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昂 地球化学家

合集下载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聚氰胺——甲醛食品容器中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聚氰胺——甲醛食品容器中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聚氰胺——甲醛食品容器中三聚氰胺
单体迁移量
陈葭玲
【期刊名称】《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1-4]测定三聚氰胺-甲醛食品容器中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样品采用常规直接浸泡法[5]、微波条件浸泡法两种不同前处理方式后直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结果表明常规直接浸泡法(酸性条件)、微波条件浸泡法(酸、水、醇条件)均有三聚氰胺单体迁移出.两种浸泡方法比较:三聚氰胺单体的迁移量微波法高于普通浸泡法.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陈葭玲
【作者单位】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福建厦门361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依据新标准监测密胺塑料餐具产品总迁移量、三聚氰胺迁移量、甲醛迁移量 [J], 杨丽;刘丽霞;仲召昊;任豪;郁强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J], 陈旻实;倪敏;陈荣旭;郑思远;邱彬
3.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容器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中甲醛单体迁移量 [J], 孙建伟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密胺餐具中甲醛单体迁移量 [J], 谢永萍;李慧勇;席绍峰;王
继才;谢文缄;赖红娟;邝雅怡;陈佳贤
5.依据新标准监测密胺塑料餐具产品总迁移量、三聚氰胺迁移量、甲醛迁移量 [J], 杨丽;刘丽霞;仲召昊;任豪;郁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笔石赋存与页岩气富集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笔石赋存与页岩气富集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笔石赋存与页岩气富集川南地区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具备较好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并已实现了页岩气商业化开发。

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资料研究,结合XRD、光学显微镜、低温液氮以及压汞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笔石与页岩气富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地球化学指标判别结果表明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页岩沉积环境为深海陆棚沉积相,向上水体变浅为浅水陆棚相。

页岩样品矿物组成以石英、黏土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与伊利石为主。

页岩有机质含量可达到4%以上;干酪根类型主要以I型为主,部分为Ⅱ<sub>1</sub>型;类镜质体反射率介于2.37%<sup>3</sup>.43%,处于过成熟阶段,以生干气为主。

页岩中笔石化石丰富,笔石演化趋势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笔石体的简化、生长方向的改变、体壁的变化、胞管的变化以及发育方式的改变。

笔石带主要划分为五峰组四个笔石带,龙马溪组九个笔石带,对页岩笔石丰度统计,垂向上笔石丰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五峰组中部和龙马溪组底部笔石丰度相对较高。

研究区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以及层理缝等孔缝组合。

其孔隙结构复杂,发育水瓶孔、板状孔、开放孔和墨水瓶孔等多种形态孔;各阶段孔隙对页岩总孔体积均有贡献,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介孔贡献。

层理面通常为力学性质比较薄弱面,容易被剥离,形成层理缝和水平纹层缝。

水平层理裂缝的发育导致页岩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高的渗透率。

笔石主要以压扁的碳质薄膜、半立体到立体的黄铁矿化和立体或半立体实体标本三种方式保存于页岩中,研究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底部笔石主要以第一种方式保存,龙马溪组中上部部分笔石以半立体到立体的黄铁矿化方式保存。

页岩有机碳含量与笔石丰度相关性不明显,表明有机碳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笔石并非是唯一的控制因素。

甲壳动物胚胎学的研究

甲壳动物胚胎学的研究

甲壳动物胚胎学的研究
薛俊增;堵南山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年(卷),期】1998(017)002
【摘要】甲壳动物胚胎学的研究薛俊增堵南山赖伟(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关键词:甲壳动物胚胎学综述甲壳动物胚胎学的知识,对甲壳动物的起源、演化、分类及幼体培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甲壳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早期,但真正广泛的研究则从19世纪后半...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薛俊增;堵南山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223
【相关文献】
1.甲壳动物争斗行为研究进展 [J], 王芳; 刘晶晶; 刘大鹏
2.低氧对甲壳动物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J], 孙盛明; 祝孟茹; 潘方艳; 王柠; 傅洪拓; 戈贤平
3.甲壳动物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J], 李辉;冯伟;于俊杰;张明胤;周春妙;唐永凯
4.丹江口库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J], 王文静;韩韵;宋瑞
5.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比较研究 [J], 黄晓峰;邱伟建;沈冀;蒋俊;廖瑜欣;于耀栋;过嘉豪;钟春妮;杨桂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第30卷 第1期 热 带 地 理 V ol.30,No.12010年1月TROPICAL GEOGRAPHYJan.,2010收稿日期:2009-07-06;修订日期:2009-09-11 课题来源: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作者简介:黄臻(1983―),男,四川遂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演变方向研究,(E-mail )key709@ 。

* 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环境方向的研究,(E-mail )wangjl@ 。

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黄 臻,王建力*,王 勇(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摘 要:以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弄清它究竟是风化壳还是北方黄土在此区的沉积。

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其粒度进行了检测,并计算了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砂含量极少,平均值为 0.7﹪,粉砂最高,为68.64﹪,黏粒次之,为30.66﹪;风尘基本粒组10~50 μm 含量较高,平均值为52.07﹪,推测其成因有一定的风成特性。

(2)剖面粒度分布曲线呈单峰形态,拖有细尾,与风成黄土类似,可能指示沉积后经历了风化成壤作用。

(3)望天坪剖面粒度参数特征与北方风成黄土具一定相似性,判别参数分析对应于风成成因。

根据以上分析,初步判定其物源具风成特性,但其环境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巫山;望天坪剖面;第四纪沉积物;粒度中图分类号:P53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10)01-0030-05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指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沉积物中所占的百分比,其对于查明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搬运介质和动力、沉积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沉积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古环境分析及重建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

不同沉积物由于其搬运介质及其强度不同,其颗粒组成相异,因此通过粒度分析可以研究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及其搬运动力的特征。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2010年11月16日(2010年增补修改)(2009年9月19日委员代表大会通过;2010年8月2日专业委员会会议增补)姓名职务职称单位科学顾问刘昌明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志恺院士中国工程院陈家琦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胡四一副部长教高水利部王浩所长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郭生练副省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胡和平书记教授清华大学陈传友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任夏军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按姓氏拼音排序)1陈敏建副总工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陈晓宏主任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3陈永勤系主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4纪昌明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5康绍忠主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节水中心6李原园副院长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7倪广恒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8庞进武副总工教高水利部9任立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0 邵益生主任研究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11 沈冰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 万育生常务副主任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3 吴吉春主任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4 徐宗学副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5 杨金忠副主任教授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6 姚治君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7 于静洁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系统与水环境室18 张发旺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研究所秘书长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秘书长张祥伟处长教高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常务副秘书长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1敖天其副处长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国重室2曹建廷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3曹升乐教授山东大学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院4畅建霞副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陈洪松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6陈骥助理教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7陈进副院长教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8陈曦所长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9陈喜首席教授教授河海大学重点实验室10 陈晓飞教授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11 陈兴伟副院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2 陈元芳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13 陈远生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 程春田所长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5 程绪水副局长教高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16 戴长雷所长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寒区地下水研究所17 邓群总经理助理高工中国节能(香港)有限公司,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8 丁永建副所长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9 董新光副厅长教授新疆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系20 董增川处长教授河海大学资环学院21 窦明副主任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2 杜贞栋院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3 段青云首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24 樊鸣放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25 方创琳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心26 冯启言副院长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7 冯起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8 付强院长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29 付湘教授武汉大学30 高军省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1 高绣纺副院长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2 高彦春副研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3 郭怀成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4 韩乾坤总工高工郑州市水利局35 韩宇平副院长高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36 郝芳华处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环境学院37 胡彩虹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38 胡德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39 胡国华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40 胡兴林副总工高工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41 黄冠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42 黄国如副系主任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43 黄领梅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与农业工程系44 贾绍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5 贾仰文总工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水资源所46 姜文来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47 金菊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学院48 居江副总高工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49 康跃虎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0 李福林所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51 李国敏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52 李海明系主任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53 李怀恩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4 李靖院长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55 李兰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6 李丽娟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7 李如忠教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58 李宗礼教高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59 梁川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0 林超副局长教高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61 刘德地博士后武汉大学62 刘东副院长副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63 刘国东系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4 刘俊国教授北京林业大学65 刘培斌书记教高北京市水利设计研究院66 刘世荣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67 刘苏峡副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8 刘艳飞记者中国水利报社69 柳文华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 骆祖江所长教授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71 马建琴副处长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72 马静主编副编审《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辑部73 马柱国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74 梅亚东副院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75 莫兴国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6 穆宏强处长教高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77 南忠仁副院长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8 倪福全系主任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79 牛存稳博士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80 庞忠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1 彭虹副教授武汉大学82 齐德利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 千怀遂教授广州大学84 钱鞠副系主任副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5 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6 任理教授中国农业大学87 尚宇鸣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88 邵东国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89 沈大军教高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90 沈福兴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1 沈彦俊研究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92 史晓新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3 舒栋才副处长高工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94 束龙仓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95 宋松柏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96 宋献方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7 宋晓编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98 宋星原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99 粟晓玲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孙扬波副处长高工黄河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101汤鑫华社长编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02陶淘副教授同济大学103田向荣高工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104王栋室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105王根绪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06王国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7王会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08王金霞研究员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09王丽萍主任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110王玲所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研究所111王明玉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112王乃昂院长教授兰州大学113王文圣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14王西琴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115王晓红博士武汉大学116王彦辉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水文学科组117王中根副主任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8王忠静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119王宗志博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20吴泽宁所长教授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121伍新木主任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22武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23谢平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24谢永刚所长教授黑龙江大学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研究所125熊立华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6严军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27颜勇处长高工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规划处128杨大文教授清华大学水利系129杨丽虎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30杨永辉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31叶爱中北京师范大学132余新晓副院长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33袁飞副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34岳德军教授级编辑黄河水利出版社135曾光明院长教授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36占车生主任助研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办公室137张会言处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138张济世教授兰州交通大学139张继群处长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40张捷斌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41张利平副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2张灵博士广州大学143张强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144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5张喜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46张祥伟处长高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147张翔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8张晓岚高工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149张学成总工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研究院150张云主任工程师高工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51张兆吉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52章光新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53赵志新教高北京市水文总站154郑红星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55郑连生副主任教高河北省水利厅156钟平安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57周念清教授同济大学158周启友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59周寅康教授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160周祖昊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161朱奎博士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162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原版

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原版

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迟清华鄢明才编著地质出版社·北京·1内容提要本书汇编了国内外不同研究者提出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土壤、水系沉积物、泛滥平原沉积物、浅海沉积物和大陆地壳的化学组成与元素丰度,同时列出了勘查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中国主要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标准值,所提供内容均为地球化学工作者所必须了解的各种重要地质介质的地球化学基础数据。

本书供从事地球化学、岩石学、勘查地球化学、生态环境与农业地球化学、地质样品分析测试、矿产勘查、基础地质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也可供地球科学其它领域的研究者使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迟清华,鄢明才编著.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12ISBN 978-7-116-05536-0Ⅰ. 应… Ⅱ. ①迟…②鄢…Ⅲ. 地球化学丰度-化学元素-数据-手册Ⅳ. P595-6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185917号责任编辑:王永奉陈军中责任校对:李玫出版发行:地质出版社社址邮编: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100083电话:(010)82324508(邮购部)网址:电子邮箱:zbs@传真:(010)82310759印刷:北京地大彩印厂开本:889mm×1194mm 1/16印张:10.25字数:260千字印数:1-3000册版次:2007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定价:28.00元书号:ISBN 978-7-116-05536-0(如对本书有建议或意见,敬请致电本社;如本社有印装问题,本社负责调换)2关于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代序)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即地壳五个圈内多种元素在各种介质、各种尺度内含量的统计数据。

它是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上重要的资料。

将这些数据资料汇编在一起将使研究人员节省不少查找文献的劳动与时间。

这本小册子就是按照这样的想法编汇的。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的制备及其在膨胀阻燃聚丙烯中的应用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的制备及其在膨胀阻燃聚丙烯中的应用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三聚氰胺盐的制备及其在膨胀阻燃聚丙烯中的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膨胀阻燃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阻燃方法,通过在高温条件下释放无害气体和形成绝缘碳层,有效地保护聚合物材料不燃。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
职称教授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理学博士专业地球化学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何年何月至何年何月在何单位任何职2013年1月现在2004年12月2012年12月2011年9月2012年3月2009年7月2009年9月2006年12月2007年3月2003年1月2003年12月2002年7月2004年12月1993年7月2002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德国赫姆霍兹海洋基尔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德国莱不尼兹海洋研究所访问学者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访问学者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2014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获第十一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2008年获第十二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04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贵州省人民政府2004排名第3韩贵琳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
2006 年 12 月-2007 年 3 月

2003 年 1 月-2003 年 12 月
2002 年 7 月-2004 年 12 月
1993 年 7 月-2002 年 6 月
在何单位任何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德国赫姆霍兹海洋基尔科学研究中心访 问学者 德国莱不尼兹海洋研究所 访问学者
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 访问学者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获过何种 科技奖励 及排名
获过何种 荣誉称号 及奖励
2014 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3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1 年获第十一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 2008 年获第十二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2004 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贵州省人民政府,2004, 排名第 3

兰州大学201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兰州大学201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兰州大学201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注:从2009年起,教育部提倡各招生单位不指定参考书目。

我校部分学院不再提供相关考试科目的参考书目。

考生可根据报考专业和考试科目自行选择相关参考书作为参考。

016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考书目电磁数学(I) 《数学物理方法》,何淑芷、陈启流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数学物理方法》,吴崇试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陆大,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8,2002年3月8次印刷; 《随机过程》,汪荣鑫,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12,2002年12月第9次印刷;《数理统计》汪荣鑫,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10,2001年7月11次印刷。

电磁理论(I) 《高等电磁理论》,傅君眉、冯恩信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工程电磁理论》,楼仁海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工程电动力学》,王一平等编著,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光波导理论与应用 《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叶培大、吴彝尊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81年版;《介质光波导及其应用》,秦秉坤、孙雨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通信原理 《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钱亚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胡广书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信号编码理论 《数据压缩》,吴乐南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信息论与编码理论》,ROBERT J.McELIECE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范明,孟小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移动计算基础 《移动计算原理——基于UML和XML的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Reza B'Far(礼萨·愽法尔)编著, 顾国昌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版。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穆治国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
【年(卷),期】1991(6)4
【摘要】1989年在美国卡内基研究所,著名同位素地球化学家Zachary Sharp和James Oneil研制出了用于做硅酸盐和氧化物氧同位素分析的激光碳还原技术。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能够获得制约各类岩石形成和变化条件信息的最有用的地球化学技术之一。

然而,从硅酸盐和氧化物中萃取氧的方法过去25年一直保持不变(我国是在13年前研制成的)。

由于这种分析必须有较大的样品量。

【总页数】2页(P43-44)
【关键词】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碳;还原
【作者】穆治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7
【相关文献】
1.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 [J], 柯珊;刘盛遨;李王晔;杨蔚;滕方振
2.铜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研究新进展 [J], 王泽洲;刘盛遨;李丹丹;吕逸文;吴松;赵云
3.内蒙古阿扎哈达铜铋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王银宏; 刘家军; 张梅; 张方方; 王康; 咸雪辰; 郭灵俊
4.钙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碳酸岩-共生硅酸盐研究中的应用 [J], 向蜜;龚迎莉;刘涛;田世洪
5.新疆北部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J], 胡霭琴;张国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硫化氢分布与产出特征

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硫化氢分布与产出特征

大牛地气田下古气藏硫化氢分布与产出特征摘要: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目前处于开发试验评价阶段,局部气井产硫化氢,本文通过调研,总结目前3类5种硫化氢成因,并通过临近靖边气田δ34S指标,分析明确气田硫化氢成因主要为热化学成因。

通过生产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含硫井硫化氢浓度主要集中在13~3000ppm,气田整体属于低、微含硫气藏,从平面上看,1大于100ppm气井集中在13井区,小于100ppm主要分布在12井区,其他井区零散分布低、微含硫气井,13井区整体硫化氢浓度高于其他井区。

纵向上看,含硫层位主要分布于马五5、马五6+7和马五1+2层,其他层位硫化氢含量较低。

该项研究对气田除硫工艺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家沟组;硫化氢;成因;分布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n sulfide in the Xiagu gas reservoir of Daniudi gas fieldWenHonggangNo.1 Gas Production Plant, Huabei Company, Sinopec, Zhengzhou,Henan, 450006)Abstract: The Majiagou Formation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is currently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test and evaluation, and localgas wells produce hydrogen sulfide.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rigin of 3 types and 5 kinds of hydrogen sulfide, and analyzes and clarifies the sulfidation of the gas field through theδ34S index of the adjacent Jingbian gas field. The origin of hydrogen is mainly thermochemic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duction performance monitoring data,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inthe sulfur-containing well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13-3000ppm, and the gas field as a whole belongs to low and slightly sulfur-containing gas reservoirs. From a plane point of view, gas wells with 1 greater than 100 ppm are concentrated in well area 13, and those with lessthan 100 ppm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well block 12, other wellblocks are scattered with low and slightly sulfur-containing gas wells, and the overall hydrogen sulfide concentration in well block 13 is higher than other well blocks. Vertically, the sulfur-bearing layers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Mawu 5, Mawu 6+7 and Mawu 1+2 layers, and other layers have lower hydrogen sulfide content. This study has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desulphurization technology in gas fields.Keywords:Majiagou Formation;Hydrogen sulfide;Origin;Distribution1.硫化氢成因自然界存在3类5种成因硫化氢,一是生物成因[1-3]。

走进王学求的地球化学世界

走进王学求的地球化学世界

人物访谈
> 王学求研究员在新疆戈壁区从事地质调查工作
准图,指出此图将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推向了极致。著名地球化学家 Clemens Reimann 认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的分析指标是世界最好的, 一些元素地球化学图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谢学锦院士指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所有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 平;李廷栋院士指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填补了多项空白,为实现 将元素周期表绘制在地球上的宏伟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此基础上,王学求带领研究团队,发明了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穿 透性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技术,即用纳米探测、金 属活动态提取、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独立供电偶 极子地电化学等技术直接获取深部异常信息的隐伏 矿探测法,显著提高对隐伏矿的探测能力,探测深 度可达 1 000 米。
这项技术投入应用后,填补了我国盆地地球化 学调查方法的空白,先后分析样品 5 万余件。该项 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国土资源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国家专利 3 项。
年代开始的,一直持续到 80 年 代,前后长达近 20 年时间。北 美根据地球化学填图,发现了大 量的铀矿,特别是在加拿大、美 国发现了大量的砂岩型铀矿。而 中国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在新 疆伊犁发现这种铀矿。方法是水 系沉积物采样化探技术,每十几 平方千米采一个样,这是加拿大 与美国在发现铀矿方面对世界的 贡献。第三次就是中国的金矿化 探,对世界金矿床批量发现作出 贡献。这三种技术都是成熟的, 而且有明确的理论支撑。
细数他的科研、学术成就,每一项都紧贴民 生大计、国之根本。
自 1989 年 6 月从长春地质学院勘查地球化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王学求即投身到艰苦的地 质勘查行业。参加工作近 30 年来,他一直致力于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 国家“973 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 省部级研究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20 余项,在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 纳米地球化学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等领域取得 了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实用 性成果,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 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进展--以氟元素为例

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进展--以氟元素为例

老挝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其次为中生界和 块、色潘 -三岐缝合带、长山地块、哀牢山 -马江
新生界。古生界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寒武 缝合带。区内多期次的岩浆重合叠加、成带、成片
系只在与越南相邻的南玛山谷中有少量出露,其岩 展布构成了岩浆岩带,岩浆岩带多分布在俯冲带、
石组合为浅变质的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奥陶 碰撞带等板块构造活动强烈的部位,形成了具有大
科学计划。该计划是基于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 础地球化学保障。
文组织签署的协定,旨在通过建立全球地球化学
F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成年人身体中,
基准网和观测网,开展 “一带一路” 地球化学填 氟含量平均为 257g,其中 96%存在于骨骼和牙
图,服务于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对 齿中,是预防龋齿的必需元素,但当人体内 F含 全球矿产资源评价、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注入量 量过高时,会造成氟骨病和氟 斑 牙 等 地 方 病[12]。
第 39卷 第 2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Vol39No2
2019年 5月
Journalof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
May 2019
文章编号:1674-9057(2019)02-0335-06
doi:103969/j.issn1674-9057201902009
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进展
系、志留系 和 泥 盆 系 主 要 出 露 在 丰 沙 弯 和 川 圹 地 区,其岩性主要为海相灰岩、砂岩和泥质岩石;石 炭系—二叠系分布最广,主要为海相灰岩、砂岩和 泥质岩石。中生界主要为出露在桑怒地区的中、上
地构造意义的构造岩浆岩带,这些构造岩浆带与该 地区矿产资源的形成关系密切 。 [14-20]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多环芳烃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多环芳烃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多环芳烃
陈俊
【期刊名称】《海洋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8(27)6
【摘要】针对环境中常见且对人体危害极大的USEPA优先控制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在海水中的监测方法进行研究。

以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和美国环保局分析方法为基础,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

探讨了各条件对测定的影响,经过固相萃取,七种PAHs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有很好的分离效果,满意的回收率,方法简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4页(P657-660)
【关键词】多环芳烃;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海水
【作者】陈俊
【作者单位】广州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31
【相关文献】
1.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河水中的多环芳烃 [J], 王钊;张俊;许维;孟宪智;崔文彦;张世禄;徐铭霞
2.固相膜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的多环芳烃 [J], 宋娟梅;成光;徐红霞;韩伟
3.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源水中的16种多环芳烃 [J], 纪春苗;余群
4.花生壳活性炭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河水中的18种多环芳烃 [J], 项小燕;林锡煌;何立芳;胡志彪;林金清
5.固相膜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的8种多环芳烃 [J], 陈茜;江珊珊;付渝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洱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洱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洱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陈敬安;万国江;陈振楼;黄荣贵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
【年(卷),期】2000(20)1
【摘要】对洱海现代沉积物进行采样 ,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沉积物化学记录研究相结合 ,成功地恢复了洱海近6 5 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

研究结果表明 ,洱海区域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 ,且存在约 2 0 0年时间尺度的变化准周期 ,目前正处于暖干期末期 -冷湿期初期 ,预计气温将有所下降 ,降雨
量将有所增加。

【总页数】5页(P83-87)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化学记录;气候变化;洱海;古气候
【作者】陈敬安;万国江;陈振楼;黄荣贵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2;P512.3
【相关文献】
1.洱海近代沉积物中碳-氮-硫-磷的地球化学记录 [J], 万国江;白占国;王浩然;黄荣

2.近8 ka来云南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夏季印度季风强弱变化的关系 [J], 张振克;沈吉;羊向东;朱育新;夏威岚;吴瑞金
3.洱海近代气候变化的沉积物粒度与同位素记录 [J], 陈敬安;万国江;唐德贵;黄荣贵
4.近2000年来云南洱海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 [J], 张振克;吴瑞金;沈吉;潘红玺;夏威岚;吴艳宏
5.程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J], 陈敬安;万国江;黄荣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ature:地球物理学家正在全球搜集地幔柱证据

Nature:地球物理学家正在全球搜集地幔柱证据

Nature:地球物理学家正在全球搜集地幔柱证据
王君兰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2013年12月9日,Nature发表题为“火山之下”(Underthevolcano)的文章,指出研究人员常利用地震波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不同界面间的地震波波速标定地球内部的温度差和密度差,采用地震图像来观测地幔柱的局部特征。

为了证实地幔柱的存在,科学家们通常会选取多个火山点,如夏威夷、留尼旺、大西洋南部的达库尼亚群岛等进行论证。

【总页数】1页(P5)
【作者】王君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滇东南富宁地区基性侵入岩与峨眉山地幔柱存在成因关系吗?——来自1∶5万洞波幅和皈朝幅地质填图的证据 [J], 江文;向忠金;夏文静;夏磊;张
慧;PHAMVanTho;闫全人;卫巍
2.峨眉地幔柱轴部的榴辉岩-地幔岩源区:主元素、痕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证据 [J], 侯增谦;卢记仁;林盛中
3.Nature:地幔柱诱发最早板块运动 [J], 刘文浩
4.Nature:地幔柱导致大陆裂解 [J], 赵纪东;王艳茹
5.滇中甸中地区中二叠世晚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特征及其与峨眉地幔柱关系——来自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J], 刘军平;王晓峰;王小虎;杨爱平;宋冬虎;田素梅;夏彩香;张坤;杨仕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动态

生物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动态

生物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动态
吴厚铭
【期刊名称】《化学进展》
【年(卷),期】1990(000)002
【摘要】海洋生物是具有各种特异生理活性和新颖化学结构的代谢产物的宝库。

自1969年Weinheimer从加勒比海的柳珊瑚中发现丰富的前列腺素以来,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从海洋生物中寻求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主要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总页数】23页(P26-48)
【作者】吴厚铭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
【相关文献】
1.海洋天然产物咪唑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杨丰科;张占涛
2.海洋天然产物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李林喆;姚彤;毛联岗;顾娜;季春伟;张珍明;李树安
3.海洋天然产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J], 朱月霞;沈金阳;刘玮炜;邵仲柏;吴小小;吴琦;金叶;刘顺;李姣姣;吉敬;史大华
4.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海洋天然产物实验的探索 [J], 史大华;马卫兴;司鑫鑫
5.具有生物活性的scalarane型二倍半萜类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J], 刘洋;王正林;孟祥见;樊文元;杜文婷;邓卫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妙!海底甲烷冒出来了

不妙!海底甲烷冒出来了

不妙!海底甲烷冒出来了
佚名
【期刊名称】《大自然探索》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最新探索发现,东西伯利亚海正充溢甲烷气体。

这很可能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因为它意味着全球变暖正在融化海底永冻层,让已被锁闭很久的典型温室气体——甲烷喷薄而出。

假如这些来自北极海洋的甲烷的释放继续加速,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气候后果。

【总页数】1页(P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圳首条海底隧道要来了 [J], ;
2.“一航津平2”来了,海底便有了“路” [J],
3.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海马”冷泉甲烷渗漏及其海底表征 [J], 赵静; 龚跃华; 何雪宝; 梁前勇; 尉建功; 陶军; 杨胜雄; 梁金强; 陆敬安; 王建军; 方允鑫
4.海底泥火山的甲烷迁移与转化及其对海洋碳输入的影响 [J], 徐翠玲;孙治雷;吴能友;赵广涛;耿威;曹红;张现荣;张喜林;翟滨;李鑫
5.南海东北部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海底强烈甲烷渗溢的记录 [J], 陆红锋;刘坚;陈芳;程思海;廖志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联粘土——层柱分子筛

交联粘土——层柱分子筛

交联粘土——层柱分子筛
于道永
【期刊名称】《石油知识》
【年(卷),期】1999()5
【摘要】择形催化剂基本分为三类:沸石分子筛、磷酸铝分子筛和层柱分子筛,其中层柱分子筛即交联粘土,孔的尺寸取决于所选用的交联剂(图1)。

与一般的分子筛相比,交联粘土的孔径大,用于烃类择型催化反应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总页数】2页(P34-35)
【关键词】催化剂;分子筛;交联粘土;层柱分子筛
【作者】于道永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6.7
【相关文献】
1.氨水介质和氟处理对铝柱层柱粘土性质的影响 [J], 姚铭;刘子阳;王凯雄;郝小明;田辉平;闵恩泽
2.柱撑粘土分子筛的红外光谱研究 [J], 赵东源;杨亚书
3.[Mo2O4]2+交联层柱粘土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J], 毛辉;金永漱
4.高稳定性层柱粘土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J], 高滋;焦金保
5.分散法制备大孔的硅交联层柱分子筛 [J], 郝玉芝;陶龙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乃昂王乃昂,男,1962年1月20日出生,汉族,山东省郓城县人,博士,国家级教学名师。

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人文地理研究所所长。

经历:1979.9-1983.6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9-1988.6 兰州大学地理学系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93.9-1997.12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9-1997.12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83.6月至1990年1月,在兰州大学地理学系任助教1990年2-1994.12 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任讲师1995.1-2000.3 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4-- 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职: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干旱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主攻专业: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考古学。

兼能专业:城市地理学,自然保护与旅游开发。

近年主要从事气候地貌学与环境考古学、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第一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专题和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等6项课题。

已发表研究论著、教材、科普文章、摄影作品等60余篇、部,培养研究生15人。

其中,气候地貌学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部分工作被国际著名杂志引用。

曾获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兰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优秀教师奖和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承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及其反馈过程研究",编号4 00710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近两千年来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编号01BZS01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北方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研究",编号G2000 048701;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第二课题"近2000年来西部环境变化研究",编号KZCX1-10-02;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气候学;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城市化的气候效应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编号E R-97-067。

学术成果:科研成果近年主要从事气候地貌学与环境考古学、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第一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专题和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等6项课题。

已发表研究论著、教材、科普文章、摄影作品等60余篇、部,培养研究生15人。

其中,气候地貌学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部分工作被国际著名杂志引用。

曾获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兰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优秀教师奖和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王乃昂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近10年来,曾多次深入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祁连山地、黄土高原进行野外考察研究,广泛开展了黄土、河湖沉积物、泥炭、古土壤、古沙丘、古绿洲、考古文化遗迹等环境变化信息载体的采样与测试分析工作,具有多年的环境变迁研究经验,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已获得猪野泽、花海、盐池、北海子、青土湖、哈拉诺尔、雅布赖盐湖等古湖泊和古城址14C年龄150个之多。

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祁连山东段黄土地层的堆积年代为80MaBP,在河西地区发现了晚更新世的砂楔、融冻褶皱等冰缘气候地貌,填补了该方面研究在西北干旱区的空白。

在诸多盆地湖泊中发现了与LGM、YD对应的芒硝及与新冰期对应的古风成沙层等气候地层证据。

根据芒硝沉积层与黏土夹层的年代关系,得出河西走廊存在新鲜女木(YD)事件的结论,初步恢复了本区晚冰期的降温幅度达11℃左右。

根据湖泊沉积陆源植物残体1 4C测年资料,提出由于"硬水效应"的影响,花海晚冰期腐植淤泥14C年龄比实际可能偏老2500a左右。

根据沉积层序复原了河西走廊湖泊旋回,研究了青土湖近6000 aBP的气候环境记录,指出河西走廊古湖泊波动频繁、几经干涸,出现3期风成砂沉积。

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提出公元四、五世纪可能存在一次百年尺度的气候回暖现象,这一回暖现象可能具有全球性。

根据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与亚洲中部温带荒漠发展、中国北方风成黄土大规模沉积、长江流域网纹红土发育及动植物群纬向分布格局解体等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提出早更新世末和中更新世初高原达到冰冻圈高度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定型、亚洲中部现代沙漠形成的观点,分别在有关专著和杂志上发表,在国内学界引起相当反响和关注。

上述研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利用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历史地理学、环境考古学等方法,恢复了若干古绿洲沙漠化的历史过程、石羊河终端湖泊的波动变化过程和重要人文要素序列。

通过区域对比和综合分析,确定了历史时期该地区沙漠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成因,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量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提供了新的认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重要古城废弃的时间分布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其中,魏晋南北朝期间废弃的古城约为22.2%,中唐至五代24.4%,明清两朝53.3%。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沙丘底部红柳残体及枯落物14C年龄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考证,确定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3次大发展时期,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

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近300年来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对石羊河终端湖猪野泽近两千年来退缩变化的影响量级(贡献率),整个历史时期平均为28%,明清以来则高达88%。

利用定点观测与流动观测结合法,开展了兰州城市气候试验研究,获得了数千个观测数据,并与热红外图像分析对比,发现兰州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热岛、城市干岛和大气污染,即"三岛效应"。

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发展各指标所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市区总人口对热岛强度的影响最大,其余各指标的影响均很小。

并指导研究生首次利用R/S方法分析了兰州城市化的气候效应,为兰州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论著论文:赵强,王乃昂,薛翔燕等.民勤盆地12kaBP以来的沉积旋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1): 90-95WANG Naiang, ZHANG Jianming,CHENG Hongyi, HU Gang, etc. The F orming Age of the Mirabilite in Hexi Corridor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Interpr etation(SCI)[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48(14):1439-1445.王乃昂,蔡为民.邹衍的地理学说及其与《五藏山经》之关系[J].地理科学, 2003,23(2):136-141胡刚,王乃昂,赵强等.花海湖泊特征时期的水量平衡[J].冰川冻土,2003,25(5);485-490Nai'ang WANG,Qiang ZHAO,Jijun Li,Gang Hu. The Sand Wedges of the Last Ice Age in the Hexi Corridor ,China: Paleoclimatic Interpretation(SC I)[J].Geomorphology,2003,51(4):313-320王乃昂,赵强,胡刚等.近2KaBP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的气候与人文背景[J].中国沙漠,2003,23(1):95-100赵强,王乃昂,程弘毅等.青土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干旱区地理,2003,26(1):1-6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3):12-19胡刚,王乃昂,罗建育等.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2,20(1):642-647胡刚,王乃昂,高顺尉等.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J].中国沙漠,2002,22(2):159-165赵晶,王乃昂.近50年来兰州城市气候变化的R/S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 5(1):90-95李巧铃,王乃昂,胡刚.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0(5):108-113李巧铃,王乃昂.武威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学报,2002,18(6):87-90王乃昂.青年地理学家摇篮,西部地学研究中心[J].高等理科教育,2002,3:17-20王乃昂,王涛,史正涛,高顺尉.河西走廊末次冰期砂楔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J].冰川冻土,2001,23(1):46-50Hu Gang,Wang Naiang. The Sand Wedges of the Last Ice Age and Th eir Paleoclimatic Interpretation in Hexi Corridor[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 nce, 2001,11(2):134-140王乃昂.面向21世纪气候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高等理科教育,2001,3:35-38 赵晶,杨淑华,王乃昂.利用R/S分析兰州城市化气候效应[J].气象,2001,27(2):7-11王乃昂,王涛,高顺尉.河西走廊芒硝和砂楔的形成时代及其古气候解释[J].地学前缘,2001,7(增刊):59-66李吉均,王乃昂.论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问题[J].生态经济,2001,3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0冷疏影,王乃昂,王涛.干旱绿洲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J].见: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95-407赵晶,王乃昂,杨淑华.兰州城市化气候效应R/S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0,36(6):122-128王乃昂.甘肃天水石门山.地球(封面摄影),2000,3:1WANG Naiang,GAO Shunwei.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limatic re cords of lacustrine deposits of Qingtu Lake in the last 6000 years [J]. Chine 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1999,9(4):134-140王乃昂,赵晶,高顺尉. 东亚季风边缘区气候代用指标的分形比较及其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4):59-63王乃昂,李吉均,曹继秀,蔡为民.青土湖近6000年来沉积气候记录研究-兼论四、五世纪气候回暖[J].地理科学,1999,19(2):119-124王乃昂,李吉均,穆得芬,高顺尉.河西走廊东段湖泊旋回及其古气候意义[J].湖泊科学,1999,11(3):225-227王乃昂,赵晶.王德基教授和《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J].中国科技史料,1999,20(2):148-157王乃昂,赵晶.王德基教授事略[C].见: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回忆录,学苑出版社,1999:88-93王乃昂.从区域地理到历史地理-记冯绳武教授的治学道路[C].见: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回忆录,学苑出版社,1999:138-146王乃昂.关于东亚季风演变的问题讨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18(3):1-12王乃昂.中西古代气候学的概念模式及其比较[J].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8,17(1): 1-8王乃昂,杨淑华,蔡为民.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和开发保护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12(1):94-102胡双熙,章家恩,马玉贞,王乃昂,张宇田,刘潮海.天山中段冰川环境变迁与高山土壤的形成演化[J].土壤学报,1998,2王乃昂,张虎才,曹继秀,李吉均.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初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7,33(4):144-146王乃昂,蔡为民.凉都古臧城址及城区变迁初探[J].西北史地,1997,4:7-12 王乃昂,蔡为民.论丝路重镇凉州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 97,4:22-23王乃昂.中国自然地理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西北高等教育,1997,1:99-10 1王乃昂.梅雨诗话.气象知识,1997,3:18-20王乃昂,蔡为民,杨淑华. 略论中日钓鱼诸岛之争[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4:1-9张林源,王乃昂.中国的沙漠和绿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王乃昂.名山崆峒.地理知识,1995,7:17-20王乃昂,潘保田. 我国高等地理教育的发展和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1995,3:18-23王乃昂.论东亚季风的形成时代[J].地理科学,1994,14(1):82-89王乃昂,李连春.论鲁西南新建钢铁工业基地[J].济宁师专学报,1994,15(2):3 -9王乃昂.崆峒山风貌.地球,1994,4:26-27王乃昂.岱南奇观话峄山.地理知识,1993,7:12-13王乃昂.峄山石胜(摄影7帧).地理知识(封二),1993,7:2王乃昂.国外行政区划的特点[J].中国方域,1993,3:35-37王乃昂.《甘肃地理概论》评介[J].干旱区地理,1991,14(4):97-98王乃昂.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J].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6-32王乃昂.晚新生代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展[J].干旱区地理,1990,13(4):6 8-72王乃昂.梁山泊的形成和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74-80 王乃昂.陇西黄土高原的自然地带、历史植被和植树造林问题[C].见:西北开发探索文集(第二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