寒头痛加重。
我给他摸脉,发现寸脉略微有点浮象,脉浮带点紧象。
寸脉略微有点浮象,脉浮带点紧象,不出汗,遇冷遇风寒头痛加重,这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从另一种角度思考:他这头痛以后脑勺疼痛为主,后脑疼痛得最厉害,这时我就考虑,太阳主表,项背为阳,所以老是后脑痛。
根据脉象和太阳病位,就可以考虑此病可能为太阳病麻黄汤证。
所以,我就开了麻黄汤的处方,因为麻黄汤发汗劲急,所以我开得不多,只给他开了3剂。
我说你别多吃,吃3剂,等我下礼拜出门诊的时候你再来。
然后我告诉他麻黄汤的煎服法,麻黄先煎去上沫。
等到这位老科学家第二次再来复诊的时候,告诉我他没想到这3剂麻黄汤就把他这30年的头痛给治好了!学生:那你是抓住病人哪个关键之处了呢?医生(编者按:医生即本书作者,下同):主要是患病的部位,后脑疼痛,所以思路往太阳病上去想;还有就是不出汗,而且脉浮紧,这是麻黄汤证。
但这个病情并不是完全符合《伤寒论》条文的描述: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怎么办呢?这就要抓主症嘛,《伤寒论》有一个条文,在101条,被视为一项伤寒临证法则:“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麻黄汤证一般指发热、无汗……才能用麻黄汤,一定要有表证,但是不是一定要发热、一定要无汗、一定要身体骨节疼痛才用麻黄汤呢?也不见得,本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学生:为什么不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也有头痛的症状?医生:吴茱萸汤证的头痛,或者是有胃寒,或者是寒饮上犯,并且以颠顶疼痛为主或者是满头痛。
仲景名方麻黄汤,原来可以这么用!
![仲景名方麻黄汤,原来可以这么用!](https://img.taocdn.com/s3/m/a12fce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7.png)
仲景名方麻黄汤,原来可以这么用!麻黄汤,是《伤寒论》发汗解表第一方,主治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或呕逆,舌苔薄白,脉浮紧。
近人畏麻黄汤之猛烈,名之“猛虎之剂”,谓麻黄汤近世少用甚至不用。
而麻黄汤证病机有二:一是营卫凝滞,二是肺气郁闭,契合病机,不论外感内伤,皆可放胆应用。
张老常将麻黄汤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治风寒感冒身痛无汗;二治哮喘有痰,呼吸困难,不能仰卧;三治急性眼胞凸起似卧蚕状,或颜面水肿的肾炎;四治咳嗽,如肺炎、支气管炎;五治水湿痰多;六治泄泻。
临床上若能谨守方证,灵活化裁,疗效显著。
解表散寒止咳嗽——麻黄汤加五味子患者某,男,43岁。
初诊:咳嗽2天。
患者感冒后频频咳嗽、口干气喘、额头出汗、体温稍高,无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寒,应立宣肺散寒止咳之法。
给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处方:麻黄6g,桂枝6g,半夏6g,细辛6g,五味子15g,石膏20g,紫菀15g,甘草6g,3剂。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日后二诊:患者诉未见明显疗效。
改方为:麻黄6g,杏仁15g,桂枝3g,甘草10g,五味子(打碎)40g,7剂,日1剂,煎服法同前。
1周后,咳嗽气喘获愈。
按:本例患者是感冒后出现咳嗽为主症,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咳嗽的常用方剂,患者体温稍高,故加石膏退热,却不见疗效,改变思路,以麻黄汤加五味子,取得良效。
五味子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必需之物,但其味酸收敛,不利发汗,用时需打碎令辛味溢出,则可纠正弊端。
张老常以麻黄汤为坐标进行加减调理外感风寒咳嗽,常取麻黄、杏仁当君,配合五味子等药物,一般不逾6剂即效,药少价廉,疗效确切。
运用时,麻黄勿过6g,杏仁提至10g,桂枝量小,3g即可,甘草在8g左右,五味子可用至20g;个别情况咳而不止,再增罂粟壳3-6g。
辛散温通痹症蠲——麻黄汤加附子患者某,男,37岁。
初诊:患者诉四肢关节剧痛,去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尿酸性关节炎,建议转就中医。
张仲景应用麻黄汤经验探讨
![张仲景应用麻黄汤经验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7b695e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e.png)
张仲景应用麻黄汤经验探讨
张广梅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0(30)8
【摘要】麻黄汤系仲景治疗伤寒的主方。
张仲景临床应用麻黄和麻黄汤的范围大大超出了解表药和发汗剂的范畴,而广泛用于多种内伤杂病。
【总页数】2页(P731-732)
【关键词】张仲景;麻黄汤;伤寒病;内伤杂病
【作者】张广梅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6
【相关文献】
1.张仲景小剂量用药经验的探讨 [J], 黄贤樟
2.范中林应用麻黄汤的经验 [J], 寿越敏
3.张晓云教授应用礞石滚痰丸合射干麻黄汤治疗重症哮喘经验总结 [J], 刘芽青;宋洋;金伟;罗燕
4.张仲景应用厚朴经验探讨 [J], 汤利萍;姚宝清;宋兴
5.张仲景叶天士学术经验比较的相关探讨 [J], 任存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麻黄汤治里作用远大于发汗治表作用
![论麻黄汤治里作用远大于发汗治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c1a55470912a216147929f2.png)
中医药通报2019年4月第18卷第2期TCMJ,VoL18,N〇.2,APr2019•1 ,论麻黄汤治里作用远大于发汗治表作用%參王付摘要要认识麻黄汤治里作用远大于发汗治表作用,必须重新认识麻黄汤组成中的用药及用量,打破原有理论思维框架,从用药用量中认清麻黄汤的基本作用和扩大作用,从麻黄汤中仔细分析各自用 药用量的特点,以正确地合理地运用麻黄汤辨治各科诸多疑难杂病。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麻黄汤;经方;思路与方法怎样才能更深人更全面地研 究麻黄汤治里的作用远大于发汗 治表作用?对此就必须对麻黄汤 中每一味用药都进行深人地全面 地合理地客观地认识、了解与掌 握,假如仅是片面地或人云亦云地 去认识与理解麻黄汤中用药,必定 导致错误的理解,或以偏代全的认 识[1]。
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2]已在 前文作了总结,使人们认清当今诸 多《方剂学》教材沿用柯韵伯的提 法不仅是不正确的,还误导了运用 麻黄汤的原则问题。
只有通过深 人地全面地剖析麻黄汤中各个药 的用药特点,才能认识与理解麻黄 汤治里作用远远大于发汗治表作用。
1麻黄汤用药研究1.1麻黄的作用1.1/基本作用麻黄的基本作用包括发汗、宣肺、利水等作用。
从这三大作用可以看出麻黄治里作用明显大于治表作用。
1.1.1.1发汗麻黄的发汗作用可辨治病变部位在太阳的病证。
通常情况下认为是太阳伤寒证,亦即风寒感冒,以无汗、口淡不渴为辨治要点。
再则,麻黄辨治病变在太阳并不局限于太阳伤寒证,还可辨治太阳刚痉证、太阳风水夹热证等,所以在理解与应用上不能将麻黄作用局限于太阳伤寒证。
1-1-1-2宣肺麻黄的宣肺作用所辨治的病证病变部位在太阴肺。
麻黄的宣肺作用既可辨治肺寒证又可辨治肺热证,还可辨治肺虚证。
亦即麻黄针对肺疾病的作用既可针对病变属性又可针对病变症状,针对病变属性是运用麻黄的基本规律,针对病变症状是运用麻黄的基本准则。
运用麻黄针对病变属性,既用麻黄性温散寒又用麻黄味辛宣发,达到宣肺与散寒的目的;运用麻黄针对病变症状仅仅是突出用麻黄味辛宣发作用,如肺热证、肺虚证,用麻黄旨在宣发肺气。
麻黄汤只用于外感,那就太“大材小用”了
![麻黄汤只用于外感,那就太“大材小用”了](https://img.taocdn.com/s3/m/03345ac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f.png)
麻黄汤只用于外感,那就太“大材小用”了中医书友会第1615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麻黄汤历来为治疗外感病的常用方,作者列举该方在内、外、妇、儿等科室疾病的使用,证明它不仅治疗外感疾患,还可广泛的用于其他科疾病。
(编辑/闫奇峰)麻黄汤在临床上的运用作者/范天福麻黄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方义论述,颇具精义,本文着重谈谈本方的临床应用。
一、在内科疾病上的应用麻黄汤在内科疾病,主要用于咳嗽、哮喘、外感病所致之血证、痹证、急性肾炎、水肿等。
历代医家治疗咳喘多以此方为主。
以秋冬季外感风寒所致之咳喘伴有恶寒,吐稀白痰,胸闷者为宜。
对于受寒风呛之干咳,效果尤著。
曾治一老年男性患者,平素体健无病,某日于风雪中迎风步行数里,归家后即觉恶寒、喉痒而咳,咳则欲吐,遇寒尤甚,舌苔薄白,脉浮紧,初服三拗汤三剂无效,后改用麻黄汤三剂,寒除咳止。
血证用麻黄汤者,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之邪郁闭所致的鼻衄或吐血而表证仍在者。
笔者曾治一外感风寒鼻衄的中年女患,深秋上午于野外劳动,汗出当风脱衣,旋即头痛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发热、无汗,自服西药阿司匹林微汗出后,头痛稍减,至午后头痛加重,恶寒发热转甚,随即鼻流血盅许,则诸证略减,后又流血两次,量同前。
家人邀诊,观其脉证,显然系外感风寒证,拟麻黄汤方。
麻黄8克、桂枝6克、甘草3克、杏仁6克,嘱麻黄先煮,去上沫,再下余药煎服。
服后约半时许,病人心烦欲去衣,目合不欲睁,头痛面赤随即又鼻流血,量较前为多,流血后头痛面赤略减,但仍无汗,家人来诉服药之状。
因思,所现证候乃一派邪郁在表之象,由于感邪太甚,经初服麻黄汤及数次衄血不能尽解其邪,故嘱其家人仍服前汤,药后复被。
服后半时许,汗出先从头部始,继则遍及周身,随即诸证悉除。
一般外感表证得衄后多自愈,如伤寒论中有“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的记载。
但本案几经衄血,虽病减但不愈,二次服麻黄汤才得汗而解,可见本案感受风寒外邪之重,腠理闭塞之甚。
古方新用:麻黄汤在现代医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古方新用:麻黄汤在现代医学中的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1de8014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e.png)
古方新用:麻黄汤在现代医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古方新用:麻黄汤在现代医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医药的丰富宝库中,麻黄汤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千年仍绽放着不朽的光芒。
这一碗古老的汤药,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更在现代医学的探索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麻黄汤的历史渊源与经典地位麻黄汤,这一经典的中药方剂,最早见于《伤寒论》,由医圣张仲景所创制。
它以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在古代,麻黄汤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是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代表方剂之一。
二、麻黄汤的现代解读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麻黄汤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汤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麻黄汤不仅用于治疗感冒、哮喘等传统适应症,还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三、麻黄汤的药理作用与机制探讨麻黄汤的药理作用主要归功于其多种活性成分的协同效应。
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显著的解热和镇痛作用,桂枝则能增强血液循环,促进发汗;杏仁中的苦杏仁苷具有镇咳平喘的效果;甘草则能调和各药,缓解药物的毒副作用。
这些成分的有机结合,使得麻黄汤在治疗外感风寒类疾病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四、麻黄汤的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麻黄汤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治疗风寒感冒时,麻黄汤能够迅速缓解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在哮喘治疗中,它能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
此外,麻黄汤还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疗效,如对某些病毒性心肌炎、肾炎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五、麻黄汤的现代制剂与剂型改革为了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麻黄汤的剂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从传统的汤剂到现代的颗粒剂、胶囊剂,再到注射剂,麻黄汤的剂型更加多样化,使用更加方便。
这些现代化的制剂不仅保留了麻黄汤原有的疗效,还通过科学的提取和制剂工艺,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故善治者治皮毛,《伤寒论》中最被埋没的良方麻黄汤
![故善治者治皮毛,《伤寒论》中最被埋没的良方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204e28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4.png)
故善治者治皮毛,《伤寒论》中最被埋没的良方麻黄汤导读:麻黄汤现在很多医生在临床上不用了,良方埋没呀!如果没有麻黄汤,《伤寒论》将无法写下去。
整本《伤寒论》麻黄、桂枝之法都贯穿其中。
临床中好多疑难杂症通过解表的方法,常常能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麻黄汤应用无穷也!后文选取了郝万山老师经历的麻黄汤的案例和再认识。
麻黄八证原文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在第35 条,写了8 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所在条文《黄帝内经》说:“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在《伤寒论》中,麻黄汤出现在35、36、37、46、51、52、55、232、235这些条文中。
在“中医读经典app”中搜麻黄汤,麻黄汤所在的条文将全部出现。
麻黄汤这张方子,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在临床上用得不多。
北京地区典型的麻黄汤的病证,遇到的机会很少。
十几年前,有同学就给我说,西药淘汰得很快,它的疗效不好就都淘汰了,你看这个中医中药呢,它就不是很快的发展,麻黄汤这张方子,有了1800 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临床上说,他跟老师看了那么多病,没见一个老师用过。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麻黄汤不用了,那就应当淘汰。
可是,讲中药开始讲麻黄就要讲它,讲方剂解表剂也要讲它麻黄,讲《伤寒论》要讲它,讲《内科》还要讲它,中医这个东西太陈旧。
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当时也有同感,我说,是啊,科技是在发展的,有些东西不用的就可以不讲。
有一年江西中医学院的万友生老师,到我们北京中医大学做讲座。
他讲的什么问题呢,他讲了麻黄剂的临床应用。
我就很专注的听,结果他也提出来这么一个问题,说有同学说,麻黄汤临床应用很少,就应该淘汰它,不用再讲了。
接着万友生老师说,结果事实并不是这样。
说有一年江西有一个矿区,流感流行。
这批流感流行厉害,有一多半的工人不能上工,严重影响了这个矿的生产状况。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d0c38dea417866fb84a8ec9.png)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麻黄汤(麻甘桂+杏)【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仲景用麻黄探讨
![仲景用麻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42de9d5482fb4daa48d4b68.png)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麻黄的方剂共33首,其治疗病症广泛。
笔者通过梳理有关麻黄方剂的条文,试析仲景使用麻黄所治的病症及其在不同病机下的用量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现总结如下。
1 外感发热仲景用麻黄治疗外感发热最为多见。
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其用量多根据表邪郁闭程度的轻重来增减,多与桂枝配伍。
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等。
《伤寒论》35条载:“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为表寒外束,卫郁营滞之证,“无汗”为汗不得出,说明寒邪郁闭肌表较重。
仲景治以麻黄汤,用麻黄三两开腠发汗,解卫气之郁闭,配伍桂枝二两透营达卫,温通经脉,二者相伍,使发汗解表之力倍增。
桂枝麻黄各半汤条文言:“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反映了寒邪怫郁在表,欲解而不能解的状态,为表郁轻证。
仲景取麻黄汤与桂枝汤各1/3,麻黄减至一两,桂枝一两十六铢,小发其汗以解表散寒。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属已用汗法之后,言“汗出必解”知表郁更轻,故麻黄仅用十六铢合桂枝一两十七铢轻微发汗以解表。
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寒邪闭表,郁而化热之发热,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等。
大青龙汤证为外感寒邪郁闭肌腠较甚,卫阳郁滞化热,症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仲景用麻黄开泄卫气,以散寒邪,配伍石膏清泄郁热,因石膏阻碍麻黄的发汗作用[1],故重用麻黄六两。
桂枝二越婢一汤条文言“寒少”为恶寒轻微,说明外邪已衰,“发热”则是阳郁化热未解,此处表邪郁热皆轻,故用小量麻黄十八铢祛微邪,配伍石膏二十四铢微清郁热。
另外,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少阴阳虚外感之发热,其用量较小,多配伍附子,代表方如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此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导致发热,故以小量麻黄二两解表散寒,以防过汗耗损阳气,配伍炮附子温经扶阳,助麻黄祛邪外出。
论张仲景方药剂量的应用讲解
![论张仲景方药剂量的应用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12497c46f1aff00bed51e53.png)
论张仲景方药剂量的应用张家礼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金匮要略․附篇》所载,汉时药物剂量1斤为250克,1升为200毫升,1尺为23公分,本文从文物文献及实验研究等多方面证明此结论真实可信,但是否能按照上述研究结果的标准剂量,将张仲景的方药用于临床,现分析讨论如下,以资教学和临床应用参考。
一、从方药的煎服看容量是合适的以煎服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共六两合为93.75克,按考证每10个杏仁重4克计,70个杏仁合28克,麻黄汤总重量共为121.75克,用水9升,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后加入诸药,煮取2升半,去渣,温服8合。
即用水1800毫升,煮麻黄,使水减至1400毫升,加入其余药味,再煮至500毫升,去渣,每次服160毫升。
再如小青龙汤,方中麻黄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方中五味子半升为45克,半夏半升为60克,其余药共十八两,合为281.25克,总计本方重量为386.25克,用水2000毫升,煎减成1800毫升,去上沫,加入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渣,每次温服200毫升。
这样看来,煎药用的水与方药的比例是适宜的。
二、从方剂的总重量看剂量是合适的目前临床上常用处方多数在12~15味药左右,每味药一般用量是10至20克,故每剂药的总重量在120至240克之间,至于某些医生的大处方和特殊病证的处方就更大了。
曾统计了《四川中医》1986年合订本中治疗内科病证处方,随机取样63张,其中每剂药的最小用量是90克,最大的490克,平均为210克。
而《伤寒》和《金匮》中的方剂药味较少,多数在6至8味,平均用量每味重量在30至45克,每剂总量平均在180至360克,多数方剂在250克左右,如甘姜苓术汤全方折合为180克,射干麻黄汤全方折合为330克,大黄牡丹皮汤全方折合为193克,仅略高于目前用量,但差别不大,故从方剂的总剂量看汉代的药物剂量用于临床是合适的。
巧用麻黄“提壶揭盖”治闭经
![巧用麻黄“提壶揭盖”治闭经](https://img.taocdn.com/s3/m/cd12b48e561252d381eb6eda.png)
巧用麻黄“提壶揭盖”治闭经导读:麻黄汤不仅用于解表,还可治疗因心肺郁闭谁言麻黄但解表,提壶揭盖第一方作者/陈明麻黄汤,乃张仲景为太阳伤寒证而设,治疗伤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身体疼痛,或咳喘者。
其实,麻黄汤临床运用非只解表,《伤寒论》所云太阳病伤寒证也非只为外感风寒所起,仲景所云太阳病由外感邪气引发,只是举例而言,诸凡外感或内伤,只要邪气壅滞营卫之气,导致营卫不和者,所发即为太阳病,故太阳病有外感太阳病,亦有内伤太阳病。
就麻黄汤组方配伍特点而言,麻黄、桂枝固然具有祛风散寒解表之功,但亦非只此一用,麻黄上能开宣肺气,下能通利膀胱水气。
至于桂枝,作用更广,集中体现在一“温”字上,能上温心肺之阳,中暖脾胃之阳,外煦肌表卫阳,并能化气行水,温经通络。
打开麻黄汤方子,其组合可以解读为用麻黄、杏仁开宣心肺之气,用桂枝甘草汤温通心肺之阳,乃是温通振奋心肺阳气之方,临床可广泛用于因肺气不宣、胸阳不振、心肺郁阻所致诸疾,实为“提壶揭盖”之第一方也,现举闭经一案。
宣肺通心,疏达胞脉女子闭经,为临床难治之证,虽予疏肝理气、补益脾肾、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等诸法施展,辗转腾挪,无奈胞脉紧闭,月水不信,可谓“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矣。
余屡遇之,亦时觉江郎才尽,束手无策。
一日,门诊一患者在叙述病情时谈到月经曾过月未至,有一天做饭切洋葱时涕泣俱流,几声喷嚏喷薄而出后,忽觉月经潮汛,量亦较大。
余闻之顿悟:月经信至与肺气密切相关耳!后忆起《黄帝内经》之语,又不觉脸红耳热矣。
《素问·评热病论》明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原来胞脉与心肺相通,心肺郁闭,胞脉不通,亦是闭经常见原因之一。
麻黄汤既然为开宣心肺之方,临床当可用于治疗此类闭经,特别是使用其它“常规”治疗闭经方法而不效者,遂以麻黄汤合四物汤组成基本方,经试多例,效果彰显。
兹举验案一则为证。
患者,女,39岁,北京人,2015年11月26日就诊。
张仲景用方解析
![张仲景用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b46bc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e.png)
张仲景用方解析哇哦,张仲景的方剂那可真是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呢。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里记载了好多超厉害的方剂。
咱们先来说说麻黄汤吧。
麻黄汤这个方子啊,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麻黄呢,它就像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小战士,性辛温,能够发汗解表,让我们身体里因为外感风寒而郁闭的毛孔打开,就好像是给被堵住的通气口打开了一个通道呢。
桂枝呢,它可以解肌发表,还能温通经脉,和麻黄一搭配呀,这力量就更强啦。
杏仁苦降肺气,你想啊,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肺气往往会失宣,杏仁就负责把这个肺气给降下来,让呼吸顺畅起来。
炙甘草就比较温和啦,它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让麻黄、桂枝、杏仁这几个药能和谐地发挥作用,不至于太猛啦。
再看看白虎汤吧。
这个方子主要是由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组成。
石膏那可是个大寒之品,它在白虎汤里的量还挺大的呢。
石膏就像一个灭火器,当我们身体里有阳明气分热盛的时候,就像有大火在烧一样,石膏就能把这个热气给降下去。
知母呢,它可以清热泻火,还能滋阴润燥,和石膏一起就把阳明的大热给制住啦。
粳米和炙甘草呢,它们可以保护脾胃,毕竟石膏、知母这么寒凉的药,要是没有粳米和炙甘草来保护脾胃,脾胃可能就会受到伤害啦。
小柴胡汤也是非常有名的方子哦。
它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柴胡是这个方子的君药呢,它能和解少阳,把邪气从半表半里的地方给疏散出去。
黄芩可以清泄少阳的热邪,柴胡和黄芩一升一降,就把半表半里的气机给调顺了。
人参、大枣可以补气养血,因为外感病往往会耗伤人体的正气呢。
半夏能降逆止呕,生姜可以和胃止呕,还能帮助柴胡发散邪气。
炙甘草又起到了调和的作用。
张仲景的这些方剂呀,都是经过他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它们之间的配伍非常精妙,每味药都有它独特的作用,组合在一起又能发挥出神奇的效果。
而且这些方剂对后世中医的发展影响巨大,后代的医家很多都是在张仲景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用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呢。
张志励:麻黄汤运用心得
![张志励:麻黄汤运用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13af1f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5.png)
张志励:麻黄汤运用心得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用于风寒表实证。
在温病的治疗中,麻黄汤属于禁用之方,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
然而细阅《伤寒论》,以及参证临床实战中的认识,我觉得此论是否定得适当,还是值得商讨的。
《伤寒论》第五十八条明文写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里说到的浮数之脉,无疑指的是风温在表之脉。
这虽然不是麻黄汤的主症,而且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但是即使如此,却足以证明麻黄汤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延伸。
这里说到的条件表现为以下2点:1.必须是邪未入里,表邪欲散的无汗之症。
2.要讲究舌诊。
如舌尖甚红,白苔薄润,则投之不妨。
典型病例蕲某,女,3岁。
2012年11月14日初诊。
家长诉患儿在半月前大叶性肺炎初愈。
因护理不周,体质未健,今又患感冒。
初起咳嗽无汗,子时热起,体温38.2℃。
经询问,患儿在就诊前,曾服辛凉解表之药,并已经注射青霉素2次,口服发汗退烧西药等,仍无汗发热。
西医诊断为扁桃体炎、支气管炎。
其母自述患儿此次外感情况和上次完全相同,所以忧心忡忡,生怕再次引发肺炎。
患儿就诊时,体温仍为38.2℃,咳嗽有痰,咽喉肿。
其脉浮数,左小右大,舌尖甚红,苔薄白而润根腻,此时只有解表,方可望愈。
处方:麻黄9g,桂枝6g,杏仁6g,苏子6g,莱菔子6g,甘草3g。
1剂。
上药服后,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7℃。
余热未传,舌尖已转红少苔,脉数略减。
效不更方,传解为治。
处方:羌活6g,蒲公英10g,板蓝根10g,牛蒡子6g,建曲6g。
1剂。
药后几个小时体温已降至36.1℃。
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舌已不红,苔白根厚脉缓。
转以调理脾胃而愈。
此诊用药不过2剂,价值几元钱。
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视其为异途,将其完全排斥在外。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4f66c61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0.png)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或本有外感伤寒,但是身体本身湿气又重,这个可能出现身体痛,还不是一般的痛,是烦痛,痛得比较厉害,看医圣仲景给了什么解决方案。
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剂、剂量速记:麻黄汤+白术四量六经:太阳太阴合病病机:伤寒、表实;里证:湿;原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症状:●身烦疼;同时应有恶寒、发热、无汗等;●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方解:麻黄发汗,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
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不去,故加白术健脾生液以助除湿气,在发汗中又有缓汗之法。
麻黄与白术相伍,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是治疗湿病微微发汗的具体体现。
白术还是苍术?麻黄汤中加白术对麻黄汤本身的发汗功效有一定制约作用;麻黄汤中加苍术则对其发汗功效有一定促进作用。
因此处方时需把握好方中各药的用量,使治疗目的是“微汗”出。
从中药的升降特性来看,术升苓降。
苍(白)术之升有助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而茯苓之降有碍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
因此,麻黄加术汤不可以苓代术。
类方鉴别:1、麻黄加术汤VS四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祛风散寒除湿,开太阳之表,治头、身、关节疼痛,加苍术运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
四味相合,为九味羌活汤中的四味。
临床上,以四味羌活汤治疗“湿家身烦疼”,较麻黄加术汤灵动、效捷。
且四味羌活汤的燥热之弊小于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ccd7f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9.png)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研究麻黄汤,这一经典的中医方剂,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在临床上,麻黄汤的应用颇为广泛,且疗效显著。
麻黄汤所治之证,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
患者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
此时,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腠理闭塞,故而无汗;肺气不得宣降,则发为喘咳;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头身疼痛。
麻黄汤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同时宣发肺气以平喘咳,为君药。
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功能,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在临床上,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疾病。
对于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者,及时应用麻黄汤,往往能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症状迅速缓解。
此外,麻黄汤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于风寒束肺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若患者喘咳剧烈,可加苏子、葶苈子等以增强平喘之力。
值得注意的是,麻黄汤的应用需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由于其发汗之力较强,对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失血患者等,均应慎用或禁用。
同时,在使用麻黄汤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例如,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麻黄的用量可适当减少,以免发汗太过损伤正气。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为麻黄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能兴奋交感神经,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桂枝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杏仁中的苦杏仁苷能抑制咳嗽中枢,发挥镇咳平喘的作用;甘草具有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等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麻黄汤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除了治疗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外,麻黄汤在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张仲景眼中的麻黄汤,原来有这么好的效果!
![张仲景眼中的麻黄汤,原来有这么好的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b0893e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d.png)
张仲景眼中的麻黄汤,原来有这么好的效果!在中医的世界里,有三本书可以说是震惊中外,流芳百世。
那就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在《黄帝内经》中仅仅记录了十三个方子,而《本草纲目》则主要是记载药物,真正讲治病之方的却是《伤寒杂病论》。
在《伤寒杂病论》中,讲到治疗伤寒的方子,有一个方子总是绕不开的,而这个方子就是麻黄汤。
麻黄汤由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灸甘草3克组成。
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现代临床也可用来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对于麻黄汤这个方子来说,在煎服法方面也是颇有讲究的。
将麻黄汤的四味药,“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当然,现代煎煮麻黄汤的时候,水煎服也可,但仍需温覆取微汗。
那么,麻黄汤为何在《伤寒杂病论》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配伍精妙。
麻黄汤虽然仅仅四味药,但是配伍却比较独到。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主药麻黄,它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在整个方中占有君药的重要位置,且全方也是以这味药来命名的,可见此药在本方中的作用非同一般。
麻黄汤这个方子的配伍,可以说君臣佐使十分严密。
除了麻黄作为君药之外,桂枝以其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作用作为臣药,以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等作用。
然后再配上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方中甘草为使药,它既能调和宣降的麻黄、杏仁,又能缓和麻黄、桂枝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当然,麻黄汤这个方子是辛温发汗的峻剂,所以在《伤寒论》中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疾病,即便有表寒证,也是禁用的方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应用麻黄的经验多体现在配伍方面。麻黄的配伍, 可谓活泼泼地! 配桂枝,温经解表; 配杏仁,宣肃肺气,调理 治节; 配甘 草,肃 肺 布 水,引 肺 气 下 行,“通 调 水 道,下 属 膀 胱”; 配附子,温阳散寒; 配石膏,解表透热; 配干姜、细辛、五 味子,宣肺化痰而不伤肺气; 配升麻,轻宣郁阳使下陷之邪仍 从外而解; 配白术,宣肺燥湿; 配薏苡仁,宣肺渗湿。配连翘、 赤小豆,宣肺清热利湿。后贤更演化出诸多配伍: 如麻黄配 熟地,通络补血; 麻黄配苍术,宣化湿热; 麻黄配大黄,宣肺通 腑; 配甲珠、路路通,通瘀排精; 配淫羊藿、阳起石,兴阳起萎; 配当归,养血通络; 配半夏,散寒利咽等等,不一而足,进一步 丰富和完善了麻黄的配伍。
摘要: 麻黄汤系仲景治疗伤寒的主方。张仲景临床应用麻黄和麻黄汤的范围大大超出了解表药和发汗剂的范畴,而广泛用于多种内伤杂病。 关键词: 张仲景; 麻黄汤; 伤寒病; 内伤杂病 中图分类号: R222. 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 - 5028( 2010) 08 - 0731 - 02
麻黄汤治疗伤寒的机理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在仲
收稿日期: 2010 - 03 - 22 作者简介: 张广梅( 1971 - ) ,女,青海西宁人,硕士学位,副教授。
师病因论中的依据是“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因为 风寒之邪侵袭,腠理闭塞不通,营卫郁滞所致,麻黄借桂枝甘 草辛甘化阳之力开腠理布化阳气于周身,使腠理开泄,营卫 流行。这也是李杲应用风药治疗内伤病的滥觞。
那么,麻黄是否有后贤所提到的有汗禁用呢? 笔者通过
·731·
2010 年 8 月 第 30 卷第 8 期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ugust 2010 Vol. 30 No. 8
复习仲师原文认为,这些禁忌纯属自陷囹圄,麻黄的应用尚 需具体分析,仲师用麻黄根本就不是以单纯脉象或有汗无汗 为依据,这在仲景原文中描述的很清楚,如“汗出而喘,无大 热者,可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再如: “里水者,其脉沉, ……越婢加术汤主之”等等,也从侧面反映出仲师应用麻黄 注重配伍的特点。
在《伤寒杂病论》中,麻黄汤的证治范围十分广泛,但又 十分具体,在《伤寒论》中以麻黄汤为代表,还有麻黄汤类方, 如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葛根汤、越婢汤等方。这些方的 应用同样都有相应的治内和治外范围,如大小青龙汤在《伤 寒论》中分别用来治疗外有风寒,内有郁热和水饮的证候,在 《金匮要略》中则用治水气病,前者标本俱为实证,而后者以 实证为标。当然,在治疗杂病时又夹杂了一些其他因素。因 此,方随法出,法随证变,治疗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反映在杂 病中以葛根 汤、麻 杏 薏 甘 汤、麻 黄 加 术 汤、越 婢 加 术 汤 为 代 表,依稀可见麻黄汤的影子。
·医林掌故·
王灿眉落
许敬生
(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关键词:“王灿眉落”; 张仲景; 王灿; 五石汤 中图分类号: R2 - 09 文献标识码: C
据晋·皇甫谧《甲 乙 经 序 》记 载,张 仲 景 有 一 次 遇 见 著 名文学家、“建安 七 子 ”之 一、当 朝 侍 中 王 仲 宣,王 当 时 二 十 余岁。仲景对他说: “您有病,四十岁时会眉毛脱落,眉毛脱 落半年后就会死亡。”让他服五石汤可以避免死亡。王仲宣
麻黄汤系仲景治疗伤寒的主方,麻黄为麻黄汤主药。笔 者通过认真分析仲景原文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张仲景 临床应用麻黄和麻黄汤的范围大大超出了解表药和发汗剂 的范畴,而广泛用于多种内伤杂病。兹将愚见论述于下。
笔者认为: 仲景将伤寒、杂病合论的重要出发点就是因 为伤寒和杂病的相关性,因此仲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识病和 治病方法,即以阳气的多少作为衡量疾病进退的标尺,这就 是六经病脉证辨证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脏腑表里气血均从 属于阴阳这一大前提而不再独立,在阴阳的大前提下探讨疾 病,有利于发 现 疾 病 的 本 质 和 相 关 性,同 样 也 有 利 于 治 疗。 仲景就是应用了这种体例来探讨和治疗疾病,麻黄汤自然不 能脱离这一体系。即麻黄汤与桂枝汤一样,不但可以治疗伤 寒病,也可以治疗杂病。
参考文献:
[1] 潘华信. 古方续命汤治风本义探析[J].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 ( 12) : 521 - 522.
[2] 李志刚,王睿非,罗艳玲. 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临床应用[J]. 河南中医,2009,29( 3) : 239 - 240.
( 编辑: 李 华)
Zhang Zhongjing’s Experience in Applying Mahuang Decoction
在《金匮要略》中载有“《古今录验》续命汤”谓: “治中风 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 转侧。”其方由 麻 黄 汤 加 人 参、当 归、石 膏、干 姜、川 芎 组 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方后注中提到“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 气,面目浮肿。”这样的文字,即便是后人所补,也有明显的临 证痕迹,其所治为典型的杂病。潘氏认为: 古人持辛味治风, 藉以深入络隧,疏通血气,涤荡瘀滞[1],深得其中三味。
DOI:10.16367/j.issn.1003-5028.2010.08.044
2010 年 8 月 第 30 卷 8 期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ugust 2010 Vol. 30 No. 8
张仲景应用麻黄汤经验探讨
张广梅
( 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青海 西宁 810001)
那么,仲景应用麻黄汤的依据如何呢? 笔者认为有必要 温习仲景的病因观和发病观。在《金匮要略》中,仲景提出了 几个重要的学术观点: ①生理观: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 和。②病因论: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 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 室、金刃、虫兽所伤。③腠理的概念: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 之处,为血气所注; 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笔者认为, 这是认识仲景运用麻黄汤的重要切入点。
( 编辑: 李 华)
仲景运用麻黄的指针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那就是腠
理闭塞( 不管是皮肤,还是脏腑之纹理) ,且占主要矛盾时,开 皮肤脏腑之纹理可以扭转全局时,就要考虑应用。
《神农本草经》谓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 汗,去邪热 气,止 咳 逆 上 气,除 寒 热,破 癥 瘕 积 聚 ”。不 禁 有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那么,麻黄汤治疗里证的证据又何在呢? 仲景在论述麻 黄汤治疗杂病方面毫不隐晦,但不是以原方的形式出现,而 是稍作改头换面,如“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 为宜”。如果说麻黄加术汤治疗的属于外感风湿的话,那么, 治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越婢加术汤主之”、“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 亦主之”以及“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 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则都是治疗水饮在里的论 述。尤其在桂 枝 去 芍 药 加 麻 黄 细 辛 附 子 汤 方 后 注 中 提 到: “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的论述,耐人回味。
仲师在《伤寒论》58 条中谓“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 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其宗旨是,任何疾病, 其病愈机理都离不开阴阳之气趋于调和,即“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而汗出愈的论述不过是阴阳自和的表现罢了,如胶 注于汗出愈的方后注而推断为必然是太阳病,则不免有因小 失大之嫌,且与临床不符。
Zhang Guangmei
( TCM Department,Medical College,Qinghai University,Xining,Qinghai,810001)
Abstract: Mahuang decoction is Zhang Zhongjing’s main prescription for cold-damaged diseas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phedra and Mahuang Decoction by Zhang Zhongjing extended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exterior-releasing herbs and diaphoretic prescriptions,they were extensively used in a variety of internal injuries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Key Words: Zhang Zhongjing; Mahuang Decoction; cold-damaged disease; internal injuries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收稿日期: 2010 - 02 - 20 作者简介: 许敬生 ( 1945 - ) ,男,安徽萧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 导 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732·
嫌他的话逆耳,接受汤药却不服用。过了三日,仲景见仲宣, 问他说: “服汤药没有?”仲宣回答道: “已经服用了。”仲景 说: “看您的面色证候,根本不像服过汤药的样子,您为何轻 视生命呢! ”仲宣仍然不语。过了二十年果真眉毛脱落,又过 了一百八十七日就死了。到底应验了他的话。 [原文]仲景见侍中王仲宣① ,时年二十馀,谓曰: “君有病,四 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② 。仲宣嫌其言 忤③ ,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 “服汤否? ”曰: “已 服。”仲景曰: “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 ”仲宣犹不 言④ 。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 七 日 而 死,终 如 其 言。 ( 选自晋·皇甫谧《甲乙经序》) [注释]① 侍中: 官名。侍奉皇帝左右,备应对 顾 问。王 仲 宣: 即王灿。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②五石 汤: 古代汤剂名。③忤( wǔ 五) : 逆。谓逆耳。④言: 一本作 “信”。 [按]文中所记之事,意在赞扬医圣仲景神妙的诊病技术,不 免有些夸张。但它启示人们,要知微见著,为了避免疾病的 发生,应当接受真医的良言相劝,哪怕有些逆耳。假若王仲 宣不“嫌其 言 忤 ”,服 用 了 仲 景 所 给 之 药,也 许 就 不 会 出 现 “眉落半年而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