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学物理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初中物理比赛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比赛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1300c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2.png)
初中物理比赛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平面镜成像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在本次初中物理比赛中,我将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简介2. 平面镜成像实验操作3. 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4. 平面镜成像特点总结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的大小、位置、形状等。
5. 总结: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7. 总结发言: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合作、分享等。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木板、直尺、铅笔等。
2. 教学课件:平面镜成像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分析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注重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次初中物理比赛,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热爱。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74de05f12d2af90242e693.png)
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坪上中学侯锋炳
一、《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磁现象》中的一个演示实验,由实验现象而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课本的实验是选择两台铁架台、两根细绳、两个条形磁体来完成这组实验的。
这些器材比较多,且笨重,上课不方便。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绳子不能使磁体稳定,且磁体与铁架上的铁物质会发生作用,故实验比较麻烦,浪费时间,且现象也不是很明显。
三、针对上述情况,对此实验进行改进,用两台实验用小车和两根条形磁体来完成,把两根条形磁体分别放在两小车上进行实验,这样能使磁体稳定,效果也很明显。
四、实验器材只需要两台实验用小车和两根条形磁体。
五、实验原理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把两根条形磁体分别放在两小车上进行实验,如下图所示:
六、实验过程:
1、把两根条形磁体分别放在两台实验用小车上。
2、让同名磁极N极相靠近,放开后,两台实验用小车都向后退,然后让一台实验用小车静止,推动另一台实验用小车向前靠近,会发现静止的小车向后退。
让同名磁极S极相靠近,重复上述步骤。
3、让异名磁极相靠近,放开后,两台实验用小车很快靠拢。
然后让一台实验用小车静止,让另一台实验用靠近,会发现静止的小车向前运动。
七、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较好。
八、实验器材选取方便,安全性好,操作简单,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比赛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比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02639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0.png)
初中物理实验比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物理实验比赛,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实验项目:选择一个或多个物理实验项目进行比赛。
2.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项目,准备相应的器材和工具。
3. 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 评分标准:根据实验的准确性、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三、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布置实验题目,学生分组准备,选择实验项目,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2. 实验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拍摄实验过程的视频。
3. 分析阶段: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4. 展示阶段:学生将实验过程的视频、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5. 总结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的合理性。
3. 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展示能力。
4. 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选择实验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5. 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进行改进。
通过物理实验比赛,学生可以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实验比赛也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比赛小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比赛小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ecec8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b.png)
初中物理比赛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如“什么东西越敲越响?”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强调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 实验操作:(1)准备实验器材:铁架台、扬声器、纸屑、尺子。
(2)实验步骤:a. 将扬声器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扬声器的位置使其正对纸屑。
b. 打开扬声器,播放音乐,观察纸屑的反应。
c. 改变扬声器的音量,观察纸屑的反应。
d. 用尺子轻轻敲击扬声器,观察纸屑的反应。
4. 实验数据分析:(1)观察纸屑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的反应,发现纸屑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比较不同音量下纸屑的振动幅度,发现音量越大,纸屑的振动幅度也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3)敲击扬声器时,纸屑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说明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5. 总结:通过实验现象,验证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同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锅碗瓢盆产生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无处不在,都与振动有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将实验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认识到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创新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创新趣味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3d78a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c.png)
教案名称:初中创新趣味物理实验“神奇的纸牌”年级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深入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每人一副扑克牌。
2.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支铅笔。
3.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与实际物体是这样的关系?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张扑克牌,尝试将扑克牌通过剪刀剪成两半,使其成为一张半透明的纸牌。
2. 学生将半透明的纸牌放在白纸上,通过调整纸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并记录纸牌在白纸上的成像情况。
3. 学生交流讨论,发现并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三、创新实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学到的平面镜成像原理,设计一个有趣的创新实验?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创新实验。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其他同学欣赏和学习。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创新实验的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创新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设计、操作准确性、结果分析等。
3.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fd523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1.png)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太阳能灶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增强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实验原理:
太阳能灶是利用太阳能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的一种装置。
它通过聚集太阳光,将其热量集中到一点,从而加热食物或水。
实验材料:
1. 铁架台一个;
2. 平面镜一个;
3. 玻璃罩一个;
4. 蜡烛一支;
5. 火柴一盒;
6. 透明胶带;
7. 剪刀。
实验步骤:
1. 将铁架台放置在阳光下,调整角度,使太阳光能够垂直射到平面镜上;
2. 将平面镜平放在铁架台上,调整位置,使太阳光能够反射到玻璃罩内;
3. 将蜡烛点燃,放入玻璃罩内,注意不要烧伤自己;
4. 观察蜡烛的火焰,可以看到火焰逐渐变小,最终熄灭。
实验现象解释:
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并最终熄灭,是因为太阳光通过平面镜反射到玻璃罩内,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得蜡烛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氧气被消耗殆尽,导致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镜子,观察对太阳能灶的加热效果;
2. 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罩,观察对太阳能灶的加热效果;
3. 尝试使用不同的燃料,如木棒、酒精等,观察对太阳能灶的加热效果。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太阳能灶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学生也能增强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严格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八年级物理实验创新竞赛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实验创新竞赛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cdc416fad6195f312ba643.png)
八年级物理实验创新竞赛课教案
实验课题: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1、地位和作用
通过实验和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是学习好物理的关键并且跟生活和社会联系较为紧密,做好这个实验一定要使学生观察到气球向内和向外凸出的明显现象。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实验装置是用手指围堵住注射器底部的小孔,向下和向上推动活塞,感受手指受到压力的情况,这样的演示实验无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注射器风气体压强的变化。
3、本实验的创新和改进之处
取一可乐瓶剪去底部,在底部扎上橡皮膜,在可乐瓶口套气球,向外拉橡皮膜和向内压橡皮膜,使瓶中气体的体积增大和减小,观察气球的变化情况。
使演示实验现象更明显更直观。
4、实验器材
可乐瓶、橡皮膜、气球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尽量让气球套在瓶口的中心处,以便气球的变化情况容易观察;
(2)保持好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漏气。
6、实验过程
(1)取一可乐瓶剪去底部,在底部扎上橡皮膜,在可乐瓶口套气球
(2)向外拉橡皮膜,使瓶中气体的体积增大,观察气球的变化情况。
使演示实验现象更明显更直观。
(3)向内压橡皮膜,使瓶中气体的体积减小,观察气球的变化情况。
使演示实验现象更明显更直观。
(4)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7、实验效果:减少了误差,能使实验成功,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物理实验竞赛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竞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3c5d7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2.png)
初中物理实验竞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测量、观察、数据分析等。
2. 实验题型及解题策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设计题等。
3. 常见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
4. 实验安全常识:电器安全、化学药品安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物理实验竞赛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技能讲解:讲解测量、观察、数据分析等基本实验技能,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实验题型解析:分析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设计题等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 仪器使用讲解:讲解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5. 实验安全教育:讲解电器安全、化学药品安全等实验安全常识。
6.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 总结讲评: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基本技能、实验题型解析、仪器使用方法等。
2. 演示法: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
2. 学生对实验题型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实验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
2. 实验药品: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化学药品。
3. 实验题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题目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竞赛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实验竞赛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3d74da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d.png)
初中物理实验竞赛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物理概念和公式。
2. 实验器材:介绍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及其作用。
3. 实验步骤:详细说明实验的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 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6. 实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拓展问题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与实验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 讲解实验原理:详细讲解实验所涉及的基本物理概念和公式,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 介绍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
4. 演示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5.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6. 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7. 实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拓展问题和实际应用。
8. 总结:对本实验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技巧。
2. 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
3. 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清晰。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实验器材和工具。
2. 实验教材:提供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帮助学生了解实验内容和步骤。
3.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进行实验演示和讲解。
六、教学时间根据实验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97cce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3.png)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1. 实验背景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与理解。
本教案设计以此为背景,旨在为参赛选手提供一套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案。
2. 实验目标- 增加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实践操作经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验内容及步骤3.1 实验名称:测量光的折射率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单色光源、光具组件、直尺、半圆筒等。
2. 构建测量系统:使用光具组件和直尺构建一套测量系统,确保光线的传播路径正确。
3. 测量折射率:将光源放置合适位置,调整光束经过光具组件后的入射角度,通过测量出射角度,计算出光的折射率。
3.2 实验名称:测量小球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小球、图纸、定点支架、计时器等。
2. 构建实验装置:使用定点支架固定小球,将图纸放置在小球下方。
3. 开始实验:从恒定高度释放小球,使用计时器测量小球自由落体的时间,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4. 分析数据:根据测得的时间数据,计算小球的自由落体加速度。
4. 评分标准4.1 实验设计创新性(40分)- 实验主题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实验设计的新颖性和独立性;- 实验方法的巧妙性和合理性。
4.2 实验操作准确性(30分)- 实验步骤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实验过程的操作规范性;-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实验结果分析(20分)-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思路;- 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4 实验报告写作(10分)- 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描述准确性和清晰性;- 结果数据的展示方式和图表使用的规范性;- 实验结论的总结性和条理性。
5. 实验安全措施-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化学物品等的直接接触;- 注意使用实验器材时的安全操作方法,保护实验环境和个人安全。
6. 实验时间和地点安排- 实验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建议在课余时间进行;- 实验地点:实验室或指定的场地。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c472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b.png)
高中物理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物理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精神;- 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主题- 探究物体重力和弹力之间的关系2. 实验步骤1. 使用简易实验装置,如弹簧测力计和吊挂物体。
2. 分别记录不同位置下挂载的物体的重力和弹力数据。
3.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物体重力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4. 分析曲线,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解释。
3. 实验要求-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需要能够独立思考和发现规律;- 学生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教学方法- 课堂授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总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互相合作,探索物理规律;- 总结讨论: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发现的规律和解释。
四、教学评价-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规律,撰写实验报告,包括观察现象、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等;-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合作、负责任等方面;- 批判性思维评价: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 弹簧测力计- 吊挂物体-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投影仪六、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介绍实验主题和目标,讲解实验步骤;- 第二课时: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第三课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七、技术支持- 保证实验器材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提供实验记录表格和报告撰写指导;- 指导学生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曲线绘制。
物理学科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教案
![物理学科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510b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2.png)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学 内 容
04 教 学 方 法
05 教 学 评 价
06 教 学 反 思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实验结果:学生实验结果是 否准确、可靠,是否能够根 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实验操作技能:学生是否能 够熟练、准确地完成实验操 作。
实验安全意识:学生是否能 够遵守实验安全规定,确保
实验过程的安全。
学生实验结果评价
实验报告: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包括实验目的、实验 过程、数据记录与分析等。
实验操作能力:评 价学生在实验过程 中是否能够熟练、 准确地完成实验操 作
问题解决能力:评 价学生是否能够独 立思考、分析并解 决实验中遇到的问 题
团队协作能力:评 价学生在团队中是 否能够发挥积极作 用,与团队成员协 作完成实验任务
Part Six
教学反思
总结本次教学的亮点和不足
亮点: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不足: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
课堂表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操作规范性 等方面进行评价。
实验结果:学生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数据分析是否准确,实验结论是 否合理等。
创新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观点或改 进实验方案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
实验设计创新性: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 提出新颖、独特的 实验设计方案
定义:小组合 作学习法是一 种以小组为单 位,通过合作、 交流、探讨等 方式进行学习 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2d62b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e.png)
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实验教学将围绕“电磁感应”这一物理概念展开,通过创新实验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的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简要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电磁感应的应用领域。
步骤三:实验设计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鼓励学生自由组队,以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
2. 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与电磁感应相关的创新实验,并列出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发挥创造力,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科技应用等方面。
3. 指导学生合理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和责任,并提供必要的实验指导和技术支持。
步骤四: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
2.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总结电磁感应的规律和应用。
步骤六: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每个小组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鼓励学生运用图表、图片等形式来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步骤七:总结与展示学生小组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展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2. 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参与度;3. 学生对电磁感应原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和科技应用相结合,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或进行相关科学论文的撰写。
初中物理实验竞赛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实验竞赛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9f53e1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3.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验竞赛的基本规则和流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竞赛的基本规则和流程。
2.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4. 实验报告的撰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实验竞赛的背景和意义。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实验竞赛基本规则和流程(1)讲解实验竞赛的规则,包括比赛时间、评分标准等。
(2)展示实验竞赛流程,包括报名、分组、实验、答辩等环节。
3.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介绍实验器材的种类和功能。
(2)讲解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
(3)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4.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1)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方法,如测量、记录等。
(2)教授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如计算、绘图等。
(3)强调实验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实验报告的撰写(1)讲解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结果、分析等。
(2)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包括语言表达、格式规范等。
6. 实践环节(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3)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7.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在实验竞赛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优异成绩。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和规范性。
2. 团队协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情况。
3.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4. 实验竞赛成绩:根据学生在实验竞赛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其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2014年芭蕉中学物理实验比赛方案
![2014年芭蕉中学物理实验比赛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81420ed630b1c59eeb5f5.png)
八年级物理实验操作竞赛方案物理组编撰2014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物理实验操作竞赛方案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展示我校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中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特制订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操作比赛活动实施方案:1.参赛对象八年级每个班推荐四名学生参加比赛。
2.比赛内容根据初中物理程标准,学生为完成初中实验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实验准备及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内容选择人教版新课标物理教材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内选择一个来完成其实验步骤。
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度;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④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评委:魏世伦,梁易。
负责人:何志远。
4、原则:评委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分。
5、竞赛时间:2014年6月5日下午六点。
6、竞赛地点:物理实验室7、竞赛流程:①由选手抽签决定比赛题目及比赛先后顺序。
②选手用10分钟时间撰写自己抽到比赛题目对应的实验计划。
③抽到相同题目的选手同时进行比赛,比赛顺序依次为第一到第四套题。
④每位选手有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
8.赛场纪律①参赛选手到达赛场后,按班级入座并保持安静。
②竞赛期,赛场内、外的所有人员不得喧哗和随意进出走动,维护好赛场秩序。
③凡参赛选手在分组试题抽签后到赛前10分钟未到的视为缺赛,一律不予补赛。
9.竞赛奖项的设置本次竞赛设奖,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芭蕉中学2014年6月2日八年级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评分表学生姓名考号考查项目操作标准得分检查实验材料用品(10分)检查实验用品是否完备,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经老师同意后开始实验。
(10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果(80分)整理实验用品(10分)总分评委签字考场负责人签字。
初中物理创新简单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创新简单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39ca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1.png)
初中物理创新简单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原理,掌握其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
2. 自制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
3. 实验操作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电动玩具,引导学生关注直流电动机,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
3. 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制小风扇,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4. 制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讨论结果自制小风扇。
5. 实验:让学生演示自制小风扇,观察其工作效果。
6. 分析:讨论自制小风扇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小风扇,提高其性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制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
3.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小风扇,观察其工作效果。
4. 分析法:从实验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
2. 学生能独立完成自制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
3. 学生能从实验中总结规律,提高科学素养。
4. 学生能提出改进小风扇的建议,展现创新意识。
六、教学资源:1. 直流电动机及其配件。
2. 自制小风扇的材料。
3. 实验操作手册。
4.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教学步骤:1. 展示直流电动机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直流电动机。
2. 讲解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结构,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
3.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制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4.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小风扇。
5. 让学生演示自制小风扇,观察其工作效果。
6. 讨论自制小风扇的优点与不足,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小风扇,提高其性能。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初中物理创课大赛教案
![初中物理创课大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88cf5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f.png)
初中物理创课大赛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等。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用润滑剂等。
4.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摩擦力的实例,如滑板、自行车刹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
2. 介绍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等。
3. 讲解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用润滑剂等。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如轮胎、鞋底的花纹等。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四、创新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摩擦力实验,要求实验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2.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摩擦力的概念图,总结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写一篇关于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设计、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总结反思方面的表现。
注:本教案根据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情况编写,适用于初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流速对气压影响的实验创新
大树坳中学参赛教师:薛辉执教时间:9月17日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四,教材介绍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安排在液体压强、大气压之后,浮力之前,在单纯对压力、压强认识的基础上向压强差、合力的层面过渡,为后面浮力的学习进行铺垫。
2、设计实验的目的:
教材中实验存在如下弊端:①气流产生要人用口吹气,因此,实验气流不平稳,干扰因素多;②进行实验时,无法进行实验和现象解释进行即时分析;③实验进行时间短,现象不明显。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装置能突破以上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
3、实验创新之处:
我们的实验创新之处在于,用电吹风替代口吹,使得实验能源源不断产生平稳气流;实验在进行时能同时对实验进行分析,更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实验的进行可以人为控制,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仪器:光碟、矿泉水瓶、电吹风、硬纸板、泡沫板、泡沫盒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装置如图:
6、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制备阶段
①取空矿泉水瓶一个,从瓶身中间割开;
②取光碟一张,用剪刀刮碟片中央,使得碟片中央刚好可容纳刚刚取的矿泉水瓶瓶口,套紧备用;
实验阶段
实验1:碟片吸纸板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纸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碟片吸薄泡沫板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薄泡沫板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碟片吸薄泡沫盒实验
【演示】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泡沫盒,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实验准备过程中硬纸片、薄泡沫片、泡沫盒的的面积和质量不宜过大。
7、实验结果记录及结论:
实验1、实验2、实验3现象:硬纸片、薄泡沫片、薄膜盒被吸到空中不掉下来。
实验现象解释:实验中,物体顶部的流速大,物体底部的流速小,物体在空中没有掉下来,表明物体受一个向上的力,表明物体底部压强大于物体顶部压强。
因此,得出结论,气体中,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8、实验效果
①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的停止时间可以随时控制;
②实验的同时可进行实验分析,更适合课堂教学;
③实验现象明显,说服能力强;
9、自我评价:
我觉得这个实验是可以推广的,具备了以下的优点:
实验气流平稳,实验干扰因素少;实验可控,实验现象明了,实验取材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