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动作技能及其形成

合集下载

第9章学习的性质参考资料

第9章学习的性质参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三版)》第九章学习的性质参考资料摘编之一社会学习(一)社会学习的发现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后果来进行学习。

例如,当一个孩子观察到父母的侵犯行为,他也会习得这种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习是间接的,它发生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

因此,社会学习有时也被称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是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

社会学习这个概念是由班都拉(Albert Bandura)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

实验中,儿童观看成人电影,影片中成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侵犯性,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还朝充气娃娃扔东西。

这部电影有三种不同的结局,每种儿童观看得是其中一个结局的电影版本。

第一组,那些成人因为他们的侵犯行为而得到奖励;第二组,成人被惩罚;第三组(控制组),影片没有成人受奖励还是惩罚的结局。

看完电影后,让儿童和Bobo这个充气娃娃玩。

研究结果一目了然:那些看到成人的侵犯行为受到奖励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对充气娃娃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而那些看到成人的侵犯行为受到惩罚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有更少的恶侵犯行为。

也就是说,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主动参与。

后来的研究还表明,儿童即使没有看到侵犯行为受奖励也会去模仿(model)它,也就是说,作为角色榜样的行为起了作用。

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让儿童分别观察不同成人的表现,这些成人或者挨着充气娃娃安静地坐着,或者攻击充气娃娃。

对这两类成人都不给予任何奖励或惩罚。

结果发现看到成人攻击充气娃娃的儿童比起那些没有看到侵犯性行为的儿童,后来的行为更富于攻击性。

儿童和成人在发展中发生的学习大部分是社会学习。

例如,儿童通过观察同性别家长的角色示范获得了性别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积极的角色示范来帮助他们。

但是,你的学生可能也会面临许多危险的负面的角色示范。

教育心理学7-9章

教育心理学7-9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1. 技能及其特点(1)含义: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特点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技能中的各种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 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1)操作技能✧定义: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a)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b)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c)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分类a)就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b)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连贯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c)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d)根据操作对象: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2)心智技能✧定义: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a)对象具有观念性b)执行具有内潜性c)结构具有简缩性✧分类a)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程序性知识,界定为认知策略。

如解题和阅读b)把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认知活动,界定为心智技能。

如读、写、算3. 技能的作用✧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式1.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1)操作定向◆含义:操作定向是指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a)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b)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在刺激的认知与区分(2)操作模仿◆含义:操作的模仿是指实现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练习——判断
• 6.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忆字形,这是 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 7.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看成是一种类型的程序 性知识。 • 9.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刺 激反应连锁形成过程。 • 10.研究表明,知识学习反应快的人,运动动作反应也 快。 • 11.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自己发现的操 作方法一般优于接受指导的方法。
响是否相同? 问题3:在学习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时,指导 与发现哪种效果更好?是让学生在指导下学 习还是让学生尝试发现正确的动作技能?
表7-1 不同示范方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二、练习
(一)练习与练习曲线 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反复操作 的过程。练习的结果可用练习曲线来表示。 练习曲线是描述动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的变化 而变化的图形。借助练习曲线,可以分析动作技 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 练习曲线的几种形式:
• 不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只包含较短的动作序列,由突 2、开放的与封闭的动作技能 • 开放的动作技能是指必须根据外部刺激的变化 而调整自己的动作,如开车、踢球等,其特点是 必须参照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节动作。 • 封闭的动作技能是指完全依赖肌肉的内部反馈 信息指导的动作技能,如跳水、投铁饼等。
(三)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第十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 1.能指出动作技能与一般认知能力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能用自己熟悉的例子说明熟练操作的 特征及其心理机制; • 2.能用实例说明述的关于动作技能保持的 实验与解释作出适当评价; • 3.倘若要你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会一套你熟 悉的体操或解放军的队列操练,能知道应选用 本章学到的哪些原理;
2、在多种情境下练习:随机练习与区组练习 • 问题2:哪种练习形式,练习的效率好?

第9章《运动训练学》考点讲解

第9章《运动训练学》考点讲解

第八章运动训练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它的发展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2.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

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4.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5.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

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8.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9.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0.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1.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2.身体姿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13.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

包括轨迹形状(直线、曲线、弧线等)、轨迹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旋转与环绕等)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14.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

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15.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

运动技能的形成生理学本质和形成过程

运动技能的形成生理学本质和形成过程
第十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江西师范大学 陈栋
运动技能的定义
运动技能: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 效的完成专门技术动作的能力,是 在大脑皮质主导下按照一定的技术 要求完成的肌肉活动。
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是在 本能的和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更为复杂的反射活动。
运动技能三个特征
本体感受性的 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强化条件刺激。 链锁的 反射成串,前一动作的结束为后一动作的开始。 复杂的 运动中枢、感觉中枢、内脏活动中枢联合参与。
运动技能
形成的生理学本质,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复杂的、链锁的、 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开始学习 熟悉掌握
有机过程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01
泛化阶段
02
分化阶段
03
巩固阶段
04
阶自动化段
泛化现象
对技术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对其内在的 规律,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新动作练习
引起的一系列新的刺激,通过各种感受器上传到 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有关中枢产生兴奋。
大脑皮质有关 中枢的兴奋与
抑制
泛化现象具体表现
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动作及错误动作多; 动作不连贯节奏混乱等。
分化阶段
大脑皮质有关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日趋分化和完善。
多余动作 逐步消除肌肉得 到松分化 阶段错误动作会 得到纠正
形成动力 定型
顺利连贯 地完成技 术动作
但这种动力定型还不够稳定,遇到新的事情,或 者较强的干扰时,错误动作可能还会重新出现。
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大脑皮质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都更加精确和集中。
肌肉活动时 来自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大脑皮质的运动感觉中枢兴奋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
第3页
第九章 动作技能学习
三、动作技能形成阶段 (一)认知阶段 经过指导者言语讲解或观察他人示范动作模式,或
自己按照操作说明或使用手册要求,试图对所学技 能任务、性质、关键点进行分析、了解和领会。 (二)联络形成阶段 这是把局部动作综合成更大单位,从认知方面转向 动作方面,最终形成一个连贯初步动作系统阶段。 (三)自动化阶段: 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
第4页
第九章 动作技能学习
四、动作技能形成标志 第一, 意识调控减弱, 动作自动化 第二, 能利用细微线索 第三, 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第四, 形成运动程序记忆图式 第五, 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
第5页
第九章 动作技能学习
五、动作技能保持规律 (一)动作技能保持 动作技能保持比知识保持更牢靠,越是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
第8页
第九章 动作技能学习
六、动作技能形成基础条件: 练习
(一)练习曲线: 描述动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
改变而改变图形,或者说是利用图解形式来表现 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改变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练习普通趋势
(1)总趋势是练习成绩逐步提升
(2)高原期现象: 指在结构比较复杂动作技能形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
第2页
第九章 动作技能学习
(二)认知派理论
强调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成份参加。 在动作技能形成中, 学习者必须了解与某动作技 能相关知识、性质、功用,回想过去学习过, 与 眼前任务相关动作行为, 预期与假设处理问题所 需要反应和动作范式, 形成目标意象和目标期望, 把自己反应与示范者标准反应进行比较分析, 进 行归因, 找出误差, 采取对策监控、调整自己 反应。动作水平越高, 越是需要学习者有较高水 平认知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 练习曲线的特征是:开始进步快;中间有 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顿期(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练习成绩有起伏;存在个别 差异;总的趋势是进步。 • 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作业的 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但 是,并非任何练习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练习时,要采用多种练习方法,还要注意 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并且,练 习过程中应提供恰当的反馈,提高练习的 效果。
开放式 动作技能
乒乓球、足球后卫的 防守、棒球等的防守
足球射门与防守、 排球的接球、 篮球的投篮
• • • • •
(3)细微型与粗放型的动作技能 细微型主要依赖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 粗放型主要依赖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 (4)徒手型与器械型的动作技能 徒手型是依靠操作自身的机体来实现的; 器械型是依靠器械来实现与练习技术 心理练习:心理反复琢磨动作要领; 局部与整体练习相结合; 分散与集中练习相结合; 练习方式多样化; 随时让学习者知道练习的结果; 练习次数与时间适当分配。
作业
• • • • 一、名词解释 动作技能 高原现象 二、简述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的关系 三、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特征)
• 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 一般而言,从刺激到反应之间需经历5 个环节:输入、编码、信息加工、译码、 输出。研究表明,从一步步有意识的尝试 到自动化完成动作技能,主要是省略掉了 许多中间环节的缘故。初学者操作是分解 成许多小步子的,因此动作的速度较慢,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个别的中间反应逐 渐变得不必要了,动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二、动作技能的类别
• 动作技能有四种分类法; • (1)是根据动作技能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划 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 • (2)是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划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 的动作技能。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教育专业、心理专业本科教学用)华中师大心理学院2007.2修订: (2)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2)第二章学习的概述 (4)第三章学习理论 (6)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20)第六章知识的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3)第七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8)第八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34)第九章动作技能及其形成 (37)第十章品德的形成 (40)第十一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47)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课程代码:81410009任课教师:刘华山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使用教材: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教学参考资料: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中译版。

4.【美】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中译版。

5.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2课时讲授,教材第1章练习)【知识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心理学性质与对象的多种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教材体系;教育心理学诞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教育心理学取向的回顾与展望。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难点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第九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练习题答案 (1)

第九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练习题答案 (1)

第九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练习题一、填空题1、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啄”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正例。

5、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形式。

6、研究表现,过度学习的次数保持在 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7、根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8、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属于智力技能9、动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0、在直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获得感性知识,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二、单项选择题1、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C )。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2、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3、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C )。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4、学生通过对整数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概念。

这种学习是( B )。

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5、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D )。

A.形象直观B.言语直观C.模象直观D.实物直观6、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B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发现学习7、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括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D ) 。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8、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D )。

第9章 运动技能

第9章 运动技能

区分:开式技能 的一系列动作方式所 完成的技能。 • 如跑步、竞走、游泳、划船、骑自行车、滑冰等。 • 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动作以周 期式的形式完成,动作过程重复较多。
• 非连续技能指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动 作以非周期式的形式完成,各环节之间无重复。 • 如投掷标枪、推铅球、跳高跳远、跳水、发球、 踢球等。 • 多数非连续性技能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
四、动作自动化的概念和生理机 理
• 动作自动化
– 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的神经联系 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后,进行某一套动作时, 可在无意识条件下完成
• 生理机理
– 转由大脑皮质上兴奋性低不适宜的部位实现 – 第二信号系统摆脱第一信号系统束缚 – 异常刺激时,皮质兴奋性提高,自动化动作重 新产生意识
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
• 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 相反,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表象,技能的 学习就会出现偏差。
• 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动作 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
• 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能在头脑中 引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和 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动作错误。
运动技能:
• 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完成专门动作
的能力。 – 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精确支 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精确的 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 完成所需要的动作。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 开式技能和闭式技能 • 连续性技能和非连续性技能 • 大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小肌肉群运动技能
1、闭式运动技能和开式运动技能
•返回
感官在形成运动技能中的作用

人的感觉有视觉、动觉、听觉、触觉等,它们 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尤 其以视觉和动觉的作用显著。 • 视觉在球类、射击等运动中起主导作用;就是 在人们认为视觉不起主导作用的项目中,视觉也 在影响肌肉平衡能力方面起主导作用。 • 动觉是判断身体的空间位置和身体与外界环境 相互关系的感觉,它主要来自肌肉的本体感觉, 是形成运动技能和熟练掌握的主要物质基础,如 器械感、球感、水感等,就是以动觉能力为主的 综合性知觉。 •返回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导学案一、导入运动技能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所掌握和运用的各种技能,如跑步、跳跃、投掷等。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再三的练习和体验。

本节课将盘绕着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展开讨论,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

二、进修目标1. 了解运动技能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3. 分析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4. 提高同砚们的运动技能水平。

三、进修重点1. 运动技能的定义和特点;2.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3. 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进修内容1. 运动技能的定义和特点运动技能是人们在运动中所掌握和运用的各种技能,包括基本的动作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具有多样性、可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不息提高和完善。

2.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认知阶段、联想阶段、运动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在认知阶段,进修者通过观察、模仿和理解他人的动作来建立运动技能的基础;在联想阶段,进修者通过再三练习和体验来稳固和加深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在运动阶段,进修者通过实际操作和反馈来逐步提高和完善运动技能;最终在自动化阶段,进修者可以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运动技能,做到轻松自如。

3. 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运动技能的形成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训练因素和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体能和运动潜力,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训练因素则是通过科学的训练计划和方法来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心理因素则是通过积极的心态和信念来克服困难,提高自大心。

五、进修方法1. 理论进修:通过教室讲解和教材阅读,了解运动技能的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2. 实践操作:通过模仿、练习和反馈,提高和完善运动技能;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分析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六、进修评判1. 教室表现: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独立思考;2. 实践操作:动作标准、技能熟练、反馈及时;3. 小组讨论:合作共赢、思路清晰、表达明确。

第9章《运动训练学》考点

第9章《运动训练学》考点

第八章运动训练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它的发展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2.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

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4.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5.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

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8.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9.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0.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1.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2.身体姿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13.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

包括轨迹形状(直线、曲线、弧线等)、轨迹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旋转与环绕等)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14.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

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15.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6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6参考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练习说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说明的要求,课程考核采用100%形成性考核方式。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以下简称形考)是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考核说明”以及文字教材《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郭德俊主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2版)编制而成。

通过完成形考任务,学生能够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运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形考成绩采用百分制,总成绩达到60分(含60分)以上为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

形成性考核任务列表每次形考任务按照百分制计分,每次形考任务卷面分数乘以对应的权重得出的为每次形考任务的实际分数,6次形考任务实际分数相加后得到的成绩为课程最后形考成绩,也即课程的最后成绩。

每次任务都要求认真完成,一旦发现雷同或抄袭现象,被抄袭者和抄袭者都作0分处理。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100分,占权重20%)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巴甫洛夫B.詹姆斯C.罗杰斯D.桑代克2.下列选项中,与注意品质的好坏无关的是(C)。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起伏D.注意的转移3.当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时,他的思维处于(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BC)。

A.人本主义理论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

A.操作性条件反射B.经典性条件反射C.社会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下列选项中,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重要作用的观点有(AD)。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9章 操作技能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9章 操作技能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一、选择题1.阅读、写作、运算等技能主要是()。

[2007年全国统考]A.运动技能B.动作技能C.策略技能D.心智技能【答案】D【解析】根据技能的特点,技能可分为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两类。

吹拉弹唱、写字绘画等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运算、写作、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策略技能是心智技能与运动技能的合成,是一个人造的术语。

拓展开来理解,虽然运算,写作也要运动,但在整个活动中并不处于主要地位,最重要的还是头脑中的一些劳动运动。

2.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2007年全国统考]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答案】B【解析】根据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是操作模仿阶段的主要动作特点。

A项,操作定向阶段只是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还没有真正进行动作操作;C项,在操作整合阶段,个体的操作主要依赖于动觉控制,动作的整体也趋于协调和连贯;D项,操作熟练阶段,个体的动作控制几乎不需视觉的专门控制,动作要素之间高度协调一致。

3.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技能的是()。

[2008年全国统考]A.摇头B.系鞋带C.心算D.作文【答案】B【解析】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系鞋带等技能。

心算、作文属于心智技能。

摇头不属于技能。

4.运动技能的表征方式是()。

[2010年全国统考]A.命题B.语义网络C.命题网络D.产生式系统【答案】D【解析】表征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九章运动技能学习概述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九章运动技能学习概述
生态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首先需要了解动作与感知的动作工作 空间,其次需要了解学习者可使用的动作寻求策略,最后是提供 增强的感知线索以帮助学习的过程。
17
五、动作程序理论
动作程序是指在执行动作前预先组织好的一系列动作指 令,它决定了技能性动作的基本细节,使人能够在没有反馈的 情况下完成动作,相当于中枢模式发生器。动作程序是一种以 记忆为基础的结构,控制着协调运动。动作程序形成的基础是 “开环控制”系统。 动作程序的两个重要概念:固有特征和可变参数。 动作程序理论还认为动作参量的变化越多,就越有利于掌握 技能。随着练习的增加,动作程序储存在长时记忆就越深刻, 在需要时就能够快速高效的提取。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
43
脑磁图(简称MEG):是一种最新的研究大脑活动的技 术,它通过对脑神经电流产生的微弱生物磁场的测量,而对 脑活动进行功能性成像。MEG 能够反映毫秒时间范围内的神 经活动变化,可以用它来进行人脑的动态行为。
MEG在躯体运动功能定位方面应用较多。
图9-15 癫痫患者MEG检查脑成像定位图
(一) 运动结果测量
1 误差值测量 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 其计算公式为
RMSE xiTi 2 n
目标
操作
常误(误差平均值)与可变误差(结果的一致性)
a:常误很小,但可变误差较大;b:常误很大,但可变误差较
小,稳定性高。动作的稳定性远比动作的偏离更重要
绩效变量 是指对动作的操作绩效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这些 因素的影响是即刻而短暂的,如注意、焦虑、疲劳等。
学习变量 是指对动作操作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对动作 操作能力的影响是相对持久的。如指练习或经验、观察或表象 等。

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复习题09.06

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复习题09.06

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复习题09.06第8章感觉与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非特异性投射系统3、感觉5、特异性投射系统6、感受器7、视力8、视野14、姿势反射16.翻正反射二、判断题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是同义词()。

2、视觉是由眼所完成的感觉功能()。

3、晶状体曲率增加,折光力就增大()。

4、体操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前庭机能稳定性()。

5、人体缺乏VitA时,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

6、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人体的激醒状态()三、选择题1、体表感觉的皮质投身部位是A、对侧皮质中央后回B、同侧皮质中央前回C、对侧皮质额中回D、角回2、旋转加速正负运动的感受器是A、椭圆囊、球囊B、三个半规管C、肌梭D、肌腱3、人体的感音部位是A、耳B、中耳C、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D、内耳4、人在强光刺激下,引起瞳孔本身下列何种变化A、缩小B、放大C、不变D、因人而异四、填空题1、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前者感受的刺激,后者则感受的刺激2、正常人视野范围以为最大,其次为,色视野最小。

第9章运动技能形成一、名词解释1、条件反射4、消退抑制7、第一信号系统8、第二信号系统9、运动技能判断题1、条件反射的消退,意味着已建立的条件反射的丧失()。

2、传入侧枝性抑制与返回性抑制都是突触前抑制()。

3、上体育课时,学生的兴奋性愈高,则建立和形成新的运动技能愈快()。

4、上体育课时,教师也可以做错误的示范动作()。

5、运动技能越定型,该动作就愈难改进()。

二、填空题1、运动技能形成的本质是建立、、条件反射。

2、对着镜子练动作,可增加信息的传入,陆地上进行游泳动作练习,可以增加信息的传入,这些都有助于加快形成准确的运动技能。

三、问答题1.运动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级?各阶级有何特点?如何组织体育教学与训练?第10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名词解释5、V2omax7、个体乳酸阈二、判断题1、在不同强度的运动中,吸氧量与耗氧量是不相等的()。

第9章 《运动训练学》考点

第9章 《运动训练学》考点

第八章运动训练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它的发展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2.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

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4.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5.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

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8.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9.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0.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1.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2.身体姿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13.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

包括轨迹形状(直线、曲线、弧线等)、轨迹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旋转与环绕等)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14.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

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15.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精通运动技能的进修方法和训练原则。

3. 提高运动技能的综合表现能力。

导学内容:一、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1.1 运动技能的定义: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目标下,通过神经肌肉系统协调运动,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

1.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a. 认知阶段:进修者通过观察、仿效等方式理解并初步精通动作要领。

b. 联想阶段:进修者通过实践和再三练习,建立起动作模式和协调能力。

c. 自动化阶段:动作变得稳定、准确,不再需要主观认识干预即可完成。

d. 优化阶段:不息练习,使动作更加精准、有效,并能在不同条件下快速变通。

二、影响运动技能进步的因素2.1 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影响个体进步运动技能的速度和水平。

2.2 心理因素:如爱好、动机、意志力等能够影响进修者对运动技能的投入水平。

2.3 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教练指导、同伴支持等对进修者进步运动技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运动技能的进修方法和训练原则3.1 方法:通过分解、仿效、反馈、稳固等方式,援助进修者精通和提高运动技能。

3.2 原则:a. 个性化原则:依据进修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规划。

b. 多样性原则:结合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增进进修者全面进步。

c. 渐进性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进修者的技能水平。

四、提高运动技能的综合表现能力4.1 技术能力:包括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4.2 身体素养:包括力气、速度、柔韧性等方面的进步。

4.3 感知能力:包括观察、裁定、反应等方面的提高。

导学活动:1. 观看运动视频,分析其中明星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了解他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

2. 分组练习某一项运动技能,通过仿效、反馈和稳固,提高各自技能水平。

3. 小组展示各自的运动表现,互相评判并提出改进建议。

4. 确立个人的运动技能提高规划,制定周密的训练方案,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伦巴赫(J.Cronbach):最好把技能定义为习得的、 能相当准确地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意识注 意的一种操作。
二、技能的分类
JPKC
(一)动作技能 & 智力技能
1.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动作方 式 ,表现为骨骼肌的活动 按广义知识观,动作技能是 一种程序性知识,是按照一 套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 协调任务的能力 精细的肌肉控制是动作技能 的重要特征。
JPKC
(三)专门技能 & 一般技能
三 动作技能的成份与分类
JPKC
(一)动作技能的成份
(1) 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
(2) 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细和
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
(Robert Mills Gagné加涅 )
费茨
(P.M.Fitts)
(1)认知成份 (2)知觉因素 (3)肌肉协调能力 (4)各种个性和气质特征
(三)关于结果的知识的反馈 & 关于表现的知识的反馈 (四)及时反馈 & 延后的反馈
JPKC
六、动作要求、信息负担是否合理
七、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
心理练习的效果取决于:
经验
技能成分
身体练习
若技能中包含的认知成份较
练习前,身体练习的经验 少时,反应主要依靠肌肉线 是否与身体练习相结合
索,则心理练习的作用不大
言语指导 图片演示 动作示范 言语复述 身体练习 心理练习
JPKC
四、加强动觉控制
1.采取辅助措施
JPKC
2.排除视觉控制
方法
3.视觉、动觉控制 交替练习
五、练习结果的反馈
JPKC
(一)内反馈 & 外反馈 (二)固有的反馈 & 增补的反馈 (inherent feedback)& (augmented feedback)
八、其它条件
J(三)难易程度的安排
JPKC
3.生态观
强调在动作控制中,动作执行者与动作 发生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一)练习
JPKC
练习:是以一定方式加以组织的、目的在于改 进动作的多次执行同一种活动的过程。
训练:指人为设计的有结构的练习 。
(二)练习进程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JPKC 1.定向(认知阶段) 2.模仿(联系形成阶段) 3.熟练(自动化阶段)
认为机体的某些活动因受到强化而产生了
( 一
积极的后果,逐渐巩固下来。获得了一定的习 惯强度。以后只要呈现适当的刺激,活动就会 重新出现。

行为主义


习惯的作用不仅是将外部的刺激与一定的反
论 应联系起来,而且还将一种动作与另一种动作联
系起来。
认知 学派
| 强调 计划、 内部 程序 在动 作技 能形 成中 的作 用
JPKC
(五)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 水平
四、动作技能的保持 不易遗忘的原因?
JPKC
在形成与使用过程中 有了大量的过度学习
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 小脑等低级中枢,其可能有 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许多连续的与不连续 的动作技能比较简单
第三节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JPKC
1
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5 练习结果的反馈
2 定向过程中动作原理的掌握 6 动作要求、信息 负担 是否合理
3 不同指导方法的比较 4 加强动觉控制
7 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
8
其它条件
一、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具体
在改于进改动进动作作
JPKC 会学的更好
二、定向过程中动作原理的掌握
记住动作规则
了解动作原理
增强自觉性
三 不同指导方法的比较
(二)认知论
JPKC
1.闭环理论(J.A.Adams)
人的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对反馈信息进行加工并减少错 误的过程。即内外反馈提供的信息与头脑中表征的预期 状态进行对照,通过不断修正,达到预期状态。强调反 馈的作用。
2.开环理论(R.A.Schmidt)
适合于解释作为整块的快速执行的动作技能的 习得。没有纠错机制。认为动作技能是有一般化 的动作程序所控制的,它有一些固定不变的成分, 也有一些参数和变量。
JPKC
2.智力技能(智慧技能、心 智技能)
智力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 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智 力活动方式
按照广义的知识观,智力 技能是运用某种习得的规则 或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的 能力,
JPKC
(二)初级技能 & 高级技能
通过掌握一定的 知识和模仿而形成 起来的、尚未巩固 的活动方式
巩固的、自动化了 的活动方式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 动作技能及其形成
JPKC
学习目的
JPKC
1.了解技能及动作技能的定义与分类;
2.举例说明熟练操作的特征及其心理机制;
3.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各个阶段的 任务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4.对动作技能保持和遗忘的特点作出适当 的解释;
5.结合学校情境中教学实例对动作技能教 学提出指导建议。
三、熟练操作的五特征
JPKC
(一)动作的正确性、稳定性、灵活性的增强
(二)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建立其内部 指导程序,动作达到自动化
人脑中可储存内部指导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连串 执行动作的指令,是对熟练操作自动化的合理解释
(三)反馈方式改变,错误排除在发生之前 外反馈 内反馈
(四)微弱的线索被利用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JPKC
1.徒手的 & 操纵 工具器械的
2.连续的 & 不连续的
3.外循环的 & 内循环的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1 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3 熟练动作的五特征 4 动作技能的保持

JPKC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JPKC
一、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内容提要
1 动作技能的概述 2 动作技能的形成 3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JPKC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概述 JPKC
1 技能的概念 2 技能的分类 3 动作技能的成份与分类
一 、技能的概念
JPKC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活动方式。
按广义的知识观,技能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 识并按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