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doc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c2b662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a.png)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来降低城市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下水道和改善城市绿化体系,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需要合理规划城市下水道系统,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
合理规划城市下水道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并且能够将雨水有效地利用起来,减少城市的用水量。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改善城市的绿化体系,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制定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用地规划,合理分布城市下水道系统、绿化体系和建筑设施。
其次,需要加强城市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的洪涝风险,确保城市的安全运行。
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多部门合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实施还需要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需要解决城市土地和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其次,需要解决政府和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意识问题,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参与度,并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
最后,还需要解决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一项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下水道系统和改善城市绿化体系,可以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实施需要从城市规划、监测和预警、部门协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模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b1edc17524de518974b7dbf.png)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说明书1 总则1.1 规划目的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目的。
1.2 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自然空间格局保护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其他内容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
1.3 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1.4 规划依据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政策文件、规划等。
1.4.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1.4.2 规范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 年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 113-2011)其他相关规范标准1.4.3 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50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 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 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建城[2015]331 号)1.4.4 相关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水系、防洪、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供水、节水等专项规划。
1.5 规划原则1.5.1 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https://img.taocdn.com/s3/m/dbe0c8f10975f46527d3e196.png)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方案公示1 、海绵城市解读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
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2e113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8.png)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利用自然系统的原理,通过以自然为师的方式来改变城市的规划与开发模式,以达到雨水的、污水的、洪水的以及其他水资源的循环与延缓释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二、总体规划目标1. 建设具有高效的雨水利用系统,减少城市的水logging风险;2.构建全面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3.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4.推动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5.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三、总体规划内容1.雨水利用系统建设通过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雨水收集设施,将城市表层径流纳入系统进行收集、过滤和储存,以供灌溉、降低地下水位、补给城市水体等多种用途。
同时,建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层,提高城市的地下水储存容量。
2.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建设各类污水处理设施,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雨水等的共同处理系统。
采取先进的处理技术,实现二次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3.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建设4.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规划防洪设施、调蓄水容量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减少灾难对城市的影响。
5.人居环境质量提升通过规划和落实城市绿化、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等手段,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绿色发展的城市形象。
四、实施策略1.加强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2.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3.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海绵城市的技术含量和科学性。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海绵城市方案范文
![海绵城市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0c83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7.png)
海绵城市方案范文一、方案背景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灾风险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被提出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海绵城市是指以生态学概念为基础,以自然和人工工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本地化处理、渗透、滞留、净化、再利用雨水等手段,将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雨水资源捕获、储存和利用起来,达到节水、防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方案设计内容1.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设置合理的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将雨水转化为可供冲洗、灌溉、消防等用途的水资源。
2.绿色屋顶:通过提倡绿色屋顶建设,在建筑物顶部设置植被覆盖层,能够吸收雨水并减缓雨水径流速度,起到防止城市内涝和减缓城市洪水的作用。
3.雨水渗透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如透水砖、透水沥青等,能够让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补给地下水资源,并减少地面积水。
4.滞洪设施建设:合理设置雨水滞洪设施,如城市公园、湖泊等,能够承载暴雨期间的雨水,并减少城市洪涝的发生。
5.污水处理系统:配备科学、高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将处理后的水资源再利用于浇灌、景观水景等用途。
6.河道整治和水体修复:对城市内的河道和水体进行整治和修复,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7.湿地建设:合理利用城市空地,建设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等,增加城市的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8.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概念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共同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海绵城市。
三、方案实施步骤1.制定海绵城市发展规划:开展城市面积、人口、雨水资源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制定相应的海绵城市发展目标和规划原则。
2.建立相关政策法规: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海绵城市的推广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https://img.taocdn.com/s3/m/9821351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e.png)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内容, 包括: 规划背景, 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 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1.3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内容。
1.4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内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内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2.1.2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 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 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3城市下垫面2.1.4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 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分类类型。
2.1.5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 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6城市面源污染2.1.7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 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规划 海绵城市 专篇设计
![规划 海绵城市 专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e564c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a.png)
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规划-海绵城市-专篇设计1、建筑工程和社区的海绵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和安全性,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公共安全。
2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在30m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且屋顶绿化面积宜占该类建筑屋顶面积的30%-85%。
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根据气候特点和屋顶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不应选择根系穿孔强烈的植物种类,也不应选择生长迅速的树木和灌木。
屋顶绿化应根据建筑荷载适当选择树木,并在建筑柱上种植。
如果土壤深度不够,可以选择箱式种植树。
种植屋顶应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防水层上应铺设水管、电缆等设施,屋顶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并进行滴灌,灌溉应采用喷灌和渗灌设施。
3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沟中的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用于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储存设施。
4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
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根据实测下垫面收集雨水中SS、COD等污染物浓度,无数据时,屋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7mm,地面弃土可采用径流厚度5~10mm。
雨水可用于建筑和住宅区的杂用水、绿地洒水、道路冲洗和景观供水。
5建筑与小区内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休闲广场、室外庭院采用透水路面。
新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50%,改建区透水铺面率不低于40%。
6建筑与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0.3%。
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
7建筑物及社区道路、广场两侧采用植被浅沟、渗水沟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
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21,2021年版)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
8建筑物和社区的雨水口应设置在集水面最低处,顶部标高应低于排水面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40~50mm;雨水口应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doc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doc](https://img.taocdn.com/s3/m/da97a3fdbb4cf7ec4afed0d8.png)
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图集兰考县规划管理局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方针,推动兰考县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稳步有序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特编制《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 [2016]6 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8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精神,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指导,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第3条规划范围中心城区:《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确定的中心城区,包括兰考县老城区、规划新城区、产业聚集区,总用地面积约 65.24 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重点区:兰考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6.41 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目标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兰考县城市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以生态、安全、活力的海绵建设塑造兰考县新形象,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的发展战略,建设河畅岸绿、生态宜居的海绵兰考。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为 2020 年,远期为 2030 年。
第6条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结合中心城区地形图、水系规划、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及路网结构等资料,将中心城区划分为 7 个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包括兰阳河流域片区、饮泉河流域片区、清涧河流域片区、四干渠流域片区、浚仪河流域片区、迎宾河流域片区和青阳河流域片区。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信息一览表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5.5%;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4.9 公里。
庆云海绵城专项规划文本-
![庆云海绵城专项规划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5022c574a45177232f60a222.png)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思路 (3)第三章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4)第四章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规划 (5)第五章海绵城市系统规划 (6)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及投资估算 (7)第七章规划保障措施 (8)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5号文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5号)要求,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庆云县海绵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主要内容是在评价现状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生态空间格局,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要求,明确各类规划措施,确定近期建设重点,提出规划衔接及保障措施。
第3条凡因城市建设需要编制的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排水部分,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
第4条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建办城函[2015]635号)《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5号文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5号)《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庆云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庆云县城市排水专项规划(2011-2030年)》《庆云县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庆云县城东部产业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与标准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c3c738edd88d0d233d46af4.png)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文本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6.12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 (7)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 (8)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13)第五章建设时序 (21)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22)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 (27)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28)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 (29)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 (32)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33)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3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原则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
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
;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
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
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
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
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海绵规划与实施方案
![海绵规划与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ac455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d.png)
海绵规划与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渗漏和蓄滞水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构建一个自然、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一、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它需要从整体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水系、绿地、建筑布局等,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海绵城市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雨水利用、雨水收集、雨水渗透等方面,通过合理规划,使城市的雨水能够尽可能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二、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1. 雨水收集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用途,减少城市对地下水的开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绿地建设。
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通过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地表渗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道路渗水处理。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道路的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4. 河道修复。
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河道的水质和水量,增加城市的水资源供给。
5. 建立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包括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过程管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它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渗漏和蓄滞水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方案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d96fc965ce05087732131b.png)
排水性能 维护方式 施工注意事项
1,碎石易扎破过滤层,土壤进入排水层堵塞排水通道;
土壤含水量饱和之后,雨水下渗至异型片上,分区有组织
2,雨水散渗至地下室周边,周边土壤饱和后水无法排容易形 进入虹吸排水槽,在观察管的透气作用下快速汇集至虹吸
成倒灌,积水滞留在地下室顶板及侧墙四周时,增加结构荷载,
出水口排出,降低静水压的同时
中 -5%
地
低 -10%
2 雨水管网设计暴雨重现期(年 ) 峰值径流系数
3
-----区位
3 0.65
二环内
0.75
二环外
0.65
透水铺装率 4
------
40
面源污染削减率 5
所在汇水区
50
Ⅱ类、Ⅲ类湖泊汇 70% 水区
Ⅳ类湖泊汇水区 60%
其他汇水区 50%
下沉式绿地率
新建建设项目为强制性 25%
4377.53
蓄水设施
总容积(m3)
1126.54
专门设施 核算
用地竖向 控制
排水设施 地下建筑
内部场平 地面建筑
地下蓄水设施蓄水容积(m3) 雨水桶蓄水容积(m3)
下沉绿化可蓄水容积(m3) 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年)
污水管网收集率(%) 户外出入口挡水设施高度(m
)
高于相临城市道路的高度(m )
室内外正负零高差(m)
海绵设施布置图
龙湖杨泗港地块海绵设计方案
下垫面分类布局图
龙湖杨泗港地块海绵设计方案
场地竖向及径流路径设计图
龙湖杨泗港地块海绵设计方案
指标 项目用地总面积(m2)
41201.69
下垫面解 析
屋顶 路面
铺装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范本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b6c7f03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5.png)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范本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倡导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来提高城市的抗洪、抗涝和水质净化能力,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以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挑战。
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原则1. 生态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倡导生态优先、依水而建的城市规划理念。
2. 多功能原则:海绵城市要具备抗洪排涝、生态保护、景观美化和社会功能等多重功能。
3. 协同原则:打破部门间壁垒,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城市内涝、水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等多项规划目标的协同推进。
4. 先进技术原则:采用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地貌设计技术,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5. 可持续原则:遵循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保持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一)城市防洪排涝设计1. 构建多功能水体系统:在城市规划中,设置多个低洼地区作为雨水花园、湿地公园和蓄水池,用于城市的雨水蓄集和雨水自然渗透、蓄滞、净化,减轻城市的排水系统负荷,并改善城市环境。
2. 设立适当排水设施:根据城市下水道系统状况,设立适当的排水设施,改善城市内部下水道网络,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3. 提升河道自然保护能力:对城市中的河流进行整治,恢复或改良河道自然生态,扩大河道生态景观带,提高河道的水资源保护能力。
4. 建设地下蓄水设施:在城市地下设置蓄水设施,用于储存雨水并进行地下渗漏,减少地表径流。
同时,建设地下蓄水设施能够缓冲城市降雨引发的内涝问题。
(二)城市水环境保护设计1. 构建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建立起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直接收集利用,用于绿化灌溉、生活用水等用途。
2. 提升城市水体净化能力:在城市内设置人工湿地和生态滞洪区,通过湿地植被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城市雨水对水体的污染。
海绵城市专项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专项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1f3e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3.png)
海绵城市专项施工方案1. 引言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工程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可以高效地接纳、储存和利用降水的系统,从而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档旨在提供海绵城市专项施工方案,用以指导海绵城市项目的实施,并确保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 项目概述本项目的目标是将现有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物、绿地等各种城市空间转变为具备拓展水文能力、降低洪水峰值、改善水质和提高生态效益的海绵城市。
项目范围包括城市主干道路改造、雨水花园的建设、建筑物屋面绿化和雨水收集系统的安装等。
3. 施工流程3.1 方案设计在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 土地利用规划 - 雨水径流模拟和分析 - 需要进行改造的道路和建筑物的选定 - 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设计 - 绿地和花园的布置 - 城市景观设计3.2 建设准备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 与相关部门协调,取得施工许可- 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施工技术培训- 采购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进行施工区划3.3 施工实施根据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进行以下工作: - 进行道路改造工程,包括铺设透水铺装、修建雨水污水分流设施等 - 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管道、雨水收集桶等设备 - 进行绿地建设,包括绿化带的新建和植物的种植 - 建设雨水花园,用于雨水的储存和净化3.4 施工验收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验收工作,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达到预期。
验收包括以下工作: - 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质量,如道路透水性能、雨水收集系统的运行状况等 - 测量雨水花园中的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 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和文明施工验收4. 施工安全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工地周边道路的合理管控,确保交通安全 - 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施工人员和市民注意安全 - 为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并进行培训 - 定期检查施工设备的安全性能,并进行维修和更换5. 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以下环境保护措施: - 严格管理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源,避免施工废水和废土对环境的污染 - 合理利用和回收施工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保护施工现场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绿地等6. 结束语本文档提供了海绵城市专项施工方案的详细内容,包括施工流程、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点。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a9c4f5219e8b8f67c1cb9d1.png)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安徽省各城市应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充分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内容,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1规划背景2城市概况1、区位条件2、地形地貌3、气象情况4、地质水文5、社会经济发展3规划概念与途径1、规划概念:2、规划途径:4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基础数据收集:土壤渗透系数及土层分布、多年平均逐月降雨及蒸发量等2、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与模拟:可运用GIS等软件、模型,对雨水产汇流过程、洪水淹没、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保护、水质保护与面源污染风险防控等过程进行模型模拟和分析规划,构建单一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
3、综合叠加与规划叠加最终形成综合的水生态安全格局(市域或规划区大海绵系统),最大限度的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维护降雨径流的自然过程,建立绿色雨洪管理系统。
5规划总则1、规划依据2、规划原则3、规划范围4、规划期限5、规划总体目标: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6、规划具体指标:“渗”、“滞”、“蓄”、“净”、“用”、“排”的具体分类6雨水径流总量规划1、确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2、依据城市地形地貌、雨洪安全、用地类型、单元控规等确定合适的海绵城市规划分级分区,按照分布特点宜划分二级分区,具体分区的计算步骤要求详见附件9.6的规定。
3、径流分区指标解析明确每个分片区内的各个主要分解指标数字以及相应的解释说明,具体可包括水面率、雨水径流削减量、雨水径流水质净化目标、雨水综合利用率(%)、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生态停车场率、植草沟率等。
4、径流分区内重大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4.1.7雨水径流污染规划1、明确不同水质目标下的面源污染物削减率指标,包括TSS 和TP 双重控制指标。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b2a960b71fe910ef12df8c9.png)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文本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6.12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 (7)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 (8)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13)第五章建设时序 (21)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22)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 (27)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28)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 (29)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 (32)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33)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3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原则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
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
;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
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
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
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
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图集兰考县规划管理局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方针,推动兰考县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稳步有序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特编制《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 [2016]6 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8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精神,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指导,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第3条规划范围中心城区:《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确定的中心城区,包括兰考县老城区、规划新城区、产业聚集区,总用地面积约 65.24 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重点区:兰考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6.41 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目标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兰考县城市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以生态、安全、活力的海绵建设塑造兰考县新形象,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的发展战略,建设河畅岸绿、生态宜居的海绵兰考。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为 2020 年,远期为 2030 年。
第6条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结合中心城区地形图、水系规划、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及路网结构等资料,将中心城区划分为 7 个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包括兰阳河流域片区、饮泉河流域片区、清涧河流域片区、四干渠流域片区、浚仪河流域片区、迎宾河流域片区和青阳河流域片区。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信息一览表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5.5%;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4.9 公里。
水环境方面,河道水质达到 IV 类水体要求,区域内 SS 削减率大于 55%,污水处理率大于 85%。
水安全方面,雨水干管 3 年一遇,支管 2 年一遇,力争分区内地块外排径流峰值流量减少 10%,峰现时间推后 10 分钟。
新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28.02 公里,改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2.93 公里。
第8条饮泉河流域片区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80.7%;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6.6公里。
水环境方面,河道水质达到 IV 类水体要求,区域内 SS 削减率大于 55%,污水处理率大于 85%。
水安全方面,雨水干管 3 年一遇,支管 2 年一遇,力争分区内地块外排径流峰值流量减少 10%,峰现时间推后 10 分钟。
新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23.70 公里,改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0.49 公里。
第9条清涧河流域片区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1.9%;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7.5 公里。
水环境方面,河道水质达到 IV 类水体要求,区域内 SS 削减率大于 55%,污水处理率大于 85%。
水安全方面,雨水干管 3 年一遇,支管 2 年一遇,力争分区内地块外排径流峰值流量减少 10%,峰现时间推后 10 分钟。
新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23.70 公里,改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3.46 公里。
第10条四干渠流域片区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7.8%;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6.8 公里。
水环境方面,河道水质达到 IV 类水体要求,区域内 SS 削减率大于 55%,污水处理率大于 85%。
水安全方面,雨水干管 3 年一遇,支管 2 年一遇,力争分区内地块外排径流峰值流量减少 10%,峰现时间推后 10 分钟。
新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39.30 公里,改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0.79 公里。
第11条浚仪河流域片区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7.0%;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3.4 公里。
水环境方面,河道水质达到 IV 类水体要求,区域内 SS 削减率大于 55%,污水处理率大于 85%。
水安全方面,雨水干管 3 年一遇,支管 2 年一遇,力争分区内地块外排径流峰值流量减少 10%,峰现时间推后 10 分钟。
新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16.61 公里,改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7.65 公里。
第12条迎宾河流域片区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0.2%;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4.6公里。
水环境方面,河道水质达到 IV 类水体要求,区域内 SS 削减率大于 55%,污水处理率大于 85%。
水安全方面,雨水干管 3 年一遇,支管 2 年一遇,力争分区内地块外排径流峰值流量减少 10%,峰现时间推后 10 分钟。
新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13.00 公里,改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5.66 公里。
第13条青阳河流域片区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0.4%;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5.5 公里。
水环境方面,河道水质达到 IV 类水体要求,区域内 SS 削减率大于 55%,污水处理率大于 85%。
水安全方面,雨水干管 3 年一遇,支管 2 年一遇,力争分区内地块外排径流峰值流量减少 10%,峰现时间推后 10 分钟。
新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11.69 公里,改建雨水管渠长度为 0.45 公里。
第14条近期建设重点兰考县近期海绵城市建设以试点区域为重点,在 2017-2020 年之间,于试点区域内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安全保障工程与水资源利用工程。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相关项目,包括建筑小区新建与改造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公园绿地建设项目、市政道路建设与改造项目、防洪与河道治理项目、监测与管控能力项目六大类,实现兰考县试点区域年径流量控制率达到 75%的目标。
第15条试点区域工程建设重点分析(1)缓解水资源短缺;(2)恢复天然水文循环;(3)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4)解决城市过度硬化,排水防涝安全问题。
第16条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划分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控制”的原则,针对兰考地区地质条件和拟重点解决的问题,综合考虑兰考县城市发展需求,设立5个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单元示范区,包括公共建筑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湖滨公园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居住小区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内涝防治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和生态修复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
兰考县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区划第17条公共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公共建筑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位于中心城区商务核心区北部,规划用地总面积约 1.77 平方公里,占试点区用地总面积的 27.7%。
该示范区内的主要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商业用地等,多为公共建筑,因此,在此改造和建设示范区时,建议采用雨水下渗和收集回用并重的设施。
第18条湖滨公园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湖滨公园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位于试点区中心城区商务核心区南部,规划用地总面积约 1.49 平方公里,占试点区用地总面积的 23.3%。
在湖滨公园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所有用地中,用地类型主要为绿地与广场用地、居住用地等,示范区内含有较多公共绿地,因此,考虑综合采用雨水径流净化、下渗、滞留、调蓄、收集利用等技术,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海绵型公园。
第19条居住小区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居住小区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位于试点区新城区黄河路以西,规划用地总面积约 0.87 平方公里,占试点区用地总面积的 13.5%。
该示范区所有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最大,而且其建筑密度较高,是城市雨水径流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
同时,考虑到居住用地公共绿地偏少,而且地质土壤条件较为复杂,为了考虑居住的安全,不推荐雨水大规模的下渗。
因此,居住用地的雨水控制主要采用以收集回用为主,下渗输送为辅的设施。
第20条内涝防治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内涝防治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位于试点区老城区北部、黄河路以东,规划用地总面积约 0.82 平方公里,占试点区用地总面积的 12.7%。
此示范区为老城区内涝高风险区,需要重点进行内涝防治设施规划及建设。
该示范区内的主要用地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考虑到居住以及商业用地的公共绿地偏少,地面硬化率较高。
且示范区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在此改造示范区内建议采用以雨水收集回用为主,下设输送为辅的设施。
第21条生态修复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生态修复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区位于试点区老城区南部、黄河路以东,规划用地总面积约 1.46 平方公里,占试点区用地总面积的 22.8%。
该区域为兰考县中心城区老城区,用地类型主要为居住用地。
示范区内有较多湖泊水系及公共绿地,因此,考虑综合采用雨水径流净化、下渗、滞留、调蓄、收集利用等技术,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海绵型公园。
第22条近期建设范围海绵城市近期试点建设区域面积 6.41 平方公里,包括新城区和老城区部分区域。
其中新城区区域位于兰阳路以北,兰商街以南,济阳大道以东,黄河路以西的区域,面积为 4.13 平方公里;老城区区域位于文明路以北,商城西路以南,黄河路以东,裕禄大道以西的区域,面积约 2.28 平方公里。
第23条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居住项目总面积为 55.17ha;公共建筑项目总面积为 32.05ha。
公共建筑项目建设工程共包括透水铺装 2.77ha、下凹绿地 2.57ha、调蓄池 4320m3。
居住项目建设工程共包括透水铺装5.41ha、下凹绿地 8.41ha、调蓄池 9220m3。
第24条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新建道路工程项目包括透水铺装 3.33ha、下凹式绿地 1.54ha;改造道路工程项目包括透水铺装 38.41ha、下凹式绿地 33.25ha。
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共包括透水铺装 44.06ha、下凹绿地14.69ha。
第25条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兰阳湖湖滨公园改造项目建设透水铺装 0.94ha,下凹式绿地 0.46ha,雨水花园 0.36ha,景观调蓄水体 8.8ha。
西湖湖滨公园改造项目建设透水铺装 1.10ha,下凹式绿地 0.53ha,雨水花园0.42ha,景观调蓄水体 6.5ha。