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药药剂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一、中药历代本草著作的主要成就
二、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无毒性)
三、中药的配伍(配伍七情)
四、方剂治法(治疗八法、君臣佐使)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并能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达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生物制剂。
一、中药历代本草著作的主要成就
1、《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序论中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五个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三点药性理论)、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四大经典之一。
2、《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著。“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唐代的本草代表作。收药850种,图文并茂。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
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收集外来药物,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6、《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出色完成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7、《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收载药物8980味,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蒙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前人也称之为偏性。
(一)归经的含义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六、有毒与无毒
所谓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
①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
②药物的偏性。
3、确定依据
①含不含有毒成分:
②整体是否有毒:
③用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6、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一节配伍
(一)七情配伍
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就是指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1.概念
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内容:配制理论(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
2.剂型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
根据药品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第一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
一、中药制剂的原料
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1.中药材
来源于动物、矿物、植物,经过简单加工或未经加工而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城乡集贸市场可以出售中药材”。
中药饮片
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该定义强调了中药饮片作为药品的法定地位。
3.中药提取物
凡是经过一定的提取方式从植物、动物、矿物中制得的用于制剂生产的挥发油、油脂、浸膏、流浸膏、干浸膏、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等均为提取物。
有效部位:是指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提取物,其中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三、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
起效快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急症患者: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水溶性基质)等速效剂型
慢性病患者: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
皮肤疾患: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
腔道病变:栓剂、灌肠剂
(二)、根据药物性质
有效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多选题)。
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组方,含水中不溶、难溶或不稳定成分的药物——不宜设计制成注射剂、口服液等水性液体制剂。
(三)、根据“用、产、带、运、贮”五方便的要求
方便服用、有利生产、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
第二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
一、制剂卫生
(一)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表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3.口服给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1.致病菌(不得检出)
(1)口服:大肠埃希菌;
(2)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口腔黏膜、齿龈、鼻用: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耳、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