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石油作业人员应急撤离条件

合集下载

油气化工码头安全疏散距离要求

油气化工码头安全疏散距离要求

油气化工码头安全疏散距离要求油气化工码头是一个涉及危险化学品和燃料储存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疏散距离要求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在发生火灾、爆炸或泄漏等意外情况时,疏散距离将直接影响到人员的安全。

安全疏散距离是指在发生危险情况时,人员从危险点到达安全区域所需的最短距离。

在油气化工码头的情况下,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泄漏物质的性质和数量:油气化工码头经常储存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和燃料,这些物质在泄漏时可能对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安全疏散距离应该根据储存物质的性质和数量来确定,以确保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远离泄漏物质。

2.燃烧和爆炸风险:由于油气化工码头经常涉及燃料的储存和处理,燃烧和爆炸风险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安全疏散距离要求应该能够确保人员在发生火灾或爆炸时能够尽快离开危险区域,避免火势蔓延或爆炸的危害。

3.区域分布和场所规模:油气化工码头通常是一个较大的区域,拥有多个建筑物和设备。

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应该根据区域的分布和场所的规模来确定,以确保所有人员能够快速、有效地疏散到安全区域。

4.人员数量和组织:油气化工码头通常有大量的工作人员和参观人员。

安全疏散距离要求应该考虑到不同人员数量和组织的情况,以确保所有人员能够及时、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域。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油气化工码头的安全疏散距离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现场设备的配置、紧急救援措施的准备情况和消防设施的可靠性等。

此外,根据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还可以对安全疏散距离做出适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油气化工码头的安全疏散距离要求应该根据泄漏物质的性质和数量、燃烧和爆炸风险、区域分布和场所规模、人员数量和组织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

只有确保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到安全区域,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滩海陆岸石油作业安全规程

滩海陆岸石油作业安全规程

滩海陆岸石油作业安全规程一、前言滩海陆岸石油作业是指在滩海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采、生产等作业活动。

由于滩海陆岸地区的特殊环境和复杂条件,石油作业的安全风险较大,因此制定和遵守相应的安全规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作业前的准备1. 完善的作业计划:在进行滩海陆岸石油作业前,必须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包括作业范围、时间安排、作业人员配备等内容,确保作业的有序进行。

2. 人员培训和技能评估: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或资格,同时定期进行技能评估,以确保其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 安全设备和装备: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装备,如防护服、安全帽、防滑鞋等,以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三、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措施1. 检查和维护设备:作业前必须对所有设备进行彻底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不得擅自修改或忽视规程要求。

3. 安全防护措施:作业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安全警戒线,禁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同时,必须配备消防设备,并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4. 应急预案和演练:作业单位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5. 环境保护措施:作业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四、作业后的整理和总结1. 设备维护和保养:作业结束后,必须对所有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和保养,确保其在下次作业中正常运行。

2. 资料整理和归档:必须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以备后续参考和审查。

3. 安全事故的报告和处理:如发生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和调查,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五、作业安全的监督和评估1. 监督机构的职责:相关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滩海陆岸石油作业安全的监督,确保作业单位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2. 定期评估和检查:作业单位必须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确保作业的安全进行。

井下应急撤离预案

井下应急撤离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确保井下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井下作业特点,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矿井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爆炸、透水、冒顶等重大事故,需要紧急撤离人员的情况。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井下应急撤离指挥部,由矿长担任总指挥,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担任副总指挥,下设办公室、现场指挥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等工作小组。

2. 各工作小组职责如下:(1)办公室:负责制定和修订预案,组织预案培训和演练,协调各部门工作。

(2)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和协调,确保撤离工作有序进行。

(3)医疗救护组:负责现场医疗救护,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4)后勤保障组:负责撤离过程中物资、车辆、通讯等后勤保障工作。

(5)宣传报道组:负责现场情况报道,确保信息畅通。

四、应急撤离程序1. 发现事故:井下作业人员发现事故后,立即向现场指挥组报告。

2. 现场指挥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责任人。

3. 后勤保障组组织人员、车辆、物资等准备,确保撤离工作顺利进行。

4. 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并做好转院准备。

5. 现场指挥组组织人员按照预定路线有序撤离,确保人员安全。

6. 撤离过程中,现场指挥组密切监控现场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

7. 人员撤离完毕后,现场指挥组对现场进行清查,确保无遗漏。

8. 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进一步救治,并做好转院工作。

9. 后勤保障组做好撤离后的物资补充和恢复工作。

10. 宣传报道组及时向上级报告撤离情况,做好舆论引导。

五、注意事项1. 井下应急撤离过程中,人员必须服从现场指挥组的指挥,确保有序撤离。

2. 撤离过程中,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3. 人员撤离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防止踩踏、碰撞等事故发生。

4. 事故原因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六、预案修订本预案由井下应急撤离指挥部负责修订,修订后的预案报矿长批准后实施。

矿山井下撤离应急预案

矿山井下撤离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矿山井下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组织人员撤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矿山井下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有害气体泄漏、顶板垮落等紧急情况,需要组织人员撤离的情况。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矿山井下撤离应急指挥部(1)指挥长:由矿山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全面协调、指挥撤离工作。

(2)副指挥长:由矿山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担任,协助指挥长工作。

(3)成员:包括矿山各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救援队伍负责人等。

2. 撤离小组(1)组长:由指挥长或其授权人员担任,负责组织、指挥撤离工作。

(2)成员:包括各工种班组长、安全员、救援队伍人员等。

四、撤离原则1. 优先原则:先撤离遇险人员,再撤离非遇险人员。

2. 安全原则:确保人员生命安全,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3. 快速原则: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减少事故影响。

4. 有序原则:按预定方案,有序组织人员撤离。

五、撤离流程1. 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指挥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撤离小组。

2. 撤离小组立即组织人员按照预定方案撤离。

3. 遇险人员优先撤离,由安全员和救援队伍人员协助。

4. 非遇险人员按预定路线撤离,保持队形,避免拥挤。

5. 撤离过程中,安全员和救援队伍人员负责检查井下设施,确保安全。

6. 撤离至地面后,立即清点人数,并向指挥长报告。

7. 指挥长根据撤离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六、注意事项1. 撤离前,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人员熟悉撤离路线和操作规程。

2. 撤离过程中,严禁使用电梯,确保人员安全。

3. 撤离时,保持通讯畅通,确保信息传递及时。

4. 撤离后,对井下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5. 撤离过程中,如遇意外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七、预案演练1. 定期组织矿山井下撤离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应包括:应急响应、人员撤离、信息报告等。

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07〕465号各企事业单位:现将重新修订的«用火作业安全治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八月二十一日用火作业安全治理规定第一条用火作业系指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内进行的施工过程。

海〔水〕上石油作业的用火作业应按SY6303«浅海石油设施动火安全规定»执行。

在抢险过程中用火作业应按应急预案中的规定执行。

第二条用火作业涉及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高处等作业时,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第三条用火作业的危害识别〔一〕用火作业前,应针对作业内容进行危害识别,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

〔二〕将安全措施填入〝中国石化用火作业许可证〞内。

第四条用火作业系指采纳以下方式的作业:〔一〕各种气焊、电焊、铅焊、锡焊、塑料焊等各种焊接作业及气割、等离子切割机、砂轮机、磨光机等各种金属切割作业。

〔二〕使用喷灯、液化气炉、火炉、电炉等明火作业。

〔三〕烧〔烤、煨〕管线、熬沥青、炒砂子、铁锤击〔产生火花〕物件,喷砂和产生火花的其他作业。

〔四〕生产装置和罐区联接临时电源并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和电动工具。

〔五〕使用雷管、炸药等进行爆破作业。

第五条油田企业用火作业分级〔一〕一级用火作业。

1.原油储量在10000m3及以上的油库、联合站内爆炸危险区域范畴内的油气管线及容器用火等。

2.5000m3及以上的原油罐罐体用火。

3.天然气柜和不小于400m3的液化气储罐用火。

4.不小于1000m3成品油罐的用火。

5.长输管线在不停产紧急情形下及停输情形下用火。

6.输油〔气〕长输管线干线停输用火。

7.天然气井口失控部分用火。

8.处理重大井喷事故现场急需的用火。

〔二〕二级用火作业。

1.原油储量在1001m3~10000m3的油库、联合站内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油气管线及容器用火。

2.在单罐小于5000m3储罐〔包括原油罐、成品油罐、炼化油料罐、污油罐、含油污水罐、含天然气水罐〕用火。

油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油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为保障油田生产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油田正常生产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油田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火灾、爆炸、泄漏、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 负责油田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 组成人员:油田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

2. 现场指挥部- 负责现场应急工作的具体指挥和协调。

- 组成人员:现场应急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

3. 应急小组-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设立相应的应急小组,负责具体事件的应急处置。

- 应急小组包括:灭火救援组、医疗救护组、疏散撤离组、物资保障组、信息宣传组等。

四、应急响应程序1. 信息报告- 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现场指挥部报告。

- 现场指挥部应在第一时间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赶赴现场。

- 现场指挥部根据事件情况,启动相应应急小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应急处置- 灭火救援组:负责火灾、爆炸等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工作。

- 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的救治和转运。

- 疏散撤离组:负责人员疏散和撤离。

- 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调配和供应。

- 信息宣传组:负责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4. 应急结束- 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现场安全稳定后,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五、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 建立应急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 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灭火器材、医疗药品、防护用品等。

- 建立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确保应急物资及时供应。

3. 技术保障- 建立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信息畅通。

- 建立应急技术支持队伍,提供技术保障。

六、附则1. 本预案由油田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预案,旨在确保油田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保障油田员工的生命安全和油田的财产安全。

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制度

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制度

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制度为有效预防雨季期间因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通知》的要求,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特制订本制度。

一、暴雨洪水一旦涌入井下,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地面,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排水工作,采取有效措施。

二、当井下发生水灾时,水灾较轻时施工队应立即停止生产,现场跟班队长(或班长和安全员)应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在出水点3至5m段进行加固支护。

同时派人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水情情况,并指定专人在电话旁等待矿调度的指示。

三、水灾较严重时,现场跟班队长(或班长和安全员)应立即停止生产将作业现场人员,按水灾避灾路线撤离至安全地点。

撤人前必须切断电源,以免发生其他事故。

撤至安全地点并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水灾情况,并在离水害事故点较远的安全位置设立岗哨。

四、矿调度室接到井下水灾电话后,应掌握事故地点、事故性质、遇险人数及位置、事故所影响的范围,及时向矿防治水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报告。

矿防治水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接到电话后立即作出反映,按事故级别启动《矿防汛应急预案》并立即向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报告,通知领导组成员进入应急状态。

五、井下人员撤离严格按井下水灾避灾线路指示撤离人员。

六、人员撤退过程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体,尽量避开水头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滚动矸石和物料伤人。

七、如在撤退过程中,透水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标,迷失行进的方向时,遇险人员应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八、人员安全撤离出地面后应立即清点人数。

九、矿必须组织对全矿职工进行水灾避灾知识培训,让全体职工熟知井下水灾避灾线路,并在井下设置水灾避灾线路指示牌。

十、矿各级管理人员和调度人员必须熟悉《矿防汛应急预案》、《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井下水灾避灾线路。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规程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规程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规程1.1 一般要求1.1.1 出海人员1.1.1.1 出海人员应持有健康证明、海洋石油作业安全救生培训证书或相应的安全培训证明。

1.1.1.2 出海人员应穿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

1.1.1.3 出海人员乘坐船舶或直升机等交通工具,应遵守相应安全规定。

1.1.1.4 出海人员应了解出海作业安全规定,遵守平台或船舶上的规章制度。

1.1.1.5 出海人员应熟悉所在平台或船舶的应急集合地点、所负的应急职责以及救生衣等存放处,并参加应急演习。

1.1.1.6 外来人员登临平台或船舶,庇接受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服从平台人员的引导。

1.1.2 救生与逃生1.1.2.1 海洋石油设施应有救生、逃生措施。

应按以下原则配备救生、逃生的设备;——在可能发生火灾、爆炸或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有人值守的设施上,应配备封闭式耐火救生艇;——固定设施和钻井平台救生艇数量应能容纳设施上作业的全部人员,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救生艇的配置应是作业人数的两倍;在海洋设施的建造、安装阶段,及生产设施在停产检修阶段,通过风险分析评估,在有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可用救生筏代替救生艇;——除配备救生艇外,固定设施、浮式装置上还应配备作业人数100%的救生筏;——设施上应配备可供全部作业人数的210%的救生衣,浅水区域设施的救生衣配备为全部作业人数150%;在水温低于10℃的寒冷地带作业的设施应按定员配备100%的防寒救生服;——救生艇和救生筏应配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救生物品;——在设施上应配备救生圈、抛绳设备和遇险信号,其数量、种类应根据设施结构特点配备;——救生和逃生设备应有检查和检验制度,——生活区应能容纳所有作业人员住宿,并提供急救处理设备;——有人驻守的设施,15人以上应设置专门医务室并配备医生。

1.1.2.2 海洋石油设施上的逃生通道应符合以下原则:——至少应设有两个尽可能远离并便于到达露天甲板和登艇甲板的逃生通道;——逃生通道应保持畅通;——通道上应有逃生标识;——通道上应有足够的应急照明系统。

石油用国家标准汇总

石油用国家标准汇总

石油天然气SY00/09石油综合00标准化、质量管理01技术管理02经济管理04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07计算机应用0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09卫生、安全、劳动保护10/19石油勘探、开发与集输10石油勘探、开发与集输工程综合11石油地质勘探12石油开发13石油钻井14石油开采15海洋石油作业16油、气集输[HT]20/29石油、天然气20石油、天然气综合21原油22人造石油24天然气30/49石油产品30石油产品综合31燃料油33溶剂油34润滑油36润滑脂38绝缘油39液压油液40合成油脂41真空油脂、防锈油脂42石油蜡43石油沥青44石油焦45工艺用油46炼厂气体49其他石油产品60/69石油产品添加剂60石油产品添加剂综合61添加剂90/99石油勘探、开发、集输设备90石油勘探、开发、集输设备综合91石油物探测井设备与仪器92石油钻采设备与仪器94海洋石油作业用设备97油、气处理设备98油、气集输设备SY0031—1995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SY0043—1996油气田地面管线和设备涂色标准SY0322—2000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油田集输管道工程SY0401—1998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0402—2000石油天然气站内工艺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T4067—1993SY0453—1998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油田集输管道工程SY0466—1997天然气集输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SY0470—2000石油天然气管道跨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4008—1993抽油机安装施工及验收规范SY4024—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则SY4025—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建设工程SY4026—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储罐工程SY4027—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站内钢质工艺管道安装工程SY4028—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设备安装工程SY4029—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长输管道线路工程SY4030.1—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电气工程(架空电力线路工程)SY4030.2—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电气工程(电气装置安装工程)SY4031—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SY4032.1—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长途通信明线线路工程)SY4032.2—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市内电话线路工程)SY4032.3—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通信管道工程)SY4032.4—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长途通信明线载波电话安装工程)SY4032.5—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长途通信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SY4032.6—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市内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 SY4032.7—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市内电话程控交换设备安装工程)SY4032.8—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SY4032.9—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数字微波通信工程)SY4032.10—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信工程(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SY4033—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道路工程SY4034—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桥梁工程SY4035—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采暖、通风、给排水安装工程SY4037—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炼油厂建设工程SY4038—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气田建设工程SY4052—1992油气管道焊接工艺评定方法SY4056—1993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对接焊缝射线照相及质量分级SY4063—1993电气设施抗震鉴定技术标准SY4064—1993常压立式储罐抗震鉴定技术标准SY4065—1993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SY4081—1995钢制球型储罐抗震鉴定技术标准SY4104—1995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管道穿跨越工程SY5131—1998石油放射性测井辐射防护安全规程SY5225—1994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SY5317—1988原油管线自动取样法SY5669—199[HJ*5/9]3石油及液体石油产品立式金属罐交接计量规程SY5670—1993石油及液体石油产品铁路罐车交接计量规程SY5671—1993石油及液体石油产品流量计交接计量规程SY5719—1995天然气凝液安全管理规定SY5720—1995司钻安全技术考核规则SY5726—1995石油测井作业安全规程SY5727—1995井下作业井场用电安全要求SY5728—1995滩海石油地震队安全生产管理规定SY5737—1995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SY5742—1995石油天然气钻井井控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SY5747—1995滩海石油建设工程安全规则SY5853—1993石油工业车用压缩天然气气瓶安全管理规定SY5854—1993油田专用湿蒸汽发生器安全规定SY5856—1993油气田电业带电作业安全规程SY5857—1993地震勘探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规定SY5858—1993石油企业工业动火安全规程SY5876—1993石油钻井队安全生产检查规定SY5974—1994钻井作业安全规程SY5984—1994油(气)田容器、管道和装卸设施接地装置安全检查规定SY5985—1994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规定SY6024—1994油田专用湿蒸汽发生器安全操作规程SY6043—1994钻井设备拆装安全规定SY6044—1994浅海石油作业人员应急撤离条件SY6047—1994沙漠地震队野外作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SY6048—1994电法队野外作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SY6137—1996含硫气井安全生产技术规定SY6204—1996滩海测井作业安全规程SY6277—1997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定SY6278—1997天然气净化厂安全规范SY6279—1997大型塔类设备吊装安全规程SY6303—1998浅海石油设施动火安全规定SY6307—1997浅海钻井安全规程SY6309—1997钻井井场照明、设备颜色、联络信号安全规范SY6320—1997陆上油气田油气集输安全规定SY6321—1997浅海采油与井下作业安全规程SY6322—1997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库安全技术要求SY6345—1998浅海石油作业人员安全资格SY6346—1998浅海移动式平台拖带与系泊安全规定SY6348—1998地质录井作业安全规程SY6349—1998地震勘探钻机作业安全规程SY6350—1998油气井射孔用多级自控安全起爆器安全技术规程SY6353—1998油气田变电所安全管理规定SY6354—1998稠油注汽热力开采安全技术规程SY6355—1998石油天然气生产专用安全标志SY6360—1998油田注聚合物开采安全规程SY6428—1999浅海移动式平台沉浮与升降安全规定SY6429—1999浅海石油作业消防规定SY6430—1999浅海石油船舶吊装作业安全规程SY6431—1999浅海石油作业船舶安全基本要求SY6432—1999浅海石油作业井控要求SY6433—1999浅海石油作业安全应急计划编制要求SY6442—2000石油钻井井架分级评定规范SY6443—2000压裂酸化作业安全规定SY6444—2000石油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规定SY6456—2000含硫天然气集气站安全生产规定SY6457—2000含硫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SY6516—20XX石油工业电焊焊接作业安全规程SY7548—1998汽车用液化石油气SY/T0004—1998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SY/T0005—1998油田注水设计规范SY/T0006—1998油田采出水处理设计规范SY/T0007—1998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SY/T0009—1993石油地面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程SY/T0010—1996气田集气工程设计规范SY/T0011—1996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SY/T0015.1—1998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工程SY/T0015.2—1998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跨越工程SY/T0017—1996埋地钢质管道直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SY/T0019—1997埋地钢质管道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规范SY/T0023—1997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参数测试方法SY/T0025—1995石油设施电器装置场所分类SY/T0026—1998水腐蚀性测试方法SY/T0027—1994稠油集输及注蒸汽系统设计技术规定SY/T0029—1998埋地钢质检查片腐蚀速率测试方法SY/T0032—2000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SY/T0036—2000埋地钢质管道强制电流阴极保护设计规范SY/T0037—1997管道防腐层阴极剥离试验方法SY/T0038—1997管道防腐层特定可弯曲性试验方法SY/T0039—1997管道防腐层化学稳定性试验方法SY/T0040—1997管道防腐层抗冲击性试验方法(落锤试验法)SY/T0041—1997管道防腐层与金属粘结的剪切强度试验方法SY/T0042—20XX防腐蚀工程经济计算方法SY/T0045—1998原油电脱水设计规范SY/T0046—1998油田注水脱氧设计规范SY/T0047—1998原油处理容器内部阴极保护系统技术规范SY/T0048—2000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SY/T0049—1994油田地面建设规划设计规范SY/T0051—199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列图式SY/T0053—1997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4—20XX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SY/T0055—1993长距离输气管道测量规范SY/T0058—1998静力触探技术规定SY/T0059—1998控制钢制设备焊缝硬度防止硫化物应力开裂技术规范SY/T0060—1992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定SY/T0061—1992埋地钢质管道外壁涂敷有机覆盖层技术规定SY/T0062—2000管道防腐层针入度试验方法(钝杆法)SY/T0063—1998管道防腐层检漏试验方法SY/T0064—2000管道防腐层水渗透性试验方法SY/T0065—2000管道防腐层耐磨性试验方法(滚筒法)SY/T0066—1998管道防腐层厚度的无损测量方法(磁性法SY/T0067—1998管道防腐层耐冲击性试验方法(石灰石落下法)SY/T0069—2000原油稳定设计规范SY/T0070—1993油田注水配水间设计规范SY/T0071—1993油气集输管子及管路附件选用标准SY/T0072—1993管道防腐层高温阴极剥离试验方法标准SY/T0073—1993管道防腐层补片材料试验方法标准SY/T0074—1993管道防腐层补口绝缘密封性试验方法标准SY/T0075—20XX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SY/T0076—1993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SY/T0077—1993天然气凝液回收设计规范SY/T0078—1993钢质管道内腐蚀控制标准SY/T0079—1993埋地钢质管道煤焦油瓷漆外覆盖层技术标准SY/T0080—1993油气田柴油机发电站设计规范SY/T0081—1993原油热化学沉降脱水设计规范SY/T0082—1993原油及天然气地面工程初步设计内容规范SY/T0083—1994除油罐设计规范SY/T0084—1994管道防腐层环状弯曲性能试验方法SY/T0085—1994管道防腐层自然气候曝露试验方法SY/T0086—1995阴极保护管道的电绝缘标准SY/T0087—1995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与防护调查方法标准SY/T0088—1995钢制储罐罐底外壁阴极保护技术标准SY/T0089—1996油气厂、站、库给排水设计规范SY/T0090—1996油气田及管道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SY/T0091—1996油气田及管道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SY/T0092—1998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站设计规范SY/T0093—1998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站设计规范SY/T0094—1998管道防腐层阴极剥离试验方法粘结电解槽法SY/T0095—2000埋地镁牺牲阳极试样试验室评价试验方法SY/T0096—2000强制电流深阳极地床技术规范SY/T0097—2000稠油油田采出水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处理设计规范SY/T0305—1996滩海管道系统技术规范SY/T0306—1996滩海石油工程热工采暖技术规范SY/T0307—1996滩海石油工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固定顶储罐技术规范SY/T0308—1996滩海石油工程注水技术规范SY/T0309—1996滩海石油工程采出水处理技术规范SY/T0310—1996滩海石油工程仪表与自动控制技术规范SY/T0311—1996滩海石油工程通信技术规范SY/T0312—1996滩海石油工程舾装技术规范SY/T0313—1996滩海石油工程码头设计与建造技术规范SY/T0314—1996滩海混凝土平台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规范SY/T0315—1997钢质管道熔结环氧粉末外涂层技术标准SY/T0316—1997新管线管的现场检验推荐作法SY/T0317—1997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0318—1998石油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SY/T0319—1998钢制储罐液体环氧涂料内防腐层技术标准SY/T0320—1998钢制储罐氯磺化聚乙烯外防腐层技术标准SY/T0321—2000钢质管道水泥沙浆衬里技术标准SY/T0323—2000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压力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324—20XX直埋式钢质高温管道保温预制施工验收规范SY/T0325—20XX钢质管道穿越铁路和公路推荐做法SY/T0326—20XX钢制储罐内衬环氧玻璃钢技术标准SY/T0379—1998埋地钢质管道煤焦油瓷漆防腐层技术标准SY/T0403—1998输油泵组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404—1998加热炉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407—1997涂装前钢材表面预处理规范SY/T0408—2000抽油机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413—20XX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技术标准SY/T0414—1998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胶粘带防腐层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415—1996埋地钢质管道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防腐保温层技术标准SY/T0419—1997油田专用水套加热炉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SY/T0420—1997埋地钢质管道石油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SY/T0422—1997油田集输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429—2000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SY/T0441—20XX油田注汽锅炉制造安装技术规范SY/T0442—1997钢质管道熔结环氧粉末内涂层技术标准SY/T0443—1998常压钢制焊接储罐及管道渗透检测技术标准SY/T0444—1998常压钢制焊接储罐及管道磁粉检测技术标准SY/T0447—1996埋地钢质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SY/T0448—1997油田油气处理用钢制压力容器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449—1997油气田用钢制常压容器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450—1997输油(气)埋地钢质管道抗震设计规范SY/T0452—20XX石油天然气金属管道焊接工艺评定SY/T0457—2000钢质管道液体环氧涂料内防腐层技术标准SY/T0460—2000天然气净化装置设备与管道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468—2000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防腐保温钢管制作SY/T0469—1998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油田钢制容器及加热炉制作SY/T0510—1998钢制对焊管件SY/T0511—1996石油储罐呼吸阀SY/T0512—1996石油储罐阻火SY/T0515—1997油气分离器规范SY/T0516—1997绝缘法兰设计技术规定SY/T0518—20XX油气管道钢制对焊管件设计规定SY/T0519—1993原油屈服值测定U形管法SY/T0520—1993原油粘度测定旋转粘度计平衡法SY/T0521—1993原油析蜡点测定显微观测法SY/T0522—1993原油析蜡点测定旋转粘度计法SY/T0523—1993油田水处理过滤器SY/T0524—1993热煤间接加热装置技术条件SY/T0525.1—1993石油储罐液压安全阀SY/T0525.2—1993石油储罐回转接头SY/T0525.3—1993石油储罐空心泡沫产作器SY/T0525.4—1993石油储罐钢制孔类附件SY/T0525.5—1993石油储罐量油孔SY/T0526.1—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底漆干提取物灰分测定SY/T0526.2—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试样准备SY/T0526.3—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针入度测定SY/T0526.4—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冷弯试验SY/T0526.5—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压痕测定SY/T0526.6—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流淌性测定SY/T0526.7—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流淌性测定SY/T0526.8—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粘结相容性试验SY/T0526.9—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加热变化试验SY/T0526.10—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吸水率测定SY/T0526.11—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灰分测定SY/T0526.12—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低温脆裂和剥离试验SY/T0526.13—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冲击试验SY/T0526.14—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瓷漆阴极剥离试验SY/T0526.15—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缠绕带拉伸强度测定SY/T0526.16—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缠绕带耐水性试验SY/T0526.17—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缠绕带稳定性试验SY/T0526.18—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缠绕带柔韧性试验SY/T0526.19—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缠绕带单位面积质量测定SY/T0526.20—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缠绕带厚度测定SY/T0526.21—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热烤缠带瓷漆取样SY/T0526.22—1993煤焦油瓷漆覆盖层热烤缠带粘结性试验SY/T0527—1993原油族组成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SY/T0528—1993原油中微量砷含量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SY/T0529—1993油田气中C-1,C-12,N-2,CO-2组分分析关联归一气相色谱法SY/T0530—1993油田污水中含油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SY/T0531—1994油田注入水悬浮颗粒测定法电阻感应法SY/T0532—1993油田注入水细菌分析方法绝迹稀释法SY/T0536—1994原油盐含量测定法电量法SY/T0537—1994原油蜡含量测定法SY/T0538—1994管式加热炉技术条件SY/T0539—1994管式加热炉设计技术规定SY/T0540—1994石油工业加热炉型式与基本参数SY/T0541—1994原油凝点测定法SY/T0542—1994稳定轻烃组分分析气相色谱法SY/T0543—1994稳定轻烃取样方法SY/T0544—1995石油钻杆溶剂型涂料内涂层技术条件SY/T0545—1995原油析蜡热特性参数的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SY/T0546—1996腐蚀产物的采集与鉴定SY/T0556—1998快速开关盲板SY/T0599—1997天然气地面设施抗硫化物应力开裂金属材料要求SY/T0600—1997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SY/T0601—1997水中乳化油、溶解油的测定SY/T4013—1995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技术标准SY/T4041—1995油田专用湿蒸汽发生器安装及验收规范SY/T4054—1993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带SY/T4055—1993球形储罐[WTBZ]γ射线全景曝光技术要求SY/T4057—1993液体环氧涂料内防腐涂层钢管技术条件SY/T4068—19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防腐保温钢管制作SY/T4071—1993管道下向焊接工艺规程SY/T4073—1994钢质管道水泥沙浆衬里涂敷机涂敷工艺SY/T4074—1995钢制管道水泥沙浆衬里涂敷机涂敷工艺SY/T4075—1995钢质管道粉煤灰水泥沙浆衬里离心成型施工工艺SY/T4076—1995钢质管道液体涂料内涂层风送挤涂工艺SY/T4077—1995钢质管道水泥沙浆衬里风送挤涂工艺SY/T4078—1995钢质管道内涂层液体涂料补口机补口工艺SY/T4079—1995石油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T4080—1995管道、储罐渗漏检测方法SY/T4083—1995电热法消除焊接应力工艺规程SY/T4084—1995滩海环境条件与荷载技术规范SY/T4085—1995滩海油田油气集输技术规范SY/T4086—1995滩海结构物上管网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Y/T4087—1995滩海石油工程通风空调技术规范SY/T4088—1995滩海石油工程给水排水技术规范SY/T4089—1995滩海石油工程电气技术规范SY/T4090—1995滩海石油工程发电设施技术规范SY/T4091—1995滩海石油工程防腐蚀技术规范SY/T4092—1995滩海石油工程保温技术规范SY/T4093—1995滩海石油设施上起重机选用与安装技术规范SY/T4094—1995浅海钢质固定平台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规范SY/T4095—1995浅海钢质移动平台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规范SY/T4096—1995滩海油田井口保护装置技术规范SY/T4097—1995滩海斜坡式砂石人工岛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Y/T4098—1995滩海环壁式钢模混凝土人工岛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Y/T4099—1995滩海海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Y/T4100—1995滩海工程测量技术规范SY/T4101—1995滩海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SY/T4102—1995阀门的检查与安装规范SY/T4103—1995钢质管道焊接及验收SY/T5002—1996双作用钻井泵易损件连接尺寸SY/T5020—1997钻井泵用锥柱螺纹SY/T5022—1998泥浆泵用锥柱螺纹量规SY/T5023—1994石油钻机用刹车块SY/T5024—1993套管扶正器SY/T5025—1998石油钻机用井架及底座SY/T5026—1993石油钻采设备用气动元件型号编制方法SY/T5027—1993石油钻采设备用气动元件基本参数SY/T5029—1995抽油杆(抽油杆短节、光杆、接箍和异径接箍)SY/T5030—2000石油天然气工业用190系列柴油机SY/T5031—1998石油钻机用柴油机SY/T5035—1991吊钳SY/T5037—2000低压流体输送管道用螺旋缝埋弧焊钢管SY/T5040—2000桩用螺旋焊缝钢管SY/T5041—1992吊卡SY/T5043—1993石油钻采设备用气动元件通用技术条件SY5043—1984SY/T5044—2000游梁式抽油机SY/T5046.1—2000地震检波器第1部分:动圈式检波器SY/T5046.3—20XX地震检波器第3部分涡流式检波器SY/T5046.4—20XX地震检波器第4部分动圈式加速度检波器SY/T5048—1994石油钻机用190系列柴油机安装、操作和维护规范SY/T5049—1991钻井卡瓦SY/T5050—1993游梁式抽油机的使用与维护SY/T5051—1991钻具稳定器SY/T5053.1—2000防喷器及控制装置防喷器SY/T5053.2—20XX地面防喷器及控制装置SY/T5054—1991开式下击器SY/T5055—型地面下击器SY/T5056—1993偏心辊子整形器SY/T5059—2000组合泵筒管式抽油泵SY/T5061—1993钻井液用石灰石粉SY/T5062—1994钻井液用水解聚丙烯腈钠盐SY/T5063—1994钻井液用水解聚丙烯腈钙盐SY/T5064—1985泥浆泵双金属缸套技术条件SY/T5066—1997地层测试器SY/T5066.2—1993油气田用地层测试器地面控制装置SY/T5067—1991安全接头SY/T5068—2000钻修井用打捞筒SY/T 5069—2000钻修井用打捞矛SY/T5070—20XX钻修井用割刀SY/T5072—1998石油厢式工程车通用技术条件SY/T5073—1993测井绞车SY/T5074—1991石油修井用动力钳SY/T5078.1—1991水力活塞泵及地面装置水力活塞泵SY/T5078.2—1991水力活塞泵及地面装置地面泵SY/T5078.3—1991水力活塞泵及地面装置控制管汇SY/T5079—1998试井车SY/T5080—1992修井转盘SY/T5082—1991随钻震击器SY/T5083—1991尾管悬挂器SY/T5084—1993反循环打捞篮技术条件SY/T5085—1991可弯肘节SY/T5086—1985油压上击器和震击加速器SY/T5087—1993含硫油气田安全钻井作法SY/T5088—20XX评定井身质量的项目和计算方法SY/T5089—1992钻井井史及班报表格式3SY/T5091—1993钻井液用磺化栲胶SY/T5092—20XX钻井液用磺化褐煤SY/T5093—1992钻井液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盐SY/T5094—1995钻井液用磺甲基酚醛树脂SY/T5095—1993石油钻采设备用气动元件换向阀试验方法SY/T5096—1993石油钻采设备用气动元件调压阀试验方法SY/T5097—1996钻(修)井多参数仪技术条件SY/T5098—1991石油下井仪表用计时器技术条件SY/T5099—1985石油下井仪器温度、压力分级及其匹配SY/T5100—1991石油下井仪表螺旋弹簧管技术条件SY/T5102—1993石油勘探开发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K:高温高压试验3SY/T5103—2000检波器组合软电缆SY/T5105—1997油气田用封隔器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SY/T5106—1998油气田封隔器通用技术条件SY/T5107—199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SY/T5108—1997压裂支撑剂性能测试推荐方法SY/T5110—2000套管刮削器SY/T5111—1986铅封注水泥套管补接器SY/T5112—1998钻井和采油提升设备规范SY/T5114—1992打捞公锥SY/T5115—1992打捞母锥SY/T5116—1997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SY/T5117—1996岩石热解分析方法SY/T5118—1995岩石中氯仿沥青的测定脂肪抽提器法SY/T5119—1995岩石可溶有机物和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SY/T5120—1997岩石氯仿抽提物及原油中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方法SY/T5121—1986岩石有机质及原油红外光谱分析方法SY/T5122—1999岩石有机质量中碳、氢、氧元素分析方法SY/T5123—1995沉积岩中干酪根分离方法SY/T5124—1995沉积岩中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SY/T5125—1996透射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类型划分方法SY/T5127—20XX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规范SY/T5128—1997油气井聚能射孔器通用技术条件SY/T5129—1996密度测井仪刻度SY/T5132—1997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SY/T5133—1993可退式倒扣捞矛SY/T5134—1993石油勘探开发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G:振动(正弦)试验S SY/T5138—1992三缸单作用钻井泵SY/T5139—1993立放运井架车SY/T5140—1987通井车通用技术条件SY/T5141—20XX石油钻机用离心涡轮液力变矩器SY/T5142—1995石油钻机用190系列柴油机大修理技术条件SY/T5143—1998组合泵筒管式泵结构及主要零件基本尺寸SY/T5144—1997钻铤SY/T5146—1997整体加重钻杆SY/T5147—2000磁力打捞器SY/T5148—1998石油钻采设备用气动元件单向节流阀SY/T5149—1997石油钻采设备用气动元件快速排气阀试验方法SY/T5150—2000分级注水泥器SY/T5151—1993可退式倒扣捞筒SY/T5153—1998油藏岩石润湿性测定SY/T5154—1998油气藏流体取样推荐作法SY/T5157—1991数字地震仪SY/T5158—1991石油勘探数字测井仪技术条件SY/T5161—20XX岩石中金属元素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SY/T5162—1997岩石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SY/T5163—1995沉积岩粘土矿物相对含量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SSY/T5164—1998三牙轮钻头SY/T5165—1987SQ3型取样器SY/T5166—1995电子示功仪SY/T5167.4—1993潜油电泵使用和维护SY/T5167.5—1993潜油电泵配套附件和工具SY/T5168—1999石油钻采设备零件分类编码系统SY/T5170—1998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钢丝绳规范SY/T5171—1999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5172—1996直井下部钻具组合设计方法SY/T5176—1993井下作业劳动定额SY/T5179—1993石油机械加工劳动定额SY/T5181—2000裸眼井砾石充填防砂推荐作法SY/T5182—1987绕焊不锈钢筛管SY/T5183—2000油井防砂效果评价推荐方法SY/T5184—1997油、气、水井防砂作业用石英砂SY/T5185—1987砾石充填防砂水基携砂液性能评价推荐方法SY/T5187—1997游梁式抽油机大修理技术条件SY/T5188—1997抽油泵维护与使用推荐作法SY/T5189—1987水力活塞泵的使用、维护SY/T5190—1991综合录井仪技术条件SY/T5191—1993气相色谱测井仪技术条件SY/T5192—1991地震勘探专用电缆SY/T5193—1991数控地震仪SY/T5196—1995抽油杆打捞筒SY/T5197—1995修井用滑牙块打捞矛SY/T5199—1997套管、油管、管线管用螺纹脂SY/T5200—20XX钻柱转换接头SY/T5202—1991石油修井机技术条件SY/T5203—1991石油勘探开发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总则SY/T5204—1997石油下井仪器金属绝热瓶通用技术条件SY/T5207—1987石油钻采设备用气动元件活塞式气缸型式试验SY/T5208—2000石油修井主要提升设备SY/T5209—1991修井用天车SY/T5210—1991修井用水龙头SY/T5211—1993高压管接和高压活动弯头SY/T5212—2000游梁式抽油机质量分等SY/T5213—1987闭式下击器SY/T5215—1987钻具止回阀SY/T5216—2000常规取心工具SY/T5217—2000金刚石钻头及金刚石取心钻头SY/T5218—1991石油勘探开发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A:高温试验SY/T5221—1991石油勘探开发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B:冲击试验SY/T5222—1992修井与采油井架技术条件SY/T5226—1997CJT系列抽油机节能拖动装置SY/T5230—1991石油勘探开发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C:盐雾试验SY/T5231—1999石油工业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规程SY/T5232—1999石油工业应用软件工程规范SY/T5233—1991钻井液用絮凝剂评价程序SY/T5234—1991喷射钻井水力参数计算方法SY/T5235—1991抽油杆吊卡SY/T5236—2000抽油杆吊钩SY/T5237—1991水中氢同位素分析方法锌还原封管法SY/T5238—1991天然气中氢碳氧同位素制样方法SY/T5239—1991石油和沉积有机质的氢、碳同位素分析方法SY/T5240—1991照相测斜仪SY/T5241—1991水基钻井液用降滤失剂评价程序SY/T5242—1991钻井液用处理剂中磺基含量的测定方法SY/T5243—1991水基钻井液用降粘剂评价程序SY/T5244—1991钻井液管汇SY/T5246—1991修井打捞工具通用技术条件SY/T5247—1997套铣作业方法SY/T5248—1991钻井井下落物打捞方法SY/T5249—2000地面液压驱动可控震源车SY/T5250—型液压背罐车技术条件SY/T5251—1991石油天然气探井质量基本要求SY/T5252—20XX岩样的自然伽马能谱分析方法SY/T5254—2000裸眼井测井数据处理符号及计算方法SY/T5255—1991石油钻井用砂泵SY/T5256—1991快速开关盲板SY/T5257—1991钢制弯管SY/T5258—1991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鉴定方法SY/T5259—1991岩屑罐顶气轻烃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SY/T5260—1991压裂管汇SY/T5261—1991火筒式加热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方法SY/T5262—2000火筒式加热炉规范SY/T5263—1991火筒式加热炉设计技术规定SY/T5264—1996原油集输系统效率测试和单耗计算方法SY/T5265—1996油田注水地面系统效率测试和单耗计算方法SY/T5266—1996机械采油井系统效率测试方法SY/T5267—2000油田原油损耗测试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布一九八七年三月一日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的管理,保障海洋石油作业中的人员生命及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第二十四条和第三十条,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其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资源管辖的海域内,按照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合同或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所经营的石油作业,以及进行相应石油作业的设施和负责实施相应石油作业的作业者向作业者提供服务的承包者。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以下称石油部)是负责监督实施本规定的政府主管部门。

石油部设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以下称安全办公室)作为实施本规定的执行机构。

第四条为便于有效地实施本规定,安全办公室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具体办法,并由安全办公室委派的地区代表(以下称地区代表)执行授权范围内的各项任务。

第二章作业许可和作业认可第五条在本规定第二条所述的适用范围内,海上移动式钻井船(平台)首次进入并开始钻井作业前、固定式钻井平台开始钻井作业前、海上油(气)田生产设施开始投产前、海底长输油(气)管线及陆岸输油(气)终端开始投用前,作业者或承包者应为其上述作业向安全办公室申请作业许可。

在本规定第二条所述的适用范围内,物探船、铺管船、固井船、酸化压裂船首次进入并开始作业前,作业者或承包者应为其上述作业向安全办公室申报作业认可。

第六条作业者或承包者在向安全办公室申请作业许可或申报作业认可前,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其它有关部门(以下称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其它各项有关手续。

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5篇)

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5篇)

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企业事故应急预案应明确作业人员发现作业现场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情况时的紧急撤离行动路线。

二、每个生产中段和采区至少有两个符合规定的安全出口,并与通往地面的两个安全出口相通,并保持畅通。

三、井巷的分道口应有路标,注明其所在地点及通往地面出口的方向。

所有井下作业人员,均庆熟悉安全出口。

四、装有两部在动力上互不依靠的罐笼设备、且提升机均为双回路供电的竖井,可作为安全出口而不必设梯子间,其他竖井作为安全出口时,应有装备完好的梯子间。

五、定期检查和维护安全出口,发现影响顺利通行障碍物应及时清除,保持其处于良好状态。

六、当井下发现危及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情况时,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按应急预案立即撤离和通知相关人员撤出,并报告值班班长和坑长,坑长报告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并报告上级领导,上级领导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七、应急情况解除之后,应对危险隐患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完成整改,经复查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八、做好记录,由安环部保存。

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2)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火灾、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依然存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介绍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制度的框架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一、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 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建立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可以帮助组织或单位及时有效地组织和指挥人员进行紧急撤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2. 最小化财产损失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关注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关注财产的保护。

通过制定紧急撤离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提前制定好各个部门或单位的责任和任务,使各部门或单位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井控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井控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加强井控现场安全管理,提高应对井喷等井控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确保安全生产,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所有油气井钻井、试油、修井等井控作业现场,以及与之相关的地面设施。

三、应急预案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对突发重大事件(事故)管理办法》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井控规定》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与天然气井下作业井控规定》7. 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井控现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1)组长:项目经理或现场最高负责人(2)副组长:项目副经理、安全总监(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职责:负责井控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指挥、协调和决策。

2. 井控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1)指挥长:井控现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2)副指挥长:井控现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副组长(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职责: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井控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3. 井控现场应急处置小组(1)组长:井控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指挥长(2)副组长:井控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副指挥长(3)成员:各专业技术人员、安全员、现场作业人员职责:负责井控现场应急处置的具体实施,包括现场巡查、应急演练、事故处理等。

五、应急处置程序1. 事故报告(1)现场作业人员发现井涌、井喷等异常情况,立即向井控现场应急处置小组报告。

(2)井控现场应急处置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井控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

2. 启动应急预案(1)井控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决定启动本预案。

(2)井控现场应急处置小组按照预案要求,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现场处置(1)现场巡查:井控现场应急处置小组对现场进行巡查,了解事故情况,确保人员安全。

海上石油作业人员安全救生培训要求

海上石油作业人员安全救生培训要求

海上石油作业人员安全救生培训要求海上石油作业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安全要求极为严格。

为了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正确应对突发事故并进行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海上石油公司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救生培训。

以下是海上石油作业人员安全救生培训的要求。

1. 必要的前期准备:每一名参加海上石油作业的人员在进行救生培训前,必须接受身体检查,以确保他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能够适应体力消耗大、环境恶劣的海上工作条件。

2. 理论知识培训:在进行实际救生操作之前,作业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海上石油作业的安全规定、安全操作程序、疏散逃生法、火灾逃生等。

3. 实操演练:实操演练是安全救生培训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作业人员需要逐步学习救生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例如救生艇、救生圈、救生衣等。

通过实操演练,他们能够熟悉和掌握救生设备的特点,了解正确的救生姿势和逃生方式。

4. 贴身技能培训:在海上石油作业中,人员遇到意外事故可能会导致身体受伤或陷入水中。

因此,救生培训还应包括泅水、潜水、逃生姿势的训练等贴身技能的培训,以增强作业人员的生存能力。

5. 紧急情况应对:在培训中,还需要重点针对海上石油作业中可能会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训练。

这包括如何正确预警、如何迅速疏散人员以及如何进行火灾控制等。

6. 定期复训:由于海上石油作业本身风险较高,作业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救生培训的复训,以保持他们的技能和知识的更新与提升。

海上石油作业人员的安全救生培训是一项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训,使作业人员具备相关的安全救生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保障其在工作中的安全,有效应对紧急情况,并确保他们的生命和身体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

海上石油作业人员的安全救生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培训的内容、形式和周期。

以下是进一步探讨海上石油作业人员安全救生培训要求的相关内容。

首先,有关海上石油作业的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是安全救生培训的基础。

气象知识

气象知识

第一节 渤海地区气象基础知识
一、水温和气温
二、云和降水
三、气压 四、雾和能见度 五、风 六、海浪 七、气团和锋
一、水温和气温
1. 水温:表示海水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海水温度,简称~。 2. 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 单位:摄氏温标 3. 渤海地貌水温特点: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北、西、南面分为辽东 湾、渤海湾、莱州湾,东面由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由 于是三面陆地环抱,一面狭窄开口的内海,海陆温度差 异随季节的变化显著不同。水温,其中心深水区水温随 季节变化的滞后现象明显,即近海浅水区易受陆地的影 响,而表现出相应的季节敏感性。
响要小得多。渤海海面平均风速以冬半年(10-5月)较大(6.08.6m/s),风速值有自西向东增大之势,就南北而言,北部风速大于南 部。夏季(6-9月),各海区各月风速大体相近,且月际变化也不大,
平均在5-6米之间。
风力等级表(本表所列风速是指平地上离地10米处的风速值)
风级
0 1 2 3
名称
无风 软风 轻风 微风
四、雾和能见度
1.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在空中的现象
2. 渤海雾况: 比黄海少,主要出现于春夏季,秋冬基本无雾。 海峡地区雾较多,年均15-37天,中部最多,为37天, 最多74天;其他地区,年均5-13天。
3. 能见度(水平能见度): 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 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 夜间则是能看到和确定出一定强度灯泡的最大水平距离。
四、撤离条件
当预报作业区风力(北风、东北风、西北风、
东风)大于蒲氏6级(含六级)时或风力(南风、
东南风、西南风、西风)大于蒲氏7级(含7级)

加油站人员疏散应急预案

加油站人员疏散应急预案

加油站人员疏散应急预案一、预案目的加油站作为易燃易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泄漏等紧急情况,往往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保障加油站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必须迅速有效地进行疏散。

本预案旨在制定加油站人员疏散的应急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二、预案内容1. 疏散策略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加油站管理人员应立即发起疏散警报,通过广播和其他方式向所有人员发出紧急疏散指示。

所有人员应迅速离开现场,沿指定疏散通道有序撤离。

2. 疏散通道为确保人员能够顺利疏散,加油站需设置清晰明确的疏散通道,并进行标识。

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无阻,不得堵塞物品和设备。

通道两侧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指示疏散的方向和距离,以便人员快速找到出口。

3. 事故报告与求助在疏散过程中,加油站管理人员应迅速拨打报警电话通知相关部门,并向事故现场附近单位求助。

同时,应详细描述事故的性质、规模和紧急救援的需求,确保得到及时帮助。

4. 应急演练为了提高疏散应急预案的执行效果,加油站应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疏散警报的发出、指示的传达、人员迅速疏散等。

通过演练,加油站人员将熟悉疏散的流程和方式,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

5.人员培训为了确保所有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加油站应定期进行员工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涵盖疏散流程、疏散通道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紧急求助的方式等。

6. 疏散指引为了方便人员的疏散,加油站应在各个重要的位置设置合适的指引标志或指示牌,清晰明了地标示出疏散通道。

指引标志或指示牌应设置在明显的位置,以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找到疏散通道。

7.危险物品处理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能有危险物品泄漏,加油站人员应根据培训要求迅速将泄漏物品处理妥当,以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8. 应急救援在疏散过程中,加油站应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救援,并根据需要调用专业的救援队伍协助处置紧急情况。

同时,为确保人员安全,需设立安全指挥中心,负责指挥疏散工作和救援行动。

井下撤人应急方案

井下撤人应急方案

井下撤人应急方案在煤炭、金属等采矿、工业企业中,井下作业人员常常面临被困、受伤等突发事故。

因此,及时制订可行的应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井下撤人的应急方案,希望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有所帮助。

一、应急疏散原则1.安全第一,不能只顾自己逃生,要关注身边的其他人,及时帮助其他被困人员撤离。

2.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撤离通道。

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升井、下井、盲巷撤离等多种方式,但应注意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通道变形或存在危险状况时应及时选择其他安全通道。

3.井下应建立完善的疏散逃生指示标志系统和应急广播系统,以提高疏散效率和准确性。

二、疏散准备1.每个井下作业人员必须掌握疏散逃生的基本原则和逃生路线。

同时,在井下作业时应佩戴地质柱和逃生绳索等安全防护工具。

2.井下应急物资储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讯设备、LED手电筒、救生药品、医疗器械、肉眼、饮用水等。

3.针对不同的职工,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例如技术人员、维护人员、管理人员等。

三、应急响应1.在出现疏散情况时,应根据情况进行应急撤离。

在撤离时,人员应保持队形,有序疏散,保证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全与生命安全。

2.如有必要,应急救援人员可以利用救护车、防漏设备等工具,进行营救任务。

3.与疏散事件相关的人员应该尽快上报疏散情况,并按照要求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

四、应急演练应急演练应该是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急演练可以检验应急预案是否完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响应时间和地点是否合理等。

应急演练是提高人员自救能力、增强疏散自救意识和逃生技能的重要途径。

针对不同情况,应制订不同应急演练方案,提高井下作业人员的紧急逃生应急能力,确保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

以上为井下作业人员的应急撤离方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还需要提醒大家,应急预案只是防范安全事故的一种机制,更要深入实践,不断地完善、调整,以预防井下作业事故的发生。

胜利油田安全生产禁令及安全生产违章行为

胜利油田安全生产禁令及安全生产违章行为

胜利油田安全生产禁令及安全生产违章行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石油开发中心印制2009年8月目录一、胜利油田安全生产违章行为处罚规定(试行) (1)二、中石化安全生产十大禁令 (2)三、胜利油田安全生产禁令 (3)四、安全生产严重违章行为 (14)胜利油田安全生产违章行为处罚规定(试行)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杜绝违章行为,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健康,促进油田安全生产,结合油田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胜利油田所属各单位和进入油田市场的承包商。

第三条本规定中的安全生产违章行为是指违反“安全生产禁令”的行为、“安全生产严重违章行为”和其它安全生产违章行为。

第四条安全生产违章行为的认定。

(一)油田机关有关部门及油田安全生产监察支队监督检查查出的违章行为;(二)政府有关部门执法检查查出的违章行为;(三)上级机关有关部门安全检查查出的违章行为;(四)职工举报并经油田机关有关部门查实的违章行为;(五)油田外部施工队伍被甲方查出并经油田机关有关部门查实的违章行为。

第五条检查出一次违反“安全生产禁令”的行为,扣罚违章人员所在二级单位效益工资5-10万元,责令二级单位按照“安全生产禁令”和其他有关规定对违章人员和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六条检查出一次“安全生产严重违章行为”,扣罚违章人员所在二级单位效益工资3-5万元,责令二级单位对违章人员进行处理。

第七条对于油田查出的一般违章行为,责令二级单位对违章人员进行处理。

第八条对一个季度内查出3次以上(含3次)违反“安全生产禁令”的行为或“安全生产严重违章行为”的二级单位,给予季度安全生产考核挂黄牌,在全油田范围内通报批评,对一年内两次挂黄牌的二级单位,取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评比资格。

第九条对承包商的安全生产违章行为,参照本规定第五、六条对甲方单位进行处罚。

甲方查出的承包商违章行为并做出处理的,油田不再对甲方进行处理。

石油化工行业职业性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总则

石油化工行业职业性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总则

石油化工行业职业性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总则背景石油化工行业是一种高危行业,职业性突发事件常有发生。

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物质损失、生产设施瘫痪等严重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事件,必须建立科学的自救互救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总则。

自救互救原则在职业性突发事件发生时,自救和互救是首要的。

为此,我们需要遵循以下自救互救原则:1. 快速反应职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迅速反应。

每个人都需要立即对自己的安全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能够尽快采取逃生行动。

2. 保护自身安全自救的第一步是保护自身安全。

当职业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必须做好自我保护。

例如,选择避难所、使用防护装备等。

3. 通知指挥部发现职业性突发事件后,需要及时向指挥部通知。

指挥部应该在最短时间内组织救援行动,保障人员、物质和设备的安全。

4. 互助合作在职业性突发事件中,互相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互相帮助可以促进更好的自救和互救。

5. 保护环境职业性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在自救互救行动中,要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6. 接受指挥在职业性突发事件中,必须接受指挥。

指挥部应该根据情况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并向相关人员传达。

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指挥,协同合作。

7. 组织演练为了提高职业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必须定期组织演练。

演练可以帮助人员了解应对流程和自救互救原则,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总结石油化工行业是高危行业,职业性突发事件常有发生。

在突发事件中,必须建立科学的自救互救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总则。

自救互救原则包括:快速反应、保护自身安全、通知指挥部、互助合作、保护环境、接受指挥和组织演练。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职业性突发事件,保障人员、物质和设备的安全。

海上作业紧急撤离预案

海上作业紧急撤离预案

1. 目的:为保障海上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在海上进行的各类作业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钻井、平台作业、船舶运输等。

3. 预案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 指挥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

- 副指挥长:由公司副总经理担任。

-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

2. 应急小组:- 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工作。

- 抢险救援组:负责现场抢险救援工作。

- 医疗救护组:负责现场医疗救护工作。

- 通讯联络组:负责信息收集、上报和联络工作。

- 交通保障组:负责交通运输保障工作。

- 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 宣传报道组:负责应急信息的发布和报道工作。

三、预警及响应1. 预警:- 预警等级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四级(一般)。

- 根据预警等级,应急指挥部将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 一级、二级预警: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应急指挥部全面开展工作。

- 三级、四级预警:启动部分应急响应,相关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四、紧急撤离程序1. 撤离信号:- 发现紧急情况时,立即发出撤离信号。

- 撤离信号分为口头指令、警报声、灯光信号等。

2. 撤离顺序:- 首先撤离遇险人员,包括伤员、老人、儿童等。

- 其次撤离非遇险人员。

3. 撤离方法:- 利用救生艇、救生筏等救生设备进行撤离。

- 利用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进行撤离。

4. 撤离路线:- 撤离路线应避开危险区域,选择安全、快捷的路线。

5. 撤离时间:- 撤离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内完成。

五、应急处置1. 现场救援:- 抢险救援组立即开展现场救援工作,包括灭火、排除障碍等。

- 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2. 人员转移:- 将遇险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区域。

- 对非遇险人员进行疏散。

3. 信息上报:- 通讯联络组将事故情况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海石油作业人员应急撤离条件
自 1995-7-1 起执行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浅海石油作业过程中,发生危急状况时的人员应急撤离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浅海水域内,自营或依法对外合作经营的石油作业人员。

2 术语
2.1浅海石油作业
在浅海水域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作业及其有关的活动。

2.2人员应急撤离
遇有突发性事件危及浅海石油作业设施(以下简称为设施)上人员生命安全时,按应急程序将人员撤离设施的过程。

2.3浅海石油作业设施
在浅海水域内,用于浅海石油作业的各种建筑物、船舶、平台及其他装置,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种:
a.移动式钻井平台、采油平台、作业平台;
b.固定式钻井平台、采油平台、人工岛;
c.固井驳、铺管船、石油建设工程驳、石油专用两栖装置;
d.单点系泊、浮式储油装置、原油运输船等。

3 人员应急撤离条件
遇有下列突发事件之一者,应进行人员应急撤离。

3.1井喷
钻井、测试、井下作业中发生井喷,经采取井控措施无效或引起重大火灾无法控制时。

3.2火灾
由于各种原因(如重大溢油)导致设施发生火灾,经采取灭火措施无效危及设施上人员生命安全时。

3.3爆炸
设施上发生爆炸危及整个设施和人员生命时。

3.4硫化氢(H2S)
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硫化氢气体,设施安全区域周围5~10m内硫化氢浓度达到100mg/L,经应急
处理无效时。

3.5热带气旋
3.5.1设施处于作业状态,遇有台风警报不能有效避台时:当台风中心距设施1500~1000km时,
应做好应急撤离准备;台风中心距设施1000~500km时,可进行人员应急撤离;台风前锋(蒲氏风力8级)到达设施12h时,应进行人员应急撤离。

3.5.2设施处于漂浮状态:设施在拖航、移位等漂浮状态下,遇有热带风暴,经调整设施稳性或
采取其他抢救措施,仍可能翻沉时。

3.6海水
当预报设施所处海域将出现超过设计允许的严重冰情,危及设施上人员生命安全时。

3.7海啸
当预报设施所处海域将发生海啸危及设施人员生命安全时。

3.8地震
当预报设施所处海域将有超过设计允许的地震烈度时。

3.9浮体破舱进水
设施在拖航、移位等漂浮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如触礁、风损、碰撞等等)导致浮体破损严重进水,经抢救无效可能翻沉时。

3.10失去稳性
设施因各种原因失去稳性,经采取措施无效,可能倾覆时。

4 人员应急撤离
4.1人员应急撤离命令由设施行政第一责任者或其授权的现场负责人发布。

4.2人员应争撤离前应迅速发出信号,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
附录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滩海钻井公司滩海安全技术监督处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希江、卢世红、马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