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第十二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 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 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19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区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17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 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 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 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 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 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10
1. 什么是“发展极”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 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 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 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 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 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 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 等。
11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12
3. 发展极的辐射作用 (1)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2)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3)产生规模效益。
13
(二)“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定规模的投资 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部门和 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22
三、中国的区域发展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 理因素
平衡增长的名词解释
平衡增长的名词解释平衡增长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平衡增长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平衡增长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平衡增长的意思平衡增长,又称为“大推进”战略,它是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要,各个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个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在各个部门和产业应当同时投资推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学主张。
主张全面投资,平衡地发展各个部门经济。
平衡增长造句欣赏1、第四,全面协调,推动平衡增长。
2、这可能也是恢复经济平衡增长的一个途径。
3、应当树立以民为本的经济建设宗旨,促使区域经济平衡增长,调节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努力实现有利于公平的经济增长。
4、可持续增长率是保持稳定的经营效率、财务政策并依靠自身滚存利润来实现的一种特殊的平衡增长。
不当的增长速度足以毁掉一个企业。
平衡增长造句精选1. 企业平衡增长管理策略研究2. 不平衡增长理论与耗散结构论3. 中国六部门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平衡增长解4. 促进经济平衡增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5. 分析师表示,该市场需要拓宽客户基础,并使其产品多样化,以取得平衡增长。
6. 在经济平衡增长领域,美方将向中方提供发展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方面的技术援助。
7. 斯诺指出:“资本市场发展对于中国尤其有必要,这有助于经济平衡增长,实现真正的繁荣。
”8. 科蒂斯称,甚至还有比全球大型经济体平衡增长更为令人鼓舞的消息,那就是有初步迹象表明,全球贸易失衡的威胁正在减弱。
9. 为实现平衡增长,政府需要在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的公众服务领域加大投资,以鼓励农民及其他居民增加消费10. 但是,报告估计2006年的国内消费增长速度不能满足政府实现平衡增长的目标,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本来已经很低的农村收入增长缓慢11. 其理论根源为经济学家赫尔希曼( a . hirschman )提出的“不平衡增长” ( unbalancedgrowth )理论: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产业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评述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014商业视界・Business Vision摘要: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将其按研究对象再次细分为产业增长与区域增长理论。
平衡与不平衡经济增长都旨在促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两者在产生始就存在争论。
关键字:产业;平衡增长;不平衡增长本文章将对产业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进行梳理,然后对于两者的理论进行评述。
一、平衡增长理论1.罗宾斯坦-罗丹平衡增长理论罗宾斯坦-罗丹在1943年其论文《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诸问题》①中,虽未曾使用平衡增长这个名词,但根据“私人边际产品”与“社会边际产品”的时常不同,提出了平衡增长的理论。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当有计划的进行工业发展时,将会比没有计划的,将发展路径的选择完全交给私人企业家时,经济的增长率会更大一些。
然后罗丹又将艾伦-杨在其1928年发表的《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②中提到的在供给平衡的前提下,“投资引诱”与“需求水平”是相关的理论发扬,得出在一定前提下,市场若较小,个别企业的资本使用将会受到影响。
以上的两个理论根据是国家平衡增长的必要条件,资本的使用需以供给平衡为前提,并且要在有计划的情况下,考虑相互间的外部经济以保证有限资本下最大经济增长率。
而实现经济的快速的平衡增长,就需要依靠资本的大量投入,在以上理论的支撑下,将资本在各部门大规模投资,这便是大推进理论。
2.纳克斯平衡增长理论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并未建立在“社会边际产品”与“私人边际产品”的不同上,在他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③中提出了在不发达国家不能大量扩大其出口的情况下,工厂之间不能销售产品的风险理论。
若干工厂如果同时运营,那么此未能销售风险将比单独开设的工厂不能销售的风险小,外部非经济较小。
在同一论文中纳克斯又在论述“市场范围”与“投资引诱”的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导致经济增长过慢的两种恶性循环,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并且两种恶性循环交互加强。
10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纳克斯认为,出口导向扩大市场需求的发 展战略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有 效途径。原因在于初级产品的价格需求弹 性和收入需求弹性都是低的,贸易条件不 断恶化。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恶性循环中,关键问题 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引起人民贫困,导致购 买力不足和市场容量狭小,从而对私人投 资和经济增长形成限制。 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增加资本、引进先进技 术会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阻碍。必须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
(二)区域收入差异倒U型分布假设 区域收入差异倒U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经济发 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 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 是趋于均衡的。 经济发展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 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又构成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不发达不仅表现在人 均收入水平低下以及生产效率低下,而且 还表现在其经济发展中各个区域间的相对 不平衡。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之一。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虽然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人们乐于接受 的理想目标,但非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 客观现实。 (一)平衡发展、非平衡发展以及非平衡的协 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型分布。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
扩散效应
由于发展极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波 效应不会无限地发展下去。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 一系列因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 济效益下降,经济增长势头趋缓,于是资 本、技术等要素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效 应(Spread Effect) 应(Spread Effect)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第二章区域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一、概念1、区域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均衡;严格意义上的平衡增长例子:计划经济下可以人为实现;2、区域不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较大,导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常态,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主要理论学说(一)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953 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不发达国家在供给、需求两个方面存在恶性循环,持悲观态度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生产率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低生产率,低收入(二)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持与纳克斯相反观点: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根据需求和收益率;倒U型曲线;关于区域增长差距缩小还是扩大的实证研究浩如烟海!发达国家区域不平衡较发展中国家小;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慢于后起国家。
3、但不幸的是:在现实经济实践中,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是异常困难的!!!三)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 )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Cumulative Circle and Causation )1、优势区域与非优势区域,与新古典不同,单纯的市场机制会导致,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循环累积。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 ),2、作用机制1) 回流效应( backwash effect ):要素收益差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
但并不是无限制的,生产成本上升,交通、人口、污染等2) 扩散效应( spread effect ):抵消部分差距回流效应> 扩散效应3、政策建议初始阶段不平衡战略;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政府政策和制度建设,减弱不平衡。
(四). 赫希曼(Hirshman)1、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增长会围绕最初增长点而集中2、作用机制极化效应( polarized effect ),对应于回流效应涓流效应( trickling -down effect ),对应于扩散效应3、政策主张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应实行区域不平衡增长战略。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不平衡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是非均衡增长论的理论之一,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和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汉斯.辛格、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创新活动次级进口替代在继续进行对非耐用消费品的替代生产的同时,开始转向档次高的消费品替代。
倒U型曲线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可能有恶化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形势将逐渐得到改善。
库兹尼茨以基尼系数衡量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基尼系数的变化表现为一条倒U型曲线。
发展援助指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通过实物或货币的形式,将资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促进收受国的经济发展的拨款和优惠贷款。
非政府组织肤浅的金融战略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金融系统施加的旨在于鼓励,不妨碍投资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其结果却影响了金融系统的发展。
辅助部门是指直接适应主导部门的发展,或作为主导部门发展的条件而得到迅速发展的部门。
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次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资本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工业化模式指谋求发展,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途径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盈利机构承担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公司储蓄功能分配(要素收入分配)经济学家衡量收入分配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是进行功能收入分配的分析。
功能分配也叫要素收入分配,它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一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入份额。
要素收入分配注重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种要素获得收入占的百分比,对于每个人从哪种要素收入中获得多少收入并不重视关税同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作者:杜梅萍摘编 录入:刘莹日期:2003-06-23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还是采取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是西方发展经济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战略是由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和拉格纳·纳克斯最早提出的。
平衡增长论者认为平衡增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性或互补性。
不可分性和互补性的产生是因为各项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小经济规模问题。
在需求方面,它是指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适应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获利性;在供给方面,它是指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互相创造与吸收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
平衡增长包括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应大规模地进行以克服不可分性产生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各部门平衡增长以相互利用外部经济。
从“供给平衡”的角度来看,由于各部门互相提供投入,所以避免了供给瓶颈以及缺乏辅助性要素所引起的资本浪费减少,从“需求平衡”的要求来看,计划人员在一定需求弹性下,选择各部门增长率的相同比率或不同比率,使所创造的收入恰好能吸收新生产出来的产品。
因此,平衡增长能够避免短缺对发展的阻碍和过剩的浪费。
怎样才能做到平衡增长呢?平衡增长论者认为,通常的价格刺激不能迅速生效。
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善,价格刺激的有限作用可能因投资的不可分性和技术的不连续性的障碍,得不到发挥。
另一方面,即使市场机制作用很大,要在短期内集中大量投资,并按一定比例配置于各部门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实行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的计划化,担负起平衡增长的重担。
平衡增长的主导思想是依靠国内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大国,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劣势,依靠对外贸易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外向型经济 是行不通的。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经济学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各部门投资按需求和收入弹性确定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作为 确定其投资比率的依据。
1.2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一书中,指出 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 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集中投资、 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注重扩散。
2.2 “回浪效应”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用“回浪效应”说明“发展极” 对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 “回浪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 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回浪效应”会导致区域间差距的拉大。因此,采取 措施刺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使“发展极”的扩散效 应得以较好发挥,是十分必要的。
2.3 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由增长极理论和生产轴理论(20世纪70年代 沃尔提出)结合演化而来。
经济实践中,几乎所有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交通运输 业、第三产业、城镇等都是产生和集聚于“点”上,并 由线状的基础设施(道路、管道、供水供电线、邮电通 讯线等)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集聚于各级“点”上 的产业及人口等,又要向周围区域扩散。扩散的基本特 点是在各个方向上的强度不均等。其中,沿着主要线状 基础设施(主轴)方向的辐射强度最大,从而引起或加 强在该方向上的较大规模的集聚。 “点—轴系统”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结构。
1.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1.1 平衡增长战略—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 共同增长。
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 (1943年)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 是工业化中资本形成不足。由于资本的供给、储蓄和 市场需求具有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 能解决问题,必须对各类工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 资,实行“大推进”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保证各部 门生产的产品相互依赖、互为市场,使产品的生产与 需求达到均衡。
1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2 、纳克斯特别强调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 制和大幅度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作用。 3、纳克斯注意平衡增长和国际专业化的关系。 4 、纳克斯主张同时全而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 他并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是主张按不同 的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 纳克斯选择平衡增长战略理由:一是各部门平衡增 长可以产生扩大市场规模形式的外在经济,进而导致递 增收益。不仅获得内在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获得外在经 济效益,提高社会获益能力,从而使投资更加有效率, 生产的收益更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二 是各部门的平衡增长可以帮助供给和需求保持平衡,使 经济均衡而稳定地增长。三是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也要求各部门同时得到发展。被称为“温和的”平衡增 长理论。
第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 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重新 重视并强调了农业的作用和同时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第四,平衡增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定程度 上的批判和对旧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否定。
(五)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
第一,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 水平低下的限制。发展中国家资源稀缺,资本有 限,因而平衡增长的计划难以实施,即使实施了, 缺少企业家和较高水平的管理的配合,投资项目 也难以建成或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资源配置就 会出现巨大浪费,所以平衡增长是不可取的。 第二,平衡增长过分依赖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过强,价格刺激会愈发不灵,市场体系 更难以建立,而且国家干预下形成的经济效率不 高,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经济发展中产业部门、 地区发展优先顺序的选择
引
言
发展中国家生产落后,供给不足, 市场容量狭小,而资源,特别是资本又 很稀缺,在谋求经济发展中,难以做到 百废俱兴。 因此,经济增长从何处着手,各个 产业部门如何协调,投资如何布局,都 存在着权衡取舍和先后顺序的问题。
产业发展理论第五章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阶段:成长期
这一阶段就是产业的扩张阶段,产业的发育生长过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新产业从不完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一门新产业刚刚形成时,一般总的 生产规模和产量不很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自身的产品品种和门类 不够齐全,生产的独立性差和对原有产业的依赖性较强,许多重要的零部件 都不能自己生产,甚至没有独立的原料供应来源。 产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的选择过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在这一过程 中的作用尤其明显,其中部分产业由于种种原因如不符合社会需要或或条件 不成熟等而在竞争和选择中遭到淘汰或压缩。 大批企业可能转产加入该行业;大批投资者可能涌入该产业,从而使该产业 的规模迅速膨胀,在量上呈加速增长趋势。 一个产业是否进人成长期,其主要标志是有无能够相互协作、相互补充、配 套生产的厂家群体出现;而成长期是否结束的主要标志则是该产业的骨干企 业建成与否,即全部主要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和产品的主要附件能否实行独立 生产,主机组装能力和配套生产能力是否基本一致。
第五章 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所谓 “起飞阶段”,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 产方法的剧烈变革。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 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 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程度;而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国开始实 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提高外,它还包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两个最重
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 降而工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居民在城市人口中的百分比 不断上升。其内涵则较广泛,是一个既包含经济数量变化, 又包含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是非均衡增长论的理论之一,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和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汉斯。
辛格、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目录
1简介
2理论
3存在原因
4发展趋势
5相关介绍
于劳动力流动的分析不同,发达地区对其他地区劳动力的吸引是有选择性的,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技术先进,需要向其他地区引进的往往是受过教育的、熟练的、质量较高的劳动力,而这样的劳动力移动,一方面使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并刺激了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增长,这反过来又刺激了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其结果是该地区工资水平的再次提高,落后地区劳动力将继续流入;另一方面,落后地区的情况正好相反,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使该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从而对劳动力和资本的需求不断降低,工资水平即使由于刚性的作用不再下降,上涨也会很缓慢,并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和增长速度,这样,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又会继续外流。
累积性因果循环的结果,使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间的工资差别、人均收入差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趋于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一、概念1、区域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均衡;严格意义上的平衡增长例子:计划经济下可以人为实现;2、区域不平衡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较大,导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常态,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主要理论学说(一)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953年《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不发达国家在供给、需求两个方面存在恶性循环,持悲观态度●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生产率●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低生产率,低收入(二)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持与纳克斯相反观点: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根据需求和收益率;倒U型曲线;关于区域增长差距缩小还是扩大的实证研究浩如烟海!发达国家区域不平衡较发展中国家小;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慢于后起国家。
3、但不幸的是:在现实经济实践中,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是异常困难的!!!(三)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循环累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ircle and Causation)1、优势区域与非优势区域,与新古典不同,单纯的市场机制会导致,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循环累积。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2、作用机制1) 回流效应(backwash effect):要素收益差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
但并不是无限制的,生产成本上升,交通、人口、污染等2) 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抵消一部分差距回流效应 > 扩散效应3、政策建议初始阶段不平衡战略;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政府政策和制度建设,减弱不平衡。
(四)A.O. 赫希曼 (Hirshman)1、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增长会围绕最初增长点而集中2、作用机制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对应于回流效应涓流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对应于扩散效应3、政策主张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应实行区域不平衡增长战略。
与缪尔达尔不完全相同更突出特点在于理论扩展:产业部门不平衡,linkage (五)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核心边缘论1、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区域不平衡具体空间化2、熊彼特创新,经济增长来自创新,变革中心;核心区,边缘区;权威-依附关系;3、区域经济发展四个阶段:-工业化前-工业化起始-工业化成熟-后工业化;(六)佩鲁增长极理论1、增长极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性,该理论的关键思想来自François Perroux,他在1955年的名作(“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s””)中公开介绍了增长极的概念。
之后,该理论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期间产生了几个类似的概念,如E. Dahmen的“development block”,W. Isard和E. W. Schooler 的“industrial complex”。
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无数学者的补充和扩展,这也同时弱化了增长极最初的概念,Perroux的“cluster of industries”逐渐被更好的概念所代替,广义来看,增长极指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RICHARDSON 1978,165)。
2、尽管如此,这一理论的基本思路几乎保持着当初Perroux的而一直未变:“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增长明显地呈点状或极状,具有不同的密集度;增长通过不同的渠道辐射,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最终影响效果”(PERROUX 1955,94)。
这些思路的理论基础是Perroux关于主导经济理论的思考:社会是一个异质性的综合体,在主导经济和被主导经济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关系,经济增长就是由在经济上和空间上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所领导的、具有不对称关系的动态过程。
3、增长极理论的关键要点是:经济增长不是均质的,而是根据部门、产业门类和地区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速度,因而常常伴随着区域极化的现象。
熊彼特创新,经济增长来自创新,变革中心;某些起主导地位的部门或者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业门类(Perroux称之为“发动机产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发展成为具有高度规模经济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极。
增长极本身增长迅速,同时对周边区域产生促进效应。
4、增长极理论是对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和地理上非均质化这一现实的经验描述和总结,是与均质增长这一新古典传统的决裂,通过空间变量的引进丰富了原本抽象的经济分析。
在60年代和70年代,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发达国家都得到广泛的应用(PERROUX 1985,4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广泛应用,四个特区,上海浦东5、不过,通过增长极来促进和改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极概念的应用遇到巨大困难,甚至遭到批评。
例如,“发动机产业”的确定、增长极门槛值的确定增长极辐射范围的确定都是十分困难的。
(七)梯度与反梯度理论1、源于弗农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工业产品都处于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与生物类似,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造船等传统产业曾经是创新的带头产业,如今衰老。
但不是绝对的,可能再度振兴,如纺织产业新动态,高科技面料和服装。
上海纺织控股,出乎意料,高科技面料,意大利服装设计师。
产业生命循环阶段论引入区域经济研究,区域梯度经济增长理论(区域梯度发展理论,区域梯度推移理论,etc)2、高梯度地区与低梯度地区●高梯度地区: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产业或生产部门,因市场扩大和竞争需要,对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要求高,适于发达地区,●低梯度地区:成熟后期和衰退阶段产业,对生产要素要求不高,不发达地区●创新引致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组织方法等首先发生在高梯度地区,再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不同层次:在大国尤其如此3、我国实践●东部,中部,西部,推移;西部差距太大,西部大开发,先中部获得政策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上海纺织业向内地转移。
新纺织产品使其在上海地位产生变数,新材料产业,高科技产业。
产业没有朝阳夕阳之分,技术有,“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不准确,应为朝阳技术产业和夕阳技术产业●反梯度理论提出:创新不一定首先出现在高梯度地区。
四川绵阳,长虹现象;西安医药产业。
局部性;层次性。
(八)点轴理论1、理论基础-增长极等不平衡增长理论;- Werner Sombart生长轴理论;连接中心地的交通走廊-中心地理论 Christallar美国学者塔夫在增长极理论、点轴扩散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海港为主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海港为主导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图2、政策主张重点发展轴;重点城市;长江和东部沿海的“T”字型开发战略;东中西三大地带和长江黄河“弗”字型网络格局。
三、小结和讨论(一)总结1、理论到政策的形成脉络和体系●区域不平衡增长,首先是一种现象。
●其次,研究其原因及合理性●最后,制订战略和政策。
2、关于区域平衡增长:●优点:各地区差距小,社会关系不紧张,“社会公平”;●缺点:不顾客观实际,强求平衡增长,导致效率损失;以中国为例,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机会延误了20多年,3、关于区域不平衡增长:●优点:生产活动在一定地区空间内集中,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不仅有利于相关地区发展,也有益于更大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不足:-后发展地区:长期滞后,难以弥补追赶。
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后,英国威尔士和苏格兰北部;50年代以来日本的四国、东北和北海道;我国中西部地区-先发地区:大城市病,城市容量超荷载;产业革命后的伦敦;70年代后期的东京;墨西哥城;圣保罗;上海(1900万人口;交通堵塞;建筑密度过高);广州;北京(人口限制政策);传染病盛行于大城市;(二)若干论题1、哪些地区适宜作为优先发展地区?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标准? open!!!2、不平衡的适宜程度?转折点?open!!!*** 3、先发展地区如何带动其它地区发展?open!!!东部改革开放取得先发效应,如何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先发地区:地方本位主义,政府主导企业;中央基于税收和全局经济发展的考虑;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市场不完全,导致新古典理论(区域增长差距最终会消失,倒U型曲线)失效,存在制度等障碍,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的流动、复制、适应;后发地区:基础差;观念和习惯,贫困县十几年,深层次制度,如前东德地区,俄罗斯,江苏盐城;输血还是造血?4、政府干预区域不平衡的效果: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例子:中国现实;日本产业向京滨地区集中继续;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迁都5、政府干预与新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盛行,英国公益事业私有化,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第三条道路:政府与市场结合,英国私有化经营公益事业重新国有经营●最新趋势:全球化趋势下,自由贸易扩大与政府干预加强并存6、公平与效率●中国改革初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当今,越来越重视社会公平问题。
●关于哪个更重要,涉及到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争议!欧洲和美国差异;关于公平理解不同,机会公平还是结果公平?处理好二者关系,“度”的把握,永恒的难题!(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11 / 11下载文档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