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至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歌。
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乐府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一、汉乐府民歌的历史渊源汉乐府民歌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
在汉代以乐府为形式,以民歌和宫廷歌谣为内容,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 旋律优美动听:汉乐府民歌旋律宽广、和谐、富有节奏感,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
2. 词章精妙绝伦:汉乐府民歌的词章朴素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汉乐府民歌涉及到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战争、爱情等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 塑造了丰富的文化形象。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作品,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塑造了许多不朽的文化形象,如李夫人、白娘子等。
2. 表现了极为深邃的情感世界。
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仅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忠诚、严肃等多种情感,表现出人类多元化的情感世界。
3.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形式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汉乐府民歌的现代影响汉乐府民歌在现代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内涵,已经被现代音乐中引用和演绎。
总之,汉乐府民歌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理解和传承汉乐府民歌的文化内涵,以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这些诗有的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
《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回答太守之语,都口吻毕肖,充分表现了人物各自的个性特征。
乐府民歌还注意刻划人物动作。
如《陌上桑》中写“罗敷前致辞”,表现她的从容不迫,勇敢无畏。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也传神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物个性。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
《乌生》使腐臭的鱼哭泣,《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
《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
《陌上桑》以铺陈手法,通过对罗敷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如《妇病行》、《孤儿行》等篇,用的是杂言,《白头吟》、《陌上桑》等,用的是整齐的五言,这对扩大诗歌的容量具有重要作用5、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等。
最常用的是五言和逐渐兴起的杂言诗,这种多样化的形式对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有着很好的效果。
6、语言带有感情并且朴素自然,汉乐府民歌中的语言大多都是以口语化为主,同时还包含了人民的爱憎的感情等,这也是汉乐府民歌能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因。
7、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并且汉乐府民歌是一种对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不同的作品当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同,除此之外所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有所区别。
8、人物的性格大多都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进行表现,一般对话形式的表现效果较好。
汉乐府民歌写作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
这些民歌以接近口语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故事,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汉乐府民歌通常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
这些比喻和形象通常与主题紧密相连,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通常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故事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这些故事通常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形式多样: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样,包括杂言、五言、四言等,这些形式都能够适应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这些诗歌也具有非常自由的句式和章法,表现出极高的艺术自由度。
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
这些民歌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艺术手法独特: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比如,它们通常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此外,它们还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得诗歌具有更好的音乐性和美感。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朴实自然的风格、叙事性强的特点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成为中国
文学的瑰宝。
汉乐府特色

汉乐府特色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四)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所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更显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的特色。
陈本礼《汉诗统笺》评《铙歌十八曲》说:“其造语之精,用意之奇,有出于三百、楚骚之外者。
奇则异想天开,巧则神工鬼斧。
”其实,并不只是《铙歌》。
汉乐府的影响1、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压倒优势。
《诗经》中仅有几首叙事诗(如《七月》、《东山》《氓》),大多是抒情诗,且多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现存的汉乐府诗,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作品。
如《东门行》,又如《十五从军征》,中等和长篇的叙事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则有更多的描绘和情节的展开、矛盾冲突的起伏。
完全有理由说,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代的叙事诗,在体裁分类上,一般都归附于乐府体。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下:
汉乐府诗歌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实主义特色。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人民的生活、战争、爱情、道德等多个领域。
例如《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老兵从军六十五年后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在艺术特色方面,汉乐府诗歌以叙事为主,多采用杂言和五言,语言比较口语化,风格朴实自然,不像唐诗宋词那样精雕细琢。
此外,汉乐府诗歌还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孤儿行》中对孤儿悲惨生活的描绘,令人感同身受。
汉乐府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
这些诗歌原本是为了配乐而创作的歌词,因此在韵律和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适合朗读,也适合吟唱,更能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汉乐府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语言朴实、叙事生动、音乐性强等特点,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
如《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的生活处境。
全诗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家庭中兄嫂虐待孤儿的严重社会问题,并愤怒谴责了这种不道德行为,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的描写细致形象,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更是鞭辟入里。
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弟弟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役使他,折磨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让他不是在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却连一双草鞋都穿不上。
其中一个细节是孤儿因为生活艰苦,在收瓜回家的途中体力不支,瓜车翻倒,周围的人非但没有帮他捡,反而哄抢偷吃他的瓜。
在家中他受尽兄嫂的欺凌,在外又遇到不幸的事情,这些更加让人同情他的悲苦遭遇。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
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
“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取名。
因从东汉其他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
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与社会意义

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与社会意义引言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起源于汉代并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被广泛传颂。
1. 艺术特点1.1 口头传承与群众性乐府民歌以口头传唱为主要形式,流行于百姓之中。
其舒缓悠扬的旋律和简单易记的歌词,使得这些曲调能够迅速传播,并且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1.2 抒发真情实感乐府民歌通常以真挚的情感为基调,通过直接而真实地表达人们内心的愁苦、欢乐、思念等情感状态。
作为百姓诗歌表达方式的代表,乐府民歌在感触人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3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乐府民歌涵盖丰富多样的主题和风格,包括但不限于爱情、农耕、战争、祭祀等。
从乐府民歌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整个文化领域。
2. 社会意义2.1 反映社会现实乐府民歌以真挚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
它描绘了人们的困境和忧愁,也记录了农耕、战争等方面的变迁。
通过乐府民歌,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生活状况。
2.2 增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
乐府民歌不仅在中国境内广为流传,还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邻近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3 传承历史记忆乐府民歌作为一种口头传统,将历史记忆浸润其中。
它说明了当时社会中重要事件、伟人传奇和普通百姓的命运。
通过乐府民歌,后世能够了解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并通过传唱来保持与过去的联系。
结论乐府民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方面都有着独特价值。
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记录历史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
通过研究乐府民歌,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
汉乐府民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民歌类型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汉乐府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实践,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审美观。
汉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吸引了众多读者,它采用直接对比、抒情描写和比喻来展现景象,不仅展现出人物与物品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了叙事者对自身感受的深刻把握。
此外,它还反映出叙事者内心独特的情感,这使得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诗意,使叙事具有了一种特别的哲理性。
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良好的诗感,而且还表现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叙事艺术。
在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者不仅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而且还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技巧,这些技巧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而自然界又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在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中,大量的自然界的景象被叙述者广泛应用,把自然界的美丽语言发挥到淋漓尽致,其中不乏花鸟鱼虫,古人更爱以竹,木,花,江河等元素来比喻人物情态,这种用典士细密,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的魅力。
此外,在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中,当时社会的爱情观念和社会价值观也得到了表达,从叙事中可以看出古人对爱情的重视,尊重女性的重要性,强调奋斗、勤劳、和谐作为美德,强调理智出处、宁静致远,提倡理财、收藏珍贵物品等,这些便是汉乐府民歌所传递的叙事艺术。
总之,汉乐府民歌具有超凡的叙事艺术,融入其中的诗意表述和社会价值观让叙事具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
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
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
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
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
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
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
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
《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
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
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
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篇一: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
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二):语言的朴素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至文,靡以过之! (《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代乐民歌,作为在汉代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感染力逐渐影响了汉代文人的创作,促使诗歌在汉代逐渐兴起,最终取代了辞赋对汉代文坛的统治。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乐民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汉代乐民歌的艺术成就:一、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的日常生活在汉代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以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
作为以民间创作为主体的汉代乐民歌,则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两汉时代下层民众的生活状貌。
如《妇病行》描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
她死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父亲到市上去乞讨,回到家,见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哭着要母亲抱。
这是最底层人最普通的生活,又是最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
这样直接站在贫苦者视角上,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貌直笔暮写的诗歌,在汉乐府前不曾有过。
同样写孤儿,还有《孤儿行》。
诗中的主人公,原是富家子弟。
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元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
平日“冬无复襦,愿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
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泉,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的悲痛呼喊!这也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和生活矛盾的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再现。
《东门行》描写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无衣无食,又无任何希望的艰苦生活,逼得诗中的男主人公再也不能忍受,宁可铤而走险。
而女主人公则苦苦解劝,希望丈夫忍受煎熬,不要做违法而危险的事情。
这幅画面,是对汉代城市贫民艰辛生活的真实描写,由此一家,可想象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具有悲辛的感人力量。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
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
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
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
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
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
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
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
《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
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
只有《豳风 ·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
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
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产生于汉朝时期,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闻名于世。
首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这些民歌大多源于普通百姓的生活,表达着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它们描绘了农村生活、田园景色、爱情故事、战争和历史事件等各种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汉乐府民歌的歌词简单朴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生活,使听众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其次,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由于汉乐府民歌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每个地区都会在歌曲中加入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人文风情。
这些特色体现在歌曲中的调子、节奏、曲式、旋律和歌词等方面。
比如《陈塘关》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以陕西陈塘关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抵抗外族入侵的英勇事迹,歌曲婉转悠扬,表达了人民对家园的深情。
此外,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还表现为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唱方式。
汉乐府民歌经常使用古代音乐乐器,如琵琶、古筝、笙等,这些乐器的音色悠扬动听,能够很好地衬托歌曲的情感。
同时,汉乐府民歌的演唱方式也很特殊,歌手常常采用激昂的唱腔和情感丰富的表演来传达歌曲的内涵。
例如,《陈塘关》中的演唱方式就富有豪迈和激情,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抵抗外敌的勇敢精神。
此外,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上。
汉乐府民歌的节奏多样,有的欢快活泼,有的悲怆婉转,有的庄重肃穆。
旋律方面也丰富多样,有的简单明快,容易上口,有的繁复变化,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这些特点使得汉乐府民歌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独特多样,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域特色,以其丰富的内容、激昂的唱腔、豪情壮志的气势和优美动人的旋律,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和推崇。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摰动人。
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诗句虽参差不齐,而情与境会,孤儿口状心计之状,活现笔端。
2. 鲜明的形象性: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灵活自由。
它继承了《诗经》四言体的传统,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
同时,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3. 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特色在于其叙事成分增多,有的民歌还着意于人物的描写。
同时,它抒写民众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是对《诗经》民歌创作精神的继承。
4. 富于表现力: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自由多变,整散不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陌上桑》、《长歌行》等是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品。
5. 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的特色之一。
它不仅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而且也不同程度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
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希望你喜欢。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
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乐府诗的概念和特点

乐府诗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
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
特点:
1、语言简单、自然。
汉朝乐府民歌多以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叙述与抒情相融、情感真挚感人。
2、押韵有弹性。
汉乐府民歌具有节奏奔放、变化多样的特点。
3、以对话或独白的方式进行叙述。
汉乐府诗融汇了对白刻画的人物,声情并茂,令人听得如痴如醉。
4、浪漫的颜色。
汉乐府民歌虽然以描写现实为主,但也不乏浪漫主义的作品。
5、偶联。
排偶也可以说是汉乐府的一种特殊形式,《陌上桑》中有这样一首诗:“头戴倭坠髻,耳中明月珠”。
“上半身是绸缎,下半身是紫色的。
”
6、回环往复,声韵和谐。
歌谣中有许多优美的小调,回环往复、形象生动、声韵协调、语言生动,这就是民歌的本质。
乐府诗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

乐府诗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乐府诗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乐府诗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乐府诗特点1.语言朴实自然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
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
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言体的:如《公无渡河》,《善哉行》;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辞》里《铙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
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
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曲·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2.押韵灵活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
有句句押韵的, 如《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便是;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
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 上的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 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像丰富,感 情充沛。
•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 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 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均能贴 切自然。
拓展阅读
政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多? 人生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失去的时日实 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 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 可解脱。
• 比:以“朝露”易干比喻人生短暂,感慨 壮志未酬。
研究、思考、讨论 二、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恬静幽美、清新喜人 动静结合、和谐成趣
朴素自然、平静安详
归 摒弃世俗,回归本性 园 田 田园美景,村居之乐
居 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小结
《归园田居》共有诗五首,表达了 他的归隐心情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这 组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课文所 选的是这组诗的第一首。在这首诗中, 陶渊明对他人生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了总 结,决心归隐农村。全诗描述了作者由 官场回归农村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 其乐趣,表达了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感 受,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昏暗、模糊。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依依,轻柔缓慢的 上升。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墟:集市
•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既可理解为自然 界,又可理解为田
园生活。
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
《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
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陌上桑》、《艳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无论是短章,还是长制;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诉,还是第三人称旁述;无论是撷取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片断,还是叙述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完整事件,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具有风趣盎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叙事艺术,比之《诗经》及其以前的诗作,都明显地加强了,例如《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有16句,叙述一个八十老翁久戍幸还的生动故事,诗人把主人公65年紧张艰辛的军旅生涯高度浓缩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字之中。
只截取他返回家园短短一天甚至几个时辰的事情,以主人公的行踪为序:“得归”一路问一“遥看”一人“室”一作炊。
一出门一落泪,由远而近,依次叙写,层次分明,情节完整,一个服役终身,侥幸生还,却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最完整,情节最生动的佳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叙事诗。
全诗由兰芝遣归、含泪惜别、兰芝抗婚、夫妻双殉四大情节构成。
开头以孔雀失偶、徘徊不定起兴,拉开序幕,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灰暗阴沉的氛围之中:尾声以夫妻合葬、化鸟双飞作结,充满浪漫色彩。
此诗时空夸度宽、幅度大,时间前后几春秋、甚至数十年,空间由焦家到刘家,由室内而室外,由家庭而社会,人物活动范围极为广阔。
汉乐府民歌不仅按时间推移与事件发展脉络,直线型编织故事,同时还按照人物的内心潜意识,采用跳跃、顿断、连续剪接的艺术手法,将某些不相关的画面,组合成一个曲折完整的故事。
它总是选取生活中某一场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情节或断面加以集中描述,大胆略去情节的进展过程,从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展示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背景。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有利于作者通过描述某一具体事件,充分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充分展现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如前面说到的《东门行》,只是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艳歌行》同样只写了女主人为游子缝衣、男主人倚门斜视的片断,却使人联想到流浪生活的无数艰辛。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
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二、多种表现手法1、对比反衬。
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汉乐府民歌的某些作品中表现突出。
譬如《上山采蘼芜》,通篇都是新人与故人的对比。
一是容颜对比:“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二是境遇对比:“新人从门入,故阁去”;三是劳动技能即织绢能力的对比,包括质量的对比:“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数量的对比:“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最后是结论的对比:“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通过对比,新人和故人的差别一目了然,故夫的后悔溢于言表,然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暴露出人们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显示出女性地位的卑微可怜。
《陌上桑》第三解罗敷夸夫一节,虚夸出仪表堂堂、官运亨通的夫婿,用意就在于与猥琐好色的使君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阻止他非礼的念头。
《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不少对比。
譬如铺写太守家准备迎亲的热闹排场,与刘兰芝自作“嫁裳”的冷落凄清,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刘兰芝与焦仲卿曾经发誓:“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本是生动形象的比喻;焦仲卿与刘兰芝重逢之时因误解而相责难:“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既是重复前时的比喻,又是意含讽刺的对比2、顶针联珠。
顶针又称为联珠,是一种辞格,即用前句结尾的词语做后句的开头,使前后句子首尾蝉联。
无论用于叙事、说理或抒情,都能够使内容衔接紧密,环环相扣。
《诗经》和楚辞尚无此格,在诗歌创作中或当起于乐府古辞。
譬如《平陵东》,采用三三七的句式,每三句为一小节,节与节之间全用顶针。
用“劫义公”、“两走马”、“心中恻”三个词组联系四个小节,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又显得跌宕有致。
再如《相和歌辞》中的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思。
这首诗的前八句用顶针,每两句一顶,用“远道”、“梦见、”“他乡”三个词语联系八个句子,由起兴到梦幻,如行云流水,格调清新而深沉。
顺便提及,诗的后十二句也很有特色。
枯桑兀立,却能够感受天风的刺激;海水动荡,却能感受天气的寒冷;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苦自知的感受,生动而耐人寻味。
“入门”二句用他人的家庭情趣来反衬自己的孤独,自然而别开生面。
后八句叙述鱼腹传书的情节,颇具传奇色彩,与前八句的梦幻描写相照应,显出凄清的浪漫情调。
3、铺排、夸饰和烘托。
铺排、夸饰和烘托是汉乐府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在《陌上桑》里有集中的体现。
《陌上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三》,题为《艳歌罗敷行》。
徐陵将它辑入《玉台新咏》,亦题为《艳歌罗敷行》。
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但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以上第一解(段),以夸张的手法,极写罗敷体态容貌之美,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是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以上第二解,写五马太守相戏,罗敷严辞相拒。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
以上第三解,写罗敷盛夸夫婿以拒太守。
《陌上桑》是一首民间故事诗,叙述采桑女秦罗夫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作品采用铺排、夸饰和烘托的表现手法,利用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一个美丽、坚贞、聪明、机智的采桑女形象,歌颂了劳动妇女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同时揭露了五马太守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官僚权贵的荒淫无耻。
晋人崔豹《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
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
赵王乃止。
”这个创作背景传说未必可靠,但它与《陌上桑》先后在民间广泛流传,说明豪门权贵掠人妻女,当时已是严重而普遍的社会问题。
辛延年的《羽林郎》与此相似,揭露一个“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的霍家奴,朱乾《乐府正义》认为是借以讽刺权贵窦景及其豪奴,可见罗敷的遭遇在当时决非偶然。
《陌上桑》的语言特色是广用铺排夸饰,除第二解以对话推进情节之外,首尾两解全用铺陈排比构成。
一解写罗敷之美包括两段铺排:先写罗敷的器具、发型、耳饰、衣着之美好,后写众人旁观神态之专注;二解写罗敷夸夫则包括三段铺排:一夸气派,二夸官职,三夸仪表风度。
铺陈排比中还有不少偶句,排句与偶句套用,相同的句式和节奏,形成强烈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中的五处铺排在语义上全是夸饰。
夸饰即夸张的修饰手法,《诗经》中已有先例。
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穿戴十分讲究,似乎不必采桑。
她的夫婿率领千余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何用妻子辛苦采桑呢?以常理推论,则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夸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