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之光微型客车后驱动桥设计开题报告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五菱之光微型客车后驱动桥设计

4)在各种转速和载荷下具有高的传动效率。

5)在保证足够的刚度条件下,应力求质量小,以改善汽车平顺性。

6)结构简单,加工工艺性好,制造容易,拆卸调整方便。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主要内容:

1.驱动桥总体概述与非断开式驱动桥的选择:

驱动桥的结构型式按工作特性分,可以归并为两大类,即非断开式驱动桥和断开式驱动桥。根据驱动桥设计应满足的要求,本次设计采用非断开式驱动桥,下面简要介绍非断开式驱动桥。

1.1非断开式驱动桥

非断开式驱动桥也称为整体式驱动桥,其半轴套管与主减速器壳均与轴壳刚性地相连一个整体梁,因而两侧的半轴和驱动轮相关地摆动,通过弹性元件与车架相连。它由驱动桥壳,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组成[8],如图1所示。由于结构简单,制造工艺性好,成本低,可靠性好,维修调整容易,广泛应用于货车的和部分桥车上。但是,其悬挂质量较大,对降低动载荷和提高平顺性不利。

图1 非断开式驱动桥

2.驱动桥各零部件的设计

2.1主减速器设计

主减速器是汽车传动系中减小转速、增大扭矩的主要部件,它是依靠齿数少的锥齿轮或斜齿圆柱齿轮带动齿数多的锥齿轮或斜齿圆柱齿轮。对发动机纵置的汽车,其主减速器还利用锥齿轮传动以改变动力方向。对发动机横置的汽车,其主减速器就采用直齿轮传动而不必改变动力方向。由于汽车在各种道路上行使时,其驱动轮上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驱动力矩和转速,在动力向左右驱动轮分流的差速器之前设置一个主减速器后,便可使主减速器前面的传动部件如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等所传递的扭矩减小,从而可使其尺寸及质量减小、操纵省力。驱动桥中主减速器、差速器设计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9]:

a)所选择的主减速比应能保证汽车既有最佳的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

b)外型尺寸要小,保证有必要的离地间隙;齿轮其它传动件工作平稳,噪音小。c)在各种转速和载荷下具有高的传动效率;与悬架导向机构与动协调。

d)在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条件下,应力求质量小,以改善汽车平顺性。

e)结构简单,加工工艺性好,制造容易,拆装、调整方便。

2.1.1 主减速器结构方案分析与单级主减速器的选用

主减速器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根据减速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主减速器的结构形式也是不同的。按参加减速传动的齿轮副数目分,有单级式主减速器和双级式主减速器、双速主减速器、双级减速配以轮边减速器等[10]。双级式主减速器应用于大传动比的中、重型汽车上,单级式主减速器应用于轿车和一般轻、中型载货汽车。根据主减速器设计应满足的要求,本次设计采用单级主减速器,下面简要介绍单级主减速器。

单级主减速器由一对圆柱齿轮(或者一对圆锥齿轮)组成,具有结构简单、质量小、成本低、使用简单等优点。如图2所示

图2单级主减速器结构图

2.2差速器总体概述与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的选择:

差速器是个差速传动机构,用来在两输出轴间分配转矩,并保证两输出轴有可能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用来保证各驱动轮在各种运动条件下的动力传递,避免轮胎与地面间打滑[11]。差速器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齿轮式、凸轮式、蜗轮式和牙嵌自由轮式等多种形式。汽车上广泛采用的差速器为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较小等优点,应用广泛。它可分为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自锁式差速器和强制锁止式差速器[12]。

2.2.1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

普通的对称式圆锥齿轮差速器由差速器左右壳,两个半轴齿轮,四个行星齿轮,

参考文献

[1]余志生. 汽车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5-350

[2]肖生发. 汽车构造[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0

[3]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 机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10-230

[4]陈家瑞. 汽车理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300-330

[5]孙桓,陈作模. 机械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6]郭新华,汽车构造[M].高等教育出版社.220-330

[7]刘惟信. 汽车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100-120

[8]张龙.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120-150

[9]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汽车零配件大全[M].机械工业出版社报,2005,(1).

200-230

[10]刘昭度. 汽车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0-23

[11]罗永革,冯樱. 汽车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80

[12]王林凤. 汽车构造[M].高等教育出版社. 300-350

[13]Journal of Terramechanics, V olume 34, Issue 1, January 1997, Pages 37-55.Tatsuro.

MuroComparison of the traffic performance of a two-axle four wheel(4WD) [J]. rear wheel drive (RWD),and front wheel drive(FWD) vehicle on loose sandy sloped terrain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Pages 300-400

[14] M.J. Nunney.Final drives and rear axles. [J] Light and Heavy Vehicle Technology (Second

Edition), 1992, Pages 375-403

[15] V.N. Nguyen, S. Inaba Effects of tire inflation pressure and tractor velocity on dynamic wheel

load and vibrations Journal of Terramechanics [J].V olume 48,Issue 1,February 2011,Pages 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