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

第五章 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

第五章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一、从编制目的、功用上区分1、国家书目2、史志目录3、私藏目录1、国家书目是由政府主持在国家藏书基础上编成的。

从汉至清历代王朝几乎都进行搜集天下遗书,整理编目的工作,它往往反映了一个朝代的藏书与著述情况,也是记载当时书籍状况的较丰富、较全面的资料。

但由于成于众手,也有疏漏之处。

2、史志目录历代史官在修史书时根据一代图书情况著录,成为史书的一部分,随史书一起流传下来。

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之后每代继之不绝。

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

由于二十四史中,只有以上六部艺文志(经籍志),其他史书都没有艺文志(经籍志)。

若称二十六史,加上《清史稿、艺文志》,就是七部有艺文志,其它史缺。

3、私藏目录《遂初堂书目》一卷,南宋尤袤撰。

《百川书志》二十卷,明高儒撰。

《晁氏宝文堂书目》三卷,明晁瑮撰。

《世善堂藏书目》二卷,明陈第撰。

《赵定宇书目》,明赵用贤撰。

《脉望馆书目》,明赵琦美撰。

《澹生堂藏书目》十四卷,明祁承㸁撰。

《红雨楼书目》四卷,明徐 撰。

《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

《传是楼书目》四卷,清徐乾学撰。

《孙氏祠堂书目》内编四卷,外编三卷,清孙星衍撰。

《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清张金吾撰。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清吴寿旸编。

《荛圃藏书题识》十卷,黄丕烈撰,清缪荃孙编。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二十四卷,清瞿镛撰。

《楹书隅录》五卷,《续编》四卷,清杨绍和撰。

《皕宋楼藏书志》一百二十卷,清陆心源撰。

《善本书室藏书志》四十卷,清丁丙撰。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

第五章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二、从内容、性质上区分、1、综合目录2、专科目录3、特殊目录1、综合目录古籍目录中所著录的书籍分属多个学科的,都是综合目录,它大多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象历代的国家藏书目、私藏目录、史志目录一般都是综合目录。

介绍古代博物的古籍

介绍古代博物的古籍

介绍古代博物的古籍古代博物收藏的古籍是指古代帝王、文人、学者等收集、整理和传承的图书资料,涵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

这些古籍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哲学、医学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重要的古代博物古籍。

1. 《史记》: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十表两部分,全书共计三十篇,包括五十四个世家、十二个列传和八个表。

《史记》通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和政治制度等,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 《汉书》:这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班固所著。

《汉书》全书共计二十四卷,主要记述了西汉和新莽时期的历史。

《汉书》在叙事手法和纪传体的运用上有很多创新,对后世的史书编纂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易经》: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学的著作。

《易经》以卦象和爻辞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卦象变化的解释,揭示了宇宙的变化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对于哲学、宗教、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4. 《黄帝内经》: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被称为中医的基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而《灵枢》则介绍了中医的针灸理论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编纂而成。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诲,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

《论语》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至关重要,也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学习的重要来源。

除上述几种古籍外,古代博物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诗集、散文集、百科全书等。

这些古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史料和知识,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文学和学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之,古代博物收藏的古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这些古籍不仅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素材,也对于我们认识自身文化和世界提供了很多启示。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18页英语快速提升•英语口语•英语留学•英语应试•英语练习内容来源:沪江网广告展开阅读更多(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6第六课时 文献的目录(一)目录的含义及其功用

6第六课时 文献的目录(一)目录的含义及其功用

所谓目次,指篇名和次第。当时书用竹木简 书写,每篇是单独编连的个体,各篇之间要 有个顺序,否则各篇之间容易颠倒,而且极 容易丢掉其中某一篇而并无察觉。所以篇目 次第特别必要。
(2) 《晏子书录》
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共同构 成一篇叙录。目次加序录,就构成了一书的 目录。许多书的目录汇集起来,就成为群书 目录(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二《目录释 名》)。如《晏子书录》:
目录的别名
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晋元帝四部 书目》、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jiǒng) 《古 今书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文献通 考·经籍考》、清朱彝尊《经义考》。 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 小序,《经义考》彷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
三、目录的意义及功用
目录与目录学的功用是很实际的,主要是帮 助查找有关资料。以整理一种具体古籍而言, 主要了解该书下列几个方面的情况: 1、该书今存的实际情况 2、该书历代的流传情况 3、该书的可知的版本情况 4、该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价值 5、有关该书的整理、注释的情况
1、为读书治学之门径 乾嘉时期的学者王鸣盛,对目录学是这样强 调的清代学者王鸣盛在他的《十七史商榷》 卷一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 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卷七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 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可知, 从事研究工作,必须从目录学入手。
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概括为“辨章学 术,考镜源流”八个字,当是非常恰当的。 《校雠通义·互著》:“盖部次流别,申明 大道,„„俗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至理 有互通,书有两用者,未尝不兼收并载,初 不以重复为嫌,其于甲乙部次之下,但加互 注,以便稽检而已。

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

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

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一、经典文献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 《老子》3. 《庄子》4. 《孙子兵法》5. 《韩非子》6. 《史记》7. 《资治通鉴》二、历史地理1. 《汉书》2. 《后汉书》3. 《三国志》4. 《晋书》5. 《宋书》6. 《南齐书》7. 《梁书》8. 《陈书》9. 《魏书》10. 《北齐书》11. 《周书》12. 《隋书》13. 《南史》14. 《北史》15. 《旧唐书》16. 《新唐书》17. 《旧五代史》18. 《新五代史》19. 《宋史》20. 《辽史》21. 《金史》22. 《元史》23. 《明史》24. 《清史稿》三、文学艺术1. 《楚辞》2. 《汉赋》3. 《唐诗三百首》4. 《宋词三百首》5. 《元曲三百首》6. 《明诗三百首》7. 《清诗三百首》8. 《红楼梦》9. 《西游记》10. 《三国演义》11. 《水浒传》12. 《聊斋志异》13. 《儒林外史》14. 《官场现形记》15. 《老残游记》16. 《孽海花》17. 《镜花缘》18. 《儿女英雄传》19. 《浮生六记》20. 《孽子》四、哲学宗教1. 《易经》2. 《道德经》3. 《南华经》4. 《黄帝内经》5. 《庄子》6. 《孟子》7. 《荀子》8. 《列子》9. 《鬼谷子》10. 《六祖坛经》11. 《心经》12. 《金刚经》13. 《法华经》14. 《阿弥陀经》15. 《华严经》16. 《圆觉经》17. 《楞伽经》18. 《维摩诘经》19. 《大般涅槃经》20. 《大乘起信论》五、科技医药1. 《黄帝内经》2. 《神农本草经》3. 《伤寒杂病论》4. 《千金翼方》5. 《千金要方》6. 《本草纲目》7. 《洗冤录》8. 《齐民要术》9. 《农政全书》10. 《天工开物》11. 《梦溪笔谈》12. 《营造法式》13. 《农书》14. 《农政全书》15. 《农桑辑要》16. 《农政全书》17. 《农政全书》18. 《农政全书》19. 《农政全书》20. 《农政全书》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六、军事法律1. 《孙子兵法》2. 《吴子》3. 《司马法》4. 《六韬》5. 《尉缭子》6. 《三略》7. 《百战奇略》8. 《武经总要》9. 《纪效新书》10. 《练兵实纪》11. 《海国图志》13. 《武备志》14. 《读史方舆纪要》15. 《皇明经世文编》16. 《续文献通考》17. 《明史纪事本末》18. 《续通典》19. 《续通志》20. 《续通考》七、书画艺术1. 《历代名画记》2. 《画史》3. 《宣和画谱》4. 《画继》5. 《画史会要》6. 《图绘宝鉴》7. 《书谱》8. 《续书谱》9. 《书法正传》10. 《书法要录》11. 《法书要录》12. 《书断》13. 《书史》14. 《书品》16. 《书断》17. 《书史会要》18. 《书品》19. 《书史》20. 《书谱》八、诗词歌赋1. 《诗经》2. 《楚辞》3. 《汉赋》4. 《唐诗三百首》5. 《宋词三百首》6. 《元曲三百首》7. 《明诗三百首》8. 《清诗三百首》9. 《古诗源》10. 《乐府诗集》11. 《全唐诗》12. 《全宋词》13. 《全元曲》14. 《全明诗》15. 《全清词》16. 《全清诗》17. 《全唐诗》19. 《全元曲》20. 《全明诗》九、历史地理1. 《山海经》2. 《水经注》3. 《元和郡县志》4. 《太平寰宇记》5. 《舆地纪胜》6. 《方舆胜览》7. 《大清一统志》8. 《明一统志》9. 《元一统志》10. 《大元大一统志》11. 《大清一统志》12. 《大清一统志》13. 《大清一统志》14. 《大清一统志》15. 《大清一统志》16. 《大清一统志》17. 《大清一统志》18. 《大清一统志》19. 《大清一统志》20. 《大清一统志》十、杂家杂录1. 《淮南子》2. 《列子》3. 《博物志》4. 《搜神记》5. 《酉阳杂俎》6. 《梦溪笔谈》7. 《容斋随笔》8. 《随园诗话》9. 《浮生六记》10. 《陶庵梦忆》11. 《闲情偶寄》12. 《板桥杂记》13. 《影梅庵忆语》14. 《浮生六记》15. 《陶庵梦忆》16. 《闲情偶寄》17. 《板桥杂记》18. 《影梅庵忆语》19. 《浮生六记》20. 《陶庵梦忆》。

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功用目录的功用汪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叙》中提出目录的作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辨章者,辨明也。

郭璞《方言序》云:“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

”考镜者,鉴察稽核也。

章氏之言谓目录之学有益于辨明学术流派,考清学术渊源。

我们以为目录的功用总的说来确如章氏所言,析言之则其功用有以下数端:1.初学者问津,目录指其途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是其门而入。

”实际上唐人毋煚早就认识到不明目录对为学的害处,他说:“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

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仗追日,莫闻名目,岂详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古今书录·序》)初学之人于学问茫茫不知其然,该读何书,如何读,尽皆略无章法。

书目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问学途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目都承担着为初学者指点迷津的功能。

例如藏书简目对初学者就用处不大,明人杨士奇等编撰的《文渊阁书目》可以为例。

该目是明永乐年间杨士奇根据文渊阁东阁的皇室藏书编定的书目,所录以千字文编号,自“天”至“往”字凡20号。

仅有册数不列卷数,更不要说其他著录项了。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评说:“自《七略》以至《崇文总目》,记载中秘之书,未有如是之潦草者。

”这样的货物清单式的书目对初学者问学显然不会有什么助益。

有的目录就是明确针对初学者问学而编的,对初学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得比较仔细。

例如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内编著的《书目答问》,张编该书的目的在其《书目答问略例》中说得相当明确,“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

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

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

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

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一、经部1. 易类《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周易本义》等2. 书类《尚书正义》、《尚书大传》、《尚书注疏》等3. 诗类《诗经正义》、《诗经集传》、《诗经注疏》等4. 礼类《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等5. 春秋类《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等6. 孝经类《孝经正义》、《孝经注疏》等7. 四书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二、史部1. 正史类《史记》、《汉书》、《后汉书》等2. 编年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3. 纪事本末类《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4. 别史类《逸周书》、《东观汉记》等5. 杂史类《国语》、《战国策》等6. 传记类《高士传》、《唐才子传》等7. 地理类《水经注》、《大唐西域记》等三、子部1. 儒家类《荀子》、《新书》、《盐铁论》等2. 道家类《老子》、《庄子》、《列子》等3. 法家类《韩非子》、《商君书》等4. 名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等5. 墨家类《墨子》等6. 纵横家类《鬼谷子》等7. 杂家类《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四、集部1. 楚辞类《楚辞》、《楚辞补注》等2. 别集类《陶渊明集》、《李白集》、《杜甫集》等3. 总集类《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等4. 诗文评类《诗品》、《文心雕龙》等5. 词类《花间集》、《宋词三百首》等6. 曲类《元曲选》、《六十种曲》等五、丛部1. 丛书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2. 类书类《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3. 小说类《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4. 佛经类《大藏经》、《金刚经》等5. 道藏类六、艺术部1. 书画类《历代名画记》、《书谱》、《法书要录》等2. 篆刻类《印章集》、《印谱》等3. 音乐类《乐府杂录》、《琴操》等4. 舞蹈类《舞谱》、《舞蹈史》等5. 戏剧类《录鬼簿》、《南戏录》等七、科技部1. 天文类《甘石星经》、《授时历》等2. 地理类《地理志》、《舆地图》等3. 农学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4. 医学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5. 建筑类《营造法式》、《园冶》等6. 数学类7. 兵器类《武经总要》、《兵器谱》等八、生活部1. 食谱类《随园食单》、《饮膳正要》等2. 花卉类《群芳谱》、《花镜》等3. 茶艺类《茶经》、《茶谱》等4. 服饰类《中国古代服饰史》、《绣谱》等5. 旅行类《徐霞客游记》、《旅行指南》等九、宗教部1. 佛教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圆觉经》等2. 道教类《道德经》、《南华经》等3. 儒教类《孝经》、《大学衍义》等4. 基督教类《圣经》、《基督教要义》等5. 伊斯兰教类《古兰经》、《伊斯兰教义》等《中国古籍总目》不仅是一部文献检索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宝典。

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

简析古籍目录在国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改)

简析古籍目录在国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改)

国学通论期末试题简析古籍目录在国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简析古籍目录在国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哲学基地班2014300010012 周嘉诚【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古籍目录这一要素在国学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和网络材料收集法。

对部分古书的目录加以对比研究,并借鉴了张舜徽、王国维等前贤的研究成果。

得出古籍目录以及目录学在国学学术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的结论。

但是,古籍目录的使用必须配合版本、校勘和其他治学方法加以互训,以此来完整地认识古代文献,充分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古籍目录;目录学;治学门径;校雠;基础古籍目录,顾名思义是古代书籍的目录。

就如我们今天书籍的目录一般,其对读书者的指引和帮助是不容小觑的。

提到目录,自然不能忽视国学校雠学之分支——目录学。

目录学形成很早。

“目录二字连称,昉于汉世,以此名学,则实始于宋人。

”①可见,目录学作为校雠的子类学科,是汉代发轫,宋人初名。

其研究对象的古籍目录,在国学古代典籍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治学的不二法门。

古籍目录是人们对古书校雠的成果,其可分为两大类:即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

一书目录是一本书的篇名及其说明,类似于今天通行图书的前页目录体例。

群书目录是指诸书的书名及其叙录的总案,而这,才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中国大多数古籍目录的常态。

目录的体制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且书名之下有解题。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划分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分析其要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②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被众多学者推崇。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①见张舜徽《广校雠略》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4月第一版卷一第二页。

②见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

这种目录,价值则全在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辨明大致道路,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古代目录学的种类和作用

古代目录学的种类和作用

古代目录学的种类和作用古代目录学的种类和作用发表时间:2008-10-2 7:02:31来源:互联网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

我国古代传统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

“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

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之《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之《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之《汉书•艺文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尊之《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之《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 提要”,如清纪昀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分类法主要是七略和四部两大体系。

“七略”是汉代刘歆所创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辑略是提要汇集,实际为六大类。

六艺略包括后世四分法里的经部、史部;诸子略即子部,兵书略和术数略可归为子部;诗赋略即后来的集部。

方技略则主要包括医方医技,后世亦划归子部。

四部分类法是由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所创,它以甲、乙、丙、丁四部分别代表经、子、史、集,到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总目》易乙部为史部,易丙部为子部,四部按经、史、子、集排列。

从此,这种分类法便成为官修书目的唯一分类方法。

经部主要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以及解经的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史部主要是纪传体正史及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书、野史,它如地理、目录、考古、诏令、奏仪等也列入史部;子部指古今诸子,包括《汉书•艺文志》的“十家”以及佛、道、兵书、数书、方技、阴阳、五行等;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论等。

《中华古籍总目》五部分类表及类分

《中华古籍总目》五部分类表及类分

《中华古籍总目》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集中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五部分类表及类分更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系统总结和分类,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看《中华古籍总目》中的第一部分类表,即《经部》。

这部分类表主要收录了古代我国的经典著作,以及有关儒家、道家、名家等各种思想学说的著作。

在这部分类表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易经》、《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还可以看到《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以及《韩非子》、《管子》等名家思想的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来看《史部》这部分类表。

《史部》主要收录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包括了传世名著《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通过阅读《史部》中的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演变、社会制度、人物传记等丰富内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类表是《子部》,这部分类表主要收录了我国古代各种学术著作,包括了儒家的经义、经学著作,道家的论著,医学著作,天文地理的著述等。

这些著作涵盖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珍贵遗产。

第四部分类表是《集部》,这部分类表主要收录了我国古代的文学著作,包括了诗、词、曲、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

在这部分类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最后一部分类表是《古逸部》,这部分类表主要收录了一些零散的、较为特殊的典籍,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方志、奇闻异史等。

这部分类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非凡性。

总结来看,《中华古籍总目》所收录的五部分类表及类分,不仅全面、深入地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宝藏。

第二章+目录学

第二章+目录学
2、古籍目录分类的作用 可以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照不同层次有序组织起来,做到 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不仅分门别类,使书籍有序化,而且本身具有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功能。
学之不专也,为书之不明也; 书之不明也,为类例之不分也。 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 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
类例即分,学术自明,以其先
《公羊传•隐公十年》:“《春秋》录内而略外。”
目录: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 目录连用成词始于刘向、刘歆父子。 《文选》李善注引《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序洪烈。” 刘向所谓“目录”乃偏义词,即有目之录。
古书一般格式,都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最早
应是简册体制的需要,一篇末简先写篇名,再注
大题在下
书名。
但后世翻刻古籍,尽改古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3、群书目录
记载群书的书名和目录,并按一定的逻辑次序排列,主要 是按学术分类,这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第一种 分类记书名, 大小类各有小 序,每书有叙 录。
作者姓名 字号相同
二、书名著录
2、书名著录之例 著录书名,应看本书。宋人车若水《脚气集》 著录书名,应以正文卷端所题为准。
著录书名,应参考各种目录书的记载。
三、篇卷数著录之例
1、篇卷之体例 单篇别行:古书最早多是散篇杂著,原无一定之本。 附益之例:生平行事、议论辩驳、对答始末、门人记述
录目
考 记
二、目录学的形成及意义
开启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理国家藏书 北宋初,已有“目录之学”的说法 形成于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奠定目录学理论
发展于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进一步阐发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 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古籍遗产。

善本是指保存较为完整、质量较高的古籍原装本,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对于研究历史、文化、文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籍善本的书目,包括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文学名著等。

2.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道德经: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是道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

道德经以其简约而深邃的语言风格,阐述了道家的思想理论。

•春秋左传:为战国时期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情况,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韩非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主张通过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对后世的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史记:为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百科全书式的史书,分为本纪和列传两大部分,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载。

•汉书:为西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所著,以刘邦为起点,到王莽为终点,通过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西汉历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荀子: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性著作,通过论述政治、伦理、教育等问题,提出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资治通鉴:为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著,是一部统编中国历史的大型纪实著作,以年代为序,详细记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庄子:为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所著,以寓言和讽喻的方式,表达了道家关于自由、无为等哲学思想。

•诗经: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战国时期以前的诗歌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5. 唐宋元明清时期(618年-1912年)•唐诗三百首:为唐代文学家杜甫所选的唐诗经典作品,被公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之作,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书五经:为儒家经典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颜圣存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一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的简要文字说明。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目录在个人读书和治学上能起到很大作用。

在阐述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前,我们须先对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分。

一、目录与目录学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这里的“目录”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这里的录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

《汉书·叙传》有:“爰著目录,略叙洪烈,述艺文志第十。

”这里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

目录的定义有多种,作为抽象的目录,它的定义需从理论上加以概括。

其中,较有权威性的目录定义出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在研究目录的功用时,人们常常容易将目录与目录学混淆,认为目录就是目录学。

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别。

“目录之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卷四:“祖父谒王原叔,因论政事,仲至侍侧。

原叔令检书史。

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己被学者专家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我国书目类型日臻完善,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仇目录学派;次鉴别旧刊别择真赝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

目录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对于目录学,有两点却越来越被多数人所肯定:一是目录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是一种理论体系;二是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人们还是比较认可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重对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03 古典文献的目录

03 古典文献的目录

(4)集部: 一、楚辞;二、别集; 三、总集;四、诗文评; 五、词曲。 四部中,子部相对庞杂,凡难以归入其 他三部者,全部归入子部。
第三节 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1、官修目录
即“朝廷官簿”,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 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基本 代表各时期国家藏书水平。
历代官修目录
西汉刘向《七略》,国家图书目录之始。 魏《中经》,郑默撰,佚。 西晋《中经新簿》,荀勖撰,佚。 东晋《元帝四部书目》,李充撰。 隋《开皇四年四部目录》,牛弘撰,佚。 唐《开元群书四部录》,殷践猷撰,佚。 宋《崇文总目》,王尧臣撰,佚。 明《文渊阁书目》,杨士奇撰。 明《永乐大典目录》,解缙等撰。 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撰。
利用目录学考辨古籍六种方法: 一曰以著录之有无断古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四库提要〃经部总叙
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 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 说而已。自汉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 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 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 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4、丛书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 《四部丛刊书录》、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 《中国丛书综录》,由上海图书馆编写, 中华书局出版,最为完备,便于检索。
第四节 目录的治学功用
1、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 2、“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对学习研究古 典文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保存关于文献方面大量的原始资料,要整 理古籍、考订作家,必须充分利用目录版 本。
2、“四分法”的演变历史。 起源于曹魏郑默《中经》。分类如下: 一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 兵家、术数; 三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中医典籍目录

中医典籍目录

中医典籍目录《中医典籍目录》一、古代中医文献的重要性中医典籍作为古代中医文献的精华,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古代文献记录了中医学的起源、发展、理论和实践,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中医典籍,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二、《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文献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它包含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灵枢》则主要论述了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知识。

这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临床必读经典。

它系统地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对于中医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这部文献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于辨证施治的探讨,以及对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中最早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医药宝典。

它收集了大量的药物信息,对于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及其应用非常详尽。

同时,该经典还阐述了药物的炮制方法和质量控制,为中药的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五、《千金方》《千金方》是孙思邈所著,是中医临床方剂学的经典之作。

它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了方剂的组成、用法以及疗效等详细的内容。

这部文献对于中医临床方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纲目》《纲目》是宋代张介宾所著的一部医学总结文献,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它对中医学的理论、诊断与治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纲目》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体解剖、病理学、病因归类、病机辨析等内容,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七、《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对中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收录了大量的药物信息,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药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文献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书名和篇名类似,古书多无书名,多是后人所加。 书名和篇名类似,古书多无书名,多是后人所加。 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根据著者姓名或姓氏再上古代对男子美称“子” .根据著者姓名或姓氏再上古代对男子美称“ 而成, 孟子》 而成,如《孟子》等。 2.根据著作的成书情况定名,如《论语》。 .根据著作的成书情况定名, 论语》 3.根据图书内容命名,如刘向编次的《战国策》。 .根据图书内容命名,如刘向编次的《战国策》 4.以著者职位、爵谥、地望为书名,如《太史 .以著者职位、爵谥、地望为书名, 平原君》 公》、《平原君》等。
四.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小序和解题是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小序和解题是目录书基本结构的三要素。 篇目(篇名、书名)是古典目录的第一要素, 篇目(篇名、书名)是古典目录的第一要素,是 著录图书的首要内容。它标识着每本被著录图书 著录图书的首要内容。 的基本特点。篇目直接反映图书的外在基本特征, 的基本特点。篇目直接反映图书的外在基本特征, 它包括篇名或书名,篇卷数,撰述者, 它包括篇名或书名,篇卷数,撰述者,版本及藏 者等项。 者等项。
由于篇名只能反映图书的外部特征, 由于篇名只能反映图书的外部特征,难以揭示图 书的内容,学术价值不大, 书的内容,学术价值不大,所以不少古典目录多 有解题与小序。 有解题与小序。 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 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它是用来考察作者 生平行事、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 生平行事、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向读者指示门 径和提供方便的。是我们最早创制的一种体制, 径和提供方便的。是我们最早创制的一种体制, 对后世的目录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后世的目录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歆《七略》中的《辑略》 刘歆《七略》中的《辑略》就是对各家学 术源流利弊分别加以论述, 术源流利弊分别加以论述,然后汇辑一编 来代替全书的凡例,这是小序体制的开端。 来代替全书的凡例,这是小序体制的开端。 其后《隋书·经籍志》和唐代毋煚《古今书 其后《隋书 经籍志》和唐代毋煚《 经籍志 录》都有小序。 都有小序。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和应用。

中医古籍作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中医经典、掌握中医理论和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古籍的内容和特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医知识。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它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原则;《灵枢》则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等角度深入研究人体运行规律与疾病的形成。

《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系统地阐明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中医临床经典,也是中医临床学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主要通过对伤寒病以及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详细阐述,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以明确的辨证论治方法廣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千金方》收录了近千种方剂,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方药参考。

它详细介绍了每种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范围,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方剂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千金方》的编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疗效的深入研究,也为后世的方剂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名医别录》《名医别录》是宋代张介宾整理的一部医学著作,他在此书中收录了许多古代名医的治疗经验和医学见解。

该书以名医的传记为主线,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对于后世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名医别录》对于推广中医经验、普及中医知识和培养中医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证类本草》《证类本草》是明代张景岳编纂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分类、性味与功效,以及药物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方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

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

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

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

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

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

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

《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

录而奏之”。

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

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

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

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

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小中大作者: admin | 来源: 汉典古籍| 查看: 837次| 打开书架| 选字释义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

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

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

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

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

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

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

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

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

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

自从班固首创《汉书。

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

如《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明史。

艺文志》等。

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

可据以考
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

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

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

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

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

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

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

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

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

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

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

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

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

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

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

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

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

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

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目录的种类如此之多,它的功用有哪些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六点:
一、检寻图书的钥匙。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

面对书籍的海洋,从何下手?这就要借助于古籍目录。

二、研究学问的向导。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目录学之所以被视为学中第一紧要,就因为它是引导治学的门径。

目录学家著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使后人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向哪一方面继续探索,以免走弯路。

三、指示读书的门径。

读书必须利用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在编写目录的同时写序和提要。

这些序和提要为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它告诉我们每部书的大致内容、性质、特点、优劣得失,使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哪些只需稍稍涉猎,哪些书中的精华值得吸取,哪些书中的糟粕应当扬弃。

当然,古人衡量书籍优劣的标准不能和我们同日而语,但古人在彼时彼地的见解,对我们无疑是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考证学术源流。

古籍目录通过小序、提要以及分类,表现一家一派之学,师承授受关系,使学术源流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有助于读者由委溯源。

通过目录还可以了解古代各种学术兴衰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五、鉴别书籍的真伪。

历代的目录都是根据当时的藏书情况著录的。

这就提供了鉴别书籍真伪的依据。

六、考证书籍的存亡。

某些书籍大约在什么时代佚失,历代目录提供了考证的线索。

粗知一些目录学方面的常识,了解一些常见古籍目录的特点及用法,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篇:常用古籍版本目录下一篇:古籍版本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