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请求,烦劳。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泪流纵横的样子。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
【句解】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 漫,尘烟蔽天。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 然而下,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骑在马上与回 京办事的驿使相遇,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 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 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 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 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晚春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 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 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 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 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 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 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又蕴 含着渴望功名之情。
重点赏析
本诗的前两句说:东望我的故乡,道路遥远望不到 头,两袖都被泪水沾湿了。诗人已离开长安好多天了, 长路漫漫,思念亲人、故园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龙 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 态。诗的后两句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 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 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词语解释
课件PPT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 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 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 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 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也指吹口哨。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档案
课件PPT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 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三十岁举进士, 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 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 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 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 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者档案
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 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家。
课件PPT
词语解释
(1)久不归:即将结束。 (2)杨花:指柳絮。 (3)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 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4)才思:才华和能力。 (5)惟解:只知道。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语文 下册
课件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竹里馆
王维
课件PPT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作者档案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 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 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 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 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 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 字摩诘。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等四首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 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 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 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 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 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 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 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知作者
大青草/池塘/处处蛙。 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 上,传来阵阵蛙鸣。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
我只好消磨时间似的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击,震
落了灯花。
新知讲解
简析:环境描写。首句点
明季节和天气情况。第
明诗意
今译: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 水仍在高唱《后庭花》。
简析:这两句表面是批判歌女,实际上批判颓靡世风 和不知之将亡的统治者。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 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 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 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 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 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 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新知讲解
读诗句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新知讲解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人,宋代诗人。 其诗风自然活泼、幽默诙谐, 人称“诚斋体”。代表作品 有《小荷》《过松源晨炊漆 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关轻重的鬼神之事。
赏析:诗的前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部编本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八首)
七年级 语文 下册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竹 里 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作者档案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 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 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 、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 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 ,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 维,字摩诘。
词语解释
①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③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④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卞 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⑤凭:托,烦,请。 ⑥传语:捎口信。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参考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 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 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 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 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 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 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 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 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 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 作此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诗歌赏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 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 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 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 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 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 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 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档案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 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三十岁举进士 ,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 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 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 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 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档案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 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 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 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 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参考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 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 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 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 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 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 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 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 古佳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来的?随着春风的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 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全诗主旨】 本诗是作者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诗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K12 教育初中语文
课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 静静地照耀着。 【全诗主旨】 这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诗中意境淡雅、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 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名句赏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 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地照耀着自己。这是使用了拟人化手法,把倾洒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 印的知心朋友,显示出诗人非常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诵读默写】
【名句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两句诗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出杨花、榆荚也不甘 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为晚春增添一景。启示人们:一个人无才思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 不失时机,去创造价值。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w@ww.zzste*p.#%co&m]
【名句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夜深人静时,听到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 的乡思。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更见诗人感触之深、思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 解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 的感情,感受传统诗词的美感。(素养)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6、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 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 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 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 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 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 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鉴赏
•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
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
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
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
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
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
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本诗写诗人与 竹林相伴的情 景,形成了高 雅的意境,传 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境。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诵读诗歌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fēi
百般/红紫/斗/芳 。
jiá
杨花/榆 /无/才思,
jiě
惟 /漫天/作雪/飞。
理解诗意
竞争,比赛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
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 风飘荡。
5、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 ,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启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 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 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 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指柳絮 才气、才情 只知道 满天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 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
赏诗悟情
1、请赏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摹了晚春花草灿烂的情态,
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人生哲理:
“杨花榆荚”虽无才思,但不畏他人讥讽,坚持为暮春添色, 勇气非常可爱。这就启示我们: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 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6、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 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 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下册笔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下册笔记1.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字词解释。
- “幽篁”:幽深的竹林。
这个词就给人一种很幽静、神秘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只有竹子在那里静静地生长着。
- “长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这可不是简单的大喊大叫哦,是一种很有韵味、很有诗意的发声方式,有点像武林高手在山林间运气发声,不过王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3. 赏析。
- 这首诗就像是一幅简单又美妙的画。
你看,王维一个人坐在那幽深的竹林里,周围静悄悄的,只有他在那里弹琴,弹着弹着还时不时地撮口长啸。
他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想啊,他可能是在这竹林里找到了一种宁静和自由。
在那个时候,没有其他人来打扰他,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只有他和这片竹林。
- 后面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特别有意境。
在这深深的竹林里,别人都不知道他在这里干些啥,但是没关系呀,有明月来陪伴他呢。
月亮就像他的好朋友,默默地洒下光辉照着他。
这体现了王维那种孤独又自得其乐的心境,他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和陪伴,自己在这大自然里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1.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字词解释。
- “玉笛”:精美的笛子。
这笛子一出场就感觉很高级的样子,就像那种大侠或者文人雅士才会用的乐器。
3. 赏析。
- 诗的开头特别有趣,“谁家玉笛暗飞声”,就好像突然之间,不知道从哪家传来了笛子的声音。
这个“暗”字用得很妙呢,就像是这声音偷偷地钻进了你的耳朵里。
然后这声音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都能听到。
你想啊,这声音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春风的吹拂下到处飞,多有画面感啊。
1.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字词解释。
-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这个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岑参当时那种泪流满面的状态,就像个小孩子哭鼻子一样,不过他这是因为思念故乡而哭呢。
最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作者xxxx------------------------------------------日期xxxx一、学习《泊秦淮》杜牧1、作者作品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
以济世之才自负。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诗歌欣赏烟笼寒水月笼沙写景——夜景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诗歌欣赏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
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
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抒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4、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二、学习《贾生》李商隐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ppt课件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 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 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 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 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 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 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 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 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
4 韩愈《晚春》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3.14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百般红紫斗芳菲
。
2.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它们更深层次的
赞许的句子是: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三、逢入京使 岑参
文本背诵
名句赏析
字词注释(或翻译)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 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 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 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 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 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 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 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 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 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 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 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字词注释】 ①漫漫:路途遥远的样 子。 ②龙钟:沾湿的样子。 ③凭:请求、烦劳。 ④传语:捎口信。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 热泪沾湿双袖还不断流 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 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 恙。
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理解性默写:
1.写出了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
字词注释(或翻译)
【字词注释】 ①惟解:只知道。 ②漫天:满天。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 即将归去,都想留 住春天的脚步,纷 纷争奇斗艳。就连 那没有美丽颜色的 杨花和榆钱也不甘 寂寞,随风起舞, 好像漫天飞雪。
理解性默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 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 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0年版)。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 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时所 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 园之情,遂有此诗。
(2)在诗人笔下,万物皆有情思。谢道韫咏雪 “未若柳絮因风起”,韩愈反以飞雪喻柳絮: _杨__花__榆__荚_无__才__思__,_惟__解__漫__天__作__雪__飞_。
2. 请从炼字角度分析“斗”字的妙处。
“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木人格 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 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 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诗 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以及高雅绝俗 的境界。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王维在《竹里馆》中,把明月当作知己,认为
有明月相伴就不会感到孤独的句子是:_深__林__人__不__知_, _明_月__来__相__照__。
2. “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 一幅什么图景?
解读赏析
竹里馆
王维huánɡ独坐幽篁里 Nhomakorabea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竹林。
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
篁,竹林。
的声音,打口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意: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 啸声。
赏析: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 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了诗人高雅闲淡、超凡 脱俗的气质。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 隐者形象。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下前4首)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 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 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 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 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 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 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 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
随 着 春 风 飘 扬 , 传 遍 洛 阳 全 城。
情 柳 城 声 杨
柳
阵 阵 悠 扬 的 玉 笛 声 , 是 从 谁 家 中 飘 出 的 ?
》
。 , 。 , ,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 者为何人,在一种未知的情况下,作者用 了暗。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 也折柳。“柳”谐“留”音,故折柳 送行表示别情。折柳曲伤离惜别,其 音哀怨幽咽,表达了送别的哀怨感情。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 引起客愁乡思。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人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 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 惜。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 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疑心。如 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 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方引满而发,紧承 “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靶心的一箭。郑重求 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 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 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 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 “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 有的结论。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 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 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 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这两句,由“求〞而“访 〞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 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 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 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 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 从讽的方面看,外表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 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 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 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 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概而言之,讽汉文实 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 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 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 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 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杨万里,字廷秀, 号诚斋。南宋杰出诗 人,与尤袤、范成大、 陆游合称南宋“中兴 四大诗人〞、“南宋 四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淮,即秦淮河。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 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 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 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作者借 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 史,讽刺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 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 深切忧虑。
蛙”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
“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
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
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 声就在身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
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 物和事情。主人耐心
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 等着,没事可干,
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
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的 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
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 政治上发挥作用。
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特标“求”、“访”
(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 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 约 客 》
赵 师 秀
赵师秀,字紫
芝,号灵秀,亦称
灵芝,又号天乐。 永嘉(今浙江温州)
人。南宋诗人。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
蒙的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
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
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他
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 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
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
前二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
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
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
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成就是政论文,
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 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
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
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
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
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
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
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
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
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 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
时的成功所陶醉。
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
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 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
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
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
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
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
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
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 难于索解。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
很不得志。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
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 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 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
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
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 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
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
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
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 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 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 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 之习,清丽可诵。
后二句感怀,由 “近 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 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 感慨。 “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 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 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 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一个“犹”字透露出作 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 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
“闲敲”棋子,静静
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 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
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
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 雨声和蛙声,对比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
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个细节
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 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
首句写景,竭力渲染 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烟”、“水”、“月”、
“沙”由两个“笼”字联
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
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 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叙事点题,点明夜泊地点,并以
“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
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 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
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
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概而言之,讽汉文实
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 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 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 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 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
士,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 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
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 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
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这促使他写了许
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当他来到当时还 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
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
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 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 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 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
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
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
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这两句,由“求”而“访”
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
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 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
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 者故弄狡狯之处。
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
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
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
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
“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 有的结论。
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 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
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 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
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 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
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
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这首诗表 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
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 贾 生 》
李 商 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
溪(谿)生、樊南生,唐代
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 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 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
筠合称为“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
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
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
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杨万里,字廷秀, 号诚斋。南宋杰出诗
人,与尤袤、范成大、
陆游合称南宋“中兴 四大诗人”、“南宋
四大家”。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 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
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
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
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
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 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
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
“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
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 “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承、转交错,
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
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
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
可触的画面。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
“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 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 潮中同时开始。
诗人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 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
惜。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
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如 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
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方引满而发,紧承
“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靶心的一箭。郑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