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异常检测方法及病例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增加,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成为了衡量手术风险和选择合适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凝血功能筛查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或术前准备药物,同时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而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的实验方法则是应用在临床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一、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凝血时间测定。
凝血时间是指患者血液中加入合适的凝血激活剂后,从开始凝固到形成不可拉丝块状所需的时间。
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3~9分钟,而凝血时间延长则意味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
常用的凝血时间测定方法有:局部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在适当的条件下测定患者血液的凝血时间,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正常性。
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术准备措施。
二、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它通过测定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酶原是激活的凝血因子Ⅱ,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正常,凝血功能也就正常。
而在某些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活性,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因此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血小板功能分析在凝血功能筛查中,血小板功能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细胞,它的数量和功能对于凝血功能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150-400 x 10^9/L之间,而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凝血功能是人体中止出血并保持血液流动平衡的重要过程,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方法,可用于评估肝功能和检测抗凝剂的疗效。
INR是PT的一种标准化方法,用于解决不同试剂盒之间的差异性,常用于评估使用华法林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凝血功能。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测量内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方法,可用于检测肝功能、观察抗凝剂治疗效果、评估家族性抗凝因子缺乏或异常等。
同时APTT也常用于筛查血液病、DIC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凝血酶时间(TT):TT是一种测量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功能的方法,可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合成功能、检测肝病、抗凝药物疗效以及凝血酶和抗凝剂的活性等。
4. 凝血酶原活性(FII)和纤维蛋白原活性(Fbg):FII活性是测量凝血酶原浓度和活性的方法,可用于检测凝血酶原缺乏或异常和肝病。
Fbg活性是测量纤维蛋白原浓度和活性的方法,用于评估血栓病变、DIC和肝功能等。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中的溶解性产物,其产生与纤维蛋白的降解和溶解有关。
检测D-二聚体可用于判断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等血管壁损伤状态。
6.凝集试验: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红细胞凝集功能、血液抗凝状态和抗凝因子缺乏等,常见的凝集试验有补体结合试验(CH50)、血小板抗丝裂原试验(PFA-100)和钠离子浓度测定等。
7.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测定是一种测量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方法,可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缺乏/异常和判断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等。
8.血小板功能测试:血小板功能测试可用于评估血小板-血管壁相互作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颗粒等功能。
常见的血小板功能测试有血小板计数、流式细胞术和血小板聚集率等。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PPT课件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9-1.1。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 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 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 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
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 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 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④治疗肺梗塞 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 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 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当INR>4.5 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 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凝血功能异常检测方法及病例 ppt课件
Sonoclot临床应用
• 抗凝管理 • 术期凝血功能监测 • DIC辅助诊断 • 高凝状态的识别
血小板功能试验
CONTENTS
1 一般血小板功能测定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3 血小板活化功能测定
一般血小板功能测定
方法
流式细胞术
原理
对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标 记,通过荧光和光散射特性鉴别出血小板后, 可测定血循环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以及血小板 对激活物的应答反应。活化血小板与静息血小 板相比,其膜糖蛋白可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特 性使其成为活化血小板的检测标志物。
七、抗凝血试验
1、凝血酶时间(TT) 2、血浆抗凝血酶检测(AT) 3、血浆蛋白C和蛋白S检测:Vit.K依赖抗凝蛋白 4、肝素定量检测 5、狼疮抗凝物检测(LAC) 6、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FI) 7、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TXT)
八、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试验
1、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FDP) 2、血浆D-二聚体检测(DD) 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test) 4、血浆纤溶酶原检测(PLG) 5、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 物(PAI)检测
Monocyte count: 0.19*10^9/L Lymphocyte count: 2.18*10^9/L Basophil count: 0.7*10^9/L Eosinophil count: 0.59*10^9/L Neutrophil count: 2.84*10^9/L Basophil percent: 0.7% Eosinophil percent: 10.1% Neutrophil percent: 48.6% Lymphocyte percent: 37.4% Monocyte percent: 3.2%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不罕见,常见原因为患有凝血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或是因为药物治疗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手术医师需要在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因为即使是对未确诊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小手术,也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一)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随着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很多外科医师都忽视了基本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但是任何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都代替不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认真的体格检查。
外科医师术前必须仔细采集患者的病史和认真进行体检,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凝血功能紊乱都能在术前病史采集中发现。
应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史、有无黏膜出血病史(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的时间和频率、皮肤青紫瘀斑史、肝病或肾病史、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及有无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等内容。
术前体格检查要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触诊有无肝脾肿大,关节松弛,创伤愈合不良等。
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征,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缺陷:如患者有瘀斑说明血小板有异常,或血管缺乏完整性;血友病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创伤或术后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肌肉关节出血,形成单个的深部血肿;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常是联合因子缺乏,出血以鼻部、牙龈、皮肤、消化道、泌尿道出血为主,也可为肌肉血肿。
患者的术前用药史也很重要。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由于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同时使用了多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术前必须考虑到这些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实验室检查术前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查尽管阳性率低,但仍是必需的,可以在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异常,有效预防术中及术后出现难以止血的意外情况,也是诊断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方法。
凝血功能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等。
怎么检查凝血功能和心脏功能
怎么检查凝血功能和心脏功能一、凝血功能检查和治疗凝血功能是人体内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依赖多种成分的调节和作用,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并造成各种疾病。
凝血功能的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凝血酶原时间(PT):用于评价凝血因子外路的凝血功能,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检测凝血因子内路的凝血功能,主要用于监测肝病、血液病等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3. 凝血酶时间(TT):用于检测凝血酶的形成和功能,可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4. 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用于评价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是否达到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因子活性等。
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凝血因素缺陷和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止血药物、促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输血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特别是急性失血、手术后、产后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原因导致凝血异常的病患,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消除病因。
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避免术后出现凝血异常并发症。
二、心脏功能检查和治疗心脏是人体内的泵,它不断地把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检查心脏功能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检查方法:1. 心电图(ECG):通过电极在身体表面测量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脏节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传导障碍等情况。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采用超声波探头对心脏进行评估,可以检测到心脏大小、心室收缩功能、心瓣膜功能、血流速度等情况。
(病历讨论)凝血功能障碍并产后出血
补充血小板到5-8万 补充凝血因子; 产前应用抗凝剂; 分娩前配成分血; 转入有条件的医院分娩
妊娠期可能引起的DIC: 转入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分娩; 子痫前期伴血小板减少 监测凝血功能,积极改善凝血状况 (HELLP) (见上项)。 胎死宫内 产前出血(胎盘早剥)
产时评估 出血量
临床表现 出血.>400ML
病例特点
2012年08月14日
08月15日
01:41 08:08
08月16日
(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 0.97 (0.85~1.20)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11.6 (9.8~13.2秒) 凝血酶原活动度(PT%) 96.3 (88.0~120.0%)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23.100 ↑ ( 14.000~21.00秒)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23.8 ( 22.5~34.0秒) 纤维蛋白原测定(FBG) 0.920 ↓ ( 1.800~3.500 g/L).5g/L或进行性下降;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 凝血活酶时间(PT)延长3秒以上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秒以上; 周围血破碎红细胞>2%(血涂片)。
凝血功能实验室指标
高凝状态 消耗性低凝状态 纤溶亢进状态
1.12 1.14 13.6 72.6 13.8 70.7
0.91 10.8 109.2
23.8 ↑ 19.8
29.2 32
18.5
20.8
0.7 ↓ 1.16
1.8
病例特点
2012年08月14日 白细胞计数(WBC) 12.200 (4.000~10.000 10E9/L ) 中性粒细胞计数(GRAN) 7.650 (2.000~7.000 10E9/L) 中性粒细胞比率(GRAN%) 62.900 (50.000~70.00 %) 红细胞计数(RBC) 4.38 (3.68~5.13 10E12/L ) 血红蛋白测定(HB) 129 ( 113~151 g/L ) 血小板(PLT) 203 (100~300 10E9/L )
手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
手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不罕见,常见原因为患有凝血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或是因为药物治疗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手术医师需要在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因为即使是对未确诊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小手术,也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随着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很多外科医师都忽视了基本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但是任何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都代替不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认真的体格检查。
外科医师术前必须仔细采集患者的病史和认真进行体检,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凝血功能紊乱都能在术前病史采集中发现。
应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史、有无黏膜出血病史(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的时间和频率、皮肤青紫瘀斑史、肝病或肾病史、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及有无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等内容。
术前体格检查要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触诊有无肝脾肿大,关节松弛,创伤愈合不良等。
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征,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缺陷:如患者有瘀斑说明血小板有异常,或血管缺乏完整性;血友病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创伤或术后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肌肉关节出血,形成单个的深部血肿;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常是联合因子缺乏,出血以鼻部、牙龈、皮肤、消化道、泌尿道出血为主,也可为肌肉血肿。
患者的术前用药史也很重要。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由于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同时使用了多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术前必须考虑到这些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术前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查尽管阳性率低,但仍是必需的,可以在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异常,有效预防术中及术后出现难以止血的意外情况,也是诊断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方法。
凝血功能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TT)、血栓弹力图(TEG)等。
凝血常规指标(1)PT:正常参考值10-14s,该试验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监测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 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 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 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 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 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四 、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 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 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 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 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七、血浆D-二聚体
正常参考值:0-0.8mg/L
临床应用: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针对的重 要依据,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 是筛查与诊断血栓性疾病最常用指标,也用于监 测溶栓治疗。
增加:
①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
②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DIC时血浆D-D显著升 高;
③溶栓治疗后。
八 、标本的采集、制备、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注意事项
P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 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 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 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 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凝血标本案例
凝血标本案例1. 案例概述这个案例是关于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他在体检中发现凝血功能异常。
我们通过对他的凝血标本进行检测和分析,最终确定他患有凝血因子缺乏症。
2. 患者病史患者没有明显的家族史,也没有过去的疾病史。
但他近期出现了频繁的鼻出血和皮肤出血倾向,引起了他的关注。
3. 检测方法我们收集了患者的静脉血标本,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凝血功能检测。
包括常规凝血指标(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等)和特殊凝血因子检测(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等)。
4. 检测结果患者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浓度都正常,但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明显下降,凝血因子Ⅸ也略有降低。
5.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和症状,我们初步怀疑他可能患有凝血因子缺乏症。
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是常见的凝血因子,其缺乏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6. 进一步检测为了进一步确认诊断,我们进行了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的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显示,患者的凝血因子Ⅷ基因和凝血因子Ⅸ基因都存在突变。
7. 确认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我们最终确认他患有凝血因子缺乏症,具体类型为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缺乏症。
8. 治疗方案针对该患者的凝血因子缺乏,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补充凝血因子的浓缩剂以提高凝血功能,定期进行凝血功能监测,以及避免外伤和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
9. 随访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鼻出血和皮肤出血倾向明显减轻。
我们定期进行凝血功能监测,确保凝血因子活性在正常范围内。
10. 结论本案例通过对患者凝血标本的检测和分析,成功诊断出他患有凝血因子缺乏症,具体类型为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缺乏症。
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了随访观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1. 相关建议针对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我们建议他们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测,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外伤和使用抗凝药物,以保持凝血功能的稳定。
血凝试验资料
血凝试验在医学领域中,血凝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以及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
血凝试验通常包括多个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等。
这些指标通过测量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或浓度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血凝试验的原理血液在人体内通过复杂的凝血机制来保持血液在血管系统内的流动性和止血性。
而血凝试验旨在评估这一凝血机制的功能情况。
PT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外路系统的功能,而APTT测试则用于评估凝血内路系统的功能。
通过这些测试,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血凝试验的临床意义血凝试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血凝试验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是内科、外科、急诊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中常用的检查手段。
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如肝病、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陷等,血凝试验更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
血凝试验的操作方法进行血凝试验时,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然后在实验室内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操作。
一般来说,对于PT测试,会将患者的血液标本与活化的凝血酶原混合,然后测定凝血的时间;而对于APTT测试,则会将患者的血液标本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混合,再添加磷脂和凝血酶原,最后测定凝血的时间。
根据试验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结语综上所述,血凝试验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指导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凝试验项目,并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通过对血凝试验原理和临床意义的深入了解,医务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检查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l/EPI试剂盒(CEPI)
Col/ADP试剂盒(CADP) INNOVANCE PFA P2Y试剂盒(PFA P2Y)
操作过程
①将800 ul的3.2%或3.8%的枸橼酸钠抗凝的全血注入试剂盒的 贮存器中,随即开始检测,一滴触发液会滴在生物活性膜上, 用来溶解生物活性膜上的试剂; ②试剂盒会在(37.9±1.0)℃下温育3 min; ③贮存器中的全血会被负压抽吸,通过毛细血管和生物活性膜 的孔,在高剪切应力下,使血小板充分暴露,粘附和聚集在生 物活性膜上。 由于高剪切力和激动剂共同作用,使血小板凝结成块,堵塞 了生物膜上的所有孔道,整个实验停止。从全血被负压抽吸到 生物活性膜的孔被凝块全部堵塞而血流停止的这段时间被定义 为封闭时间(CT),单位为秒(s)
血小板功能分析法
原理
使全血通过反应盒内包被着 胶原/腺苷二磷酸或胶原/肾上 腺素的硝酸纤维膜上的微孔,血 小板因高切应力和诱导剂黏附到 胶原蛋白上并活化聚集,形成血 小板栓子,通过测定将微孔完全 阻塞的时间即闭孔时间,评估血 小板功能。
试剂盒
试剂盒是由数个集成部件所组成,包括一个毛 细血管,一个样品贮存器和一个生物活性膜。该生 物活性膜的表面均匀分布着一簇圆孔。
光学比浊法
缺点
①所需血样本量大,需要专门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 ②耗时长,容易导致血小板活性降低; ③由于预先去除了红细胞、白细胞,不能完全反映人 体内血小板和红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激活剂类型、浓度无统一标准,不同实验室检测结 果可比性较差; ⑤检测结果易受操作者因素及血脂水平、血小板计数 等变量的影响,可重复性差。
• • • •
Sonoclot临床应用
• • • • 抗凝管理 术期凝血功能监测 DIC辅助诊断 高凝状态的识别
血小板功能试验
CONTENTS
1
一般血小板功能测定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3
血小板活化功能测定
一般血小板功能测定
血小板计数
出血时间(BT)
血块收缩实验(CRT)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光学比浊法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GP)
1、血小板质膜GP 2、血小板颗粒膜GP
五、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
1、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MAIPA
六、凝血试验
1、凝血时间(CT)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华法林检测指标 4、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 5、血浆单个凝血因子促凝血活性检测
七、抗凝血试验
1、凝血酶时间(TT) 2、血浆抗凝血酶检测(AT) 3、血浆蛋白C和蛋白S检测:Vit.K依赖抗凝蛋白 4、肝素定量检测 5、狼疮抗凝物检测(LAC) 6、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FI) 7、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TXT)
八、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试验
1、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FDP) 2、血浆D-二聚体检测(DD) 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test) 4、血浆纤溶酶原检测(PLG) 5、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 物(PAI)检测
Basophil count: 0.7*10^9/L
Eosinophil count: 0.59*10^9/L Neutrophil count: 2.84*10^9/L
Basophil percent: 0.7%
Eosinophil percent: 10.1% Neutrophil percent: 48.6%
•
R1:反映进一步的纤维蛋白形成及 凝结速率,主要与纤维蛋白原水平 有关,正常值14-45mm/min
R2: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发生交联后产 生凝血收缩,正常值-(2-8)mm/min Peak:纤维蛋白形成结束,其高度反 映凝血收缩的强度,70-90mm TP:反映凝结收缩的快慢程度,正 常值<15min T3: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回到或低于 T1基准线时表示存在纤维蛋白溶 解亢进。
F VIII%: 130.7% F VII%: 4%
TT: 18.3 sec
FIB: 2.75 g/L
F II%: 9.5%
PT: Unmeasured INR: Unmeasured 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 Unmeasured
一、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
应用
监测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应用
对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筛查
手术出血风险的管理
血小板活化功能测定
方法
流式细胞术
原理
对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标 记,通过荧光和光散射特性鉴别出血小板后, 可测定血循环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以及血小板 对激活物的应答反应。活化血小板与静息血小 板相比,其膜糖蛋白可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特 性使其成为活化血小板的检测标志物。
九、血液流变学检测
1、全血黏度-血细胞、血浆 2、血浆黏度-血浆蛋白
血栓弹力图
(thromboela-stogram,TEG)
R:凝血因子反应时间,反映参加凝血启动过程的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代表凝血 因子的总体活性 MA:最大振幅,反映已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主要代表血小板的聚集 功能。 K和α角:二者均是血凝块聚合速度参数,反映血凝块形成的速率,代表纤维蛋白 原的功能与水平。 LY30:MA值出现后30分钟内血凝块溶解百分比,反映纤溶活性。 EPL:预测MA值出现后30分钟内血凝块溶解百分比,反映纤溶活性。 CI:综合凝血指数,反映不同条件下凝血的综合状态。 AA抑制率(花生四烯酸抑制率):反映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后病人血小板抑制的 百分率,大于等于50%药物起效。 ADP抑制率(二磷酸腺酐抑制率):反映服用波利维等药物后病人血小板抑制的百 分率,大于等于30%药物起效。
目前血栓弹力图的种类和主要用途
Sonoclot工作原理
• 与超声传感器相连的 一次性塑料探针在新 鲜未抗凝的血液标本 中以的频率上下震动, 所遇到的阻力被记录 下来,转化为模拟电 信号 • 血液样本体外止血, 粘弹性变化的实时测 算
Sonoclot曲线图
• T1:又称SonACT,指加入血液标本 到纤维蛋白开始形成的时间,即血 液标本保持液态的时间,与凝血因 子相关,正常值85-145S。
电极阻抗聚集度测定法
原理
全血样品通过装置内两个固定距离的铂电极、 激动剂(花生四烯酸、腺苷二磷酸、肾上腺素) 激活血小板受体,使血小板黏附到两个铂电极表 面,通过传感器单元感应电路阻抗的改变,用计 算机自动计算出曲线下面积,以表示血小板的聚 集度。
VerifyNow 法
原理
将纤维蛋白原涂层的聚苯乙烯球形微粒 混入全血中,使用花生四烯酸、腺苷二磷酸 或凝血酶受体激活肽分别作为血小板激活剂, 而血小板聚集将导致待测样本的透光度增强, 以此测定残余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THANK
活性检测:F XI%: 65.9% ,F X%: 8% ,F IX%: 12.3% ,F VII%: 4% ,F II%: 9.5% 。
患者自述于半月前食用发瘟的鸡,同食其余人无类似症状,发病以来其他症状和一般 情况不详。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MCV: 92.6 fL Hct: 37% MCHC: 325 g/L Hb: 120 g/L PDW: 16.8 fL RBC: 4*10^12/L RDW: 14.8 % WBC: 5.84 *10^9/L PCT: 0.12% MPV: 11.9 fL Monocyte count: 0.19*10^9/L Lymphocyte count: 2.18*10^9/L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RT) 2、出血时间测定(BT)
二、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1、血小板计数 (PCT) 2、血小板释放功能(PR试验 5、血块收缩试验(CRT)
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试验
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检测 2、PGI2代谢产物检测 3、血栓调节蛋白(TM)检测
一般情况: 姓名: 李XX
性别: 女性
年龄: 41 岁
籍贯:湖南湘西
主诉:牙龈出血,胸部瘀斑10天 现病史:患者10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牙龈出血,胸部瘀斑,伴有腹痛,于当地村卫生所
诊断为“贫血”,服用保健品(氨糖)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于x天后出现晕厥,遂于
当地人民医院就诊,凝血功能发现PT 60 sec,APTT 80 sec,腹部B超示黄体破裂,其他 诊疗措施不详。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愿急诊留观,我院BR:Eosinophil count: 0.59*10^9/L ,Eosinophil percent: 10.1% ,余正常;凝血功能:PT: Unmeasured,INR: Unmeasured,APTT: 84.9 sec ,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 Unmeasured,凝血因子
Lymphocyte percent: 37.4%
Monocyte percent: 3.2%
F XII%: 90.6%
F XI%: 65.9% F X%: 8%
AT-III: 94.1%
FDP: 1.68 ug/ml
D-Dimer: 0.11 mg/L APTT: 84.9 sec
F IX%: 12.3%
电极阻抗聚集度测定法 VerifyNow 法
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法
血小板功能分析法
光学比浊法
原理
将血液通过离心方法获得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采用不同浓度的一系列血小板受体诱导剂(花生四 烯酸、腺苷二磷酸、肾上腺素)刺激富含血小板的 血浆后,由于血小板聚集、沉淀,血浆浊度下降, 经光源照射,其透光率增加,从而测定激活血小板 间的聚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