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

合集下载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作者:张燕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离合词是汉语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现代汉语领域的探索到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语法规范的研究这一过程,今后也必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而存在。

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过程进行初步综述。

关键词:离合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中文信息处理“离合词”也称作“离子化、短语词、词组词、最小述宾结构、粘连词组/短语、可分词”等,是指“汉语里有一种AB组合,中间可插进别的成分,A与B可离可合,是为…离合词‟。

”离合词是语言学界一个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词的概念,也不符合词组的概念。

半个世纪以来,离合词一直被看作是现代汉语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语言学领域离合词研究综述(一)阶段变化脉络1.离合词概念的提出(20世纪50~70年代)王力(1944)最早提及离合词这种现象。

林汉达(1953)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但首次提出“离合词”概念的是陆志韦(1957):“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

”这一阶段,学者们倾向于用“扩展法”或类似于“扩展法”的方法来判定离合词。

此间,吕叔湘(1959,1979)先后两次对“离合”这一说法提出异议,但并没有引起其他学者的广泛注意。

2.80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前一阶段,离合词的研究主要是在论文或专著中被涉及,而80年代初才开始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张宝敏(1981)第一个以离合词为题发表研究专文,而李清华(1983)和赵金铭(1984)奠定了离合词研究的基础。

此外还有刘月华、史有为等人的研究。

此时,对离合词的研究范围已经开始扩大,涉及定性分析、结构分析、教学等问题,但还不如90年代之后的研究深入、全面。

3.90年代至今的多角度深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现实需要推动了学界对离合词的超前关注。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离合词”,就是指兼有离散义和聚合义的词。

离合词分类复杂,类型多样,有些是既可以做离合词又可以做单纯词使用的混合类型,如:“撒哈拉沙漠”“绿色”“蝴蝶”等。

而有些离合词只能做离合词使用,如“看电视”“散步”等。

1离合词的界定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一般都不会出现两个或者更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结构完全相同的离合词连用的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没有这种现象,在目前已经出版的200余册对外汉语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离合词,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离合词,仅限于汉语拼音对应词、有词性标注和词性提示、有相关句法内容的离合词。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类型大致可以归为四种: 1)同形同义离合词(如:“阿富汗”“阿呆”); 2)异形同义离合词(如:“绿色”“月光”); 3)异形异义离合词(如:“鬼子”“椰子”); 4)同义同形离合词(如:“海啸”“奶油蛋糕”)。

2离合词的发展简况2.1从古代到近现代2.1.1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时期2.2从五十年代至今2.3从本世纪初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国力日益增强,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了使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离合词》这部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批实用性很强的新型离合词开始涌现出来,这些新型离合词,也为丰富和发展汉语语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离合词是《离合词》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5种新型离合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其中,“影响”、“频道”、“温度”三个词来自朱永生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其他4个词来自刘珣和石定栩的《现代汉语词典》,而且这几个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比较早出现的。

“温度”一词来自王彦威的《现代汉语双音词词典》,该词主要特点是前面必须跟上“度”这个量词。

由于离合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意义,决定了它有着广泛的使用空间,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为参考资料,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发展概况。

离合词研究——精选推荐

离合词研究——精选推荐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离合词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现代汉语指导教师:***2000.5.1中文提要(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话题。

其中,本文所要讨论的离合词在语法研究中一直是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说它特殊是因为它能“离”能“合”,把词法和句法交织在一起,与其它词语很不相同。

长期以来,很多语法学者对离合词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差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搜集有关离合词的新语料,运用功能语法、结构语法等理论和方法对“离合词”的整体功能、内部分离形式、类型、性质和成因进行分析。

全文共有四章八节,两个附录。

第一章交代本课题提出的背景、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综述离合词的研究情况。

首先概述前人对离合词的各种看法,然后讨论离合词的两大类型一动宾式离合词、动补式离合词。

)第三章主要分析“动宾式”离合词。

规代汉语的离合词中绝大部分是前后两个语素之间存在动宾关系的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

、动宾式离合词是离合词的主要类型。

动宾式离合词指能分离为动宾式的词,它包括内部结构为动宾式的“理发”、“革命”等,也包括内部结构为非动宾式的“游泳”、“洗澡”等。

}本文注重离合词可离可合的基本特点,在《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出可离可合的动宾组合,逐一对它们进行考察。

枉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变换原则,确定短语与离合词的层次单位及离合词的内部类别,借用扩展法、换位法、造句法等分析方法,得出“现代汉语离合词可分离形式详表”(附录一)和“离合词总表”(附录二)。

3r文章具体分析了离合词的三种组合形式(rF型、FB/BF型、BB型),九种内部分离形式,四种外部功能类型,指出了离合词能“离”能“合”的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四章是结语/从静态角度分析,离合词具有词的完整性}结构上定型化,语义上凝固化,使用上独立化:从动态角度分析,离合词在运用时有可分离的特点,它是词组向词演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单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学在国际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离合词作为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的掌握对于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研究展开讨论。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离合词是汉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是由两个意义上独立的词构成的合成词。

其中,第一个词表示主要情况,第二个词表示次要状态,两个词在语义上互相独立,但在语法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离合词的构成方法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动离合和形离合。

其中动离合则是由动词和离合词构成,形离合则是由形容词和离合词构成。

比如,“分手”、“待会儿”、“难过”等等都是离合词。

二、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分析离合词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其正确使用对于外国学生汉语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义理解的难度。

由于离合词的构成形式比较特殊,其语义比较抽象,因此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2、语法运用的难度。

离合词的语法运用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和技巧。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3、听力和口语的难度。

受制于外国学生自身语言背景和语音习惯等因素,对离合词的听力和口语运用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难点,外语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离合词。

三、离合词教学的方法针对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外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离合词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真实运用。

2、理论结合实践。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逐渐熟练掌握离合词的用法。

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练习,例如语音训练、语义理解、语法运用和听写练习等等,以加强学生对离合词的掌握程度。

3、配合教具使用。

针对离合词教学的特点,可配合多种教学用品,在讲解离合词的基本知识时,加以使用,使学生更易理解离合词的组成、用法等知识。

近十年来汉外离合词对比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外离合词对比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外离合词对比研究综述作者:贾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离合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集词法和句法于一体,其内部语素可合可分,中间可以插入某些成分进行扩展。

本文选取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的角度探讨留学生习得离合词过程中牵涉到的研究现状、产生原因、扩展类型、偏误类型等诸多问题,以便对比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差异之处,从而有效指导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汉外对比;汉语教学作者简介:贾晶,女(1985-),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中讲道:狭义的“第二语言”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外语。

以此为标准,本文关注的范围界定为汉语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两大部分。

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论文,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包括藏语、维语和蒙古语。

以外语习得者为研究对象的包括韩国、越南、俄国和印尼四个国家的汉语学习者。

以上不同领域研究涉及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离合词的研究现状主要从离合词自身的复杂性(客观原因)和教学现状(主观原因)两方面来分析。

客观方面由于离合词的性质等理论上观点不一致直接影响了汉语教学对汉语离合词的处理。

同时学生的母语很难找到与汉语离合词严格对应的形式,使得离合词教学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

教学的主观方面表现在各种语言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在基础阶段和中高级阶段都存在着教学盲点,将这一类词同其他类型的动词简单等同起来,忽视了其在结构和语用上的差异,导致教学上盲目的简单化。

二、离合词偏误产生的原因1、过度泛化。

在使用插入成分时,学生往往以一般汉语动词的使用特点套用在离合词上。

如:印尼学生把将汉语离合词可以扩展这一规则泛化,将不能分用的离合词当做离合词使用产生偏误。

汉语离合词分类及偏误研究综述

汉语离合词分类及偏误研究综述

汉语离合词分类及偏误研究综述李春晓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能“离”能“合”,词法和句法交织在一起,与一般词汇有很大不同。

学习和掌握离合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他们学好现代汉语的基石。

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离合词的讲解和训练也很不充分,以致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1 离合词教学滞后的原因1.1 汉语本体研究对离合词词的研究不透彻“离合词”最早是由陆志韦于 1957 年在《汉语的构词法》正式提出的。

离合词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基本上为双音节,通常由两个语素构成。

它既可以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这种可“合”可“离”的一类词,称之为“离合词”。

自上世纪 50 年代研究离合词至今,学界对离合词的定义一直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各家观点争持不下,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林丹丹《探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之现状与对策》提到汉语本体研究对离合词的界定和特点的认识不深刻,各执一词,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难以起到规范性的指导作用。

1.2 母语的负迁移离合词是汉语所独有的,学生的母语中普遍没有词的“离合”现象。

母语的负迁移以及目的语知识的匮乏容易造成学生的该“离”不“离”,该“合”不“合”,无法正确掌握离合词。

容易把它同一般词汇混淆。

这是造成学生离合词使用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对离合词的重视不够,教学安排不完善吴毅勇提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存在一种“语法词汇化”现象,这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对外汉语教材中几乎没有把它当做语法点或语法现象来教授的,只把它当做一般词来处理。

许多教师虽然知道它是一种语法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把它“词汇化”了,并没有将其作为统一的语法现象来处理。

2 离合词的分类离合词是由两个实语素构成的复合词。

关于离合词的类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总体上大致是从两个角度划分的:离合词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和依从于教学需要角度进行的划分。

金普《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按离合词内部结构即构成离合词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把离合词分为动宾式离合词、主谓式离合词和动补式离合词。

近十年来外国学生离合词习得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外国学生离合词习得研究综述

在第二语 言习得领域 我们 可 以将研 究方法 分为定 性和
定量 两大类 。②
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以来 ,由于大量外 国学 生的涌入 , 离合词的偏误现象不 断出现 , 所 以对外 国学生 习得 离合 词方 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 , 本文综合 了来 自中国期刊 网近十年来 关 于外 国学生 习得离合词研究 的文章2 O 多篇。下面我们就从
和 中国部分 口语 教材 中离合词 的使用情况 进行 初 、 中、 高三 个阶段的调查分析 。不仅有 整体 的研究 , 还有分阶段的研究 ,
肖奚 强( 2 O O O ) 对韩 国学生 离合词 的习得 情况作 了一 个整体 的描 述 ; 林美 淑( 2 0 0 6 ) 、 孙书姿 ( 2 0 0 6 ) 则把 离合 词习得 过程
( 2 0 0 7 ) 等人已发表 了相关论文 。
三、 研 究 方 法
离合词 的定义 问题一 直以来众说纷纭 , 本文根 据外 国学
生 习得 离合词 的实际情况 , 采用朱德 熙等人 的看法 , 即认为
离合词扩展前是一个单词 , 扩展后是两个词。① 离合词是一个
兼有词和词组双重性质的语 词。 ( 二) 材料 说明
【 关 键 词 】离合词 ; 研 究对象 ; 研 究方法; 研究 内容
中图分类 号 : H 1 9 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9 — 0 0 0 3 — 0 2


相 关术 语 及 材 料 说 明
李果( 2 O O 4 ) 、 王瑞敏 ( 2 0 0 5 ) 等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

们关 注 的热 点 , 任 雪梅 ( 2 0 O 1 ) 、 高 思欣 ( 2 0 0 2 ) 、 韩 明( 2 0 0 3 ) 、

九十年代后离合词研究综述

九十年代后离合词研究综述

九十年代后离合词研究综述石爱兵(安徽师范大学(南校区)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离合词”这一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自上个世纪中期受到学界关注以来,一直存有争议,难以定论。

九十年代以后,离合词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且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

本文就是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所作的综述。

[关键词]离合词;定性;定量;离析动因一、引言“离合词”是早就被汉语界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

王力(1944)、陆志韦(1957)、吕叔湘(1979)、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等都曾对这一现象作过相关探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可参见胡裕树、范晓(1996)。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为设计词表或词库的需要,离合词的研究再度兴起,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角度不拘,并吸收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些新思想和新理论,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动因研究三个方面对此进行综述。

二、定性研究关于离合词的定性问题,在陆志韦(1957)正式提出“离合词”这一概念之前,王力(1944)就作过分析,并把它定性为短语,彭楚南(1954)也作过研究,把它定性为词,从陆志韦开始,还有朱徳熙(1982)等则认为离合词这一现象,离为短语,合为词。

九十年代后,研究者对离合词的定性开始摆脱以往的窠臼,研究更深入、更灵活,不拘泥于从固有的理论中寻求定性,更加注重的是研究的实效,注意到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际对离合词定性的不同要求,注意到了语言与言语对离合现象的不同影响。

定性研究中有静态的条分缕析、有动态的深入解剖,既吸收了科学的历史观,又采纳了过程论。

一是采用连续统的观念考察离合词的性质。

史有为(1992)将离合词看作“词与短语的中间状态”。

李明浩(2002)用模糊理论说明离合词这样的中间状态是客观存在,无法排除的。

周上之(2001)指出:离合词是一个具有词和词组中间性状和兼有单词和词组双重功能的语词群体,只有一个可分可合的共同的外部特征,而缺乏单一的共同的语法性质,是集词和短语于一身的语言单位。

离合词研究综述

离合词研究综述

离合词研究综述作者:赵安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离合词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合成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在使用上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一语法现象自被发现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并在学术研究中产生了很大分歧。

本文现从离合词的研究史、离合词的命名、性质、扩展等方面做一个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目前离合词讨论的各类观点与已经达成的共识,以期进一步认识、掌握离合词,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

关键词:离合词;梳理;分析[中图分类号]:H14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离合词,这类词往往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单一性,但结构上又呈现可离可合相对松散的特点,将词法与句法交织在一起,与其它词语很不相同。

离合词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既不完全符合词的概念,也不完全符合词组的概念。

它不仅是汉语本体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对于语言规范和中文信息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一语法现象自被发现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并在学术研究中产生了很大分歧,它被看作是“现代汉语领域中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离合词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梳理,以期进一步认识离合词、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同时明确目前离合词讨论的各类观点与已经达成的共识。

一、离合词的命名关于这个问题,向来众说纷纭,专家们基于各自的侧重与见解提出各类不同的名称,但也产生了认可度相对较高的说法——“离合词”。

王力先生将“洗澡”、“理发”这一类词称为“仂语”(即短语、词组之义。

王力认为“句子多数是包含着仂语的;但是,句子本身又可以转化为仂语。

”);林汉达命名为“结合动词”;吕叔湘则提出了“短语词”这一术语,认为这类词是词和短语的中间物;赵元任则称这类现象为“离子化”。

除去以上几种,还有例如:“可分离词”(彭楚南)、“词化词组”(洪笃仁)、“组合词”(洪心衡)、“短语动词”(张理明)等。

离合词

离合词

中文摘要:在现代汉语里有一些句法单位的构成元素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可以在其中间插入一些成分,且插入后意义不会发生变化。

这些单位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单一性,具有词的特性,但从结构上来看,构成成分内部结合得不太紧密,与短语的特点一致。

依照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我们称这些句法单位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这种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到目前有许多语言学者关注这一预言现象。

本文就是主要以现代汉语离合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现状,同时借鉴了以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成果,分析研究离合词涉及的一些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一过程,深化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解和认识。

在研究中,首先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的来源和语言材料。

其次讨论离合词的界定和界定方法,随后重点是离合词的构成极其离合规律,对其结构逐一分析重点分析动宾式离合词的离合规律。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离合词指导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离合词的界定结构规律教学0 引言(一)离合词概念的来源某些合成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分,变成了短语。

这种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插入别的成分时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最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陈望道先生。

他在《语文运动的回顾和展望》(1940)一文中指出:“我曾读过一本外国的旅行者所采集的中国辞句的材料,其中有两条就是中国现在所有的文法家都未留心的一条述辞是‘上当、捣乱、生气、随便’等成语,而对象辞是‘他、你、我、什么’等等的时候总是将对象辞插在成语中间,成为‘上他的当、捣我的乱、生我的气、随你的便’等句式,其例很多,不堪枚举。

”’但可惜的是陈望道先生没有进一步进行分析。

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陆志伟先生最先提出了“离合词”这一说法。

并且提出了四种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动宾式的:例如“洗澡”,偏正式的:例如“羊肉”,动趋式的:例如“走出来”,动结式的:例如“打倒”。

此后,有很多学者对这一语法单位的扩展方式、语用环境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是意见有许多不一致。

“离合词”研究综述(研究生论文完整版)

“离合词”研究综述(研究生论文完整版)

离合词研究综述摘要:在汉语中,有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特殊语言现象,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称之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这一类词的数量日渐增多,越来越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

“离合词”这一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自上个世纪中期受到学界关注以来,一直存有争议,难以定论。

九十年代以后,离合词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且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

本文就是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所作的综述。

离合词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并且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离合词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及对有关教学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对离合词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下梳理。

关键词:离合词;界定;综述;偏误研究;对外汉语离合词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早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就被关注了。

陆志韦首先提出“离合词”的概念,其先后有不少学者对离合词进行了多维的探讨。

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0 年代初~80 年代;第二阶段80 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离合词的性质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外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离合词的偏误现象不断出现,所以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至此语言学界对离合词开始了多角度探讨。

一、离合词的研究现状(一)离合词的性质与界定1.离合词的性质离合词是词,是词组(短语)还是词和词组的中间状态,一直以来都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词说此种说法认为离合词是词或接近词。

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1953)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成为结合动词。

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

”如“唱歌”,“歌”只是补足唱的意义等,这里的结合动词即为离合词。

与此观点相近的有刘泽先(用连写来规定词儿.1953),文炼(词的范围、形态和功能.1954)、彭楚南(两种词和三个连写标准.1954)、范晓(怎样区别词同短语.1982)、李清华论(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1983)、赵金铭(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1984)等。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特点、用法及其背后的语言规律。

离合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词汇单位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汇结合,形成更复杂的短语或句子。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的语言规律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

我们将明确离合词的基本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离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探讨离合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搭配关系以及与其他词汇的互动方式。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离合词在实际运用中的语用效果,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功能和修辞作用。

本文还将对离合词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进行探究。

我们将从语言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离合词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解释,揭示其背后的语言规律和社会动因。

本文将对离合词的教学和应用提出建议。

我们将根据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离合词的使用技巧。

我们还将探讨离合词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其在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特点、用法和发展演变,揭示其内在的语言规律和应用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离合词的分类离合词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其结构和使用方式都呈现出多样性。

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离合词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离合词的主要分类方式:动词性离合词:这类离合词以动作行为为核心,常由动词和宾语、动词和补语等构成。

例如,“结婚”中的“结”是动词,“婚”是宾语,两者结合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

形容词性离合词:这类离合词主要描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如“怕事”中的“怕”是形容词,“事”是名词,整体表达一种担忧的情绪状态。

离合词研究综述

离合词研究综述

离合词研究综述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难点。

通过逐一梳理各类观点及方法,对半个多世纪的离合词研究作一回顾。

标签:离合词综述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我们通常所说的离合词是指“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合成词,在有些情况下它可以作为一个词合起来使用,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它又可以作为两个词即一个短语来使用。

”[1]离合词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兼有词和短语的双重特征。

自1957年陆志韦在《汉语的构词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离合词”的概念以来,现代汉语离合词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从历时角度看,离合词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到70年代——从语言本体角度摸清离合词的基本面貌,集中对离合词的性质、标准进行界定;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加,离合词运用的偏误不断出现,离合词的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这一阶段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离合词的教学进行探讨。

本文拟从离合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两个角度进行综述。

一、离合词的本体研究离合词的本体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离合词的语法性质明确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就是明确词和短语的划界问题。

离合词究竟是词还是短语,还是属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成分”,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词说。

此说认为离合词是词或接近词。

持此类观点的有刘泽先(1953,3)[2]、林汉达(1953)[3]、彭楚南(1954)[4]、胡附、文炼(1954)[5]、赵元任(1968)[6]、范晓(1981)[7]、洪笃仁(1984)[8]、张静(1987)[9]。

以上各家认为离合词是词的原因在于:第一,离合词的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第二,离合词的扩展是有限的。

2.词组/短语说。

此说将离合词划入词组(短语)。

探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之现状与对策

探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之现状与对策

探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之现状与对策第2期在⽬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且存在诸多问题。

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纲和各类汉语教材对离合词的处理⼤多是轻描淡写甚⾄避⽽不谈,教学中对离合词⽤法的讲析和训练也很不充分,以致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个薄弱环节,造成“教师难教、学⽣难学”的状况。

离合词教学滞后的原因主要来⾃⼏个⽅⾯:⼀是离合词是汉语词汇中⼀类⽐较特殊的词语,其所具有的可“离”可“合”的特殊性质,使它⾝跨“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两个范畴,因⽽也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个难点;⼆是汉语本体研究对离合词的构成及其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透彻,争议颇多,各执⼀词。

可想⽽知,以此应⽤于实践即对外汉语教学之中,就难以起到准确有效的指导作⽤;三是离合词是汉语词汇所特有的,⽽学⽣的母语中却普遍都没有这种词语的“离合”现象。

母语的负迁移作⽤以及⽬的语知识的缺乏,是造成学⽣使⽤汉语离合词时经常出现“该合不合”、“该离不离”、“有合⽆离”等偏误的主要原因;四是离合词教学⼤多是沿袭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对其所涉及的语法现象没有给予合理的阐释,对其所体现出的语⽤意义以及鲜活⽣动的新型⽤法更没有给予相应的介绍和发掘,缺乏能针对汉语离合词特点的⾏之有效的教学法。

针对上述离合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改善离合词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法,以提⾼教学的效果。

⼀、离合词教学现状的探讨离合词是汉语所特有的词汇现象,外国学⽣的母语中普遍都没有类似这种词语的“离合”现象。

母语的负迁移作⽤以及⽬的语知识的缺乏,致使学⽣在使⽤汉语离合词时常出现“离”与“合”的偏误。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论是在初级阶段还是中⾼级阶段都还存在着某些教学的盲点和误区,甚⾄还存在着误导学⽣的问题(如离合词不能带宾语的说法),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离合词性质、特点及其语法语⽤功能的认识还很不够,更不⽤说有效地指导学⽣运⽤于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语⾔交际中了。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汉语中离合词的概念对于研究语言的学者们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它在各种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可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良好的教材材料。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为题,将结合离合词的结构、意义和用法等特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进行研究和评述。

1.合词结构特点离合词是由不同的汉字合起来构成,也称为双字词或词组。

根据汉字形成离合词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由“字+字”构成的,如“想+定”;二是由“谐音组合”构成的,如“回+忆”;三是由其他词语构成的,如“火+箭”。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离合词,它们由一个汉字加上一个外来词组成,如“马+拉”。

2.合词的意义及用法离合词的意义远大于它们原来的汉字,它们通常表示一个概念、一种状态或一种行为。

例如,“想+定”一词表示一种用心思考的行为,“回+忆”表示一种不断回忆过去的状态。

离合词的用法与一般的汉字相似,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等,普遍用于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也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以拓展文字的表达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对外汉语教材中包含丰富的离合词,它们涉及各种领域,能有效地帮助外国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拓展外国学习者的语言语境。

在国家级的《汉语国际教育精品教材》(HSK)第一册中,共有就有52个离合词,分别涉及日常生活、教育、社会等领域。

离合词的用法表达也众多,可以作动词、形容词、名词等任何句法成分。

4.析、建议及结论从教材选词的角度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精品教材》(HSK)第一册中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运用得当,所选词语能够有效地帮助外国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拓展外国学习者的语言语境。

但在《汉语国际教育精品教材》(HSK)第一册中,仍有些离合词选择不够精确、组合不够恰当、表达不够明确,对学习者的影响有一定程度。

建议:教学时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做出调整,选择更加恰当的离合词,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学时也可以抓住机会,详细解释离合词的意义,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离合词;另外,为了拓展学习者的语言技能,也可以将一些离合词纳入到文学作品的写作中,以拓展文字的表达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离合词”研究综述(研究生论文完整版)

“离合词”研究综述(研究生论文完整版)

离合词研究综述摘要:在汉语中,有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特殊语言现象,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称之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这一类词的数量日渐增多,越来越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

“离合词”这一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自上个世纪中期受到学界关注以来,一直存有争议,难以定论。

九十年代以后,离合词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且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

本文就是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所作的综述。

离合词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并且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离合词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及对有关教学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对离合词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下梳理。

关键词:离合词;界定;综述;偏误研究;对外汉语离合词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早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就被关注了。

陆志韦首先提出“离合词”的概念,其先后有不少学者对离合词进行了多维的探讨。

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0 年代初~80 年代;第二阶段80 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离合词的性质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外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离合词的偏误现象不断出现,所以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至此语言学界对离合词开始了多角度探讨。

一、离合词的研究现状(一)离合词的性质与界定1.离合词的性质离合词是词,是词组(短语)还是词和词组的中间状态,一直以来都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词说此种说法认为离合词是词或接近词。

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1953)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成为结合动词。

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

”如“唱歌”,“歌”只是补足唱的意义等,这里的结合动词即为离合词。

与此观点相近的有刘泽先(用连写来规定词儿.1953),文炼(词的范围、形态和功能.1954)、彭楚南(两种词和三个连写标准.1954)、范晓(怎样区别词同短语.1982)、李清华论(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1983)、赵金铭(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1984)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离合词是汉语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现代汉语领域的探索到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语法规范的研究这一过程,今后也必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而存在。

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过程进行初步综述。

标签:离合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离合词”也称作“离子化、短语词、词组词、最小述宾结构、粘连词组/短语、可分词”等,是指“汉语里有一种AB组合,中间可插进别的成分,A与B可离可合,是为‘离合词’。

”离合词是语言学界一个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词的概念,也不符合词组的概念。

半个世纪以来,离合词一直被看作是现代汉语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语言学领域离合词研究综述(一)阶段变化脉络1.离合词概念的提出(20世纪50~70年代)王力(1944)最早提及离合词这种现象。

林汉达(1953)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但首次提出“离合词”概念的是陆志韦(1957):“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

”这一阶段,学者们倾向于用“扩展法”或类似于“扩展法”的方法来判定离合词。

此间,吕叔湘(1959,1979)先后两次对“离合”这一说法提出异议,但并没有引起其他学者的广泛注意。

2.80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前一阶段,离合词的研究主要是在论文或专著中被涉及,而80年代初才开始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张宝敏(1981)第一个以离合词为题发表研究专文,而李清华(1983)和赵金铭(1984)奠定了离合词研究的基础。

此外还有刘月华、史有为等人的研究。

此时,对离合词的研究范围已经开始扩大,涉及定性分析、结构分析、教学等问题,但还不如90年代之后的研究深入、全面。

3.90年代至今的多角度深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现实需要推动了学界对离合词的超前关注。

这一阶段学术界对离合词的归属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如:赵淑华(1996),李大忠(1996),柯彼德(1990),史有为(1992)。

还有从汉语教学方面进行的研究,如杨庆蕙(1995),饶勤(1997),吕文华(1999),周上之(2000),沈怀兴(2002),丁勇(2002),韩明(2003),刘春梅(2004),范妍南(2007)。

并有结合信息处理而来的探索,有俞士汶等(1996),王海峰等(1999),王会琴(2008)等。

(二)对离合词语法性质的研究1.词与短语(词组)王力(1944)谈到“词”和“短语”的界限问题时,以“插入法”来判定二者的区别:凡两个字的中间还可以插进别的字者,就是短语,否则就是单词。

短语即词组。

朱德熙从语素的角度着手,认为可以把“理发”这类词看成词,把扩展以后的格式(“理了个发”“理不理发”)看成词组。

张涤华、胡裕树编著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指出:“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单一性,但结构上有时可以分开或扩展的语素的组合——这类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即合的时候是一个词,分开的时候是一个短语。

”持“离则为短语,合则为词”的研究者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吕叔湘(1979)从词汇的角度,认定“睡觉”“打仗”等为一个词,可是从语法的角度认为“不得不认为这些组合是短语。

”他主张把这种例子归入短语。

离合词是集词和词组于一身的语言单位,缺乏统一的语法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词的特征就认为是词。

李大忠(1996)认为“在汉语中实际存在着的,不是词,就是词组,根本就没有‘离合词’的存在形式。

……我认为最好把能扩展的,即能插入其他成分的动宾格都看成是词组,而不看作词。

”周上之(2001)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不能把离合词归入词,“离词的性质就否定它兼有的词组的功能。

”此外还有刘大为(1998)等人持这一观点。

赵淑华和张宝林(1996)认为,“离合词是词,不是短语,但它又可以扩展,不同于一般的词,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

”他们提出了确定离合词的六条标准,而且在研究和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所以“离合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这种说法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诸多学者的共识。

葛本仪也认为离合词是词,但指的是某些经常被拆开使用的词。

以这种观点,“象牙——象的牙”“牛奶——牛的奶”这种少数的可以扩展的组合体没有被列入离合词范围内。

此外,也有既不认为是词也不认为是短语(词组)的论调。

史有为(1983)认为它是“临近词的特殊短语”,洪笃仁(1957)提出“词化词组”说,刘月华(1983)的“凝固得很紧的动宾短语”的说法,柯彼德(1990)将它称为”最小述宾结构”,史有为(1992)提出“中间状态成分”说,王用源(2004)从“离”与“合”两种形式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着手,背向提出“组合词”说等等。

黄、廖本《现代汉语》对词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或单用”。

笔者认为,所谓离合词,首先应该肯定它是词,口语或书面语中我们都可以单说、单用,诸如“理发”“写字”这样的词。

但不同于普通词的是,这种词可以拆开使用,“理个什么样的发”“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变化后这种词似乎成了短语。

然而,与其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变体,是词的变体,不如就把后者当成短语,让词与短语分开。

当然,这样或许会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困难,关于这个问题,下文将会进行解释。

有个问题需要指出,对于“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们更容易看出的是“写”与“毛笔字”的动宾搭配,而不是“写字”的拆开形式。

2.离合词与词组词同样都是扩展,胡明扬将这类词又进行了分类。

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是离合词,比如:“白纸、大树,车灯,看见”,这些词插入成分后意义不改变,只是插入的词很有限,如“的、得、不”。

而有的词,如“唱歌、洗澡、写字、理发、散步”,它们不仅可以扩展,而且扩展形式还非常自由,从而有了词组的特征,因而被定义为“词组词”。

这一定义照顾到了一般意义上的离合词被“离”后的特征,因而有一定的科学性。

胡明扬还说‘离合词’和‘词组词’是在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语汇单位。

3.其它分类林汉达(1953)在“离合词”这一概念确立前就已经关注到这样一种组合,并把它命名为“结合动词”,认为它“是由动词和附加语形成”的,后面的“附加语”是动词的“自身受词”。

然而“结合动词”的说法并没有流行开来。

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1957)中论证了动宾式结构,提出合起来是“离合动词”的观点。

(三)对离合词的界定标准——扩展法的研究扩展法的实质是根据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确定词和非词的界限。

以扩展法为依据进行词与非词的区分成为离合说的理论基础。

这种看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认可。

黄伯荣、廖序东、胡明扬等在高校语言学教材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词与短语的区分。

胡明扬的区分方法在上文已谈过,此处不再赘述。

黄伯荣、廖序东二人对扩展法的阐述没有涉及离合词,只是基于“最小的”一点,从能不能独立运用区别了词与短语,显然他们把一般意义上的离合词分为两部分讨论。

“头痛”,在“这件事,我很头痛”中不能扩展,是一个词;在“我今天头真痛”中由于被扩展了,便成了短语。

宋玉柱从“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形体和意义都固定化的造句单位”这一定义出发,点明自由词组可以扩展,而词不能。

这是不是从另一方面否定了用扩展法来辨析离合词呢?比如:白菜≠白的菜,因为词有固定化的、特定的意义,而非所构成的字的意义的总和。

如果以离合词来看的话,扩展与否只是形式上起了变化,而非意义发生变化。

当然宋玉柱只能以这种可以较小扩展的词来说明,因为目前还没有发现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离合词会有这种意义上的改变。

这样看来,上文提到的葛本仪的观点与他是有共同性的。

葛本仪在扩展法这一应用上同样认同“这些词在扩展前,它们都是表示特定意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充当造句单位的词。

”但由于扩展以后的组成成分本身就具有了词的特点,并且都以词的资格参与扩展后的各个词组的构成,在具体语境中,扩展反而赋予一些词以独立的词的意义。

陆志韦最早正式命名了扩展法,并被广泛应用于离合词的确立研究,但也有人对此方法提出异议。

沈怀兴(2002)指出“以扩展法来确定AB组合是不是词,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是不科学的,从方法论角度说是不可取的,落实到实践上则是行不通的。

”他从七方面论述了“扩展法”的“行不通”,并提出认定词的依据应该是历史:任何一个词都是历史(从远古到最近都是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确定一个成分是不是词必须有历史的观点。

(四)对离合词特点的研究1.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例如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助词“着”“了”“过”“的”(如前所言,葛本仪不认为这种词是离合词); 有些离合词常插入补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有些离合词可插入代词;有的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动量时量词。

2.离合词有重叠形式离合词的重叠与一般动词(动宾式)的重叠形式不同,离合词多采用AAB 式。

如“握握手”“散散步”“说说话”“见见面”等。

3.离合词的位移在“把”字句,“连……也”等句式中,离合词并不按常规顺序分离,而是出现前后位置调换的逆序位移现象,例如:“他终于把饭吃完了。

”“他连妆都没化就上台了。

”“不管怎样,面必须得见。

”这一点恐怕是汉语学习者最难掌握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汉语离合词对第一语言学习者来讲在用词造句方面很少有偏误,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程度的加深,使用这类词似乎成了得心应手的事情,而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讲,离合词往往是用词造句中极容易发生偏误的一个重要环节。

1995年出版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明确地把“离合词”单列为一类,并视为特殊的一类词。

我国对外汉语界较早提出离合词问题的是李清华(1983),她认为“如果作为词组处理……既繁琐又不便于理解和记忆。

”饶勤(1997)对离合词的扩展方式、语法特点、语用等作了较为深入地分析。

周上之(2000)提出离合词的“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

韩明(2003)发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在对离合词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不能简化离合词的教学,“放弃多角度、多方位、灵活丰富的表达语义的若干种方法和手段会造成语言学习上的很大损失,也不利于汉语水平的真正提高。

”沙吾丽·库尔班别克(2002)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实例分析了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指明如何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偏误的发生。

此外还有刘江涛(2004)等。

鲁文霞(2005)对教学实践分析得出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偏误来自于“离”,因此离合词的教学重点应在“离”而不在“合”,就是说,要让学生正确掌握离合词的各种离析方式。

毛文星(2010)也提出分清“离”“合”的教学原则,只是进一步指出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教学重点,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这一观点也有待用更多的教学实践来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