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

A. 社会结构B. 社会关系C. 社会行为2. 下列哪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A. 社会事实B. 社会结构C. 社会互动D. 社会功能3.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指的是()。

A.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B. 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C. 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D. 社会变迁的过程4.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猜测法二、填空题1.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社会现象的学科。

2.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社会学研究应当关注社会行动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4.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形成的、调节人们行为的______和______。

三、判断题1.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社会问题。

()3. 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4. 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具有完全的约束力。

()四、简答题1. 简述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社会学有哪些基本研究方法?3. 简述社会化对个体的影响。

4. 社会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公司员工小李在上班时间玩手机,被领导发现后受到批评。

此后,小李在工作时间玩手机的现象明显减少。

案例:小王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性格内向。

上初中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渐变得开朗、自信。

六、名词解释1. 社会角色2. 社会互动3. 社会分层4. 社会流动七、论述题1. 论述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 试述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3. 分析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4. 阐述社会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八、应用题1. 假设你是一名社会调查员,请设计一个关于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社会学概论第4章

社会学概论第4章

第四章个体社会化本章学习目标“社会化”是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本质的深刻说明,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对社会化的本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同时明确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社会化的基本类型与主要过程,对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化的现实特点有所领悟。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化的内容2.社会化的途径第一节社会化的涵义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社会化研究的初期,人们认为社会化就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即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

社会化不再局限于人的未成年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由此形成了社会化的广义研究。

广义上,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

适应社会,包括适应社会已有文化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两个方面。

广义社会化表明社会学对社会化这一过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即: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守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从而达到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

文化的角度:是把社会化看成文化延续与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个性发展的角度: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对社会化的理解,认为社会化是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化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一过程之所以必须发生,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需要。

社会要发展、延续,就要不断地生产人口,同时社会还必须对新的人口实行社会化,使其具备知识、才能,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继承与发展。

2、个体需要。

人没有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或者说没有明显的遗传获得的生存能力和行为模式,因此个体出生后必须接受社会化;人类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决定了个体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接受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双向作用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一、名词解释1.初级群体(河北大学2018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宁夏大学2018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社会群体(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研)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有:①成员有限;②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③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⑤成员难以替代;⑥群体整合程度高;⑦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2.次级群体(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答: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与初级群体相对,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次级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人们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次级群体的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等。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4.内群体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

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宁夏大学2018年研;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中农业大学2018、2015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答:(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

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前背诵考点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前背诵考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单选、多选】社会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奥古斯特•孔德(1)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2)孔德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孔德的社会学思想①科学的分类: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2.卡尔•马克思代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赫伯特•斯宾塞(1)代表著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2)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

【单选、多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埃米尔•涂尔干(1)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2)社会学观点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所谓社会事实,乃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②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2.马克斯•韦伯(1)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2)理论观点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

对社会行动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

②理性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③科层制理论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单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简答】芝加哥学派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4)创建了符号互动论【单选、多选】结构功能论【单选】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至第四章学习辅导及习题

社会学概论第一至第四章学习辅导及习题

社会学概论第一至第四章学习辅导及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重难点问题辅导(一)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们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严复 ,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肆言》。

(二)群学清末,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本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

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昌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即教育群众教育之学。

拯救中国于危亡之学。

中国人的大同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性。

(三)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产物。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者以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如此。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起的鸦片战争后,引发一些类爱国人士的奋起反抗,维新派引证中外古今政治社会理论,欲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以康有为为首讲,梁启超发挥的“群学”,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最为突出。

中国社会学发生于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社会学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按其知识结构,社会学学科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与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理论社会学,是指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探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应用社会学是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验社会学是以历史或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手段搜集资料,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社会事实以推导出社会的因果联系。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8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8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82)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10分)
1.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A. 孔德
B.涂尔干
C.韦伯
D..马克思
2.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 )。

A.费孝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4.下列不属于正式组织的是( )。

A.学校
B.公司
C.邻里
D.教会
5.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 )。

A. 社会结构
B.社会制度
C.社会机制
D.因果关系
6.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 )的“二元经济”理论。

A.刘易斯
B.科瑟
C.图灵。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社会整体观答:社会就其实质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2.有机团结(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社会团结(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有机团结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3.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涂尔干)(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涂尔干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我称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为正常现象,称其他事实为病态现象或病理现象”。

如果一个现象是正常的,哪怕它不符合道德,我们就不应当剔除它;相反,如果这个现象是病态的,我们也有科学的论据来证明改良的合理性。

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就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所以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

在他看来,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4.集体意识(华中师范大学2008、200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集体意识是涂尔干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已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一考通题库)

社会学概论(一考通题库)

社会学概论一、单选题: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2、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实证哲学教程)3、认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的是(列宁)4、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的是(社会学)5、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学学和社会学巨著是(资本论)6、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社会静力学)7、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秩序与进度)8、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社会学家是(马克思)9、被看作是经典马史思主义社会学第一本教科书的是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史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10、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家是(斯宾塞)11、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1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13、第一位学院派社会学家是(涂尔干)14、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指的是(有机团结)15、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指的是(失范)16、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的分析是(功能分析)17、认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是(韦伯)18、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合理性)20、1892年在芝加哥大学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的人物是(斯莫尔)21、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是(结构功能论)22、系统必须确定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寻求实现特定的目标指的是(达鹄)23、就社会系统而言,适应主要由(经济子系统承担)24、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政治子系统承担的功能条件是(达鹄)25、整合指的是系统必须通过社会控制保持内部成员的相互协调一致,使得系统保持为一个整体。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相关试题:(1)社会分层(河北大学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宁夏大学2017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2)社会流动(吉林大学2017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的方法主要有:主观法、客观法和声望法。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2.社会分化相关试题:社会分化及其后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社会分化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有: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3.阶层答:在阶级社会中不但存在着社会阶级,在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更小的层次。

在非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着基于各种标准的、处于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例如我们提到的管理者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和私营企业家阶层等。

在讨论社会阶层(社会阶级)问题时有两种观点:①它是对社会群体的等级层次的反映,是一种不平等关系;②在一定条件下,它反映了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组织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组织的概念①组织的两种理解: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组织的目标结构;b.组织的心理结构;c.组织的技术结构;d.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的特点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②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a.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b.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c.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

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

②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1复习笔记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①时期。

西方现代性从17世纪开始,在19世纪进入高峰期,成为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期。

②基本特征和趋势。

这一时期,社会的集合性趋势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表征了古典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特征和趋势。

③影响。

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社会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社会的整合机制等。

(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现代人是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的产物。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

其经典研究人物包括:①涂尔干。

研究的起点是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②齐美尔。

着重对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并发展出共同体生活做了大量的探讨。

③韦伯。

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这一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④库利。

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

⑤米德。

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⑥帕森斯。

致力于解答“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聚焦点始终为“个体的可整合性”。

个人的可整合性是社会系统均衡与稳定的关键,而个人的社会化对于这一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人的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等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

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

这些趋势的重要方面包括:①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②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③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④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⑤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⑥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宁夏大学2017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
相关试题:逆向社会化(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以往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而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知识的反向传递。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化有哪些基本类型?(宁夏大学2018年研)
(2)再社会化(概念题,山东大学2017年研)
(3)简述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

(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4)简述社会化的五种类型。

(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
(5)举例说明预期社会化。

(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1)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其主要
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相对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以往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而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知识的反向传递。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什么是再社会化?
答: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

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

选择机制是与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4.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是什么?
相关试题:
(1)简述生命历程理论。

(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
(2)试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论述题,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包括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

(1)“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
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角色扮演”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

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