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0a6d86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c.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而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水稻褐飞虱对水稻造成严重的危害,给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重大损失。
防治水稻褐飞虱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水稻褐飞虱的危害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生。
水稻褐飞虱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吸食叶汁:水稻褐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为食,大量吸食叶汁会导致水稻叶片萎缩和枯黄,影响光合作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2. 传播病毒:水稻褐飞虱还是一种重要的病毒媒介昆虫,它可以传播水稻白叶枯病、条纹花叶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害,加重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影响产量和品质:大量的水稻褐飞虱吸食叶汁会导致水稻减产,严重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降低农民的经济效益。
二、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褐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防治技术和生态调控方法。
1.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目前控制水稻褐飞虱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选择一些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使用化学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严格按照标准用药、用量和用药时间,以防止农药残留和抗药性的产生。
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捕食性昆虫和微生物等对水稻褐飞虱进行防治的一种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如蚁、蜻蜓、瓢虫等天敌昆虫或者利用寄生性蜂类对水稻褐飞虱进行生物防治,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3. 配套栽培技术采用一些配套栽培技术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褐飞虱的危害,如采用合理密植、留茬灌溉、适时肥水管理等措施,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减少水稻褐飞虱的滋生和繁殖。
4. 科学施肥管理合理的施肥管理也是控制水稻褐飞虱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量施肥会使水稻生长繁茂,提供了更多的滋生环境给水稻褐飞虱,还会使水稻更易感染病毒病害,因此要科学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
水稻褐飞虱危害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水稻褐飞虱危害特点及其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f3f54e10975f46527d3e1bd.png)
2 0 1 3 —2
水稻褐飞虱危害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马丽云 杜 晓君 章 东 ( 江 苏省 靖 江市植 保 站 2 1 4 5 0 0 )
摘 要 :近 年 来水 稻褐 飞 虱在 靖 江市 大 发生 频率 明 显增 高 , 为更好 地 控 制褐 飞 虱的 发生 与 危 害 ,总结 了水稻
0 . 4 l 0 . 4 7 1 . 5 8
6 2 . o 6 6 0 . 7 1 一
试验结果 表 明,1 2 %井冈 - 苯 甲醚 WP 对 水稻纹枯病有
较 明显的防治效果 , 且对水 稻安全 , 建议 在水稻纹枯病发病
前 或发病初期使 用 ,每 6 6 7 m 用量为 3 0 ~5 0 g。
2 . 4 开展 专 业 化 防 治 , 提 高 防 治 效 果
5 5 头的大发生指标。造成靖江市褐 飞虱常年大发生的主要原 因是气候条件适宜 。
1 . 2 田块 间 不平 衡 性 大
据调查 ,防治 差的 田块 中四代褐 飞虱百 穴卵量最 高达
2 2 0 0 0 粒 ,百穴虫量最高达 1 9 0 0 0 头, 部分 田块 出现 冒穿 , 发生严重的 田块损失超过3 0 %, 而不防治的直播稻 田未 冒穿 , 机 插稻 田部 分冒穿。
3 总 结
1 2 %井冈 ・ 苯甲 醚 WP 5 0 g 0 . 6 0 1 5 %井冈霉索 A 、 ^ , P 5 0 g 0 . 6 7 空 白对照 O . 8 8
O . 4 8 0 . 5 6 1 . 3 6
4 7 . 8 2 4 6 . 4 1 一
2 防治对策
认 真贯彻落实省农委 “ 推进农作物病 虫害专业化统防统
治工作” , 培育壮大 “ 五 有五好”服务 组织 , 提 高服务 水平 , 积极开展专业化统 防统治工作 , 以充分发挥服务组织在控制 病虫危害中的作用 。同时 , 根据褐 飞虱不同时期 的危害特点, 适时调整用 药量 和用水量 , 确保 防治效 果。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08a747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6.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危害非常严重。
它主要以水稻叶片汁液为食,造成水稻叶片黄化枯死、减产甚至死亡。
褐飞虱还会携带病毒对水稻进行传播,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褐飞虱主要在水稻生长季节为害,孵化后的幼虫主要以嫩叶为食。
受害水稻的叶片出现大片黄化,并逐渐蔓延到整株水稻上,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大量的褐飞虱为害导致水稻生长迟缓,株高矮小,叶片迟迟无法展开,形成“黄秧病”现象。
褐飞虱还会吸取大量养分,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严重下降。
褐飞虱还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是水稻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褐飞虱可以携带并传播白叶枯病病毒和黄单胞菌束缚病毒,这些病毒会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瘰疹和枯死等症状,给农田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
综合防治褐飞虱是保障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综合防治可以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个方面入手。
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田间排水,埋深苗床和翻耕等措施,破坏褐飞虱的卵和幼虫的生长环境,减少褐飞虱的滋生。
及时翻深耕土、栽插前清除茬余物、及时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褐飞虱的滋生。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褐飞虱的繁殖。
可以引入食草蜂等寄生性天敌,食草蜂以褐飞虱为食,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还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对褐飞虱有拮抗作用的植物,如苦豆、蓖麻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褐飞虱的为害。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褐飞虱防治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对褐飞虱有较好效果的农药进行喷洒。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频次的控制,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过多的农药,以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
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种植中的重要害虫,对水稻产量和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综合防治是防止褐飞虱为害的重要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个方面。
只有科学合理地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滋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7227bb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6.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叶片黄化、枯死,严重时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水稻褐飞虱的综合防治非常重要。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病害:水稻褐飞虱是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许多病原菌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唾液中含有大量病菌,咬食水稻叶片时会将病原菌传播到健康植株上,加重病害的发病程度。
2. 吸食叶汁:水稻褐飞虱以水稻叶片的汁液为食,大量吸食会导致植株叶片受损,严重的话会引起叶片黄化、枯死,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3. 分泌物危害:水稻褐飞虱对水稻植株进行咬吸后,会将一些蜜露和虫粪排泄在叶片上,这些分泌物会滋生一些真菌病害,如黑穗病、白粉病等,加重了水稻病害的发生程度。
为了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建立健全的田间管理制度: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增强植株抗虫虫性。
定期清理农田杂草,减少虫源的孳生。
及时清除稻田周围水草,减少虫源迁入的机会。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水稻褐飞虱种群数量。
可以运用天敌如蜈蚣、轻盾蜀葵蓟马、寄生蜂等,定期释放到稻田中。
这些天敌可以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的繁殖,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3. 化学防治:在水稻苗期发现褐飞虱病害时,可以使用绿色无毒的杀虫剂进行防治,精准喷洒,避免过度施用农药,对水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4. 轮作与翻田:水稻褐飞虱有一定的寄主植物,可以选择将水稻田进行轮作,间作一些不同的经济作物,减少虫害的种群数量。
定期翻田,将水稻秸秆和田间残渣深埋,减少害虫越冬条件。
5. 科学灌溉:水稻褐飞虱在干旱炎热的环境下繁殖能力较强,因此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重要措施。
避免田间积水,减少虫源的繁殖。
6.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虫能力,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减轻害虫的危害。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健康。
水稻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不容忽视,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c5e3a5cc850ad02df804110.png)
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2005~2007年,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
分析了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对策;江苏响水我县地处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
褐飞虱是本地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历史上为间歇性重发,而且以六(3)代为主害代,七(4)代仅少数年份发生较重,但近3年,七(4)代褐飞虱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
现就本地近3年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如下。
1大发生原因1.1四(1)代褐飞虱迁入期早据诱虫灯观察,常年本地四(1)代始见期在7月上旬,迁入峰早的年份在7月上旬,迟的年份在7月中旬末,一般年份在7月上旬末至7月15日左右。
2005~2007年,四(1)代始见期分别出现在6月25日、6月26日和7月1日,迁入峰分别出现在6月26~27日、7月4日和7月2日,峰期虫量分别为6头、7头和12头。
四(1)代始见期、迁入峰比常年早10d左右,使得五(2)代、六(3)代发生期提前,十分有利于本地基数的积累,8月下旬调查,六(3)代田间平均百穴虫量分别为73头、186头和65头,奠定了七(4)代大发生的虫量基础。
同时,由于七(4)代虫量上升早、上升快,危害期提前,危害时间拉长,七(4)代发生危害程度重,9月下旬调查未防治田平均百穴虫量分别为5 433.4头、22 164.3头和3 859.6头,3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冒穿田块。
1.2五(2)代、六(3)代褐飞虱有虫源补充迁入据诱虫灯观察,2005年,五(2)代在7月30~31日出现1个迁入峰,峰期虫量7头;2006年,五(2)代在8月13~14日出现1个迁入峰,峰期虫量44头,六(3)代在8月26~29日和9月3~5日连续出现2个大的迁入峰,峰期虫量分别为8 606头和318头;2007年,五(2)代在7月26日和8月16日分别出现1头和3头。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03146f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1.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常常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叶部损害:褐飞虱的幼虫和成虫都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食,它们的吸食位置往往是叶片上方,给叶片带来直接损害。
这种损害通常表现为叶面逐渐变黄,甚至干枯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严重时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二、毒素危害:除了通过吸食水稻叶片造成直接损害之外,褐飞虱还会分泌毒素,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斑病斑。
这种病斑会导致叶片变形、萎缩,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最终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三、传播病害:褐飞虱是一种重要的病害媒介,它们可以传播多种病害,如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等。
这些病害会进一步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褐飞虱的综合防治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合理耕作管理:保持水田的良好通风状况,及时清理杂草和残茬,保持田间整洁,有助于降低褐飞虱的繁殖和传播。
另外,在育秧和苗期及时施肥和浇水,有助于提高水稻免疫力和防御能力,从而减少褐飞虱的危害。
二、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水稻褐飞虱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剂量、浓度以及使用时间,以免造成农药残留问题。
此外,应避免单一化学农药的连续施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褐飞虱的数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草蛉,孔雀草蛉,瓢虫等食性昆虫,可以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繁殖和传播。
综上所述,水稻褐飞虱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对稻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减少它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aa1224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1.png)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大量危害水稻的生长,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及时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科学的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这一害虫。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由下列因素影响其发生:1. 气候条件:水稻稻飞虱较适应适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水稻稻飞虱幼虫的孵化速度较快,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利于发生。
2. 植被环境: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苗期和抽穗期为害最为严重。
水稻生长期环境适宜,水稻生长健康且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也会增加。
3. 害虫天敌的多少与作用:害虫天敌对水稻稻飞虱的天敌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
飞虱完全不能抵抗寄生性天敌的幼虫和成虫,因而这是天敌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环境干旱适度,幼虫天敌的寄生率不高,因此这是天敌作用的消极方面。
1. 繁殖能力强:水稻稻飞虱成虫善于繁殖,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共有9代,种群倍增迅速。
2. 草食性较强:水稻稻飞虱以水稻为主要食物,较多选择水稻幼苗、嫩叶为食,大量为害水稻,使水稻叶片变黄,减少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3. 暗藏性强:水稻稻飞虱常常聚集在水稻叶片的叶肉细胞之间,暗藏在水稻叶片下部,易被人们忽视。
三、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选择水稻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对抗水稻稻飞虱的生长极其重要,能减少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
2. 合理施肥灌溉: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适宜,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3. 定期清除虫源:定期清除水稻田间的杂草,及时清理虫源,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等化学手段进行防治。
但需注意化学农药使用量不能过大,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加强虫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飞虱进行虫害监测,及时发现虫害情况并进行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ca8ba71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d.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的穗和叶片,在灌浆期和黄熟期危害更为严重。
在危害程度上,褐飞虱是水稻上仅次于螟虫的严重害虫之一。
褐飞虱危害水稻的主要表现是吸食水稻汁液,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穗粒不饱满,严重时产量下降,甚至可以造成大量细胞分泌物,引起“黄浆病”和“瘪秆病”。
褐飞虱的危害特点是繁殖快速和蔓延迅速。
其繁殖力极强,一年中可进行多代繁殖,每二十天左右就能繁殖一代,使得褐飞虱在短时间内就可传播到较大的范围,造成病害的扩散甚至危害威胁到大面积水稻生产。
因此,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止褐飞虱危害的重要手段。
农业上综合治理褐飞虫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和机械防治。
1. 化学防治:褐飞虱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的害虫,化学防治十分有效。
农民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化学药剂,但一定要根据剂量控制,如可口可乐利、敌敌畏等。
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厂家配方和安全规定使用,不可自行增减药剂量,也不可超过使用次数限制。
2. 生物防治:褐飞虱的天敌较多,其主要自然敌害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蜂。
利用生物防治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防治效果也更为持久。
维护生态环境也是天敌增加的重要条件。
3. 农艺措施:选种抗虫品种是农艺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讲,具有抗虫性、生长健壮和抗病性的品种在发生褐飞虱害虫的环境中较为优越。
在常规水稻田中,可以采取套种绿肥、田间转作,控制褐飞虱。
水稻按时灌溉和施肥,可保证水稻生长健壮。
合理稻株高,密度适当,还可减少褐飞虱危害。
4. 机械防治:在褐飞虱上升期间,可采用人力摇枝,打草棒,倒株、撞叶等机械方法。
其中打草棒和倒株是比较好的机械方法。
此外,可使用黄色粘贴板,用于诱杀和监测褐飞虱的数量。
总之,综合防治是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的重要手段。
农民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艺防治和机械防治等多种综合防治方法,加强田间扰动,增加天敌种群,控制褐飞虱的数量,守住水稻生产的“第一道关”。
褐飞虱突发原因及治理措施
![褐飞虱突发原因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bfe13e56294dd88d0d26b3e.png)
褐飞虱突发原因及治理措施徐翠芳1 顾金祥1 陈乃祥2(盐城市亭湖区植保站,江苏盐城224002;亭湖区病虫测报站,江苏盐城224001) 2004以来,亭湖区水稻四代褐飞虱突发,尤以去年较为突出,局部地区“冒穿”,损失较大,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全力组织防治,取得“虫口夺粮”的最后胜利,确保秋粮丰收。
现将近年来我区水稻褐飞虱后期突发的主要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总结如下。
1 四代褐飞虱重发原因分析1.1 迁入虫量高为后期突发提供了虫源基础褐飞虱是迁飞性害虫,近两年来迁入虫量明显高于常年,据我站田间监测,褐飞虱在7月中旬开始陆续迁入我区,并进行繁殖危害,其中二代、三代发生较轻,四代最重,危害损失最重。
1.2 适宜的气候是后期突发的重要因素气温是影响种群迁入后发生危害的重要因子,“凉夏暖秋”是后期大发生的重要条件,据气象数据分析,2005年8月、9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5.9℃、23.1℃,分别比常年低0.8℃、高0.9℃。
8月、9月份平均总降雨量分别为119.8mm、58.3mm,分别比常年多65.2mm、19.9mm,而且8月下旬、9月初台风多,雨水多,导致迁入虫量大,峰次多,加之气温高,有利于褐飞虱产卵和存活。
1.3 田间管理不当,后期长势嫩绿为后期突发提供了有利的食料条件由于防治灰飞虱,各地采取了推迟水稻栽插期一星期以上,导致水稻中后期长势嫩绿,孕穗破口期长,食料条件优越,有利于褐飞虱滞留、繁殖与存活。
1.4 农民思想麻痹影响了防治,措施不当影响了防效的发挥主要表现在(1)在喷药时大多数田块喷水量收稿日期:2006-10-12作者简介:徐翠芳(1962-),女,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
不足,并且没有对准水稻基部喷,严重影响防效。
(2)用药次数少,没有能够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基数,有很多农民对褐飞虱的认识不足,认为就要收获了,打一次药就了事,在思想不够重视。
2 治理措施2.1 加强监测工作褐飞虱是一种易暴发的长距离迁飞性害虫,加强虫情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做到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灯下调查与田间调查、查虫与查卵相结合,调查工作坚持到10月上旬,农民要自已进行田间拍查,力争消灭虫源。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6e843b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e.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主要的害虫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以及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褐飞虱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它以吸食水稻叶片中的汁液为生,导致水稻叶片萎蔫、变黄、倒伏甚至死亡。
褐飞虱在吸食水稻叶汁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出毒液,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斑、脱色等症状。
褐飞虱是水稻白叶枯病和白背飘曲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使得这两种病害的传播速度加快,进一步危害水稻的生长。
对于褐飞虱的综合防治,首先要做好水稻田的管理。
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减少虫源的产生。
注意田间的灌溉和排水,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条件,减少褐飞虱滋生的环境。
还可以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式,减轻褐飞虱的发生。
可种植一些对褐飞虱有拮抗作用的作物,如红根草等,来减少褐飞虱的数量。
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常用的农药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等。
在使用农药之前,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避免褐飞虱对农药的抗性产生,应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最好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
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可以利用寄生性昆虫如蚁和蜘蛛等天敌来捕食褐飞虱,减少其数量。
还可以使用一些草木粉剂来喷洒在水稻叶面上,通过草木挥发的气味来驱避褐飞虱。
这种方法对水稻不造成伤害,并且对环境友好。
水稻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不可忽视。
为了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数量,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包括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通过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减少褐飞虱的数量,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c359b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1.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从危害和综合防治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水稻褐飞虱。
一、危害1. 直接危害:水稻褐飞虱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主,大量吸食会导致水稻叶片萎蔫、卷曲、干枯,造成水稻叶面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光合产物的积累。
严重时,会导致水稻产量明显降低。
2. 间接危害:水稻褐飞虱为病虫害传播媒介,可传播水稻红褐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等多种病害。
褐飞虱在吸食水稻叶汁液的过程中也会排泄大量的粪便,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二、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综合防治包括农艺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
1. 农艺防治:选择抗虫品种是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用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水稻品种,能减少虫害发生和危害程度。
合理调整水稻种植密度、施肥和灌溉管理等农艺措施,保持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植株对虫害的抵抗力。
2. 物理防治:在水稻田间设置黄色黏虫板或黄色黏虫球,利用褐飞虱对黄色的引性敏感,诱虫陷阱收集并清除褐飞虱。
可以采用人工捕集、人工排虫等物理措施来减少虫口的数量。
3. 生物防治:培育和利用天敌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培育杀褐飞虱寄主的天敌如大头蜂、肥蛆等,把它们放入水稻田中进行生物防治。
利用杀菌剂对水稻田均匀喷洒,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4. 化学防治:在农艺、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无效时,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并根据药剂的使用对象和作物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合理的药剂选择和使用。
为了避免产生农药抗性,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措施,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也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褐飞虱的发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水稻褐飞虱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我国水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水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da8fe4677232f60ddcca1dc.png)
近年来我国水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作者:王彦华, 王鸣华, Wang Yanhua, Wang Minghua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刊名:农药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PESTICID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年,卷(期):2007,28(2)被引用次数:12次参考文献(10条)1.Heinrichs E A Impact of insecticides on the resistance and resurgence of rice planthopper 19942.程遐年;吴进才;马飞褐飞虱研究与防治 20033.高希武;彭丽年;梁帝允对2005年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思考[期刊论文]-植物保护 2006(02)4.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6(02)5.Ressig W H;Heinrichs E A;Valencia S L Insecticide-induced resurgence of the brown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on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resistance 1982(01)6.Zhong-xian Lu;Kong-luen Heong;Xiao-ping Yu Effect of nitrogen on the to lerance of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to adverse environmental factors[外文期刊] 2005(02)7.丁锦华;苏建亚农业昆虫学 20038.Liu Z -W;Han Z -J Fitness costs of laboratory-selected imidacloprid resistance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外文期刊] 2006(3)9.顾秀慧;贝亚维;王仁民几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稻褐飞虱生殖影响的初报 1984(06)10.顾中言;许小龙;苏建坤拟除虫菊酯农药导致稻飞虱再猖獗机理及调控方法[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学报 1999(04)引证文献(12条)1.杨惠俊.邰德良.梅爱中.王春兰.仲凤翔25%吡蚜酮WP田间防治水稻褐飞虱试验[期刊论文]-北京农业 2008(12)2.刘芳.江涛.赵俊玲.张桥.秦吉祥.石细敏.包善微.傅强水稻不同栽插方式对褐飞虱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09(6)3.易红娟.杨凌峰.张谷丰.孙雪梅江苏通州市稻区褐飞虱暴发特点及控制策略[期刊论文]-中国稻米 2008(5)4.盛仙俏.张发成.刘莉.戴水高.贾华凑不同剂型毒死蜱防治褐飞虱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稻米 2010(2)5.张谷丰.易红娟.孙雪梅南通市通州区水稻生育后期褐飞虱暴发虫源分析及治理对策[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2009(3)6.郭辉.冯锐.张晓丽.秦学毅利用普通野生稻褐飞虱抗性改良水稻恢复系的研究[期刊论文]-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3)7.黄凤宽.黄所生.吴碧球.韦素美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水稻种质资源发掘[期刊论文]-植物保护 2012(4)8.易红娟.张谷丰.孙雪梅.丁晓丽沿江稻区褐飞虱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植保导刊 2012(4)9.WU Ying-ying.吴莹莹.黄凤宽.韦素美.黄所生.吴碧球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后对褐飞虱的抗性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农业科学 2008(4)10.邱良妙.林仁魁.吴玮.占志雄6种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毒力及控制作用[期刊论文]-福建农业学报2011(3)11.郭辉.冯锐.秦学毅.张晓丽聚合回交法选育抗褐飞虱水稻恢复系[期刊论文]-南方农业学报 2011(11)12.陈燕.吴碧球.黄所生.黄凤宽.凌炎.龙丽萍中国南宁和越南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比较[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13(1)引用本文格式:王彦华.王鸣华.Wang Yanhua.Wang Minghua近年来我国水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期刊论文]-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7(2)。
褐飞虱大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
![褐飞虱大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6d173fce009581b6bd9eba9.png)
褐飞虱大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摘要分析了近几年褐飞虱发生及田间消长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方面。
关键词褐飞虱;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怀宁县位于东经116°28′~117°31′,北纬30°20′~30°50′。
境内有丘陵浅山形成的冲田、傍田及沿江、沿河冲积形成的圩畈田,双季稻占54.5%,一季稻占45.5%。
由于多种原因如劳力紧缺、水源缺乏、虫害严重,一季稻面积逐年扩大,主要有一季迟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早晚稻、双季稻,形成四稻混栽的局面。
为水稻主要害虫如螟虫、稻纵卷叶螟、飞虱等提供桥梁田和丰富的食料,有利于世代繁衍。
水稻进入生长中后期(抽穗至灌浆期)褐飞虱快速增殖,发生严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害虫。
自2005年褐飞虱在中晚稻上大发生,吡虫啉类防效下降难以控制其快速增殖,引起大面积“冒穿倒伏”,加之近两年又严重发生,农民已经到了谈虱色变的地步。
本文把褐飞虱在本地区发生特点及取得的防治经验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1近几年发生的特点1.1迁入期早,迁入量大灯下迁入期早,如2005年、2006年、2007年均在5月上中旬。
迁入量大,后期重发可能性大,形成基数暴发型如1997年、2005年;但迁入量的大小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如果后期气候适宜,也可能暴发,如2006年;迁入量大、气候又适宜则更易大发生,如2005年(见表1)。
1.2短翅型成虫始见期早、量大单季杂交稻短翅型成虫始发期,田间调查表明:多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近几年均较1997年发生早。
如果此期间平均气温偏低,旬极端最高气温也偏低,即盛夏不热的天气,则后期单季稻褐飞虱易大发生。
晚秋不凉,虫口基数大,则晚稻发生较重(见表2)1.3田间飞虱消长规律,中、晚稻褐飞虱抽穗灌浆期增殖快,危害严重水稻分蘖期郁蔽度差,通风透光条件好,不利褐飞虱生存繁殖,对白背飞虱无不利影响,因此田间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中晚稻进入孕穗期,郁蔽度好,食料丰富,褐飞虱种群开始上升逐渐占优势,到抽穗灌浆期快速增殖并为害十分严重(见表3)。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848617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c.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褐飞虱主要以吸取水稻叶片汁液为食,使水稻叶片逐渐变黄,严重时甚至枯死。
褐飞虱还会分泌蜜露,导致叶片上发生黄曲叶病,并诱发病毒病害。
褐飞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褐飞虱的吸食会导致水稻叶片的减产。
褐飞虱的吸食会使叶片失去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水稻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
褐飞虱还可以通过其唾液传播水稻黄矮病毒和白叶枯病毒等病毒病害。
这些病毒会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弯曲等病症,严重时可使水稻叶片完全干枯。
褐飞虱的繁殖能力很强,一般一年可以繁殖5-6代。
它们的繁殖速度快,数量也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疫情,就会给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水稻褐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其危害程度。
下面是几点综合防治措施:选择抗虫品种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措施。
选择抗虫品种可以减少褐飞虱的危害,提高水稻的抗虫性,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合理施肥是防治褐飞虱的重要措施之一。
适当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虫力,从而减少褐飞虱的繁殖和危害。
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也是必要的。
当发生严重的褐飞虱危害时,可以采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雾治理,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和繁殖。
掌握好防治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褐飞虱的危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灌浆期、抽穗期和蕾期,因此在这些时期要加强防治工作,及时监测虫口密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管理也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稻草等杂物,减少褐飞虱的栖息地;合理灌溉,控制水田水位,避免大面积大水,以减少褐飞虱的滋生条件。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减少褐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化学防治、掌握防治时机以及加强农田管理等。
只有综合利用各项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056d7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f.png)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会导致水稻叶片黄化、卷曲、凋萎,甚至严重的话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对水稻褐飞虱的危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褐飞虱的危害特点、危害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危害严重,水稻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对水稻的危害程度非常严重,一旦大面积发生,会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危害迅速,水稻褐飞虱以繁殖速度快、数量多、危害迅猛而著称,一般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虫口猛烈,侵害速度极快。
三是难以彻底根除,水稻褐飞虱对药物有抗性,很难直接杀死。
四是易发生抗药性,由于水稻褐飞虱繁殖速度快,容易对农药产生抗性,导致药效逐渐降低,难以根除。
五是易发生虫害复合,水稻褐飞虱还会引发其他害虫的发生,形成害虫复合,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气候因素,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褐飞虱的繁殖,是其猛烈侵害的重要原因。
二是土壤因素,水稻褐飞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强,同时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也是其繁殖的重要条件。
三是水稻栽培措施,种植密度适中、适时灌溉、合理施肥等栽培措施会影响水稻褐飞虱的繁殖。
四是生物因素,水稻褐飞虱的天敌数量不足,天敌对其控制效果不明显,导致水稻褐飞虱数量迅速增加。
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等方法来降低水稻褐飞虱的数量。
可以适当增加田间的蝗虫、蜻蜓、蜘蛛等天敌数量,加强生态环境平衡。
二是物理防治,可以在田间设置一定数量的黄色粘虫板,或者悬挂特制黄色塑料袋,吸引并捕杀水稻褐飞虱。
三是化学防治,选用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的农药进行喷洒,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严格控制用药量和使用频次。
四是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还可以降低水稻褐飞虱的发生。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e973de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7.png)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推广和普及使得我国水稻产量大幅提高。
但是,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对其害虫——褐飞虱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将对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褐飞虱的危害褐飞虱是杂交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成虫体长约2.5毫米。
以杂交水稻的嫩叶为食,它们会在植株上取食汁液,导致水稻叶片黄化、枯萎,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此外,褐飞虱可能携带病毒,使得水稻叶子出现条纹状、叶片变窄等现象,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1.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指通过增加中、上层次天敌和病原体对褐飞虱的控制力,保持或重新创造一种平衡状态,使褐飞虱的危害程度得到控制的措施。
首先,要增加中、上层次天敌的数量。
杂交水稻田间草丛和田埂草丛是各种天敌的活动场所,增加田间草丛和田埂草丛,可以吸引大量的天敌,对褐飞虱的危害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另外,在杂交水稻生长阶段,可以将适宜种植的天敌引入水稻田,如蜈蚣、金龟子等,增加天敌的数量,控制褐飞虱的危害。
其次,还可以利用褐飞虱的伏隐期,进行病原体的控制。
例如,杂交水稻田间可种植蚜茧蜂、了蜂、绿僵菌等对褐飞虱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的保护性细菌,并利用水稻生长期间的花期灭褐飞虱。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通过喷洒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来杀死或削弱杂交水稻褐飞虱的措施。
在实施化学防治时,需要根据褐飞虱的发生情况、害虫种群密度、气象条件和病毒感染情况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处理。
常用的防治方法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把防虫药物控制在必须防治的阶段和虫情程度为关键。
3.综合防治在实践中,综合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即在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防治措施综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例如,结合天敌调境技术,调整农田结构,改良农业生产者素质,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效地控制了褐飞虱害虫,并促进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结论杂交水稻的产量与褐飞虱防治密不可分。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2cabc8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12.png)
新型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 用
针对褐飞虱的生物学习性、与 环境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抗药性 机制等研究成果,积极研发新 型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化 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提高防 控效果。
未来趋势
褐飞虱综合防控 体系的完善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 善褐飞虱的综合防控体系, 包括监测预警、防控技术、 政策法规等方面,提高褐飞 虱的防控水平。
褐飞虱抗药性治 理策略的优化
针对褐飞虱的抗药性治理, 未来将不断优化策略,包括 合理使用农药、轮换使用农 药、制定科学的施药方案等 ,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 。
绿色防控技术的 推广应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 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将得到 更多的关注和应用,如生物 防治、物理防治等,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 的影响。
03
生物因素
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等土壤因素 对杂交水稻的生长和抗虫性产生 影响。
其他病虫害的存在和交互作用可 能影响杂交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
03
褐飞虱的监测与预报
褐飞虱的监测方法
虫情普查
在稻飞虱发生区,进行系统调查,掌握褐飞虱的种群 密度和分布情况。
灯光诱测
利用杀虫灯对褐飞虱进行诱测,了解褐飞虱的迁飞动 态和发生规律。
褐飞虱与环境互作机制研 究
探究褐飞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机制,包括其适应环境的 机制以及环境对其生存和繁殖 的影响,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 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褐飞虱抗药性机制及监测 研究
针对褐飞虱的抗药性机制进行 深入研究,了解其抗药性的产 生、发展及遗传特性,同时建 立抗药性监测体系,及时掌握 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及变化趋 势。
病毒病传播
褐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也会导致水稻减产,其中齿叶矮缩病对产量的影响尤为严重,可造成水稻减 产50%以上。
水稻褐飞虱防治方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水稻褐飞虱防治方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https://img.taocdn.com/s3/m/9714011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e.png)
水稻褐飞虱防治方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1、防治方法:做好水稻的检测与汇报工作,在种植水稻之前,做到合理布局,远离虫子较多的地方。
采用优质抗病虫的药,防止褐飞虱的出现。
利用褐飞虱的天敌,来减慢其生长速度。
2、出现原因: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致使水稻中出现了褐飞虱。
气候温度条件适宜,有利于褐飞虱的生长与繁殖。
水稻成熟延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田间用药次数过多,出现了抗药性。
一、水稻褐飞虱防治方法1、每天都必须做好水稻的检测与汇报工作,在种植水稻之前,须做到合理布局、规划一致,远离虫子比较多的地方。
2、每天都需要定时对田间的水进行管理,借此防止青蛙的生长与繁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减少田地的整体湿度。
3、可采用优质的抗病虫品种的药,借此防止褐飞虱的出现。
4、可以充分利用褐飞虱的天敌,来减少其生长与繁殖的速度。
二、水稻褐飞虱的原因1、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由于外地的虫子不断地涌入与大量过境,致使水稻中出现了褐飞虱。
2、气候温度条件适宜褐飞虱的最佳生长与发育时间为20摄氏度左右,湿度在80%左右。
夏季高温多雨,最有利于褐飞虱的生长与繁殖,从而加剧了水稻间其数量的总体占比。
3、水稻成熟期的延迟褐飞虱特别喜欢生活在晚熟、肥料较多的田间,有一些田地的施肥量偏大,从而间接地增加了田间的总体湿度,为褐飞虱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4、田间用药次数过多褐飞虱已经对之前喷洒在田间的农药产生了极大的免疫性,抗药性大大地增强,还间接地刺激了褐飞虱的产卵量,增加了其数量,减少了其天敌的数量。
5、施药技术的不到位在对田间的作物进行施药的时候,没有做到全面、细致,从而影响了整体的防治效果,褐飞虱主要以水稻的中下部为主要食用部分,而之前喷洒的农药大都为速效农药,且大部分都没有喷洒到水稻的中下部位,从而导致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气候条件适宜、水稻成熟期推迟、褐飞虱抗药性增强、施药技术不到位造成的。
针对这些原因,防治上应采取“主动出击,积极预防”、“压前控后”的对策。
关键词褐飞虱;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水稻害虫,2005~2007年在浙江省新沂市连续3年水稻穗期大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其中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迁入峰次多,迁降虫量大,田间虫卵量高,虫口增殖速度快,滞留危害时间长,为害严重。
部分防治不力田块9月下旬出现“冒穿”、“倒伏”。
1 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是导致褐飞虱大发生的直接原因褐飞虱初始虫源均由南方(主要是南岭地带及其以南)随暖湿气流长距离迁飞而来。
近3年水稻中后期褐飞虱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特别是水稻后期褐飞虱随频繁过境本地的暖湿气流迁入,迁入虫量“落地成灾”,导致3、4代褐飞虱大发生。
2007年8月中旬出现成虫迁入高峰,迁入虫口繁殖迅速,3代大发生;3代繁殖及后期不断大量补充迁入的虫源,9月中旬再次出现虫口高峰,4代大发生。
1.2 气候条件适宜,利于生长繁殖褐飞虱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26~28℃,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近3年夏季温度适宜,雨水偏多,秋季气温偏高,利于褐飞虱滞留繁育和前期基数的积累,使得田间虫、卵量高,危害持续时间长。
2007年初伏、中伏气温偏低,对褐飞虱的发生繁殖极为有利,造成褐飞虱短翅成虫出现早、比例高,有效卵量多,卵孵率高,初孵若虫成活率高。
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气温持续偏高,这种“晚秋不凉”天气,为六(3)、七(4)代褐飞虱繁殖、滞留创造了有利条件,危害时间延长,褐飞虱在田间持续为害至收割期。
1.3 水稻成熟期推迟,寄主环境适宜随着水稻高产、迟熟粳稻品种的种植,部分稻田施肥量偏大,特别是氮肥施用过迟、过多等,导致水稻田间小气候湿度大,植株嫩绿,稻株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为褐飞虱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同时刺激褐飞虱短翅成虫的形成,为种群大量增殖打下基础。
成熟期推迟,水稻常年收割期在九月底10月初,而近年收割期推迟到10月20日后,推迟15 d左右。
丰富的食料及良好的产卵场所,为褐飞虱繁殖、滞留为害创造了有利条件。
常年褐飞虱在新沂市发生2、3、4代3个世代,六(3)代为主害代,七(4)代不发生或危害轻,但近3年秋季气温偏高,水稻生育期推迟,七(4)代滞留危害,主害世代数增加,七(4)代滞留成主害代。
1.4 田间药次数过多,褐飞虱抗药性增强长期单一依赖使用化学农药是导致本地褐飞虱大发生原因之一。
近几年由于水稻稻纵卷叶螟等病虫重发生,水稻
前、中期用药次数增多,用药量增多,三唑磷类和菊酯类药剂大面积施用,从而刺激褐飞虱产卵,增加繁殖倍数,同时导致后期褐飞虱天敌大幅度减少。
而多年来吡虫啉类等药剂大面积高剂量使用,对控制褐飞虱起到了较大作用,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类等农药的敏感性逐渐降低,防效下降,从而影响了对褐飞虱的有效控制。
天敌数量减少,抗药性增强,引发褐飞虱很猖獗。
1.5 施药技术不到位,防治效果差水稻后期群体大,田间荫蔽度高,而褐飞虱主要在植株中下部吸食为害,部分农户后期用药对水量偏少,每公顷只喷15~30桶水,不足450 kg,加之所用药剂多为速效农药,药液滞留在植株上部叶片上,药液极少甚至喷不到植株中下部,造成药效差,防治不彻底,防治效果不理想,药后田间残虫量高。
2 防治对策
2.1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指导防治褐飞虱是一种喜温性、迁飞性害虫,在褐飞虱发生期间,应密切观察虫情动态,增加调查频次,调查灯下虫量与田间虫量相结合,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 准确掌握褐飞虱迁入及发生发展动态,及时防治。
2.2 贯彻“治前控后,治上控下”、“治3控4”的策略在防治褐飞虱的策略上,立足普治3代,控制3代褐飞虱的暴发危害,同时减少了4代的当地虫源基数,减轻水稻穗期的防治压力。
2.3 推广植保专业化防治要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统一组织成片防治,实现水稻病虫防治的高效化、无害化、和科学化。
2.4 合理选用药剂,提高防效
由于防治药剂特性不同,因此防治上应根据不同虫态及发育进度合理选用药剂,如5%锐劲特对成虫效果较好,由于其残效期长,在水稻前中期施用,对褐飞虱控效长而稳定;扑虱灵对低龄若虫效果较好,宜在卵孵高峰期使用;48%毒死蜱对褐飞虱速效性较好,对成虫、若虫均有效果,在虫口急增期使用效果较好;对褐飞虱防效较好的锐劲特、毒死蜱等一季使用1~2次为宜,以免产生抗性;敌敌畏由于对天敌杀伤力较强,不宜用在水稻前期,主要在后期应急时使用,因此防治上视虫情选择和轮换使用不同药剂。
在药剂上宜选用速效药剂与持效药剂相结合,长效与短效药剂相结合,不同药剂复配、交替使用,将褐飞虱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近年来,水稻田部分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对褐飞虱天敌杀伤力强,给褐飞虱大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防治上应杜绝使用菊酯类药剂,限制使用三唑磷等对水稻生态系统破坏较大的农药。
2.5 科学防治
防治褐飞虱须进行大水量喷雾,使用弥雾机应较常规加大喷水量,保证水稻植株上中下部均能喷到药液,从而提高防治质量。
水稻生长中期用背负式喷雾器,要求每公顷对水量在600 kg以上,后期提倡用植保机械大水量喷雾。
喷药前田间应保持水层,药后保水3 d以上,可显著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3 防治方法
推广抗耐虫品种,实行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控制褐飞虱大发生年份的危害。
3.1 农业防治选育、推广抗虫或耐害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健身栽培技术,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的肥、水管理,使水稻群体结构合理,植株健壮生长,减轻褐飞虱的危害。
3.2 物理防治积极推广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直接诱杀成虫,使其无法繁殖后代,减少褐飞虱种群数量。
3.3 生物和生态防治褐飞虱有较多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要注意保护天敌。
若天敌能控制褐飞虱的危害,可不用药;必须打药时,尽量选择对天敌毒性低的选择性药剂。
在生态防治区可采用养鸭治虫、稻田养殖来控制褐飞虱的危害。
3.4 化学防治
3.4.1 适期防治。
防治3代褐飞虱最佳适期在卵孵盛期;4代褐飞虱在田间发育进度不整齐,发生量大,宜2次施药,以加强控制效果,首次用药在卵孵始盛期,第2次在低龄若虫盛发期,2次防治间隔7~10 d。
3.4.2 药剂配方。
采用48%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5%锐劲特悬浮剂600~750 ml/hm2对褐飞虱的防效较好,应大力推广锐劲特、毒死蜱及其复配剂;交替搭配使用噻嗪酮、吡蚜酮、异丙威等药剂及其复配剂;还可采用锐劲特+毒死蜱,毒死蜱+扑虱灵等配方。
对后期脱水田可用80%敌敌畏4 500 ml/hm2进
行毒土熏蒸,对漏治田或虫口密度大的严重田块,可采用撒毒土与药液喷雾相结合,先撒毒土后,接着进行叶面喷雾。
参考文献
[1]余德涛.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别[J]. 农技服务,2007,24(2):45-46.
[2]洪乃桥,何显文. 褐飞虱的危害和发生规律[J]. 农技服务,2007,24(2):47.
[3]奚本贵,秦吉洋,张桥,等.大发生年份不同药剂防治褐飞虱的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05-3906.
[4]王贺胜,江洪泾,马骥,等. 2006年颍上县褐飞虱特大发生原因浅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33.
[5]葛红卫,金高松,卢丽萍,等.稻褐飞虱发生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42-4344.
[6]侯再芬,王克贵,刘治江.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902-903.
[7]彭小梅. 安福县稻飞虱暴发的气候条件分析及防治措施[J]. 农技服务,2007,24(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